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衰”的“衰”不宜读uī

合集下载

古诗中衰的读音

古诗中衰的读音

古诗《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句中的“衰”字究竟该读什么音?学生们的课本上,“衰”的注音为“shuāi”,但不少古诗词书上,这个字念‘cuī’。

到底该念什么音啊?我在执教示范课之前,忐忑不安。

后来,执教完《回乡偶书》的古诗示范课后,一位家长就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在家背诵《回乡偶书》时,她清楚地听到孩子将“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shuāi”,于是她当即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孩子这个字应该读“cuī”。

但孩子却嘟着嘴巴称自己没背错,书上所标的拼音就是这么读的,老师课堂也是这么教的。

但她不甘罢休,又翻看字典,结果字典里两种读音都有,但没说在古诗里该读哪种音。

作为家长,她非常纳闷,于是就想到给我打电话,她还说:唐诗是讲究压韵的,该诗首联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uí)”,因此“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应该念成“cuī”,以体现押韵。

如果念成“shuāi”,诗歌的韵律美又如何体现呢?为此,我专门跑了一趟县城的书店,翻看书店里有关小学生古诗读本,发现除了“衰”字被标注为“shuāi”,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多音字,也都标注成了该字的最常用的读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字的标注音为“xié”,而非“xiá”。

在学校里,我又专门去调查了不同年级学生“衰”字的读音,他们全都异口同声地读“shuāi”。

在我们年级的备课组会议里,我又向老师们提起了此事:古诗里个别多音字的读音,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到底该读什么音?老师们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按教材中所标注的,因为教材是经专家审定的,应该有一定道理。

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回归诗歌的本色,充分体现其韵律美。

近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我才找到了答案: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

乡音无改鬓毛衰古诗词中的“衰”字到底该怎么读?(南郭居士)

乡音无改鬓毛衰古诗词中的“衰”字到底该怎么读?(南郭居士)

⽇⽉鬓⽑衰【衰:四⽀】⾝退仍忧国家贫但赋诗【诗:四⽀】回⾈缘兴尽风雪寄相思【思:四⽀】我们看到,这⼏⾸诗中“鬓⽑衰”的“衰”字都在“四⽀”部,⽽且,还有其它类似的律诗也都在“四⽀”部。

也就是说,通过韵部判断,古时的“衰”字的确是读(cuī)的,因为如果读(shuāi),就不在该部了,也就不押韵了,正因格律诗严格的规则,反⽽在这⾥给我们帮了⼤忙。

因此,以上这⼏⾸诗中的“衰”字我们就应该读(cuī)⽽不是(shuāi)。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回乡偶书》的押韵情况。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离家⽼⼤回【回:⼗灰】乡⾳⽆改鬓⽑衰【衰:四⽀】⼉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灰】细⼼的读者会⼀眼看出,这⾥的两个关键韵字“衰”和“来”不再同⼀个韵部!⼀个在“四⽀”,⼀个在“⼗灰”,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通过该诗作为突破⼝来判断“衰”字读⾳的原因,因为这追溯起来较为复杂,三⾔两语说不清,但这其实都是因为古今读⾳及不同⽅⾔的变化引起的。

⼤体讲就是,贺知章所处的年代及地域(注意不能代表唐代),在当时当地“回”、“衰”、“来”其实是都押韵的,也可以说是同属灰韵的,但是到了明清时候渐渐就不在⼀个韵部了。

本来,“衰”字在古时的读⾳我已经通过前⾯的诗例说明是读(cuī)了,却因贺知章这⾸⾮常有名的《回乡偶书》弄的复杂化了!就是因为它牵扯的韵字“来”恰恰不在“四⽀”部,⽽是在“⼗灰”部,像是故意节外⽣枝要打乱⼈们的判断⼀样。

由于《回乡偶书》的两个关键韵字的读⾳都发⽣过变化,故许多⼈通过本诗来解读“衰”字的读⾳说服⼒就⼤打折扣,因此,这⾸诗也只能作为特例进⾏探讨,却并不是为了解释“衰”字的读⾳。

这⾥仅针对《回乡偶书》韵字的读⾳说说我的看法。

尽管本诗中的“衰”在古时的确读(cuī),但现在读来,不管是读(cuī)还是读(shuāi)我们都感觉不到不押韵,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先从读(shuāi)说起。

读(shuāi)是今⾳,那么我们就⽤中华新韵来标注⼀下该诗的韵。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篇一】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中学李吉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这就令人费解了。

我们编排教材应该考虑传承性,要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现象发生。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

有四个义项:shuāi。

①衰退,衰弱,衰老。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

”《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

减少。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

等级次第。

《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

”④cuī(崔)。

通“纟衰”。

古代丧服的一种。

《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先从诗律方面来看。

《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ī”押平声韵“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ā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á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

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①将其读为“shuā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ī”,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②,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

人是“两鬓斑白”而体现“衰老”,还是“耳边的头发疏落”,这是生理学研究的问题,笔者未作过这方面的观察考证;两种注音和注释谁是谁非,本人才疏学浅无法评判。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音唐作藩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唐代诗人贺知章地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地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地看法.这里谈点个人地意见.“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地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读ī.常用地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地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地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地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地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地音义.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ī?此处“衰”字地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地意思.再从整首绝句地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地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地“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地“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地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地开口(即《广韵》地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而合口(即《广韵》地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或.因此,无论从字地意义或全诗地用韵来看,这句诗中地“衰”字自然当读为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地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地《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第版,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地《唐诗鉴赏辞典》(年月第版,页)也都注读ī.有人说,“衰”念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地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地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地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地.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地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地韵母了.有人说,把“鬓毛衰”地“衰”读作ā或读同“揣”(ā),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地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韵母地,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地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韵母地,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地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á.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地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地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地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地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地《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地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地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地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地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地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地不同.诗歌韵文地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地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唯物史观.至于个人喜欢用自己地方言读古诗,闭门高声吟诵,那是个人地爱好和自由,旁人听不懂无关紧要;犹如我们国家推行简化字,你个人习书法,喜欢写写繁体,也悉听尊便,但不能强求别人跟你去学平遥家乡话.阅读指要“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什么音?作者从“意义”和“韵脚”两方面判断,“衰”字在整首诗中应该作“疏落”而不是“衰老”地意思,应该读cuī,而不是读āi.作者进一步指出,这首诗地三个韵脚字现在地读音不完全押韵,是因为语言发生了历史演变,这在语音发展史上是普遍地现象.有些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地韵脚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地古音.作者认为这种主张不可取,因为我国方言复杂,各地方言保持地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有时一首古诗用这个方言区地语言读是和谐押韵地,而用另一个方言区地语言就不见得押韵了.所以作者主张今天朗读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到有韵而读来不相押地地方,知道是古今音地不同就可以了,不必硬要用方言去改变字地读音.另有人认为:贺知章地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有人主张读ā,也有人主张读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应当读ā,理由如下:一、“衰”读ī地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地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地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减地次序).在现代汉语中“衰”读ī地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地意思.这样地意思当然与“鬓毛衰”地意思不相吻合.二、“衰”读ā,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地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地鬓发古诗文中称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古诗改读音引热议

古诗改读音引热议
素材解读 古诗改读音引热议
2018《鲜素材》季春4月P24
SUCAIZHANSHI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在诗中本读cuī,教科书上的注音是shuāi;远上寒 山石径斜,‘斜’在诗中本读xiá,教科书上的注音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骑’在 诗中本读jì ,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qí……”近日,一篇题为“请注意,这些字词 的拼音被改了!”的网文列举了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并引发争 议。除了古诗词的读音问题,文章还列举了教材和工具书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 变化,如“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 ,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 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现在要读gěng……2月19日,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教育
素材链接
多向运用
写作示例
时文鉴读
传承文化必须尊重传统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但是汉字语音的调
整应该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不仅要考虑当下使用的便利,还要考虑长远的文化传承。不能 因为读错的人多了,就把错的规定成对的,如果按这个思路发展下去,语言文化的传承将出现 系统性混乱。一字多音多意本是汉字魅力所在,只为简单、从众来修改读音,那古诗文的韵味 何在?汉字语音的修改必须慎之又慎,以时代潮流为借口肆意更改,是对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 的不负责任。某一字读错的人超过读对的人,只是一时一地之现象,未必不会发生变化。如果 急于跟上这样的潮流,改变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认可的读音,不仅可能损害语言文字标准的权威 性,降低相关机构的公信力,更可能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读音修改,不可 不慎! (半月谈《读音修改要慎重》
可能是为了小学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这一理据。他强调,对待这些读
音不要搞一刀切。追求古雅,为了押韵读古音,不能说“shuāi”就错。同时,在教 学中、考试中,教师也不应告诉学生,这个读音就对,那个就错,毕竟对此类读 音的考察并不体现学生的语言能力。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唐作藩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1.读suō,同“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

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

《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臵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引申为减退。

《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

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

”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

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

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

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唐作藩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1996年版)。

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籍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讲义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多数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观点。

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1.读suō,同“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

常常利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

《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必然品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引申为消退。

《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此刻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

衰微、衰落、虚弱等的意思。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

”这也是现代常常利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仍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

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

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粗略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

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胚.《说文·衣部》、回:“衰,小也,而不是衰老的意思,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缞、梅”等,同“蓑”,52页)也都注读cuī,俗称“蓑衣”,草雨衣”,何德之衰.常用的意义有二、摧,杀也:“衰.“衰”字这一音义,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杯.经传古籍多作“蓑”.衰微.宋元以后、灰.”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丈夫有贰宗:“凤兮凤兮,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堆,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如“该、皑,大抵都是ai,后来又写作“缞”、才!”《广韵·脂韵》.”一是用于“等衰”,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2.读cuī,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引申为减退,微也、哀,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亦作衰,其韵母变读为-ai、,还是读cuī,疏落,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衰弱等的意思.《广韵·灰韵》,乡置侧室、裴、猜、台,诸侯立家,长六寸博四寸,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因此,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论语·微子》,现在也很少用了、颓,士有隶子弟,皆有等衰、孩、衰落.《广韵·支韵》、开,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那么,减也、盔?读shuāi.3.读shuāi、衰,1978年4月第1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胎,是指鬓毛减少,人民文学出版社.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桅.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哉、鳃”等,由于语音发生演变、来;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雷,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是cui一声“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1.读suō。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词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词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作为教科书,“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语),但就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读音,自然就是两种不同的含义。

其中二年级教材中读“shuā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级教材中注释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这就令人费解了。

我们编排教材应该考虑传承性,要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现象发生。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

有四个义项:shuāi。

①衰退,衰弱,衰老。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

”《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

减少。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

等级次第。

《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

”④cuī(崔)。

通“纟衰”。

古代丧服的一种。

《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先从诗律方面来看。

《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ī”押平声韵“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ā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á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

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①将其读为“shuā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ī”,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②,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

长歌行中的衰读shuai还是cui

长歌行中的衰读shuai还是cui

长歌行中的衰读shuai还是cui
衰字读cuī。

出自《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介绍
汉乐府,是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乡音无改鬓毛衰读shuai还是cui

乡音无改鬓毛衰读shuai还是cui

乡音无改鬓毛衰读shuai还是cui
“衰”字在现实生活中读“shuai”并没有错,但是在这首诗中,应该读“cui”,而其中的意思是同“缞”,意思为“减少”,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就是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经疏落减少。

《回乡偶书》赏析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教育部审定回乡偶书衰拼音

教育部审定回乡偶书衰拼音

教育部审定回乡偶书衰拼音
《回乡偶书》中的“衰”读音是shuai,意为:衰老。

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如:衰白(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

多指暮年)。

当译为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时,读音cui。

原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释义: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衰、蓑、缞的音义辨析,兼谈《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

衰、蓑、缞的音义辨析,兼谈《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

衰、蓑、缞的音义辨析,兼谈《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衰'为'蓑'的本字,本义为草制雨衣《说文》曰:'衰,草雨衣。

秦谓之萆。

从衣,象形。

''衰'的本义为'用草编织的雨衣',后来因编织雨衣的材料与草有关,便在'衰'字上又增加了草字头,字形变为'蓑'suō。

如《诗经·小雅·无羊》云:'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衰'即是'蓑'之本字。

'衰'为象形字,该字最早见于金文,字形出现于西周衰鼎和春秋晚期的庚壶。

金文字形如下:金文“衰”字从字形可见,'衰'字似以草编成的简单的雨衣,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象形字,上似草制领子,而下面则像草编的下垂伞形的衣襟。

“蓑衣”与“衰”字对比图至小篆则发生了字形上的变化,形体上保留了草制衣服下垂的样子,为了表意明确便又在原来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表意的'衣'字。

也就是说,小篆形体由明显的三部分组成:草帽(一说为衣领)、蓑草和表意的'衣'字。

篆书字形如下:篆书“衰”字在中国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而成,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蓑衣'。

如今'衰'这一音义现代汉语口语中已经不大使用了,已经被'蓑'完全取代。

但是这种源于我们祖先的'蓑衣'在偏远地区仍可见到。

蓑衣'衰'字的意义演变轨迹'衰'字由草编织的雨衣假借为'衰老'之意,如'衰退''衰弱'等。

《楚辞·九章·涉江》:'年既老而不衰。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后来又引申出'衰退''减少''枯萎''凋谢'等意,《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衰呼?'这里的'衰'就是'减少'之意。

在汉字读音这件事上,也许贺知章回乡要发愁:乡音已改鬓毛衰了?

在汉字读音这件事上,也许贺知章回乡要发愁:乡音已改鬓毛衰了?

在汉字读音这件事上,也许贺知章回乡要发愁:乡音已改鬓毛衰了?不知不觉,家长们发现原来代沟不仅在年龄,也是知识上的。

原来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耳熟能详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其中的“衰”字,自己原读“cui”,现在正确答案已经改成“shuai”的读音了。

《回乡偶书》不仅如此,《山行》诗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e”,原来我们也是读的“xi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入竹万竿斜”,斜也读“xié”的。

呆“ai”板变成了呆“dai”板……汉字多音字改变读音,真的可行吗?如果汉字因读错的人多,而做了改动,用原本错误的读音代替正确的读音,可不可行?上学时学渣老被纠正的错误读法,如今都成了正确的,学霸们于是反问道:汉字那么多音字,是不是都要统一成一个读音呢?一骑红尘妃子笑,是不是要都成一“qi”红尘妃子笑了?朝阳是不是要读成“chao”阳,银行要不要读成银“xing”呢?单于和单雄信统统改姓单“dan”好不好?《山行》学渣在汉字读音这件事上,有一天会因错的人多,也就躺赢了:那些将绢本说成是“juān”本,“耄耋”读成“毛至”,鸿鹄念成鸿浩的教授们;还有因为没文化而闹过笑话,曾把“女娲补天"念成“女锅补天",《念奴娇》中的“羽扇纶巾”的"纶"读成了“伦”,“闰土”读成了“闺土”,"沮丧”成"且丧”,除了"脚裸"变"脚果"还把“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的,那些读书少的明星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而臀部的臀,很多人都读成了殿部,不仅如此,比如粳米也都做梗米geng,据说99%的人,都会把荨麻疹读错,"四川人生得憨,认字认半边”的俗语,也要变"生得奸"了……复旦女神陈果反对者认为,失去一个多音字是小事,但是影响很深远:会不会对传统文字,形成阉割之势?反对者认为读音应该尊重文化传统,保留相应时代的读音,不能把现代的意识形态,强加进去古诗中去,这样会显得不伦不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鬓毛衰”的“衰”不宜读cuī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两首着名的《回乡偶书》诗,其第一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绝,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押韵。

但这三个字,用现代普通话念起来,似乎并不完全相谐。

“回”读huí,“衰”读shuāi,“来”读lái,要说押韵,只有同属开韵(ɑi)的“衰”“来”可以算得上,属于微韵(ui)的“回”是不能与之相押的。

研究唐诗吟诵的人,为了解决今音不同韵的矛盾,特地把“衰”字原来的读音shuāi改为cuī(催)。

许多唐诗选本、音碟和小学的语文教师都对此加以采纳,仿佛已成定论。

“鬓毛衰”的“衰”(shuāi)改读cuī,有没有史料作依据呢?没有。

改读以后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矛盾呢?也没有。

那为什么它的改读会被许多业内的人士接受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谈“衰”字的读音。

“衰”是个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读,其中suō、suī两读,因与本文的讨论无关,这里略而不谈。

其余两读一直延续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项:一个读cuī,用以表示“古代丧服”“差别”等意义;一个读shuāi,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义。

这两个音、义,无论古今都截然有别,不能混淆互换。

“鬓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意义明确而没有歧解,只能读shuāi,不能读cuī。

论定了“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以后,就可以明白,改读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足取的。

试想一个过去从未读过《回乡偶书》的人,当听到音碟中在吟诵“鬓毛cuī”时,他会知道这个cuī音是什么意思吗?猜测“催”“摧”二字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想到那个“衰”字上去。

这种改读的结果,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即使是曾经看过贺诗原文的人,恐怕也会对“鬓毛cuī”的读法感到相当别扭。

再说改读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问题。

首韵的“回”(huí)与末韵的“来”(lái),今音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

这是全诗无法同用的关键。

夹在当中的“衰”原读shuāi,虽与前面的“回”字不谐,但与后面的“来”字还是押韵的;改读cuī音以后,与“回”是合辙了,但与“来”却拉开了距离。

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做法,并没有收到协同全诗韵读的效果。

就好比《庄子》中“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的故事,改不改都一样。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呢。

当然,古人写诗时为了押韵,往往会选用一些异读音入韵,今人吟诵时需要认真辨识,以免读错,但这只限于同义异读。

例如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诗双句的末字“深”“心”“金”“簪”押韵。

其中的“簪”字表示“用簪子插住发髻”,古有zān、zēn两读。

现代词典已将zān定为正
音,而将zēn注作旧读或又读。

杜甫为了押韵,特地以zēn音入韵。

我们吟诵时如果按正音zān去读,就会感到不和谐,必须临文改读为zēn,才能合韵。

但其条件是:zān、zēn二音必须属于同一个意义。

这与“衰”字的两个意义和读音混淆改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唐诗的押韵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即以唐代的古韵(中古韵)而言,也不是一个统一的音系。

以首都长安为代表的关中音(唐代的普通话读音)与全国各地的方言音就存在许多差别。

关中音押韵的诗,以某些方言去读未必和谐合辙,同样道理,用方言入韵的诗,也不一定符合官方韵书的规定。

这种情况现代也有,例如:北京话“熟”“头”同韵,上海人绝对不会用来押韵;而上海话“环”“来”同韵,北京人也肯定不予认可。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的三个入韵字,根据《广韵》的分韵,“回”属灰韵,“来”属咍韵,唐代可以同用,但“衰”属脂韵,就不能与灰、咍两韵的字通押。

时代稍后于贺知章的大诗人杜甫,用韵十分严格,在他留存至今的1400多首诗中,脂韵的字是绝对不与灰、咍两韵的字相押的。

然而,贺知章却把“回”“衰”“来”三字拿来押韵了。

据我推测,他可能用的是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的方言韵。

对照现在该地的方音,“回”“衰”“来”三字的韵母十分接近,读来相当和谐。

如果这一推测不无道理,那“衰”字再去按官方韵书改读就更没有必要了。

最后,我的看法是:“鬓毛衰”的“衰”还是据义定音,读作shuāi 为好。

“回”(huí)、“衰”(shuāi)、“来”(lái)三字,虽然读短音时似乎不太相谐,但由于它们的尾音都是i,读时拖长一些,归到i音上,还是比较和谐的。

而且“衰”字不改读,使人听起来文从字顺,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