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读山海经·其十》注释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7、猛志:勇猛的斗志。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①讵:表示反问,岂。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幺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讲述神话传说及地理知识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有关神龙的章节,赋予了龙无限的神奇色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这篇文章将分别介绍《其十》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原文“若匈奴之地,有神龙焉,其状如牛,一角,文身锦绣,常藏在水中。
”二、翻译“在匈奴的地方,有一条神龙,它的形状像牛,只有一只角,身体上刻着锦绣的文身,常常藏在水中。
”三、赏析《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非常简短的章节,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被视为神灵之物、文化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这篇文章中的龙,不同于常见的几何图形或客套的语言,而是赋予了一种生动的、真切的形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其十》中的龙具有牛的形态,仅有一只角,刻着锦绣的文身,这种神奇而独特的造型,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其次,《读山海经·其十》中的龙常常藏在水中,这又启示我们从生态环境和怀疑精神的角度来理解龙的本质。
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天上的神灵,但在此刻,它居然潜藏在水中,这意味着龙也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龙神话的质疑和怀疑心态,不再像传说中那么神秘神奇。
最后,读完《其十》,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巨龙跃涧,这种对龙的形象的深化,更增加了对《其十》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简单、生动且充满神话色彩的文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带来了更多特色和魅力。
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龙的存在,以及对古代神话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开拓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读山海经》和注释和赏析
《读山海经》和注释和赏析(原诗)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
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注释]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
《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有。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有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能够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读山海经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相关推荐读山海经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读山海经其十,原为《读〈山海经〉》诗中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本文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作品译文:精卫嘴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
刑天失败仍挥舞着武器,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读山海经其十赏析: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
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
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
“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
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
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
“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
“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
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炎帝的女儿——女娃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
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精卫衔(xían)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注释: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
《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⑵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⑶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⑷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⑸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⑹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⑺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赏析: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
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
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一作:晨)【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读山海经其十主旨
读山海经其十主旨《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主旨分析一、对神话人物精神的赞美1.精卫填海的坚毅精神1.诗的开篇描绘了精卫鸟衔着微小的木块去填沧海的场景。
精卫这一行为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它本是炎帝之女女娃溺死在东海后所化,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它没有被其巨大的体量和不可战胜的表象所吓倒。
2.小小的精卫鸟和辽阔的沧海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精卫那种明知任务艰巨却毫不退缩的精神。
这种精神象征着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敢于挑战巨大困难的勇气。
2.刑天抗争的顽强意志1.接着诗人写到刑天,刑天在与天帝争神失败后,被砍去头颅。
然而他没有因此而放弃抗争,“舞干戚” 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的顽强。
他以双乳为目,以肚脐为口,依旧挥舞着盾牌和大斧。
2.这体现了刑天即便处于极度劣势,甚至失去了生命的正常形态,也依然保持着反抗的猛志。
这种猛志是对权威的不屈,是一种永不熄灭的战斗精神。
二、对生死观念的思索1.生死无惧的豁达态度1.“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这两句诗体现了精卫和刑天对待生死的豁达观念。
精卫溺死化为鸟后,不再有生命之忧,并且毫不后悔自己化为异物后的填海行为。
刑天被杀死后,也没有对自己化为另一种形态而感到悔恨。
2.他们的这种态度超越了一般人对生死的恐惧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种观念体现出一种对自身信念的执着,即使跨越生死界限,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1.最后“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流露出一种悲愤的情绪。
精卫和刑天虽然有着坚定的意志和伟大的抱负,但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理想似乎难以实现。
2.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他们空有壮志却无法实现的惋惜。
同时,这也可能是诗人自身情感的投射。
在东晋末年的动荡社会环境中,陶渊明或许感到自己的抱负如同精卫填海、刑天抗争一样,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施展。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1《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幺会到来呢?1《读山海经·其十》诗歌赏析“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Appreciation of Reading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10) byTao Yuanming张亚欣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口衔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为生灵不存余惧,化成异物并无悔意。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徒然存有往昔的猛志,天赐良机岂可等待!)提起陶渊明①,恐怕人们便会在头脑中绘出一位田园信步、悠然采菊的隐者形象来。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其实,陶渊明写菊并不多,只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他和菊也成了中国文学里,乃至中国文人心中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再加上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传世之作,陶渊明遂成为寄托着中国古代士大夫清高洒脱、安贫乐道之理想的人物形象。
然而,作为一位被后人传说千余年的伟大诗人,非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限于田园一派,他的生命人格也定有其复杂性。
仅以诗歌表现来说,就有与平淡自然的陶诗主流风格截然相反的所谓“金刚怒目式”的出语形式。
其中的代表,就是《读山海经》组诗第十首。
②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共十三首,记下了《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所载的一些神异事物,并由此生发出一些叹息、怒吼、感佩或哲思。
《读山海经》(其十)是由精卫、刑天的故事引发而来。
③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要收稿日期:2015-8-14作者简介:张亚欣,女,山东友谊出版社人文图书项目部副主任、副编审。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②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具有复杂性,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不展开讨论。
关于“金刚怒目”,缘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争辩。
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说:“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和鉴赏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陶渊明⼀⽣酷爱⾃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下⾯是⽆忧考分享的陶渊明诗词《读⼭海经·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读⼭海经·其⼗》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良⾠讵可待。
(⾠⼀作:晨) 【译⽂】 精卫含着微⼩的⽊块,要⽤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陶渊明⼀⽣酷爱⾃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将以填沧海。
”起笔⼆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海经·北⼭经》云:“发鸠之⼭……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之⽊⽯,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衔微⽊,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鸟,精卫之志则⼤矣。
“精卫衔微⽊”之“衔”字、“微”字,可以细⼼体会。
“衔”字为《⼭海经》原⽂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中所衔的细微之⽊,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之⼤,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之深,⾜见诗⼈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戚,猛志固常在。
”此⼆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此争神,帝断其⾸,葬之常⽺之⼭,乃以乳为⽬,以脐为⼝,操⼲戚以舞。
”⼲,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作者简介《读山海经·其十》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作品中的第十首,这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作者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一作:晨)译文及注释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古诗解说 大风歌⑴ 读山海经·其十 《劝学》 贾生 临安春雨初霁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 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劝学》(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
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方:才。
大风歌⑴汉刘邦大风起兮⑵云飞扬,威⑶加⑷海内⑸兮归故乡,安得⑹猛士兮守⑺四方⑻!译文: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击匈奴侵扰,曾任大中大夫,后出为长沙王太傅。
宣室:汉末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征询。
逐臣:放逐之臣,指贾谊。
贾谊被贬长沙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才调:才气。
更无伦:更无人能比得上。
伦:比。
可怜:可惜。
虚:空自、徒然。
前席:即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汉文帝接见贾谊时刚举过祭祀,因而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贾谊详细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两人一直谈到深夜。
因为谈得投机,汉文帝不自觉地在坐席上把双膝移动靠近贾谊。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鉴赏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
《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
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
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非无报国志,恨不遇明时明月心——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解读
非无报国志,恨不遇明时明月心——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解读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鼻祖,也是一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
后世读者往往津津乐道于他的田园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淳朴的乡间风情和自然风光。
他的一些诗作叙写亲身劳作的情景,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晨出肆微晴,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在一些诗篇中更多的是表现在农村生活的闲适恬淡与情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渊明的粉丝们便认为渊明在乡村田园中找到了真趣,这固然不错;但他们忽略了渊明心中始终是有济世之念的,不了解陶诗中的别样风格的作品,恐怕也就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真正的陶渊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陶诗别样风格作品中的一首《读山海经》(其十)渊明是酷爱自由的,陶诗中反抗精神的主题便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渊明在诗中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进行了热烈的赞叹,即是在赞颂他们的反抗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极为简练、传神地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
据《山海经·北山经》说,有一天,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不幸溺亡,魂魄化而为鸟,名为精卫,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精卫复仇决心之大。
也显示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
下字用心之深,亦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据《山海经》说,刑天与天帝争位失败,帝断其首。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
《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
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
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
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
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
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
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
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
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
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
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
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艺术特色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