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常考的经典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新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超全汇总!速速收藏!

新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超全汇总!速速收藏!

新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超全汇总!速速收藏!01文言文20篇1.《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3.离骚:同“罹”,遭遇。

4. 《楚辞》和楚辞不同在于:《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作品);楚辞是一种诗歌体裁,也称“骚体”。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5.《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是收集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6.谏太宗十思疏:奏章。

7.师说:文体的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同“逗)。

“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时巫、医不分,巫的职业是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为人治病。

11.阿房宫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12.辇来于秦: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皇帝、皇后乘坐的车子。

13.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14.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

15.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

16.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17.答司马谏议书:信。

18.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谦辞,用于自称。

19.赤壁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新课标常考的经典文化常识

新课标常考的经典文化常识

1.明清科举简表2. 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 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典例】下面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D.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解题分析]A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 与粮食有关的词语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穡[ji a s 0,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 Q 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 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 i, 割],籴[d i,买入粮食],粜[ti GD,卖岀粮食],廩[b I 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廩”,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4. 与俸禄的词语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穀[g n,俸禄,做官领俸禄]。

5. 与穿戴有关的词语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

6. 表朝见的词语朝,觐,见,谒。

7. 表年龄的词语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齿龀、齠龀[ti e ch引,五六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笄年[女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六十岁],耆[q q艾[耆,六十岁;艾,五十岁],古稀[七十岁],耆耋、耄耋[m CD di e,高寿,年老。

初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必背文学常识大全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古代文学常识1、初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如《论语》等。

2、了解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3、初步了解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等。

4、了解古代文学中的常用典故,如“指鹿为马”、“画龙点睛”等。

二、现代文学常识1、了解现代文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如“五四运动”等。

2、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如鲁迅、巴金、老舍等。

3、初步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骆驼祥子》、《围城》等。

4、了解现代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三、诗歌常识1、了解诗歌的基本类型,如律诗、绝句、词等。

2、了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如《春晓》、《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3、了解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如月亮、柳树、鸿雁等。

4、了解诗歌中的常用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比喻等。

四、小说常识1、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

2、了解小说中的基本类型,如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3、了解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4、了解小说中的常用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抒情等。

五、散文常识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如自由、灵活、贴近生活等。

2、了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等。

3、了解散文中的常用手法,如叙述、描写、议论等。

4、了解散文中的常见题材,如生活琐事、人生感悟、山水游记等。

小升初语文必考文学常识汇总一、古代文学常识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5、第一部断代史:汉书6、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7、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8、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9、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10、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1、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2、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3、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14、第一部社会百科全书:三言15、第一部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16、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17、第一部艺术百科全书:闲情偶寄18、第一部药典书:本草纲目19、第一部字典:新华字典(现代)20、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21、我国的四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洛阳2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屈原2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24、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诗经25、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是:孙子兵法26、我国第一部短片故事集是:故事新编27、我国第一部小说是:三国演义28、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29、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是:离骚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31、我国第一部诗文评是:文心雕龙32、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33、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34、最早国别体史书是:《国语》35、最早语录体著作是:《论语》36、最大的断代体史书是:《汉书》37、最长的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38、被后人称为“小李杜”的唐代诗人是:李商隐杜牧。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考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基础知识1. 古代中国的起源与文明发展: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华北草原文明等。

2.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夏、商、周等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3.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科举制、农民起义等。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等的核心观点,以及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经典《道德经》等的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陀的传播和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秦始皇的改革与统一战争,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

2. 汉朝的兴起与繁荣:西汉与东汉的历史特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与外交政策,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等。

4. 唐宋时期的繁荣:唐朝的政治与文化,宋朝的政治与经济,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文化繁荣等。

四、中国历史上的外来统治与抵抗1. 来华背景与蒙古族的统治: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建立,以及元朝统治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

2. 明朝与外族入侵:明朝在外族入侵中的抵抗与辽东的防线,明朝政治状况的转变与社会变革等。

3. 清朝的统治与近代化改革:清朝的开国与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维持,鸦片战争与近代化改革运动等。

五、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1.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与意义,民主革命的进展与影响等。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党在革命与抗战中的作用。

3.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全面抗战: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统一战线与抗战胜利,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六、现代中国的建设与改革1. 第一次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内战的起因与过程,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制度与政策等。

(完整word版)文化常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文化常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1《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新人教

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新人教

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新人教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对于一定范围内的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语文一轮复习中的文化常识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经典、历史地理、艺术欣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知识。

下面是1200字以上的语文一轮复习212文化常识的详细内容:一、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注重礼仪之风,儒家思想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3.中国的节日文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和特点,例如:春节的舞龙舞狮、放鞭炮等,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5.古代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纸张的产生对书写和传播知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

7.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二、文学经典1.《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人性的悲剧。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民间歌谣和宫廷乐府。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

三、历史地理1.中国的历史时期: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2.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华山、黄山、衡山、恒山。

3.中国的四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

4.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河流,分别是我国南北的两大母亲河。

5.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道军事防线,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价值。

四、艺术欣赏1.中国古代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品。

2.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

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高远和广博,花鸟画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生动和神韵,人物画则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情和气质。

2024年新高考版语文专题总结知识清单必备知识7 文化常识

2024年新高考版语文专题总结知识清单必备知识7 文化常识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 进士出身”的称号。 6.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 进士要披宫锦,这里的“披宫锦”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 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7.国子监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 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 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6.(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 敬称皇帝的陛下。( × ) 分析:“殿下”不是对“丞相”的敬称。 7.(2020新高考Ⅰ)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 用来借指太子。( √ ) 8.(2020新高考Ⅱ)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 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 ) 四、天文历法 9.(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 日,文中是纪日。 ( √ )
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4)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5)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6)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 传》) (7)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8)判: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 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3)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4)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5)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1)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2)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3)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 (4)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5)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 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大全)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大全)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大全)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大全)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点,学生可以整理在一块对比记忆,这样效果更好。

通过对比能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然后把不会的知识点再巩固一遍,这样记忆的效果更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必修一】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4.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9.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0.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1.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必修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化常识汇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化常识汇集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化常识汇集关于词(1)概念及形式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等。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

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称为“填词”。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 ,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本课,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3)分类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词以两片居多。

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来个特写镜头特写镜头简称“特写”,是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节镜头。

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无论是针对人物还是其他对象,特写镜头均能给人以强烈印象。

新诗“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一般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

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等。

2023年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清单

2023年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清单

2023年高中语文文化常识清单一、古代文化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2.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3.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内容丰富翔实。

4. 《汉书》是东汉班固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录了西汉至东汉初年的历史。

5.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之一,强调以少胜多、制敌制胜的战略思想。

6.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7.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写的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孙悟空等人取经西天的故事为主线。

8.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抗争故事。

9. 《红岩》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斗争,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

10. 《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所写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山西农村家族的历史变迁的描写,再现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二、文化名人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2.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被后人尊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写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批判见长。

4.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富有情感,通俗易懂。

5.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词作真挚而多情。

6.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小说家,创作了《红楼梦》,被誉为“红楼梦作者”。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批判现实、揭示社会问题。

8.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

9. 金庸是中国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紧凑的情节。

10. 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等。

三、文化传统1.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礼仪之邦,尊重祖先和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高中新课标72篇必背古诗文古文化常识每课一练之《过秦论》

高中新课标72篇必背古诗文古文化常识每课一练之《过秦论》

过秦论贾谊秦孝公①据崤(xiáo)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②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③。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yān)、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nìng)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zhěn)、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bìn)、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④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⑤、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⑥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⑦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文化常识六年级必考知识点

文化常识六年级必考知识点

文化常识六年级必考知识点在六年级的文化常识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是值得我们重点准备和掌握的。

下面,我将根据这些知识点,为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中国历史1. 三皇五帝:神话时代的主要人物,包括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和蚩尤等。

2.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周朝是中国的封建王朝。

3.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时期,这个时期内,诸侯国割据,推动了各种社会变革。

4.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5. 隋朝和唐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南北的王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盛的朝代之一。

6. 五胡十六国:五胡指的是五个北方游牧民族,十六国是指这五个民族建立的临时政权。

二、世界历史1. 古埃及文明: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以尼罗河为中心,拥有发达的农业和著名的金字塔。

2.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政治制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贡献。

3.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封建社会,教会权力和封建统治达到巅峰。

4.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从意大利开始,引发了文化和艺术的大繁荣。

5.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国家进行海上探险、殖民和贸易的时期,为大航海时代铺平道路。

6.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农民和市民推翻旧制度的运动。

三、中国地理1. 五大洲和四大洋:五大洲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四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

2. 中国的大河:中国有许多重要的大河,包括长江、黄河、珠江和松花江等。

3. 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国拥有许多名山大川,如五岳、华山、泰山、长江三峡等。

4. 北京:中国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安门广场等。

5.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十个以上的少数民族,如蒙古、藏、壮等。

高中语文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文化常识
• 2.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 3.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代祭祀燕烹用羊、 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 4. 狱中成法,质明启钥——天刚亮的时候。
• 5.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 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 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南斗星 ,星宿名,泛指天空。牛:牵牛星,星宿名。二十八星 宿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 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 置。
• 3. 举匏樽以相属——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饮具。匏 :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 3、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对对方的尊称。“您”。
• 4、金千斤,邑万家 ——金,古人以铜为金;邑,古代诸侯分给 大夫的封地
•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
•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小子,对人的蔑称
• 7、为变徵之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 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2)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后汉书·班彪传》)
•2、举:由地方官向中央推举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3、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 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

部编版重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部编版重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部编版重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传记文学暂未提及。

1、《左传》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是《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是《周亚夫军细柳》。

3、《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而成的国别体史书。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有《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

4、《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是《孙权劝学》(四)。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6、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有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7、书指的是书信,其中《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也是代表性的篇目。

8、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引言,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参考。

赠序则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9、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述情况的一种文体。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10、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叙事、写景、描写物品,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其中代表性的篇目有《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11、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王安石。

其中韩愈的代表作品有《马说》和诗《左迁至龙标示侄孙湘》。

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是《小石潭记》(“永州八记”)。

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有《卖油翁》和《醉翁亭记》。

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水调歌头》和《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1.明清科举简表
2.与学校有关的词语
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典例】下面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D.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解题分析]A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与粮食有关的词语
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
[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4.与俸禄的词语
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

5.与穿戴有关的词语
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

6.表朝见的词语
朝,觐,见,谒。

7.表年龄的词语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齿龀、齠龀[tiáo chèn,五六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笄年[女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六十岁],耆[qí]艾[耆,六十岁;艾,五十岁],古稀[七十岁],耆耋、耄耋[mào dié,高寿,年老。

耄,八十岁或九十岁;耋,七十岁或八十岁],期[jī,颐一百岁]。

8.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特定称谓纪日法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0.十二时辰
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昃(zè)
[未],晡(bū)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11.十二个月份
端月[一月],杏月[二月],桃月[三月],槐月[四月],榴月[五月],荷月[六月],巧月[七
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阳月[十月],葭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

12.表死亡的词语
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不禄[士之死],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没(殁)[嫔妃之死],殇[shāng,未成年人死亡],殒[yǔn,泛指死亡],缢[上吊或绞杀而死],殪[yì,被射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示寂、坐化[和尚之死],涅槃[喇嘛之死],羽化、登仙[道士之死],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寿终[老年人死亡],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归主[基督教徒之死],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

13.表地区的词语
江表[长江以南的地区],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崤山以东;有时指太行山以东],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中国[中原地区],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所管辖的地区]。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分别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14.代指山川关隘的词语
江[长江],河[黄河],殽[xiáo,崤山],函[函谷关],岱[泰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岳[除中岳嵩山以外的其他四山],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大泽[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洞庭、彭蠡(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五湖[具区、彭蠡、青草(洞庭湖东南)、洞庭湖、洮滆(t áo gé,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

【典例】下列对古代地理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汉书·景帝记》)中的“三辅”指的是共同治理长安城、管辖京畿之地的三位官员,后指其所管辖的区域。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中的“山东”,指在山的东面,这里的“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分别专指长江、黄河,如《崤之战》中“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中的“河”就专指黄河。

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中的“九州”,指代的是中国。

[解题分析]B项,“山东”中的“山”指的是崤山。

15.有关宗法的词语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生的儿子],庶子[妾生的儿子],宗子[嫡长子],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戚”表示外亲。

“亲戚”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的亲属,有时指内外亲戚,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六亲[泛指亲戚,《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姻[男方父亲]亚(,通“娅”,姊妹的丈夫间称谓,即连襟、挑担)、婚[女方父亲]媾(gòu,结亲,结婚)],三党[父党、母党、妻党],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九个月)和小功(五个月)],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期待祖先,后以“七庙”代指王朝],太庙[天子的祖庙],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①无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②五行:金木水火土],三从四德[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之间依长幼排行时的排序词,有时老二也用“孟”。

“伯仲”指兄弟或不相上下]。

16.有关礼俗的词语
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笄(jī)礼[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又称“及笄”“笄年”],合卺[jǐn,结婚],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后来称为妇女的美称,进而称为美女的通称],媵[yìng,陪嫁的人],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文定[订婚],免胄[诸侯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封禅,斋戒[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社稷[国家的代称],牺牲[把宰杀的牛、羊、
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太牢[古代祭品,牛羊猪各一头],少牢[古代祭品,羊猪各一头],棺椁[guǒ,外棺,即棺材的套棺],殉葬[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殓[尸体穿衣下棺],殡[古代指殓未葬],七七[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稿葬[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冢[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趋[臣见君时的礼节],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中的说辞,后用来代指行礼],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布衣[平民的代称],黎民[平民、众民,也称“蒸黎”“黎元”],庶人[也称“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小人[①劳动人民;②道德低下的人;③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