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第二讲-上士闻道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及甚冥惚恍为十

古真兮兮兮物一 ,,,,,,章

其其其其其惟
名中中中中恍
不有有有有惟
去信精物象惚
。;。;。
精选课件ppt
64
混沌是怎么被打破的?

故长天第

能且长七

长久地章

生者久 ,。

以天
其地
不所
自以
生能

精选课件ppt
65
11
有 道
拾壹
必 有

精选课件ppt
66
有道必有德
什么是“道德”

若若若若十

讷屈冲缺五 。,,,章

大其其
巧用用
若不不
拙穷弊
,。。
精选课件ppt
59
10 拾
无 中 生

精选课件ppt
60
无中生有
解释“无 中生有”
“无”和“有” 非有非无状
的关系
态告诉我们
辩证阐述中 的道理
华文化
混沌是怎么 被打破的?
精选课件ppt
61
解释“无中生有”
渊道第 兮冲四 ,,章 似而 万用 物之 之或 宗不



有天弱反四 生下者者十 于万道道章 无物之之
德 经 》
生用动
于。,


精选课件ppt
43
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是无是十 谓物谓四 惚之无章 恍象状
德 经 》
。,之


精选课件ppt
44
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示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实用文档文案大全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 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德经》解谜,有心人留意

《道德经》解谜,有心人留意

《道德经》解谜,有心人留意[原创]《道德经》解谜,有心人留意行仁于2012/11/3 9:55:25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第一章道能说吗?能。

但别把我说的道和诸子百家混同起来。

道能用概念来叙述吗?能。

但我用的概念可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

为什么总是去人欲?那是为了返本归真,见宇宙真相。

否则的话永远是情欲满身的常人。

常人只能见到这个地方的表面现象。

这个地方,叫做阴阳。

你要和道同,那你就能跳出这个阴阳。

你也不叫常人了。

同叫入玄门。

一直炼下去,神通自己就出来了。

不是真正的修炼者,理解的那个概念的涵义以及句读不可能对。

即使作为修炼者不同的修为读出来的东西也还都不一样。

不能再详细了。

自己一点不动脑子,到了关键点的时候肯定就不行。

那等于白看。

第二章人得知什么是好、什么是美,都做好事、追求美,要坚决不做坏事、丑事。

为什么创造了这个天地?是度人用的。

天地生万物、养万物、教万物,无所求,不要求回报,不用你感恩。

得和天地一样。

成功了别傲,傲的话就厌你、弃你。

第三章人不好名,就不争;人不好利,就不偷;人不好色,就不糊涂。

圣人怎么治天下?教人修道。

人都在返本归真,个别的“精明人”有贼心也没贼胆了。

人都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天下自然太平。

第四章无为而又有所作为,执两用中,不自满。

至虚如渊似万物之主,能化解一切;生活在人群中而其心至清,似有似无。

我者盲者之子,帝以忍让待象。

留意“吾”。

后面的章节中还有“吾”、“我”。

得能想出来是谁。

第五章天地无亲而任自然,生杀以时;圣人无私而从事于百姓,德及鸟兽。

天地之间如风箱,空而不穷,多劳多得。

重刑政而穷其运,不如守德用中。

第六章元婴也要,这个身体也要,不老化,性命双修。

玄关设位,给天地打基础。

缓慢连绵,“勿忘勿助”,因之不倦。

有些人历来对第六章感兴趣,因为在讲具体的功法。

有动有静,“勿忘勿助”是我借用孔子的说法,方便有的人理解而已,事先说明,《道德经》就是说的“若存”两个字。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内容简介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

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

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

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

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让我们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感悟道德经的奥秘!《道德经》与人生(一)《道德经》与人生(二)《道德经》与人生(三)第一集老子传道第二集上士闻道第三集人生的价值第四集究竟何为道第五集反者道之动第六集智慧与阴谋第七集柔弱胜刚强第八集无为无不为第九集知识与知道第十集无中生有第十一集人生有三宝第十二集有道必有德第十三集以德治国第十四集无知无欲第十五集如何明道第十六集上善若水第十七集为人类谋福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解释第一讲→道与名道可道今天由我来讲道那麽道是什麽呢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而目说得很多很多非常道依我看来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为讲出来的道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譬如说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你就是巧夺天工画得跟真的一样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这就是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可是世人就是这麽顽固喜欢门户之争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你们不是道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因此我看到这种情形才发觉到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谈到说我说法四十九年实在是没有说法的如果你们以後讲我有说法就是在毁谤我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像这样的了解还是离道很远的名可名名这一个字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个时候宇宙万物都没有名字可是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一旦到了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可以看得出来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非常名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著变换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随著人的死亡之後这个名字也就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称呼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无名天地之始所以说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有名万物之母照这样说来称呼与名字不就像万物的母亲吗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同窍)所以我说人的心灵在清清净净连一点欲望也没有的时候才能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另本作元)以上两种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观察到的事物当然就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不是很玄吗玄之又玄(玄另本作元)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们再深入去探讨的话便可得到更玄妙的问题你相信吗众妙之门所以我说研究道这门学问的确是所有玄妙之门中最玄妙的了你说不是吗002→观窍章第二(窍另本作徼)第二讲→相对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假使为了表现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虚伪的巧扮像这种作为难道还能算是美好吗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让别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麽这种行为还能算是行善吗故有无相生因此凡事没有有的感觉就没有无的感觉因为有与无是相对的难易相成没有困难的感觉就没有容易的感觉所以困难与容易也是相对的长短相形没有长的名称就没有短的名称所以长与短也是相对的高下相倾没有高的名称就没有下的名称所以高与下也是相对的音声相和(声另本作闻)没有小声的分别就没有大声的分别所以小声与大声也是相对的前後相随没有前方的分别就没有後方的分别所以前方与後方也是相对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知道以上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後为了要超越褒奖与烦恼的包袱所以他就以无为的心去处事因为以无为的心处事他就不会感到困扰因此他对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欢以辩论的语气去实行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他会学著天地培养万物一般不辞辛劳而且不自傲更不视为己有一样的无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此圣人他以天地之德为榜样所以就做了许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许多事情之後还是感到自己没有做一样因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像他这样宽容大量的涵养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缘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万古流芳啊003→安民章第三第三讲→无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一个人最好不要标榜自己的尊大就不会让人去争取虚名的地位那麽人与人之间反而能达到和平相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要特别去标榜或是珍藏难得的财货这样别人的不会有贪欲的妄念而沦为盗贼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因此由以上的启示我们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见那些足以起心动念的声色货利心思就不会受到外物的迷惑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断除一切的邪思妄念为首要的步骤因为能断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再来又教人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及不择手段的互相竞争之心能够这样的话争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体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坚定自强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又没有伪诈的心智及争夺的欲念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像这样教化人民的方法纵然有几位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照这样无为又安然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天下那里还有治不好的道理呢004→不盈章第四第四讲→道的功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却能让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深厚博大的样子不就像万物的宗主吗挫其锐解其纷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决不锋芒显露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就因为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和其光同其尘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湛兮似若存在清静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见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广大又变化无穷难怪凡俗的人难以观察它的迹象只是说它好像存在的样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体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间又无迹可寻所以吾也不知它的来历但是它应该在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第五讲→天地与圣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真的不仁慈吗为什麽将万物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後就不要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真的不仁慈吗为什麽将天下百姓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後就不要了其实天地化育万物是遍及一切的圣人博爱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们的心境绝不存有偏狭之意与分别之念因此万物的退化完全是随著他们的因果造化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圣人的不仁慈其实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为自己招来的因果祸福啊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麽风就自然吹出来多言数穷因此天地与圣人的心境是无为的而现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守中庸之道常常以为自己很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像这种作为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不如守中如果要像以上这些多余的做作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说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气就隐藏在肝脏二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气就隐藏在肺脏三嘴巴如果不多说神气就隐藏在心脏四耳朵如果不多听精气就隐藏在肾脏五身体如果不多动意气就隐藏在脾脏以上这五种神气如果能够守中身体中的五气自然归於本位浊精自然化为元气元气自然化为神气神气自然归於虚无之中这就是修身的要诀性命的关键学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006→谷神章第六第六讲→无形的真神谷神不死是为玄牝天地有无形的真神人体有无形的元神这都是虚无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就简称为万物之母吧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万物之母虽然毫无门路可寻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而出从此而入因此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呀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以妙有之门是至虚至无的是用之不尽取不不竭的像这种变化的玄妙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007→无私章第七第七讲→无私之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这个天地仍然是这个地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那麽天地为什麽能够如此的长久呢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所以它能够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後他也学著天地一样将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将别人的事放於前面可是的灵性却永远在别人之上外其身而身存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的真我反而永远长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就是圣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的伟大而且等到的身体死了以後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还受到後人的敬仰这就是没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处 008→若水章第八第八讲→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世人都想学善今日吾就来讲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麽那就是水了为什麽呢不信的话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水的善德在那里呢就是它利益万物滋润万物也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二它处在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居善地三它无论居住在什麽地方都能随处而安真静自守心善渊四而且它的善德渊深得很几乎难以测量为什麽呢因为它能够沉静又能和合万物之用与善仁五水施予万物皆出自於仁爱之心这就是它的仁慈言善信六水本无言可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适时而去来这就是水的信用政善治七水的滋润万物就好比处理政治一样遇热就升成雨露多余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现象不就是水善於处理政治的表现吗事善能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如行舟渡筏滋润万物煮饭烧菜洗衣无不是水的善能动善时九在举动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圆的地方它就成为圆形流到方的地方它就成为方形氤瘟的时候就会下雨晴天的时候它就升华人如果能够像水一样不违背天时行事不妄做不妄为不妄言这才是学习水的善德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其水不与它物相争所以它物也不会与水相争这就是水以和的表现所以如果人能够学水的涵养与和气自然也不会有错误之纷争了009→持盈章第九第九讲→为人的道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为人的道理应该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适可而止不要自夸自大因为自信自满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来一样得不偿失的倒不如放下自大自满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适揣而锐之不可常保自恃自己聪明才智就锋芒显露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排斥与打击因此这种人就不可能受到别人的拥载与爱护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与玉虽是珍贵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纵然是富有之人金玉堆积满堂一旦临命终时还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养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也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还有富贵之人如不生骄傲之心他人必定会以让恭之心礼敬於你倘若贪恋富贵又骄傲自得这将使人嫉妒批评又是自取祸殃的开始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所以只有成功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010→玄德章第十第十讲→修道难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修道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人心一外驰魂就与魄相离那麽你们能够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能够专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一样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吗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你能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清净澄澈而毫无瑕疵吗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你能在爱国家爱民族或是治理国政的时候保持一种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吗天门开阖能无雌乎人心为一身之主那麽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乐出入动静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守住安静柔弱呢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你们能够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还能保持不以聪明为骄傲而守住无见无闻无为无欲的境界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以上这些道理其实都是要你们学习天地一般因为天地虽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是它仍然不把万物当成自己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还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长养育万物还不认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这种作为便可称为最深最厚最高最远...(注)■最远...[注]→原书漏印■玄者妙也黑也玄通元→始也011→虚中章第十一第十一讲→无的用途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轮要三十支径木插入中间的轴心这个车轮才有作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制造盛物的器具要留个中空的地方这些器具才能盛物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造房屋开凿门窗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说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012→为腹章第十二第十二讲→追求外在的人五色令人目盲追求外在的形色将离去本性的灵明譬如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响就会流逸奔驰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趋於迷盲就是这个原因五音令人耳聋贪求外在的声色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之中像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的人吗五味令人口爽(爽另本作臭)人一旦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觉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饭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田另本作畋)如果人无所事事每天骑著马追逐鸟兽打猎竞技这种人将会使自己疯狂於斗争之心导致身心不宁而迷失天赋之本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拥有珍贵宝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动受到妨碍而过份虚荣的人往往会不顾节操以至身败名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一心一意常养性中之腹饱不爱外物而乱心就是这个原因呀013→宠辱章第十三第十三讲→宠爱与羞辱宠辱若惊世人皆注重於宠爱与羞辱的差别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贵大患若身而圣人就不同了对於别人的宠爱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何为宠辱若惊为什麽宠爱及羞辱会让吾感到惊慌呢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因为宠爱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贵一样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将要受人嘲笑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麽有身体是祸患呢因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更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看成我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所以有道的人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就是天下人的尊贵自己的荣耀就是天下人的荣耀像这种有道之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因此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但并不为了贪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像这种人我们就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014→道纪章第十四第十四讲→无相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名曰夷看不出什麽东西就叫做无相听之不闻曰希听不出什麽声音就叫做无声搏之不得名曰微(搏另本作抟)摸不著的东西就叫做无形此三者不可致诘以上三样无相无声无形就是道体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著这就是道体的不可思议之处故混而为一虽然无相无声无形的理论可以分开来说可是它的本体其实还是混合的其上不其下不昧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边明的就有一边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体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它绵绵不绝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是有个物体又难以立言因为它毕竟是非常虚无的东西虽然它生长了万物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长的是为无状之状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无象之象是谓恍惚所以有人说道体为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为什麽会这样子呢因为如果你想在前头去迎接道体的话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因此圣人就是秉著持著这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间的一切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以我说能够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知道道的系统的人因为这个系统就是道的纲纪呀015→不盈章第十五第十五讲→古代的有道之士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候的有道之士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难以了解的玄机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豫兮若冬涉川(另本兮)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绝对不会急迫冲动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就鲁莽走过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吗犹兮若畏四邻(另本兮)他慎独的工夫就好古时候的犹兽要下山一样的谨慎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俨兮其若客(另本兮)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为人恭敬的样子就好像身为主人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不敢轻举妄动涣兮若冰将释(另本兮)在心性清静方面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著就好像春风中的冰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心胸的开阔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能够虚受一切涵容万物浑兮其若浊(浑另本作混)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澄另本作久)所以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 在动荡之中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敝另本作弊)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不自满不自傲的人就是因为他不自满不自傲只是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016→复命章第十六第十六讲→致知的极点致虚极守静笃如果人能够致知达到虚无妙境虚空妙有的时候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达到大智慧的极点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达到最高止境之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另本作後)那麽万物的生长孕育死亡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观察到有形的物体又能从有形的物体观察到无形的气胞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奥妙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後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回复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知道什麽是长生的人可说是明白什麽是假我什麽是真我的人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明白灵性不灭的人大都是胡乱想或是异想天开的人因此容易轻举妄动一旦轻举妄动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知常容容乃公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更是大公无私的公乃王王乃天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就会将挽救苍生视为己任这就是圣人了所以圣人也称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顺天行事了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殁另本作没)能够顺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也不会六道轮回了017→知有章第十七第十七讲→国君的治世太上不知有之(不另本作下)上古时候有德的圣君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觉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圣君的恩赐仍然不知道有圣君的存在其次亲之誉之再其次的贤明国君虽然不能像上古的圣君一样淳朴无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亲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国君还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称赞颂扬。

道德经的奥秘.pdf

道德经的奥秘.pdf

道德经的奥秘内容简介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

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

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

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

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让我们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感悟道德经的奥秘!《道德经》与人生(一)《道德经》与人生(二)《道德经》与人生(三)第一集老子传道第二集上士闻道第三集人生的价值第四集究竟何为道第五集反者道之动第六集智慧与阴谋第七集柔弱胜刚强第八集无为无不为第九集知识与知道第十集无中生有第十一集人生有三宝第十二集有道必有德第十三集以德治国第十四集无知无欲第十五集如何明道第十六集上善若水第十七集为人类谋福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

道德经的奥秘儒家和道家是互为表里,不能分开的一、上士闻道:道德经没有标点符号,避免了对人思维的过多限制。

有语言,有文字是对人类有帮助的,但是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专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

因为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能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部分,可以说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以说的部分是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你对,就有人说不对,这是常道,即常道永远有正负两面)道可道,非常道。

(诸子百家都很有学问,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你们所说的都是道,这没问题,但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没有办法把道说得很清楚,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语言文字的限制。

现在只希望你们心里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把真相说清楚,我们只能就我们这一家所看到,所体会到的,把它说出来,但这是片面的道理,而不是整全的道理,希望我们不要过分自我膨胀,也希望来听的人不要认为听到的是整全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同样要记住:我只有一个时间,我只有一个嘴巴,何况我还有我的立场,我怎么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讲光呢?这是一种局限性。

伏羲为我们做学问开的大窗口:天人之学~天垂象(我们做学问要从天垂象开始)~老天不会说话,但人活在天地之间,不能离开天地,只有了解天地,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道是用来行的)我们人与人互动是靠感应,你一定靠嘴巴,不一定靠言辞,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

这个叫做心连心,心与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

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说不可,把感应的能量弄得太小。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易经是用来行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来应证,来实践)二、人生的价值:既然要做一个人,就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人生的最高价值?~行道(道是用来行的,而不是用来讲的,说了半天,倒不如自己把它做出来)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老子用道代表所有的自然)~自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无私的奉献~人类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人群造福。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2讲上士道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六个科判,「罪障速得净除」。

也就是说如果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生起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的话,纵使是非常大的「恶业」,也能够在这个当下,透由菩提心这种力量能够将它净除。

所以在《入行论》当中也有讲述到说: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也就是说再大的罪恶,都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能够将它净除。

比如说我们看到小乘的行者,像声闻以及独觉的这些阿罗汉而言,他们没有办法断除障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他们的心续当中没有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

他们也了解「无我」的内涵,也证得「空性」的道理,但是在烦恼障以及所知障当中,他们为什么只能断除「烦恼障」,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心续当中没有这一颗菩提心。

至于像证得空性的这样一种「智慧」,不管是小乘的声闻独觉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这些在他们的心续当中都有,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够断除「所知障」?却有人没有办法断除,只能断除「烦恼障」?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当中,是否有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一般而言,如果我们想要净除非常大的这些罪障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透由观修「空性」以及观修「菩提心」来断除,在这两者当中又以「菩提心」的力量为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续当中有菩提心的话,我们就能够断除烦恼障以及所知障;相反的,没有菩提心只有空正见的话,我们就只能断除烦恼障,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七个科判,「所愿皆成」。

这个科判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如果我们能够在内心当中,生起这样的一颗菩提心的话,不管是自利这一方面也好、利他这一方面也好,所有一切的事情,都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来成办。

就以今生的角度而言,对于我们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我们想要成办的不外乎是「来生不堕入三恶道」,或者是「来生能够得到增上生、得到解脱的果位」,或者是「得到圆满的佛果位」。

不管是不堕入三恶道也好、得到解脱、或者是佛果位,这些都能够透由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来成办。

浅谈道德经的奥秘

浅谈道德经的奥秘

读书笔记——道德经的奥秘——胡欣悦一、作者了解曾仕强教授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

曾仕强祖籍在漳州,其启蒙教育也同样在漳州。

曾仕强:现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

曾仕强先生生于1934年,祖籍福建漳州。

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曾仕强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多次应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中国大陆演讲。

据了解,曾仕强父亲是漳州华安一中的首任校长,曾仕强启蒙教育阶段在当时的南方小学(新桥小学),后来由于父亲前去厦门工作,曾仕强即随父前往厦门读中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往台湾。

曾仕强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

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

二、道德经摘录《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让我们一同来解开-道德经的奥秘

让我们一同来解开-道德经的奥秘

子曰: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 内自讼者也。
圣人经典:
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佛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有报, 如影随行。 易经:厚德载物。
老子: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 者,善人之资。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地球
礼记:

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 愉色,有愉色者必生婉容。
弥勒佛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孔 子
孔子周游列国: 古人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 也。道德于此,则穷道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孔子弹琴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是什么: • • • • • 道就是宇宙的本体 老子用道来诠述 佛教用空、法界来诠述 耶稣用上帝来诠述 儒家用无极来诠述
宇 宙
虚空丰富的能源: • • • • 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 佛 空中生妙有 耶稣 上帝创造万物 儒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仪 生四象
姜太公
鬼谷子
诸葛亮
毛泽东
国学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国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叙述 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实象,是人类 心灵成长,心灵净化,提升智慧及 开阔视野的绝好教材。 现代教育则是注重在科技发展与大 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
《史 记》
• 天下国家之事,败于小人者十一,败于君子 者十九,盖小人之骨柔,其气馁,其愿欲易售, 其营垒亦易破;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业已 为众所推,其自负也常亢而不肯下,于是为深 刻,为褊浅,为执坳,不能舍己从人,以佐国家 之急。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帛书《老子》通释之“上士闻道”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楚简:上士闻道,堇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痍道如类,进道如退。

上德如谷。

(分章符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亡隅。

大器曼成,大音袛声,天象亡形,道(此字后断简)历来注家对这一章多只注重个别字句的考证、甄别,对各段落间的联系和全章的中心、主旨几乎不予涉及,或语焉不详。

其中原因我想是因为此部分内容,尤其是世传本,本身较混杂,对文句的考据尚且众说纷纭,更不用说主旨了。

实际上若是参照一下郭店楚简(幸运的是郭店楚简对此部分内容保留的相对完整),尤其是其中的分章符号,即可对关于世传本的争论,诸如建言包括的内容等,划上一个句号。

郭店楚简此部分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至“上德如谷”止。

前两章(“上德不得”章与“昔之得一者”章)老子从内圣外王的不同角度阐释了“上德”,而此部分,老子通过不同的“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以及“建言”所表现出的辨证思想,引出“上德如谷”这一上德的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

下一部分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上德的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扩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最终落实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的“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并为后面几章关于道的论述做好铺垫。

在帛书中本部分与前两部分(“上德不得”章、“昔之得一者”章)构筑了一个有关“德”的基本框架,内容前后衔接。

“上德不得”章讲了“上德”的基本特性及其与其他为政方式的区别;“昔之得一者”章进而介绍“德”的本质特征,即“一”,此部分用辩证法阐述“上德”的特殊性及其特殊作用和意义,最后又引出其所依循的“道”,为后文对“道”的进一步阐述埋下了伏笔。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

闻道悟道的方式不同,活法天壤之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41章人的智慧和领悟力不同,行为的打开方式也不同。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境界。

老子根据不同的人对道的认识水平的高低,把闻道悟道的人划分为3个层次,即上士、中士、下士,3个层次的人对道的体悟不同,领悟水平不同,因而对道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0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是指悟性高的人,也是悟道较深的人;“勤”,勤奋、勤勉;“行”,实践、践行。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意思是,上等悟道之士听了道以后,努力去实践道。

上士为什么会非常勤勉地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因为他们听懂了道,能够心领神会道的奥妙之处,体悟到道的精神实质,并对道深信不疑,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就是积极努力地实践它,使自己与大道完全融合。

在一些人的眼里,道是一种信仰,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应该终生奉行。

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了道,晚上死了也不觉得遗憾。

由此可以看出上士的特征:对道有着深刻的体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够把道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实践一辈子,直到盖棺定论的那一天。

孔子评价他的弟子颜回对道的坚持,“其心三月不违仁”。

这里的“三月”不是指3个月,而是指很多个月,也就是长久。

颜回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并且把“仁”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之中,始终不会离开“仁”,应该说颜回就是上士。

而对于普通的人来说,道代表正确的做人做事的规则和规范,不但要知道,要理解,而且还要照着做,这样做,准没有错。

02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是那种理解力、领悟力处于中层的人;“亡”,同“无”,“若存若亡”的字面意思是若有若无,在这里是指将信将疑的意思。

领悟力中等的人听了道之后,将信将疑,因心存疑惑,践行道的时候是时断时续。

中士听人讲了道之后将信将疑,有两个原因,一是自身觉悟的局限,不能准确把握道的精神实质,半信半疑;一是学习不够深入全面系统,一鳞半爪,对道一知半解,理解不透,甚至似是而非。

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解释第一讲→道与名道可道今天由我来讲道那麽道是什麽呢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这个道而目说得很多很多非常道依我看来这只是口头之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是真正本来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为讲出来的道只是描写与形容而已与事实毕竟是距离很远的譬如说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你就是巧夺天工画得跟真的一样毕竟还不是真正的桌子这就是本来的东西与形容描写的差别距离可是世人就是这麽顽固喜欢门户之争都去强调我们才是道你们不是道而且每个人所强调的道都不一样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衡突与矛盾因此我看到这种情形才发觉到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因为这只是形容与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无法形容与描述的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谈到说我说法四十九年实在是没有说法的如果你们以後讲我有说法就是在毁谤我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对道的体悟也是难以使用言语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体悟大道的话只想依靠别人的说词像这样的了解还是离道很远的名可名名这一个字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个时候宇宙万物都没有名字可是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一旦到了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可以看得出来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可是这只是人间的巧立名目而已非常名因为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著变换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随著人的死亡之後这个名字也就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称呼都不是并正长久的称呼无名天地之始所以说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有名万物之母照这样说来称呼与名字不就像万物的母亲吗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同窍所以我说人的心灵在清清净净连一点欲望也没有的时候才能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另本作元以上两种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观察到的事物当然就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不是很玄吗玄之又玄 (玄另本作元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们再深入去探讨的话便可得到更玄妙的问题你相信吗众妙之门所以我说研究道这门学问的确是所有玄妙之门中最玄妙的了你说不是吗002→观窍章第二 (窍另本作徼第二讲→相对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假使为了表现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虚伪的巧扮像这种作为难道还能算是美好吗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让别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麽这种行为还能算是行善吗故有无相生因此凡事没有有的感觉就没有无的感觉因为有与无是相对的难易相成没有困难的感觉就没有容易的感觉所以困难与容易也是相对的长短相形没有长的名称就没有短的名称所以长与短也是相对的高下相倾没有高的名称就没有下的名称所以高与下也是相对的音声相和 (声另本作闻没有小声的分别就没有大声的分别所以小声与大声也是相对的前後相随没有前方的分别就没有後方的分别所以前方与後方也是相对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知道以上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後为了要超越褒奖与烦恼的包袱所以他就以无为的心去处事因为以无为的心处事他就不会感到困扰因此他对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欢以辩论的语气去实行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他会学著天地培养万物一般不辞辛劳而且不自傲更不视为己有一样的无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此圣人他以天地之德为榜样所以就做了许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许多事情之後还是感到自己没有做一样因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像他这样宽容大量的涵养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缘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万古流芳啊003→安民章第三第三讲→无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一个人最好不要标榜自己的尊大就不会让人去争取虚名的地位那麽人与人之间反而能达到和平相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要特别去标榜或是珍藏难得的财货这样别人的不会有贪欲的妄念而沦为盗贼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因此由以上的启示我们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见那些足以起心动念的声色货利心思就不会受到外物的迷惑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断除一切的邪思妄念为首要的步骤因为能断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再来又教人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及不择手段的互相竞争之心能够这样的话争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体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坚定自强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又没有伪诈的心智及争夺的欲念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像这样教化人民的方法纵然有几位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照这样无为又安然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天下那里还有治不好的道理呢004→不盈章第四第四讲→道的功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却能让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深厚博大的样子不就像万物的宗主吗挫其锐解其纷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决不锋芒显露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就因为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和其光同其尘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湛兮似若存在清静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见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广大又变化无穷难怪凡俗的人难以观察它的迹象只是说它好像存在的样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体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间又无迹可寻所以吾也不知它的来历但是它应该在主宰万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第五讲→天地与圣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真的不仁慈吗为什麽将万物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後就不要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真的不仁慈吗为什麽将天下百姓当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用过之後就不要了其实天地化育万物是遍及一切的圣人博爱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们的心境绝不存有偏狭之意与分别之念因此万物的退化完全是随著他们的因果造化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圣人的不仁慈其实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为自己招来的因果祸福啊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麽风就自然吹出来多言数穷因此天地与圣人的心境是无为的而现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守中庸之道常常以为自己很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像这种作为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不如守中如果要像以上这些多余的做作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说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气就隐藏在肝脏二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气就隐藏在肺脏三嘴巴如果不多说神气就隐藏在心脏四耳朵如果不多听精气就隐藏在肾脏五身体如果不多动意气就隐藏在脾脏以上这五种神气如果能够守中身体中的五气自然归於本位浊精自然化为元气元气自然化为神气神气自然归於虚无之中这就是修身的要诀性命的关键学道之人不可不知呀006→谷神章第六第六讲→无形的真神谷神不死是为玄牝天地有无形的真神人体有无形的元神这都是虚无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就简称为万物之母吧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万物之母虽然毫无门路可寻但是天地万物无不是从此而出从此而入因此才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呀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以妙有之门是至虚至无的是用之不尽取不不竭的像这种变化的玄妙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007→无私章第七第七讲→无私之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这个天地仍然是这个地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那麽天地为什麽能够如此的长久呢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所以它能够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後他也学著天地一样将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将别人的事放於前面可是的灵性却永远在别人之上外其身而身存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的真我反而永远长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就是圣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的伟大而且等到的身体死了以後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还受到後人的敬仰这就是没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处008→若水章第八第八讲→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世人都想学善今日吾就来讲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麽那就是水了为什麽呢不信的话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水的善德在那里呢就是它利益万物滋润万物也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二它处在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居善地三它无论居住在什麽地方都能随处而安真静自守心善渊四而且它的善德渊深得很几乎难以测量为什麽呢因为它能够沉静又能和合万物之用与善仁五水施予万物皆出自於仁爱之心这就是它的仁慈言善信六水本无言可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适时而去来这就是水的信用政善治七水的滋润万物就好比处理政治一样遇热就升成雨露多余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现象不就是水善於处理政治的表现吗事善能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如行舟渡筏滋润万物煮饭烧菜洗衣无不是水的善能动善时九在举动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圆的地方它就成为圆形流到方的地方它就成为方形氤瘟的时候就会下雨晴天的时候它就升华人如果能够像水一样不违背天时行事不妄做不妄为不妄言这才是学习水的善德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其水不与它物相争所以它物也不会与水相争这就是水以和的表现所以如果人能够学水的涵养与和气自然也不会有错误之纷争了009→持盈章第九第九讲→为人的道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为人的道理应该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适可而止不要自夸自大因为自信自满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来一样得不偿失的倒不如放下自大自满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适揣而锐之不可常保自恃自己聪明才智就锋芒显露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排斥与打击因此这种人就不可能受到别人的拥载与爱护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与玉虽是珍贵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纵然是富有之人金玉堆积满堂一旦临命终时还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养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也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还有富贵之人如不生骄傲之心他人必定会以让恭之心礼敬於你倘若贪恋富贵又骄傲自得这将使人嫉妒批评又是自取祸殃的开始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所以只有成功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010→玄德章第十第十讲→修道难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修道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人心一外驰魂就与魄相离那麽你们能够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能够专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一样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吗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你能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清净澄澈而毫无瑕疵吗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你能在爱国家爱民族或是治理国政的时候保持一种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吗天门开阖能无雌乎人心为一身之主那麽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乐出入动静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守住安静柔弱呢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你们能够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还能保持不以聪明为骄傲而守住无见无闻无为无欲的境界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以上这些道理其实都是要你们学习天地一般因为天地虽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是它仍然不把万物当成自己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还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长养育万物还不认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这种作为便可称为最深最厚最高最远...(注■最远...[注]→原书漏印■玄者妙也黑也玄通元→始也011→虚中章第十一第十一讲→无的用途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轮要三十支径木插入中间的轴心这个车轮才有作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制造盛物的器具要留个中空的地方这些器具才能盛物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造房屋开凿门窗要留个空间才能住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说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012→为腹章第十二第十二讲→追求外在的人五色令人目盲追求外在的形色将离去本性的灵明譬如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响就会流逸奔驰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趋於迷盲就是这个原因五音令人耳聋贪求外在的声色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之中像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的人吗五味令人口爽 (爽另本作臭人一旦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觉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饭疏食饮水而乐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田另本作畋如果人无所事事每天骑著马追逐鸟兽打猎竞技这种人将会使自己疯狂於斗争之心导致身心不宁而迷失天赋之本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拥有珍贵宝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动受到妨碍而过份虚荣的人往往会不顾节操以至身败名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一心一意常养性中之腹饱不爱外物而乱心就是这个原因呀013→宠辱章第十三第十三讲→宠爱与羞辱宠辱若惊世人皆注重於宠爱与羞辱的差别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贵大患若身而圣人就不同了对於别人的宠爱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何为宠辱若惊为什麽宠爱及羞辱会让吾感到惊慌呢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因为宠爱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贵一样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将要受人嘲笑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麽有身体是祸患呢因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更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看成我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所以有道的人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就是天下人的尊贵自己的荣耀就是天下人的荣耀像这种有道之人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因此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但并不为了贪享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像这种人我们就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014→道纪章第十四第十四讲→无相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名曰夷看不出什麽东西就叫做无相听之不闻曰希听不出什麽声音就叫做无声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另本作抟摸不著的东西就叫做无形此三者不可致诘以上三样无相无声无形就是道体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著这就是道体的不可思议之处故混而为一虽然无相无声无形的理论可以分开来说可是它的本体其实还是混合的其上不其下不昧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边明的就有一边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体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它绵绵不绝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是有个物体又难以立言因为它毕竟是非常虚无的东西虽然它生长了万物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长的是为无状之状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无象之象是谓恍惚所以有人说道体为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为什麽会这样子呢因为如果你想在前头去迎接道体的话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因此圣人就是秉著持著这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间的一切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以我说能够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知道道的系统的人因为这个系统就是道的纲纪呀015→不盈章第十五第十五讲→古代的有道之士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候的有道之士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难以了解的玄机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兮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绝对不会急迫冲动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结冻了才敢走过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就鲁莽走过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吗犹兮若畏四邻 (另本兮他慎独的工夫就好古时候的犹兽要下山一样的谨慎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俨兮其若客 (另本兮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为人恭敬的样子就好像身为主人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不敢轻举妄动涣兮若冰将释 (另本兮在心性清静方面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著就好像春风中的冰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心胸的开阔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能够虚受一切涵容万物浑兮其若浊 (浑另本作混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所以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在动荡之中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不自满不自傲的人就是因为他不自满不自傲只是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016→复命章第十六第十六讲→致知的极点致虚极守静笃如果人能够致知达到虚无妙境虚空妙有的时候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达到大智慧的极点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达到最高止境之时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後那麽万物的生长孕育死亡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观察到有形的物体又能从有形的物体观察到无形的气胞这些生生化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去发现它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奥妙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因此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後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回复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知道什麽是长生的人可说是明白什麽是假我什麽是真我的人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明白灵性不灭的人大都是胡乱想或是异想天开的人因此容易轻举妄动一旦轻举妄动往往就要招来灾殃了知常容容乃公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所以这种人的心胸开朗更是大公无私的公乃王王乃天像这样至公无私的人就会将挽救苍生视为己任这就是圣人了所以圣人也称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顺天行事了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殁另本作没能够顺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够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体死了也不会六道轮回了。

《道德经》中认识事物的相对论

《道德经》中认识事物的相对论

《道德经》中认识事物的相对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段文字,强调了认识事物方面的相对理论,可以称之为认识相对论。

对于同一事物,由于所观察的角度不同,认识的水平不同,观察者的德性不同,常常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持不同的立场,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的实践。

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道同而人的认识不同,理同而人的立场不同,物同而人们所观察的视角不同,事同而人的判断标准不同,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境界和德性不同。

士人尚且存在上中下三等,更何况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不同阶级立场的人。

可见道之难识,道之难得,道之难行。

毛主席总结的太实在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

”老子的三士之说正是此意。

真理一脉相通,圣人所见略同,三士看法各异。

对于道的性质与真相,三种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也。

“明道若昧”者,上士看出是明道,中士认为是若隐若现的道,下士看成是可笑之路。

由于人的境界不同,其认识就会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行事方向不同,实践结果当然也就不同,这就是认识相对论。

真理为一,看法却有三六九等,有人赞叹之,有人大笑之,可笑的不是天道之理,而是所笑之人的境界和德性。

从态度方面来说,对于真正符合大道的实践,对于圣人之行为,上士认识到这是大智慧所为,非常人所能够理解;中士看来无所谓,若即若离;下士看来就是愚蠢的行为,故笑之。

实乃愚者见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就能够理解,知天道之精神,晓地道之规律,通人道之精微,故勤勉而实践,身体力行之。

这是知和行的问题,“闻道”就是为了“行”,正确之“行”来源于“闻道”。

研究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遵道而行,对于“上士”来说,不但要“行”而且要“勤”行。

所谓的“勤”就是自觉自愿,始终如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而行之”方为“上士”。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一知半解,故而半信半疑,时行时不行。

夜读道德经(连载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夜读道德经(连载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夜读道德经(连载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士”分为了上中下三品。

一个人是不是“上士”?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就是:他一旦闻道,能不能马上勤勉刻苦、身体力行,努力向道靠拢?真正的上士会把这种智慧变为生活方式、化为生命本能,因此如鱼得水,再也不会离开道。

所以,上士的心遇风不摇、遇事不迷、遇劫不退、遇福不贪。

所谓“上士”是指具有上根上器的人。

一般人都是用感官来认识世界,用大脑去分析事物,所以都有不同程度的“所知障”——也就是说:思想容易被所学、所知约束,不能完全敞开自己。

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指用“心”活着的人,知识对于他们只是工具;而先天的心灵才是生命的真正主宰。

所以,他们的悟性就更高、感通能力也更强。

因此,他们才有这个机缘自求自证、正修正悟。

比如六祖慧能。

他原本不识字,从小卖柴为生,一天偶尔听到别人诵读《金刚经》时大受触动,当下安排好母亲,就踏上了出家求法之路。

而刚出家时,五祖弘忍大师一开始故意取笑他;后来又在很长时间里冷落他,只让他做舂米劈柴的杂务,以观察他的求法之心是否坚定?直到准备传法的那一夜,五祖才告诉慧能:“求道的人,为法忘躯,是应当这样的。

”随后为他示经意、传衣钵。

而慧能大师之后又经过了十五年的生死磨砺、潜行密修,才印证自己的修行已臻圆满之境,这才开启了此生的弘法之旅。

但上士也不是天生的。

此生如果没有那个根器,只是说明我们的福报、努力、功德还不够而已。

只要从现在开始,走正道、修德行,把规律的种子深埋心底。

总有一天,能量够了,我们的根器、机缘也就成熟了。

“上士闻道”为什么还要“勤而行之”?这是因为“闻道”还不同于“为道”——只有“行道”才是“为道”,只有做到才有力量。

修行方法千千万,但有两个最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放下小我,为众生造福;二是为此而采取的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人生,只有行动能证明选择,而行动也证明了你的信心——你不去做,就说明你没有信心。

而没有信心,你就无法聚焦自身、汇聚能量、万劫不退,最终得道。

《道德经》有上等智慧之人,敬畏道,律己,不显山,不露水

《道德经》有上等智慧之人,敬畏道,律己,不显山,不露水

《道德经》有上等智慧之人,敬畏道,律己,不显山,不露水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靠着士字。

士,是以前的读书人,现在叫作知识分子。

但是,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以前的读书人,读书往内读,在于明理;现在的知识分子,读书往外读,在于谋名利。

因此,士的衰落,也是如今最令人担心的事情。

老子当年把士分成三等,叫作上士、中士、下士。

这与孔子把人分成三等是一样的,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也是三。

《易经》告诉我们,数成以三,无三不成礼。

分成上中下是由于道很深,人们对道的了解,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以下三点个人心得分享,与大家一同去了解三等之士,并助力于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四十一章。

一、对道,持敬畏之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是不会评道的。

反观我们现代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博学多识,都很喜欢论道,盘道。

由此可观,此乃之举已不是上士。

上等智慧的人,闻到道,会与他的内心相通,他会非常勤劳,懂得借助外在的人事物去修内,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行。

上等智慧的人,一般都是沉默的,他明了,医不自叩,法不轻传。

所以,他不但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说给别人听,以去彰显自己。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恰好相反,中士就很喜欢评论,喜欢下定义。

就好比,部分人很喜欢在别人的文章下面留言论道,评道,甚至还会对作者发起挑衅。

这类人,自己什么样,看别人就什么样,自己心里匮乏,不自信,才需要处处去彰显自己,证明自己。

实则,愚昧无知,还不自知。

连《道德经》最基本的,道不可道,名不可名,都不了解,还何谈懂道呢。

道,是能言明的吗?道,是可盘的吗?道是可论的吗?——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则与上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士闻道,怀有敬畏之心;下士闻道,只有嘲讽。

这便是:反者,道之动。

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会向着事情的反方向去发展的。

所以,通过了解上士闻道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下士闻道是何态度了。

故而,下士闻道,大笑之。

就好比,现代部分人,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是不相信其存在的,他们会讥讽,会嘲笑,觉得,那是迷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奥秘(外: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断句读。

曾仕强教授认为,这一句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这三种读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而这六个字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第二集:上士闻道:我们看书都喜欢讲一句话,叫做开宗明义,就是说一开始就要告诉我们,它要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必须要了解,老子当初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你没有标点符号,每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断句方式。

一旦有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好像是标准化,就使得人的思维,反而受到若干的限制,所以我们常常讲,有语言,有文字,对人类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我们中华文化所有的基础,都是在《易经》上面。

老子他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

因为这个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有办法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最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标点方式: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

告诉我们只要道可以说的那一部分就叫非常道,这样我们就了解到,道最起码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常道,一部分叫非常道,这非常清楚了。

可道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道的叫做什么,叫做常道,因为常道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嘴巴,你怎么可能讲得那么周到,不可能。

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你说的部分,我不谈,我专门从你还没有说到的部分来跟你对抗,意思就是说,你说东的时候我就说西,你说西的时候我就说东,永远没完没了,这都是我们看到的事实,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第二种标点方式:道可,道非,常道。

那在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你对,就有人说你不对,只要有人说这样说可以,就有人说这样说不可以。

这个就叫做常道,意思就是说常道,它永远有正负两面。

其实用正反,不如用现在的叫做正负,它不一定反,所以我们老是把它看成相反,这是很危险的。

因为它不一定相反,它可能是互补,所以这方面呢,我们要特别小心。

第三种就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才是高度的危险性。

(外: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给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留下了一定的思索空间,对于《道德经》开篇这六个字,我们现在常用的解读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说,这句话是高度危险的呢?)我们前面有一个雕塑,这个雕塑我们会放在这里,就是说你要以现在老子的心情,来讲《道德经》,你才知道,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老虎,在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里面,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诸子百家。

它说,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讲得都很有道理,要不你们怎么能成为一家之言呢。

但是我老子,今天抱着一颗很诚恳的心,冒犯大家,希望大家谅解。

就是说你们所说的都是道,没有错,但是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没有办法把道很整全地把它说清楚,(文字:诸子百家所说的道,不是整全的道。

)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语言文字的限制。

我们现在只希望你们心里头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把真相都说清楚,我只能就我们这一家所看到,所体会到的,我把它说出来,这个叫什么?叫做片面的道理,而不是整全的道理,希望我们自己的人,不要过分自我膨大,不要过分自我膨胀,也希望来听的人不要认为我的学说就是整全的道理。

老实讲在当时的氛围,诸子百家是斗来斗去的,你一个人敢向诸子百家去挑战,那人家问你,难道你讲的,就是整全的道理吗?你就要以知道了,就是这个雕塑里面,所表现的当时的状况。

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是同样的情形,那句话我们要反复地,放在脑海里面,我只有一个时间,我只有一个嘴巴,何况我还有我的立场,我怎么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讲光呢?这是一种局限性。

老子他怎么知道,他讲这种话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危险,他怎么知道,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因为我们从伏羲氏开始,他就替我们开了一扇做学问的大窗口。

叫做天人之学。

那什么叫天人之学呢?就是我们做学问,从天垂象开始,因为我们知道老天它是不说话的,可是人活在天地之间,你不能离开天地,你就必须要去了解天地,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因此我们很喜欢看天象,因为天不说话,天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它会很真实的把它的真相,把它的本相,完完全全地透露给我们。

(外:七千多年前,伏羲式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根据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八种现象,创造出了伏羲八卦图,这就是天人之学《易经》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高等智慧的人来解读《易经》的,那么,老子观察到的天象又是什么呢?)老子的象,写在四十一章的三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看这多生动。

高等智慧的人,他听到道以后,他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知道道不是用来讲的,道用来讲是永远讲不清楚的,永远是有偏失的,永远会找麻烦的。

道是用来行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老问人家,你行不行,其实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

他很勤劳,他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去了解这个道。

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但是我真不敢说我听得懂,这已经了不起了,因为你毕竟是中等智慧的人,不容易了。

下面那个就很惨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你看到现在还是这样,凡是那种听不懂的人,他就说你这是乱讲,不可能的,哪有这回事。

好像他比你还懂。

凡是听完了一脸不认同的,一脸怀疑的,这还算好的。

你没有讲完,他就攻击你,你还没讲完,他就否定你,你没有讲完,他就一大堆意见的人,老子说,你真是太差了,你的智慧完全没有开发出来,但是他赶快打圆场,他说也没有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

因为你听懂了你就很轻松了,啊,原来这样,这也是笑。

那听不懂的人就是,他认为不可能的,这是笑话。

(外:不同的人闻道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付诸行动。

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

也有的人“大笑之”,但是这个笑,有可能是因为不懂而不屑,也有可能是因为懂了而高兴,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再一次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正如《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这个老子给老虎讲道的雕像,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一个塑像,大家第一个发现的就是,这个是老虎吗?为什么你会怀疑它不是老虎呢?因为你发现它没有斑纹。

老虎最了不起就是它那个斑纹,什么野兽看到它都怕,可是这只老虎它就服服帖帖的,连斑纹都不见了。

我们从这个雕塑,可以体会到什么?老子他知道这只虎,它是会变的,它可能会把原性马上就表露出来,它也可能服服帖帖,它都可能,那你要跟它讲道,一定很小心,你看他就这么一个小指头,他嘴巴有没有张开,我们也不清楚,他在想什么我们也不懂。

可是这只老虎,它就服服帖帖的,所以我们给它一个标题,叫做“上士闻道”,它是上士,它也可能是中士,它也可能是下士,如果它是下士,斑纹就出现了,两条腿就要站起来了,然后大吼一声老子就不见了。

我们今天就不要伤脑筋再去读什么《道德经》了。

它如果是中士,它在这里会摇头晃脑,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斑纹就若隐若现,现在你看它斑纹不现,它知道它的凶猛是天生的,但是它可以把它藏起来,这个藏也是很重要的,老子讲到它连斑纹都藏起来,那可见它是上士。

我们很多很多事情,从这个雕塑可以一一地来深入,去明白,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老子不能直直的挺在那里,他必须要弯下身来,跟老虎讲话,这就是什么,就是表示他是柔的,他不是像老虎那么刚,它是刚的,它是柔的,但是老虎刚中带柔,他是柔中带刚,他腿弯下来的意思,是告诉它,我跟你不一样,你可以硬碰硬,我可不跟你来这一套,这是他非常清楚的一个表达。

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子的脸跟老虎的脸,是相对的,有交集,现在他跟它讲什么?其实真正了解的人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你跟它讲什么它都听不懂,它听得懂才怪,可是它会搞到纹理都不见了,它会搞到深藏不露,它都把它表现出来,这是靠什么?(外:有人认为老子乃是得道仙人,通兽语,所以他在给老虎讲道,而老虎则在闻道。

但是曾仕强教授认为,那个道根本不是语言可以讲清楚的,所以老虎也不可能听懂老子在讲些什么,但是,凶猛的老虎,为什么会安静的卧在老子身边,他们是靠什么在沟通呢?)靠什么?就是靠《易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应字,应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有没有感应的问题。

你看现在他们两个有感应,我们人与人互动是靠感应,不一定靠嘴巴,不一定靠言辞,说得再多,不如你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

这个叫做心连心,心与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

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讲不可,一直要讲,把感应的能量把它弄到最小。

这也是我们看到这个雕像之后,应该要引以为戒。

中国社会,我们为什么谁都推来推去,不先说话,跟这一段有关系。

老子在第七十章里面,讲了一句话,我们值得放在脑海里面,他说:吾言甚易知,我的话很容易了解,甚易行,我所说的道理很容易做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这不很奇怪吗?(外:很多人觉得《道德经》像部天书,晦涩难懂。

但老子认为,他说的道理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天下的人却没有人能知道,也没人能做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说的人有问题,听的人有问题,做的人都有问题。

你看老子所讲的道理,都是简单无比的,因为他在解释《易经》,《易经》本来就很容易,你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吾言甚易知,其实吾言也不代表是老子的话,老子从来没有说这是他说的话,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听到这些话,都是从《易经》来的,它怎么样,甚易知,非常容易听得懂,非常容易了解,可是你非要自己自作主张,用你主观的意见,把它弄得很复杂,把它弄得很难懂。

甚易行,你就去做,一做就做出来了,实际上我们很天都在做,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天下莫能知,老子讲的是真话,这些道理没有什么难的,你去做就做得出来,你做出来你就明白了,可是事实呢,天下莫能知,整天在那里写文章,研究啊,搞半天的,越弄越玄乎,越弄越迷糊,越弄大家越看不懂,莫能行,这一句话,其实是达摩到中国,才警告我们的,可惜我们还没有听懂,达摩到中国,已经一百三四十岁了,他那么老了,还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呢?他在传达一个很重要的的信息,他说中国人太喜欢做学问了,所以把佛经当做学问来研究,研究到最后,很少人把它付诸实践,很少,知而不行,只修不行,他在告诉我们这个,可是我们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我们这一次,重新再讲《道德经》,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说我要另外树立一派,绝对不可能,我们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易经是用来行的,所以尽管日用而不知,都没有关系,你做得出来,你真正在用就好了,我们要把《道德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来印证,来实践。

我想这才是老子当年冒那么大险所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来探讨人生真正在价值是什么。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