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青少年福利法:1924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该法案基本上定下了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该法案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还提出了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青少年福利法》对战后联邦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舍法案: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以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教育——训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
同化:本是生物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有机体在摄取食物之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应:又叫做“调节”、“调整”,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中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
现场研究法:是指研究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成员,深入其境,进行较长时期的观察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是通过分析重要的学前教育文件来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1.1.朱利安 1.2 .借鉴时代1.3.因素分析时代 1.4 .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5 .比较教育 1.6 .外国教育 1.7 .国际教育1.8.教育依赖理论 1.9 .比拟教育之父2.1 .萨德勒 2.2 .康德尔 2.3 .汉斯2.4.因素分析法 2.5 .构造功能主义 2.6 .世界体系分析理论 2.7 .冲突理论2.8.新殖XX义理论 2.9 .依赖理论3.1 .比拟法 3.2 .调查法 3.3 .文献法 3.4 .分析法3.5 .比拟四步法 3.6 .科学量化法 3.7 .问题法B.?比拟教育评论? 3.9 .贝雷迪3.l0 .诺亚和艾克斯坦 3.11 .霍尔姆斯4.1 .教育国际化 4.2.国际与比拟教育 4.3.“民族主义〞 4.4 .“国际主义〞 4.5 .“普世主义〞 4.6 .“世界主义〞5.1.国防教育法 5.2.恢复根底运动 5.3 .?2061 方案? 5.4 .?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5.5 .?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5.6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6.1 .1988年教育改革法6.2 .中等教育普通证书 6.3 .第六学级 6.4 .第三级学院 6.5 .多科技术学院7.1 .汉堡协定7.2.教育构造方案7.3 .双元制职业教育7.4 .定向阶段7.5 .专科高中7.6 .综合中学7.7 .教育总计划8.1.哈比改革法案 8.2.课时三分制8.3 .高中毕业会考8.4 .大学校8.5.教育优先区8.6 .萨瓦里法8.7.教师培训学院8.8 .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9.1 .高等专门学校9.2 .各种学校9.3.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 9.4 。

中央教育审议会 9.5 .文部省 9.6 .专修学校 9.7 .?教育根本法?9.8.?学校教育法?10.1.不完全中学10.2 .专用教室制10.3 .特科学校10.4 .教学科研生产综合体名词解释题答案1.1 .朱利安: 19 世纪法国比拟教育学家,比拟教育的创始人。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活动目标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活动目标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活动目标
摘要:
一、比较教育学概述
二、名词解释
1.活动目标
正文:
一、比较教育学概述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差异和共性的学科。

通过对各国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比较教育学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改进措施,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名词解释
1.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指在开展某项活动过程中,希望达到的具体、可衡量的成果。

活动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性:活动目标需要明确、具体,以便于参与者了解活动的意义和期望成果。

(2)可衡量性:活动目标应具备可量化、可评估的特点,以便于在活动结束后,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3)可行性:活动目标应符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但又在参与者共同努力下可以实现。

(4)相关性:活动目标应与活动主题、参与者需求和预期成果密切相关,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时限性:活动目标应有明确的完成时间,以便于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开展活动,并确保目标达成。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组织者应充分考虑上述要素,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

同时,活动目标还应具备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为实现活动目标而努力。

总之,比较教育学中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引导和规范教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明确、具体的活动目标,可以更好地组织、协调和激励参与者,实现教育活动的预期成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

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似乎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6、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12、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13、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国际间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异同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从而揭示出不同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并寻求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比较教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比较教育体系: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为改进自身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例如,比较教育学可以研究不同国家在教育目标、课程结构、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比如,有些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另一些国家则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

2. 比较教育政策: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包括政府的教育投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制定和实施本国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例如,比较教育学可以研究不同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比如,有些国家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待遇,吸引高质量的教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 比较教育实践: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实践,包括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应用和学生评估等方面。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创新和经验,为改进和创新本国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例如,比较教育学可以研究不同国家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比如,有些国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另一些国家则更注重教师的讲授和传授知识。

通过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育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3.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结果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1)广义: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2)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称为课程文本)之中6.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7.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活动。

8.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与管理规范,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班级上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并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简答一、教育的经济功能1.促进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2.培养社会所需人才3.创新和传播科学技术4.促进经济发展全球化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怎么适应?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简单粗暴。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3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4 人的发展: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

5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6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知道思想。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7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叫审美教育。

8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递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 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3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14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爷家长、教师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5 教师的专业能力:个体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16 师生关系: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2、租赁学校:是一种将学校的经营管理委托给非营利性的民间教育团体、个人或企业,教育当局根据合同进行管理、检查的一种体系。

3、文化联邦主义:是把教育制度有关的立法权和管理权都交给了各州,这种在文化教育领域各州拥有极大权力的现象,叫做文化联邦主义。

4、儿童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

又称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小队教学:一般是指3-7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小队,在小队范围内,协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自己发现并掌握与此事实或问题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教学方法。

1.萨德勒: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

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工作。

2.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3.各种学校:所谓”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

:4.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59—1962年拨款8亿多美元资助教育改革。

内容: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5.比较四步法: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分为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1.双轨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说体制的运行有多套制度或方法。

2.公学:公学是新型的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是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目标以“公职”人员为主,得名公学,设备条件优越,师资水平高,学费昂贵。

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

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

名词解释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利用有关的新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的经济、政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

以便根据本国的民族特点和其他的具体条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佳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服务。

法国著名教育家。

在1817 年发表的《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文中,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

后人称誉朱利安为“比较教育之父”。

比较教育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学的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范畴,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

本文将对比较教育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1. 文化比较教育学(Comparative Education)文化比较教育学是比较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之间的异同。

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系统进行研究比较,文化比较教育学试图揭示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因素。

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进行描述,更着眼于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

2. 教育发展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学中的又一重要分支。

它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通过对教育发展指标、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旨在帮助各国或地区了解和评估自身的教育体系,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教育差异比较(Comparative Education of Educational Disparities)教育差异比较是比较教育学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它探索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内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异。

教育差异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质量的差异等问题。

教育差异比较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4. 教育改革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on Educational Reforms)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领域。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60、学生年龄特征: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1、智商: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智商的换算公式是: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100。
62、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生具有成人作为人的一般特征,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30、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1、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立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2、义务教育:是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
2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23、发展关键期:是指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24、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5、遗传决定论:由英国学者高尔登创立,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否认了环境的作用。
26、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这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
11、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12、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名词解释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旨在挖掘和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理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

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研究,可以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规律等。

这对于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改进教育规划和教学手段具有指导意义。

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质量。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三、培养教育学专业人才。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教育学专业人才。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与探讨,可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以满足教育事业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四、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在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教育领域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五、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还包括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教育学作为一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学科,其研究目的是非常宏大而深远的。

只有不断深化教育学的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活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

相信随着教育学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多方面的,包括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教育学专业人才、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

这些目的不仅体现了教育学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也展现了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意义。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名词解释1.学龄前教育:学龄前教育是指为3-6岁的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交往能力等基本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是指对6-14岁的儿童进行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阶段,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3.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指对14-18岁的学生进行的继续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阶段,提供更为深入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4.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之后对18岁以上的学生进行的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5.学校落户政策:学校落户政策是指根据居民户籍地为孩子提供入学服务的政策,允许学生在就近学校就读,减少途程和交通压力,方便家长和学生。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7.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指对传统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8.评价制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是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从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更加全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能力评价等。

9.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消除教育资源的差异,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质量和机会均等的教育。

10.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是指人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智慧和能力,包括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等,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类型上有不同的优势。

11.校服:校服是学生在校内佩戴的统一服装,旨在树立学生正式形象、营造学术氛围以及避免审美压力和贫富差异等。

12.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年内)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2、租赁学校:是一种将学校的经营管理委托给非营利性的民间教育团体、个人或企业,教育当局根据合同进行管理、检查的一种体系。

3、文化联邦主义:是把教育制度有关的立法权和管理权都交给了各州,这种在文化教育领域各州拥有极大权力的现象,叫做文化联邦主义。

4、儿童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

又称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小队教学:一般是指3-7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小队,在小队范围内,协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自己发现并掌握与此事实或问题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教学方法。

1.萨德勒: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

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工作。

2.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3.各种学校:所谓”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


4.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59—1962年拨款8亿多美元资助教育改革。

内容: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5.比较四步法: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分为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1.双轨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说体制的运行有多套制度或方法。

2.公学:公学是新型的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是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目标以“公职”人员为主,得名公学,设备条件优越,师资水平高,学费昂贵。

3.朱利安:法国人,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人,于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组建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教育改革建议;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建议。

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1808)、《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贡献:提出比较教育;确实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提出了问卷的编制。

4.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5.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分为三大类: 1.商业类,2.技术类,3.服务类,
6.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

1.“借鉴时代”: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

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

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2.公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具有重要的传统影响。

公学以纪律严格、学习成绩优异、培养绅士风度而著称于世。

公学实际上是指包括9大公学在内的一批建于中世纪和20世纪20年代初、具有全国声望的奇宿学校和教育质量优异的走读学校。

公学招收预备学校毕业生,在学年龄为13—18岁。

绝大多数公学学费昂贵。

20世纪70年代后,公学进行了改革。

开始实行男女合校,纠正宗教排外性,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松对学生生活方面的限制;改变传统观念,增加社会服务活动,强调学术成绩,加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科目的发展。

3.《杜塞尔多夫协定》: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德州与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

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这个协定。

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

这是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