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彼得一世改革
摘要:俄国近代改革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俄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他把俄国引入欧洲文明,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使俄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进步、开放的国家。从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一步,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俄国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俄国历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里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追赶西欧的大规模改革,这里有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制”,这里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这里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斯托雷平改革……图式中一系列改革对俄国的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重点分析彼得一世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政治经验、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建树之一的改革活动,不仅使他在世界近代史上闻名遐迩,而且把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1]。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在俄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进行的,可以说是当时俄国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在经济上,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政、司法的权力。列宁曾经说过:“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暴的农奴制同农奴制并没有什么区别”[2]。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不满情绪极高。这种状况使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在商业方面,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当时的俄国商品奇缺,严重依赖于外国进口如生铁、枪支、弹药、呢绒、纸张等。在出口商品中,大多是农业原料,如亚麻、柏油、木材等。因此,俄国对外贸易受制于西欧国家,使俄国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必
须靠国家行政手段来扶植[3]。
在农业方面,俄国当时农业发展缓慢,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繁,致使农民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4]。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徭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在手工业方面,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手工业的发展也极其微弱,没有建立完整的手工业体系。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全国手工工场仅有20多家,这种极端落后的工业状况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国家的军事需要。
2.在军事上,面临没有出海口这一严峻问题。争夺出海口,这是彼得一世先辈们未完成的历史使命。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国家,它虽然濒临北冰洋和太平洋,但没有一处天然良港。北冰洋的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有9个月的结冰期,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能否打开出海口已成为决定俄国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索菲娅摄政时,俄国为了打通亚速海和黑海的出海口,曾参加反土耳其联盟,两次远征克里木,均以失败告终[5]。南方黑海、北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分别控制在土耳其、瑞典手中,使俄国无法冲出海洋,同西欧国家建立经济文化联系。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不能适应对外战争的需要。到17世纪,俄国还没有正规海军,军队装备很差,使用火枪,质量低劣。由于生产落后,沙皇政府不能供给军队最低限度的武器、弹药和军服。因此,俄军在对外战争中屡遭失败。
3.在政治上,俄国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是人来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6]。
当时俄国的政治机构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弊端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分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4.在文化教育上,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很多,并且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俄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 [7],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
目不识丁。
综合以上这些落后状况,都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到彼得一世执政后,他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二、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彼得一世经济方面的改革。
1.发展同东方各国的贸易。1715年,俄国同波斯签订了贸易协定,规定俄国商人可以在波斯自由贸易。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8]。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行销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和涅瓦河相沟通,从而加强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2.关注农业生产。农业是俄国主要经济命脉。一是下令地方官员在边远地区“开垦耕地”。二是从荷兰引进新品种的牛、羊,从波斯和阿拉伯引进良种马,建立马场。三是鼓励发展亚麻和大麻的生产,发展果园业,采取保护森林措施等。
3.兴办手工工场。彼得一世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手工工场,有官办手工工场、私人手工工场、外资办企业等。为了战争需要,官办企业优先发展冶金工业。乌拉尔成了当时俄国最大的冶金工业基地。俄国农奴制把农奴束缚在地主贵族的土地上,手工工场没有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为解释这个问题,彼得一世于1703年发布命令,把国有农民编入手工工场。1721年彼得一世政府颁布命令,允许大型手工工场主购买整村农奴,条件是场主不得再把农奴转让和转卖等。
第二,为夺取出海口,进行的军事方面的改革。
1.创建海军军队。在出访欧洲途中,彼得一世不仅看到了西欧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认识到海洋和出海口对俄国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只拥有陆军,而没有海军的君主就是一个“跛足巨人”[9]。北方战争结束后,彼得一世开始创建波罗的海的海舰队。为了加速海军舰队的建设,彼得一世直接到国外购买现成的军舰。为了使海军舰队更好的发挥战斗力,彼得一世颁布海军条令,条令特别强调,舰队的旗帜是全体海军忠诚的标志,绝不允许在任何人面前降下自己的旗帜。
2.加强军队建设。彼得一世镇压了射击军的叛乱后,决定建立新的正规军代替射击军。1699年颁布了实行征兵制的敕令。1699-1725年共征兵53次,约28.4万人入伍,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陆军。为了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实现从地域性蚕食体制向世界性体制的转变,俄国组建了波罗的海舰队,有35艘大战舰、10艘巡洋舰,有水军2.8万人。为了加强对陆军的统一集中领导,1817年设立陆军队,由缅希科夫元帅任院长,下设3个部,分别主管后勤、炮兵和筑城。战时野战部队设总司令,下设野战参谋机构,这是未来的俄军总参谋部的前身。
3.改进武器设备。彼得一世重视发展军火业,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莫斯科、彼得堡、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