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釜式反应器返混性能测定实验说明书
停留时间分布 返混装置 使用说明 实验指导书
单釜与多釜串联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一、前言单釜与三釜串联返混实验装置是测定带搅拌器的釜式液相反应器中物料返混情况的一种设备,它对加深了解釜式与管式反应器的特性是最好的实验手段之一。
通常是在固定搅拌马达转数和液体流量的条件下,加入示踪剂,由各级反应釜流出口测定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再通过数据处理得以证明返混对釜式反应器的影响,并能通过计算机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及单釜与三釜串联流动模型的关系。
此外,也可通过其它种类反应器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各种反应器的特性。
二、装置流程图装置流程图见图1。
图1单釜与三釜串联装置流程示意图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1)配制饱和KCl溶液。
(2)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3)检查仪表柜内接线有无脱落!!!2. 操作打开总电源开关,按下“仪表上电”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水。
单(大)釜实验时:(1)启动水泵,关闭三釜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慢慢打开单釜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
调节水流量维持在0~20L/h之间某值。
使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流出。
(2)分别开启单(大)釜搅拌马达开关,后再调节马达转速的旋钮,搅拌速率维持在400rpm左右。
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温度电极常数和“调零”等。
调整完毕,备用。
(电导仪的使用方法见该仪器使用说明书)(3)开启计算机电源,在桌面上双击“单釜与多釜串联实验”图标,选择“单釜实验”,进入单釜实验软件画面,然后单击画面上“开始实验”按钮,实验开始并打开“趋势曲线”绘制窗口,然后再单击“数据记录”按钮,并在“数据记录”窗口内分别输入数据间隔时间(比如30秒)、数据记录总个数(比如50个),输入后先此窗口内的“数据设定”按钮,再单击“开始记录”按钮,然后向单(大)釜示踪剂注入口用注射器注入一定量(比如8.0ml)的饱和KCl溶液,此时可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
待采集结束(达到数据记录总数),按下“数据处理”按钮后,会弹出“数据处理”窗口,并显示计算结果,按下“保存数据”按钮保存数据文件,最后按“退出系统”结束本实验。
多釜串并联返混实验装置
计算机控制多釜串并联返混实验装置说明书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2012.02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完全。
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时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象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着一个停留时间分布。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动过程的其它领域。
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一、实验装置的基本功能和特点: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装置简介:1.实验装置流程图:图一实验设备流程示意图1-水箱;2-水泵:3-转子流量计;4,5-KCL的进样口;6、7-进水阀;8-搅拌电机;9-釜式反应器;10-溢流口;11-电导电极;12-回流阀;2.实验装置主要技术参数:多釜式反应器直径11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3个。
单釜式反应器直径16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1个。
搅拌马达25W,转数90-1400转/分,无级变速调节液体(水)流量计 4---40 L/h3.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
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
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注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
化工专业实验釜式反应器实验报告
化工专业实验釜式反应器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釜式反应器的使用和操作实验目的:通过对实验釜式反应器的使用和操作,掌握化工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实验仪器:实验釜式反应器、温度计、压力表、搅拌器、热水循环装置等。
实验原理:实验釜式反应器是一个封闭的容器,可以进行化学反应。
反应器通常由主体部分、传热传质的搅拌系统、传热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对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控和调节,实现对反应的控制。
实验步骤:1.首先检查实验釜式反应器和相关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行;2.将所需的反应物添加到实验釜式反应器中,并按照比例加入溶剂或催化剂等;3.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反应温度、压力和搅拌速度等参数;4.打开搅拌器和传热系统,开始反应;5.在反应过程中,定期记录反应温度、压力和搅拌速度等参数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6.当反应达到预定时间后,停止搅拌器和传热系统,并关闭反应器的出口阀门;7.等待反应结束后,将产物从反应器中取出,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检测。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釜式反应器的使用和操作,我们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过程中监测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反应温度的控制对反应的进行起着关键作用。
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会受到影响,导致产物不纯或反应效果不达预期。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对反应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节。
2.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反应中,反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产物的分解或降解,从而影响反应的效果。
而反应时间过短则可能导致反应不完全,产物产率低。
因此,合理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理想的反应结果。
3.实验釜式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可以保证反应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没有出现泄漏或其他安全问题,验证了实验釜式反应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化工专业实验釜式反应器的使用和操作。
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釜式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
釜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和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实验名称釜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和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周次同组成员一.实验预习1、实验概述(阐明实验目的、原理、流程装置;写清步骤、所要采集的数据;列出化学品、器材清单;分析实验过程危险性)(10 分)实验目的:1 分原理阐述:2 分相平衡数据和图:2 分流程装置:2 分实验步骤:2 分分析实验过程危险性:1 分2、预习思考(5 分)错一题扣0.5 分完整度和认真度:1 分3、方案设计(5 分)实验方案设计题目本实验为液相环境下对停留时间分布进行测定。
当系统相态发生变化后,应该如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请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实验过程1、原始记录(要求:记录操作条件、原始数据,注意有效数字、单位格式)(10 分)操作条件:4 分原始数据:6 分2、实验现象(5 分)对装置现象有描述(3 分)对计算机记录曲线的变化(或电导率的变化)有描述(2 分)三.实验数据处理1、数据处理方法(计算举例、计算结果列表)(10 分)2、数据处理结果(10 分)正确将计算机计算结果在报告上呈现:10 分共 5 份,单釜、多釜、单管 R=0、单管 R=3、单管 R=5。
少一份扣 2 分。
四.结果讨论(实验现象分析、误差分析、实验结论)(20 分)实验现象分析:2 分误差分析:3 分实验结论:2 分讨论:13 分实验报告评分表: 实验预习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讨论20 自我评估5 格式规范5 总分 实验概述10预习思考5 方案设计5 课堂讨论5 操作规范10 原始数据10 实验现象5 数据处理方法10 数据处理结果10指导教师审阅意见:优秀 100—90 良好 89—76 合格 75—60 不合格 59—0教师签名: 日 期:。
多釜串联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
实验名称:实验二多釜串联反应器中返混状况测定模块名称预习考查题目权重1、釜式串联反应器中,脉冲示踪法对示踪剂的要求是:(多选)()A、示踪剂与流体互溶B、能与流体发生反应C、无色透明D、容易检测2、对釜式反应器中的返混能起到有限限制的措施是?( )A、加强物料的搅拌混和B、将一个釜分割为多个串联的釜C、增大操作空速D、增大操作空时3、单釜和三釜串联这两个系统,搅拌转速大小选择的依据是?()A、反应器内均达到或尽可能地接近全混B、搅拌电机的功率决定C、两个系统中反应器的混和程度接近D、桨叶的形式决定4、本实验中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和采用的示踪剂是?()A、周期输入法,饱和的KCL溶液B、阶跃示踪法,饱和的NaNO3溶液C、脉冲示踪法,饱和的KCL溶液D、正逆交叉输入法,饱和的NaNO3溶液5、本实验采用的停留时间测定方法,可以直接获取?()A、停留时间分布参数B、轴向扩散系数C、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D、多釜串联模型参数2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A,D|B|A|C|A,D 100模仪器选择题目权重块名称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微机、转子流量计、全混釜(1L)、全混釜(3L)、电导率仪、电导电极、电机做错次数:0100模块名称操作步骤题目权重选错一次扣5分10你的回答本模块得分[满分100]正确答案:D、开启自来水龙头。
E、调节设备上“主流量”流量计,使流量为20L/hr。
G、开启设备电源,观察电导率仪表的读数。
F、开启计算机上的在线检测程序,输入相关参数,进入数据采集界面。
C、用带针头的针筒取1-2毫升示踪剂饱和氯化钾水溶液,迅速注入单管反应器前的示踪剂注入口,同时点击数据采集界面右下方的“开始”按钮。
B、待曲线走平,y轴(即电导率值)不再发生变化时,停止数据采集,并打印实验结果。
A、开启循环泵,调节“循环量”流量大小,循环比为3时60升/小时(或1.0升/分),循环比为6时120升/小时(或2.0升/分)。
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实验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1) 书包放书包柜或实验台最外侧柜子;(2) 必须穿实验服;(3) 实验完成后清扫桌面和地面;关闭锁好窗户拉好窗帘;(4) 老师在原始数据上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5) 实验操作规程在设备对应实验台的第一个抽屉内。
1实验前准备工作1.1检查并确认水箱内水满(去离子水);用100ml烧杯配好饱和KCl溶液待用。
1.2电导率仪调节:按下绿色按钮后,打开电导率仪开关,将温度补偿旋钮调至25℃,按“测量”档位至“×103”,“调零”旋钮调至“0.000”;按下“校正”键,校对电极常数与电极棒常数(已标在电极棒上)相一致;再按“测量”档位至“×103”。
注意不要碰触蓝色电极棒,以免损坏。
1.3 检查搅拌釜及其控制系统:搅拌马达控制器电源为关闭状态(“0”),搅拌转速为0(旋钮逆时针旋到头);关闭各釜下底阀门(注意:左手扶住阀体,右手顺时针方向扳阀柄至水平位。
固定阀柄的螺母松动后,应及时拧紧)。
1.4记录实验室温度和各反应釜的体积(体积已标在相应反应釜上)。
1.5确认离心泵旁路阀已打开,多釜进水阀和流量计阀门已关闭,启动离心泵(按下黄色按钮)。
1.6打开计算机,点击桌面上文件名为“dfc”的实验装置图标进入操作系统界面。
2三釜串联实验2.1向釜内加水:打开多釜进水阀,慢慢打开转子流量计调节阀至20L/hr,向釜内注水至红色刻线。
此期间,当水位没过搅拌桨时,开启搅拌釜上方搅拌马达开关(“1” ),用旋钮缓慢调节马达转速至200rpm。
通过调节搅拌釜左侧π形管高度,控制各釜内的液位至红色刻线。
2.2实验及采集数据:各釜内液位稳定在红色刻线后,调节电导仪调零旋钮至“0.000”,以扣除本底。
点击“实验操作”“参数设定”“采样频率”调为5s“确定”;“实验操作”“多釜实验”;“实验操作”“开始实验”。
点击“结果显示”“曲线图”,待跑线稳定后,用注射器取3ml饱和KCl溶液,赶气泡并用滤纸吸干注射器外面液体后,迅速注入第一釜。
反应器返混性能综合实验
[参考资料]反应器返混性能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多釜及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2、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3、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是受温度、物料的浓度(即微观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和反应时间控制的,而这些条件又主要受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情况影响,因为物料的流动情况是决定反应器内传热和传质情况的首要因素。
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各种操作都很理想,反应情况一般都比较好。
当随着化学反应器尺寸的放大,化学反应进行的情况经常就和实验室结果相差很大。
其原因是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情况和未放大前不一样,引起化学反应的各种环境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其中突出的变化是物料的温度、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产生的不均匀问题。
物料的流动情况不仅对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换热器的效果和分离设备的操作情况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对反应器、换热器和分离操作设备进行设计、放大和操作时,都需要了解物料在预期的设备内的流动特性。
以下,就以连续流动反应器为例进行说明。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情况很复杂,可以用返混的概念来描述物料的流动形式和采用流动模型的方法进行处理。
为了便于研究,一般都将流体看作是由许多独立存在的流体单元所组成的连续体,并称这些单元为“流体微元”。
流体微元可以是分子(微观流体),也可以是由很多分子集聚而成的分子团或分子束(宏观流体)。
流体微元从进入反应器到离开反应器的时间称为该物料微团的停留时间。
在连续流动反应器内,由于搅拌和扩散等原因,使具有不同停留时间的流体微元之间会发生混合,称这种混合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很难直接测定,一般只能直接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
釜式反应器操作参数的检测与控制(精)
概述
釜式反应器的特点: 搅拌釜式反应器主要适用常压或低压、以液相为主的反应。
釜式反应器操作参数:如温度、浓度、反应时间等 温度的检测与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确保安全生
产的重要手段。
温度检测仪表
液体膨胀式温度计
酒精式
水银式
热电偶测量温度计
普通热电偶的结构 冷端
绝缘子 电极 (热端)
接线盒 保护管
常用热电偶及主要性能
热电阻
在低温区使用热电偶电势小,又不易得 到完全补偿,使用热电阻。
工业常用热电阻:铜电阻是线性公式,测温范围 -50~ 150℃ 。
R(t) = R0(1+αt)
铂电阻:测温范围 0 ~ 630.74 ℃时应用
R(t) =R0(1+ At + B t2 + C t3)
各种带有变送器的热电阻
热电阻的结构与形状 铜电阻
铂丝
铜
导
线
铆钉
绝缘片
绝缘骨架
铂电阻
银导线 骨架、云母片 弹簧夹
工业常用热电阻性能比较
半导体热敏电阻
半导体由:MnO2、Cu O 、 NiO2等材料。
铂丝 杜镁丝
105 玻璃管 1
球状点
0 -50 0 0C 50 100 150 200 250
常用温度显示仪表
显示仪表直接接受检测仪表、变送器或传感器送来的信号, 经测量电路和显示装置,对被测变量予以指示、记录,以字、 符、数、图象显示。
显示仪表可分为模拟式、数字式和图象式三大类。
图示仪
2003。9。20 09:25:18 0C
M
3 H
315.00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
多釜串联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返混测定实验多釜串联返混实验装置是测定带搅拌器的釜式液相反应器中物料返混情况的一种设备,它对加深了解釜式反应器的特性是最好的实验手段之一。
通常是在固定搅拌马达转数和液体流量的条件下,加入示踪剂,由各级反应釜流出口测定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再通过数据处理得以证明返混对釜式反应器的影响,并能通过计算机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及多釜串联流动模型的关系。
此外,也可通过其它种类反应器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各种反应器的特性。
本实验通过管式反应器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 了解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N dN 为f(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Q dt t C V dt t f ⋅= (1)()⎰∞=0dt t VC Q (2)所以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00 (3) 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斧式反应器返混及水解反应
⑴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⑵对反应器进行模拟计算及其结果的检验;⑶熟悉根据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结果判定釜式反应器混合状况和改进反应器的方法;⑷了解单釜反应器、串联釜式反应器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规律,学会釜式反应器的配置方法。
2.实验内容⑴测定单釜反应器和串联反应釜的停留时间。
⑵将停留时间分布作比较分析不同。
⑶根据停留时间测试数据的处理结果和蔗糖水解的化学反应速度方程式计算反应器出口浓度和反应转化率,与反混反应器单釜和串釜计算结果加以比较。
⑷在单釜和串釜上进行蔗糖水解实验,测定出口反应物的旋光度,将出口浓度和反应转化率与上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实验原理蔗糖在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反应方程式如下:C12H22O11(蔗糖)+H2O →C6H12O6(果糖)+ C6H12O6(葡萄糖) 蔗糖及其其水解产物都为旋光物质,它们的比旋光度为:,,随着反应进行,溶液逐渐由从右旋到左旋,所以可用溶液的旋光度变化来度量反应的程度。
可得到下式: C A =F αt -F α∞= F αt -B其中a t 、a ∞分别表示t 、∞时溶液的旋光度,且均可通过实验测定。
可以知道对于一定初始浓度和PH 值得蔗糖溶液,可通过上式计算出溶液中的蔗糖浓度,从而算出相应水解产物的浓度。
蔗糖水溶液是以一定进料速度进入反应器,产物以相同的速度从反应器流出,保持反应器内物 料体积恒定后,想反应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示踪物。
本实验采用的是脉冲示踪法。
以KCl 为示踪物来测定反应停留时间分布,用电导仪来测定KCl 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此变化关系用电讯号V 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示。
在根据V (t )的测定数据即可计算出反应器平均停留时间和无因次散度︒=65.66][20D 蔗α︒=5.52][20D 葡α︒-=9.91][20D 果α大反应器(750ml)一个;小反应器(250ml)三个;电导仪与搅拌器温度计均4个;蠕动泵三台;恒温水槽一个;采样计算机一台;旋光光度计一台;另(注射器、秒表、烧杯、称量电子天平、量筒、水桶)5.原料:蔗糖、盐酸(11.97mol/L 、1.188kg/m3)、水(1)蔗糖溶液的配置总体积:6L;溶液浓度:0.9mol/L;溶液密度:1.1156g/cm3;所需糖=6L×0.9mol/L×342.30g/mol=1848.42g所需水=(6L×1.1156g/cm3-1848.42g) ×1g/cm3=4845.18ml(2)盐酸溶液的配置总体积:4L;溶液浓度:1.5 mol/L溶液密度:1.026g/cm3;所需浓酸体积=6mol/11.97mol/L=501.25ml所需水体积=(4000 cm3×1.026g/cm3-501.25ml×1.188 g/cm3)×1g/cm3=3508.515ml6.实验步骤实验时间:2009年(1)标定转速和流量确定一个转速,流量稳定后将细管放入量筒的同时记时,测定取20ml水(糖溶液、盐酸溶液)所需时间,每个点测定两次,测五个点以上,其中的点应该将会使用到的流量值包括在内。
反应釜自动化控制说明
反应釜自动化控制说明一、引言反应釜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设备,用于进行化学反应或者合成实验。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和安全性,对反应釜的自动化控制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二、控制系统概述1. 控制系统组成反应釜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以下组成部份构成:- 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反应釜内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
-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对反应釜的加热、搅拌、压力等进行控制。
- 执行机构: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控制加热器、搅拌器、压力阀等设备的运行。
- 人机界面:提供操作界面,用于设定和监控反应釜的运行参数。
2. 控制策略反应釜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PID控制策略,即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PID控制器根据反应釜内的实时参数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异,计算出控制器的输出信号,进而调整执行机构的运行状态,以实现参数的稳定控制。
三、控制参数设定1. 温度控制反应釜的温度控制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
设定合适的温度范围和温度变化速率,以满足实验需求,并确保温度的稳定性。
具体的温度设定值和控制参数可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2. 压力控制反应釜的压力控制是保证实验安全的重要环节。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合适的压力上下限,并确保压力的稳定控制。
控制系统应能自动调整压力阀的开度,以维持设定的压力范围内。
3. 液位控制反应釜的液位控制是保证实验过程的稳定性的关键。
通过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液位,并根据设定的液位范围调整加液和排液的速率,以保持液位的稳定。
四、控制系统操作1. 系统启动- 打开控制系统电源,确保各设备正常运行。
- 进入人机界面,输入实验参数,包括温度设定值、压力设定值、液位设定值等。
- 点击启动按钮,控制系统开始工作。
2. 实验过程监控- 通过人机界面,实时监测反应釜内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
- 如有需要,可随时调整设定值,以满足实验要求。
3. 实验结束- 实验完成后,点击住手按钮,控制系统住手工作。
- 关闭控制系统电源,进行后续清洁和维护工作。
计算机控制釜式反应器返混性能测定实验说明书
计算机控制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棍。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f(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f t dt V c t dt Q =⋅ ()0Q Vc t dt ∞=⎰()()()()()0Vc t c t f t Vc tdt c t dt∞∞==⎰⎰由此可见f(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f t L t ∝,这里()t L t L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刑时电导值。
釜式反应器的研究实验
釜式反应器的研究实验2 实验目的(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数据处理方法;(2)对反应器进行模拟计算及其结果的检验;(3)熟悉根据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结果判定釜式反应器混合状况和改进反应器的方法;(4)了解单釜反应器、串联釜式反应器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规律,学会釜式反应器的配置方法。
3 实验内容(1)测定单釜反应器和串联反应釜的停留时间分布;(2)将停留时间测试数据的处理结果与全混反应器和平推流反应器相比较,分析单釜和串联反应器的返混情况;(3)根据停留时间测试数据的处理结果和蔗糖水解的化学反应速度方程式计算反应器出口浓度和反应转化率,与全混反应器单釜和三釜串联的计算结果加以比较;(4)在单釜和三釜串联的实验装置上进行蔗糖水解实验,测定出口反应产物的旋光度,将出口浓度和反应转化率与上述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及分析讨论。
4 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
连续操作的理想反应器有2种,即平推流反应器和全混反应器。
平推流反应器完全没有返混,而全混反应器则达到完全返混。
二者分别描述了连续式反应器的两种极端情况,而实际反应器的返混状况介于二者之间。
但实际的管式反应器的混合状况更接近于平推流反应器,实际的釜式反应器更接近于全混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分布函数F(t),其物理意义是停留时间小于t的粒子所占的分率;另—种称为时间分布密度因数E(t),其物理意义是停留时间为t 的粒子的概率。
两个函数的关系为:E(t)=dF(t)/dt (1)蔗糖在酸催化下水解转化为果糖和葡萄糖的化学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液相催化反应,其化学反应式如下:C 12H 22O 11(蔗糖)+H 2O —→C 6H 12O 6(果糖)+C 6H 12O 6(葡萄糖)水解反应可视为一级反应,其速率方程为:A AkC dtdC =-(2) 积分上式得kt C C A=0ln (3)式中C A 为t 时蔗糖的浓度;k 为反应速度常数。
单釜与三釜串联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了解多釜串联模型中模型参数N 的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3、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由于空间的反向运动和不均匀流动造成不同年龄的粒子或微团间的混合成为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难以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无聊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返混程度。
但是返混和停留时间两者之间并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因此,不能直接把测定的停留时间用于描述微团间充分混合系统的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符合实际流动的模型方法。
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完全是随机过程,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可籍用两种概率分布定量地描述物料在流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这两种概率分布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定义是:在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的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 与t+dt 之间的流体的质点所占得分率应为E(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的定义为:在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t=0的流入反应器的物料,在反应器出口料流中停留时间少于t 的物料所占得分率。
根据定义E(t) 和F(t)的关系为:0()()tF t E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有脉冲法、阶跃法等。
本实验采用脉冲法,当被测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M 的示踪剂,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根据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意义,可知在t=0时注入示踪剂,其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必按E(t)函数分配,因此可预计停留时间介于t 至t+dt 间的那部分示踪剂物料量为()M E t dt ⋅,必将在t 至t+dt 自系统的出口流出,气量为()V C t dt ⋅,故()()M E t dt V C t dt ⋅=⋅ (9-1)00()()()()()()V C t V C t C t E t M V C t dt C t dt ∞∞⋅⋅===⋅⎰⎰ (9-2)式中:V——流体体积流量M——示踪计量C(t)——t时刻在出口流体中的示踪剂浓度由(9-2)式可以看出,所测反应器系统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正比于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
计算机控制填料塔返混性能实验装置实验指导
计算机控制填料塔返混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并观察填料塔中的气液逆流流动情况。
2、测定填料塔中流体力学特性(压降—气速—喷淋密度关系、液泛速度等)。
二、实验原理描述返混的数学模型很多,较简单实用是是一维扩散模型。
一维扩散的数学表达式:(1)式中Pe 为彼克列数,描述返混程度的模型参数。
对式(1)进行求解:定解条件:实验采用脉冲法加入示踪剂,在流体出口处测定示踪剂浓度,列出如下定解条件:取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用Laplace 变换解得:(2)估计模型参数Pe :估计的方法有多种,如矩量法、传递函数法、拟合法等。
本实验采用矩量法,需用到如下两个定义: (1) 浓度c (t )的一阶原点矩:(3)(2)浓度c (t )的二阶中心矩:221e c c cP z z θ∂∂∂∙-=∂∂∂e UHP Dax =(),c f z θ=(),00c z =()()10,c c θθ=(),c θ∞=有限量()()23exp 124Pe Pec θθπθθ⎛⎫⎡⎤=-- ⎪⎢⎥⎝⎭⎣⎦()()01c t tdt M tc t dt ∞∧∞==⎰⎰(4)式中——数学期望——方差或称散度。
由式(3)和式(4),可导出如下方程:(5)实验测得c (t )与t 的关系数据,由式(3)求得,由式(4)求得,通过式(5)求得Pe 的值。
三、实验流程1.实验装置及流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空气由空气压缩机经转子流量计,进入混合器。
CO 2气体由CO 2钢瓶经减压阀、转子流量计进入混合器与空气混合。
由填料吸收塔底部进入吸收塔。
气体在塔中上升,CO 2被吸收,尾气经吸收塔上部管道排出室外。
自来水经水槽由水泵送入转子流量计进入填料吸收塔塔顶,经喷头洒在填料表面,与混合气接触而吸收气体中的CO 2,所得稀CO 2水溶液经液封管流入贮罐。
()()()()222020t c t t t dtc t t dtM t c t dtc t dtθ∧∞∞∧∞∞⎛⎫- ⎪⎝⎭==-=⎰⎰⎰⎰()22222121Pet Pe Pe tθθθθ∧⎛⎫==-- ⎪⎝⎭图1.填料塔返混性能流程图2、装置参数:装置参数如表1所示表1四、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1)仪表柜接通电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棍。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f(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f t dt V c t dt Q =⋅ ()0Q Vc t dt ∞
=⎰
()()
()
()
()0
Vc t c t f t Vc tdt c t dt
∞
∞
=
=
⎰
⎰
由此可见f(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
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f t L t ∝,这里()t L t L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刑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在概率论中有两个特征值(数学期望)t 和方差
2t σ。
t 的表达式为:
()()()0
tc t dt t
tf t dt c t dt
∞
∞
∞==⎰⎰⎰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
()()()()
tc t t tL t t c t t L t ∆=
=∆∑∑∑∑
2t σ的表达式为:
()()()2
2220
t
t t f t dt t f t dt t σ∞
∞
=-=-⎰⎰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t ∆,则
()()
()()
2
2
2
2
2
t t c t t L t t t
c t L t σ=-=-∑∑∑∑
若用无量纲对比时间θ来表示,即/t t θ= 无量纲方差222/t t θσσ=。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
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
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量纲方差2t σ与模型参数n 存在关系为
2
1
n θ
σ=
当n =1,2θσ=1,为全混釜特征; 当n →∞,20θσ→,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n 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
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釜的体积为1L ,单釜反应器体积为3L ,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速。
实验时,水分别经二个转子流量计流入二个系统。
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每个反应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记录下来。
图1 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
(1)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10L/h ,保持流量稳定。
(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①启动程序;
②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量; ③开动搅拌装置.转速应大约150 r /min 。
(3)待系统稳定后,迅速注入示踪剂,同时开启计算机数据采集。
(4)当记录仪上显示的浓度在2min 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已到。
(5)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清釜中料液,实验结束。
(五)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单釜与三釜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这里的物理量-电导值L 对应了示踪剂浓度的变化;横坐标记录测定的时间。
然后用离散化方法,在曲线上相同时间间隔取点,一般可取20个数据点左右,再由公式分别计算出各自t 和2t σ,及无因次方差222/t t θσσ=。
通过多釜串联模型,利用公式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n ,随后根据n 的数值大小,就可确定单釜和三釜系统的两种返混程度大小。
若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则可直接由电导牢仪输出信号至计算机,由计算机负责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显示器上画出停留时间分布动态曲线图.并在实验结束后自动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和模型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图与相应数据均可方便地保存或打印输出,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
(六)结果与讨论
(1)计算出单釜与三釜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t ,并与理论值比较,分析偏差原因。
(2)计算模型参数n ,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3)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七) 计算示例 表一:试验数据记录
对单釜进行计算:
28.425011.01000......13.08005.040)t (tL =⨯++⨯+⨯=∑ 242.1011.0......13.005.0)t (L =+++=∑
平均停留时间:s 4.342242
.128.425)t (L )t (tL t ===
∑∑ 4.213238
011.01000......13.08005.040)t (L t 2
2
2
2
=⨯++⨯+⨯=∑ 方差:222
2
2
t
s 2.544414.342242
.14
.213238t )
t (L )t (L t =-=
-=
σ
∑∑
无量纲方差:46.04
.3422
.54441t
2
2
2t 2==
-σ=
σθ
17.246
.011n 2==-σ=
θ
对多釜(最后一个釜)进行计算:
56.977046.01000......046.08003.040)t (tL =⨯++⨯+⨯=∑ 941.1046.0......046.003.0)t (L =+++=∑
平均停留时间:s 6.503941
.156.977)t (L )t (tL t ===
∑∑
2.621547
046.01000......046.08003.040)t (L t 2
2
2
2
=⨯++⨯+⨯=∑ 方差:222
22t
s 56.66569637.503941
.12
.621547t
)t (L )t (L t =-=
-=σ∑
∑
无量纲方差:262.06
.50356
.66569t
2
2
2t 2==
-σ=
σθ
82.3262
.011n 2==-σ=
θ
表二: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