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_1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_1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元杂剧简介⒉关汉卿简介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⒊《窦娥冤》剧情简介三、整体感知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四、讨论交流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示例:(一)强烈的反抗精神⑴指天斥地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明确: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

《窦娥冤》教学设计(通用7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通用7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通用7篇)《窦娥冤》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窦娥冤》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依据1.课标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教学实际,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后,能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之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教材依据戏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

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学习古典诗歌和古代小说,第二册学习乐府叙事诗的基础上,在第三册设计了第六单元即“词曲及鉴赏”单元。

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作为元杂剧,可算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范例,而《窦娥冤(节选)》作为高中阶段唯一一篇古代戏曲文学必修篇目,在教学上有其标本意义。

3.单元依据本单元主题为“宋词元曲及其鉴赏”,共五篇课文,其中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

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唯一涉及中国古代戏曲的单元,在该方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线索;能够借助对戏曲剧本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品情节设计的匠心;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方法,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4.文本特点《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

《窦娥冤(节选)》作为该剧的高潮部分,其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本色自然的语言唱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入髓的主题思想都是值得细品探究的。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窦娥的善良、勇敢和忠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压迫,提高批判意识;(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文本。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心灵世界;(2)探讨《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道德伦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心灵世界;(2)比较分析《窦娥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结合现实生活,探讨道德伦理问题。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2)分析《窦娥冤》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3)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学鉴赏方法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应用;(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窦娥冤》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元杂剧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的质量;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窦娥冤》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分析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

2.感受关汉卿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手法及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及作者关汉卿。

学生分享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了解。

2.故事梗概教师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张驴儿、王生等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领悟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传达的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斗争。

学生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5.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分析《窦娥冤》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悬念等。

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6.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7.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窦娥冤》中的片段。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窦娥冤》,分析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内容。

2.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窦娥冤》文本。

2.关汉卿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杂剧的常识,掌握《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悲惨命运和反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窦娥、蔡婆、张驴儿、太守等。

2.故事情节:窦娥冤案、张驴儿告状、太守受贿、窦娥被冤、窦娥报仇等。

3.艺术特色:悲剧色彩、讽刺手法、诗词运用等。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把握:窦娥的刚烈、善良、孝顺等。

2.故事情节的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错综的矛盾冲突。

3.艺术特色的赏析:悲剧色彩、讽刺手法、诗词运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学生朗读课文,自由发言,谈谈对《窦娥冤》的初步印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窦娥:刚烈、善良、孝顺、坚强。

引导学生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如窦娥面对冤屈时的反抗精神、对亲人的孝顺等。

2.蔡婆:善良、勤劳、无奈。

分析蔡婆的性格特点,如蔡婆对窦娥的关爱、面对生活的无奈等。

3.张驴儿:卑鄙、无耻、残忍。

分析张驴儿的性格特点,如张驴儿对窦娥的迫害、对亲人的残忍等。

4.太守:贪婪、腐败、无能。

分析太守的性格特点,如太守受贿、无能处理窦娥冤案等。

(四)故事情节分析1.窦娥冤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案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张驴儿告状:分析张驴儿告状的目的、手段和后果。

3.太守受贿:分析太守受贿的原因、手段和后果。

4.窦娥报仇:分析窦娥报仇的过程、手段和意义。

(五)艺术特色赏析1.悲剧色彩:引导学生分析《窦娥冤》的悲剧色彩,如窦娥的悲惨命运、张驴儿的卑鄙行径等。

2.讽刺手法:分析作品中太守、张驴儿等人物的讽刺形象,如太守的贪婪、张驴儿的卑鄙等。

3.诗词运用:分析作品中诗词的运用,如窦娥的《窦娥冤》、太守的《状元郎》等。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窦娥冤》,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背景,掌握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案的公正与正义,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公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律美,感受人物情感。

2. 文学常识讲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重点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韵律美。

3.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作者、时代背景、戏剧特点等,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 重点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揭示人物性格和作者观点。

5. 分组讨论: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6. 课堂表演: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表演:评价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演技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窦娥冤》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课件、视频等资源。

4. 道具:用于课堂表演。

六、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窦娥冤案的公正与正义,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公现象。

2. 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窦娥冤案的现象,并进行讨论。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义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3)感受元杂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2)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元杂剧的背景和特点。

(2)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冤屈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剖析作品中的封建社会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2)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树立正义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窦娥冤》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窦娥冤》,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背景,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主题,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窦娥冤》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杂剧特点。

2. 分析窦娥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三、教学难点:1. 元代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2. 深入剖析窦娥冤案的根源,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元代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窦娥冤》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课堂讲解:分析作品主题,讲解窦娥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冤案产生的根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元代社会黑暗的认识。

2. 试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窦娥的形象特点。

3. 推荐一篇关于《窦娥冤》的学术论文,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

5. 选取一个与《窦娥冤》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4. 剧情梗概编写: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5. 现实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窦娥冤》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多媒体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窦娥冤》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分析并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作品作者及历史背景介绍。

故事情节概括与分析。

主题思想探讨。

艺术特色分析。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作品情节的理解与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难点: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的鉴赏。

第二章:作者与历史背景2.1 教案目标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掌握《窦娥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2 教学内容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简介。

《窦娥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窦娥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4 教学准备PPT课件:关汉卿生平与创作风格,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的相关资料。

第三章:故事情节与人物分析3.1 教案目标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分析并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概括与分析。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探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3.4 教学准备PPT课件:故事情节与人物分析的相关资料。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案目标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主题思想的概括与分析。

讲授法:讲解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4.4 教学准备PPT课件:主题思想探讨的相关资料。

第五章:艺术特色分析5.1 教案目标分析《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语言特色分析。

情节结构特点分析。

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特色。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艺术特色。

5.4 教学准备PPT课件:艺术特色分析的相关资料。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艺术特色;(3)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窦娥冤屈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3)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文关怀。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古代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理解;(2)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把握;(3)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培养正义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3. 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方面的提升;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窦娥冤》教案设计3篇

《窦娥冤》教案设计3篇

《窦娥冤》教案设计3篇《窦娥冤》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

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窦娥冤》教学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篇1【目的要求】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经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

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资料主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杯具之一。

作者经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完美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杯具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

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经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

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

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

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

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经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经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

善而蒙冤,杯具愈悲。

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

高中必修四《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

高中必修四《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

高中必修四《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窦娥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五、教学过程[一]讲析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讨论,明确: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

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

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总结课文〗[二]、主题:见提示。

[三]、写作特色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1、戏曲。

小品。

戏曲小品之比较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读《林冲开店》3、浅谈继承与创新——读《林冲开店》(任选一题)参考资料:1、戏剧知识;2、《窦娥冤》;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水浒传》有关情节。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窦娥冤》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冤屈和坚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窦娥冤》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

文本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

学生结合注释和课下资料,解读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3.4 课堂讲解:对文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详细讲解。

讲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讨论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窦娥冤》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写下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关注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提升。

6.2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参与听课,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最新-《窦娥冤》教案【优秀4篇】

最新-《窦娥冤》教案【优秀4篇】

《窦娥冤》教案【优秀4篇】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窦娥冤的公开课课件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