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30)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教案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最后,就让我们把这几天所学到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的方向
自转的周期
球形
傅科摆
自西向东(逆时针)
24小时(一天)
板书
请把你们组转动地球仪的方向在地球仪上用箭头画出来?
我们组发现,先迎来黎明。
(三)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3.阅读教科书P80页。
4.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A猜测谁先见到太阳?
B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2.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上面两种转法,哪一种像钟表指针的转法,因此,把自西向东叫逆时针,自东向西叫顺时针。
模拟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记录单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即逆时针);
2.学生是否知道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4.从作业情况分析课堂教学成效;
5.课外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度。
A图中的每一种色块代表一个时区。“0”代表零时区,零时区以东为东区,零时区以西为西区。北京所在版图的颜色与东八区的颜色相对应,所以北京在东八区。——那纽约、巴黎、东京都在哪个时区?——请学生找一找,然后说一说。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自转这一方面,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地球自转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以及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
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
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
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实验验证”的思维探究过程,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太阳这一天体的东升西落。
本课教材设计了3个活动。
一是模拟实验,利用人体围成的“地球”,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明确地球自转方向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二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再用“地球椅”验证我们的推测;三是根据确认后的地球自转方向,在地球仪上模拟验证谁先迎来黎明。
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且要求学生每进行一次推理,都要用模拟实验验证,充分发挥了模拟实验法在研究宇宙领域问题时的优势,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难点: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引导: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教师提问引导: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引出课题并板书。
学生活动: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中提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明确两者的地理位置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视运动相反,即自西向东;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我国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发现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2.难点: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天体视运动方向相反,即天体视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课件。
小组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预设:一、情景导入,发现问题1.展示昼夜变化的视频,明确人们常说的“黎明”的含义。
2.发现问题:我国所有地方迎来黎明时间是不是同时的?(交流)3.揭示研究的内容:究竟我国哪个地方先迎来黎明?(板书课题)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1.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作为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对象。
2.猜测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可能谁先迎来黎明。
3.讨论、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模拟实验: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提醒: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5.归纳实验结果:(1)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提问: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交流)7.(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8.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9.问题: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10.(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讲解并小结: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教科版科学五下《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谁最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最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单元,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研究,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理解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究。
学生观察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但对复杂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需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理解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2.四季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总结规律。
2.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四季变化等。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4.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四季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图片等教学道具。
2.准备相关视频资料。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运动的现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7.家庭作业(5分钟)制作一个地球仪,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的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谁先迎来黎明5名师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背景: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概念也比较难理解。
如何把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是需要好好再研究的。
这一课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相对运动等等,需要学生对空间有很好的想象力,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不能过于死板教条,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可能一下会搞混,对于他们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会带来一定混淆。
上课前,教师利用在教室四边的墙分别贴上东南西北,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样是自西向东运动,什么样又上自东向西运动(随时结合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
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核心价值观: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谁先迎来黎明》说课材料(一)设计特色《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区域,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太阳是颗恒星,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是基本不变的。
同时同学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想象自己跳到地球以外的空间视角去观察。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
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我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不仅决定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还必须基于人为的规定。
同时人为规定是讨论时区、时差等问题的基础。
因此人为规定必须在本课明确提出。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选择合适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两两比较引发研究,贯穿整堂课。
教材上提到的可供研究城市有乌鲁木齐、北京、巴黎、伦敦、纽约,而我只选择了三个城市:成都、北京、纽约。
通过“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引起对经线、时区的关注再通过“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同学们认识到人为规定的必要。
选择成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我们居住的城市就是成都,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
2、成都在北京的东边,两个城市恰恰处于两条相邻的经线上,学生很容易算出两个城市间相差1个小时,能快速理解时间和经线互相对应的关系。
3、成都与纽约这两个城市刚好在地球的相对面,在“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上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对人为规定的思考,意识到仅仅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能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引出东经180°(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的经线的思考)二、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突破难点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一课《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
本课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初步认识地球仪,明确两个城市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第二部分,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发现由于自转的方向不同,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发生改变,这部分是将问题直接指向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三部分,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应用地球自转方向理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小时,拓展至时区的概念。
其中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生活现象出发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自然相对运动的现象和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情分析】大部分的五年级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和“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这些事实,甚至也听说过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概念阶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为什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也就是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学生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空间概念的。
同时由于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因此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地球是自东向西转。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黎明”的概念,知道黎明是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能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黎明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黎明现象。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黎明到来的影响,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黎明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共同探讨黎明的特点。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黎明时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对黎明的影响,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黎明图片、地球自转动画等。
2.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等。
3. 观察工具:望远镜、相机等(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黎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黎明现象。
2. 探究黎明:讲解黎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黎明是指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3. 地球自转与黎明:通过地球自转动画,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黎明到来的影响。
4. 观察与描述:分组进行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黎明时的景象。
5. 分享与讨论:分组分享观察心得,讨论黎明的特点,总结黎明的共同点。
6. 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黎明时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7.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日出时间等。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9.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黎明时的景象,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黎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描述黎明时的表现,关注他们的观察细节和描述准确性。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单元中的位置《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本单元包括8课时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北极星、极昼和极夜现象。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基于对一些地球运动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如地球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现象,证明地球在自转等。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是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经济条件较差课外知识欠缺,因此课前教师借阅一些书籍给学生看,大多数都已经知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这些现象的现实证据,那就太少了。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自觉意识强,但教师如能用模型与简单的实验来诱导学生就能有效地完成本课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上不会很吃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谁先迎来黎明
4.誰先迎來黎明【教學目的】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自轉的方向和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不同地區的時差是由於經度不同決定的。
4.體驗領會相對運動,並能用相對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天體的運動。
5.體會到物體的運動要從多個角度來認識。
【教學重點】認識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是由於地球的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
【教學難點】理解相對運動。
【教學準備】兩張小卡片,水彩筆,大地球儀;世界時區圖,轉椅。
【教學過程】一、引入學習:1.談話: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是怎樣自轉的呢?2.思考:我國的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二、模擬實驗:1.確定北京和烏魯木齊的位置關係:北京在東,烏魯木齊在西。
2.請一組同學面向外拉成一個圓圈,代表地球;請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北京”和“烏魯木齊”,再請一位同學當“太陽”;先按照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轉圈,看誰先看見太陽;然後再自東向西(順時針)方向轉動,看誰先看見太陽。
3.小結:如果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北京先看見太陽;如果地球是自東向西自轉,烏魯木齊先看見太陽。
三、認識相對運動:1.思考:地球的自轉方向到底是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2.回憶:汽車向前運動時,車窗外的景物怎樣運動?車窗內的景物呢?汽車後退時,車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的車窗內呢?3.體驗:坐在轉椅上,讓轉椅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怎樣運動?轉椅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4.聯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個大轉椅,我們會看見太陽等天體東升西落,那麼轉椅是怎樣轉的?5.閱讀教科書P79頁。
6.解釋: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最先迎來黎明?(北京)四、認識時區及時差:1.問題: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北京比烏魯木齊早幾個小時看見太陽呢?2.出示世界時區圖,找出北京和烏魯木齊所在的時區。
3.閱讀P81頁資料,小組討論:北京、巴黎和紐約誰先迎來黎明?相差多少小時?五、總結地球運動的特點:自轉證據:太陽、月亮東升西落;自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週期:24小時。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谁先迎来利明教科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和经历过地球上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
虽然通过网络、电视、科普读物等了解一些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所以本节课我抛出一个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为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然后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从身边的现象提出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探究,实验,从而对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作业设计
A预习下一课B
板书
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教学
反思
教案
检印:
课题
4.4、谁先迎来黎明
编号
20180528
授课时间
5月8日
课时
安排
1
第1节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是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方向如何)二是确认地球自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向,三是时区及时差,四是小结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有关地球与天空的知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出和日落的原理。
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掌握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半透明球体、书本或其他小物件作为地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太阳和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太阳是什么?- 地球是什么?什么是地球的形状?- 太阳和地球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2. 概念引入(1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教师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包括:- 太阳是一个恒星,是地球的热源。
- 地球是一个行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旋转。
3. 实践活动(30分钟)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半透明球体,并提供一只手电筒。
学生们将手电筒放在球体的一侧,使其成为“太阳”。
请学生模拟地球的运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观察球体上是否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互相讨论。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为什么地球会有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一样?-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受什么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观点展开讨论。
5.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以下要点:-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所以会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位置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由于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
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昼夜交替。
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谁先迎来黎明》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通过前三课内容的学习后,了解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问题进行引导,对地球自转的方向进一步探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运动,通过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结合太阳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同时引导学生能够关注时差,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
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科普类书籍,一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转动。
2、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体会科学探究需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手电筒小组准备:小地球仪一个、手电筒、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请同学们完成关于《地球的运动》前三课相关科学知识的调查问卷。
教师小结问卷调查的完成情况,并充分肯定学生对前三课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视频导入,引出探究问题(3分钟)1、激发兴趣,提出质疑(课件出示:吴忠标志性建筑星月广场黎明时分的景观视频,请学生欣赏)提问:这是哪里?视频中展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2、初知概念,揭示课题师:我们已经看到我们所在城市迎来黎明的样子。
既然地球在自转,那么对于两个不同城市来说,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一致吗?(课件出示用蓝色圆圈标注的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们以中国的两个城市为例,位于中国东方的首都北京和位于西部地区新疆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他们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揭题:“北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日常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研究状态。
)(二)、模拟实验,体验求证,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25分钟)如果现在北京和乌鲁木齐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1、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10分钟)⑴、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他们的位置关系。
(交流观察结果)⑵、猜测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可能谁先迎来黎明。
交流猜测结果。
⑶、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我们来共同来完成一个游戏。
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的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大家按照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太阳”。
然后大家按照自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见到太阳。
请学生交流玩游戏的结果。
⑷、讨论、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来设计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方案)⑸、模拟实验: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请实验小组认真填写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记录。
单。
归纳实验结果:(1)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学会用方向、顺(逆)时针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
)2、研究地球自转方向(15分钟)乌鲁木齐和北京谁先迎来黎明,看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北京又先迎来黎明。
提问: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交流)学生:要想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焦点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还是自东向西(即顺时针方向)。
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联想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来解决吧。
⑴、(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交流自己的发现)⑵.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⑶、问题: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⑷、(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讲解并小结: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⑸、回归教材(2分钟)请看PPT,请同学将老师勾画的文字齐读一遍。
翻开书P80页,像老师一样把重点勾画下来。
关上书。
⑹、再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让学联系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结合老师的讲解,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再进行模拟实验体验求证,解决问题。
)(三)、认识世界时区图(10分钟)1.认识时区(3分钟)既然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的自转,那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⑴、PPT出示地球自转周期。
(24个小时)⑵、经线图,经线有多少根?(24条)⑶、两个“24”有什么启示?⑷、解决问题:(指地球仪)也就是说从一根经线转到下一根经线会花去一个小时。
我们称之为时区。
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学生回答:北京比乌鲁木齐早2个小时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简单描述经线和时间互相对应的关系)2、简单了解世界时区图(4分钟)由于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差异,也就是时差。
人们可以借助世界时区图简单的了解到这种差异。
PPT出示世界时区图:人们把地球划分成24个时区,其中0°经线对应的是0时区,北京在东边的第8个时区、乌鲁木齐在东边的第6个时区、纽约在西边的第5个时区,由于东经180°最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东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知道越靠近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根据时区图上的四大城市(北京、乌鲁木齐、巴黎、纽约)位置你能说哪个城市最先迎来黎明,哪个城市最迟迎来黎明?(3分钟)用抢答的方式巩固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①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几小时?②北京和巴黎的日出时间相差几小时?③北京和纽约日出时间相差几小时呢?(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牢固掌握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四)、拓展延伸(1-2分钟)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要下了课了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颇多收获,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汇报)我们已经迎来了黎明,地球上其他城迎来黎明了吗?同学们可以下去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运用访谈法,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2、推荐科普读本(结束新课)世界名著《80天环游世界》。
听说过吗?看看关于时间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
同学们辛苦了,下课!(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课后继续关注相关知识)七、教学评价设计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
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1、课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评价。
2、课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随时调控教学。
3、运用访谈法,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4、利用模拟实验记录单作为评价的载体,通过记录将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保留,使本课科学概念的评价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科学概念评价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5、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巩固。
八、教学设计特色简述1、巧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欣赏完家乡迎来黎明的视频后,我抛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对于两个不同城市来说,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一致吗?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充满了好奇,特别感兴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的行列。
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所以我抓住学生学习科学的这一特点,为后续学习播下了“兴趣的种子”。
2、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质疑----猜测----验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大胆猜测”、“模拟实验”主题活动中,以往教学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只让每组提出、验证一种猜测。
学生没有机会尝试其他的模拟实验,就进入汇报、概念形成的环节教学。
我在本环节教学中,分别以“要想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焦点是什么?”“如何做模拟实验?”为切入点,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为学生参与提出猜测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引导学生演示模拟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