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振动的主动控制
机械振动论文
机械振动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成晓(江苏师范大学,江苏连云港 222000)摘要:本文综述了机械振动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分析了机械振动的危害;然后提出了控制或减小振动的主要途径;最后举例说明机械振动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械振动;机械工程;振动筛Mechanical vib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echanicalengineeringCheng Xiao(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Lianyungang 222002)Abstr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laborate the applications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irstly, the reasons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are analyzed. Secondly, the main methods to control and decrease the vibration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Finally, examples are present to show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Keywords: Mechanical vibr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oscillating screen一机械振动机械振动也简称为振动,物理学上是这样给它定义的: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的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机械都是运用机械振动这一学说理论来建造出来的。
比如筛分设备、输送设备、给料设备、粉碎设备等等机械设备都是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结果。
振动控制原理
振动控制原理
振动控制原理指的是通过对振动系统进行控制,降低或消除系统的振动,并使系统能够稳定工作的技术原理。
在振动控制中,一般会采用控制器和执行器来实现振动的监测和抑制。
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适的控制算法,根据振动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从而达到减小系统振动幅度和频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的目的。
振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节系统的力、位置或速度等参数,使系统的振动能量减小或分散到其他影响较小的频段中。
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通过连接阻尼器、减振器等被动元件来消耗和分散振动能量,从而减小系统振动的幅度。
被动控制通常适用于频率固定的振动问题,而对于频率变化较大或需要更加精确的控制问题,主动控制则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主动控制是指通过对系统输入信号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实现对系统振动的主动抑制。
主动控制通常需要使用传感器来监测系统的振动状态,然后通过控制器对执行器进行控制,对系统进行实时调整。
主动控制方法通常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
振动控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程结构防振、车辆振动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医疗设备等。
振动控制可以降低噪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也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精度。
尽管振动控制领域存在一些挑战,如控制算法的设
计、系统模型的准确性、实时性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振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论内燃机振动及其控制措施
而达到控制或减少振动危害 的目的。
参
天津大学 出版社 ,2 0 0 8 .
考 文 献
[ 1 ]舒歌群 ,高文志 ,刘 月辉 ,等. 动力机械振 动与噪 声[ M] . 天津
[ 2 ] 郭文勇 ,朴 甲哲 ,张永祥. 柴油机缸 套磨 损故障的机体振动监测 研 究[ J ] .振动 、测试与诊 断 , 2 0 0 5 ,2 5 ( 4 ) :2 8 9 — 2 9 2 . [ 3 ] 周志革 ,武一 民,崔根群 ,等.汽车排气总管的振动控制[ J ] .汽
模态 ,通 过与激励频率 比较来判 断内燃机在实 际工况下是否会
产生共振 ,对 于有 可能产生共振 的情况 ,通过调整 内燃机 、悬
现 ,经济性和可靠性好 ,在工程领域得到 了广 泛应用 。但随着 人们对振动环境及 内燃机 的振动特性 的要求越来越 高 ,振动被
动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该技术对低频 、超低频及 宽带 随机 振动 的控制效果有限 ,因此振动 主动控制技术应运而生。振 动 主动控制又称为有 源减振技术 ,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 、控
制理论 、材料科学 等学科的发展而迅速 发展的一项高新技 术 。 它需要依靠 附加 的能源来支持减振装 置的工作 ,具有效果 好 、 适应性 强等优势 ,已成 为 内燃机 振动控 制 的一 条重要 的新途
径 。目前 ,宽频带 隔振 、减振 的措施主要有双层隔振 、金属 弹
隔振 就是在振 源与需要 防振 的设备之 间 ,安装若干个具有
一
定 弹性 和阻尼性能 的隔振装置 ( 隔振器) ,将振源 与基础之 间或基础 与防振设备之 间的刚性连接改成柔性连接 ,以阻隔并
东风7c内燃机车工作原理
东风7c内燃机车工作原理东风7C内燃机车是一种常见的铁路机车,它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通过机械传动将能量转化为牵引力,从而推动列车行驶。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东风7C内燃机车的工作原理。
一、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是利用燃料在氧气的作用下进行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气体的膨胀驱动活塞运动,从而转化为机械能。
东风7C内燃机车采用的是柴油机作为内燃机。
当列车需要行驶时,首先启动柴油机。
柴油机内燃过程的基本原理是,柴油和空气在气缸内混合后被压缩,然后由喷油器喷入燃烧室进行燃烧。
这个过程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的传动,将往复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
柴油机的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后,再次进入气缸,循环进行。
二、机械传动系统柴油机的旋转运动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推动列车行驶。
东风7C内燃机车采用的是柴油机和电传动的组合方式。
具体来说,柴油机的旋转运动通过曲轴传递给主发电机,主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输出给牵引电动机。
牵引电动机接收电能后,将其转化为机械能,通过齿轮传动将动力传递给转向架上的传动轴。
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车轮,从而推动列车运行。
三、辅助设备和控制系统除了柴油机和机械传动系统外,东风7C内燃机车还配备了多种辅助设备和控制系统,以确保列车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其中,冷却系统负责保持柴油机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防止过热损坏。
润滑系统负责给柴油机各个部件提供润滑油,减少磨损和摩擦。
供油系统负责向柴油机提供燃油,确保燃烧正常。
点火系统负责点火,启动柴油机。
控制系统则负责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行。
东风7C内燃机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柴油机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机械传动将能量转化为牵引力,从而推动列车行驶。
辅助设备和控制系统则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种工作原理的内燃机车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内燃机振动噪声
安装在机体上的 油底壳 齿轮室罩 薄壳部件 气门室罩
表面振动
飞轮壳
机体、齿轮室
进排气管
悬挂部件
水泵 发电机等
油泵
也受到结构激振,当激振频率与这些部件
频率相吻合时,将产生剧烈的颤动(局
部振动)。影响内燃机噪声水平和部件 的工作可靠性。
三、轴系扭转振动
曲轴系统扭转振动模型
四、部件振动
1、配气机构的振动 凸轮轴、推杆、摇臂、气门、弹簧 与凸轮型线、机构刚度、凸轮转速有关
机械式 光学式 电气式
位移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 频率计
频谱分析仪
扭振仪
相位仪
辅助仪器
记录设备
激振设备
数据分析和 处理设备
二、振动测量仪器主要性能指标
1. 灵敏度— 仪器输出量与被测振动量的比值,
横向灵敏度不得超过2%~10%。
2. 动态范围 — 指测振仪维持输入量与输出量成 线性关系时,输入量幅值的容许变化范围, 以分贝数表示。
(5)发动机循环模拟
— 活塞、气门运动 — 气体流动分析 — 燃烧分析 — 可以进行动态仿真
(6)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 缸内及进、排气的流动 — 两相和多相流动 — 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中的流动 — 冷却风扇的气体流动 — 冷却水套中的流动及温度分布 — 汽油喷射过程 — 柴油喷雾特性 …… — 主要是采用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 有限容积法
NASTRAN, ABAQUS
HD Truck Engine Optimization Equivalence Ratio
1020
K
2701
Equiv. Ratio - Reference
Normalized Pressure [-]
发动机工作原理动态
发动机工作原理动态
发动机是一种内燃机,能够将燃料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或机械设备运动。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进气过程中,发动机通过进气门吸入外部空气,进入气缸内。
进气门的开启和关闭由凸轮轴控制,确保气缸内始终有足够的空气。
接下来是压缩过程,汽缸内的活塞开始向上运动,将进入气缸的空气压缩。
压缩过程会导致气体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并将燃料喷入气缸内的燃烧室内。
当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燃料被喷入燃烧室,与气缸内的高温高压空气混合。
此时,火花塞会产生一个火花,引燃混合物,发生爆炸式燃烧。
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会迅速膨胀,推动活塞向下。
最后是排气过程,活塞再次向上运动,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通过排气门排到大气中。
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同样由凸轮轴控制。
发动机不断地重复以上四个过程,使活塞运动起来,通过连杆和曲轴将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从而驱动车辆或机械设备行驶或工作。
总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料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利用活塞运动将气体的膨胀力转化为机械能。
这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具有高效、高功率和较低的排放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和设备中。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a)
振动对系统的影响
振动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如机械 零件磨损、设备失效等。
振动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如桥梁垮塌 、建筑物倒塌等。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研究意义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是研究复杂振动现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 深入了解振动本质。
研究多自由度系统振动有助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传递矩阵法
总结词
传递矩阵法是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的传递矩阵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的方法。
详细描述
传递矩阵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系统的传递矩阵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其 中传递矩阵包含了系统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方法适用于线性时不 变系统,能够方便地处理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模态叠加法
总结词
模态叠加法是一种通过将系统的振动表示为若干个模态的线性组合,然后对每个 模态分别进行分析的方法。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a)
• 引言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理论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分析方法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控制策略 •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应用实例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振动现象的普遍性
01
振动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如机械运转、地震 、建筑结构等。
02
振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外 部激励、内部干扰等。
03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分析方法
有限元法
总结词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的弹性体离散为有限个小的单元体的组合,通过求解每个单元的力学特性,进而得到整个 弹性体的振动特性的方法。
详细描述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振动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通过求解这些子问题,再将这些解组合起 来得到原问题的解。这种方法能够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具有很高的 灵活性和通用性。
内燃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是一种利用燃料在活塞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的热机。
它是现代工业中最为常见的动力装置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及工业生产中。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吸气、压缩、爆燃和排气四个基本过程。
首先,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活塞在上行运动时,气门打开,气缸内的空气
和燃料混合物被吸入气缸内。
这个过程称为吸气,它使得气缸内的混合气体浓度增加,为后续的爆燃提供条件。
接着,活塞在下行运动时,气门关闭,气缸内的混合气体被压缩。
这个过程称
为压缩,通过压缩使得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增加了爆燃的能量释放。
然后,当活塞接近顶点时,点火系统发出火花,点燃混合气体,使其爆炸燃烧。
这个过程称为爆燃,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驱动曲轴转动,从而输出动力。
最后,随着活塞的下行运动,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气缸外。
这个过程称为排气,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为下一个工作循环做准备。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简单而又精密,它通过上述四个基本过程不断循环,将燃料
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为各种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提供动力。
同时,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噪音、振动和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加强对其排放和噪声的控制。
总的来说,内燃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装置,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对于工程技术
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维护和改进,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能源,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
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
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引言:噪声和振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喧嚣的城市交通到家庭电器的嗡嗡声,它们不仅影响我们的健康和舒适度,还可能对机械设备和结构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噪声与振动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目的是减少或消除这些不利影响,提高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目录:1. 什么是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1.1 噪声控制1.2 振动控制2. 噪声与振动的来源和特点2.1 噪声源的分类2.2 振动源的分类2.3 噪声与振动的特征参数3.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与影响3.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2 对机械设备的影响4. 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4.1 噪声控制原理和方法4.1.1 声源控制4.1.2 传播路径控制4.1.3 接受者控制4.2 振动控制原理和方法4.2.1 主动振动控制4.2.2 被动振动控制5. 常见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应用 5.1 建筑噪声与振动控制5.2 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5.3 机械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5.4 电子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6. 未来发展趋势6.1 新技术的应用6.2 可持续发展与噪声振动控制7. 总结与展望1. 什么是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1.1 噪声控制噪声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噪声水平的工程实践。
它涉及到噪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
噪声控制技术可以从源头、传播路径或接收器入手,采取各种方法来降低噪声的影响。
常见的噪声控制方法包括隔音、消声、吸声和降噪技术等。
1.2 振动控制振动控制是指对结构、设备或系统进行控制以减少振动水平的工程实践。
振动控制可以通过减少振动源的激励力、改变结构的固有频率或使用吸振材料等方法来实现。
振动控制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2. 噪声与振动的来源和特点2.1 噪声源的分类噪声源可以分为环境噪声源和工业噪声源。
环境噪声源包括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和社会噪声等,其特点是持续性较强,频率范围较广。
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第37卷 第6期2008年12月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S MALL I N TERNAL COMBUSTI O N ENGI N E AND MOT ORCYCLEVol.37No.6Dec.2008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王宝林1 于镒隆2 王 爽3(1-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 天津 300072 2-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天津朝霞摩托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摘 要:内燃机的振动是有害的,为了克服这类有害的振动,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主动控制振动的途径。
本文简述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各种控制理论与内燃机振动系统的关系。
本文以现代控制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为重点分析了现代智能控制理论在振动系统控制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发展,指出了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领域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内燃机振动 主动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 现状与发展中图分类号:TK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30(2008)06-0092-05The Appli ca ti on of M odern Con trol Theory onActi ve Con trol of Eng i n e V i bra ti onW ang Baoli n1,Y u Y ilong2,W ang Shuang31-Tianjin I nternal Co mbusti on Engine Research I nstitut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2-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Engines,Tianjin University3-Tianjin Zhaoxia Mot orcycle Technol ogy Devel opment Co.,L td.Abstract:Engine vibrati on is har mful.To avoid this kind of vibrati on,peop le are l ooking f or the way t o con2 tr ol the vibrati on actively.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app licati on status of modern contr ol theory on active con2 tr ol of engine vibrati on,and expounds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vari ous contr ol theories and the engine vibra2 ti on syste m.Taking op ti m al contr ol,adap tive contr ol and r obust contr ol as rep resentatives of modern contr ol theory,the p r obability and devel opment of modern contr ol theory’s app licati on on vibrati on syste m contr ol are analyzed,and the research e mphasis and directi on of active contr ol of engine vibrati on are put f or ward. Keywords:Engine vibrati on,Active contr ol,Modern contr ol theory,Status and devel opment引言内燃机的振动是有害的。
内燃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是一种动力系统,是由发动机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
它将有机燃料(如汽油、
柴油等)、空气和排气气体结合起来,在发动机的内部完成能量转换。
这种能量转换能够
提供给各种内燃机类型的动力驱动和热能,从而促进机械作业。
理解内燃机工作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内燃机的了解,并为内燃机的维护和保养服
务奠定基础。
一般来说,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压缩,燃烧,排气和喷油。
压缩阶段:压缩是内燃机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中,内燃机上的活塞将
最终在缸内空气从低压吸入到高压。
此外,由于紧凑的气体会增加空气温度,因此当活塞
在缸中上下移动时,会产生更多的热量。
燃烧阶段:当空气被完全压缩后,即可开始燃烧。
通常,有机燃料(汽油、柴油等)
由喷油嘴喷射到缸中,形成一个强烈的火焰,从而使缸内的空气和燃料燃烧。
在此过程中,压缩的活塞会立即发挥作用,将热能释放到缸内气体中,从而使活塞和缸体进一步推动。
排气阶段:当有机燃料燃烧完毕后,它将排出组成排气气体的各种有毒物质,例如一
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这些气体都产生了在缸中燃烧时不会改变其空气比热容。
喷油阶段:这一步的功能是将新的有机燃料(汽油、柴油等)送入缸内,以补充之前
已经燃烧的有机燃料。
在喷油嘴喷射的机器中,会主动控制有机燃料和空气量,以保证正
确的混合比例,并使缸内有机燃料火焰合理而有效地发动并迅速完成燃烧。
总体而言,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指机械传动系统在发动机内部完成能量转换,并
将有机燃料混合、燃烧、释放热量以及排出排气气体,以提供动力和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内燃机工作循环及性能要求
2004年我国公布了汽车燃油经济性法规,从2005年7月1日起实行第一阶段要求, 2008年年初实行第二阶段要求 表 l. 乘用车表燃料消耗量限值(1)单位:L/100km
如果申请车型在结构上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其限值见表2: a)装有自动变速器; b)具有三排或三排以上座椅,; c)符合GB/T 15089-2001中3.5.1规定条件的M1G类汽车。 表2.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单位:L/100km
我国轻型汽车(≯ 我国轻型汽车(≯3。5T) 5T) 污染物排放限值
(GB 18352.1-2001) 车辆类型
6座2.5吨以下 M1类
基准质量kg 全部 RM≤1250
1250<RM≤1700
CO(g/km) 2.72 2.72 5.17 6.90 3.5 1.2 1.1
HC+NO(g/km)
SI&IDI DI
此外从行驶的稳定性出发当车速由于外界阻力矩的增加而减少时由于外界阻力矩的增加而减少时希望动力装置能提供更大的主动力矩从而达到新的稳定运行点但内燃机的输出转矩随转速的变化特性通常比较平坦对于柴油机来说更由于柴油机供油特性和涡轮增压器特性分别随转速的降低而供油量相应减少进气增压压力相应减少使输出转矩反而下降因此必须在燃油泵中设置调速器在涡轮增压器上设置放气阀以便改善其原有特性提高发动机对工况变化的适应性
车辆需要在多种环境条件和道路工况条件下使用,因而在规定发动机设计 任务时必须考虑发动机在各种条件下能经济、正常、有效使用的适应能力。 对发动机性能有直接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温、气压、沙尘等。例如, 低温起动性能是发动机的重要性能指标,对于汽油机一般要求在-10℃环境 温度下不依靠任何辅助起动装置或措施能用电动机拖转后自行点火运转; 对柴油机一般要求在-5℃环境温度下能起动。若车辆工作的环境温度更低, 则往往要考虑采用辅助起动措施来提高发动机的低温环境适应性。低温时 除了有起动问题外,还存在低温进气造成的燃烧不良和金属结构材料的低 温脆性等问题,这些也都是需要注意的。为适应高气温下工作,发动机冷 却系设计必须留有充分余量,橡胶、塑料件的耐高温性能也必须得到保证。 环境气压主要涉及高海拔下因进气密度低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可考 虑通过增压提高进气密度以恢复发动机所需要的功率或通过气压控制系统 防止燃油过量造成油耗或排放过高。对于行驶在沙漠等沙尘区的车辆来说, 仅装有通常的空气滤清器是不够的,必须在其前加装初滤器,形成有效的 二级过滤装置来清除进气中的尘埃,否则将严重损害发动机的寿命。
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杨宗富车辆2班222011322220154摘要: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
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
车辆的NVH问题是国际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
有统计资料显示,整车约有1/3的故障问题是和车辆的NVH问题有关系,而各大公司有近20%的研发费用消耗在解决车辆的NVH问题上。
而汽车NVH中的噪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本文阐述了汽车国内噪声的种类。
主要介绍了发动机NVH问题及控制方法,并综述噪声控制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汽车噪声种类NVH控制技术0 引言近年来,汽车拥有数量逐年增加。
汽车产生的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主要的噪声源之一。
汽车噪声中,人们最关注车内噪声.车内噪声过大会严重影响汽车的舒适性、语言清晰度、听觉损失程度、乘坐安全性、人在车内对各种信号的识别能力及入的心理状态。
因此,车内噪声作为汽车舒适性重要指标之一,正受到用户的严格挑选;降低车内噪声水平,已是各国政府和车辆生产厂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汽车噪声控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研究工作开展得也很不够。
我国汽车产品噪声控制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噪声测量方法及噪声限值的法规上。
国外企业由于对环境污染的重视,法规的要求和执行都非常严格;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国外非常重视汽车产品的噪声控制。
从声源的控制角度来看,对发动机、消声器、变速箱、冷却系统等声源已经有深刻的研究已有成熟的理论计算和产品开发设计程序。
国外目前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已普遍达到实用阶段。
例如德国Benz公司声称已能根据顾客要求制造各种低噪声车,所增加的价格约为350美元左右。
我国要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因此,本文介绍汽车噪声的种类、噪声控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电动化车辆主动防抖控制策略的研究
双离 速器的传动系统的内燃机 混 力 的主动阻尼控制⑷&赵治国等研究了纯电动
Tip - In/Out工况的前馈校正与主动阻尼防抖控
[5]&张立军等研究了混
轿车纯电 式
起步时 抖振的控制[6] &针电
的传
动系统抖动问题,很多 企业也做了大量的研
究
,
了一系列的相关专利[7-%0] &
针
电
传 系统转速振
*本文为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2018B10063)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20 -07 -02
新能源汽车
&版
电动化车辆主动防抖控制策略的研究
张剑锋叶先军(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宁波315336)
【摘要】为了在保证电动化车辆整车平顺性的同时,提高其动力响应性能,针对其传动系统的欠阻尼特
性,文章基于 控制系统开发了两种主动防抖控制策略,即驾驶性扭矩滤波控 主动阻尼控制。通过搭建 学仿真验证环境,对主动防抖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 ,并将主动防抖控制策略移植到实时控制系统
时,由于 ,采用扭矩
过零的方法(
速)&
1.2主动阻尼控制策略设计 主 阻尼控 是 采用阻尼 为控 的
馈控制系统2。根据振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增
电
传动系统的阻尼,能
降低传系统的扭转源自抖动,但是通过 传动系统物理结构等被动方式所能实现的阻尼量相
,果采用主动阻尼控制系统,则能大幅度提高
上海汽车2020. 10
况转变
退出能
等工况下,容易发生整车抖动
问题[1]& 针 传 系统的欠阻尼 性 起的传 系
振动,FAZAL U Syed等针对混
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1006-1355(2005)02-0001-06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研究姜荣俊,何 琳(海军工程大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武汉430033)摘 要:阐述了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中控制器、作动器和传感器三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基于有源结构声控制已逐步成为未来主动噪声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从振动主动控制和噪声主动控制两个方面,介绍了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舰船减振降噪中的应用现状,针对潜艇声隐身设计中被动振动噪声控制措施存在的不足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空间和有效载荷有限的潜艇中的应用前景,列举了未来潜艇声隐身设计中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可能的应用场合,以期为提高我国潜艇的隐身性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指出其对于提高潜艇的声隐身性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振动与波;噪声;主动控制;隐身;潜艇中图分类号:T B535 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ctive Noise and VibrationControl Technology in SubmarinesJIANG Rong j un ,HE Lin(Institute of Noise &V ibration,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uhan 430033,China) Abstract:T 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the three key technologies of controller,actuator and sensor which are essential to the active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ANVC)technologies are de scribed in this paper.For the active structure acoustic control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activ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development,more is put on the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From active v ibration control and active noise control,the tw o aspects of ANVC technology ,the appli cation states of the ANVC technology in ship s noise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are also presented.Ac cording to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passive noise and v ibration reduction measures and the rapid develop ments of the active controlling technologies,the outlooks of applying the ANVC technologies to the submarines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ling w hich w ith limited space and effective load are discussed.And the application occasions of ANVC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submarine acoustic stealth design are enumerated.S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subm arine s acoustic stealth performances.T he end,the importance of the ANVC technology in improving the submarine s acoustic stealth level is put forw ard.Key words:v ibration and w ave;noise;active control;stealth;submarine收稿日期:2004 09 09;修改日期:2004 11 04作者简介:姜荣俊(1973-),男,江苏丹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噪声与振动。
曲轴扭转减振器介绍
2 扭转减振器介绍2.1 扭转振动的控制方法对于曲轴的扭振,如果在内燃机工作转速范围内,根据扭振计算以及实测发 现内燃机确实存在着较大的扭转振动,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便将扭转振动 予以回避或者将其消减,以保证内燃机工作的安全可靠。
扭转振动的避振预防措 施有很多种,可综合归纳为以下三种方法[5,6]: (1) 频率调整法 由扭转振动特性可知, 当激励扭振的作用频率ω与扭转振动系统的某一固有 频率 ω0 相同时,将会发生极其剧烈的动态放大现象,即共振现象。
因此耍避 开发生ω=ω0,的可能,也即避开动态放大最严重的工况,就可能免除扭转振动 过大所引起的一切后果。
本方法的基本概念就是使ω主动躲过ω0 。
这种方法主 要措施有调整惯量法、调整柔度法等。
通过调整,使系统本身的自振频率躲过激 振频率。
使振动应力降至瞬时许用应力范围之内,这样就避免了因扭转振动过大 对内燃机造成损害。
这种方法是扭转振动预防措施中应用最广的措施之一,这不 仅是由于它的措施比较简易可行,还在于当达到调频要求以后,它的工作将是有 效的与可靠的。
但频率调整法有个缺点是调频的幅度较小,以至于在实际应用中 受到限制。
(2) 减小振能法 激励扭矩是导致扭转振动的动力源。
由于激励扭矩输人系统的能量是扭转振 动得以维持的源泉,如果能够减小输人系统的振动能量,也就能直接减小扭转振 动的量级。
方法之一是改变内燃机的发火顺序,当在机器所使用的转速范围内, 危险的扭转振动是副临界转速时,有可能用此方法来消减危险的扭转振动,减小 其危险程度。
方法之二是改变曲柄布置, 在多缸内燃机中故意选用非等间隔发火, 适当选择曲柄角以改变曲柄布置,可以使任何主、副临界转速中的某些简谐扭振 相互抵消而避开危险的扭转振动。
方法之三是选择最佳的曲柄与功率输出装置的 相对位置,使二者的干扰扭矩互相抵消,可以消减曲轴的扭转振动。
(3) 装设减振器 装设减振器能改变轴系的扭振特性。
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噪音与振动控制
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噪音与振动控制传统汽车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而混动汽车则结合了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使得其在燃油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方面表现出色。
然而,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也存在着噪音和振动问题,这不仅会降低驾驶的舒适性,还可能对车辆性能和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混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噪音与振动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开发方向。
为了解决混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噪音与振动问题,一方面需要对发动机和电动机进行优化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布置动力系统的各个部件。
在发动机设计中,采用排气消声器和隔音罩等措施来减少排气噪音的传播和发动机运转时的噪音产生。
同时,对于电动机,采用隔音材料包裹电动机,降低电动机转动时的振动和噪音。
除了优化动力系统本身的设计,振动控制也是关键环节。
在车辆制造过程中,安装动力系统的震动吸收材料能有效地减少传统汽车动力系统的振动传递。
对于混动汽车,还需要考虑到电动机的振动和电池组的振动。
针对电动机的振动,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电动机支撑结构和采用振动吸收材料来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传递,从而减少噪音。
对于电池组的振动,可以通过加固电池组支撑架和采用隔振装置来减少电池组的振动,从而降低噪音。
此外,电动机和内燃机之间的切换也可能导致动力系统的振动和噪音。
为了控制这种转换过程中的振动和噪音,可以采用合理的动力切换策略和控制算法,使得切换过程平稳无痕。
此外,在车辆设计中还可以采用主动噪音控制技术,通过引入噪音阻尼器和噪音控制器等设备,在车辆内部进行噪音的主动控制,从而提高车辆的舒适性。
除了在设计和制造阶段进行噪音和振动控制外,维护和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定期检查和更换动力系统中的橡胶垫和隔音材料,确保其正常运转,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导致噪音和振动问题的故障和损坏。
此外,驾驶人员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驾驶习惯来减少噪音和振动。
避免急加速和急减速,平稳行驶可以有效降低动力系统的振动和噪音。
总之,混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噪音与振动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浅谈振动形成的原因与控制
浅谈振动形成的原因与控制作者:徐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9期摘要:公司在对各型机车进行厂修试验过程中,会发生多种型成的振动质量问题,现对形成各种振动基理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基础知识;控制理论;标准选取;机车;处理控制1振动研究的基本内容振动泛指物体在某一个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机械振动是一种常见的力学现象,任何物体在激励的作用下就会产生振动。
引起机械或者某一结构振动的原因有多种;旋转机械转动质量的不平衡分布,传动装置中齿轮的加工误差,轴承的缺陷和不良。
由于震动,机器和机构会受到反复作用的动载荷,会降低其使用寿命。
机车的震动会引起管路开裂、电气故障,还会影响司机对机车的操控。
2振动的控制理论2.1振动源机械冲击常常出现在多种机械设备的工作过程中。
如内燃机缸体内燃烧气体时对活塞的冲击力。
旋转机械式各种动力机械中最主要的振动源。
如啮合的齿轮或选齿在传动时,由于相互的磁撞或摩擦激起齿轮体振动,成为振动源;机械做旋转运动时产生不平衡离心力时旋转机械主要的振动源;不平衡引起转子的挠曲和内应力也是机器产生振动。
往复式机械,如柴油机、往复式空气压缩机组的曲柄连杆机构运动无法达到完全平衡,机器运转时总存在周期性的扰动力。
特别是缸数少的柴油机,气缸内的压力不是完全的正弦形式,同时在活塞作往复运动并带动曲柄连杆机构运动时,曲柄销等部位会出现和转速相关的周期惯性力,使其为各种机械设备的主要振动源。
流体激励是工程中常见的激励形式,如热交换器管道,主滑油进出油管受到湍流激励的振动,造成机车局部区域、车架地板的振动。
2.2振动的危害和容许标准人和机械所承受的振动往往含有多种频率成分,单一频率的情况是很少的。
一般来说,人能承受的全身振动最低的频率是4〉8HZ,在不同频率的振动情况下。
对人体危害的表现也不同,视觉模糊2〉20HZ。
司机室的异常振动式机车运动部件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集中体现。
在实际测定中,司机室的振动均以操纵台的振动烈度作为司机室是否振动的衡量标准,在铁标中,操纵台属于Ⅲ类。
九年级物理内燃机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内燃机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内燃机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内燃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利用气体膨胀推动活
塞运动,从而做功。
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2. 内燃机的组成部分:内燃机主要由气缸、活塞、连杆、曲轴、进气和排气系统、点
火系统以及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
3. 四冲程往复式内燃机:四冲程往复式内燃机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
排气冲程。
进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内充满混合气;压缩冲程进气
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压缩;燃烧冲程点火后,混合气燃烧膨胀,推动活
塞向下运动;排气冲程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将废气排出。
4. 内燃机的燃料:常用的内燃机燃料有汽油和柴油。
汽油为轻质油品,在较低温度下
易挥发燃烧;柴油为重质油品,相对汽油燃点较高。
5. 点火系统:点火系统用于在燃烧室中提供电火花,点燃混合气。
包括点火塞、点火
线圈、分电器、蓄电池等组成。
6. 排气系统:排气系统用于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包括排气管、消声器等。
7. 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用于保持发动机温度适宜,防止过热。
一般采用循环冷却方式,通过水泵将冷却液流动起来,带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8. 发动机效率:发动机的效率指的是发动机输出的功的比例。
理论上,发动机效率可
以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但实际上常常小于这个值。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内燃机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诱发内燃机车空转的原因与抑制措施
诱发内燃机车空转的原因与抑制措施内燃机车空转是指发动机在工作状态下,由于传动系统的故障或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发动机无法将动力传递至车轮,车辆无法运动或失去驱动力的现象。
内燃机车空转可能会造成车辆失控、驾驶员无法控制等严重后果,因此,寻找引起空转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至关重要。
一、诱发内燃机车空转的原因:1.传动系统故障:传动系统包括离合器、变速器等组件,当这些组件出现故障时,会导致传动力无法传递给车轮,从而引发内燃机车空转。
2.操作失误: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如突然松开离合器、错误操作换挡等,会导致车辆失去推力,造成内燃机车空转。
3.引擎故障:引擎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如燃油供应不足、点火系统故障等,都可能引发内燃机车空转。
4.短路故障:短路故障可能导致电子控制单元(ECU)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使发动机失去动力输出。
二、抑制内燃机车空转的措施:1.提高传动系统的可靠性:传动系统是引起内燃机车空转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提高传动系统的质量,确保离合器、变速器等组件的可靠性,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2.确保正确的操控技术: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离合器的控制,确保平稳的离合过程,避免突然松开离合器或错误操作换挡,从而减少内燃机车空转的发生。
3.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状态,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包括更换燃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等,清洁节气门等关键零部件,确保其无阻碍、无堵塞。
4.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保护:电子控制系统的短路故障可能导致内燃机车空转,因此,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保护措施非常重要。
例如,安装过载保护装置、防护外壳等,防止外部因素造成电子控制系统故障。
5.增加安全设备:在车辆中加装安全设备,如牵引力控制系统、制动辅助系统等,这些设备可以主动监测车辆驱动系统的性能,并根据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内燃机车空转的发生。
综上所述,诱发内燃机车空转的原因可能包括传动系统故障、操作失误、引擎故障和短路故障等,为了抑制内燃机车空转的发生,可以通过提高传动系统的可靠性、确保正确的操控技术、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保护以及增加安全设备等一系列措施来有效减少内燃机车空转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1 Hao Z, et al. An invest igation of act ive control for the body
of I. C. engine. Proceedings of SETC, SAE, Milwaukee, U SA , 1989, 9 2 3 郝志勇等 内燃机主动控制减振装置的研究 内 燃机学报 , 1991 ( 2) M it suhashi K , et al. Applicat ion of active vibrat ion isolating system to diesel mounting. Proceeding 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mbust ion Engine, Diesel Engine Volume, 1989 4 5 霍拳忠等 主动控制扭振减振器原 理与试验研 究 1992 ( 4) 郝志勇等 内燃机轴系扭振主动控 制系统研究 1994 ( 3) 6 Hao Z, et al. On the act ive control of the torsional vibrat ion in an I. C. engine crankshaft syst em. Proceedings of the 2nd MOVIC 94003, Yoko hama, Japan, 1994 7 刘志刚等 ( 1) 8 9 张洪田等 1995 ( 6) 张洪田等 电磁式 主动隔 振装置 性能实 验研究 制 , 1996 ( 1) 10 张洪田等 ( 2) 11 12 M eirovit ch L.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structures,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90 Nadolski W, et al. Dynamic invest igation of the crankshaft of three cyl inder single bank engines using t orsional elastic wave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 ional conf erence on Dynamics of Machines, 1985 13 14 张洪 田等 1996 ( 3) 顾仲权等 振动控制评述 噪声与振动控制 , 1988 ( 1)
2
内燃机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
目前对于阻振、吸振和隔振技术, 均已开展了相
应的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 在内燃机 振动的主动控制领域 , 由于阻尼机理的复杂性, 主要 研究工作还集中在主动吸振和主动隔 振的控制技术 上,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振动主 动控制原理。 2 1 主动式动力吸振器
2000 年 ( 第 29 卷 ) 第 2 期
内燃机振动的主动控制
45
制系统提供相应的阻尼量 , 吸收振动能量便可达到抑
制振动的目的。
图1
主动式动力吸振器原理图
图2
主动隔振原理图
3
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虽然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件残余振动作用力, 从而实现隔振的主动控制。实践 证明, 采用主动隔 振不仅使系统具有良 好的隔振效 果, 并同时降低了柴油机本身的振动。 在内燃机的振动中, 曲轴轴系的扭转振动是危害 很大的振动问题 , 人们很早就已对曲轴的扭振开展了 振动控制 , 常用的方法就是安装扭振减振器。对于内 燃机曲轴扭振系统, 试验证明 , 若在自由端施加控制 力矩 , 则曲轴的扭振可以控制。 在普通动力扭振减振器的基础上, 增加一控制力 矩, 根据曲轴的扭振情况利用控制系统来调节控制力 矩的大小与相位 , 理论上可使主振体振幅在一定频率 范围内都能达到零。在文献 [ 4~ 6] 中 , 提出了一种 轴系扭振主动控制系统 , 它根据内燃机 曲轴扭振特 点, 采用了一种改装的直流电机作为内燃机轴系电磁 式扭振主动控制减振器的主体 , 通过控制磁场可自动 反馈主系统扭振状态 , 并形成具有机械特性的电磁刚 度和电磁阻尼。通过调节励磁电流可以控制电磁主动 减振器的固有频率, 使其产生反共振效果, 亦可利用 干扰扭矩主谐次反馈产生相应的电磁阻振力矩, 有效 地控制曲轴轴系的扭振响应。此种电磁主动减振器工 作时 , 阻尼自动生成 , 因此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稳定 性和瞬态响应特性。此与动力式主动减振器不同 , 电 磁扭振减振器在有电磁阻尼的情况下仍然能使主系统 的反共振点处振幅为零。将电磁主动减振器应用于内 燃机曲轴轴系的扭振控制, 通过在一台 6130 型柴油
控制的基本理论 , 提高系统的阻尼 , 对降低系统的共 振响应及缩短自由振动衰减的时间具有显著的效果, 但采用传统控制方法所能控制的阻尼量比较小, 而采 用主动控制方法 , 理论上可以把系统的阻尼控制提高 1~ 3 个数量级, 因而可大幅度提高控制效果。 主动阻尼控制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阻尼力做控制力 的反馈控制系统 , 一般情况下 , 阻尼控制矢量是位移 响应及其导数的函数。在主动阻尼控制系统中, 根据 一定的控制规律 , 主动调整阻尼器的参数, 或通过控
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较 , 随着计算方法与计算 手段的发展, 可用弹性波理论精确分析振动系统 , 尤 其是弹性连续体的振动系统研究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 性。已有学者利用扭转波传播理论对内燃机曲轴轴系 进行了建模及扭振动力响应的分析计算 , 并取得了良 好的结果 。弹性波主动控制是基于波动方程的解 析分析, 即将系统的振动用波动方程描述, 展示成行 波, 然后设计控制器并使之尽可能多的吸收或阻断行 波的传播。虽然 , 扭转波主动控制理论及试验研究工 作还很不完善, 但可以预见, 该项技术在内燃机振动 的主动控制中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 随着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内燃机振动控制 要求的日益提高 , 主动控制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 于内燃机的振动控制 , 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分析和模 拟计算, 并将会在实体振动控制中得到更多应用。 参 考 文 献
control over vibrat ion of I. C. engin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I. C. Engine, Vibrat ion, Act ive control
1
前言
随着人们对内燃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 由内燃
主动式动力吸振器是通过改变吸振器的频率来抑 制内燃机的振动 , 通常是以干扰力频率为目标主动改 变吸振器参数, 如动力吸振器中的弹簧刚度系数或吸 振器的减振块质量等都使得吸振器始终处于反共振状 态, 从而达到吸振器本身的固有频率跟踪激振频率的 目的。其控制原理如图 1 所示。 2 2 主动隔振 隔振是采用附加子系统 ( 隔振器) 将振源与需减 振的结构或系统隔开 , 以减小结构或系统的振动。由 于内燃机是一种宽频带激振源 , 故目前所研究的主动 隔振都是基于双层隔振基础之上的 , 其原理如图 2 所 示。 在主动隔振过程中 , 控制系统根据质量块 M1 和 M2 的振动响应产生控制振动所需的力或运动, 使中 间质量块 M 2 保持静止不动, 则下面的弹簧、阻尼元 件不承受动态压缩 , 故传给基础的动态作用力为零, 从而实现了理论上传递率为零的隔振。 2 3 主动阻尼控制 阻振是利用附加子系统消耗振动能量。根据振动
46
小
型
内
燃
机
No 2 ( Vol 29) 2000
机上的装机匹配试验表明 , 可以削减该机主谐次最大 扭振幅值 70% 以上。大量试验证明 , 电磁式主动减 振器的减振效果优于动力减振器, 并且完全适用于横 向振动系统。 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的试验研究工作, 在实际机 器上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 仍处于理论分析、模拟计 算和台架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 国内已有学者在内燃机振动的主动隔振 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双层隔振 系统, 在主动控 制条件下力传递性仿真 分析的基础 上, 针对柴油机振动具有很强周期性的特点 , 还对周 期振动主动隔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 [ 7~ 10] 。 首先 , 针对内燃机的振动特点与规律研制了一种 电磁式有源控制吸振器, 通过改变励磁电流来改变电 磁弹簧的刚度值 , 以达到调整吸振器固 有频率的目 的。然后 , 在双层隔振试验台的上层隔振器并联安装 电磁式执行器构成主动隔振试验台 , 再利用试验台模 拟柴油机的振动形式。在主动隔振过程中, 采用自适 应控制算法,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 而后 再进行柴油机振动的模拟主动隔振。这是一种将有源 控制吸振器与被动隔振技术相结合的 组合式减振装 置, 其优点是由隔振器承担全部载荷, 执行器只提供 动态控制力。此外, 在主 动控制环节不 工作的情况 下, 仍具有一定的隔振能力。
2000 年 ( 第 29 卷 ) 第 2 期
小
型
内
燃
机
No 2 ( Vol 29) 2000
内燃机振动的主动控制
天津大学
( 天津
张俊红
付鲁华
张殿昌
300072)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对内燃机振动所采取的一些主动减振措施及实施情况, 并探讨了内燃机振动的 振动 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问题。 关键词 内燃机
Active Control over Vibration of I. C. Engines
Tianjin University
( Tianjin 300072)
Zhang Junhong Fu Luhua Zhang Dianchang
Abstract
The methods to reduce vibrat ion of I. C. engin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some problems about active
[ 1- 2]ຫໍສະໝຸດ 。它是通过一种主动控制减振装置控制内燃机的整机振动 , 该装置采用 控制技术使一个可调频的动力减振器自动跟踪发动机 主振动频率 ( 根据主振动频率可主动改变吸振器中的 弹簧刚度系数) , 并使之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通过 对一台四缸四冲程柴油机的二级往复惯性力进行的减 振试验研究, 其结果表明该主动控制减振装置在全部 工况范围内可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振动 , 使其达到国 家规定的振动限值标准。 在国外, 日本学者对内燃机振动的双层隔振采用 主动控制技术在船用主机的振动隔离中取得了显著效 果[ 3] 。在主动隔振系统中 , 利用液压装置 ( 电液式执 行机构 ) 和橡胶元件 ( 橡胶减振器 ) 组成主动隔振 器。当柴油机受到激励产生振动位移时 , 柴油机的静 载荷由橡胶元件承担 , 控制系统应用自动适应控制方 法, 控制液压缸产生抵消柴油机和基础之间的支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