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决策有用性解析

合集下载

第三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复习课程

第三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复习课程
2020/8/16
P(H)=0.30 P(L)=0.70
债券!!
3-9
3.2 Single-Person Decision Theory
➢ 假定该投资人没有匆忙作出决策,而是耐心等待 被投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发布,而且企业披露了 “好消息”(GN)
%
2020/8/16
3-10
3.2 Single-Person Decision Theory
2020/8/16
Experience Consequences
3-7
3.2 Single-Person Decision Theory
自己评估P(H)=0.30 自己评估P(L)=0.70
2020/8/16
3-8
3.2 Single-Person Decision Theory
在没有获得其他 信息的情况下, 会怎么选择?
θ1: shares fall 10% in market value θ2: shares hold steady θ3: shares rise 80%
2020/8/16
3-15
3.2 Single-Person Decision Theory
Payoff Table
Outcome
θ1
θ2
θ3
2020/8/16
3-2
理性投资者
本章的结构
单人决策理论
决策有用性 信息系统 贝叶斯定理
预期效用 最大化
投资组合理论
多样化/β风险
确定投资人为信息需求者——投资人投资决策过程——非理想环境 下会计信息的作用——怎么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理论及其规范
2020/8/16
3-3
本章的目的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决策有用性的有效契约法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决策有用性的有效契约法

>> 续
8 - 10
雇员股票期权(续)
• 管理者滥用雇员股票期权价值
– 由于对净收入没有影响,公司过度使用雇员股票期权降低管 理者的正式报酬
• 管理者有动机在短期内增加报告的净收入,以增加雇员股票期权 价值
– 拉高倒货 – 在预定的雇员股票期权发放日期前操纵股价下跌 – 弹簧加载 – 时间追溯
»续
>> 续
8 - 14
区分契约的有效性与机会主义(续)
• 一些研究支持有效契约观
• Mian & Smith (1990)
– 合并财务报表
• Dechow (1994)
– 净收益比现金流量与股票回报具有更大的相关性
• Dichev & Skinner (2002)
– 债务契约
• Wittenberg-Moerman (2008)
• Dechow and Shakespeare (2009)
– 样本中的大多数公司对证券化采用积极的公允价值会计,以避免报 告损失
– 结论: 虽然大量有力证据证明了有效契约观,但也有证据证实 了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
8 - 16
8.10隐性契约(不存在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8 - 17
隐性契约 (续)
• 可能会游说反对拟议的会计准则 • 可能会利用GAAP的灵活性来更改会计政策,以抵消会计准则变更
对其余的影响(例如,通过延长资本性资产的使用寿命来增加净收 益) • 可能会改变经营策略(如减少研发或维护的开支)
• 当管理者对会计准则变化做出反应而改变会计政策和/或改变 经营决策时,我们认为准则变更产生了经济后果
决策有用性的有效契约法
有效契约 需求的来源

会计理论-决策有用性解析

会计理论-决策有用性解析

浅析决策有用性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决策有用性往往被视为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

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以及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决策有用性。

一、决策有用性的重要决策有用性是会计存在的前提。

会计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定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服务。

会计的决策作用无处不在。

会计如果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决策有用性对会计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聚集资本组成规模庞大的公司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数众多的股东必须依靠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如果对决策无所助益,就不值得提供该项信息。

决策有用性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潜在投资者的需要,这就要求会计要面向未来,提供更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定量及确定性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定性及非确定性信息。

如1987年美国开始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我国也于1998年停止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

为什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下决心要废止这张已有17年编制历史,且为国际会计界广泛接受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而以现金流量表代替之,并且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跟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注重现金流量信息,更注重决策有用性。

而这一点并不能从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得到反映。

二、决策有用性是未来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提供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相关信息为目标的决策有用性成为未来会计的主导方向。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未来会计提高决策有用性提供了技术条件。

1.会计信息将以充分性、实时性等特点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商品化了,因而企业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并正确计量其价值已成为可能,未来会计将呈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得到充分揭示的格局,真正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

基于“决策有用性”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相关性

基于“决策有用性”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相关性

基于“决策有用性”浅议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相关性摘要:收益的计量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在,各国会计学术界和相关政策制定部门都认为增列其他综合收益更适合现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并且符合会计的目标,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然而,其他综合收益真的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吗?关键词:其他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投资相关性一、引言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传统的收益表已经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济实质。

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者对高信息质量的需求,会计理论界以及实务界决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增列其他综合收益以更好的反映经济实质。

1997年6月,fasb发布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综合收益》,将综合收益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

2007年9月,iasb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修订办,正式提出综合收益表。

于2009年6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企业在编制利润表时,应当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目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

企业还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损益的金额等信息。

其他综合收益的关系与所有者权益变动。

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我国会计政策的国际化。

二、列报其他综合收益对投资者的影响新的会计准则的发布了反映了会计报告主体的变化,从受托责任制转向了决策有用性。

以前的历史成本原则的报告主体是管理层,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政策的报告主体则是投资者,债权人,是为了向这些主体提供更加精准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他们准确的估计企业的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流入。

从这一角度来说,列报其他综合收益与投资者决策是具有相关性的。

张先治,蔡赫(2011)指出,“现行的会计准则可以保护投资者获取更多有助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辽宁省部分企业的总会计师对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被调查的总会计师中,有84.62%的总会计师认为,现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悉心对于外部投资的决策有很大的用处。

3决策有用性

3决策有用性
用表述“有助于预测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 性的信息”说明决策有用存在争议。


实证研究在说明会计盈余与现金流何者更具备决策 相关的研究成果存在分歧。 思考:哪个更有效?
3、信息使用者的界定?constituencies 投资人——会重蹈“财务欺诈”? 所有信息使用者——是否会最终难以满足 所有人的需求?管理当局“自然卸责”, 信息披露不透明?

2、英国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描 述的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和财 务状况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各种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 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以及制定相关的经济决策。有助 于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产生现金的能力(含时间及 特点:1、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融合,将两种 确定程度)以及评价报告主体财务适应性。” 观点联合表述。 2、提出了需要现金流量相关信息外,还需要 adaptability----适应未曾预期的需要和机会的能力。 3、将信息使用者统一看待,并不格外看重投资者。 英国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模式与美国“股权导向” 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投资者重要 的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来源,即便它 们并不直接报告未来投资回报。他们提供了 这样一种信息系统,即它本身能帮助投资者 预测未来公司盈利能力,从而来预测未来收 益。这种预测能力在保证财务报表相关性和 可靠性的基础上将得到加强。
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 ——期望收益和风险信息 无论效用函数如何,效用总是随期望收益的增加而 增加,随方差的增加而减小
四、ß值的计算及含义
投资理论中重要的证券风险计量指标。这就 是 ß系数, 它衡量单一证券价格和市场组合 的市价之间的同步变化关系。 ß =Cov(A,M) / Var(M)

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变迁

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变迁

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变迁摘要:本文从经济环境的角度切入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目标发展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目标的演进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产生了“受托责任观”;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

使得“决策有用观”成为主流的会计目标观点;90年代至今,公司治理的情况日渐复杂,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两观”融合的会计目标。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一、会计目标的含义及其与经济环境的关系规范会计理论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明确提出是在信息论和系统论被普遍接受之后。

按照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既然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就必然要有一个目标,以达到指引系统运行方向的作用(黄志忠,1997)。

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义也有诸多说法。

1940年。

佩顿(Paton)和利特尔顿(Littleton)在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吴水澎(2007)、梁爽(2005)等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人们从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如果把会计定义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则提供经济信息是会计目标的内涵。

可见,各种观点都将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系统为满足使用者需求来运行的方向和理想。

在会计发挥实践作用的过程中。

会计目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并主要体现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变迁上。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会计目标的形成和发展与会计实践所处的经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这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者环境”,即社会上主要的投资者及其特征,是他们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导向。

而“投资者环境”主要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资本来源以及市场发达程度等经济因素。

会计理论大全

会计理论大全

一、名词解释:1、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共有产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就是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即:共有产权=个别产权之和。

3、个别产权:是指债权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权利,就是资产负债表右方相关权利人的权利;4、会计假设:亦称会计的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会计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

5、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资金及其资金运动。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6、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

7、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8、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

内容:凡是当期己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9、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外部因素。

包括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10、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

按其性质非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1、受托责任论:受托方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并向其报告所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同时受托方要向社会报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12、决策有用论:会计报告应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供评估未来的信息、提供资源变动的信息.13、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系统中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提供相关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14、会计原则导向:原则导向就是定下一些很灵活的规则,落实到具体业务上,只要会计人员不违反这些原则就好了,是宏观性,指导性,比较简略的。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ppt 24页)实用资料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ppt 24页)实用资料
9
首先,价格的下跌并不是立即开始的而是 在首次发行3 0天或更多天之后发生,通常 是急剧下跌。
其次,市场似乎具有“猛击一下”的特征。 市场价格完全反应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理
论需慎重理解。
10
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结论 在就异常现象下结论前,必须仔细分析市
场可获取的信息。 公众可获知信息的范围与程度取决于投资
持续向下波动 ( F o s t e r, Olsne and Sh e v l i n,1 9 8 4 )依据
季度盈利公告,仔细查找了事后波动存在的几个 可能原因。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明显的事后波动可能是由 于分析者使用的盈利预测模型所导致的
6
关于非盈利信息的市场效率 在市场对净收益信息有反应的前提下,似
其他的研究则表明,市场只有等到资产负债表信息 揭示出未来盈利或现金流时,才会做出反应。
8
封闭型基金首次公开发行定价 ( H a n l e y, Lee and seguin,1 9 9 6 )分
析了1 9 8 8年1月1日至1 9 8 9年3月3 1日 间6 5个封闭型基金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I P O )的市价与交易量 市场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新上市封闭 型投资基金的股票价格在首次发行后数月 总是下跌的。
乎有理由认为它同样也会对相关的资产负 债表及附注信息做出反应。 然而,有关这种能的原因是市场也许没有充分运用非盈利 信息。
更明确地说,市场也许未能理解当前资产负债表 信息,
(Lev and Thiagarajan,1 9 9 1 ) 已找出证据证明 市场确实对特定资产负债表信息做出了反应。
4
这导致了一种提议的产生: 当可靠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
加及时性的利益时,将公允价值计量观纳 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赢利信息的质量。

试论“决策有用”的计量观及其为导向的准则

试论“决策有用”的计量观及其为导向的准则
维普资讯
卿 会 搽 析
试论
【 摘
的计量观及其为导 向的准则
孙丽萍 无锡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
要】为深入研 究会计计量这一财 务会计的核心环 节, 探讨如何较 多地使 用计量方法来进一 步增强财务报告 的决策有 用性 , 本
文除 了阐述 了财 务会计概念中有 关会 计计量属性的理论 框架外 , 还对国内外关于 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准则展 开详细的研 究, 以期 为我
有必要弄清楚两个主要问题: 谁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7报表使用 量能够区分 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 的不同的现金流量 . 所以与
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 为基础的会计 者需要什么样的决策信 息7很显然 . 前者所指 的是会计信息的使 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 比, 用群体。如投资者 借款者 、政府部 门等后者 。而后者是要推断 计量 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 息 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 报表使用者的特殊需要 . 即美国F S 在第 1 AB 号概念公告 中所阐述 告指出:在初始计量和全新计量 中.使用现值 的唯一 目的是估计

步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到 了金融工具 以外 的其他项 目。A B的 FS
策有用性。 所谓计量观 . 就是指会计人员已日益意识 到有责任把现 想法是 , 首先从金融 工具八手试行公允价值会计 . 然后逐步将其扩 最终以公允价值会计代替传统的历 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恰 当地纳入财 务报 表本 身。人们可以通过增加 展至会融工具 以外的其他项 目, 对计量的注意 ( 不仅是增加披露 ), 或把握 更多的计量导向。公允 史成本会计 , 形成公允价值会计 占支配地位 的新会计模式 应 该 从 FS 价值或现值 的会计计量属性最符合现代会计 目标的要求 . 对我国 说 , 目前看 .A B 已经 向自己的努力 目标迈 出了成功的 也是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 要利用异常现象,投资者必须偏离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从而承担异 质风险
– 由此产生的风险可能会阻止投资者利用这种异常现象
– 异常现象的持续存在可能是由于不成熟、交易规模较小的投 资者
6 - 16
6.5 为总体投资者理性辩护 (可选部分)
• 放弃理性预期假设
• Brav & Heaton (2002)
– 面对估计风险,理性的投资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学习,随着 新信息的出现而修正他们的信念
– 而不是像理性预期假设那样,立即找出财务报表的全部信息内 容
• 这表明理性投资者行为可以创造与异常情况类似的股价行为
6 - 17
为总体投资者理性辩护 (可选部分,续)
• 放弃常识假设
• 回想一下常识假设,在CAPM中,不仅仅假定每个投资者都知道 股票的β(理性预期假设),而且假定所有投资者知道每个人都知 道这一情况
– 形成股价惯性
• 动机性推理
6-6
6.2.2 前景理论
• 另一种决策理论
– 收益和损失分开评估
• 狭窄性取景
– 权重的概率
• 过度自信: 事件概率被低估 • 代表性:事件概率权重过大
– 前景理论效用函数
• 看下一张幻灯片 • 导致了沉积效应 • 导致盈余管理避免报告小额亏损?
>> Continued
– 异常盈余:实际收益和折现增值之差
• 估计企业价值= 估值日的净资产±预期异常盈余现值

>> Continued
6 - 25
估计资本成本
• 可以使用CAPM
– E(Rjt) = Rf(1 - βj) + βjE(RMt)
• E(Rjt) = 资本成本 • E(RMt): 建议使用市场风险溢价:

会计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会计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会计理论期末复习范围1.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信息不对称的两种形式是什么?请绘出会计理论框架结构。

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由于一方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知识,合约的其他各方都能通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获利。

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或公司前景的披露没有信心,股东对他们雇佣的管理者的才能不信任等等。

这时上市公司就可通过有信誉地向投资者披露其真实的质量而获得更高的股票价格。

进一步讲,股票市场也将因为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而运行得更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财务会计及其报告视同一种机制———有信誉地把企业内部信息转化为公司信息而克服逆向选择。

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第二种形式是道德风险(MoralHazard)。

它是指合约的某一方的行为具有不可观察性而影响到双方利益。

比如,教师并无法肯定学生是否在“努力”学习,而学生努力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

于是考试就成为一个控制不可观测行为的机制———它能激励学生自己努力学习。

由于管理者为股东利益工作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观测的,他就有“偷懒”的动机,然后把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归咎于不可控的客观原因。

显然,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了,必将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这里,会计报告的收益就成了管理业绩计量的信息,它从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来控制道德风险:第一是把会计报告的收益作为可执行合同变量(比如超额分成)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第二是会计报告的收益不仅在股票市场也会在经理人员的劳动力市场传播。

这样,管理者的“偷懒”将承受个人收入、名誉等的损失。

自己的人力资本市场价值也就会大大下降。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_基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_基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2]郭均英、薛皓.现阶段我国时务套计目标的重构—基于会计本质的两层次会计目标体系田.财会通讯,2004,(06).
[3]丁俊.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oo6,(0l).
[#]魏荣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田.财税金融,2oo9,(o3).
[5J夏玉琳.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理论研究[Jl.贵州大学学报,
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察,二者却又会因仅仅适用于
特定经济环境而显示出各自的局限性。市场经济大概可以分为
两类:一是资本可以趋利性流动、所有者(委托者)缺位和模糊
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所有者和受托者都十分清晰的市场经济
环境。100%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不存在的,目前市场经济是上述
两种类型的有机结合,绝对地将会计目标单一地定位于“受托
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
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
决策”。从这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目标也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
用,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l]葛家升、杜兴强.会计理论[M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FASB的强力支持。1973年10月,美国AICPA④下属的
伽ebzood委员会⑤在《objee巨ves。r凡nanei日starements》中强
调了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其委员会认为,上市公
司提供信息的第一目标就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这说明提供的
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局限于反映受托责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投
脚于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观点。受托责
任观产生的根源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投资者与经营管理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盈余质量评价逻辑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盈余质量评价逻辑
的盈余质量评价逻辑进行分析 。
息优势 ,而其他包括投资者在 内的利益相关者则是盈余信息 的需
匝鐾

要H
图1

求者 , 处于信息劣势。 息优势方为 了在交易 活动 中取得 主动权 , 信
往往会产生垄断或者掩盖某些真实盈 余信息 的动机 ,甚至发布虚 假盈余信息。 与之相反 , 信息劣势方为了相关决策不得不尽可能地 搜寻信息 , 发生搜寻成本。 一旦 搜寻成本大于搜寻盈余 , 信息需求 者就会退而求其次 , 利用 已掌握 的不完全信息进行决策 , 这就产生 了逆向选择 。 而面对逆向选择 的必然存在 , 高盈余质量公 司最终被 迫采取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 , 以取得高于其原有价值 的成交价 , 导
研究与创新 lT DYA D I U N S NNO A I N V TO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盈余质量评价逻辑
山东经济 学院 国 赘
盈余 (anns是企业在一定期 间内经营成果 的表现形式 , eri ) g 是
用 比较的差额 , 即如果存在正的盈余 , 则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资本 完整 、 维持原始资本价值的前提下 , 出原始投入 的部分 。 超 对企业
化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 , 破坏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 降低资源市场 配置效率 。 因此 , 对上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司盈余 质量进行深入 、 系统 的研究 , 是一
项重要而迫切 的课题 , 具有相 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计量的会计特点 , 又要吸收经济盈余 的合理内核 , 使得会计盈余能 够更好地体 现其经济实质 。所以在 经济盈余观下对盈余质量 的评 价标准就是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 的匹配程度 ,会计盈余 与经济盈 余越接近 , 会计盈余 的质量越高 。 ( ) 息观 下的盈余质 量 与经 济盈余观大不相 同 , 息观 二 信 信 认 为在市场不完全和充满不确定性 的现实世界中 ,任何会计方法 都不可能对企业会计数据精确计量 ,真实盈余 ” “ 并不存在 。 因此信 息观下 , 会计盈余信息的功用是 向资本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传递 某 种有 助于判断和估 计企业经济盈余 的“ 信息 ”强调会计数据 的 ,

实用财务会计知识点汇总解析

实用财务会计知识点汇总解析

财务会计知识点汇总解析一、会计基本概念(一)会计的定义与目标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其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1. 会计主体- 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例如,一家工厂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只核算工厂自身的经济业务,不包括工厂股东个人的收支。

- 作用:明确会计核算的范围,将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2. 持续经营-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的经营模式和规模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例如,企业购买一台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 10 年,就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企业在这 10 年内会正常运营,设备能按计划使用。

- 作用:为会计核算中的资产计价、折旧计提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会计分期- 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常见的会计分期有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例如,企业编制年度财务报表,就是以一年为一个会计分期。

- 作用: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4. 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同时,假定货币的币值是基本稳定的。

例如,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如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等,都以货币金额来计量。

- 作用:统一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使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三)会计基础1. 权责发生制-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

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

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经济分析的视角深入探讨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信息的日益透明,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本文首先将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决策有用性理论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公允价值对企业决策、投资者决策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影响,进而评估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的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对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提高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公允价值,作为一个经济学和会计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这一定义强调了交易的公平性、双方的自愿性以及交易的熟悉性,确保了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

在经济决策中,公允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允价值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关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准确信息,有助于他们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增强企业的公信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公允价值还与经济效率密切相关。

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自身的资产和负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公允价值也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从经济分析视角来看,公允价值在经济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公平性的实现。

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决策的需要。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接着,伯纳德与托马斯试图解释事后波动存在的原因。可能的解释之一是,在公布了利好或 利空消息之后,公司的风险发生了变动(如以 系数计量) [3]。然而,伯纳德与托马斯随即提出了 令人信服的论点与论据驳斥这一风险基础解释。
另一可能的解释建立在交易成本基础上。一项投资所能带来的利润很可能仅等于为取得这一 利润所需付出的交易成本 [4]。伯纳德与托马斯提出一些证据表明交易成本限制了事后波动的数额。 然而,上述 18%的报酬似乎不能完全由交易成本来解释。
除市场整体因素的影响,情况也一样。事实上,在盈利信息公告前后几天,投资者所获得的证券 非常报酬中 ,只有2%~5%份额可归因于盈利信息本身 。 [1] 而大部分的非常报酬的取得似乎要归功 于除盈利变动外的其他因素(见 5.3.2节中讨论)。
要理解列夫的观点,需明白统计显著性与实际显著性的差异。例如统计检验证实 ERC的值显 著区别于 0,但同时 ERC的值也可以很小。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对于盈利的变化,证券市场是有 反应的(而不是无反应),但同时,我们也许会感到失望,因为市场对盈利信息的反应并不如想 像中那么大。换句话说,假设在盈利公告公布 3~4天的短期时间内,证券价格平均变换了 1美元, 则以列夫的观点,即使扣除这期间整个市场价格变化对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也仅有 2~5美分的 该证券价格波动是由于盈利公告本身所带来的。
确信你了解了事后波动的意义。如果它存在,投资者通过在盈利公告公布那天买入利好公司 股票并卖出利空公司股票,扣除交易成本前其可获得套利收益。但是,若投资者们争相这么做, 则利好公司的股票价格会迅速上升,利空公司的股票价格会迅速下降。从而消除事后波动。因而, 事后波动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一个疑问。
后来,伯纳德与托马斯 (Bernard and Thomas,1989)也探讨了这方面问题。他们对 1974年~ 1986年间大量的公司样本进行了考察,并记录了事后波动的出现情况。事实上,在样本里,投资 者若依据这一策略在 0天(即公告日)买卖股票并持有 60天,则在扣除交易成本前,投资者会获 得年均 18%的回报,远超过市场回报。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财务会计理论(第7版)课件: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3 - 20
结论
• 理性决策理论为投资者信息需求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帮助会计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
• 概念框架似乎与理性决策理论模型一致
3 - 21
• 信息系统
• 在这6000个正面语气的语句中统计“将要”这个单词 出现的次数
• 假设“将要”这个单词出现了300次,则单词“将要” 在正面语气条件下出现的概率是300/6000=0.05,前提 是该语句是正面语气
• 在6000个语句中重复所有其他单词 • 在负面语气与中性语气的语句中重复这一统计计算过
m1 = GN = 财务报表显示为“好消息” m2 = BN = 财务报表显示为“坏消息”
• 假设收到了好消息(GN):
3-6
3.3.2 信息系统
给出了输入贝叶斯定理的证据概率,每个状况都有条件
H 自然状况θ
L
本期财务报表
证据 m
GN
BN
P(GH/H)
P(BN/H)
P(GN/L)
P(BN/L)
总计 1 1
– 决策有用性是隐含的 – 投资者风险规避是隐含的
– 信息系统是隐含的,现在的财务报告信息与未来回报 之间就是通过信息系统的条件概率联系在一起的
– “过去(包括现在)”公司业绩“通常有助于预测”未来业绩 – 建议投资者利用当前业绩来更新他们未来公司业绩的概率
– 总体而言,与决策理论相当一致
» Continued
• 信息系统的概率是客观的
– 反映GAAP的质量 – 投资者了解多少?该理论假设理性预期,即假定投资者可以
迅速形成对未知以及潜在参数的准确估计
>> Continued
3-9
信息系统 (续)
• 先验概率与信息系统概率输入贝叶斯定理可以计算出 后验概率

我国会计目标定位

我国会计目标定位

我国会计目标定位提要会计目标在会计理论及实务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然而我国会计目标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认为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并且从经济环境、人们信息需求以及该目标定位所涉及的影响等方面论证该观点。

关键词: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信息需求目前,国际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我国亦如此。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该规定虽较之以前的强调受托责任有很大进步,但该定位仍然不够清晰。

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为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一、两种观点简要介绍受托责任,是指资源管理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有效管理所托付的资源的责任,包括资源的保值与增值。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决策的财务信息。

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在他们看来,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所有者报告资源的受托管理情况,它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的,其所有者和经营者是明确的,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会计信息来作出他们的投资决策。

决策有用学派把会计目标定位于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笔者不认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

资源的委托者实际上也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其独立在外,是因为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中,它所具有的特有的重要地位。

现在,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其重要性也随之变化,即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其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不用也不该再强此弱彼。

二、支持决策有用学派的原因笔者之所以认为我国的会计目标更应该定位于决策有用,主要原因有:(一)环境因素。

中国会计理论的新思维——评梁毅刚教授等新著《会计理论精要及解读》

中国会计理论的新思维——评梁毅刚教授等新著《会计理论精要及解读》
I 责任编校 周祖德 J
益匪浅。 作者在选材方面独具匠心。 耳目 新。 令人 一
该专著系统论述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包括会计理论结构及会计 要素的确认、 计量等问题。 并注重将理论阐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文中 尤其对争论 已久的会计 目 问题做了独到的研究和论述。会计 目标是 标 关于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 是会计应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我国会计界在 2 世纪9 年代以前。 0 o 很少涉及会计 目标的概念。 即 使有。 也是以零散的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西方理论界对会计 目标的看 法主要有两个观点: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 应向资产的委托人报告资产的受托管理情况, 它以客观信息为主, 这是 站在委托人——公司股东、 债权人的角度考虑的。 他们关心的是受托责 任的履行情况, 以便对是否改聘公司经理或出售权益、 收回债权做出决 策。会计是否达到这个 目标, 是与会计能否对受托责 任的履行情 况进 行确认、 计量和报告这个反映职能相关的。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信息 系统的根本 目 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站 在可能的投资者——顾客。 或者更广范围, 包括股东、 债权人( 他们也需 要根据信息做出决策)他们关心的是信息的客观性和决策有用性。会 , 计能否达到这个目标。 则是由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输出决策有用信息( 预 测和参与决策 ) 这种职能所决定的 。 在我国, 借鉴吸收西方会计理论中会计目 标概念之时, 要考虑我国 的不同之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受托 责任和决策有用的观点在我国基本上可以使用。 但是要考虑到国家作 为最重要的信息使用者。 对会计信息有着特殊的要求。 国家至少在三个 方面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1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 () 宏观管理 者)在制定社会资源分配、 , 产业结构、 企业改组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重 大经济政策时。 需要会计信息 。() 2国家在收取各项税 收时。 要以企业 的会计记录和 会计报表为准。() 3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需要时 刻注意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同样离不开会计信息。 我国正处于经济制度转轨时期。 会计标准建设任务艰巨、 问题特 殊。专著用了大段篇幅论述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和中国会计制度体 系建设。目 前为止,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包括< 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 业会计制度><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内的新会计制度体系。从 19 年 97 发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关联方交易及披露> 我国已经颁布 1个 起, 6

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

1会计基本理论:采用间接、抽象和指导性的方式,侧重说明会计实务整体的理论,称做会计基本理论。

2规范性会计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

规范性理论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

1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

1实证会计研究的程序:实证法要求在构建会计理论时,应根据实际效应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确定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根据相应的内容确定实证会计理论的假设;并且依据内容和假设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以论证假设的正确性。

1以原则为导向只是就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循的原则,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提供详细的规则1规则为导向或基础的准则制定思路,试图为每一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提供“惟一”的规则,通过为会计人员提供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技术参照标准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1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含义(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该问题的核心就是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来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在于解释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其内容主要有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应用。

1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

目前主要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售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1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这两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

所谓会计要素的计量实际上多是指资产的计价。

1计量模式包括:名义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价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现行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名义货币计量模式;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下的资产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即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满足的质量标准,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决策有用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决策有用性往往被视为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

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以及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决策有用性。

一、决策有用性的重要
决策有用性是会计存在的前提。

会计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定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服务。

会计的决策作用无处不在。

会计如果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决策有用性对会计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聚集资本组成规模庞大的公司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数众多的股东必须依靠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如果对决策无所助益,就不值得提供该项信息。

决策有用性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潜在投资者的需要,这就要求会计要面向未来,提供更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定量及确定性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定性及非确定性信息。

如1987年美国开始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我国也于1998年停止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

为什么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下决心要废止这张已有17年编制历史,且为国际会计界广泛接受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而以现金流量表代替之,并且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跟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注重现金流量信息,更注重决策有用性。

而这一点并不能从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得到反映。

二、决策有用性是未来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提供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相关信息为目标的决策有用性成为未来会计的主导方向。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未来会计提高决策有用性提供了技术条件。

1.会计信息将以充分性、实时性等特点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商品化了,因而企业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并正确计量其价值已成为可能,未来会计将呈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得到充分揭示的格局,真正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

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未来会计将扩大信息量,提供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数量与质量信息,物质类型与精神类型信息,前瞻性信息等。

通过互联网,未来会计将建立“实时核算系统”,对企业的各种交易和事项在发生时即可实时记录、实时处理、实时报告,日常信息揭示成为可能;并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从最底层的原始数据到高层的浓缩信息,这里既包括通用信息,又包括专用信息,信息使用者可直接进入企业信息系统,与信息提供者进行双向交流,自主选择会计信息,从而满足其决策需要,不必再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去获得那些经综合的历史信息。

2.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得到统一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

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信息的可靠性与不确定性常常发生矛盾。

但我们不应当把相关性与可靠性对立起来。

如果所提供信息虽真实可靠但对人们决策没有用处,即完全缺乏相关性,人们当然不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得这种信息。

现在,国外会计界很强调会计
的相关性,甚至有人主张即使不够可靠,但只要相关的信息,也可以报告,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如果提供不可靠的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可能产生误导,相关性也不能得到保证。

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会计采用单一计量属性。

如果将单一计量属性向多种计量属性转化,提供多元的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将迎刃而解。

一般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若两种不同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同时提供,则既可满足相关性,又可满足可靠性。

再如历史成本不能解决知识经济中创新资产价值的计量,因此,在计量创新资产时,应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以反映创新资产的实际价值,列在财务报表表外予以披露。

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得到统一,构成了会计职业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

3.补充提供现金流量信息,使会计信息更相关
传统的、以权责发生制为特征的会计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美国会计学家狄倩(Dechow)的回归检验证明,目前资本市场上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所确定的盈利信息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现金流量信息。

但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所确定的盈利信息,容易为管理当局所操纵,一些“利润”数额非常可观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财务困难,甚至破产清算。

因此应该补充提供现金流量信息,因为过去的现金流量信息较之盈利的信息更有利于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对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所提供的信息而言,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更能顺应会计面向决策、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另外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经济中,电子货币将广泛应用,现金流动将大大加快,这时现金流量信息对决策更为相关。

三、传统会计对决策有用性的局限
应当承认,传统的会计模式,特别是会计报表所规定要解释的项目和披露的信息,对报表的使用者决策是有一定作用的,尽管对他们的有用程度各不相同。

但是
传统会计模式一直存在着缺陷,只不过在工业经济时代尚未显露出来。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不断遭到怀疑,传统会计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传统会计不能反映高科技企业或信息产业等的真实价值,使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降低。

传统会计采用单一计量属性,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会计计量基础,而高科技企业中知识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未来价值,而历史成本反映的则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

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决策有用不仅意味着简单地由过去推知未来事物,要真正决策有用,及时的现在信息和具备合理预测能力的未来信息必不可少。

这就要求采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另外在高科技企业和信息产业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越来越大,而传统会计尚未对这些主要的无形资产进行恰当地确认和计量,如将一些无形资产费用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账面资产的大小和利润的高低对决策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2.会计方法选择上受到限制。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的会计方法。

在传统会计中,会计方法的选择,依据有二:(1)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2)简便性。

一些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加有用更加科学的会计方法由于操作上的难度而不得不被放弃,如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的实际利率法、坏账准备金提取的账龄分析法等,这样就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决策需求,简便性不应成为会计方法选择的依据,会计方法选择的惟一条件应是决策有用性。

3.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较差,并且只能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

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是会计的职责所在。

任何过时的信息,对决策都是无用的。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周期缩短,技术不断创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很快丧失,在此环境下,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相关性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但在传统会计中,采用定期发布财务报告的方式输出会计信息,报告的定期性与用户决策行为经常性的差别,使人们感到信息供给不及时;另外,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所以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时效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四、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减值会计和公允价值。

减值会计中所涉及的非交易的资产价值变化与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很难通过利润和收益直接在损益中得到体现。

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调整,能够补充这部分信息的需求。

(二)关于不确定信息。

虽然决策者有需求,但会计不是万能的,我个人认为不确定信息与会计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会计不应该为了迎合需求而放弃了其本质。

(三)无形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的确认实际上已经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并且这个问题也在解决中。

在知识环境下,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商品化了,因而企业的无形资产以确认并正确计量其价值已成为可能,未来会计将呈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得到充分揭示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