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18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关键词
自由竞争
垄断
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
宏观经济调控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思考题
1.为什么自由竞争必然要为垄断所代替? 2.在垄断阶段,金融资本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3.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的原因是什么?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几种?其本质是什么?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节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主 要经济政策? 6..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7.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内容页 (设(计四好之)后保可以护删掉合这个法文本的框哦劳) 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也无 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其劳动与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 会受到保护。 ➢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也有合法非法之别。具有剥削 性质的非劳动收入,也有不合法的情况。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和非法的,因而不会受到保护。 ➢既要重视效率,又要重视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 止收入悬殊;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 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要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 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既然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因 而价值、价格、货币、 ➢买卖、市场等范畴和关系会同时存在。 ➢第二,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工资不仅仅用于购买个人 消费品,也可以进行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等,也可以用于购 买生产资料或流通资料,组织生产或流通。 ➢第三,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实现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 料,还存在不同的公有制形式,存在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存 在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不可能实行全社会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所有者、所有者、使用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8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十八章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商业资本国际化【答案】商业资本国际化:流通领域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运动与增值,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
2.借贷资本国际化【答案】借贷资本国际化: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值。
3.产业资本国际化【答案】产业资本国际化: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是生产的国际化,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兴建生产性企业而实现的。
4.经济全球化【答案】经济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5.国际经济秩序【答案】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各种国际经济体系与制度的总和,是使世界经济作为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进行有规律的发展与变化的运行机制。
6.国家经济安全【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经济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
二、判断题1.广义地说,资本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内容。
()【答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商业资本国际化。
()【答案】×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垄断资本的大量发展和实力的增长,出现了庞大的过剩资本。
()【答案】√4.全球化经济就是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综合选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方式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生活资料D.科学技术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旗开得胜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B.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态度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 生产关系4. 生产方式5 经济规律三、分析判断2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习题答案(第1章)一、综合选择1.A2.A3.A4.C5.AD6.AC7.ABCD8.ABC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八章经济增长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考研)解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的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的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虽然高数值的增长率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单纯的高增长率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存在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如伴随经济增长出现的失业和两极分化的无情增长、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无未来增长、非民主和专制的无声增长、只注重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生活的无传统文化的增长。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解答: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通过增长核算方法来认识,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通过增长核算方法来认识,增长核算方法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当生产要素只包括资本和劳动时,则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来源。
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来源。
另外制度对生产效率的提另外制度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北京理工大学考研)解答: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Δk=sy-(n+δ)k,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k项,其中(n+δ)k项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 (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这被称为资本的超过深化。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18.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及其制约因素1.经济增长的涵义(1)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部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生活质量、环境等方面的进步。
(3)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个选定时期的起始年份与终结年份之间总产量或总产值、人均产量的相对比率。
它是从量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具体描述。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
2.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能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四类,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源泉和条件,它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特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2)人口与消费人口与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人口可以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人口流动等方面影响经济的增长,其中以人口数量和质量最为基本。
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区构成、人口的经济结构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均对经济增长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
(3)劳动生产率在劳动投入量为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下降了,但它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量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这意味着社会获得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数量增加,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总量就会增加。
(4)投资投资量的多少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因素,它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本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资本就形成越来越大的生产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生产资本的增长还会引起对产品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提供解决人口压力、就业问题的条件,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8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十八章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商业资本国际化【答案】商业资本国际化:流通领域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运动与增值,它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
2.借贷资本国际化【答案】借贷资本国际化:资本以货币形态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借贷运动与增值。
3.产业资本国际化【答案】产业资本国际化:资本跨越国界从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是生产的国际化,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兴建生产性企业而实现的。
4.经济全球化【答案】经济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5.国际经济秩序【答案】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各种国际经济体系与制度的总和,是使世界经济作为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进行有规律的发展与变化的运行机制。
6.国家经济安全【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经济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
二、判断题1.广义地说,资本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内容。
()【答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商业资本国际化。
()【答案】×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垄断资本的大量发展和实力的增长,出现了庞大的过剩资本。
()【答案】√4.全球化经济就是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基本概念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的物质。
2.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是由具备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
它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4.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5.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6.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7.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关系。
横向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纵向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占主要地位,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目的,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8.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1.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a.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b.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2)决定和影响因素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及其规模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说来,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②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的总量越大,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
如果产业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供给必然充足;反之则造成供给短缺。
同时,需求结构也对社会总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④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出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减少,从而引起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动。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必须重视进出口贸易对社会总供给(从而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⑤其他因素。
经济体制甚至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
(3)结构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决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供给结构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影响或促进供给结构的变化。
②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由低级阶段的资源依赖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资本、技术依赖型。
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
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2.经济波动答:经济波动是指每年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出现增长率不同的客观经济现象。
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它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共同进行运动,在较大程度上修改自己的结构,经济系统也总是由不平衡状态趋向于平衡状态,又从平衡状态趋向不平衡状态,进而走向更高级的平衡状态。
经济波动可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
正常经济波动即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一定的范围,给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3.经济周期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从经济扩张的高峰算起,经历经济收缩的谷底,再到新的经济扩张的高峰这一时间间隔的整个长度。
经济周期一般分成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繁荣阶段的特征是:就业增加,需求增加,产出增加,资源充分利用。
衰退阶段的特征是:经济由最高点开始收缩,消费和投资减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
萧条阶段的特征是:失业率升高,需求萎缩,产出处于最低点。
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就业、消费、产出开始上升。
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把经济周期分成四种类型:①基钦周期,其时间长度为3~5年;②朱格拉周期,其时间长度为9~10年;③库兹涅茨周期,其时间长度为15~25年;④康德拉捷夫周期,其时间长度为45~60年。
政治经济学第18章: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案例:拉美陷阱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对 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或超越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型的传统发展观念、 道路、模式和战略,使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与 资源和环境、城乡以及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等影 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全局性矛盾,非但没有破解反而不断 扩大和激化。90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 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拉美国 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 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以致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 拉美陷阱”。
6 / 12
案例:拉美陷阱
案例讨论 1、什么是“拉美陷阱”? 2、“拉美陷阱”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7 / 12
案例点评
1、何谓“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
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 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 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 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2、启示
11 / 12
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物 和自然能力。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 矿物资源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2)自然资源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自然资源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布局
3 / 12
案例:拉美陷阱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 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 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 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 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 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 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80年 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1.1 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衣、食、住等生活资料。
这些生活资料只能靠人们自己的生产活动来创造。
②一个社会如果离开了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人们便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政治、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
(2)生产力①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生产力的构成a.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现了自然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从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
b.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也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c.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如果没有劳动者来操作,任何先进的工具都将变成一堆废物。
(3)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称。
(4)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含)答案《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含)答案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如何正确认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转变?答:我国经过从1952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极大完善和发展,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历史性的胜利。
但是,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错误。
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现象,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需要在长时期内加以补救和解决。
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说明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予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为什么要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公有经济为主体?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和基础。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才不会改变。
4.阐述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及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答: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私营经济和与外资经济。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圣才出品】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概念题1.社会总产出答: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再⽣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
其中,社会再⽣产过程是由社会总⽣产通过⽣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复始、不断地运⾏和发展,构成的。
⽽社会总⽣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定时期(如⼀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供社会消费和使⽤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产。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相应地,⽣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物质⽣产部门和⾮物质⽣产部门两⼤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社会总产值、总产出、国内⽣产总值、国民⽣产总值和国民收⼊等。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答:投资需求⼜称投资⽀出,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其中,重置投资是指⽤折旧费进⾏的投资,它主要⽤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起,因此⼜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
新增投资是指⽤社会积累资⾦进⾏的投资。
3.消费需求答: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其中,个⼈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常⽣活中对各种个⼈消费品和⽣活服务的需求。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和物质⽣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2.学时:34学时(课内学时:30,课内实验:4)3.课程性质:专业课4.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5.适用对象:本科6.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7.首选教材:程恩富,徐惠平,周肇光.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二、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三、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本课程教学期间,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理论动态,而且要辅导学生选择2~3个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
1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教学内容学时课内讲授课内实验第12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422第1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22第14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 2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 422第16章社会主义条件下居民经济行为 2 2第12~16章期中测试 2第17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 42222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42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2 22第20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42所有章节串讲 2 2第12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以及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个人收入分配【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政治前提(一)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二)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时机和具体道路不同(三)中国在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领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途径(一)没收官僚资本(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一步,变私人资本主义为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变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2. 学时:34学时(课内学时:30,课内实验:4)3.课程性质:专业课4.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5. 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无6.首选教材:程恩富,徐惠平,周肇光.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二、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等课程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本课程教学期间,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而且要辅导学生选择1~2个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
四、内容简介本课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方法论,主要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增值理论、资本积累论、资本运行理论、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2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授课内容提要学时备注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22第2章商品与货币2讨论 2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2讨论 2第4章资本积累 23讨论 2期中测验 2 第5章产业资本的运行 2 第6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2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2第8章垄断资本主义 2 包括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2串讲 2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4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版)第一至十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1—5(A A B D C)6—10(B B B D A)11—15(C C C B D)16—20(A D A C C)21(A)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1(ABCDE)2(ABC )3(A CD )4(ABCDE)5(ABCD )6(ABCDE)7(AB DE)8(ABC )9(ABCDE)10(A C E)11(ABC )12(ABCD )13(A C E)14(ABCD )15(ABCDE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四、简答题1.简述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P5-6)答案要点: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1分)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
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分)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因而,人们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四、名词解释1. 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性要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政治经济学》第3版社会主义部分教学课件 1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第三版)教学课件
教学要点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教学要点
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到建立起社会 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 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 特点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特点决 定的。
教学要点
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必须依靠自己的政权,根 据社会开展规律,在消灭、改造旧的经济关系的同时, 建立和组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逐步使它在社会 上占统治地位。
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
教学要点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
教学要点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2.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其他形式。
教学要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要点
一、实行按劳分配原那么与制度
教学要点
〔1〕劳动是参与分配的前提; 〔2〕按劳分配是有折有扣的; 〔3〕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 取等量报酬的原那么。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局
部〕 〔第三版〕
教学课件
程恩富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开展,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及其根本经济特征、主要矛盾和根本经 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及 其相互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及其实现形式,以及正确 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精神,为学习全书确立 总体概念。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开展水平是决 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 条件。
教学要点
二、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旗开得胜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综合选择
1.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A.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B.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C.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D.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2.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A.科教兴国战略
B.稳步发展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三步走战略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A.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
D. 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
4.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
A.战略准备
B.战略步骤
C.战略目标
D.战略重点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同
1
A.人口的关系
B.生态环境的关系
C.资源的关系
D.速度的关系
6.当前我国要振兴的支柱产业有
A.机械、电子
B.石油化工
C.汽车制造
D. 建筑业
7.实现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A. 企业从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B. 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C.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D.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8.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科学
B.技术
C.管理
D.工具
9.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A.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B.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C.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调整加工工业,振兴支柱产业
D.把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起来,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
10.地区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2
A.统筹规划、合理分工
B.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C.利益兼顾、共同发展
D.发挥优势、自成体系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
2.自然资源
3.经济波动
4.经济周期
5.经济增长方式
6.经济结构
7.产业结构
8.经济发展战略
9.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判断
1.有人说,失业人口那么多,只要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即可解决;还有人说,中国应在几
3
年内尽快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你认为这些观点对吗?
2.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发展。
四、问题解答
1.分析新中国60年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处理好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速度、效益和比例的关系。
2.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进行转变?
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4.中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何重要性?
习题答案(第18章)
一、综合选择
1.ABD
2.AC
3.ABD
4.BCD
5.ABC
6.ABCD
7.CD
8.ABC
9.ABCD 10.ABC
二、名词解释
4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2.自然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能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
3.经济波动是指每年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不同。
4.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之间的时间序列,即从经济扩张的高峰算起,经历经济收缩的谷底,再到新的经济扩张的高峰这一时间间隔的整个过程。
5.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
6.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区域及其他经济活动领域相互比例关系的总称。
7.产业结构是指各种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8.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总体决策。
9.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分析判断
1.有人说,失业人口那么多,只要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即可解决;还有人说,中国应在几
5
年内尽快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你认为这些观点对吗?
这种观点不正确。
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合理发展。
其一,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应使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可冒进。
其二,第三产业确实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口的再就业问题,但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努力。
2.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观点不正确。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其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部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其二,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生活质量、环境等方面的进步,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是正常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正常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问题解答
1.分析新中国60年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处理好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速度、效益和比例的关系。
(1)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协调统一,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比例协调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速度是前提。
其次,比例协调是实
6
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最后,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中心。
当速度、效益、比例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
2.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进行转变?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和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需要,是缓解能源、交通、原材料供给的制约和治理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素质和经济效益的要求。
(2)应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来提高综合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1)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第三步,21世纪用30至50年,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技。
7
4.中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何重要性?
(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长期发展战略,是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一种协调,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很薄弱的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