国家“口头禅”: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轨迹
背景_1979_2001_流行语_的流变
(周晓虹调查,样本数404)
我做起,从现在做起;(3 )团结起来,振兴中
华;(4 )体制改革,转轨变型;(5 )实现自
1998 年“十大流行语”调查结果
我 价 值;( 6 )“ 上 山 ”( 书 山 )与 “ 下 海 ”;
( 1 ) 下 岗 ;( 2 ) 抗 洪 ;( 3 ) 再 就 业;
(7 )献爱心;(8 )自费上学,自主择业;(9 ) ( 4 ) 房 改 ;( 5 ) 世 界 杯 ;( 6 ) 彩 票 ;( 7 )
迪斯科、回扣、跳槽、生猛海鲜、电脑、白领、
(摘自《风流一代》,孔章圣 /文)
兼职、大款、卡拉 O K 、快餐、休闲、减肥、打
假、商品房、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两个转变、
1999 年“十大娱乐流行语”
东西联动、费改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软
( 1 ) 官 司 ;( 2 ) 新 生 代;( 3 ) 盗 版 ;
1993 年大学生评选出的“十大大众流行
语”
1999年中学生最喜欢的十个口头禅
( 1 ) 下 海 ;( 2 ) 申 办 奥 运;( 3 ) 发 ;
(1 )O K ;(2 )随便;(3 )神经病;(4 )
( 4 ) 大 哥 大;( 5 ) 第 二 职 业 ;( 6 ) 电 脑 ; 去死吧;(5 )我是天才;(6 )S O R R Y ;(7 )
着 陆 、 降 息 、 年 薪 、 回 归 、 知 识 经 济 、下 岗 、 ( 4 ) 上 网 ;( 5 ) 绯 闻 ;( 6 ) 做 游 戏 ;( 7 )
分流、按揭、克隆、上网。
做广告;(8 )拍写真;(9 )打假;(1 0 )贺
(摘自《青年研究》1999 年 10 期,郑欣 /文) 岁 。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从“恐龙”到“给力”行走的网络热词网购要喊“亲”、好友点个“赞”。
如今,网络语言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从以“给力”为代表的网络热词登上权威媒体,到网络语言出现在春晚舞台,再到宅男、宅女等昔日的网言网语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到优的过程。
“在聊天室年代,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
可现在看来,‘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如今真的成了史前生物了。
”回忆起自己的网络生活经历,“80后”小伙刘玮说。
“轻舞飞扬”和“痞子蔡”是台湾作家蔡智恒1998年创作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角色。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因网络论坛相识相爱的故事,成为当时不少年轻人向往的“网恋”样本。
历数20多年来网络语言的变迁,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发端。
“MM”“886”“恐龙”“大虾”等众多新词正是在网聊中产生。
而在2005年前后,词类生成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
“范跑跑”“躲猫猫”等三字词,“男默女泪”“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四字缩略词逐渐流行,风靡至今。
2009年7月,一个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网帖引发网友的“狂欢”和创作高潮。
此后,网络语言的模仿发展呈现多种样式,一些经典的诗词、文章等被凝练为网络语言。
与此同时,社会热点事件同样催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语句从网络空间进入寻常生活。
网络语言直观、简洁的表述方式,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交流速度的需要,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不受羁绊、崇尚自由的文化心理形态。
网络语言不仅承载着社会变迁,也显示出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
事实上,社会舆论对于网络语言的高雅与低俗以及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一直颇有争议。
2000年,文汇报一篇题为《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的文章引发热议,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污染。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新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
流行语与时代的口号(组图)
பைடு நூலகம்
1
1949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了新中 国的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发出的“新中国”、“人民政府”、 “毛主席”的欢呼声回响在神州大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的流 行语
5
1979年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精神文明”、“物质文 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一国两制”等纷纷成为流行语,
6
1979年以后,情况起了变化。流行语在不经意中,悄悄 地从一元变成了多元。1980年,“电视机”、“住房”进入 了当年流行语;紧接着,“旅游”、“录音机”、“电脑”、 “名牌”、“明星”、“时装”、“彩电”、“冰箱”、 “卡拉OK”、“空调”、“VCD”等远离政治的词语纷至沓 来,一举成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家喻户晓的时尚语言。
7
刚刚学会了开“电视机”,又面临着学“电脑”; 刚刚学会玩“卡拉OK”,又来了“多媒体”;刚接触 “硬件”,又碰上“软件”;刚上了“网站”,又说 要“电子商务”;刚建了“小区”,又要建“社区”; 刚结束“申奥”,又开始“申博”;人们忙碌并兴奋 地说着各种时髦的流行语,这就是生活。
8
2
1958年,急于摆脱“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沉浸在一 片“大跃进”、“人民公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调声中,全国“大搞群众 运动”,追求“高速度”,迎来的却是当时的一句流行 语——“自然灾害”。于是,坚持“自力更生”,发扬 “革命传统”,又成为全国人民面对困难的精神追求。
3
这场充满“牛鬼蛇神”、“阶级敌人”、“两条路线斗 争”、“全面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字眼的“革命” 过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句流行语将此“革命” 表述为“浩劫”。
从“赶英超美”到“蓝瘦香菇”——新中国流行语变迁记
正
E 两 叁 指 请 你
星 爷
下 锅 菜
E两会
长孙 美堂表示 , 这 显示人们关 于利益 、 财 还使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力获得
教学 的巾 人 民大 学 文 学 院 副教 授 骆 讲 , 月 月讲 , 天天讲 ” “ 路线 是个纲 , 纲举 n 带来一场 大的经济体制变 革,更带来
这样的话成为人们那时的n头禅 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 H D 多岁的姑妈。 计 张”
她惊讶 的是 , 虽然 老人 年事 已高 , 但依 然
耨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值后 , 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 调阶级和 阶级 斗争 的流行语 从 ㈠世 纪6 0 年代 开始
改革开 放 至 今 社会转型进发多元词汇
1 9 7 9 年 以后 ,改 革开放 的春风 不仅
今年 国庆 节期 间 ,长期 从事 语言学 蔓 延 最明 的表 现是 “ 阶级斗 争要 年年
“
一
切 听 从党 召唤 ” “ 到 革 命最 需 要 的 地
方去 ” ,强 调社 会公平 公正 的 “ 宁 要社 会
新” “ 五 讲 四美 _ 二热爱 ” “ 万元户” “ I 服了 Y o u ” “ 同” “ 给 力” “ 蓝瘦 香菇 ” … …有哪些
一
如果给新 中 国6 0 多年来 的流 行语做 主义 的草 ,不要 资本 主 义的苗” “ 割资 本 个简单 的划 分 ,会发现 这样 一个奇 特 主义的尾 巴” .强调勤俭 节约 的“ 新 年 ,
了人们思想 和社会价值观的 大变化 ,
身为“ 6 0 后” 的骆峰将这一时期的流 流行语开始变得 丰富 ,
“ 那时 候 ,几乎所 有 的报 纸 、广播 ,
65年来国家宣传口号的变迁
65年来国家宣传口号的变迁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
1952年,三反五反
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4年,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年,大跃进万岁。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1958年,人民公社好
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1964年,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6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9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74年,批林批孔
1975年,四个现代化
1976年,打倒四人帮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0年,改革开放
1980年,只生一个好
1981年,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2年,翻两番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6年,理解万岁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9年,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5年,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997年,国企三年解困
2000年,三个代表
2003年,和谐社会
2006年,八荣八耻
2007年,科学发展观
2009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2013年,中国梦
2013年,老虎苍蝇一起打。
近十年流行语的变迁与流行语的未来
近十年流行语的变迁与流行语的未来作者:叶桐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1期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语言词汇也在不断变化。
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更新速度比一般词汇更快。
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流行语已经浸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流行语;变迁;未来据最新报道“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用语达到8亿2900万人次,网络普及率高达60%。
在中国人接触网络的这25年来,同音汉字”美眉(妹妹)“,或者是超越方言和领域的解释产生的”盘他“、”硬核“以及新词汇和新短语,对其的解释和使用方法不断更新。
语言生活发展至今,如何看待流行语的变迁,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流行语就是现在大家应该探讨的话题。
那么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流行语究竟是什么。
根据第六版《辞海》的解释,“流行语“是指迅速传播并在一定时间段内流行的词汇。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流行语传播迅速并且广泛。
“另外,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解释流行语这一词汇的。
“在某个时期,某个团体中流行的语言和词汇。
”也就是说流行语是一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突然很多人接受并频繁使用的。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应出当前一段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务,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流行语。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
中国流行语追溯至二三十年前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次将流行语正规化的就是在2001年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联合会,汉语信息学会这三个机构主办的“总过主流新闻十大流行语”这次活动。
其后2007年以北京语言大学为首的6个机关每年都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并与2008年开始在中国语言文字类出版物《咬文嚼字》中选出“年度十大流行语”。
每年选出的结果都是人津津乐道。
至此,年度十大流行语到今天为止已经十年有余了。
令人震惊的是,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收录了“粉丝”“山寨”“雷人”等流行词汇。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成为文化产 业的一部分。
社会稳定的反映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和公众对政治经济 的态度,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5
中国网络流行语未来发展趋势与 展望
语言规范化和监管加强
语言规范化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语言规范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 社会和学术界将共同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一致 性。
03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流变特点与趋 势
从文字到图片、短视频
1 2
文字
早期的网络流行语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如 “886”(拜拜啦)、“MM”(美眉)等。
图片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图片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 的主要载体,如“暴走漫画”、“兔斯基”等。
3
短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方式 ,如“抖音神曲”、“短视频APP热梗”等。
第二阶段(2000s-2010s)
总结词
社交媒体繁荣,网络流行语井喷
详细描述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数量激增,涉及范围广泛。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基于社交媒体 平台的流行语,如“火星文”、“咆哮体”、“凡客体”等。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山寨” 、“雷人”、“打酱油”等词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二十年流变史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 特征。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 式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随着社交 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也更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内容摘要
总之,史学流变下的中国园林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古代 到近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园林史研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园林史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 园林文化,并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如粗俗语言、恶搞文化等。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和讨论。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中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它紧扣时代脉搏,反 映了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幽默感。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具 有明显的群体
流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技术发展的推动以及网民群体更 迭等。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在流变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由最初的简单符号和缩写,逐渐发展为涵盖图片、 短视频、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其传播范围也从虚拟网络扩展到现实生活,成为人 们日常交流的重要部分。然而,伴随网络流行语的繁荣,一些负面现象也随之出 现,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心态的重 要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女性气质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更加广泛和多样 化,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女性的声音和诉求,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和角色。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以反映女性气质的网络流行语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流行语视域中 的女性气质流变。
2、性别歧视词汇的消解
一些传统的性别歧视词汇在网络流行语中逐渐被消解,例如,“三从四德”、 “红颜祸水”、“妇人之见”等,这些词汇不仅代表了性别歧视的思想,而且也 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地位和形象。而现代的网络流行语则更加注重女性的独立自主 和平等地位,
中国55年流行语
55年流行语---中国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得58 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1949年至今每一年的流行语作一梳理,可以直观地观照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在中国,流行语是近几年才有的概念。
但事实上,随着焦点的变化和视角的转移,每一年社会中总会新出现、新兴起一些频率较高的词语,即是说,每一年都必定有每一年的流行语,只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发现到而已。
我们以现在的流行语的概念,反观新中国55年的历史,确实会惊叹地发现,每一年的流行语独特而又鲜明。
一般总是认为,所谓流行语就是某一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然而,单纯地按照频率高低排出词语,那么一系列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流行语,就会如同被浓雾锁住一样,被淹没在惯常的始终高频率的词语之中。
吃饭、喝茶、睡觉……都是高频率的生活用语,始终把它们评为生活中的流行语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的报纸上,从1949年开始,最常见的高频率的词语是“人民”、“革命”、“社会主义”……据此将它们年年评为流行语,又能告诉人们什么具有历史特征的信息呢?于是我们转换思路,在每年大量的高频率的词语中,小心翼翼地去跟踪那些在不同年代中新发生、新兴起、新流行并具较高频率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作为不同年代流行语的主选对象。
而要做到这点,电脑不够了,需要人脑加入进去。
尽管迟钝的头脑拖了敏捷的电脑后腿,从而延缓了这一项目完成的时间,但是,头脑与电脑的结合,却使真正的流行语有可能穿过深锁的浓雾,清晰地传递出以往年代中曾经流行过的语言信息。
作为探究流行语的参与者,在统计分析55年流行语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文汇报、新民晚报在全国率先出版的全部图文数据光盘,并参考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的电子光盘,重新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在新中国的起点上,随着时代车轮一次又一次地前行。
我们听到了各个年代发出的强音,其中有欢呼,有歌唱;有批判,有责难;有震天的口号,又有坊间的民声;有高高奏响的主旋律,也有低低回旋的咏叹调……社会巨变1949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发出的“新中国”、“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欢呼声回响在神州大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的流行语。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导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网络流行语在过去二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网络交流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们的演变过程中蕴含了社会心理、文化价值和网络环境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的流变史进行研究,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变化以及文化特点。
第一章 1990年代:探索网络边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十分低下。
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主要集中在一些早期网络社区和贴吧上,如“吾乃金城武”、“吊炸天”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角色扮演和自嘲式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当时年轻人对于网络空间的一种探索和构建。
这个阶段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网络世界的好奇和对个人身份的探索。
第二章 2000年代:心灵契合的网络热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网络社交开始蓬勃发展。
2000年代初期的网络流行语以一种更加普遍且流行的方式出现。
这些网络热词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共鸣,如“神马”、“囧”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困境、尴尬和压力的诙谐化和幽默化,代表了当时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抵抗。
第三章 2010年代:互联网文化的崛起进入2010年代,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点,如“梦之队”、“老铁”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内容,代表了当时年轻人对于互联网文化的认同和追逐。
这个阶段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更新更快、传播更广泛,短时间内就能成为全民知晓的词汇。
第四章 2020年代:网络文化与社交变革进入2020年代,中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个时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地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诘问,如“996”、“佛系”等。
这些网络流行语在表达自己对于工作文化、愿景理念和生活态度的态度上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和批判性。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作者:李慧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6期【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经历了一个从文字游戏到“个个背后有故事”的发展过程。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发展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演变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中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网民已经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长47.9%。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旅程。
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
而数量庞大的网民也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用一些只有经常与网络打交道的人才能看懂的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文字或符号被称为“网络流行语”。
语言既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语言是静态的,而其使用则是动态的、进化的过程,它有自己新陈代谢的过程,网络语言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从网民自创出来自娱自乐的替代传统大众用语的单纯文字游戏,到“个个背后有故事”的由热点新闻事件衍生而出的流行语,各种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又并行不悖。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所谓网络流行语,现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为大众所共同认可的定义。
我们可以理解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由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延伸到现实中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
根据百度百科的分类,网络流行语分为称呼语、问候语、别称类、发泄类、动作类、网络流行字等等。
从单纯的为方便沟通并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文字游戏到“个个背后有故事”的热点新闻事件衍生的流行语,网络流行语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路。
甚至有学者称,网络流行语已经更新了三四代了。
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民为了更方便快捷的传递信息,沟通交流,开始使用各种符号式的语言,如:-)表示微笑,^_^表示大笑,诸如此类等等。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初探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初探中国网络流行语,指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并被普遍接受的网络上的语言文化。
在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中,它们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以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史为突破口,研究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变迁情况,从而探究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对网络流行语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网络流行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演变,但大部分时间集中在21世纪。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发展土壤。
首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文化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第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也影响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中国网络流行语开始转变为更新更多元的结构,各个方面的语言文化也开始融合。
以21世纪初开始的新浪微博的大火为分水岭,中国网络流行语进行了一次极大的变革,中国网络流行语也随之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
从表达方式上看,以微缩语的形式出现的中国网络流行语迅速普及,微博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
采用微缩语的方式表达,使得网络语言更有效率,也更加容易理解。
从内容上看,微博文化也促进了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多样性,表达范围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只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语,还包括新闻、政治、经济、娱乐等各个领域的话语内容。
在中国网络流行语中,张量语言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也提升了网络流行语的知名度。
形容词式的语句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在中国受到普遍接受。
张量语言表达出来的群体性和可爱性更能让网民感觉到舒服,相比之下,比较乏味却高深的社会类话题则被抛诸脑后,甚至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瓶颈。
此外,互联网时代也推动了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社交网络的大量使用,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的更为便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流行语与中国变迁.ppt
9
7
8
年
以
来
中
国
流
社
行会
语变
篇迁
《流行词语看中国 1978——2012》
改革开放34年 流行词语300多条—— 300多只大脚 300多扇新窗口 300多个活记忆 ——组成部编年体“史记”!
1978年
哥德巴赫猜想 科学的春天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拨乱反正 平反 恢复高考 伤痕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 小岗村 望乡
2011年8月9日台湾中天电视 综合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女 大学生谢依霖以夸张另类的造 型、英汉混杂的台词、扭捏怪 诞的举止亮相,陈说在一个时 尚场合如何处变不惊,提醒自 己不能慌乱,要“hold住”整 个场面。 7分钟的节目引起巨 大的反响,于是“hold住”迅 即成为海峡两岸的流行语。 Hold指掌控、把握、维持, “hold住”便是掌控住、保持 住、管住、抓住之类的意思。
拼爹
“拼爹”的“拼”是比拼 。短兵相接要“拼刺刀” ,扳手腕要“拼力气”, 马拉松要“拼耐力”。“ 拼爹”则拼的是“爹”的 地位和实力。“我爸是李 刚”“我叔是金国友”, 都是典型的“拼爹”语言 。这类词语的流行,反映 的是大众对社会不良现象 的不满情绪。
2011年——“伤不起”和“Hold住”
非典SARS
2004年中国飞人横空出世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刘翔以12秒91,平了 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 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 得冠军,成为中国田径 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 运冠军!
2005年——杨利伟遨游太空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冲出地 球,中国进入载人航天时代!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2008年欢乐与悲伤同在——中国人团结年
中国流行词汇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词汇发展历程中国流行词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流行词汇的发展起步较晚。
以下是中国流行词汇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动荡的革命运动,流行词汇主要以政治口号和宣传口号为主。
例如,“红卫兵”、“造反派”、“四人帮”等词汇成为当时社会的热词。
政治因素对词汇的形成和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开放了经济和文化,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个阶段的流行词汇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科技、娱乐等。
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科技创新”、“网红”等词汇充斥各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对外界的封闭,流行词汇主要受到外国词汇的影响。
例如,“洋行”、“外币”、“洋货”等词汇广为流行。
但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增加,流行词汇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流行词汇的形成和传播。
互联网词汇如“上网”、“QQ”、“微信”、“抖音”等成为流行词汇。
这些词汇不仅指代了新的科技现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和热衷。
另外,在这个阶段,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流行词汇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形式之一。
例如,“90后”、“宅男”、“女汉子”等词汇成为了形容年轻人的标签,展现了他们个性独特的一面。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的阶段,中国流行词汇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流行词汇不再只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
例如,“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女性主义”、“社交恐惧症”等词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同时,流行词汇的传播和形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媒体渠道,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推动了流行词汇的快速传播。
这些平台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交流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和关注各种流行词汇。
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的启示
中国网络流行语十年变迁的启示□高菲崔梦圆【摘要】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网络语言形态,网络流行语以其超越传统语言学的抽象构造模式、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展现了网络时代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成为反映和研究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活的标本。
现通过对2012—2021年中国网络流行语变化的梳理,分析其变迁背后的社会动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变迁;启示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通俗易懂或别具一格的语言。
在崇尚个性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最初在网络上、网民中使用,但是,由于其新奇、简洁和反传统的独特表达形式,一些词汇也会受到传统媒体和普通民众甚至学者的追捧。
网络流行语蕴含丰富的时代信息,可以作为观测大众集体心理、了解社会热点舆情和透析时代特点的重要窗口。
本文对近十年中国网络流行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力求揭示这种语料来源广泛、使用群体多样的特殊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和时代镜像功能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概况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
近30年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流行语也在人们的网络交流和现实交流中悄然影响着这个世界。
(一)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界定(1)网络语言的内涵。
许多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语言,这两个概念彼此可以互换。
而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只是网络语言的一种。
要界定网络流行语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语言。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的一切语言,包括人类自然语言和物理技术语言———前者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为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后者指的是为保障网络媒体正常运行和发展而使用的技术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换时使用的语言,如网民在QQ、BBS等网络平台上进行言语交际时使用的语言。
[1]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各种网络交际软件和平台为满足网民聊天的需要,设计了许多可以高效表达的表情,也传播了许多网友喜欢的诙谐、逗乐的短语。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演进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演进作者:张悦来源:《新闻世界》2019年第02期随着网络流行语与现实语境的深度交融,网络流行语不再局限于别出心裁的奇趣表达,转而走向反映并影响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而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曲折发展,其话语表达则又逐渐开始回归语言本位。
本研究以2009-201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为文本,从文本构成、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以及话语权力等方面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迁展开研究,探析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动向及对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根据网络流行语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网络原生语言、大众传媒语言、热点事件语言三种类型。
[1]通过对2009-201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共100个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动向。
从文本构成上看,网络原生类和大众传媒类网络流行语基本持平,数量分别为42个和41个,占比分别为42%和41%,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相对较少,共有17个,占比17%。
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原生类网络流行语逐渐增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以网络流行语为缩影的网络文化愈加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大众传媒类网络流行语表现较为平稳,在数量方面的波动幅度较小,大众传媒始终是网络流行语重要而稳定的语料来源。
而在2008年前后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则连年在低位徘徊,近3年都没有这类网络流行语进入年度评选。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其实每年依旧都会涌现大量基于现实舆论的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依然保持着与现实语境的密切联系。
在经历精英话语一枝独秀的发展阶段之后,大众话语以强势袭来的大众文化为支撑,開始引领网络话语的走向,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导者。
作为一种典型的广场狂欢式文化,大众文化赋予网络流行语贴近普通人的“草根”色彩,也带来了浮夸浅薄、网络暴力等一系列发展乱象。
在媒介融合时代,需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规范问题,实现“疏”与“堵”结合,“收”与“弃”兼顾。
中国官话的变迁
中国官话的变迁相比只比中国面积大5%的欧洲,那里,有48个国家。
中国是一个国家,但目前尚有129种语言,注意,是129种语言,不是方言。
在我国,现代汉语有八大方言之说(也有七大、九大之说)很多相邻的地区,相隔一条河或者一座山,方言就有很大不同。
如果以这种细分来统计……那真不知道汉语里有多少种小方言了。
而作为一个统一国家走向开放、流动、融合的重要工具,在文字统一之后,秦始皇也没有办法让“方言”统一。
所以历朝历代,都只好由官方规定一种“标准音”,而哪种发音能够成为标准音,成为政府层面的标准语言呢?自然是皇帝或者最高领导自身熟悉的发音。
想一想,一个人费劲艰辛取得了政权,成为了最高统治者,他还要去学习其他方言发音?难。
“普通话”是中国官方标准话最近的称呼,中古时期的标准语称作“雅言”、“雅音”、“正音”,明清称作“官话”,清末改称“国语”,1956年最后命名为“普通话”。
现代普通话最早发端于1909年(宣统元年),大概溥仪只有上面照片上那个年纪。
清政府设立的“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官话正式定名为国语。
那么当时的官话是什么话?是满蒙贵族说的话。
换句话说,不是汉人自己的发音,是满族人讲汉语时的发音。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
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一、网络语言与网络流行语的变异网络语言,是人类语言在虚拟空间的特殊变体。
伴随着网络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悄然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在文化传播、科学教育、大众娱乐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对公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折射作用。
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将人类语言从宏观的角度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
其中,语言是相对静止的稳固的社会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不同社会群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具有社会属性,而言语则具有更多的个性色彩。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虚拟空间交流的工具,受众广泛,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同时,不同社会群体运用的网络语言不甚相同,这就意味着网络语言鲜明的个性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特指狭义网络语言,即网友通过网络平台所采用的词汇、句子(流行语居多)以及语篇等诸如此类的言语现象。
它既是拥有特定的规律和特点的语言系统,又是网友表达自己情绪、观点以及反映社会特定现象的言语行为。
所以,有学者认为:(1)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2)网络语言是流行语的集合。
[3](3)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同时亦是一种文化现象。
1.早期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与报纸、广播、电视并称为“四大媒体”,凭借其迅捷与便利,已逐渐发展成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
网络语言相比于传统语言,传播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因此博得网友的青睐。
早期的网络语言有以下特点:(1)构成方式多样化此阶段的网络语言多流行于各大论坛以及即时聊天工具中。
从构成要素来看,可分为:●数字型。
例如,“555”表示伤心大哭,“886”表示下线,再见的含义,“9494”是汉语叠词,表示对观点的充分赞同,“847”劝慰对方别生气,“7456”则指怒火中烧,以及网络上通过两幅有趣的被网友所拍摄的汽车牌照的照片中的数字“00544”和“44944”分别代表“动动我试试”和“试试就试试”之类,不胜枚举。
数字型的网络语言多是通过数字与汉语词汇发音的相似性而引申出现的。
建国60周年流行词回顾
建国60周年流行词回顾从“知青”(educated youth)、“铁饭碗”(iron rice bowl)到“包二奶”(keeping a mistress),再到今天我们常说的“囧”,60年来的风风雨雨尽数包含在这些流行词汇中。
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盘点60年来国内流行的口头语,一起回顾伟大祖国过去60年来的点点滴滴……20世纪50年代1950s好好学习,天天向上study hard and move forward every dayMao Zedong wrote to honor an 8-year-old boy, Chen Yongkang, who helped police catch a spy in Suzhou, in 1951. Mao asked all kids to study hard to do a better job for the country. Banners with this slogan could be seen in almost every classroom.年轻人经常戏谑地说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它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一样逐渐成为部分老外能明白的中式英语。
但这样的直译只是博君一笑的特例。
粮票food couponThis allowed people to get certain food supplies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Lo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ant insufficient food supplies and a quota system and the coupons were a means of distribution. The quota system lasted to the early 1990s. The tickets are now the stuff of collectors.那时是国家统一定价(uniform pricing system), 后来经济发展了,市场上出现了国家供应粮之外的市场定价粮,通常高于国家牌价,叫做“议价粮”,可以解释为food that'soutside the quota system(配额制,定额分配制), which has a higher pri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口头禅”: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轨迹
作者:彭训文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02期
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
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
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流行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2016年国庆节期间,长期从事语言学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岁的姑妈。
让她惊讶的是,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词,譬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而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就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大二公”,对“个人修养”的看法就是要“狠斗私字一闪念”等等这些“流行语”,老人更是记忆犹新。
如果给新中国60多年来的流行语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会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相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共产主义,充满了建设激情;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骆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
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蔓延。
最明显的表现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的话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身为60后的骆峰将这一时期的流行语特征归纳为:一致的精神认同、口号式的统一的表述口径和整齐划一的话语格局。
像强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利益的“一切听从党召唤”“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调社会主义道路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调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流行语都体现了当时的主导价值观。
“持续不断的运动带来了政治词语的爆炸式增加,让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某种斗争性和反智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对记者表示,这些词句基本来自最高领导层的政令和宣传,它们被制作和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成为流行语,具有清楚鲜明的目的性和与党中央决策的高度一致性。
另外,这些流行语语义鲜明、表达清晰,具有高度的语义
透明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
同时,从表达层面来看,没有也不可能有诙谐戏谑的色彩。
这些都是后来的流行语所不具备的特点。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迸发多元词汇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更带来了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流行语开始变得丰富。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会讲‘脱贫致富’这4个字。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对于上世纪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们对致富重燃希望。
“我的老家在江西农村,村里要是出个万元户,那整个村都会感到光荣。
”在那个时期,“万元户”不仅成为了衡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更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幸福指数。
这一时期,语言系统中的热词开始集中反映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
像经济领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勤劳致富”“万元户”“下海”“市场经济”“下岗”;文化领域的“迪斯科”“摇滚”“春晚”“炒作”;教育领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托福”;通信领域的“大哥大”“BP机”“电脑”“软件”;金融领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表示,这显示人们关于利益、财富等方面的观念开始变化,人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为荣,而且这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语开始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上升为全国流行语。
像北京流行语中的“大款儿”“大腕儿”“托儿”“没戏”,港台流行语中的“老公”“老爸”“打工”“埋单”“炒鱿鱼”“哇噻”等词语广为流传。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
“在我开始接触网络的聊天室时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
但是现在,你看谁还用‘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80后小伙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任职。
在他看来,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流行语的发端,“‘MM’‘886’‘大虾’这些词都是在网聊的时候产生的。
”
随后,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
“范跑跑”“躲猫猫”等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三字词,“男默女泪”“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四字缩略词逐渐流行,风靡至今。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说三
遍”“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主要看气质”等,成为2015年度网络流行用语。
这已是中国连续第11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6年与2017年的年底年初,更多的媒体和机构都在盘点和评选此类“流行语”,“供给侧”“洪荒之力”“小目标”“葛优躺”等都有当选。
“全民造词现象的确是新世纪以后流行语的一大转型。
”在唐正大看来,这些流行词的出现充分体现和发挥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语言文字创造过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种具有个体自我参照性的集体情绪。
流行语的“镜子”作用:健全社会心态疏导系统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镜子。
”唐正大表示,从总的趋势来看,流行语的逐渐丰富,是国力日渐强盛、改革开放红利逐渐出现等因素在语言文字中的体现。
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不只是解放了生产力,还使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力获得空前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社会学家已经意识到流行语对于社会心态的折射作用。
例如,“点赞”“给力”“正能量”反映公众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状态;“躲猫猫”代表公众对获知事件真相的迫切;“拼爹”反映大众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则说出了一些新生代对人生的悲观主义看法。
一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负面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不足和目前公共讨论的渠道不畅。
有学者认为,流行语作为一定时期内大家共享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共同态度,应纳入到社会心态的测量指标当中,以便及时了解人们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事件等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应当通过培养人们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开辟更多更畅通的参政议政渠道,让人们的正式言说能够发表出来,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和效果,这将有利于疏导目前一些人焦虑、不满的负面社会心态,也就自然减少反映负面情绪的流行语。
流行语对汉语的意义何在呢?唐正大表示,流行语的产出量、新词构词方式、词语内涵、所涉及的方面等包罗万象。
对于这些新词新语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反思汉语更深层次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更好地发挥汉语创造新文化的作用。
不过,骆峰同时提醒,一些粗鄙化、低俗化、反文化倾向的流行语,应受到严肃的文化批判。
“这需要媒体应用的规范、教育领域的节制、出版行业的谨慎。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些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汉语基本的规范与社会心态的健康。
”骆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