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群体篇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群体

组织行为学-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
• 群体的类别:
– 根据组织的构成分:
• ⑴正式群体:通过明文确定成立的,有明确的权利 和义务,有固定的编制,成员之间主要依靠职务等 级联系。 • ⑵非正式群体:认利益为基础,认感情为纽带,自 发形成的群体。
– 人群关系学派:梅奥教授。 霍桑实验。
二、非正式群体
• 1、特征:
– ⑴由于非正式群体认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因此其类别 极为广泛; – ⑵由于非正式群体认感情为纽带,因此具有脆弱性; – ⑶非正式群体的首领不需经过任命或选举等正式形式, 一般由个人天赋而定。首领对成员有精神支配权; – ⑷非常灵敏的信息传递网络。(全通道式) – ⑸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孤立;需求剥夺) – ⑹盲目的排外性和自卫性。
二、非正式群体
• 2.功能:
– ⑴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 ⑵保留群体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 ⑶通过成员控制正式群体的工作氛围。
二、非正式群体
• 3.管理者应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
– ⑴正确区分非正式群体:
• ①积极性的(约2.5%),给予鼓励; • ②消极性的(约2.5%),予以取缔; • ③中间性的(约95%),加以引导。
四、群体凝聚力(内聚力)
– ⑵对中间性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加以使用。 – ⑶对非正式群体的规范给予修正。
三、群体规范
• 1.群体规范:群体为成员制定的且被成员 接受的行为标准。
– 群体规范的形式
• 成文的规范Βιβλιοθήκη • 不成文的规范– 适用范围 :
• 一般规范:法律、道德。 • 特殊规范:习俗、厂纪。
– 群体规范的形成:
• 模仿、暗示、感染。
三、群体规范
• 在现实中的运用:
– ①明确规范; – ②利用压力,迫使顺从。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的一般理论

2018/11/24
•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 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 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 群体也有两种: • ⒈利益型群体。为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形成 的群体; • ⒉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 群体。 • 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 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 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 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 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 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群体的这一 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2.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 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 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 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 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 中的成员。
2018/11/24
3.群体的有机组合性
• 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 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 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 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4.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 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 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 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 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上,彼此之间 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 成员。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后,问题就会出现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群体-人管方案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群体-人管方案
为什么这是建立团队的第一步?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六、团队
1 定义:特殊群体。它通过其成员的共同 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 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 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在多变的环境中,更灵活、反应更迅 速。快速地组成、重组、解散
2. 团队和群体比较:
项目
类别
目标
协同配合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 准。
规范的类型:
绩效规范: 形象规范: 社交约定规范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陈述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从众(conformity)
从众: 是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 者态度的变化(Myers,1993)。即从众就是个人在社 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参照性群体
沙克特(S.Schachter)考察团体凝聚力和对团体 成员的诱导(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1
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4
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2
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3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凝聚力


绩高 效 规 范

高生产率 低生产率
中等生产率
低或者中等 生产率
如何判断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迈尔,“决策效益四分图”



III


I

IV II
决策可接受性 高
四种情况: 一)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不重要:“抽签”办法 二)决策可接受性很重要,决策质量不太重要: 群体决策要好于个人决策 三) 决策质量很重要,可接受性不太重要: 个人决策为主 四) 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很重要: 领导主持,群体参与的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应用:期未考试要到了,小张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并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 有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规定, 如果学生单科成绩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为预备党员。这 种情况下,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2、留面子技术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语言(即说出的话) 7%
可视性的,外表的:55% (非语言的) 眼神 身体语言 手势 面部表情
语调 38% 音频/音调/音量/音质 语速、顿挫 声音的吸引力 声音的可信度
艾伯特.梅拉比安
表:非语言沟通形式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 “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二、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影响技术
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原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门,最后就有 可能成功地让客户购买商品,实现推销目的。 社会心理学: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出一 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求,从而诱使 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三、群体内的竞争合作


工作较为简单,竞争优于合作;工作较为复杂,合作优于 竞争 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 争的成绩;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的工作 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四、合作的条件

目标的共同性 利益的互惠性 行为的协调性 分工的明确性
五、合作策略
副语言
通过非语词的声音 重音、声调的变化 哭、笑 停顿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烦恼、悲 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惧、惊 奇或气愤。 副语言研究者迪保罗的研究发现,鉴别别人说谎 的最可靠线索就是声调。 测谎仪可以通过分析人们说话的节奏,声音的频 率、波长等信息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说谎。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2,群体转移

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 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 脑力震荡法(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 • 名义群体法、 • 电子会议法 。
四、关于凝聚力
二、群体发展的阶段

1、5阶段模型:
• 形成、震荡、 • 规范化、 • 执行任务、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 • • • •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飞越、 阶段2、 结束。
• 3、两种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 对群体寿命期望及社会涵义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本节内容框图
群体 成员 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部条件

关于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两周、6天)。
• 2,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略)
• 3,规范的形成(略)
• • • • • •
阿希实验
4,规范的作用(略) 5,地位 (略) 6,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略) 7,群体互动过程 (略) 8,群体任务(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主要内容
• • • •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四、关于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条件
• 1,组织战略 • • • • • • • • 利德尔· 哈特:战略是分配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艺术。(科学)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及其特征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绩效 团队管理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group)是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 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 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 集合。
其它群体行为特征
盲目遵从(blind obedience):由于压 力或长期的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对指令 不做价值判断而予以无条件执行的现象 旁观者冷漠(by-stander apathy):在 紧急情况发生时,由于其它人的在场而 不提供任何帮助的现象
第三节 群体绩效
群体规范 群体结构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规模
跨职能团队
跨职能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s)把 各种工作领域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员 工组合起来识别和解决共同的问题。跨 职能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几个部门,任 务是解决需各个部门共同协作才能解决 的问题。跨职能团队可能会设计与实施 质量改进方案、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提 高作业效率或把各个职能联系起来以增 加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跨职能型
问题解决团队
问题解决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s) 致力解决责任范围内的某一特殊问题, 成员的任务是提出解决方案,但采取行 动的权力有限。问题解决团队最经常讨 论的问题是质量或成本问题。成员通常 是某一具体部门的员工,他们每周至少 开一两次会,每次一小时左右。团队有 权执行自己的方案,但执行时不能有涉 及其他部门的重大变化。
第四节 团队管理
什么是团队 团队的特点 团队的类型 团队的创建 高效团队的管理对策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3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组织行为学》第5章 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5章  群体
第5章

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
5.1 群体概述 5.2 群体动力 5.3 团队建设
5.1 群体概述




5.1.1 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 系与共同目标的集合体 特征: 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往行为 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群体中的成员彼此意识到他们同属一群

3. 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 认知标准化的作用 行为矫正的作用 惰性作用



5.2.2群体压力 1. 群体压力的含义 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 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 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 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2.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发展 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 合理 辩论 劝解 说服

5.1.3 群体的类型
实际群体 客观存在的群体, 成员之间互相依赖, 有着共同的目标
假设群体(统计群体) 实际上并不存在, 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 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参照群体(榜样群体)
一般群体
群体的目标和规范 成为人们行动指南的群体
除了参照群体以外的群体


正式群体 有明文规定,有固定编制, 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不经官方规定, 由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心理相容而自然结合 在一起的群体
特点 自发性和不稳定性 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凝聚力较强
作用? 积极 消极


如何管理非正式群体?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努力加强正式群体的影响力 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组织目标服务 分化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23)

组织行为学(23)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
1.2.2 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 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个阶段有着 明显的不同。
间断—平衡模型
2. 群体的静态和动态研究
2.1 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对符合小群体特征的9129个 群体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小型群 体的人数为2—7人,认为这是小群体模型的最佳人 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2 人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3.2 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称“群体思维”是“参与 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 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 动方案更为重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顺从性思维 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盲目乐观情绪 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首创精神的假象
2.2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群体规范就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或遵 守的行为标准、准则。
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群体支柱的功能 评价准则的功能 对成员的约束功能 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规范的类型
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的规范 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的规范 一些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3.3.4 方案前提分析法
方案前提分析法与提喻法相类似。它并 不去直接讨论有待决策的备选方案本身,而 是讨论这些方案所依据的前提。
3.3.5 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
主持者向与会者通知开会地点与时间,但不告知议题。 与会者到齐后,主持者宣布议题,一般每次只议一个题
目,解决一个问题,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主持专家宣布全体进行“沉默准备”,发给每人纸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群体发展的阶段
1.4.1 五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

震荡阶段

规范阶段

执行阶段

解体阶段

形成阶段:
它以群体在目的、 结构、领导方面 存在着大量的不 确定性为特点。
“摸着石头过河”
当群体成员开始 把自己视为群体 一分子思考时, 此阶段结束。
它以群体结构发挥 着最大作用,并得 到广泛认同为特点。
群体的主要精力是 完成当前的工作任 务。
解体阶段:
仅适用于为了完成 某种任务而建立的 临时群体。
群体主要关注如何 做好善后工作。
1.4.2 间断—平衡模型

时间
1.4.2 间断—平衡模型
间断—平衡模型强调的是群体发展中期的转折点。

1.2 群体的特征及功能
群体的特征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群体的功能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 力量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 任务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 求(安全、地位、 归属、权利、目标 实现的需要)

L/O/G/O
组织行为学·群体篇
主讲人:郭寻

目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
群体相关概念
——孟轲
2
群体行为模型
3
理解工作团队
4
前沿研究问题

1. 群体相关概念
1.群体相关概念 1.1 群体的定义 1.2 群体的特征及功能 1.3 群体的分类 1.4 群体发展的阶段 1.4.1 五阶段模型 1.4.2 间断-平衡模型

1.1 群体的定义
● 关于群体的几种不同定义: ★ 群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罗宾 斯《组织行为学》) 特点:突出群体的目标导向 ★ 群体作为个体的普通存在形式,是个体有条件的特 殊组合,其特殊性表现在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 互动关系、共同行动的能力及一致的群体意识。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 特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角度、突出群体的特殊性 ★ 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在行 为上相互影响的人群。(龙立荣《组织行为学》) 特点:狭义
震荡阶段:
它以内部冲突突显 为特点。
成员接受群体的存 在,但仍抵制群体 对个体所施加的控 制。
当群体内部领导层 级清晰、发展方向 明确时结束。
规范阶段:
它以成员有强烈群 体认同感和志同道 合感为特点。
“内聚力”
当群体对正确的成 员行为达成共识此 阶段结束。

执行阶段:

(2)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 实属群体——个人实际归属的群体。 ● 参照群体——个体在心理上希望成为的群体。(影响个人
价值观、态度的形成及行为方式的任何群体。) (3)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 首属群体——通常以自发形成的、亲密的、面对面的结合
和合作作为特征的群体,规模一般较小,成员之间存在着 直接的互动关系,成员关系稳定持久,群体内具有强烈的 认同意识。(家庭、友伴) ● 次属群体——次属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与首属关系 不同,次属关系是比较专门化的、不具感情的、非人格化 的和公事公办达到的社会关系。(公司、政府机构)
(2)职权结构——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 的位置。
(3)规章制度——组织向员工施加的正式规则越多组织成 员行为越容易预测。
(4)组织规模——工作群体能够做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其资源条件。
(5)员工录用过程——组织在员工录用过程中使用的标准 决定了该组织工作群体中成员的类型。
(6)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7)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必须接受组织中主导文化所蕴
(1)群体成员 的第一次会议决 定群体的发展方 向; (2)第一阶段 的群体活动依惯 性进行;
活动过程
(3)在第一阶 段结束时、群体 寿命周期的中间 阶段,群体发生 一次转变; (4)这次转变 激发群体重大变 革;
(5)然后, 群体第二个阶 段的活动又依 惯性进行; (6)群体最 后一次会议, 活动速度明显 加快,结束。
群体成 员资源
群体任务
施加于群体 的外界条件
员工录用过程 绩效评估及奖励体系 组织文化 工作物理环境
群体结构

群体过程
绩效和体规模 群体结构 群体内聚力
群体决策
2.1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1)整体战略——规定着组织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 段。
含的价值标准。
(8)工作物理环境——设备安排、照明水平、隔音效果等。

2.2 群体成员资源
(1)知识、技能和能力
在高绩效的工作群体中, 人际交往技能(冲突管理、 冲突解决、协作、沟通) 始终很重要。
1.3 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既没有正式结构、 也不是由组织指定的 联盟关系
群体
利益型 群体
非正式 群体
•为了某个共同关心 的目标走到一起
友谊型 群体
• 由组织结构界定 •工作分配明确
正式 群体
命令型 群体
•由组织章程规定
•由直接向某管理者 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 群体
•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而组成的共同工作

2.群体行为模型
2.群体行为模型 2.1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2.2 群体成员资源 2.3 群体结构 2.4 群体互动过程 2.5 群体任务 2.6 群体决策 2.7 群体决策技术

整体战略 职权结构 规章制度 资源
知识、技能和能力 人格特点

•基于成员拥有某些 共同特点
● 非正式群体与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 —— 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
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 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 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 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 有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