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错解剖析
高中一年级地理自学的错题分析与总结
高中一年级地理自学的错题分析与总结高中一年级地理自学的错题分析与总结在繁忙的学习中,高中一年级的地理课常常是新知识的源泉。
然而,自学过程中,错题如同在学习路上的小石子,时不时地绊倒学生的步伐。
对于这些错题的分析和总结,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步骤。
让我们从这些错题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总结与改进。
错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知识点的不理解或者理解上的偏差。
首先,错题常常表明学生在某些地理概念上存在模糊的认知。
比如,当学生在处理气候类型相关的题目时,可能因为对气候分类的基本特征掌握不牢,而犯错。
这要求学生在总结错题时,深入了解气候类型的定义、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确保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不断复习这些基本知识,可以逐步减少此类错题的出现。
其次,错题也可能源于对题目要求的误解。
例如,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时,学生可能会偏离题目要求,进行无关的讨论。
这时,学生需要学会精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点,避免跑题。
对于这些错题,分析题目要求和解题步骤,寻找误解的原因,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错题的分析也应关注解题思路的完善。
如果学生在解答中漏掉了某些步骤,或者在步骤的顺序上出现问题,那么问题的根本在于解题方法的不成熟。
在总结这些错题时,学生需要回顾解题的整个过程,确保每一步都符合逻辑和地理知识的要求。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使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进行处理。
错误的统计和归纳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规律。
通过对错题进行分类,比如将错题分为知识点错误、理解错误、方法错误等,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这种分类总结不仅能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复习,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进行错题总结时,还需注意将错题与对错题的改正方法结合起来。
学生在每次分析错题后,应当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中。
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增强其自学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高一A版必修41.2 任意角三角函数 错解剖析
任意角三角函数 错解剖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三角知识的基石,符号法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若此部分掌握不扎实,解题中会因思维不严谨而致错.例1 若角α的终边过点R a a a P ∈-)(3,4(且)0≠a ,求ααcos sin 2+的值.错解:∵ a x 4-=,a y 3=,∴ a a a r 5)3()4(22=+-=, ∴ 5353sin ===a a r y α,5454cos -=-==a a r x α. 所以ααcos sin 2+=5254532=-⨯. 分析:由于角α的终边可能在第二象限,也可能在第四象限,必须分0>a 与0<a 两种情况讨论.正解:∵ a x 4-=,a y 3=,∴ a a a r 5)3()4(22=+-=, 当0>a 时,a r 5=,5353sin ===a a r y α,5454cos -=-==a a r x α, ∴ ααcos sin 2+=5254532=-⨯; 当0<a 时,a r 5-=,5353sin -=-==a a r y α,5454cos =--==a a r x α,∴ ααcos sin 2+=5254)53(2-=+-⨯. 例2 已知α终边上一点)5,(x P ,且x 42cos =α,求αsin . 错解:,52+=x r 由定义有5cos 2+=x xα,又x 42cos =α, ∴ 52+x x =x 42,即42512=+x , 两边平方解得3±=x ,故αsin =410225535==+=r y . 分析:错解中方程52+x x =x 42与42512=+x 不同解.事实上,点P 可能位于第一象限,可能位于第二象限,还可能位于y 轴上,故角α的终边可能落在第一象限,可能落在第二象限,也可能落在y 轴上.因此上述解法丢了0=x 的情况.正解:,52+=x r 由定义有5cos 2+=x xα,又x 42cos =α,∴ 52+x x =x 42,即0)3(22=-x x ,解得0=x 或3±=x . 当0=x 时,点P 的坐标为(0,5),此时角α的终边落在y 轴的非负半轴上,故αsin =1;当3±=x 时,αsin =410.例3 求函数x xx y tan cos sin +=的定义域.错解:∵ 0tan ≠x ,∴ )(Z k k x ∈≠π,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Z k k x ∈≠,π﹜.分析:错解中忽略了正切函数x tan 的定义域.正解:∵ 0tan ≠x ,∴ )(Z k k x ∈≠π,又要使x tan 有意义,必须满足)(2Z k k x ∈+≠ππ,∴ )(2Z k k x ∈≠π.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Z k k x ∈≠,2π﹜.例4 已知θθcos cos =,θθtan tan -=,求角2θ的取值范围.错解一:∵ θθcos cos =,∴ 0cos >θ.∴ 角θ的终边落在第一象限或落在第四象限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又∵ θθtan tan -=,∴ 0tan <θ,∴ 角θ的终边落在第二象限或落在第四象限.综上:角θ的终边落在第四象限.∴ )(222Z k k k ∈<<-πθππ,即)(24Z k k k ∈<<-πθππ, 所以角2θ的取值范围为(),4πππk k -)(Z k ∈.错解二:∵ θθcos cos =,∴ 0cos >θ或0cos =θ,∴ 角θ的终边落在第一象限或落在第四象限或y 轴上,又∵ θθtan tan -=,∴ 0tan <θ或0tan =θ,∴ 角θ的终边落在第二象限或落在第四象限或x 轴上,综上:角θ的终边落在第四象限.∴ )(222Z k k k ∈<<-πθππ,即)(24Z k k k ∈<<-πθππ, 所以角2θ的取值范围为(),4πππk k -)(Z k ∈. 分析:错解一忽略了绝对值的意义,即当a a =时,有0≥a 成立.错解二应用符号法则时忽略了“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这一特殊情况.事实上,当αsin >0时,角α的终边在x 轴上方即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或y 轴的非负半轴上,;当cos >0时,角α的终边在y 轴的右侧即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正解:∵ θθcos cos =,∴ 0cos >θ或0cos =θ,∴ 角θ的终边落在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或y 轴上,又∵ θθtan tan -=,∴ 0tan <θ或0tan =θ,∴ 角θ的终边落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或x 轴上,综上:角θ的终边落在第四象限或x 轴的非负半轴上,∴ )(222Z k k k ∈≤<-πθππ,即)(24Z k k k ∈≤<-πθππ, 所以角2θ的取值范围为⎥⎦⎤ ⎝⎛-πππk k ,4)(Z k ∈.。
高一年级数学作业中的经典错误分析
高一年级数学作业中的经典错误分析在高一年级的数学作业中,我时常看到许多经典的错误。
这些错误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时不时地跳出来搅扰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经常在作业本上发现这些“小调皮”的身影,它们有些是由于基础知识的缺失,有些则是因为对题目理解的不准确。
这些错误不仅让学生感到沮丧,也让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感到棘手。
首先,许多学生在处理代数问题时常犯错误。
这些错误常常源于对公式和概念的不理解。
例如,在解方程时,有些学生在移项时没有正确处理符号,导致最终答案出现偏差。
移项是代数中的基础技能,但如果没有掌握清楚,解题过程就会出现问题。
学生们应该学会仔细审题,理解每一步的操作是什么,特别是符号的处理。
其次,几何题目中的经典错误也很常见。
很多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容易忽略角度关系或者几何图形的性质。
例如,在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有些学生会错把直角三角形的角度总和记成90度,而非180度。
几何问题往往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理,学生们应该多做练习,增强对几何性质的敏感度。
此外,数据分析题目中的常见错误也值得注意。
学生们在处理数据时,常常会犯一些简单的算术错误,或者在图表中标注不准确。
比如,在计算平均数时,有时学生会遗漏一些数据点,导致最终结果不正确。
数据分析不仅需要数学运算的准确性,还需要对数据的细致分析。
学生们应该学会逐步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并确保每一步都符合逻辑。
最后,解题方法的选择也常常是错误的来源。
有时学生会因为急于求成,而选择不适合的方法,导致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在解复杂的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忽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直接套用不适用的公式。
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们应该学会分析题目,选择最有效的解题策略。
总的来说,高一年级的数学作业中出现的经典错误,大多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思路的清晰程度以及对题目理解的准确性有关。
通过针对这些错误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最终在面对各种数学问题时游刃有余。
高中物理经典题必修一(易错例题详解)
易错例题详解例1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
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错解原因】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
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哪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
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
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拉力一样大。
【分析解答】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评析】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2如图2-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10N,F2=2N。
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免费来自A.10N向左B.6N向右C.2N向左D.0【错解】木块在三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
当撤去F1后,另外两个力的合力与撤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故A正确。
【错解原因】造成上述错解的原因是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运用“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时刻去掉一个力,则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去掉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相反”的结论的结果。
实际上这个规律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去掉其中一个力,而其他力不变。
本题中去掉F1后,由于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结论不成立。
【分析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依据牛二定律有F1-F2-f=0此时静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
撤去F1后,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N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
此时—F2+f′=0即合力为零。
故D选项正确。
【评析】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
高中数学必修1-5错解分析 第6-10章修改稿
第六章 立体几何初步§6.1 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一、知识导学1. 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2.3.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平行、异面.4.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4: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5. 异面直线.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及距离.6. 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二、疑难知识导析1.异面直线是指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强调任何一个平面.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指经过空间任意一点作两条分别和异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一般通过平移后转化到三角形中求角,注意角的范围.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要求和两条异面直线垂直并且相交,4.异面直线的距离是指夹在两异面直线之间公垂线段的长度.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关键是找到它们的公垂线.5.异面直线的证明一般用反证法、异面直线的判定方法:如图,如果b α⊂,A α∈且A b ∉,a A =⋂α,则a 与b 异面.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O 是底面ABCD 的中心,M 、N 分别是棱DD 1、D 1C 1的中点,则直线OM( ).A .是AC 和MN 的公垂线.B .垂直于AC 但不垂直于MN.C .垂直于MN ,但不垂直于AC.D .与AC 、MN 都不垂直.错解:B.错因:学生观察能力较差,找不出三垂线定理中的射影.正解:A.[例2]如图,已知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E,F 分别是AB,AD 的中点,G,H分别是BC,CD 上的点,且2==HC DH GC BG ,求证:直线EG,FH,AC 相交于一点.错解:证明:E 、F 分别是AB,AD 的中点,EF ∴∥BD,EF=21BD, 又2==HC DHGC BG,∴ GH ∥BD,GH=31BD,∴四边形EFGH 是梯形,设两腰EG,FH 相交于一点T, 2=HC DH,F 分别是AD.∴AC 与FH 交于一点.∴直线EG,FH,AC 相交于一点正解:证明:E 、F 分别是AB,AD 的中点,EF ∴ ∥BD,EF=21BD, 又2==HC DH GC BG,∴ GH ∥BD,GH=31BD,∴四边形EFGH 是梯形,设两腰EG,FH 相交于一点T,⊂EG 平面ABC,FH ⊂平面ACD,∴T ∈面ABC,且T ∈面ACD,又平面ABC 平面ACD=AC,AC T ∈∴,∴直线EG,FH,AC 相交于一点T.[例3]判断:若a,b 是两条异面直线,P 为空间任意一点,则过P 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a,b 都平行.错解:认为正确.错因:空间想像力不够.忽略P 在其中一条线上,或a 与P 确定平面恰好与b 平行,此时就不能过P 作平面与a 平行.正解:假命题.[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CD ,直线AB ,BC ,AD ,DC 分别与平面α相交于点E ,G ,H ,F .求证:E ,F ,G ,H 四点必定共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先确定一个平面,然后证明相关直线在这个平面内,最后证明四点共线.证明 ∵ AB//CD , AB ,CD 确定一个平面β.又∵AB ∩α=E ,AB β,∴ E ∈α,E ∈β,即 E 为平面α与β的一个公共点.同理可证F ,G ,H 均为平面α与β的公共点.∵ 两个平面有公共点,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E,F ,G ,H 四点必定共线.点 评:在立体几何的问题中,证明若干点共线时,先证明这些点都是某两平面的公共点,而后得出这些点都在二平面的交线上的结论.l.设梯形ABCD中,AD∥BC,且ABα,[例5]如图,已知平面α,β,且α∩β=l共点(相交于一点).CDβ,求证:AB,CD,分析:AB,CD是梯形ABCD的两条腰,必定相交于一点M,只要证明M在l上,而l是两个平面α,β的交线,因此,只要证明M∈α,且M∈β即可.证明:∵梯形ABCD中,AD∥BC,∴AB,CD是梯形ABCD的两条腰.∴ AB,CD必定相交于一点,设AB ∩CD=M.又∵ ABα,CDβ,∴ M∈α,且M∈β.∴ M∈α∩β.l,∴ M∈l,又∵α∩β=l共点.即 AB,CD,点评:证明多条直线共点时,与证明多点共线是一样的.[例6]已知:a,b,c,d是不共点且两两相交的四条直线,求证:a,b,c,d共面.分析:弄清楚四条直线不共点且两两相交的含义:四条直线不共点,包括有三条直线共点的情况;两两相交是指任何两条直线都相交.在此基础上,根据平面的性质,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所有的直线都在这个平面内.证明 1º若当四条直线中有三条相交于一点,不妨设a,b,c相交于一点 A ∴ 直线d 和A确定一个平面α.又设直线d与a,b,c分别相交于E,F,G,则 A,E,F,G∈α.∵ A,E∈α,A,E∈a,∴ aα.同理可证 bα,cα.∴ a,b,c,d在同一平面α内.2º当四条直线中任何三条都不共点时,如图.∵ 这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则设相交直线a,b确定一个平面α.设直线c与a,b分别交于点H,K,则 H,K∈α.又∵ H,K∈c,∴ cα.同理可证 dα.∴ a,b,c,d四条直线在同一平面α内.点评:证明若干条线(或若干个点)共面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由题给条件中的部分线(或点)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线(或点)均在这个平面内.本题最容易忽视“三线共点”这一种情况.因此,在分析题意时,应仔细推敲问题中每一句话的含义.[例7] 在立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1)找出平面AC 的斜线BD 1在平面AC 内的射影;(2)直线BD 1和直线AC 的位置关系如何?(3)直线BD 1和直线AC 所成的角是多少度?解:(1)连结BD, 交AC 于点O上的射影在平面就是斜线平面AC BD BD AC DD 11,∴⊥ .(2)BD 1和AC 是异面直线.(3)过O 作BD 1的平行线交DD 1于点M ,连结MA 、MC ,则∠MOA 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AC 和BD 1所成的角.不难得到MA =MC ,而O 为AC 的中点,因此MO ⊥AC ,即∠MOA =90°,∴异面直线BD 1与AC 所成的角为90°.[例8] 已知: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 为直角,PA⊥平面ABC ,BD⊥PC,垂足为D ,求证:AD⊥PC证明:∵ PA ⊥平面ABC∴ PA⊥BA又∵ BA⊥AC ∴ BA⊥平面PAC∴ AD 是BD 在平面PAC 内的射影又∵ BD ⊥PC ∴ AD ⊥PC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四、典型习题导练1.如图, 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连结PA 、PB 、PC 后,在包括AB 、BC 、CA 的六条棱所在的直线中,异面直线的对数为( )A.2对B.3对C.4对D.6对2. 两个正方形ABCD 、AB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则异面直线AC 和BF所成角的大小为 .3. 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体对角线DB 1与面对角线BC 1所成的角是 ,它们的距离是 .4.长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BC CD DD ===2214251,,,则A C B D 111和所成角的大小为_ ___.5.关于直角AOB 在定平面α内的射影有如下判断:①可能是0°的角;②可能是锐角;③可能是直角;④可能是钝角;⑤可能是180°的角.其中正确判断的序号是_____.(注: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6.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CD ,AH ⊥平面BCD ,求证:BH ⊥CD7.如图正四面体中,D 、E 是棱PC 上不重合的两点;F 、H 分别是棱PA 、PB 上的点,且与P 点不重合.求证:EF和DH是异面直线.§6.2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知识导学1.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相交、平行).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所成的角是 0,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是9 0,当直线与平面斜交时所成的角是直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3.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平面平行)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和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距离).6.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7.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也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的射影也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都短.二、疑难知识导析1.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在于找射影,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2.在证明平行时注意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反复运用.3.在证明垂直时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及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反复运用,同时还要注意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运用.要注意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如果用“无数”或“两条”都是错误的.4.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一般是利用直线上某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如果在平面的同一侧有两点到平面的距离(大于0)相等,则经过这两点的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要注意“同一侧”、“距离相等”.三、经典例题导讲l⊂平面α,点P∈直线l,平面α、β间的距离为8,则[例1]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的距离为9的点的轨迹是()在β内到点P的距离为10,且到A.一个圆B.四个点C.两条直线 D .两个点错解:A.错因:学生对点线距离、线线距离、面面距离的关系掌握不牢.正解:B.[例2] a 和b 为异面直线,则过a 与b 垂直的平面( ).A .有且只有一个B .一个面或无数个C .可能不存在D .可能有无数个错解:A.错因:过a 与b 垂直的平面条件不清.正解:C.[例3]由平面α外一点P 引平面的三条相等的斜线段,斜足分别为A,B,C ,O 为⊿ABC 的外心,求证:OP α⊥.错解:因为O 为⊿ABC 的外心,所以OA =OB =OC ,又因为PA =PB =PC ,PO 公用,所以⊿POA ,⊿POB ,⊿POC 都全等,所以∠POA =∠POB =∠POC =2π,所以OP α⊥. 错因:上述解法中∠POA =∠POB =∠POC =RT ∠,是对的,但它们为什么是直角呢?这里缺少必要的证明.正解:取BC 的中点D ,连PD 、OD ,,,,,,,AB PO PO .PB PC OB OC BC PD BC OD BC POD BC PO α==∴⊥⊥∴⊥∴⊥⊥∴⊥面同理,[例4]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3,AA 1=4,M 为AA 1的中点,P 是BC 上一点,且由P 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 1到M 点的最短路线长为29,设这条最短路线与C 1C 的交点为N,求: (1)该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2)PC 和NC 的长;(3)平面NMP 和平面ABC 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错因:(1)不知道利用侧面BCC 1 B 1展开图求解,不会找29 的线段在哪里;(2)不会找二面角的平面角.正解:(1)正三棱柱ABC-A 1B 1C 1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为9,宽为4的矩形,其对角线长为974922=+(2)如图,将侧面BC 1旋转 120使其与侧面AC 1在同一平面上,点P 运动到点P 1的位置,连接MP 1 ,则MP 1就是由点P沿棱柱侧面经过CC 1到点M 的最短路线.设PC =x ,则P 1C =x , 在2,292)3221==+∆x x MAP Rt +中,(54,5211=∴==∴NC A P C P MA NC (3)连接PP 1(如图),则PP 1就是平面NMP 与平面ABC 的交线,作NH 1PP ⊥于H ,又CC 1⊥平面ABC ,连结CH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1PP CH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高一数学学习的错题分析与强化训练方法
高一数学学习的错题分析与强化训练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的学科,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在高一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错题,这些错题不仅仅是我们记忆的弱点,也是我们知识掌握的瓶颈。
因此,正确分析错题并进行强化训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高一数学学习的错题分析与强化训练方法为话题进行探讨。
首先,对于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错题的分析:1. 辨认错题类型:不同类型的错题,其解题方法和思路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该首先辨认出错题所属的类型,比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2. 寻找解题错误的原因: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每一步,找出错误发生的具体环节。
可能是计算错误、概念理解不透彻、运用公式不准确等。
只有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3. 探究解题思路:在分析错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思维的引导。
对于每一个错题,我们需要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逆向思维,或者运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方法,来解决这个类型的题目。
分析错题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以下是一些强化训练的方法和建议。
1. 多做相关习题:为了能够真正掌握某一类型的题目,我们需要多做相关习题。
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2.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在高一阶段,我们需要重视数学基础的巩固。
很多错题都来自基础知识的薄弱,因此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梳理。
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同步练习册等方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
3. 寻求帮助和解答:在解题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
这时候,我们要及时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请教,寻求帮助和解答。
他们可能会给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除了上述的方法和建议,还有一些在高一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注意课堂笔记的整理和总结:在课堂上,我们需要认真听讲,并及时记下重要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SXC118高考数学必修_数列中的错解剖析
数列中的错解剖析数列是中学数列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题材。
它与高等数列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
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数列的概念、性质、公式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错误。
下面通过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加以系统的分析、整理、归纳、总结,以便引起大家的注意。
1.条件忽视的错误例1.设函数xx x f 1)(-=,正项数列}{n a 满足n a f n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错解:由题意可得n a a a f nn n 21)(=-=,则有0122=--n n na a , 解得1244222+±=+±=n n n n a n , 即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n n a n 。
错解剖析:通过函数与数列的关系式, 以求方程根的形式求解相应数列的通项公式,但没有把握题目中给出的特殊条件——正项数列,即数列中的各项均为正数,而其中有一根不满足条件,要加以删除。
以函数为载体,以解方程为突破口,通过方程的根的求解来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方法比较熟悉方便。
但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与方程的根的取值情况以及数列中的限制条件。
正确解答:由题意可得n a a a f nn n 21)(=-=,则有0122=--n n na a , 解得1244222+±=+±=n n n n a n , 由于正项数列}{n a 为正项数列,即0>n a ,所以12++=n n a n ,即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n n a n 。
2.运算过程的错误例2.已知b 是a 、c 的等差中项,且)1lg(+a 、)1lg(-b 、)1lg(-c 成等差数列,同时c b a ++=15,求实数a 、b 、c 的值。
错解:因为c a b +=2,c b a ++=15,所以b 3=15,即b =5, 设等差数列a 、b 、c 的公差为d ,则有d a -=5,d c +=5,因为2)1lg(-b =)1lg(+a +)1lg(-c ,所以24lg =)6lg(d -+)4lg(d +,即16=25-2)1(-d ,则有2)1(-d =9,所以d -1=3,则d =4,所以实数a 、b 、c 的值分别为1,5,9。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在高一的物理学习中,错题是每位学生都无法避免的经历。
面对这些错题,深入分析和整理会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能在未来的学习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错题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错题本的重要性建立一个专门的错题本是一个优秀的起点。
这样不仅便于回顾,也能在思考错误的同时强化记忆。
错题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题目与解答:将错题的原题和自己的解答步骤完整记录下来。
错误分析:对每一个错误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是计算失误、理解错题意还是选择错误的公式?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助于加深思考。
正确解法:在这一部分,写下正确解法的思路与步骤,必要时补充相关定理与公式的导出过程。
这样的错题本不仅存储了错误,更是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一个自我检索的有效工具。
常见错误类型在整理错题时,识别管理错误类型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及其解决方法:概念性错误:这类错误往往由对物理概念的误解引起,例如混淆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深入了解相关概念。
计算错误:常见于初步应用公式时,由于不够细心,容易在计算中出现失误。
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在于,初步解决问题后,尽量多花一段时间进行复核,确保每一步都没有遗漏。
公式应用错误:物理公式的应用需要熟练掌握,如果没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那么就会导致错误。
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熟悉各类题目的特点。
整理技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整理是让错题本更加高效的重要一步。
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按知识点、题型进行归类。
这样在复习时,能迅速找到需要强化的部分。
按知识点分类:将错题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比如运动学、力学等,便于针对性复习。
按题型分类:将错题按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分类。
这样在提高经济学的思维能力时,可以顺利地识别出哪些题型是自己薄弱的环节。
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卡片,将每道错题的核心要点抽取出来。
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辨析题
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即皇帝控制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即中央控制地方。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后虽形成内阁,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有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7、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8、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9、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
民族主义明确没有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缺乏群众基础。
10、五四运动虽然没有取得彻底胜利,但有成果。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2、新三民主义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必修一易错点归纳剖析
必修一易错点归纳剖析易错点1 误认为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点拨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常见的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易错点2 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藻”字的都是植物点拨蓝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发菜等)属于原核藻类,但绿藻、红藻等属于真核藻类。
易错点3 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菌”字的都是细菌点拨①细菌:从名称上看,凡是“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②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③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根霉、青霉、曲霉、毛霉等)、大型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灵芝等)。
易错点4 真原核生物的“不一定”点拨(1)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线粒体。
某些厌氧型动物如蛔虫。
易错点5 误认为病毒不是生物点拨病毒被认作生物主要并不是因为能新陈代谢,恰恰相反病毒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病毒被认作生物的主要原因是其能够进行增殖(产生后代并可遗传性状)。
但应注意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易错点6 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蛋白质不同的原因点拨①不同生物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异性。
②同一生物不同细胞蛋白质不同的直接原因是mRNA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注①同一生物不同体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的,故其DNA相同。
②mRNA 和蛋白质不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产生的mRNA、蛋白质不同。
易错点7 不能分清化合物及其组成单位在物种间的统一性及差异性点拨核酸与蛋白质在不同生物体中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因而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通过分析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似程度来推断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也可用于刑事案件的侦破或亲子鉴定。
而氨基酸、核苷酸、糖类、脂质等小分子物质不具有特种的特异性,因此这些物质不能作为鉴定物种亲缘关系的依据。
必修一第一单元易错点、混淆点分析
一、货币和商品的关系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区别:(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物的关系,它是具体的。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抽象的。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题,两属性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1)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商品的价值对使用价值有依附性。
另外,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便不是商品了。
(2)二者相互对立。
在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这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把商品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形式让渡给生产者,所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比较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区别:(1)含义及实质不同从含义上看: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形成的原因不同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或纸币的流通速度过快而造成的。
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3)结果不同:通货膨胀使物价高涨,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紧缩由于物价普遍下降暂时可以使消费者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从长远看,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解决方法不同:要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改正
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改正在高一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错题。
这些错题可能来源于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考试中的疏忽,或者解题方法的不当使用等等。
正确的处理和分析错题,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就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改正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分析错题在分析错题时,我们应该注重错题的来源和具体错误之处。
首先,要仔细查看错题来自哪个章节、知识点。
这样有助于我们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
同时,也要注意错题的具体错误之处,例如是否是概念理解不清楚,计算错误,或者是解题思路不对等。
这些具体错误之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为改正提供方向。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犯了一个关于二次函数的错题。
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个错题是属于二次函数这个章节,然后进一步观察错题的具体错误之处。
可能是对二次函数的定义不清楚,导致选择错误的答案;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运算错误;又或者是在解题思路上存在误导性的假设。
通过分析错题,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为接下来的改正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改正错题改正错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修正。
首先,我们可以归类整理之前分析的错题。
将相似性质的错题放在一起,逐一进行对比和讨论,找出错题的关键之处。
其次,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再次学习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弄懂其中的关键思路和方法。
在改做错题时,我们可运用老师所教授的解题方法,或者参考教材上的范例题,重新演练错题。
在演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来解题,不做任何主观臆断或者偏差。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改正之前的关于二次函数的错题,我们可以将类似的错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
然后,我们需要再次学习并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等基础知识。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利用老师所讲解的解题方法,按照步骤进行,确保思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改进方法
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错题分析与改进方法引言:高一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常遇到各种错题。
本文将探讨高一数学学习中错题的分析和改进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一、错题的分类和原因1. 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有些错题是因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而引起的。
可能是因为教师的讲解不清晰,或者是学生自身对该知识点的认识不够深入。
2. 题目理解错误有些错题是因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错误的答案。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或者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没有理解清楚。
3. 计算过程出错有些错题是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粗心大意或者计算方法不到位。
二、错题分析的方法1. 仔细审题解决错题的第一步是仔细审题。
学生应该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思路。
在审题的过程中,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标记出来,以便更好地解答问题。
2. 查找解题思路在审题之后,学生应该寻找适当的解题思路。
可以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寻找解题的线索和方法。
如果有疑问,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3. 梳理错误原因在找到答案之后,学生应该仔细梳理自己犯错的原因。
是因为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还是因为对题目理解错误,还是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通过分析错误原因,可以更好地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三、错题改进的方法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错题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的,学生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可以找出相关的教辅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复习。
同时,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向老师请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多做题、多总结为了避免题目理解错误和计算过程出错,学生应该多做题,多总结。
通过大量的练习,能够更好地掌握题目中隐藏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同时,在做题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方法和归纳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3. 合理利用错题集学生可以将错题整理成错题集,对错题进行分类和整理。
然后,在课后或者假期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错题的复习和训练。
高一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易错知识点解析高一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必修一作为学生们最初接触的一门课程,其中涵盖着很多易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必修一中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一、基础概念的混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出现一些基础概念混淆的情况。
比如,在物理中,同学们容易将速度和加速度搞混;在化学中,容易将元素和化合物混淆。
针对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我们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加强实践操作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理论知识的记忆必修一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比如说物理中的一些公式推导,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等。
对于这些知识,同学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记忆,比如制作记忆卡片、进行小组讨论等。
同时,也要注重理解背后的物理或化学原理,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记忆更为牢固。
三、实验方法的掌握高中物理与化学课程中,实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因此,同学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
在必修一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基础的实验操作,比如物理中的测量和化学中的制取实验。
在实验中,同学们应该耐心仔细地操作,遵守实验守则,同时也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和注意点。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
四、题型类型的变化在高一必修一课程中,考试形式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多种题型。
同学们容易在不同题型之间出现混淆。
比如,选择题中需要我们选择答案,而填空题则需要我们填入具体的数值或关键词。
因此,在做题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判断题型并采取相应的解题策略。
五、公式的应用在物理和化学中,公式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然而,同学们往往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解题中,除了正确地列出公式,还要注重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运用相应的物理或化学原理进行推理。
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掌握并应用好公式。
六、数学运算的准确性物理和化学中的解题往往涉及到一定的数学运算,而同学们在运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粗心的情况。
高一必修一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易错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一是学生们在高中第一学年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
在学习这些科目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易错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果没有及时掌握和弄懂,就会在后续的学习中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考试成绩。
因此,及时总结并掌握这些易错知识点,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下面就来对高一必修一易错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语文语文作为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们在高一必修一中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知识点,包括词义辨析、成语用法、古诗文鉴赏等方面。
1. 词义辨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词义相近的词语,例如“扩大”和“放大”、“秘密”和“机密”等,容易混淆。
为了正确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学生需要多加练习,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加深理解。
2. 成语用法成语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其中的很多成语的用法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比如“雷打不动”和“惊心动魄”这两个成语看似相似,但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需要多读一些语文课外读物,多接触成语,以提高自己对成语用法的掌握。
3. 古诗文鉴赏古诗文鉴赏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古诗文的旧文化和时代背景了解不够的学生来说。
在学习古诗文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积累课外知识,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以提高古诗文鉴赏的能力。
二、数学数学作为一门需要进行推理、逻辑和计算的学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易错的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方面。
1. 代数代数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点。
其中,方程的解法和理解往往是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
同时,对于一些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避免在代数学习中出现错误,学生需要多加练习,多注意因式分解、配方法等解题技巧。
2. 几何几何是数学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部分。
高中一年级科学备考中的错题分析
高中一年级科学备考中的错题分析在高中一年级科学备考中,错题分析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每当学生们面对错题时,它们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或公式的错误排列,它们是一扇通往理解深处的窗户,一个指引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道路标。
就像一位负责任的导师,我不厌其烦地分析每一个错题,试图理解它们的根源。
有时候,错题仿佛是学生学习旅程中的阻碍,但更多时候,它们是隐藏着宝贵知识的宝库。
当我审视错题时,我看到的不仅是错误,而是学生思维的投影。
有的错题流露出匆忙答题的痕迹,学生们或许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选择了捷径,却忽略了深入的思考。
有的错题显示出知识点的盲区,暗示着某些概念需要更多的解释和实践。
这些错题仿佛在对我说话,让我能感受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成长。
在错题分析中,我扮演着探险家的角色,试图探索每一个错题背后的故事。
我不仅仅关注答案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是如何到达那个答案的。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错误可能暗示出更深层次的误解或者学习策略的不足。
通过仔细分析,我能够为学生们绘制一张学习地图,帮助他们避开障碍,走向成功。
每一个错题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它们不应被视为失败的象征,而是成长和进步的标志。
当学生们学会从错题中汲取教训,他们的学习之路将变得更加清晰和高效。
我希望通过我的分析,激发学生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明白,每一个错误都是迈向成功的一个必经之路。
在高中一年级的科学备考中,错题分析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次对知识和理解的深刻探索。
通过这些错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逻辑,建立起坚实的学习基础。
作为他们的引导者,我的责任是在错题中找到教育的真谛,为他们的学习之旅点燃希望和信心。
对必修一易错知识的分析精品.doc
对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易错、易混概念的分析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某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以至于做题的准确率大大降低,所以在这里对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易错、易混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如下: 1结构类1.1细胞内液、细胞液和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是和细胞外液相对应的概念。
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属于植物细胞内液的一部分。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之外的基质成分,是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以外的溶胶状物质。
例题:若向II葵的某种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为a,细胞液的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则当它因缺水而萎彩时,三者之间的浓度关系为()A.a>b>cB. a>c>bC. b>c>aD. b>a>c解析:本题考杳的是植物细胞失水的知识。
首先要把这几类液体的关系弄明白了,才能结合细胞失水的内容来解题。
a是细胞之间的液体,在细胞膜的外侧,b是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c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之外的基质成分,是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以外的溶胶状物质。
细胞失水时,水的流动方向是b-c-a,水分了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故浓度关系为a>c>b, 选B。
1.2磷脂双分子层和双层膜生物膜结构模型主要是巾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分了或镶嵌或贯穿或覆盖于磷脂双分子层表面,而双层膜是两层独立的生物膜结构,如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就是双层生物膜,双层膜包含有四层磷脂分子。
例题:一分了C0?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同一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越()层生物膜;一分子的0?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被同一细胞利用需至少穿过()层磷脂双分子层。
解析:木题考杏的是关于生物膜结构的知识。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C02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
2的产生场所是叶绿体,所以,C0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时,首先穿过线粒体双层膜,进入同一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又要穿过叶绿体的双层膜,故一共穿越4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一、知识导学1.集合: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3.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若则),则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A B或B A;如果A B,并且A B,这时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为A B或B⊂A.4.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B同时满足A B、B A,则A=B.5.补集:设A S,由S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的子集A的补集,记为.6.全集:如果集合S包含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记作U.7.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8.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9.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10.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11.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12.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Venn图).1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疑难知识导析1.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和“=”两种情况,同样“”包括“”和“=”两种情况.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类不同符号的区别.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中,B=易漏掉的情况.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7.在集合运算过程中要借助数轴、直角坐标平面、Venn 图等将有关集合直观地表示出来.8.要注意集合与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角、几何等知识的密切联系与综合使用. 9.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个数为:-1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 已知集合M={y |y =x 2+1,x ∈R },N={y|y =x +1,x ∈R },则M ∩N=( ) A .(0,1),(1,2) B .{(0,1),(1,2)} C .{y|y=1,或y=2} D .{y|y ≥1} 错解:求M ∩N 及解方程组⎩⎨⎧+=+=112x y x y 得⎩⎨⎧==20y x或⎩⎨⎧==21y x∴选B错因: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 、N 的元素是数而不是实数对(x,y ),因此M 、N 是数集而不是点集,M 、N 分别表示函数y =x 2+1(x ∈R ),y =x +1(x ∈R )的值域,求M ∩N 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正解:M={y |y =x 2+1,x ∈R }={y |y ≥1}, N={y|y=x +1,x ∈R }={y|y ∈R }. ∴M ∩N={y |y ≥1}∩{y|(y ∈R)}={y |y ≥1}, ∴应选D .注: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 |y =x 2+1}、{y |y =x 2+1,x ∈R }、{(x ,y )|y =x 2+1,x ∈R },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例2] 已知A={x |x 2-3x +2=0},B={x |ax -2=0}且A ∪B=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C . 错解:由x 2-3x +2=0得x =1或2. 当x =1时,a =2, 当x =2时,a=1.错因:上述解答只注意了B 为非空集合,实际上,B=时,仍满足A ∪B=A. 当a =0时,B=,符合题设,应补上,故正确答案为C={0,1,2}. 正解:∵A ∪B=A ∴B A 又A={x |x 2-3x +2=0}={1,2}∴B=或 ∴C={0,1,2}[例3]已知m A,n B, 且集合A=,B=,又C=,则有: ( )A .m +n A B. m +nB C.m +nC D. m +n 不属于A ,B ,C 中任意一个 错解:∵m A ,∴m =2a ,a ,同理n =2a +1,a Z, ∴m +n =4a +1,故选C错因是上述解法缩小了m+n的取值范围.正解:∵m A, ∴设m=2a 1,a1Z,又∵n,∴n=2a2+1,a2 Z ,∴m+n=2(a1+a2)+1,而a1+a2 Z , ∴m+n B, 故选B.[例4]已知集合A={x|x2-3x-10≤0},集合B={x|p+1≤x≤2p-1}.若B A,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错解:由x2-3x-10≤0得-2≤x≤5.欲使B A,只须∴ p的取值范围是-3≤p≤3.错因: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正解:①当B≠时,即p+1≤2p-1p≥2.由B A得:-2≤p+1且2p-1≤5.由-3≤p≤3.∴ 2≤p≤3②当B=时,即p+1>2p-1p<2.由①、②得:p≤3.点评: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 B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例5]已知集合A={a,a+b,a+2b},B={a,ac,ac2}.若A=B,求c的值.分析:要解决c的求值问题,关键是要有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等的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若a+b=ac且a+2b=ac2,消去b得:a+ac2-2ac=0,a=0时,集合B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c2-2c+1=0,即c=1,但c=1时,B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2)若a+b=ac2且a+2b=ac,消去b得:2ac2-ac-a=0,∵a≠0,∴2c2-c-1=0,即(c-1)(2c+1)=0,又c≠1,故c=-.点评:解决集合相等的问题易产生与互异性相矛盾的增解,这需要解题后进行检验.[例6]设A是实数集,满足若a∈A,则A,且1 A.⑴若2∈A,则A中至少还有几个元素?求出这几个元素.⑵A能否为单元素集合?请说明理由.⑶若a∈A,证明:1-∈A.⑷求证:集合A中至少含有三个不同的元素.解:⑴2∈A -1∈A ∈A 2∈A∴ A中至少还有两个元素:-1和⑵如果A为单元素集合,则a=即=0该方程无实数解,故在实数范围内,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⑶a∈A ?∈A ?∈A?A,即1-∈A⑷由⑶知a∈A时,∈A, 1-∈A .现在证明a,1-, 三数互不相等.①若a=,即a2-a+1=0 ,方程无解,∴a≠②若a=1-,即a2-a+1=0,方程无解∴a≠1-③若1- =,即a2-a+1=0,方程无解∴1-≠.综上所述,集合A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元素.点评:⑷的证明中要说明三个数互不相等,否则证明欠严谨.[例7]设集合A={|=,∈N+},集合B={|=,∈N+},试证:A B.证明:任设∈A,则==(+2)2-4(+2)+5 (∈N+),∵ n∈N*,∴ n+2∈N*∴ a∈B故①显然,1,而由B={|=,∈N+}={|=,∈N+}知1∈B,于是A≠B②由①、②得A B.点评:(1)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其基本方法是归结为判定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2)判定两集合相等,主要是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四、典型习题导练1.集合A={x|x2-3x-10≤0,x∈Z},B={x|2x2-x-6>0, x∈ Z},则A∩B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A.16 B.14 C.15 D.322.数集{1,2,x2-3}中的x不能取的数值的集合是()A.{2,-2 } B.{-2,- } C.{±2,± } D.{,-} 3. 若P={y|y=x2,x∈R},Q={y|y=x2+1,x∈R},则P∩Q等于()A.P B.Q C.D.不知道4. 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A.P∩Q= B.P Q C.P=Q D.P Q5.若集合M={},N={|≤},则M N=()A. B.C. D.6.已知集合A={x|x2+(m+2)x+1=0,x∈R},若A∩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7.(06高考全国II卷)设,函数若的解集为A,,求实数的取值范围.8.已知集合A=和B=满足A∩B=,A∩B=,I=R,求实数a,b的值.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2.1 映射、函数、反函数一、知识导学1.映射:一般地,设A、B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单值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 的映射,记作f:A→B.(包括集合A、B及A到B的对应法则)2.函数:设A,B都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且B中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这样的对应叫做B的一个函数,记作.从集合A到集合对于A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个输出值与之对应,我们将所有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3.反函数:一般地,设函数y=f(x)(x∈A)的值域是C,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f-1(y). 若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f-1(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x=f-1(y). 我们一般用x表示自变量,用y 表示函数,为此我们常常对调函数x=f-1(y)中的字母x,y,把它改写成y=f-1(x) 反函数y=f-1(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y=f(x)的值域、定义域.二、疑难知识导析1.对映射概念的认识(1)与是不同的,即与上有序的.或者说:映射是有方向的,(2) 输出值的集合是集合B的子集.即集合B中可能有元素在集合A中找不到对应的输入值.集合A中每一个输入值,在集合B中必定存在唯一的输出值.或者说:允许集合B中有剩留元素;允许多对一,不允许一对多.(3)集合A,B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它类型的集合.2.对函数概念的认识的理解知道y=与的含义是一样的,它们都表示是(1)对函数符号的函数,其中(2)注意定义中的集合 A,B都是非空的数集,而不能是其他集合;(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3.对反函数概念的认识(1)函数y=只有满足是从定义域到值域上一一映射,才有反函数;(2)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原函数的值域和定义域,因此反函数的定义域一般不能由其解析式来求,而应该通过原函数的值域而得.(3)互为反函数的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它们的图象关于y=x对称.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设M={a,b,c},N={-2,0,2},求(1)从M到N的映射种数;(2)从M到N的映射满足(a)>(b)≥f(c),试确定这样的映射的种数.错解:(1)由于M={a,b,c},N={-2,0,2},结合映射的概念,有,共6个映射(2)由(1)得满足条件的映射仅有一种情况错因:没有找全满足条件的映射个数,关健是对概念认识不清正解:(1)由于M={a,b,c},N={-2,0,2},结合映射的概念,有一共有27个映射(2)符合条件的映射共有4个,[例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1],求函数的定义域错解: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0,1],即,∴的定义域是[1,2]错因:对函数定义域理解不透,不明白与定义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实在这里只要明白:中取值的范围与中式子的取值范围一致就好了.正解:由于函数的定义域为[0,1],即∴满足,∴的定义域是[-1,0][例3]已知:,求.错解:∵,∴故,∴=3-3=0.错因:没有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的自变量是3,应代入中去,而不是代入-5中,只有将自变量化为不小于6的数才能代入解析式求解.正解:∵,∴===7-5=2[例4]已知的反函数是,如果与的图象有交点,那么交点必在直线上,判断此命题是否正确?错解:正确错因:对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这一性质理解不深,比如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中,点不在直线上,由此可以说明“两互为反函数图象的交点必在直线上”是不正确的.[例5]求函数,的值域.错解:又,的值域是错因:对函数定义中,输入定义域中每一个x值都有唯一的y值与之对应,错误地理解为x 的两端点时函数值就是y的取值范围了.正解:配方,得∵,对称轴是∴当时,函数取最小值为2,的值域是[例6]已知,求函数的解析式.错解:由已知得即,∴错因:将函数错误地认为是的反函数,是由于对函数表达式理解不透彻所致,实际上与并不是互为反函数,一般地应该由先求,再去得到.正解:因为的反函数为=,所以==[例7]根据条件求下列各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是二次函数,若,求.(2)已知,求(3)若满足求解:(1)本题知道函数的类型,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设=由于得,又由,∴即因此:=(2)本题属于复合函数解析式问题,可采用换元法求解设∴=()(3)由于为抽象函数,可以用消参法求解用代可得:与联列可消去得:=.点评:求函数解析式(1)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常采用待定系数法;(2)若已知表达式,常采用换元法或采用凑合法;(3)若为抽象函数,常采用代换后消参法.[例8]已知,试求的最大值.分析:要求的最大值,由已知条件很快将变为一元二次函数然后求极值点的值,联系到,这一条件,既快又准地求出最大值.解由得又当时,有最大值,最大值为点评:上述解法观察到了隐蔽条件,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大部分学生的作法如下:由得当时,取最大值,最大值为这种解法由于忽略了这一条件,致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此,要注意审题,不仅能从表面形式上发现特点,而且还能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其隐蔽条件,既要注意主要的已知条件,又要注意次要条件,甚至有些问题的观察要从相应的图象着手,这样才能正确地解题..[例9]设是R上的函数,且满足并且对任意的实数都有,求的表达式.解法一:由,设,得,所以=解法二:令,得即又将用代换到上式中得=点评:所给函数中含有两个变量时,可对这两个变量交替用特殊值代入,或使这两个变量相等代入,再用已知条件,可求出未知的函数.具体取什么特殊值,根据题目特征而定.四、典型习题导练1. 已知函数f(x),x ∈F ,那么集合{(x ,y)|y=f(x),x ∈F}∩{(x ,y)|x=1}中所含元素的个数是( )A.0B.1C.0或1D.1或2 2.对函数作代换x =g(t),则总不改变f (x )值域的代换是( ) A.B.C.g(t)=(t -1)2D.g(t)=cost3.方程f (x ,y)=0的曲线如图所示,那么方程f (2-x ,y)=0的曲线是 ( )4.(06年高考全国II )函数f (x )=的最小值为A .190 B.171 C.90 D.45 5. 若函数f (x )=(x ≠)在定义域内恒有f [f (x )]=x ,则m 等于( ) A.3 B. C.-D.-36.已知函数满足:,,则. 7.已知函数f (x )满足f (log a x )= (其中a >0,a ≠1,x >0),求f (x )的表达式.8.已知函数是函数(R)的反函数,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1成轴对称图形,记=+.(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及定义域;(2)试问在函数F(x)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两个不同的点A、B,使直线AB恰好与y轴垂直?若存在,求出A、B两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2函数的性质一、知识导学1.函数的单调性:(1)增函数: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如果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2)减函数: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如果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3)单调性(单调区间)如y=f(x)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f(x)在这区间上具有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2.函数的奇偶性:(1)奇函数: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2)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3)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就说f(x)具有奇偶性.3.函数的图象:将自变量的一个值x0作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f(x0)作为纵坐标,就得到平面内的一个点(x0,f(x0)),当自变量取遍函数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就得到一系列这样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点集)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二、疑难知识导析1. 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一般在函数的定义域内的某个子区间上来讨论,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反映了函数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是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但不一定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所以要受到区间的限制.2.对函数奇偶性定义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f(-x)=f(x)和f(-x)=-f(x)这两个等式上,要明确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f(-x)=-f(x)的实质: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稍加推广,可得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 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a)=f(a-x)成立.函数的奇偶性是其相应图象的特殊的对称性的反映.这部分的难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综合运用.根据已知条件,调动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3. 用列表描点法总能作出函数的图象,但是不了解函数本身的特点,就无法了解函数图象的特点,如二次函数图象是抛物线,如果不知道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存在着对称轴,盲目地列表描点是很难将图象的特征描绘出来的.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判断函数的单调性.错解:是减函数错因:概念不清,导致判断错误.这是一个复合函数,而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仍是从基础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分析,但需注意内函数与外函数的单调性的变化.当然这个函数可化为,从而可判断出其单调性.正解:令,则该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又在R上是减函数,∴是增函数[例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错解:∵=∴∴是偶函数错因:对函数奇偶性定义实质理解不全面.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f(-x)=-f(x)的实质是: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正解:有意义时必须满足即函数的定义域是{|},由于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该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例3] 判断的奇偶性.错解:∵∴且所以该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错因:对数运算公式不熟悉,或者说奇偶性的判别方法不灵活.定义中f(-x)=-f(x)f(-x)=f(x),也可改为研究f(-x)+f(x) =0 ,f(-x)-f(x)=0是否成立.正解:方法一:∵===-∴是奇函数方法二:∵=∴是奇函数[例4]函数y=的单调增区间是_________.错解:因为函数的对称轴是,图象是抛物线,开口向下,由图可知在上是增函数,所以y=的增区间是错因:在求单调性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研究方法,但没有考虑到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从而忽视了函数的定义域,导致了解题的错误.正解:y=的定义域是,又在区间上增函数,在区间是减函数,所以y=的增区间是[例5]已知奇函数f(x)是定义在(-3,3)上的减函数,且满足不等式f(x-3)+f(x2-3)<0,求x的取值范围.错解:∵f(x)是奇函数,∴f(x-3)<-f(x2-3)= f (3-x2),又f(x)在(-3,3)上是减函数,∴x-3>3-x2,即x2+x-6>0解得x>2或x<-3又 f(x)是定义在(-3,3)上的函数,所以2<x<3错因:只考虑到奇函数与单调性,而没有正确理解函数的定义域.正解:由,故0<x<,又∵f(x)是奇函数,∴f(x-3)<-f(x2-3)=f(3-x2),又f(x)在(-3,3)上是减函数,∴x-3>3-x2,即x2+x-6>0,解得x>2或x<-3,综上得2<x<,即A={x|2<x<}, [例6]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x-2|(x+1);(2).分析:显然直接用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有些困难,除去对其函数性质分析外,我们还应想到对已知解析式进行等价变形.在变换函数解析式中运用了转化变换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解:(1)当x≥2时,即x-2≥0时,当x<2时,即x-2<0时,所以这是分段函数,每段函数图象可根据二次函数图象作出(见图)(2)当x≥1时,lgx≥0,y=10lgx=x;当0<x<1时,lgx<0,所以这是分段函数,每段函数可根据正比例函数或反比例函数作出.(见图)点评:作不熟悉的函数图象,可以变形成基本函数再作图,但要注意变形过程是否等价,要特别注意x,y的变化范围.因此必须熟记基本函数的图象.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图象.[例7]若f(x)= 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解:设由f(x)=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得∴a>点评:有关于单调性的问题,当我们感觉陌生,不熟悉或走投无路时,回到单调性的定义上去,往往给我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8]已知函数f(x)在(-1,1)上有定义,f()=-1,当且仅当0<x<1时f(x)<0,且对任意x、y∈(-1,1)都有f(x)+f(y)=f(),试证明:(1)f(x)为奇函数;(2)f(x)在(-1,1)上单调递减解:证明:(1)由f(x)+f(y)=f(),令x=y=0,得f(0)=0,令y=-x,得f(x)+f(-x)=f()=f(0)=0.∴f(x)=-f(-x).∴f(x)为奇函数.(2)先证f(x)在(0,1)上单调递减.令0<x1<x2<1,则f(x2)-f(x1)=f(x2)+f(-x1)=f()∵0<x1<x2<1,∴x2-x1>0,1-x1x2>0,∴>0,又(x2-x1)-(1-x2x1)=(x2-1)(x1+1)<0∴x2-x1<1-x2x1,∴0<<1,由题意知f()<0,即f(x2)<f(x1).∴f(x)在(0,1)上为减函数,又f(x)为奇函数且f(0)=0.∴f(x)在(-1,1)上为减函数.点评:本题知识依托:奇偶性及单调性定义及判定、赋值法及转化思想.对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的判定以及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如果“赋值”不够准确,运算技能不过关,结果很难获得. 对于(1),获得f(0)的值进而取x=-y是解题关键;对于(2),判定的范围是解题的焦点.四、典型习题导练1.某学生离家去学校,由于怕迟到,所以一开始就跑步,等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下图中y轴表示离学校的距离,x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适合题意的图形是( )2. (05年高考重庆卷)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且,则使得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2,2)3. (05年高考江西卷)若函数是奇函数,则a= .4. (05年高考辽宁卷)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单调函数,实数,,若,则()A. B. C. D..5.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求.6. 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对m、n∈R,恒有f(m+n)=f(m)+f(n)-1,且f(-)=0,当x>-时,f(x)>0.(1)求证:f(x)是单调递增函数;(2)试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一个函数,并加以验证.7.已知函数y=f(x)= (a,b,c∈R,a>0,b>0)是奇函数,当x>0时,f(x)有最小值2,其中b∈N且f(1)<.(1)试求函数f(x)的解析式;(2)问函数f(x)图象上是否存在关于点(1,0)对称的两点,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在解决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问题中,由于同学们对相关概念和性质理解不透,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解,现就几种常见情形举例剖析如下,供参考.一、忽视函数的定义域例1. 已知函数())af x的图像恒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x=-x(21>-错解:由于()1g是指数函数且()x2-x=xg为单调增函数,则021>-x ,依题意021>--a x 恒成立,即12-<x a 恒成立,所以0<a . 剖析:错解中忽视了已给定义域0>x 的限制,把定义域视为实数集R了. 正解:由于()12-=x x g是指数函数,()x g 为单调增函数,且0>x , 则2121>-x ,依题意021>--a x 恒成立,即12-<x a 恒成立,所以0<a . 例2 试求函数()()267log x x x f a-+=的单调递增区间.错解:设()(),16367,log 224+--=-+===x x x x g u u y对于二次函数(),x g u =当3≤x 时,()x g 为增函数;当3≥x 时,()x g 为减函数. u y 4log =是增函数,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知所求函数,()x f 的单凋递增区间 为(]3,∞- 剖析:上述解答中忽视了函数()x f 的定义域{}71<<-x x ,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的子区间.正解:由0672>-+x x ,得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71<<-x x .设()(),16367,log 224+--=-+===x x x x g u u y ,则当3≤x 时,函数()x g 为增函数;当3≥x 时,函数()x g 为减函数.又u y 4log =是增函数,所以函数()x f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3,1-. 评注:由于函数的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一个子区间,因此,在解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时必须首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 例4:已知在[0,1]上是的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错解:∵是由,复合而成,又>0∴在[0,1]上是的减函数,由复合函数关系知应为增函数,∴>1错因:错因:解题中虽然考虑了对数函数与一次函数复合关系,却忽视了数定义域的限制,单调区间应是定义域的某个子区间,即函数应在[0,1]上有意义. 正解:∵是由,复合而成,又>0∴在[0,1]上是的减函数,由复合函数关系知应为增函数,∴>1又由于在[0,1]上时有意义,又是减函数,∴=1时,取最小值是>0即可, ∴<2综上可知所求的取值范围是1<<2二. 忽视对底数的辨别 例3 求函数()32221+-⎪⎭⎫ ⎝⎛=x x x f 值域.错解:因为()2213222≥+-=+-x x x ,所以()4121212322=⎪⎭⎫ ⎝⎛≥⎪⎭⎫⎝⎛=+-x x x f 函数()x f 的值域为⎪⎭⎫⎢⎣⎡+∞,41.剖析:错解中没有考虑指数函数底数是21,因为函数()ux f ⎪⎭⎫⎝⎛=21是减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