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政策问题
农村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土地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政策也受到了关注和调整。
然而,农村土地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部分地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困难。
由于部分地区土地承包合同时间较短和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困难,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2.农村土地规划不合理。
在农村土地规划中,存在部分地区农业用地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部分地区将农村土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退耕还林、土地扶贫等政策矛盾。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因受到退耕还林、土地扶贫等政策束缚,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二、应对策略1.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增加土地流转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降低流转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2.优化农村土地规划。
加强农村土地规划,合理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和重要农业生态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村空间规划,保障农村发展的空间。
3.解决政策矛盾,落实贫困地区土地流转政策。
通过制定区域内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明确流转价格、保障流转资金到位等问题,解决政策矛盾和落实贫困地区土地流转政策。
4.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大农户、家庭农场等各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程度。
农村土地政策要紧密结合农村现代化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民收益的提高,落实好政策,加强管理和监管,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浅析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浅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是指将土地的承包、经营和流转权进行分置,并赋予农民相应的产权。
该制度的实施意义重大,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转,有利于农村产权的确权和保护。
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分析1.政策执行不到位在一些地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并不到位,相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不力,导致许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得不到保障。
2.农民权益受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农民因信息不透明、合同不公平等原因,受到了经济上的损失,导致其积极性受到影响。
3.土地资源浪费在一些地区,由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不够完善,导致土地资源被浪费和滥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4.规划与管理不协调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方的规划与管理不协调,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乱象。
5.风险防范不足土地流转涉及到一定的风险,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在风险防范的工作上存在疏漏,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解决策略1.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督促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2.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公开和合同公正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3.加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流转,避免资源浪费和滥用。
5.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三、总结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必须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工作,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农村土地规划不合理。
一些农村地区土地规划缺乏前瞻性,不符合农产品生产的需求,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
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开发不加限制,导致大面积农田被开发,造成土地浪费。
2.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土地利用知识匮乏,不了解土地流转的好处;土地流转过程中权益保障不到位,一些农民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3.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村土地利用效益较低。
传统的农耕模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土地水源污染、养殖场的粪便排放等问题都限制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完善农村土地规划。
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统筹调配,根据不同地区和农产品的特点,合理规划农田的布局和分配。
加强农地多功能利用,推动农田面积保护红线制度,限制农田开发。
2.改革土地流转机制。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土地流转的知识和意识,尤其是提高农村青年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接受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登记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各方权益保障,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
3.推广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生产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产量。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意识。
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政府、农民和农业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完善的流转机制、科技创新和资源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面临的现实困境政策供给体系及其保障措施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面临的现实困境政策供给体系及其保障措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流转三权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主体。
这一改革举措是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三权”分置政策的不断深化实施,一些现实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面临的现实困境、政策供给体系及其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实困境1.土地承包期限不确定性按照我国现行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
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混乱,部分地区的土地承包期限并不清晰,导致土地利用权不稳定,制约了农民土地流转和经营的积极性。
2.“三权”分置权责不清在实际操作中,“三权”分置中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并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和划分。
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不能有效行使,也阻碍了土地的流转和整合。
3.土地流转市场不活跃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多年,但由于流转市场不够活跃,导致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价格低、流转效率低。
这也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政策供给体系为解决土地承包期限不确定性的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土地的承包期限,并对超期经营进行补偿或者续期安排,保障农民的承包土地的稳定性和权益。
2.明确“三权”分置的法律框架政府应完善和明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框架,对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进行规范和划分,明确权责关系,使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和行使。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土地流转和经营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的交易体系,加大对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提升土地流转市场的活跃度和效率。
三、保障措施1.推行“以权抵贷”政策政府可以推行“以权抵贷”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提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性和经济效益。
2.加强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工作的力度,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明晰化和资料的真实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问题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难、流转价格低、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土地产权保护,确权登记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民提供确凿的土地产权证明,保障其合法权益。
同时,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土地流转的便利化与规范化。
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承包经营权分散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鼓励农民组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此外,应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避免过度承包和闲置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农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些地方存在强制拆迁、侵占农民土地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建立健全土地征收与补偿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行为的监督,确保土地征收符合程序和法律规定。
同时,要落实土地征收补偿的责任,确保农民能够合理获得土地补偿金和后续发展的帮扶政策。
四、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的利用规划问题也十分重要。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农地的乱占滥用、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问题,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
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明确土地的用途、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并加大对违规占用土地的处罚力度。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明晰土地所有权,加快实行地权登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把启动农村宅基地流转作为促进农村土地生产要素功能提高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用地流转,使农业用地生产要素功能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不断提高等六项建议。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功能一、引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增收缓慢存在着制度性因素的制约。
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使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有效发挥,使之真正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各项收入。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也是农民进行投资、积累财富以及在代际间转移财富的主要途径。
可以这样说,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本,没有土地也就没有农民。
选择、设计和安排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关系到及土地价值、地租相关的农民经济利益,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只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排他的使用权和收益的独享权,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的观点,一个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及享用权,以及自由的转让权。
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可以从所有者对它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
由于我国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资源产权是残缺的,导致利用该资源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一方面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也就是说,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其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行为者才会产生对它的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的参及,将信息传递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之中。
因此, 2000年后随着土地法律政策的调整,有关改革土地制度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浪费严重。
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
一些村庄地块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大量农田荒芜,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 土地流转难度大。
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和土地流转政策的限制,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困难,导致了一些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3. 土地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地区存在一些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比如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农田土壤的污染等,导致土地资源的质量下降,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4. 农村土地规划不科学。
一些地方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考虑不够全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导致了一些规划不合理,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对策1.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土地的整合和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指导,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农田、村镇等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加大对农村土地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农田土壤的保护和修复,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土地环境污染。
4. 提高农民土地利用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土地利用意识教育,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农民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对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村地区开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试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农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农田水利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其目的在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在实施过程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导致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而另一些地区土地资源则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2.农村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受到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等问题,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3.土地利用方式单一。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经营,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农村土地流转难题。
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难题成为制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流转权不清晰,缺乏积极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成本高昂,难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二、对策建议1.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土地整合。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通过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在保护农田基本红线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各地土地资源的均衡利用。
2.加强农村土地保护与修复。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实施农村土地保护工程,减少农村土地的污染程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推动农村土地多元化经营。
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农业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降低农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
农村土地制度的缺失及对策
农村土地制度的缺失及对策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缺失农村土地制度有一些缺陷和弊端,需要予以改进和完善。
其中,最主要的缺陷和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承包制度限制。
传统的土地承包制度一般按照家庭为单位进行,无法满足集体化经营的需要。
同时,承包期限较短,难以促进农村稳定的农业生产和长期经营计划。
2. 土地使用权无法证明。
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难以参与市场交易和经济活动。
3. 土地流转难度大。
由于土地财产权的不清晰,土地流转的难度很大。
农村土地难以实现有效的市场流通,限制了农民土地财产的增值和土地流动性的提升。
4. 土地权益分配不公。
在传统的土地制度下,土地权益分配存在不公和不合理的情况。
一些富有的农户经常会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同时农村贫困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下是可以采取的一些对策:1. 改革土地承包制度。
可以通过加强土地的集体化经营管理、增加承包期限和扩大承包面积等方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和利益。
2. 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
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离制度,承认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性,积极发展土地租赁市场,加强国有土地使用的合规性管理等手段,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证明和保障。
3. 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可以通过拓宽土地流转渠道、加强政策引导、发展土地交易市场等途径,推动农村土地财产权的流通化和实现市场化流转。
同时,加强土地权属和租赁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促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4. 解决农村土地权益分配不公问题。
可以通过改革土地权利和收益分配机制,个性化和差别化地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和帮助力度,提高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水平,实现农村土地权益更加平等的分配。
综上所述,完善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问题,并谈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举增加了农村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城市人口回流或者转移,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使得农民更加有信心投入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和积极性。
4. 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土地流转和承包权确权登记,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1. 产权保护不完善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但仍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强拆、强征土地的情况,农民权益受到侵犯。
此外,土地纠纷和乡村闲置土地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管。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倾向于将土地承包给其他地方或个人,而自己不去经营。
这导致农村土地浪费和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3. 农民土地流转困难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但农民土地流转仍面临一些困难。
土地流转手续复杂,流转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评估、交易和保障机制,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动。
4.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一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是当前农村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开展土地确权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题分析1. 缺乏政策宣传。
部分农村居民对于土地确权政策了解不足,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2. 基层组织力量不足。
基层的工作人员要负责指导和协助农民进行土地确权,但是由于人员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 工作流程不合理。
部分地方在土地确权工作中,流程繁琐、操作复杂,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4. 数据收集不准确。
土地确权工作需要准确地收集土地权属信息,但是由于信息采集不及时、不全面,导致数据不准确,影响了后续工作。
二、应对策略1. 加强政策宣传。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向广大农民普及土地确权政策,解答他们的疑虑,提高他们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确保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土地确权工作中来。
2. 建设组织力量。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确保基层组织力量的充足,能够有效指导和协助农民进行土地确权。
3. 简化工作流程。
要对土地确权工作流程进行改革,减少繁琐的手续和步骤,简化操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土地确权工作顺利进行。
4. 加强数据管理。
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确保土地确权工作中所需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给需要的部门,减少数据错误给工作带来的影响。
5. 加强监督机制。
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大对土地确权工作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及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6. 加强政府领导。
要加强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推动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进行。
试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整治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试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并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着大量的荒地和撂荒地,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很多农田资源以及土地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土地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整体利用率不高。
2. 土地规划不合理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多地方的土地规划布局不合理,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土地多头使用的情况,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错综复杂的利用方式。
3. 土地流转不畅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土地流转一直是一个难题。
由于土地流转的不畅,导致了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整体的整治工作进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 生态环境破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很多农村地区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大规模的开发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甚至出现了土地严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5. 农民收益不高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由于政策的不对称或者管理不善,导致了一些农民的土地收益不高,甚至出现了土地流转中的乱象。
这也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对策探讨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需要从土地规划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土地规划,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工作。
在规划土地利用的还应该考虑到生态问题,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2. 推动土地流转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上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流转土地,从而提高整体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有助于整治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加强生态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在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土地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权属问题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权益。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往往与国家所有权相冲突,个体难以拥有土地。
同时,土地的征用与补偿问题也需要解决。
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权属制度。
建立透明、公正的土地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权属归属;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土地规划与利用问题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规划冲突,土地利用率低而农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浪费。
此外,一些村庄的土地利用混乱,没有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对策: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减少农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农村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土地承包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农民承包地存在退包、挂靠等情况,导致耕地荒芜,难以实现增产增收。
对策:加强土地承包管理。
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土地承包的认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承包地的退包和挂靠现象。
四、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阻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和效益。
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流转渠道;发展土地经纪机构,提供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合作社、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流转土地的规模经营能力。
五、土地经营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单一,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对策:积极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
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能力;推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租赁给专业化农业企业进行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农村土地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目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农村土地的规划缺失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往往存在土地规划缺失的问题。
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依靠传统传统方式和个人决策,导致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
此外,由于农村土地面积相对较大,管理难度增大,往往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
解决方案针对农村土地规划缺失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措施:1.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制定具体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案,实现从细节到宏观的全面规划;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农民倡导合理土地利用、科学农业,提高农民的土地管理技能和知识;3.加强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数据量化分析,找出土地管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问题二:农村土地的承包和流转存在问题在我国,农村土地往往涉及到土地承包和流转的问题,由于土地产权不明确和承包期限不足,以及农村集体所有制难以保证土地市场化流转,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增加。
同时,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无主”的状况,若未及时进行规范保障,往往会导致土地流转市场的混乱。
解决方案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完善土地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流转、拍卖和占用行为;2.提高农村集体所有制保护程度,加强农村地区基本国土框架和土地市场体系的建设;3.给予土地承包和转让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法制化。
问题三:农村土地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农村土地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当前,缺少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会加剧土地污染。
解决方案针对农村土地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加强农药等农产品使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对使用不合格的农药、化肥等进行严格监管;2.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对农产品污染情况进行严格监控和跟踪公告;3.开展农业废弃物的治理,倡导农民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污染风险。
关于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几个重要问题【摘要】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
权属确认不清晰导致土地权益争议频发,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缺乏有效机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而土地流转难题也成为制约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重要障碍。
政策执行不到位也使得政策效果难以发挥。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政策,需要加强权属确认、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机制、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为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希望通过相关政策的建议和展望,探讨解决途径,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土地确权政策、权属确认、农民权益、土地流转、政策执行、政策建议、解决途径、农村发展、土地资源、农民收入增加、政府监管、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土地确权政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土地确权政策的出台旨在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高效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不明确,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确权政策,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些政策,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对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只有深入分析土地确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对于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清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漏洞,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完全明确,造成了土地流转、规划、开发等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从农户手中流转到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等大规模经营主体手中,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实际推进中,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1. 土地流转规模小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小规模为主,流转面积不大,流转价格低廉。
很多农户的土地流转都是散落式交易,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土地的综合利用和效益。
2. 流转补偿标准不一由于土地流转的价格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流转补偿标准不一,存在着流转价格偏低和资金流动不畅的问题。
3. 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风险和权益等方面认识不足,缺乏流转指导和规范化操作,容易陷入合同纠纷和个人利益受损的风险。
4. 土地流转后续服务不足一些地区在推动土地流转的缺乏对土地流转后续服务的支持,造成了流转后的土地管理、生产管理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土地流转政策的研究和完善,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土地流转的公平、合法和有序。
2.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户将散乱的小块土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3. 明确土地流转补偿标准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的监管,确保农户适得其所,流转补偿标准合理,并建立统一的流转价格指导价。
4. 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农户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理解,让农户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土地流转后续服务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该加大对土地流转后续服务的投入,加强对流转后的土地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6. 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合作社通过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组织,帮助农户进行土地整合,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7. 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计量监理能力加强土地流转的计量监理工作,规范流转手续,防止利益受损,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与整改措施
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与整改措施一、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1. 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短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合同期限过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期限一般为30年,在某些地区甚至更短。
这种较短的合同期限导致了土地流转困难,阻碍了农民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规模经营。
2. 土地闲置和荒芜另一个影响农村发展的土地问题是部分土地闲置和荒芜。
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劳动力外流等原因,一些农村土地处于长期闲置状态或只进行低效利用。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也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民对土地权益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对农村土地权益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一些非法现象频繁出现。
诸如违反合同约定私自转让、租赁土地、恶意欺骗等现象严重侵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4.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由于乡村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缺乏有效的参与主体和规范化操作。
这限制了农民寻求合作发展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二、整改措施1. 延长土地承包合同期限为了解决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短导致的问题,可以适当延长土地承包合同期限。
通过法律手段明确规定,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延长到50年甚至更长。
这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流转和高效利用。
2. 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为了解决土地闲置和荒芜问题,需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和支持农户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他们与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形成联合经营模式,并促进流转后实现规模经营、科技创新和高效生产。
3. 加强土地权益保护教育宣传为了提高农民对土地权益保护的认知和意识,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宣传工作。
借助媒体、乡村干部等渠道,向农民普及法律法规和政策,让他们清晰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维权意识,并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非法土地转让和欺骗行为。
4.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它的存在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探究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于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率低。
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利用效益不高,占用率不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不足;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不同土地用途之间没有合理配比,土地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也造成了浪费。
2.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不高。
现阶段,许多地方没有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评价制度,进行土地资源的评估和价值评估工作,导致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不高,不同类型土地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劳动的无效。
3.非法占用土地行为比较普遍。
在农村地区,个别人士未经批准设立的石材场、煤场等,占用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资源,造成农民资源的流失和财产损失,给农村地区的美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严重威胁,并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
4.土地流转困难。
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梯度比较高,使得农村土地具有过高的流转成本,致使流转率低,有效解决农民土地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的难题。
二、解决措施1.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普查。
开展土地利用数据普查,采取多种手段,收集土地资源的基础信息,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率将大幅度提高。
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评估机制。
在农村地区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评估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化评价和价值评估,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土地资源的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通。
3.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监管。
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非法占用农民土地问题,应加大对非法占用农民土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彻底开展清理规范农村土地行动,保护农民自身利益和农村环境资源。
4.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制定上,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成为当前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权属不清、权证不全、流转不畅等,影响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讨论。
一、问题1.土地权属不清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明确,存在着土地权属不清的情况。
一方面,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甚至出现土地纠纷;也影响了农民土地资产的流转和有效利用。
2.权证不全很多农民在土地确权工作时并没有完整的土地权证,这就给土地使用、流转和交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权证,使得土地资源被有效地利用的障碍增加,也会造成土地流转困难。
3.土地流转不畅作为农村土地的一项重要功能,流转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农民生产成本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土地流转市场难以形成,很多地方还存在着土地流转难以实现的问题。
4.政策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确权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的执行并不到位,导致了一些问题的滋生和加剧。
二、解决对策1.加强土地权属调查为了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土地权属的调查工作。
通过对土地权属的调查,可以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从而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问题。
2.完善土地权证制度针对土地权证不全的问题,需要加强土地权证的管理和完善土地权证的制度。
通过完善土地权证制度,可以提高土地的流转效率,减少土地纠纷,保障农民的土地资产权益,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为了解决土地流转不畅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的有序流转。
可以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保障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存在哪些问题亟待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存在哪些问题亟待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往往只是口头约定,缺乏正式的书面合同。
这导致在后续的土地使用和权益分配过程中,容易产生纠纷。
由于没有明确的合同条款来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调解和裁决。
其次,农民的权益保障存在不足。
部分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谈判能力,可能会处于弱势地位。
例如,流转价格可能被不合理压低,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
此外,一些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方在经营不善时,可能会拖欠农民的租金,影响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再者,土地流转后的用途监管存在漏洞。
虽然政策规定土地流转应当用于农业生产,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将流转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或者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
这不仅违反了土地流转政策的初衷,还可能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也不够健全。
目前,土地流转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完善,供需双方的信息难以有效对接,导致土地流转的效率低下。
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的确定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充分反映土地的真实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
另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
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土地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保障。
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民往往不愿意轻易流转土地,担心失去土地后生活没有着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程序的规范化管理。
制定详细、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范本,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要求土地流转必须签订书面合同。
同时,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二是加大对农民权益的保障力度。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地政策问题(关注民生问题)
古代:商鞅变法内容规定: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改变了社会性质:由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转变为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
近代: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想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未实现。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土地政策
1、建国初期:土地改革1950—1952年八下p.9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目的: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开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
完成: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结果: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途径: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成: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结果: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下p.24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教训: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形式(内容):“包田到户”、“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首先实行的地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的发展。
5、农村政策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6、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①原因: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②启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独家视角:建国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起积极作用的有哪几次?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题:
一、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工作,关注民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哪四次调整?结果如何?农村政策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答:(1)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3)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实行包田到户,自主经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说明的道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关注民生,适时纠正和调整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列举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农民、农村和农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八下p.9图片)在农村开展了什么运动? 在当时有何意义?
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什么措施?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又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何意义?
3、我党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土地改革。
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
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开始富裕起来。
3、出发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
说明的问题:说明了党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的工作作风。
关注民生,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适时纠正和调整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世界史上的土地政策或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其作用: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美国:美国内战期间,为扭转北方不利的战局,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作用:满足了人民土地的需要,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扭转了北方在内战中的不利战局,也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
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目的:恢复农业生产,以摆脱经济危机。
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分田给农民;1868年明治维新,规定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作用:发展资本主义。
苏联: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有什么失误?忽视农业生产。
造成了什么后果?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命题角度:注意我国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的学说、以及民贵君轻的民生思想七上P50、P52,唐朝唐太宗轻徭薄赋出现贞观之治、孙中山民生主义、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土地问题、
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兴建公共工程的民生措施等都可以联系起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