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_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生态学》课件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家就开始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随后,随着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 认识逐渐深入。
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者开始关注微生物在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 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利共生
01
两种微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物质,
共同生长繁殖。
偏利共生
02
一种微生物因共生而受益,而另一种微生物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
寄生关系
03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
营养,并对寄主造成一定的损害。
寄生关系
内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 微生物体内,如病毒、细 菌和原生动物等。
在极地、高山等低温环境中,存在着 一些能够在低温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 物,如冰川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具有 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代谢机制和生物 化学特性。
在高盐环境下,如盐湖、盐碱地等, 存在着一些能够在高盐浓度下生存和 繁殖的微生物,如嗜盐菌等。这些微 生物具有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结构和 代谢机制。
生物体内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态意义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使得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得以循环利用 ,维持了生态平衡和地球上生物圈的 稳定。
微生物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
06
用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污水 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微生物生态》PPT课件
2021/6/20
32
9.3.3 寄生关系
所谓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 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 和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 杀死的现象。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有些寄生物一旦离开寄主就不能生长繁殖,这 类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有些寄生物在脱离 寄主以后营腐生生活,这些寄生物称为兼性寄 生物。
65℃、最低生长温度高于40℃。 ⑤超嗜热菌 最适生长温度在80~110℃,最低生长温度在
55℃左右。
2021/6/20
21
(2)嗜冷微生物
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冰窖、终年积雪的高 山、深海和冻土地区,以及保藏食品的低温环境 中生活着一些嗜冷微生物。它们能在较低的温度 下生长。
嗜冷微生物可以分为专性和兼性两类,专性 嗜冷菌适应在低于20℃以下的环境中生活,高于 20℃即死亡,可以在0℃或低于0℃条件下生长; 兼性嗜冷菌生长的温度范同较宽。最高温度达到 30 ℃时还能生活。
2021/6/20
15
(1)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带有微生 物或微生物孢子的土壤尘埃、水面吹起的 扬沫(小水滴)、人和动物体表干燥脱落物、 呼吸道的排泄物等,这些细菌都可飘散到 空气中。
2021/6/20
16
(2)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空气中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细菌。真菌中的 霉菌和酵母菌几乎到处都有。空气中微生物的数 量决定于空气中的尘埃总量。还受到温度和湿度 的影响。
2021/6/20
20
按耐热程度的不同可将嗜热微生物分为五个不同类群。 ①耐热菌 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
生长。 ②兼性嗜热菌 最高生长温度在55~65℃之间,也能在低
微生物生态(共36张PPT)
量很少(10~103/ml )。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 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 菌和紫细菌等。霉菌中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烂的 有机残体上。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水面生长。
11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清水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 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Nacl中。
7. 抗辐射微生物 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2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生物 间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 系分为:
26
一、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 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 2、土壤覆盖阻挡了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伤。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6
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
下的微生物。
5.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均为原核微生物。
24
6.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一般Nacl浓度 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30%
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 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 菌和紫细菌等。霉菌中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烂的 有机残体上。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水面生长。
11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清水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 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Nacl中。
7. 抗辐射微生物 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2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生物 间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 系分为:
26
一、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 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 2、土壤覆盖阻挡了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伤。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6
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
下的微生物。
5.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均为原核微生物。
24
6.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一般Nacl浓度 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30%
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PowerPoint演示文稿
高BOD5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装置后,其中的自 然微生物区系在好氧条件下,根据其中营养物质或 有毒物质的情况,在客观上造成一个选择性的培养 条件,随时间推移,发生微生物区系的群落演替, 使水中有机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 附沉降,进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污水处理中的几个常用名词
BOD5(生物耗氧量) COD(化学需氧量) TOD(总需氧量) DO(溶氧量) SS(悬浮物含量) TOC(总有机碳含量)
(三)水体微生物
1、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
淡水型水体微生物 清水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光能自养微生物 腐败型微生物:肠道杆菌、芽孢杆菌、弧菌
淡水生境:湖泊与水库 沿岸区:蓝细菌、光合藻类和好氧微生物 深水区:严重缺氧
海水型水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学
海水的理化特征:含盐量3% 海水微生物:2-4%,2.5-3.5% 海水微生物比淡水微生物更耐渗透压 藻类 Bacilus Pseudomonas Vibrio 发光细菌
正常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的十分和 谐的平衡状态,菌群内部各微生物之间相互 制约,维持稳定有序的关系 人体肠道中有60-400种微生物,数百万亿。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作用
有益作用 有害作用
某些正常菌群当条件变化会变成病原微生物,引 起疾病,称为条件致病菌,由其引起的感染称之 为内源感染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当机体防御性降低,生存部 位改变或因数量剧增等而引起疾病者
环境污染 指土壤或水体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受到 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或破坏失去了平衡,导 致物质流、能量流无法正常运转的现象
环境问题 三废处理 消除公害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水体的自净作用 物理作用:沉淀、扩散、稀释 化学作用:氧化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污水处理中的几个常用名词
BOD5(生物耗氧量) COD(化学需氧量) TOD(总需氧量) DO(溶氧量) SS(悬浮物含量) TOC(总有机碳含量)
(三)水体微生物
1、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
淡水型水体微生物 清水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光能自养微生物 腐败型微生物:肠道杆菌、芽孢杆菌、弧菌
淡水生境:湖泊与水库 沿岸区:蓝细菌、光合藻类和好氧微生物 深水区:严重缺氧
海水型水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学
海水的理化特征:含盐量3% 海水微生物:2-4%,2.5-3.5% 海水微生物比淡水微生物更耐渗透压 藻类 Bacilus Pseudomonas Vibrio 发光细菌
正常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的十分和 谐的平衡状态,菌群内部各微生物之间相互 制约,维持稳定有序的关系 人体肠道中有60-400种微生物,数百万亿。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作用
有益作用 有害作用
某些正常菌群当条件变化会变成病原微生物,引 起疾病,称为条件致病菌,由其引起的感染称之 为内源感染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当机体防御性降低,生存部 位改变或因数量剧增等而引起疾病者
环境污染 指土壤或水体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受到 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或破坏失去了平衡,导 致物质流、能量流无法正常运转的现象
环境问题 三废处理 消除公害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水体的自净作用 物理作用:沉淀、扩散、稀释 化学作用:氧化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a
3
微生物生态 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
相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
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 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
类的研究,开发应用微生物制剂,生态农 业、生物能源、生态平衡、智治理环境污 染
a
4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a
10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Fermentative microbial
flora)
是指对新鲜有机物很为敏感在有新鲜有机物 进入时可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有机物 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类群。如格兰氏阴 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 根霉、曲霉、木霉、镰刀霉等
有新鲜有机物时发酵性微生物区系占优势。 衰退后,土著性微生物区系重占优势
采样 测定
饮用水消毒常用方法:加入液态氯或 次氯酸盐
a
16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空气中只能短时间停留,就要落地, 大部分死亡,包括一些人体病原菌, 但结核、白喉 ,炭疽等杆菌和肺炎双球菌、
葡萄球菌、流或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抗性 比较强。能传染疾病。
微生物在空气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因而 其分布是世界性的。
万个/克土),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等为主,
它们以其它微生物和有机物碎片为食,对其它几类
微生物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数量分布: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a
7
影响因数
例如:
有机物含量(水平)、 湿度、pH、土壤类型、 深度、施肥、季节;
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 数量
施肥对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的影响
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所含 的微生物的数量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neral Soils: the weathering of rock,Organic Soils: Sedimentation in bogs and marshes Soils are microbial habitats, water availability limits microbial activity
•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 •垂直分布:土壤表面菌少,耕作层菌多,深层菌少。
如土壤3~5cm以下至20cm最多。但各菌群分布规律不同: 藻类在表层数mm处较多,真菌在10 cm处较多; 原生动 物在15 cm处较多。
•水平分布:有机物丰富微生物多。微生物类型取决于 各种土壤中的碳源。
Terrestrial(陆地的)Environments
•关于海洋真菌
• 海洋真菌生长在各种基质上,从树木到沉积物,泥浆,土壤, 沙子,海藻,珊瑚,软体动物的钙化软骨,红树林的烂叶子,潮 间带的植物和活的动物,再到甲壳类的内脏里。
• 海洋真菌数量 Kohlmeyer :Mangrose真菌从42种(源自979)发展到200种(1997)
• 海洋药物
从海洋微生物提取的天然产物有不饱和脂肪酸 ;多 聚糖; 抗生素; 药物生物素等。
•寄 生
• 寄生:小型生物(寄生物) 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 (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 表。小生物从寄主细胞中取 得营养生长繁殖,但寄主细 胞受到损害甚至被杀死。
• 如细菌 —— 噬菌体
• 木霉寄生在蘑菇属上,从而 减少栽培蘑菇的产量。
•捕 食
• 捕食:一种较大型的 生物直接捕捉、吞食 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 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 关系。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转化与降解,以及微生物对 环境的污染。 •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生态模型
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 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 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一)、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及变化规律
四、生物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 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一)、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互生 • 共生 • 寄生 • 捕食 • 拮抗 • 竞争
互生
• 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
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
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相互
微生物生态
一 、基本概念
•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 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环境中生物 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 生物圈:指地球陆地以上和海面以下各约1000m之间 包括岩石、土壤和大气圈内所有生物群落及人与它们 生存环境的总体。
▪ 如:原生动物吞食 细菌和藻类
拮抗
• 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它 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1. 非特异性拮抗 如:乳酸菌和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不断降低pH,结果 绝大多数不耐酸的微生物就不能生存而趋向死亡。
2. 特异性拮抗 如:一种微生物(抗生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能够 产生某种或某类特殊的代谢产物(抗生素),具有选 择性地抑制或杀死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敏感菌)。
• 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它们生境 间相互作用的自然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差异 • 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繁殖
的集合体。
• 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上的
连锁而构成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聚合体。
二、微生物生态研究内容
• 正常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分布规律。 •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与分布,生命机理及应用。 • 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包括污染对微生物的毒性,
(三)、空气生境与微生物
• 空气生境:干燥、缺营养、高强度光照;高空低温并缺氧。 空气是微生物生存的暂时停留站。停留时间?
• 来源:靠外力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活动的微生物带到空气中。 • 分布:空气微生物数量与空气受污染的程度关系密切。与绿化、
气候、卫生工作等有关。 • 空气中生存的微生物
孢子、胞囊、芽孢及其他非营养生长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而生长 型微生物在空气中易于死亡,其菌群耐受能力不同。 • 空气是传播微生物的良好介质 病毒、真菌和许多细菌疾病的爆发都是通过空气传播。
A soil aggregate composed of mineral and organic components
(二)、水体生境与微生物
• 淡水: 地表水(如湖水、池塘、温泉、溪流和河流)和地下水 • 海水(低盐度与高盐度)、 海洋微生物(盐度、渗透压) • 水体及微生物特性
•低营养浓度(非污染水); •微生物 可运动、革兰氏阴性菌较多; • “土著微生物”有自养细菌如光合细菌、藻类以及硝化、硫 化等丝状细菌、原生动物。外来微生物一般是真菌,由土壤、
• 土壤生境及微生物: • 生境: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的“大本营”,为什么? • 群落:
细菌最多(多数是革兰氏阳性且利用碳水化合物)。 放线菌占10~23%; 藻类;真菌; 原生动物等。 • “土著微生物”与“发酵微生物”
•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因素 土壤颗粒性质、水分、氧气、酸碱度、温度、 营养状
况等。
空气、污水等污染源中带来。
•水体微生物分布
•垂直分布
水体5~10m至40m左右微生物多。各菌群特点不同 分布也不同。
•水平分布 受水质影响。 如海洋与海湾水体的差异;地下水与
地面水的差异; 地面污染水与非污染水的差异等。
•影响水体微生物 因素 营养、温度、光强度、季节变化等。其中CO2 是影响
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
关系。 ▪ 如:好氧性自生固氮菌
提供N源 纤维素分解菌
分解纤维素
有机酸
•
共生
•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相依为命、 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 ▪ 根瘤菌 ---- 豆科植物 ▪ 菌根菌 ---- 植物 ▪ 地衣:是真菌中子囊菌纲或担子菌纲的某些种类与藻 类中的单细胞绿藻或蓝细菌共生在一起形成的植物体。
•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 •垂直分布:土壤表面菌少,耕作层菌多,深层菌少。
如土壤3~5cm以下至20cm最多。但各菌群分布规律不同: 藻类在表层数mm处较多,真菌在10 cm处较多; 原生动 物在15 cm处较多。
•水平分布:有机物丰富微生物多。微生物类型取决于 各种土壤中的碳源。
Terrestrial(陆地的)Environments
•关于海洋真菌
• 海洋真菌生长在各种基质上,从树木到沉积物,泥浆,土壤, 沙子,海藻,珊瑚,软体动物的钙化软骨,红树林的烂叶子,潮 间带的植物和活的动物,再到甲壳类的内脏里。
• 海洋真菌数量 Kohlmeyer :Mangrose真菌从42种(源自979)发展到200种(1997)
• 海洋药物
从海洋微生物提取的天然产物有不饱和脂肪酸 ;多 聚糖; 抗生素; 药物生物素等。
•寄 生
• 寄生:小型生物(寄生物) 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 (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 表。小生物从寄主细胞中取 得营养生长繁殖,但寄主细 胞受到损害甚至被杀死。
• 如细菌 —— 噬菌体
• 木霉寄生在蘑菇属上,从而 减少栽培蘑菇的产量。
•捕 食
• 捕食:一种较大型的 生物直接捕捉、吞食 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 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 关系。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转化与降解,以及微生物对 环境的污染。 •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生态模型
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 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 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一)、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及变化规律
四、生物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 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一)、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互生 • 共生 • 寄生 • 捕食 • 拮抗 • 竞争
互生
• 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
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
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相互
微生物生态
一 、基本概念
•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 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环境中生物 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 生物圈:指地球陆地以上和海面以下各约1000m之间 包括岩石、土壤和大气圈内所有生物群落及人与它们 生存环境的总体。
▪ 如:原生动物吞食 细菌和藻类
拮抗
• 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它 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1. 非特异性拮抗 如:乳酸菌和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不断降低pH,结果 绝大多数不耐酸的微生物就不能生存而趋向死亡。
2. 特异性拮抗 如:一种微生物(抗生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能够 产生某种或某类特殊的代谢产物(抗生素),具有选 择性地抑制或杀死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敏感菌)。
• 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它们生境 间相互作用的自然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差异 • 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繁殖
的集合体。
• 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上的
连锁而构成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聚合体。
二、微生物生态研究内容
• 正常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分布规律。 •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与分布,生命机理及应用。 • 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包括污染对微生物的毒性,
(三)、空气生境与微生物
• 空气生境:干燥、缺营养、高强度光照;高空低温并缺氧。 空气是微生物生存的暂时停留站。停留时间?
• 来源:靠外力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活动的微生物带到空气中。 • 分布:空气微生物数量与空气受污染的程度关系密切。与绿化、
气候、卫生工作等有关。 • 空气中生存的微生物
孢子、胞囊、芽孢及其他非营养生长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而生长 型微生物在空气中易于死亡,其菌群耐受能力不同。 • 空气是传播微生物的良好介质 病毒、真菌和许多细菌疾病的爆发都是通过空气传播。
A soil aggregate composed of mineral and organic components
(二)、水体生境与微生物
• 淡水: 地表水(如湖水、池塘、温泉、溪流和河流)和地下水 • 海水(低盐度与高盐度)、 海洋微生物(盐度、渗透压) • 水体及微生物特性
•低营养浓度(非污染水); •微生物 可运动、革兰氏阴性菌较多; • “土著微生物”有自养细菌如光合细菌、藻类以及硝化、硫 化等丝状细菌、原生动物。外来微生物一般是真菌,由土壤、
• 土壤生境及微生物: • 生境: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的“大本营”,为什么? • 群落:
细菌最多(多数是革兰氏阳性且利用碳水化合物)。 放线菌占10~23%; 藻类;真菌; 原生动物等。 • “土著微生物”与“发酵微生物”
•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因素 土壤颗粒性质、水分、氧气、酸碱度、温度、 营养状
况等。
空气、污水等污染源中带来。
•水体微生物分布
•垂直分布
水体5~10m至40m左右微生物多。各菌群特点不同 分布也不同。
•水平分布 受水质影响。 如海洋与海湾水体的差异;地下水与
地面水的差异; 地面污染水与非污染水的差异等。
•影响水体微生物 因素 营养、温度、光强度、季节变化等。其中CO2 是影响
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
关系。 ▪ 如:好氧性自生固氮菌
提供N源 纤维素分解菌
分解纤维素
有机酸
•
共生
•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相依为命、 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 ▪ 根瘤菌 ---- 豆科植物 ▪ 菌根菌 ---- 植物 ▪ 地衣:是真菌中子囊菌纲或担子菌纲的某些种类与藻 类中的单细胞绿藻或蓝细菌共生在一起形成的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