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温湿度分析报告

温湿度分析报告

温湿度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温湿度是指环境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两个参数。

温湿度的变化对于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温湿度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对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温湿度信息。

2. 数据采集为了进行温湿度分析,我们采集了一段时间内的温湿度数据。

数据的采集包括设备的安装和数据的记录。

在数据采集期间,我们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温湿度数据,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

总共采集了1000组数据。

3. 温湿度数据分析3.1 温度分析我们首先对温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根据数据分布情况,我们计算了温度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

结果显示,温度的平均值为25℃,标准差为2.5℃,最小值为20℃,最大值为30℃。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对温度的变化范围和趋势进行初步了解。

3.2 湿度分析接下来,我们对湿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根据数据分布情况,我们计算了湿度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

结果显示,湿度的平均值为50%,标准差为5%,最小值为40%,最大值为60%。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对湿度的变化范围和趋势进行初步了解。

3.3 温湿度关系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温湿度之间的关系,我们绘制了温湿度散点图。

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发现温度和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也有所增加。

这表明在高温环境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相应增加。

4. 结论通过对温湿度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温度的平均值为25℃,标准差为2.5℃,最小值为20℃,最大值为30℃;2.湿度的平均值为50%,标准差为5%,最小值为40%,最大值为60%;3.温度和湿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也有所增加。

这些结论对于评估和调整环境温湿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5.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在高温环境下,应适当增加空调或通风设备,以调整温度和湿度的舒适范围;2.在低温环境下,应适当增加加湿设备,以提高空气中的湿度;3.定期监测和记录温湿度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无线温湿度检测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无线温湿度检测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无线温湿度检测系统设计摘要: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环境的监测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无线传感网络也在传感器的进步下显得更加实用化。

针对分散节点温湿度的检测,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

该设计采用C8051F330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以温湿度传感器HU-10S、无线收发模块nRF24L01、串行通信模块为辅助,完成对温湿度的实时监测。

关键词:监测系统;无线;温湿度测量;近年来,随着传感器、计算机、无线通信及微电机等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产生了无线传感器网络[1]。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传感器网络要实现实用化,还有许多基础性问题和关键部件需要解决。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用化离不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

而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的主要领域有这么几个方向:军事应用、环境应用、医疗应用、建筑及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与反恐。

例如美国Crossbow公司2005年第四季开展了一项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狙击者进行定位的课题。

预先在传感器节点上布设听觉感觉器,根据狙击时声响传到不同传感器节点的时间差,对狙击点进行联合定位[2]。

这类传感器可以在大型集会前提前布置,不需长时间待机,而目前的技术足以满足传感器在体积方面的需求。

在我国,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很多,但主要集中于测量空气温湿度,缺乏对于如土壤温湿度、CO2 浓度的研究,这将是今后进行的一个重要方向。

无线传感器作为传感器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无线传感器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善和成熟, 将更加趋于实用, 在特殊领域, 它有着传统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同时也必将开辟出不少新颖而有价值的商业应用。

用于检测温湿度的无线系统,具有简便、可靠的特点,具有可扩充性并且成本较低,是本系统的最大的意义。

针对不同的地点,可以将其稍作变动,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报警系统文献综述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报警系统文献综述
温湿度测量程序流程图如下:
开始 保护现场 重装 T 计数初值
计数次数 B
=20
A “写”测量命令
延时 “读”测量数据
温湿度值计算
计数次数单元置 0 启动 SHT11 A
显示数据送显示缓存 B
恢复现场
中断返回
3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设计以 AT89C51 基本系统为核心的一套检测系统,由信号采集、信号分析和信号 处理三个部分,温度检测范围:-30℃-+50℃;湿度检测范围:10%-100%RH;温度、 湿度显示方式:四位显示;报警方式:声光报警。具体包括 A/D 转换、单片机系 统、复位电路、温度检测、湿度检测、键盘及显示、报警电路、系统软件等部分的 设计。
而湿度计好像是里安纳度(一个在 15 世纪在意大利里出生的人),是第一个想出 这一个仪器量度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的人开始探索的。他将一干燥的棉花放在一 个天砰的一侧上。然后他安置一个正是与棉花相同的重量的对象在天砰的另一侧。 当干燥的棉花从空气吸收水蒸汽,它变得更重并且这个天砰的这侧开始降落。在两 重量之间的不同是湿度的度量标准。
1
现在科学家使用一台称为"psychrometer"的仪器测量相对湿度。"psychrometer"由 两个绑在一起的温度计造成。一个温度计的泡被用清水浸过的材料包着。开始量度 相对湿度时,要把 psychrometer 旅转直至被包着的温度计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而这 温度一定比干的那个温度计低。实际的空气温度被干燥的那个温度计量度。在两温 度之间的不同被叫为"wet-bulbdepression"是来自物质的水的蒸发的结果。科学家记 录低干的温度计的温度和"wet-bulbdepression",然后制成一个图表,来计算相对湿度。 这个也是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人工温湿度环境模拟室构建研究【文献综述】

人工温湿度环境模拟室构建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通信工程人工温湿度环境模拟室构建研究摘要:我国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力网的建设,这使得电线的电晕放电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问针对在户外研究电晕放电现象带来的不便,介绍了构建一温湿度环境模拟室的可行性及其构建。

由于气体放电现象会产生漏电流和辐射光谱,故在模拟室构建中还需考虑各个测量模块(例如光谱辐射测量和温湿度测量)及其布局。

关键词:电晕放电;温湿度控制;光谱辐射;模拟室0 引言我国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电力的需求,这促使了电力网的大规模建设,而由此产生了电力设备的电晕放电的危害。

电晕放电现象是指当导线或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不断积累并超过一定阈值后其周围气体发生局部电离而产生的一种自持放电现象。

电晕放电会带来各类问题如能量损耗、无线干扰以及噪音干扰等等。

因此,对检测电晕放电现象的研究具有迫切性。

对于电晕放电的检测技术,目前国内外有超声探测、红外热成像检测、紫外探测等。

虽然其中有些方法在对于电力设备的保障性检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诸如抗干扰能力差、故障前检测不灵敏及受目标与探测器之间的环境和距离影响等问题[1,2]。

而紫外探测技术因其远距离、不停电等优点[1-3]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电晕放电强度无论是漏电流强度还是紫外强度均受温湿度的影响[4,5]。

但是对于在户外环境中的电晕放电现象的研究存在实验周期长、不易找到测试点、代价高等问题。

如果构建人工温湿度环境模拟室,就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便捷性。

所以,有必要对该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针对电晕放电现象,人工温湿度环境模拟室除了需构建温湿度控制箱、选择控制加热器及加湿器外,还需要进行光谱辐射测量。

1 模拟室的构建目前对于电晕、电弧等放电现象的模拟室的构建,国内的研究比较少。

不同于普通的温湿度控制箱,人工温湿度环境模拟室的构建需要考虑为不同各种测量模块的空间分布。

这要求对模拟室的构建有总体上的布局和把握。

温湿度实验报告

温湿度实验报告

温湿度实验报告温湿度实验报告引言:温湿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气象要素,对于人体健康和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温湿度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探讨温湿度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湿度对人体舒适度和健康的影响。

通过测量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人体的生理反应和主观感受,我们希望能够了解温湿度对人体的影响机制,并为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我们在实验室中设置了不同的温湿度条件,包括高温高湿、高温低湿、低温高湿和低温低湿四组实验条件。

每组实验中,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些志愿者,让他们在不同条件下停留一段时间,并记录他们的生理指标和主观感受。

实验结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志愿者们的体温和心率明显升高,出现疲劳和口渴的感觉。

高温低湿条件下,志愿者们感到干燥和不适,皮肤出现明显的干燥和脱屑现象。

低温高湿条件下,志愿者们感到闷热和不适,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而在低温低湿条件下,志愿者们感到寒冷和干燥,皮肤出现明显的紧绷感。

讨论与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湿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容易出现脱水和疲劳,可能导致中暑等健康问题。

高温低湿条件下,皮肤容易失去水分,出现干燥和脱屑的现象。

低温高湿条件下,人体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不适感。

低温低湿条件下,人体容易感到寒冷和干燥,皮肤容易出现紧绷感。

结论:温湿度对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合理控制温湿度是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关键。

高温高湿条件下,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适当的休息,以防中暑和脱水。

高温低湿条件下,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水分,使用保湿产品和适当加湿。

低温高湿条件下,应注意通风和呼吸道保健,避免呼吸困难。

低温低湿条件下,应注意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皮肤过于干燥。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温湿度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测量和控制-文献综述

温湿度测量和控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温度、湿度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工艺参数,例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各类工业中广泛需要对温度、湿度的检测与控制。

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关注,而空气中温湿度的变化与人体的舒适度和情绪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度和湿度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量,而应在系统集成中综合考虑。

对其进行适时准确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介绍了利用单片机进行温湿度测量和控制的智能化的方法,对基于MCS—51单片机系统的温湿度控制原理及结构进行了描述。

利用单片机对温、湿度控制,具有控温、湿精度高、功能强、体积小、价格低,简单灵活等优点,很好的满足了工艺要求。

一、各部件实现的功能1.1、AT89c52单片机AT89C52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8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256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与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052产品引脚兼容,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AT89C52单片机适合于许多较为复杂控制应用场合。

AT89C52是有8个部件组成,即CPU,时钟电路,数据存储器,并行口(P0~P3)串行口,定时计数器和中断系统,它们均由单一总线连接并被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即组成了单片微型计算机。

1.2、SHT11传感器数字传感器SHT11的湿度量程范围为0~100%RH,温度量程范围为-40.0~123.8℃,能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

温度测量可达14位的分辨率、湿度测量可达12位的分辨率,在高速或超低功耗的应用中也可分别降至12位和8位的分辨率。

同时还具有电源电压监测功能,可监测到 VDD<2.47V的状态,精度为±0.05V。

温湿度论文正文

温湿度论文正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尤其是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产品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

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由液晶显示模块、按键模块、传感器DS18B20、湿度模块组成。

该系统与传统的温度计相比,具有读数方便,测温范围广,测温准确,还能设定温度范围等功能。

关键词单片机液晶显示DS18B20目录引言 (1)第一章方案选择 (2)1.1温度采集器件的选择 (3)1.2时钟模块的选择 (3)1.3显示模块的选择 (3)1.4键盘模块的选择 (3)第二章硬件电路设计 (4)2.1系统硬件设计及组成 (4)2.2主控模块 (5)2.3温度采集模块 (7)2.4时钟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显示模块 (11)2.6键盘模块和报警模块 (11)第三章软件设计 (14)3.1应用软件设计原则 (14)3.2软件的总体设计 (14)3.3系统程序流程总框图 (14)3.3.1温度读取函数 (15)3.3.2显示程序 (16)3.3.3时间读取函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制作与调试 . (16)4.1软件调试 (18)4.2硬件制作 (18)4.3硬件调试 (18)结论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2)附录一C语言源程序 (23)附录二原理图 (39)附录三PCB图 (40)附录四实物图片 (41)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片机控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所给人带来的方便也是不可否定的,但人们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为现代化社会提供更好更方便的设施服务就需要从单片机技术入手,一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温湿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温湿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

温湿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温湿度系统(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ystem)是一种用于监测和控制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系统,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农业、物流、医疗、研究等。

许多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下面就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国内温湿度系统研究1. 微型温湿度传感器研究在我国,许多学者致力于微型温湿度传感器的研究。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的王宏伟等人通过采用微型温湿度传感器,成功研制出一种环境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空气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很大的意义。

2. 温湿度控制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农业领域,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应用也受到了关注。

比如,在温室蔬菜生产中,若能控制好温湿度,就能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为此,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设计一种温湿度自动控制器,成功实现了对农业温室中的环境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湿度系统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其应用于温湿度系统中。

例如,西南交通大学的赵先钢等人研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系统可以实现对空气湿度、温度参数的即时监测和控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国外温湿度系统研究1. 温度湿度场感知领域中的研究在国外,温湿度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比如,在温度湿度场感知领域中,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传感器网络技术,成功实现了对空气温度、湿度、气流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小巧的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复杂环境下的空气温湿度参数的精确监测和控制。

2. 基于云计算的温度湿度监控系统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温湿度监控系统也是国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欧洲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智能温湿度监控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向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温湿度控制方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温室温湿度监控外文文献

温室温湿度监控外文文献

温室温湿度监控外文文献温室温湿度监控是一种关键的农业技术,用于监测和管理温室环境,以确保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

温室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和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温室温湿度监控的背景和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温室内温湿度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温室内的环境问题,例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或过低等。

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作物因温湿度变化而受到伤害,进而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温室温湿度监控可以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控系统来实现。

传感器可以测量温度和湿度,监控系统可以收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种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化,并可以通过远程访问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总之,温室温湿度监控在现代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农民管理温室环境,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温室温湿度监控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讨论温室温湿度监控的基本技术,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方面。

传感器是温室温湿度监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安装在温室内的传感器,我们能够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传感器通常采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如电阻型传感器、电容型传感器和红外型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测量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并将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分析和记录。

数据采集系统是温室温湿度监控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它负责接收传感器传输过来的温湿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保存。

数据采集系统通常包含了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设备,可以对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记录和分析。

同时,数据采集系统还可以与其他辅助设备集成,如报警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以实现对温湿度的自动调控和监控。

综上所述,温室温湿度监控的基本技术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

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而数据采集系统则用于接收、处理和保存这些数据。

温湿度测量和控制-文献综述

温湿度测量和控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温度、湿度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工艺参数,例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各类工业中广泛需要对温度、湿度的检测与控制。

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关注,而空气中温湿度的变化与人体的舒适度和情绪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度和湿度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量,而应在系统集成中综合考虑。

对其进行适时准确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介绍了利用单片机进行温湿度测量和控制的智能化的方法,对基于MCS—51单片机系统的温湿度控制原理及结构进行了描述。

利用单片机对温、湿度控制,具有控温、湿精度高、功能强、体积小、价格低,简单灵活等优点,很好的满足了工艺要求。

一、各部件实现的功能1.1、AT89c52单片机AT89C52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8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256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与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052产品引脚兼容,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AT89C52单片机适合于许多较为复杂控制应用场合。

AT89C52是有8个部件组成,即CPU,时钟电路,数据存储器,并行口(P0~P3)串行口,定时计数器和中断系统,它们均由单一总线连接并被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即组成了单片微型计算机。

1.2、SHT11传感器数字传感器SHT11的湿度量程范围为0~100%RH,温度量程范围为-40.0~123.8℃,能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

温度测量可达14位的分辨率、湿度测量可达12位的分辨率,在高速或超低功耗的应用中也可分别降至12位和8位的分辨率。

同时还具有电源电压监测功能,可监测到 VDD<2.47V的状态,精度为±0.05V。

温度测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温度测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温度测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但是呢,要把温度统一起来还是容易实现的,而要把统一的温标建立起来就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了。

历史上曾建立的几个不同温标的过程和状况大致如下.出生于德国,生活在荷兰的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在1709年用酒精,在1714年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制造了比较精确的温度计.他把水、冰和海盐混合物(即结冰的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零点,把健康人的血液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定为另一个固定点,其间分为4义24一96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度,按照他的这种分法,水的冰点就定为32度,标准大气压的水的沸点就是212度,期间正好相差180度,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华氏温标.在这一温标上,人的正常体温为96度。

用华氏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华氏温度,用tF表示,单位叫华氏度,符号为下.华氏温标在当时立即被英国和荷兰采用.直到现在,这种温标仍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使用.华伦海特生于德国商人家庭,是家中的长子,年纪轻轻就不得不继承父业,学习经商.但自然科学对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商业,所以在1706年完成学业后,他就完全献身于物理学的研究工作.1714年他成功地设计了两种酒精温度计.1724年,他发表了关于制造温度计的方法等文章,并作了一次关于水银温度计的报告,于当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成功设计了新型的液体比重计和带气压表的温度计.1730年法国人列缪尔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点.他通过实验发现,若取含15/水的酒精的体积在水的冰点这一温度时为100。

份,则当温度达到水的沸点时其体积就变为108。

份.因此,他把水的冰点定为零度,水的沸点则定为第二个固定点,期间分成80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度,这样,水的沸点就是80度.这样 :开尔文这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创始人,最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创立了一种不依赖任何测温质(当然也就不依赖任何测温质的任何物理性质)的绝对真实的绝对温标,也叫开氏温标或热力学温标。

温湿度检测毕业论文

温湿度检测毕业论文

1 绪论1.1 前言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应用之一,随着传感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生产中,温湿度的高低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

由于温湿度的监测控制不当,可能使我们导致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

为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问题是加强生产车间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测工作,但传统的方法过于粗糙,通过人工进行监测,对不符合温度和湿度要求的库房进行通风、去湿和降温等工作。

这种人工测试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且测试的温度及湿度误差大,随机性大。

目前,在低温条件下温湿度的测量已经相对成熟。

利用新型单总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的测试与控制得到更快的开发。

但人们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为现代人工作、科研、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设施就需要从数字单片机入手了,一切向着数字式、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对于国外对温湿度检测的研究,从复杂模拟量监测到现在的数字智能化监测越发的成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对温湿度的研究,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为体积小、操作简单、量程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湿度传感器除电阻式、电容式湿敏元件之外,还有电解质离子型湿敏元件、重量型湿敏元件、光强型湿敏元件、声表面波湿敏元件等。

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及抗污染性差,在监测环境湿度时,湿敏元件要长期暴露在待测环境中,很容易被污染而影响其测量精度及长期稳定性。

1.1在纺织生产中,温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材料的消耗。

目前纺织行业的温湿度控制基本采用人工手动调节方式。

由于在控制中是人工的原因,所以必然存在反应速度慢,劳动强度高,调节方式大都属于开关控制,难以实现理想的调节方式,所以现场的温湿度波动范围大,温湿度的均匀度特性差,能源利用率低,失控几率大,由此直接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

温湿度传感器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纺织行业车间温湿度控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手段。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文献综述_概述说明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文献综述_概述说明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文献综述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温室大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设施,其内部环境可以被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

温室大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温室大棚逐渐受到关注。

温度和湿度是温室大棚内部最关键的环境指标之一,对于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育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采集和监测温湿度数据对于实现温室大棚的智能化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系统进行设计并展开综述。

通过对当前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与设计要点,并详细说明了单片机在温湿度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同时,还实施了系统并进行了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该系统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温室大棚及其环境参数的重要性,并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

第二部分是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包括温室大棚概述、温湿度采集系统原理和设计要点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单片机在温湿度采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单片机基础知识介绍、温湿度传感器与单片机连接方式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系统实施与测试结果分析,通过详细描述硬件搭建和程序编写步骤,并介绍测试环境和方法论,最后进行测试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该部分中总结了系统的结果和意义,并提出了改进方向和未来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系统,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了解与分析该系统的原理、设计要点以及单片机在温湿度采集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通过实施系统并进行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总结系统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在温室大棚温湿度采集方面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综述,旨在为温室大棚智能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依据。

文献总结(五篇模版)

文献总结(五篇模版)

文献总结(五篇模版)第一篇:文献总结铵态氮的氧化还原测定法甲醛法和蒸馏法。

甲醛法会有其他例子如某些金属离子干扰,会有沉淀,影响结果。

蒸馏法需完整装置,且要求密闭性好,耗时。

相比较而言,氧化还原法更适用一些,但一些金属离子会消耗氧化剂,使滴定不准确,造成干扰。

所以若能将干扰去除,则氧化还原法极为适用。

铵态氮肥含氮量的测定也是用甲醛法。

通过滴定实验,比较不同条件下测得的(NH4)2SO4中氮含量,找出最佳的实验条件。

但实验中变色不敏锐,终点难于判断准确,容易产生偏差。

仅在试验方法上做了小的改进,但也没有将干扰离子去除的方法。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的改进用大样法取样代替了小样法,用先标定后处理溶剂代替了先处理后标定,在滴定硫酸铵中的游离酸含量时,用溴甲酚紫指示剂代替了甲基红。

却增加耗时。

此法适用范围窄小,不适用复混肥料中铵态氮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测定铵盐中的氮含量自动电位滴定法,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直接测定硫酸铵中的氮含量,相比甲醛法要精确些,但仍使用甲醛,且绘制电位滴定曲线也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测定结果。

堆肥过程中硝态氮测定方法的改进测定肥料硝态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是较常用的分析方法。

用分光光度计测溶液不同浓度在一定波长处的吸光度,计算、绘图。

测定中受活性炭影响,而活性炭的用量不好控制,这样测定结果就不能保证准确,存在误差问题。

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混肥料中硝态氮含量此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要用空白对照,含有着色剂复混肥的水溶液应加入少量活性炭脱色, 标准曲线也应加入等量活性炭处理。

对活性炭的具体用量及比例关系不明确,最适宜用量不易确定,增加实验难度。

复混肥料中铵态氮的测定对铵态氮的测定方法进行初步总结,方法有甲醛法,蒸馏法,氧化镁蒸馏法,通风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肥料中硝态氮含量根据硝酸根在紫外光区190-240nm有较强吸收的特性来进行测定。

此法比较新颖,通过计算机精确绘液相色谱图,所得数据使计算结果更精确,且操作简便。

温湿度年度回顾报告

温湿度年度回顾报告

温湿度年度回顾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温湿度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I. 过去一年的温湿度情况1. 温度变化过去一年,我们城市的温度呈现出以下趋势:- 春季:温暖而舒适,平均气温保持在15-25之间,降雨较为频繁。

- 夏季:炎热不可忽视,平均气温在30以上,高温天数较以往有所增加。

同时,夜间气温较高,给人们的睡眠带来了一定的不适。

降雨相对较少,适宜出行。

- 秋季:温度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左右,天空晴朗,时不时有凉风拂面。

是户外活动的最佳季节。

- 冬季:寒冷而干燥,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但常常有大风,加之湿度较低,人们感到极其阴冷。

降雪较少。

2. 湿度变化过去一年的湿度变化如下:- 春季:湿度较高,平均湿度在60%-80%之间。

降雨频繁,使得空气湿度高。

- 夏季:湿度较高,平均湿度在70%-90%之间。

相对潮湿的空气给人们带来不适,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中。

- 秋季:湿度降低,平均湿度在40%-60%之间。

天气干燥,湿度适中,非常适合户外活动。

- 冬季:湿度较低,平均湿度在30%以下,常常出现干燥带来的不适感。

II. 影响温湿度的因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温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温度升高,改变了季节气温的分布和临界点。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直接影响湿度的变化。

气温升高导致水汽蒸发速度加快,湿度相应上升。

2.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海洋气候等也会对温湿度产生影响。

海洋气候决定了大气中的水分含量,从而影响了湿度。

地理位置则决定了日照时间和降水量等因素,进而影响温度的分布。

例如,处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温度较高,湿度也相对较高。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温湿度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了环境的湿度。

森林的砍伐导致林地蒸发减少,湿度降低;城市的水泥建筑和道路覆盖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湿度下降。

文物保护中的温湿度控制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温湿度控制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温湿度控制技术研究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时光的侵蚀和环境的变化给文物的保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诸多影响文物保存的因素中,温湿度的控制至关重要。

温湿度的变化对文物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过高的温度会加速文物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导致材质老化、褪色甚至变形。

例如,木质文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腐朽,书画作品的纸张可能会变得脆弱易碎。

而湿度的不稳定同样危害巨大,湿度过高时,容易滋生霉菌和微生物,侵蚀文物表面;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文物干裂、脆化。

为了有效保护文物,科学合理的温湿度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空调系统是常见且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精确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文物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

但这并非简单地设置一个固定的温湿度值,而是要根据不同文物的特性和保存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控。

比如,对于金属类文物,适宜的温度一般在 18-20 摄氏度,相对湿度在 40%-50%之间;而对于纸质文物,温度则应控制在 15-25 摄氏度,相对湿度在 50%-60%左右。

除了空调系统,除湿设备在文物保护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除湿技术包括冷冻除湿和转轮除湿。

冷冻除湿适用于湿度较大的环境,其原理是通过降低空气温度使水汽凝结成水滴排出。

转轮除湿则在低湿环境下表现出色,它利用吸附材料对水分的吸附和解吸来实现除湿。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文物需求选择合适的除湿方式或组合使用多种除湿技术,以达到最佳的除湿效果。

与此同时,加湿设备也是温湿度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适当增加空气湿度对于保护文物至关重要。

常见的加湿方法有蒸汽加湿、超声波加湿等。

蒸汽加湿能够提供较为均匀和稳定的湿度,但能耗相对较高;超声波加湿则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但可能会产生微小的水雾颗粒,需要注意其对文物的潜在影响。

在温湿度控制技术中,监测系统起着“眼睛”的作用。

通过分布在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的变化。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温度湿度计的设计文献综述王微(电子信息工程学系指导教师:沈文龙)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以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控制的也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成了共建和谐环境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目前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白领都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因此家庭温湿度的检测对于现代家庭来说也变得刻不容缓了[1]。

因此为了满足最适宜人们生活的最佳温度和湿度,我们需要研究一种家庭式的,便于提醒的装置,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以及个人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居住环境,这不仅仅是对于环境要求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发达与先进。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1、问题的提出为了更加有效的保证人们生活环境的安逸和舒适,同时也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加健康,人们已不满于目前的居住环境,对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被引进了家庭,并且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展开来,由于自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等,适宜人们生活的温度以及湿度越来越难以达到标准[2],常见的南北气候差异,北方冬天异常干燥,南方却阴冷潮湿,而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有效地在合适的时间内对环境作出相应的措施却始终难以把握,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2、研究的意义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亚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舒适的环境已不仅仅限于宽敞豪华的住宅,同时也希望在自己的小家里也会有大自然的调节作用,能够根据人类的需要,设定相应的温湿度。

因此研究温湿度的控制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优化组合社区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反房地产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为他们带来新的商机。

3、国内外现状最近几年,国内外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系统正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发展,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该类型系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现代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系统技术主要以数据采集为依据,主要类型包括:虚拟仪器、智能仪器、数字式仪器等等。

200940513033()文献综述

200940513033()文献综述

衡水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题目: 医药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学生姓名: 穆立雄系别: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级: 2009级学号: 200940513033指导教师: 霍聪颖衡水学院教务处印制毕业论设计文献综述设计题目医药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指导教师霍聪颖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参考文献情况国内15篇,国外1篇,共计14篇收集参考文献时间2012年11月10日至2012年11月31日一、文献综述:1.薛玲,孙曼,张志会,夏莉丽,魏希文.《基于单片机AT89S51的温湿度控制仪》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温湿度控制仪从软硬件两方面设计并实现了对温湿度的精确控制,该系统主要采用AT89S51、LED显示器、SHT11等芯片,并对其组成以及硬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阐述了温湿度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方法。

最后通过系统软件硬件联机调试,实现了温湿度信号检测与控制。

2. 李晓伟,郑小兵,周磊,李建军.《基于单片机的精密温控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精密温控系统是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精密温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单片机为核心控制部件进行 PID 运算,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 芯片测量温度,大功率放大器OPA548 驱动半导体致冷器TEC 实现温度控制,精度达到±0.1℃。

3. 储海兵,谭功全,曹亢,任善荣.《单片机温度控制实验系统》以单片机AT89C51为核心的温度控制实验系统。

它使用一线制数字温度传感器 DS18B20 采集温度,经过PID 算法计算输出 PWM 波控制固态继电器调节热阻丝发热功率,最终控制被控对象温度。

另外,该系统还扩展了人机接口和串口通信.整个系统不但成本低廉、而且使用和扩展方便,为广泛深入应用提供了借鉴。

4. 叶丹《基于单片机的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人体生物织活性检测要求较高的温度准确度和稳定度,针对该应用设计了一个温度控制器;用现代控制理论分析了该系统;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其状态空间方程。

湿度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湿度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数据信息传递给PC机保留分析。
STC89C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采用的工艺是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技术;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亦适于常规编程器;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
正文:
现如今,湿度控制系统的种类很多,且它的实现方式多样化。因此要设计一个湿度控制系统,要如何保证它的精确度,并且要使它的控制较为简便以及充分考虑它的设计成本,应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现在的湿度控制系统基本存在着以下几种实现方式,下面进行简略的说明:
一、首先是通过LabVIEW语言实现功能的控制系统
在上述的几种实现方式中,通过LabVIEW语言及基于PLC来实现功能的方式虽然存在很多的优点,但基于现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单片机的广泛认知度,采用单片机来设计该湿度控制系统更方便设计。而在基于单片机来实现功能的几种方案中,不论是采用PID算法还是Borland Delphi编写软件,首先都需采用一个湿度传感器对环境湿度进行测量。湿度传感器是湿度检测控制系统的灵魂,湿度测控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传感器的特性。湿度传感器种类繁多,按照湿度传感器工作原理的不同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伸缩式、蒸发式、露点式、电子式及光电式等多种类型。其中电子式分类是利用材料的电特性与空气中湿度变化呈现一定的关系确定气体湿度。这类湿度传感器特别适用予自动控制领域,一般可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另外现如今运用广泛的集成湿度传感器,它是微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发展的产物,这两种技术结合越来,使得湿度传感器在功能和微型化方面均有所突破[8]。目前,国外生产集成湿度传感器的主要厂家及典型产品,从输出形式来看,大致可将湿度传感器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学号: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文献综述题目仓储温湿度报警系统的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班学号系(部)电气信息工程系指导教师(职称)蒋威(讲师)完成时间 2011年 3 月 1日仓储温湿度报警系统的设计综述摘要:为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问题是加强仓库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测工作,并及时报警提示。

本文根据粮仓环境测试的特点,应用现代检测理论,对温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自动检测,并实现报警功能,首先介绍了粮仓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背景及现状,指出在控制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粮仓、单片机、监测、传感器目前,关于这类监测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不多,下面是关于单片机自动监测的一些主要文献:文献[1] 这本书从应用角度出发,精选了国内外最新流行的智能仪器与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一些有特色、功能很强的新型集成电路20多类100余种。

内容涉及仪用放大器,运算放大器,隔离放大器,变送器,A/D、 D/A变换器, LED、LCD驱动器,看门狗定时器,UP电源监控器,数字电位器,闪烁存储器,实时时钟等器件。

所优选的每一种器件除阐述其基本功能、电路特点、性能参数和管脚说明之外,更突出器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电路。

对智能仪器设计、数据采集、自动控制、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接口这部分设计具有很高的使用和参考价值。

文献[2] 这本书是"单片机应用技术丛书"中专门介绍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设计的一本著作。

书中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80C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实践经验,归纳出一整套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内容安排上,不仅有实现功能要求的应用程序设计步骤、子程序、监控程序及常用功能模块设计方法,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抗干扰设计和容错设计技术以及程序测试的正确思想方法。

附录中向读者提供了完整的系统程序设计样本和经过多年使用考验的定点运算子程序库与浮点运算子程序库的程序文本、注释及使用方法。

对于本次设计主要参考的是应用程序设计步骤、子程序、监控程序及常用功能模块设计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

文献[3] 提出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构成和设计方法。

详细地阐述了应用系统的前向通道(传感器通道接口)、后向通道(伺服驱动、控制通道接口)、人机对话通道和相互通道(单片机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结构设计、电路配置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以及典型应用程序实例;介绍微机系统的干扰和抗干扰设计可以保证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文献[4]对疑难问题和疑难程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实践教程,介绍了DVCC实验系统、SK和MBUG使用方法,选编了各类实验共13个,精心设计了两个模拟应有系统,可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项目来选用,并附有参考程序。

文献[5] 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类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特性,分析了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外围电路及应用电路,讨论了传感器应用的共性技术与传感器的选择和使用。

文献[6] 这篇期刊集中讨论了硬件电路及接口正确的"看门狗"应用电路在CPU发生程序跑飞后不能可靠翻转,从而造成系统"死机"的原因,系统介绍了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看门狗"电路非正常失效的(配套)程序设计原理、方法与技巧。

文献[7]这本书介绍了常用半导体传感器的基本应用电路,着重介绍了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执行部件、显示部件等的接口电路,这些接口电路设计合理、结构新颖,性能优良,实用性强。

文献[8]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本书主要讲半导体器件基础,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运算电路,精密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电压比较器,波形发生和变换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模拟电子电路的读图。

文献[9]《电子元器件应用手册》是一种新型电子科技工具书,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这本书从浩如烟海的电子元器件中精选出29类上万种电子元器件, 以简明的方式,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它们的理论及实用知识, 提供了内容翔实的技术资料.着重知识性与实用技术资料相兼顾,书中介绍了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 具有实用性,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新颖, 实用信息量大,为读者拓宽电子元器件选择的范围有所帮助。

文献[10]现代模拟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新技术,以及应用原理与实践方法。

内容包括:通用MOS模拟集成电路,电流模式电路基础,模拟集成乘法器,电流传输器与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集成跨导运算放大器,有源滤波器,开关电容电路,开关电流电路等。

文献[1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本书主要介绍MCS-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MCS-51单片机的结构、汇编指令、中断、定时,计数器、串行接口、单片机系统扩展、串行总线设计等。

最后一章以常见的典型消费类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一般系统的开发步骤和过程,并提供了部分源代码。

文献[12]微型计算机温室环境监控管理系统这是电子期刊,介绍的微型计算机温室环境监控管理系统采用了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以及微机技术实现温室管理自动化和科学化。

文献[13]计算机在现代温室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在温室设施管理与控制中的应用以及温室设计中计算机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14]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自行研制的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测试,如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和二氧化碳等各个环境因子的技术,并明确了各环境参数的合理控制范围。

文献[15]单片机外围器件实用手册:该手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单片机输入通道中的各种器件,重点描述了每个器件的概况、主要性能、引脚图和引脚功能、功能框图、极限参数、推荐工作状态、典型应用、设计和使用中的注意问题等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绪论、A/D转换器件、其他物理量转换器件、输入通道辅助转换器件、集成输入通道转换器件,内嵌MCU的转换器件、输入通道中的应用技术及内嵌输入通道微控制器一览。

文献[16]本书系统阐述微机测控技术。

涉及面宽,包括:计算机控制理论,微机测控系统常用元器件(放大器、比较器、多路模拟开关、集成稳压器、光电耦合器、新型传感器、存储器、总线、显示器、键盘、A/D、D/A、可编程 I/O接口芯片、等)应用技术,硬件电路和接口技术,控制其法和程序设计。

并给出很多工程实例,包括硬件和软件,并加以分析。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写成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科研成果。

本书中所用微机包括单片机8051和8098以及IBM-PC机及其兼容机,以8051和8098为主。

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的一些文献资料,发现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主要参数是粮食的温度和湿度,这两者之间又是互相关联的。

早期粮情监测主要采用温度计测量法,由于温度计精度、人工读数的人为因素等原因,温度检测不仅速度慢,而且精度低,抽样不彻底,局部粮温过高不易被及时发现,导致因局部粮食发霉变质引起大面积坏粮的情况时有发生。

采用的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高、测量范围大、便于远距离测量。

缺点是价格贵,温度系数小,受到磁场影响大,在还原介质中易被玷污变脆。

而温度传感器AD590测温范围在-55℃~+150℃之间,而且精度高,和电压输出型相比,它有很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

HOS-201湿敏传感器原是用于开关的传感器,不能在宽频带范围内检测湿度,因此,主要用于判断规定值以上或以下的湿度电平。

然而2Al 3O 型湿度传感器属于电容型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湿敏元件,它的传感功能是通过高分子聚合物在吸湿后而引起介电常数的变化来完成的。

它具有线形度好、滞后性小、响应快以及能在较寒冷的环境中使用等优点,相对湿度在0---100%RH 范围内,误差小且反映时间短,精度是较高的。

因此若实现一种经济实用的粮库粮情温湿度智能检测系统,我选择采用AD590温度传感器以及2Al 3O 型湿度传感器对温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自动检测,并通过单片机实现整个监测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参考文献[1]杨振江等.智能仪器与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新器件及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2[2]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8[3]何立民.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系统配置与接口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1[4]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刘笃仁、韩保君.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6] 周杏鹏.“看门狗”电路配套程序设计原理与技巧.电子技术应用,1996.8[7]何希才,刘洪梅.传感器应用接口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8]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黄继昌等.电子元器件应用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10]王卫东. 现代模拟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4[11]倪云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6[12]何希才. 微型计算机温室环境监控管理系统.电子技术应用.1996[13]孙中富,陈青云等计算机在现代温室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农业工程学报[14]李萍萍,毛罕平,王多辉等.智能温室综合环境因子控制技术效果及合理的环境参数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8[15]纪宗南.单片机外围器件使用手册.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16]王福瑞.单片微机测控系统设计大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17]高玉良.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8]L. Zhong, M. F. Rahman, W. Y. Hu, K.W.Lim, M.A.Rahman. A Direct Torque Controller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Driv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1999, 14(3)[19]Amara, Y.; Vido, L. Gabsi, M.; Hoang, E.; Lecrivain, M.; Chabot, F., "Hybrid Excitation Synchronous Machines: Energy Efficient Solution for Vehicle Propulsion,"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 2006. VPPC '06. IEEE , vol., no., pp.1-6, 6-8 Sept.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