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皮亚杰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认为儿童的智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而逐渐发展的。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智力概念:适应、认知结构、认知发展阶段和操作。
首先,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发展智力。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调节。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来与环境互动,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调节是指儿童通过认知结构的调整来适应新的经验和知识。
适应和调节是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他们的认知能力。
其次,认知结构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组织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适应和调节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认知结构包括两个方面:模式和操作。
模式是指儿童对于某种情境或问题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操作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操作或行为。
认知结构是儿童思维的基础,它决定了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第三,认知发展阶段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符号和象征思维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思维。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最后,操作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操作或行为。
操作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单位,通过操作,儿童能够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渐改进和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操作包括两个方面: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
内部操作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外部操作是指儿童在物理上进行的行为活动。
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是相互作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和改进他们的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皮亚杰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适应、认知结构、认知发展阶段和操作四个智力概念。
皮亚杰
皮亚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生平、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皮亚杰于1896年8月9日出生在瑞士内阿普尔大区的纳沙泰尔市。
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母亲则是家庭主妇。
皮亚杰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展现出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
1921年,皮亚杰获得了日内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苏黎世大学担任了助教一职。
皮亚杰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上。
他提出了以儿童思维的构成方式为基础的发展理论,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期的儿童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具体运算期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而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他强调了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应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教育者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经验,以促进其认知发展。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模式重组”和“情节教学”的教学方法。
模式重组指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见解。
情节教学则是通过将知识组织成情节,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皮亚杰的理论和教育方法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运用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总结起来,皮亚杰是一位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皮亚杰的贡献将激励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儿童心理学的奥秘。
《皮亚杰理论》课件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界,如抓、摸、听等。
感知运动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抓取、听觉等感知动作。
前操作阶段
前操作阶段(2-7岁)
前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能够进行基本 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 思维,如模仿、绘画等。
前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如语言、绘画 等,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
应能力的个体。
内容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 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生活 实际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跨学科整合
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皮亚 杰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知识 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 系。
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皮亚杰认为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形式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3
形式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03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发展的引导者
皮亚杰认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 和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成长于一个学者家庭 ,父亲是大学教授, 母亲是教师。
皮亚杰的教育背景
1918年毕业于纳沙特尔大学, 获得学士学位。
192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
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 、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皮亚杰的研究涉及儿童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等多个方面,他的学术成果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和理解儿童发展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通过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研究成果。
1. “儿童是活动的学习者。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他主张儿童应该有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输入。
通过自我探索和体验,儿童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自主认识和理解。
2. “儿童的思维发展由操作向抽象的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中经历了从操作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儿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进行思考,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3. “错误也是学习的机会。
”皮亚杰相信,错误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的机会。
他提倡教育者不要过于关注儿童的错误,而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自己的错误,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实施。
教育者需要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以此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5.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逐渐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6. “知识是通过适应和平衡过程建立起来的。
”皮亚杰提出了“适应和平衡”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适应和平衡的过程来建立知识。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皮亚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
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
曾在瑞士和法国两次获得博士学位。
先后担任过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学院助理院长、瑞士心理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学会主席、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皮亚杰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把数学、物理和生物学中的概念引入了儿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中,创立了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心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机制的“发生认识论”,他和同事英海尔德等人组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日内瓦学派”。
这一学派关于儿童的思维、语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等理论,对于西方现代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
皮亚杰的著作近五十种,主要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4)、《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从儿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成长》(1958)、《儿童心理学》(1966)、《知觉的机制》(1969)、《发生认识论原理》(1970)等。
《儿童心理学》是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合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本书中,作者从“发生认识论”出发,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儿童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分为感知——运动、运算和前青年期三大连续的阶段。
对每一阶段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作者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并有大量详实的感性实验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也在自己的观点的阐述中指出了传统观念的偏颇。
由于本书存在着许多比较抽象、艰涩的名词,因此给阅读本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但是,全书的观点非常鲜明,文字也相当简练。
本书分六章,包括二十四节,共十万多字。
于1966年用法文出版,1969年被译成英文。
1980年由吴福元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出版。
儿童心理学同研究普通心理学中一般心理机能发展的发生心理学不同。
它只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本身,同时又不局限于生物学上的成熟问题,还必须考虑儿童的练习、获得的经验和一般的社会生活。
皮亚杰缺乏能量守恒观念的例子
皮亚杰缺乏能量守恒观念的例子1. 介绍: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
然而,皮亚杰的一些理论在当今被广泛质疑,其中包括他对能量守恒观念的理解。
2. 能量守恒观念的重要性: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在任何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被创造或消失,只会在各种形式之间转化。
这一概念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科学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3.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特定阶段无法理解能量守恒: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经历了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具体运算阶段,他认为儿童还无法理解能量守恒,即使做了转化,儿童在具体形象的记忆中也会认为物质的总量发生了变化。
他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将同样大小的面团重新揉成不同形状,儿童会认为有一块面团增多了。
4. 皮亚杰的实验设计不符合科学要求:然而,对于皮亚杰的实验设计和结论,许多科学家提出了质疑。
他们指出,皮亚杰的实验中存在许多偏颇,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儿童的回答、忽视了儿童可能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
更重要的是,皮亚杰的实验环境并非真正的封闭系统,而是受到了外力的干扰,因此并不能证明儿童缺乏能量守恒观念。
5. 现代研究表明儿童在较早阶段就能理解能量守恒:与皮亚杰观点相对立的是,许多现代研究证明,即使在前运算阶段,儿童也能够理解能量守恒。
通过更为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研究者发现,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表现出对物质数量和能量的守恒观念,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于成人。
6. 结论:尽管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特定领域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
对于能量守恒观念的理解,现代研究已经证明了皮亚杰的局限性。
在儿童教育中,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不同理论,注重科学实证和实践,以更为全面的视角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是个很厉害的人,他特别懂小朋友怎么学习和长大。
有一次,皮亚杰看到几个小朋友在玩弹珠。
他发现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会自己想办法定规则,而且还会根据情况改变规则。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分苹果,皮亚杰就耐心地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怎么分才公平。
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最后找到了好办法,可高兴啦。
皮亚杰通过观察这些小事,明白了小朋友们的想法是怎么一点点变厉害的。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皮亚杰的事儿哟。
皮亚杰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有一回,他看到小朋友们搭积木。
有的小朋友搭得高高的,有的搭得很漂亮。
皮亚杰就问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搭。
还有一次,小朋友们争论天上的星星有多远。
皮亚杰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猜,去想办法知道。
通过这些,皮亚杰知道了小朋友学习的秘密。
小朋友,你想知道自己学习的秘密吗?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小朋友,我来讲皮亚杰。
皮亚杰可关心小朋友啦。
有次小朋友画画,皮亚杰在旁边看。
他问小朋友为什么用这个颜色。
还有小朋友玩猜谜语,皮亚杰也一起。
他从这些里知道小朋友怎么变聪明。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皮亚杰那样多思考哟!。
皮亚杰理论(最全)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群集结构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 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 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群集结构
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 体。 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 的特征。 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 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
四、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 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 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 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是 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 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 地位看问题。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 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 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
皮亚杰
皮亚杰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人物介绍皮亚杰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皮亚杰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建构主义皮亚杰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为此,皮亚杰认为知识发展受三个基本的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他认为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能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新建立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份,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再也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合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愧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匡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抛却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愧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道德认知和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与道德发展相关的概念和阶段。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1.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2.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判断和决策过程。
3. 道德行为: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4. 道德判断: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包括对于行为的对错、公平与否等方面的判断。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阶段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依赖于外部规则和成人的指导。
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行为主要受到惩罚和奖励的影响。
2. 预约道德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和决策。
3. 自主道德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这些观念来行动。
三、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许多研究都支持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道德判断上的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判断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的道德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措施。
此外,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还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书籍
皮亚杰认知发展书籍介绍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先驱之一。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书籍,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方式。
感知运动期•特点:出生至约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书籍推荐:《儿童的智力发展》(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该书详细介绍了感知运动期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对于理解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前运算期•特点:约2岁至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
•书籍推荐:《认知发展与儿童教育》(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hild Education)。
•该书探讨了前运算期儿童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具体运算期•特点:约7岁至11岁,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书籍推荐:《儿童的思维与现实》(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该书通过对具体运算期儿童的研究,揭示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形式运算期•特点:约11岁至成年,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
•书籍推荐:《逻辑与儿童的思维》(Logic and the Child’s Mind)。
•该书深入探讨了形式运算期儿童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和培养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演讲人:
日期:
•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01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皮亚杰生平及贡献
01
02
03
杰出心理学家
皮亚杰是20世纪最杰出的 心理学家之一,被誉为“ 现代儿童心理学之父”。
分类与排序
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和排序,比如 按照颜色、形状或大小等特征对物体进行归类。
3
理解时间与空间
儿童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 够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理解物体的空间 位置关系。
去自我中心化过程
意识到他人观点
01
儿童开始意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并尝试从他人的
动作模仿
婴儿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逐渐 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爬行 、站立等。
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
客体存在性认知
婴儿逐渐认识到物体即使不在视线范 围内仍然存在,这是客体永久性概念 的初步形成。
物体守恒性认知
分离焦虑
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的 分离是永久性的时,可能会产生分离 焦虑。
婴儿开始理解物体的守恒性,即物体 不会因为形状或位置的变化而消失。
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互动增加
02
儿童更多地参与社会互动,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学会考虑
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理解规则与道德
03
儿童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并知道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和道德标准。
守恒观念获得与运用
物质守恒
儿童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即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在封闭系统中保持 不变。比如,当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水的总量不变。
皮亚杰的概念
皮亚杰的概念皮亚杰的概念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并非一开始就是成人的模样,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的。
他的理论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认知,从而逐步形成更为复杂的思维和理解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感知期、自我中心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期(出生至约两岁),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对物体的基本感知,如色彩、形状、大小和运动等。
同时,婴儿还逐渐形成行动意图,并通过动作来获取和探索新的知识。
接下来是自我中心期(约2至7岁),儿童开始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符号使用能力,并逐渐能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然而,他们仍然存在自我中心思维的倾向,即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待事物,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到了具体操作期(约7至11岁),儿童的思维逐渐准确和具体化。
他们能够理解逻辑关系、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开始具备操作符号的能力,可以进行反思和推理。
最后是形式操作期(约11岁至成年期),青少年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自由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解决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和自我建构。
他认为儿童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且通过主动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从而逐步形成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经验的关系,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生物成熟的影响,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和探索来建构知识,因此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问、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是20世纪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他认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来展现他们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通过不断触摸、操作和观察对象来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并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游戏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种类型:规则游戏和过渡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和约束进行的游戏,如棋类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
这种游戏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
过渡游戏则是指儿童在从一个认知阶段过渡到另一个认知阶段时玩的游戏。
这种游戏不受具体规则约束,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认知方法和策略。
通过过渡游戏,儿童可以打破已有的认知框架,开拓新的思维方式,为进入下一个认知阶段做好准备。
皮亚杰认为,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地参与和探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不仅是儿童欢乐的时刻,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合作游戏的概念。
合作游戏是指儿童在互相合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游戏,需要他们共同思考、协作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游戏,儿童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别人的想法,并学会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
总结来说,皮亚杰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儿童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不仅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乐趣,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桥梁。
皮亚杰游戏理论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大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理论中,皮亚杰强调了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学习和发展的框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理论中,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分别是道德自私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道德互惠阶段和道德普遍原则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各个阶段。
首先是道德自私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2岁至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他们缺乏对别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因为他想要它。
接下来是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5岁至10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的存在,并开始遵守这些规则。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仍然相对主义,即他们认为道德规则是相对于个人或者群体的。
他们可能会认为,某些行为是对的,只是因为大人说它们是对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些行为是对的。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遵守规则,因为他怕被罚,而不是因为他理解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第三个阶段是道德互惠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1岁至1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是为了维护公平和互惠关系而存在的。
他们开始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权益,并试图通过互相尊重和公正来解决冲突。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意识到如果他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他应该赔偿对方。
最后一个阶段是道德普遍原则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7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各种情境中。
他们开始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努力追求正义和公平。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会参预社区服务活动,因为他认为这是对社会的贡献。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逐渐发展的,从关注个人利益到关注他人感受,再到考虑社会整体利益。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20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和发展心理学领域。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并以自愿的形式展开的活动。
儿童通过游戏与环境进行互动,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经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在游戏中不仅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还在与其他儿童互动中培养了重要的合作和社交技能。
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他提出了四个不同阶段的游戏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他们喜欢抓握、摇动和探索各种物体。
第二个阶段是象征性游戏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想象力来重新创造和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可以玩“扮演”或“假装”的游戏,扮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个阶段是集体游戏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游戏。
他们学会了与别人分享角色,并在集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和社交礼仪。
最后一个阶段是规则游戏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理解和遵守复杂的规则,并享受在游戏中获得胜利和挑战的过程。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玩和探索。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还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总之,皮亚杰游戏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积极地探索、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
因此,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中,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去玩和参与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皮亚杰游戏理论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皮亚杰认为游戏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尝试、实验和探索来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皮亚杰对发展阶段的划分
皮亚杰对发展阶段的划分
皮亚杰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早期的信号功能出现,包括表象符号和延迟模仿,以及语言符号。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事物的符号、顺序和延迟行为,并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如抽象思维、假设演绎推理等。
皮亚杰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这些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被公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学前儿童的时间认知。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儿童认知时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含义,还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时间认知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学前阶段的早期,儿童对时间的理解是以自身的感觉和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主要以事件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为依据。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理解更加具体和抽象的时间概念,比如昨天、今天、明天以及年、月、日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理解时间的顺序、先后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预测。
皮亚杰的研究还发现,在学前儿童的时间认知发展中,他们经历了一个自我中心到逻辑操作的转变。
在早期阶段,儿童的时间概念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来理解时间。
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儿童开始能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行为,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时间概念中。
这种自我中心到逻辑操作的转变是学前儿童时间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皮亚杰的研究,学前教育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活动来促进儿童的时间认知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为背景,引导儿童观察和描述事件的发生顺序,并帮助他们理解事件的连续性和重复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有关时间的初步概念。
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和游戏,鼓励儿童进行时间的排序和预测。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儿童根据图片或故事片段的顺序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让他们根据一些简单的线索进行时间的推理。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时间概念和逻辑操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具体和可视化的工具来帮助儿童理解时间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其认知发展理论可以说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
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识发展的了解可以解释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成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对儿童认识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
第二,描绘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路线。
第三,首次将树立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
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的方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儿童不是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环境刺激的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环境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自己在决定这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儿童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儿童的好奇心。
(二)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认知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皮亚杰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的单元称为"图式",图式(或基模schema)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不断建构和改进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强调儿童认识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而成熟又是促进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建构是指个体通过对物体和事件进行活动或操作,去发现事物的性质,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在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题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
因此,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对现实和认识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建构过程,体现了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就会建构出不同的现实。
(四)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质的特点。
第二,每个阶段都使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
第三,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
第四,阶段间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机制的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理论的伦理的核心是: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现实的。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一)适应组织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组织(或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是消极被动的过程。
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组织过程。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的反应,不管指向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组织是通过整合和协调生理或心理结构,最终形成较复杂系统的心理倾向。
组织过程的运作,保证了所有结构能合适地发生相互关系。
(二)同化和顺应皮亚杰人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将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正在形成或已经新城的结构之内。
即把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当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作出反应。
当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顺应过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认识结构会不断得到修正。
皮亚杰人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有同化,必然有顺应。
(三)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
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1)忽略(2)同化(3)顺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
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二、前运算阶段(2~7岁)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皮亚杰的三山试验)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2、群体结构的形成群体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的复合群集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18、对皮亚杰的评价:(1)贡献:第一、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
第二、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经历的探索者;第三、第一个试图用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的过程的理论;第四、他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第五、他的观点对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有关社会性的与情绪性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局限:(自己补充)第二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
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事业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二、前运算阶段(2~7岁)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
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皮亚杰的三山试验)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边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2、群体结构的形成群体结构是以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及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地提高。
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的复合群及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儿童这是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对皮亚杰的评价:(1)贡献:第一、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
第二、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经历的探索者;第三、第一个试图用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的过程的理论;第四、他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第五、他的观点对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有关社会性的与情绪性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局限:(自己补充)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3)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权威阶段(6岁~8岁)®可逆性阶段(8岁~10岁)®公正阶段(11岁~12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