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教材精品示范34张)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刘栋(41406057,法学)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

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

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

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

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

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教材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教材
表2 怒江州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
西海固地区虽土地资源未受地形条件显著约 束,但土壤贫瘠、蒸发强烈、水资源稀 缺, 北部干旱区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并存,降水 稀少、苦咸水分布广泛,而南部山区资源型、 工程型缺水突出,水量较为丰富的泾河由于 六盘山山脉相隔且缺乏大型调水工程,使本 来量少质差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更少。
废水处理
污废水排除
河流径流
氨氮排放
家畜生产
研究揭示了青岛资源环境的超 载现象,并提出未来缓解人地 矛盾的环境修复任务
人工堤防清淤
扩大公共污水处理系统
自然海岸线修复
增加污水处理量
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进展
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兴起,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研究的发展。目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 DPSIR(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分析框架和概 念模型在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
图3 1960年以来怒江州与西海固地区人口 密度变动情况
人 口增长的压力集中反映在了资资源环境 负荷上,怒江州人均适宜建设用地仅 441.81 m3/人, 而现状人均建设用地达 447.29 m3/人,表明怒江州的用地发展空间 已经超出可承载规模。
同时,通过水资源承载指数测算,西海固地区水资源负
载指数为18.07,表示水资源利用程度很高、开发潜力
承载力提升潜力受限
相关标题文字
以水资源为例,西海固地区水资源 利用结构同宁夏其他区域相似,以 灌溉农业为主,农业灌溉用水占总 用水量的比重均在90%以上, 但西 海固地区主要供水来源为本地水。
环(如图4)。
图4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响应示意图
以怒江州为例,州内人口分布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上部分重叠,人类活动的轻微扰动 就可能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其中,能源消费需求过剩带来的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具 有很强的典型性。长期以来,怒江州能源结构单一,主要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 对当地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破坏。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同步教学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共34张PPT)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同步教学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共34张PPT)
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 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 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 岛——怀特岛上,而且人人 有“立足”之地。当前世界 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 米高、0.40米宽、0.30米厚 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 宽、高分别为1100米的大箱 子里。那么,人类是否可以 无限制的增长呢? 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 距离”生活的。人类生存的 空间要远远大于立足的空间
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不确定的和动态的,但地球 的有限性(空间的固定性和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决定 了人口的极限值是存在的。
二、合理人口容量:
精确的定义: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 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 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定义:一个地区的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
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 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 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 在7亿之内。
1.材料一是指
环境承载力
;材料二是指
合理人口容量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 生活消费 负相关 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 境人口容量越大 水平
活动 五:根据以下两段材料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
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 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 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 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最 多能养活16亿人。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PPT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PPT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 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能够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什么 2.学生结合材料,能够说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照片中这位婴儿是“地 球村”的第七十亿位居 民,于2011年10月31日 凌晨在菲律宾马尼拉的 一家公立医院出生,并 在那儿迎来了大家的欢 呼,随着“第七十亿宝 宝”的降生,地球正式 进入了“后70亿人口” 时代,一个问题再次引 发了世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 以承载多少人口?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 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 口数量。
人口稳定 资源环境和谐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控制

时间
情景a
饥荒 疾病 污染 资源枯竭
人口激增 人口暴跌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 口
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时间
情景b
自 然 资 源 状 况
在既定的条件下,某区域 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 同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一样, 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 所决定的。
国土狭长 自然资源少 人口密集高
进口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 资源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2000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以制定可行的资源环境政策,保证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和发展风险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资源环境的关键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研究。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方面资源方面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等。

针对自然资源,可以从资源的数量、品质、可再生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水资源的评价可以从水量、水质、水文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评价。

人力资源评价可以从劳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方面来评价。

社会资源评价则可以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安全等方面来评价。

经济资源则包括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总量、市场利润等指标来评价。

2.环境方面环境方面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来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质量评价。

人文环境评价可以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来评价。

3.区域方面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区域特征也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所研究的物质和能量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地区或某系统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可以容纳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考虑了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综合因素。

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生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等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向型经济等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需要不断地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

粗糙集-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降低隶属度的位次,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估值。

现代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也被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研究的对象而定。

五、应用案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丰都县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县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好,但也存在一些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区间。

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该城市的能源、水、土地和交通等方面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马来西亚森林覆盖率下降的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

六、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应用案例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系统因素间的关联作用,通过因果反馈图和系统流图,建立系 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实现对系统结构、功能乃至 发展趋势模拟和预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评价方法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2000 年黄宁生等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传统相对资源 承载力模型主要包括:综合承载力,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 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其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被评价地区的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j 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 ,该方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耕地、草地、森林、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海 洋;i 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cji为第j 类第 i 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pji为第j 类第 i 种消费品的年(全 球)平均土地生产力;nj为第j类消费品的品种数,随j的不同而变化;rj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 、草地等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 生产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概念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发生着相 应的变化。目前对于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 仅关注自然资源禀赋,还应当考虑人类发展需求和人 类对区域环境施加的影响,即考虑承载力的综合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在维持 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 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 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概念 二、评价方法 三、应用方向 素 •评价
ü 封志明等研究采用区域粮食生产力所能供养的人口规模来度量,构 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承载指数模型,揭示区域现实人口数量与土 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ü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就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的承载 状态进行单要素评价;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共34页PPT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共34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开始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为此,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早期的研究主要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往往无法准确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GIS、RS、遥感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

评价指标应能够全面反映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并易于采集和处理。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针对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象,可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指标组成,并按照质量、数量、时间和空间等维度进行分类。

第三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3.1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资源消耗指标、环境污染指标、物质和能量流指标等。

该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出评价指标的数值,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

3.2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常使用 SWOT 分析等工具对资源与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从而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前景和潜力等。

3.3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综合运用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指标所处的环境和具体的情况,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

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

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

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3.1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为某一地区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口数量及经济活动的规模,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所能提供和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上限。

因此,科学地评估和管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物质流分析法、环境效能分析法等。

生态足迹法,是指用来评估及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先后时期使用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各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负担的指标,以“生态足迹”为主要评估指标,通常包括耗水量、碳排放等方面,反应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

物质流分析法,是指利用宏观贸易数据和转移系数计算国际间及区域间物质的流动和变化,它全面描述了资源的运动,能够达到精确计算物质的数量,是反映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特征和环境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而环境效能分析法则以资源、环境的效益、损失、影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反映了各种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能、损失程度。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管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能够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管理分为基于市场手段的管理和行政手段的管理两种方式。

市场手段的管理是指政府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例如通过出售排放许可证等方式实现排放量的减少。

而行政手段的管理则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管理,例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等。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经济、发展再生能源等方式,促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管理的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随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断降低,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解决这一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规划开发战略选择研究》一书

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规划开发战略选择研究》一书
对国土开发 的要求和全 国国土规划的指导思想 ,提 出包括四 大子系统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和多导向的国土规划开 发战略分析 , 为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 了有益的参考。 2 .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引导 ,选取极具代表性 的皖江城市 带作为实证研究区域 ,为长三角地区产业 的科学合理转移和 承接提供重要参考。 2 0 1 0年国务院批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金重大项 目, 紧密围绕 当前 国土规划空 间开发格局 的问题 开 展研究 , 在 大量理论研究 和实地调研 的基 础上 , 分析 国土规 划 中应考虑 的 自然条 件 、 经 济社会 条件 、 产 业布局 、 生态环
境、 政 策规 划五大因素 , 构建 出包括土地 、 水、 矿产 、 环境 四大 子系统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 , 提 出以资源环境 承 载力综 合评价结果作 为国土规划 和空间开发布局 的重要依
部分 ,针对主要 的影响 因素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 型 , 建立综合 评价体 系 , 综合选 取评价方法 , 确定 承载力综合 评
价路径 。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 , 通过对选取 的实证 研究
区域开展承载力综合评价 , 进行 区域 国土规划 的开发战略布
局 的设计 ,并 在此 基础上提 出推动开发 战略实施 的保 障措 施, 推动 国土规划战略布局得到稳步实施。 全书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 , 层次清晰 , 结构分明。该书 体现 出几大显著特点 : 1 . 全书紧密结合十八大精神 , 以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综合 评价为出发点 . 以国土规划为落脚点。 2 0 1 0年《 全 国国土规划
据, 在此基础上 进行 国土规划 的多导 向开 发战略分析 , 为科 学开展国土规划 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战略选择提供 指导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南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南pdf

如何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南,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环境承载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平衡支撑各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它所能够容纳并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的最大数量。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自然生态环境。

考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水、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

二,人文社会经济。

评估人类开发、生产、消费等活动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如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能源利用、交通运输等。

三,政府制度和管理。

国家、地方和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监测,依法按照标准进行执法和监督。

四,公众参与。

促进公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引导居民采取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环保行为。

以上方面的评估将是综合而系统性的,需要同时考虑各个方面的数据指标。

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和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来构建评估指标、建立评估模型,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最后,我们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资源环境保护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对其进行评估的指南以及评估的主要内容。

希望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项评估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 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1年4月14日星期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概念 二、评价方法 三、应用方向 四、案例分析
一、概念
•承载力提 出
•发展
•产生新概 念
最初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 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921年,美国学者将 此概念应用于人类承载力的研究,指“某一地区的食物资源 确定该地区的人口容纳量”。
程部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应用方向
•※服务于国土规划编制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 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思路:耕地资源需求规模=( 区域总人口×450千克)/(区域耕地平均单产×合理的复种指 数);区域耕地资源承载力=耕地资源可供给规模/耕地资源 需求规模。 • 农村生活空间承载力技术思路:农村生活空间合理需求规 模=区域农村总人口×人均用地空间标准;区域农村生活空间 承载力=农村生活空间实际规模/农村生活空间合理需求规模 。
综合指标体 系评价
ü 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研究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 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ü 秦成,王红旗等构建了包含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 地面积、水土协调度、水环境纳污能力、环境用水率、城市化水 平和人均GDP等指标的泉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观 ü 综合指标体系考虑的指标更为全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应用方向
•※服务于国土规划编制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它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人们对于每一层次 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通过引入1~9比率标度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也日渐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主要是指使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等方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等学科,因此建立完整的模型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模型的研究。

1. 地理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例如,气候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的高低差异决定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地理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通过对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的分类和量化,可以建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2.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生态资源的状况,例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生态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生态因素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工业污染、农业面积和城市化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经济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经济因素包含了工业污染、城市化水平、农业面积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经济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生态和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模型的研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 区域总体承载力弱
在怒江州,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受怒 江、澜沧江及其支流切割,境内平坝、阶地和河漫 滩等可利用土地稀缺,且分布零散、地块较小。除 地形限制外,怒江州土地资源还受制于生态保护、 梯级电站开发淹没区等因素。
表2 怒江州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
西海固地区虽土地资源未受地形条件显著约 束,但土壤贫瘠、蒸发强烈、水资源稀 缺, 北部干旱区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并存,降水 稀少、苦咸水分布广泛,而南部山区资源型、 工程型缺水突出,水量较为丰富的泾河由于 六盘山山脉相隔且缺乏大型调水工程,使本 来量少质差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更少。 人均水资源 占有量 西海固地区 380m3 耕地亩均占 有水量 108m3 864m3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Peter 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初级净产出(NPP)(或称 初级资产账户)概念,用于度量人类对地球生物圈层的影 响。NPP是生物(通常为植物)吸收太阳能减去其呼吸 作用消耗的能量而剩下的能量。 优点: 将NPP看作是区域的能量输入,而 把人类的消耗看作是输出,并在 全球尺度开展了研究。如果将地 球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除了其 储备的能源,其能源来源只有太 阳能。从这个角度而言,若人类 消耗的地球能量的速度高过了NPP, 地球能量储备肯定是会逐渐减少 的,并最终枯竭。因此NPP为可持 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不足 该方法存在区域尺度问题,由于涉 及跨区占用问题,未能反映本地生 态环境的承载状态(对当地的压 力)。例如一个高收入的城市或国 家的生态足迹会超出其自身的土地 或水域面积,但其当地的资源环境 可能并未超载。
优点: 生态足迹是提供了一个资源利用清算工 具,用于计算特定的人口使用了多少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而不论其 发生在地球的哪里 。生态足迹可用于 计算特定区域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在 计算全球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 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 生态消耗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第一章绪论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评估和优化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理论与方法2.1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区域所能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和生产力水平。

它是一个动态、复杂、相互影响的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质量、生态平衡、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

2.2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方法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标法、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等。

其中,综合指标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第三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实践3.1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案例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通过综合指标法进行了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资源总体承载能力较高,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

3.2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优化措施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化措施,如优化环境资源利用结构、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第四章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应用前景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它可以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环保和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的环保决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结论本文系统阐述了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相关内容,介绍了评估方法和实践案例,并展望了它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和认识,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环境容量管理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环境容量管理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环境容量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环境容量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与环境容量管理的意义。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承受的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的能力。

为了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综合指标评价法:该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环境、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区域的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指标包括自然资源的量、质和可利用程度,环境污染的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相互比较,可以得出一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2. 模型模拟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评估其承载能力。

模型可以考虑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等人为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模拟和预测,可以得出一个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3. GIS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区域资源环境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资源和环境数据进行集成,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此外,GIS还可以进行资源和环境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为环境容量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环境容量管理的意义环境容量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保证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超出其承载能力的范围。

环境容量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管理和利用资源,可以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同时,环境容量管理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管理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通过科学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
自然资源变量
社会条件变量
环境资源变量
资源维度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 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 数量和开发量
社会经济维度
工业产值、能源、人口、
交通、通讯等
生态环境维度
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
02 国内外研究前沿
资源及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 扩张及综合性
03 评价方法概述
主要评价方法
01 02
标题
03 04
人口论系列 生态足迹系列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其它评价方法
人口论系列
人口论系列研究采用资源环境所能支撑的最 大人口量表征承载力,即人口承载力。
人口论的鼻祖Malthus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 料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人 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
综合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系 统动态模型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信息论等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
当前,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呈现出长期监测结果与多因子预测相融合的研究趋 势。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因子分析方法表明:不同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动态变化区域及 空间分异特征。
资源环境综合承 载力与人地关系 的调适
综合研究方法在 相关研究领域的 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 的时空动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扩展及综合性
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包含内容愈加广泛。 根据承载对象的不同,研究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等 方面进行不同目标层或要素层的设定。
针对近海环境,Lin等(2011)在中国转型发展迅速的环 渤海地区的13个城市,选取水资源、大气、地表水和 近海环境四大要素,通过整合的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
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 ,是指在一定的时 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 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 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 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 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 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 征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类所依存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资源 系统,一个是环境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 是这两种系统的复合承载力。
举 例 : 201素进行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在时间维度,变异系数呈 明显扩大趋势:2000年到 2008年,土地及水资源承 载力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 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在空间上呈显著的 梯度变化:上海、 苏州、杭州、宁波 等发达城市面临较 高的承载力压力
生态足迹系列
任何已知人口(个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 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产生废弃物所必需 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
不足
该方法存在区域尺度问题,由于涉 及跨区占用问题,未能反映本地生 态环境的承载状态(对当地的压 力)。例如一个高收入的城市或国 家的生态足迹会超出其自身的土地 或水域面积,但其当地的资源环境 可能并未超载。
Peter 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初级净产出(NPP)(或称
初级资产账户)概念,用于度量人类对地球生物圈层的影 响。NPP是生物(通常为植物)吸收太阳能减去其呼吸 作用消耗的能量而剩下的能量。
不足:
该方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情况,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能值消耗, 但对于区域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压状态未 作关注。由于地区的开放性,其消耗资 源可能来自于其他地区,即压力不在本 地,因此该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交互是人地关系的典型表现形式。近年来, 城市发展的超承载力问题已呈蔓延趋势,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生活 环境,合理的对人地关系进行调适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举例
Wang S P等(2017)建立了沿海地区污染源、汇、运移及转换等自然 关系的综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21个控制因素中的5个高级 别控制因子
优点:
生态足迹是提供了一个资源利用清算工 具,用于计算特定的人口使用了多少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而不论其 发生在地球的哪里 。生态足迹可用于
计算特定区域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在 计算全球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 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 生态消耗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研究
汇报人:张彭 尚晓梅
指导老师:梁友嘉
目录
01 区 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内 涵 02 国 内 外 研 究 前 沿 03 区 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评 价 方 法 04 案 例 分 析 05 总 结 与 思 考
0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针对大型煤矿矿区,吴良兴(2009)以综合评价法为手段, 通过分析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现状,构建矿区资源环境承 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林业资源、旅游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8个 方面;并选取了储采比、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人均耕 地面积占有量、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年客流量、 CO 2 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工业固废处置利 用率等20个主要评价指标,评价其资源环境承载力 水平。
废水处理
污废水排除
河流径流
氨氮排放
家畜生产
研究揭示了青岛资源环境的超 载现象,并提出未来缓解人地 矛盾的环境修复任务
人工堤防清淤
扩大公共污水处理系统
自然海岸线修复
增加污水处理量
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进展
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兴起,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研究的发展。目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DPSIR(驱 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在文 献中使用频率较高。
马氏理论包含有三个基本假设: 1: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并且是人口增长的唯一限制 因素; 2:人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 3:食物生产只能线性速度增长。
Malthus理论中人口的增长只会受到自然资 源的限制,进行分析时需要剥离出社会经 济系统对本地资源环境的影响,而这正是 目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回答的问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