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的婚俗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你知道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礼习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习俗,彝族也不例外。
那你知道彝族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独特的婚俗定亲及娶亲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彝族哭嫁仪式的流程
彝族哭嫁仪式的流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姻制度独特。
彝族的婚姻多以“摆酒”仪式为主,一般在男方家中举行。
婚前男女不能有私通,女方要在婚前保持贞洁。
婚后,男方要负责家务劳动,女方主要负责照顾家庭。
另外,彝族婚姻还有以下规矩:
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彝族的婚姻多由父母和媒妁安排,男女双方只需听从安排,不得违背。
2. 同姓不婚。
彝族有“族姓制度”,即同姓不婚,认为同姓婚姻会引起家族间的纠纷。
3. 血亲禁婚。
除了近亲外,彝族还禁止远房亲戚之间的婚姻。
4. 婚前要交换礼物。
男方要送婚戒和彩礼给女方家,女方要送鸡、鸭、鱼等给男方家,以示双方家庭的友好与祝福。
5. 婚后要过三“门”。
即三年为一个“门”,共过三“门”,意味着夫妻要团结互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总之,彝族的婚姻规矩以家族和社会利益为重,强调夫妻间的相互尊重、互助和团结。
- 1 -。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婚姻规矩包括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婚姻习俗等方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婚姻形式彝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由婚姻,即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二是父母介绍婚姻,即父母为子女介绍对象;三是包办婚姻,即父母为子女安排婚姻。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自由婚姻是最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不受父母干涉,这也是彝族婚姻自由的体现。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介绍婚姻和包办婚姻也逐渐增多。
二、婚姻礼仪彝族的婚姻礼仪非常繁琐,一般需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婚礼。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一些礼品去新娘家拜访,表示自己的诚意。
第二天,新郎要带着一些亲友和礼品去新娘家,进行正式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第三天,新娘要穿上彝族传统服装,和新郎一起回到新郎家,进行婚礼仪式。
三、婚姻习俗彝族的婚姻习俗非常丰富多彩。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在婚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比如新郎要用酒杯敬新娘三次,新娘要用手接住酒杯,表示自己的接受和尊重。
此外,还有一些舞蹈和歌曲,表达新人对彼此的爱和祝福。
彝族的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彝族的婚姻规矩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它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彝族结婚礼仪
彝族结婚礼仪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众多,分布广的一个民族。
彝族的结婚习俗形式众多,别具特色。
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彝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怎样的。
彝族结婚习俗有哪些盘县彝族婚嫁习俗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
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个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肉、米(数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
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亲自上马走出一程后,把马交与接亲队便转回(新郎不会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竹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
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装新盆端着的水迎面泼出,意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
“措说”进门后得先给其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届时,放好行旅赐座,听从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由主事人安排,把各位长辈集于堂屋就座,“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同时按新娘对长辈的称呼,一一介绍,由拉马这个人向每位长辈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新娘和姑娘伴们已在外面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
其内容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怀。
姑娘伴们也会骂“措说”,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对此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
然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更幸福,同时共同跳起舞、唱起歌,尽情地歌唱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缘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同伴由主事人安排。
新郎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烛,供上酒、饭、菜等,完后再安排客人吃饭,然后就安排送客。
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由哥哥背着出门,到门前扶上马,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搀扶(接亲的两个“措说”已在新郎出门前就在堂前磕头拜别后来到路上等候)。
关于彝族的风俗
关于彝族的风俗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端庄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
国内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一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中下旬选吉日过春节。
(2)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一年公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经历三天。
节日期限内,大伙儿穿着盛装,集中在村子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演唱、民族舞蹈、赛马会、斗狗、斗羊、跌倒、选秀节目等,主题活动的內容各种各样,热闹非凡。
⒉婚恋:彝族婚后生活的特性是同祖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
这一特性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具体表现得更加显出,国民大革命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
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宗联婚看作乱伦,违者惩治死刑。
严格执行等级内婚,剥削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啊娇、呷西正中间,禁止联婚,婚内出轨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
3.丧葬:绝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四川大凉山彝族实行遗体火化,葬后,就地基坑开挖、石盖严,或将骨灰放进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庆典,用一寸左右的竹子,项目外包白羊绒,缠道德底线,放入长五寸、挖有槽的棍子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棍两侧,挂在一
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制作了,彝语称作“马都”。
“马都”置放屋子里梁下上面祖先牌位上。
祖先牌位是家中最高尚的地域,不可以环境污染。
凉山彝族婚俗
凉山彝族婚俗蒋志聪彝族婚俗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
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婚俗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礼俗制度。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婚姻的历史就有多长。
而婚俗礼制因民族的区别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彝民族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婚俗礼制。
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彝文史料,有关彝族婚礼的记载不多。
彝文典籍《勒俄特依》、《公史传》、《母史传》记载:远古时代,彝族先民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石尔俄特为寻找父亲而历经磨难,终于在兹尼石色的暗示下取妻生子,实现了“生子见父”的愿望,彝族社会由此进入了“男娶女嫁”的父系社会时代。
彝族与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从原始杂乱的群婚制、对偶婚、一夫多妻,历经漫长岁月,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
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聚居区,婚俗保留最为完整。
彝族结缔婚姻,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保留着转房、抢婚等形式。
一桩婚姻的结缔,需要一定的程序,即为婚前礼仪、结婚礼仪两部分,每种礼仪过程又有若干程序。
一、婚前礼仪有说媒取婚、订亲行聘、择日定期、节食禁水等程序,每个程序有其相应仪式内容。
说媒取婚。
彝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则请媒人“夫嘎”说媒,媒人根据等级、生辰、命宫、禁忌等了解两家是否可以开亲,如果命宫相合,且双方愿意开亲,则择日到女方杀小猪取胆、脾等进行占卜。
如果不吉,则该婚姻即行中止。
说媒合婚,则媒人往返于双方之间商议聘金。
彝族婚俗
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彝家青年男女倾心相爱,但姑娘的阿爸阿妈嫌小伙子穷,逼着姑娘嫁一个大富婆的独 生子,姑娘执意不肯。就在大富婆来“抢亲”那天,小伙子悲愤地死在他俩经常约会的溪水边,化作了飞舞的彩 蝶。小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悲愤地在抢亲路上断了气,变成鲜艳美丽的花朵。森林中的鸟儿给蝴蝶和花朵传递 了信息,这一对“情侣”又能相聚。从此,每当花朵开放的时候,蝴蝶就会飞落在花朵上窃窃私语。这就是花腰 带上绣着花朵、蝴蝶和鸟儿的含义,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
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人喝水:先喝茶,后喝糖水,称为"先苦后甜",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 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 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 回家。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 宵达旦地跳左脚舞。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
花腰带送情郎
每逢欢乐的“火把节”、“尼遮西节”(腊月二十四)或热闹的赶街天,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 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花朵、蝴蝶、小鸟的花腰带,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 人。
花腰带----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红河两岸的彝家青年,用花腰带传情,别有风趣。 当姑娘在劳动中或通过媒人的撮合,和小伙子爱上以后,就要背着和长辈,利用劳动之余或节假日,用各种有色 的丝线,精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腰带绣成之后,利用约会的时间,把腰带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得到腰带,心里踏实了,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
婚俗(彝族传统婚俗)
所谓的“同族内婚”是指只能在本民族内选择通婚,不能和其他民族进行通婚,否则将被惩罚。过去在这种 制度的限制下,无法和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也无法吸取外面世界的文化。民主改革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全 国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互相交流。人们接受外来思想的洗礼,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族内婚” 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再随着许多人外出工作,许多彝族青年进入不同地区读书,他们越来越喜欢自己做决定,寻 找自己喜欢的人,追求其他民族的少男少女逐渐增多,“同族内婚”的思想观念也渐渐被人们抛弃,“同族内婚” 的防线被突破。很多彝族年轻人和其他民族通婚,有许多美丽的姑娘嫁给了汉族等其他民族,也有许多帅气的彝 族小伙子娶了其他民族的女孩。
男方迎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头跪拜之后,就把带来的礼物拿出来进行展示,礼 物的品种很多、有包头、衣服、鞋子、钱币等物,这是男方的聘礼。女方也给待嫁的新娘准备了嫁妆:衣物、被 褥、凳子、彩电等。此时,女方的父母请来的歌师会唱迎亲歌。
传承保护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婚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 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 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具有深刻的历 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婚俗(彝族传统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民俗内容 04 社会影响
基本信息
婚俗(彝族传统婚俗),流传于彝族人民居住地区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引言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在彝族的婚姻习俗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彝族的婚姻习俗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彝族婚姻习俗的概述彝族的婚姻习俗为“摩杨婚姻”,即男女在自由恋爱后,男家送猪、鸡、酒等物品给女家,表示女方已经“摩杨”(答应)了男方的求婚。
之后男方会请大人为其“赶彩”,表示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赶彩包括摆宴席、买礼物、跳舞、唱歌等,是彝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新婚夜,新郎新娘会跳“旱舞”,意味着彼此相互接纳,从此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成长。
二、彝族婚姻习俗的意义1、家族荣誉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家族荣誉是非常重要的。
赶彩是家族的一种重要仪式,男方要展示出自己对女方及其家族的诚心和尊重,从而赢得女方家族的认可和尊重。
在这种仪式中,男方要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以此展示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交能力。
而女方家族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家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2、家庭责任彝族婚姻习俗中,男方会向女方家族赠送多种礼物,以此表达对女方的爱和对未来家庭的承诺。
而女方在接受男方的求婚后,也会认真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在家庭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种家庭责任意识的传承,可以使整个家族更加团结,更加和谐。
3、文化传承彝族婚姻习俗中,赶彩和旱舞等特殊的仪式,可以传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
这些仪式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婚姻仪式的传承,可以使彝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这也是彝族婚姻习俗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
三、彝族婚姻习俗中存在的问题彝族婚姻习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一些传统婚姻习俗中存在的不科学、落后、不卫生等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拒绝。
此外,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婚姻习俗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例如,由于经济压力的增大,彝族的一些婚礼花费已经超出了许多家庭的承受范围。
因此,如何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彝族婚姻习俗未来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
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婚姻习俗是民族常见的一种礼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民族的婚姻习俗却成为了一种即将被时间摧毁的文化。
婚姻、家庭问题,是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彝族特殊的婚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西部彝族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缔结基本是包办的和重彩礼的婚姻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主要形式。
而彝族婚姻习俗具体是什么样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族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云对彝族的整个婚礼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
彝族婚俗在寻找心仪对象时与汉族大同小异,都是从谈情说爱开始。
彝族的年轻人多数通过对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青年男女在劳动中、节日里,通过唱歌、对歌,相互结识,传达情意,也有请人说媒的。
虽然彝族青年男女拥有婚前的社交和恋爱自由,但他们的婚姻很多时候会受到父母的干预,彝族谚语有这样的说法:“恋不恋是自己的事,婚不婚是父母的事。
”提亲与订亲彝族男女双方通过结交后,如果感觉都有愿娶愿嫁的意向,那男方家接下来就要准备向女方家提亲。
提亲需要媒人,哪怕是自由恋爱的情况,提亲时由媒人提着麦面去女方家(因为原来提亲用麦面是最重的礼物,表示尊重)。
如果提亲成功,恋爱和婚姻能达到统一,双方共结百年之好;假如提亲失败,那恋爱和婚姻就是两回事。
男方家提亲如果成功后,便要开始定亲,定亲时需要男方家打彩礼,一般原来的彩礼以物品、布匹和衣物等为主。
而女方家招待前来定亲的'人,则需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以示隆重款待,也是一种重要习俗。
订亲以后未结婚以前,若是男方家提出退婚,聘金即不退还;若是女方提出退婚,则要悉数或加倍退赔聘金。
婚前认亲男女双方如果确定了婚姻关系,那在结婚的前一年,男方家必须要去女方家拜大年,只有拜了年后才能结婚;假如是预定的婚期太近而来不及拜年的,则要通过协商,来年补拜。
婚前拜年的礼也很重要,在女方族中人里,男方家需要向新郎的岳父辈以上的人送一半猪头,一家人一半,有多少家送多少份,与猪头放一起的礼还有麦面、面条等。
彝族婚俗规矩
彝族婚俗规矩
,。
彝族婚俗规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定亲。
定亲最早是彝族祖先们把子女婚嫁到异族家庭,形成一定
家谱关系,以此拓展宗族势力范围和相互帮助等活动,定下家庭间的文化
联系,从而形成定亲制度。
二、媒妁。
就是选择媒人代为双方家长沟通,然后决定是否能有结婚
双方的可能性,媒妁有口试定亲中无嘴媒者发展而来,负责安排双方结婚
的具体安排,彝族的婚礼都由媒妁安排,包括订礼物、陪送、对答等。
三、送女儿。
彝族的婚俗中,家里养育的女儿叫“担女”,担女到未
婚夫家后,叫做送女,送女的过程是一种非常热闹的仪式,包括礼品以及
礼物等,一般来说,由未婚夫家的家人出面接女家。
四、定婚交换礼物。
定婚之后,双方通常要在定婚日当天交换礼物。
男方通常会送新衣服、银饰、珠宝等,而女方则会送绣花、帽子、裙子等,这些礼物都是双方彼此表达爱意的象征。
五、共同享用食物。
婚礼前双方一起守夜,互相交换礼物以及给对方
礼金,这是彝族礼节的一种,一般会吃有“平安”、“和睦”、“安康”
等意义的食物,指望新婚双方幸福美满。
彝族婚姻活动策划方案
彝族婚姻活动策划方案一、婚姻活动的目标与意义婚姻活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传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加强族群凝聚力,增进彝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婚姻仪式的内容与流程1. 彝族的婚姻仪式通常包括定情、聘礼、求亲、结婚、新婚等环节。
2. 定情是男女双方表示彼此之间意愿的一个环节,可以在相认集会或其他场合进行。
3. 聘礼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一种礼金,用以表达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4. 求亲是男方家庭代表男方向女方家庭正式提亲,以获得女方家庭的同意。
5. 结婚是男女双方正式进入婚姻状态的仪式,通常在新家或男方家中进行。
6. 新婚是新婚夫妇在亲友面前宣布结婚的喜讯,并举行欢庆活动。
三、婚姻活动的策划与组织1. 策划团队的组建与任务分工:策划团队由专业的活动策划人员、彝族文化专家、婚庆服务团队等组成。
2. 礼仪与传统文化的准备:策划团队应深入研究彝族的婚姻仪式,准备相关的服饰、道具、音乐、舞蹈等。
3. 场地与设备的准备:根据具体的活动规模和场地要求,选择合适的场所,并准备所需的音响、灯光、舞台等设备。
4. 婚庆服务的安排:包括婚车装饰、婚纱礼服、婚房布置等,以及婚礼摄影、摄像等服务。
5. 宾客邀请与接待:根据活动的规模和性质,制定宾客邀请的名单,并进行宾客接待的准备工作。
6. 宣传与推广: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彝族的婚姻活动,增加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四、婚姻活动的重点与亮点1. 强调彝族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将彝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婚姻活动当中,体现独特的彝族风情。
2. 结合现代元素,打造独特的婚姻活动形式,例如融合舞台剧、电影、音乐等元素,增加活动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3. 创新活动形式,如婚姻文化论坛、彝族婚姻摄影大赛等,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推广彝族的婚姻文化。
4. 引入科技与互联网元素,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和互动,增加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川凉山彝族结婚过程作文
四川凉山彝族结婚过程作文彝族是一个民族文化比较丰富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传统的结婚习俗。
在云贵川均可以看到彝族的存在,但每个地方的彝族人风俗又有很大差异,可能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四川大凉山的彝族人民虽身处大深山里,但其独树一帜的结婚风俗被很多人熟知。
四川大凉山彝族结婚风俗彝族婚礼习俗订婚订婚,彝语叫做“吾让木”。
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
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
订婚仪式上,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但要听女方的意见,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要请毕摩测算。
禁食婚前几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喝几口水,或吃一小片荞饼,出嫁那天还要禁水。
彝族的风俗中认为,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便越显得懂礼节,有毅力。
因为彝族姑娘出嫁路途一般比较远,为避免路途中和婚礼上在父老兄弟众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所以婚前禁食。
抢婚按彝族人的说法:“这是老代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说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
”男女的婚姻,虽由父母包办,并经过媒人说媒成亲,但他们娶妻时,男家在头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亲外,还要请两个接亲人披上毡子,背着牛角酒同去。
接亲人到女方村农,要先由两个背牛角酒的接亲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权本家门口用棍子击打接亲人。
泼水迎亲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
彝家人认为:泼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后就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彝人的婚俗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
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
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
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
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
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
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
孩子的终身,可能在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
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
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
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
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
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
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
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
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
这天新郎所起的作用只是在晚餐时给客人倒酒(可见晚餐也应该吃得很晚的)。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男方和女方分别找能唱的人对歌,有些婚礼能通宵达旦。
在彝族的婚礼中,唱歌对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喝酒边唱歌,从来客人的第一天就唱,直到新娘出门时还唱。
只是不同时间,唱的内容不同,第一天唱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第二天新娘出门时则唱各种各样的神,门神、路神、灶神、财神等等留下来,不要随新娘一起走。
新娘已经出门很远了,唱的还在唱。
第二天一早,婚礼中的各种风俗算是全面展开了。
一大早,新郎所找的伙伴也来了。
首先进行的内容是新郎由新娘的哥哥带着在供桌香位前磕头认亲,所说的认亲是指和新娘正式成为一家人,新娘该叫爹的跟着叫爹,该叫妈的跟着叫妈,该叫舅舅的跟着叫舅舅,该叫叔叔的跟着叫叔叔。
新娘的舅舅给新郎挂红。
只是,这头不是好磕的,这亲不是好认的。
-认完父母后,在认其他亲戚时,新娘的伙伴便用早早准备好的荆条往新郎脖子上便套,阻止新郎跪下磕头,新郎的伙伴便把新娘的伙伴拉开,保护新郎磕下头去。
有的地方在新郎磕头时,不是用荆条套,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锅烟灰就往新郎的脸上抹,新郎伙伴也用准备好的锅烟灰展开反击,双方乱作一团,从屋里撵到屋外,不一会儿功夫,个个成了大花脸,严重的整个脸都成了黑色,就两只眼珠的白色眼仁一会儿翻左一会儿翻右,甚是滑稽。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管事的便吩咐:“不要玩了,赶快去挑水,挑完水回来吃饭。
”于是,新郎和伴郎便各自拿起水桶去村外水井挑水。
当然,这挑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娘的伙伴会乘人不备,抓起沙子泥土往桶里扔,一旦被扔进泥沙,新郎只好重新回去挑。
这样,新郎的伙伴就得高度戒备,看到有抓泥沙的过来,得赶快保护好水桶。
但是,防不胜防,新郎要挑回一桶干净的清水,往往得往返几趟十几趟,有时眼看就快挑到家了,距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一把泥沙或懊糟让挑水的功亏一篑。
偏偏什么时候挑回水,客人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并且需要挑三挑干净的水。
所以,这一礼俗对新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间的欢声笑语,常常引得附近的汉族同胞也来看热闹。
挑完水,可以吃饭了。
饭前,新娘及伙伴们把新郎送来的白酒调匀好给每桌送去。
吃饭时,唱祝福歌的亲友长者便再次为新娘唱歌。
吃完饭,得娶亲上路了,这时新郎须弄点饭菜及酒到供桌上供起来,大门上则只放一碗酒。
做完这些事后,就到大门外等候新娘。
这些年有嫁妆的,嫁妆已早早被新郎的伙伴装好车,在门外等候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新娘家不会全部留下,而是留下大部分,少部分仍的带回去,这叫留有余地。
出门时,新娘由哥哥带着围着场院转三圈,送亲的伙伴们跟在新娘的后面。
新娘在出门时已是泣不成声了,边哭边跟着哥哥围着场子转圈。
转完三圈后,一行人便出发了,走到村外时,男方女方要拖着悠长的调门各吼三声,意为让阴间知道,阳间有人结婚嫁人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大都用瓶子、罐子或是袋子等器物装盛,女方把这些东西放在背孩子的背単里,由一个女伴背着,用围腰布盖在上边,伪装得像是真的背着孩子一样。
一路上,男方便向女方讨要这些东西,女方不给,男方便来搜,女方说:“小心别弄了我的孩子。
”送亲的人中有时真有背孩子的,于是男方便不敢怎么造次,只好拿一瓶酒来赎。
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
到新郎家时,一行人并不急着进村,就在村外玩,挨时间,看看天色将晚,新郎便先回家通报准备,天将黑时再和媒人一起到村外叫新娘一行进村回家。
须说明的是,天不黑,新娘是不会进村的,新郎媒人须再三地来请,最后,新郎的伙伴们便拖拽的拖拽,推搡的推搡,把新娘请进村去。
到村子边时,新娘的伙伴们取出袈裟,一个人把袈裟穿起来,后面四个人各拉一角,新娘和伴娘躲在袈裟下,其余的伙伴们把她们团团围住,不让新郎见到新娘。
稍富裕些的人家,新娘伴娘着一样的装束,更是让人分不清谁是新娘谁是伴娘。
到门边时不急于进去,由新郎的妹妹舀来一瓢水,新娘伸出手来攒点水左边弹弹,右边弹弹,再往屋里弹弹,嘴里说:“你的祖宗在什么地方?”之后才跟新郎的妹妹一起进屋。
进屋之后再进新房,这时才能取去袈裟。
这时,新郎伙伴和新娘伙伴便对歌,是戏谑的内容。
一直到很晚。
第二天一早,各种礼俗一一展开,首先进行的是“生火”,新娘到厨房里去生火,灶膛里的火本是着得很旺的,新娘要做的是把火拢的更旺,但实际情况是新娘在添柴的过程中,故意乱捅一气,把火捅熄是最吉祥的。
这样的礼俗其象征意味大约也是生活艰辛的,充满挫折的。
其次是“抢裤子”,裤子是女方缝制的麻布料裤子,异常结实,新娘及其伙伴保护裤子的决心异常坚决,导致男方不能得手,于是只好打一瓶酒来赎,那酒须女方众人分而饮之。
然后是“抢笸箩”,在一只大笸箩里装上饭,男方来抢。
不管是“抢裤子”还是“抢笸箩”都是娱乐性很强的礼俗,当时,兴这样的礼俗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看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吃饭穿衣这样人生最基本的需要。
这天早上,女方来送亲的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唱歌,唱的内容是为新娘子说话,比如,我家来的姑娘什么都不会,望婆家多多体谅,多多教导。
唱歌的为新娘子的长辈。
这些内容进行完了,新娘及送亲的一干人就去串山,熟悉环境。
饭熟了,新郎叫上自己的伙伴上山去叫。
新娘出门和进门都须躲在袈裟下。
中午饭上,男方杀一只公鸡,女方杀一只母鸡,煮熟后,媒人给每一桌的客人分鸡肉,鸡头、鸡脚、鸡翅则自己留下。
新郎和伴郎一桌一桌的给客人们倒酒。
倒到新娘一桌时,则对新娘说:“孩子他妈,来接酒。
”引起了客人们的起哄。
中午饭过后,新娘和伙伴们去更远的地方串山,新郎和他的伙伴们须去找。
女孩子们半真半假地躲起来,说是半真半假,一方面,她们须保持女孩的矜持,另一方面,她们又渴望和男孩子们嬉戏。
所以在山上,姑娘们很快就被小伙子们找到,找到后,就在山上对歌,打闹。
新娘倒是躲得很紧,不易被找到的,看看天色晚了,才会自己走出来。
晚饭后,由新郎伴郎给新娘伴娘倒酒,新娘伴娘躲在袈裟里手中各拿一个碗,在新郎伴郎倒酒来时,故意把手一缩,那酒便倒空了,于是新郎伴郎便来抢碗,抢不到就唱歌,对歌。
酒须倒三次,倒的酒双方分饮。
双方一个晚上又是唱歌对歌。
又是一天到来时,该回门了,新郎由媒人陪着和新娘及新娘的伙伴们回到新娘的娘家去。
结婚礼俗告一段落。
春节过后,新娘新郎相伴到娘家拜年,由新娘给缝一件长衫,衣服是精制的,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并且是穿着这件新娘缝制的衣服回去,婚礼正式结束。
讲述:彭云珍(女,1936年出生)记录整理:彭勇林后记:彝族的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迁,上述婚俗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跟我记忆中的婚俗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主要是简化了很多礼节,特别是近些年来,包个餐厅,一顿饭解决,已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我大姐结婚的时候,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彝族婚事早在五十年代由父母包办改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大姐和大姐夫也是自己相中的,有没有恋爱过不得而知,但绝对没有父母包办。
我那时不到十岁,记得大姐夫首先来我家干了一段时间的活,后来大姐就跟他走了,再来的时候,他们挑来了火腿、沙糕、饼子等。
到结婚的日子,头天晚上,来了很多客人,那时,客人送的礼不是现金,而是脸盆、茶壶、热水瓶、铝锅等日常用品。
因为客人多,这些东西也就接得多,作为嫁妆给姐姐拿去一些,自己留下一些,用不完的就请村里的小卖部代为销售。
晚上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同座一桌,给新娘子——我的姐姐唱祝福歌。
第二天早上的礼俗有荆条套头,挑水,到了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又开始唱祝福歌。
吃过饭,娶亲的队伍即将出发,嫁妆早由姐夫的伙伴装到了牛车上先一步走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嫁妆中除了客人送来的脸盆、水壶等物品外,还有父亲特别买的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算是稀有物。
我也跟去送亲了,但姐夫家那边并没有请客,该行的礼俗也就没有行了。
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她们这一班人结婚时男方家似乎都没有请客。
那时,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大多数人家已是吃穿不愁,所以,吃饭时,会有加饭甚至喂饭的习俗。
现在分析,这应该是彝民好客的性格反映。
所谓加饭,就是不断地给客人盛饭,客人已表示已吃饱,但因担心客人怕羞不好意思再吃,于是,乘客人不备,主人便眼疾手快在客人碗里又加上一勺。
渐渐地演变成只要般配的人都可以相互加饭。
所以,在彝家的喜事上要特别担心被加饭。
再后来,因大家都对加饭提高了警惕,不容易加了,有些人便干脆在饭锅了抓起一把饭直接往别人嘴里喂进去,这样喂进去的饭当然是不会有人吃的,所以,喂饭就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娱乐。
这样的娱乐尤其在新娘出嫁的当天午餐时为甚,安放餐桌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饭粒,这可乐坏了村里的鸡狗,尤其是狗们,它们在餐桌下钻来钻去,大快朵颐,有时会为一块肉争得头破血流,免不了遭到人们的脚踢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