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丁登寺》中的体现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丁登寺》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2457cf10ff00bed5b9f31d93.png)
南 昌 高 专 学 报 2010年第 3期 (总 第 88期 ) 2010年 6月 出版 Joumol of盹,lcJl帆 College No.3(Sum 88) 2Ol0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丁登寺》中的休现
黄 明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外语 学 院 河 南 商 丘 47600o)
的存 在 ,而 变 成 纯 粹 的 精 神 ;我们 坚 信 万物 的 和 谐 而 充 满 了欢 乐 ,于是 以平 静 的 眼 光 观 察 、洞 见 事 物 的 本 质 。请 看 其 中:“… … 当我 孤栖 于斗 室 ,,困 于 城 市 的喧 嚣 ,倦 怠 的 时 刻 。,这 些 鲜 明 的 影 象 便 翩 然 而 来 ,,在 我 的 血 脉 中 ,在 我 的心 房 里 ,,唤 起 甜 美 的 激 动 ;使 我纯 真 的性 灵 ,得 到 安 恬 的 康 复 … … ”晰蹲 。然 而 现 实生 活 的烦 恼 终 究 是无 法 避 免 的 。每 当遇 到烦 恼 和 不 快 时 。诗 人 就 带 着 疲 惫 的 心 灵 到 大 自然 里 寻 找 快 乐 和 寄 托 。回顾 成 长 的历 程 。诗 人 意 识 到 自然对 自 己的 意 义 在 不 断 发 生 变 化 。最 后 终 于 发 现 上 帝 其 实 存 在 于 自然 之 中:“我 高 兴 地 发 现 :,在 大 自然 和 感 觉 的 语 言 里 ,俄 找 到 了最 纯 洁 的 思 想 的 支 撑 ,心 灵 的 保 姆 ', 引 导 、保 护着 ,我 整 个 道 德 生 命 的 灵 魂 ”t 】‘ 。 诗 人 满 怀 深 情 地 回忆 起 他 在 大 自然 的 怀 抱 里 成 长 的 过 程 。童 年 时 代 他 如 一 头 小 鹿 奔 跑 于 山 岭 之 间,深 涧 之 际 ,清 溪 之 侧 , 听 凭 自然 来 引导 ,年 幼 时 。诗 人 觉 得 大 自然 便 是 他 的 整 个 世 界。山岭 、深 涧 、清 溪 培 育 着 他 的 爱 心 和 志 向 。随 着 年 龄 的增 长 ,童 年 时 代 的 纯 真 一 去 不 复 返 了,而 大 自然 又 给 了 他 新 的馈 赠 ,那 便 是 成 熟 的心 智 和 深 沉 的 思 考 能 力 。 成 年 以后 诗 人 学 会 了冷 静 而 理 智 地 重 新 审 视 周 围 的 一 切 ,他 听 到 了低 沉 悲 怆 的 人 生 乐 章 。大 自然 恰 如 他 的养 育 者 、向 导 ,不 断 给他 教 诲 、守 护 他 的 心 灵 。 这 里 “感 观 的 语 言 ”就 是 指 感 观 对 大 自然所 作 的 反应 。最 后 。诗人 希望 初 游 此地 的 妹 妹 能如 自己 一 样 真 心 热 爱 大 自然 。希 望 美 丽 的 自然 景 色 能 永 远 留 在妹 妹 心 中 。这 样 即使 自己死 去 了。妹 妹 也 不会感 到孤独 、恐惧。因为 自然会带 给她心灵 快乐。“诗人 建 议妹 妹 把 他 的领 悟 铭 记 在 心 。在 宛 如 祷 告 的 诗 行 中,劝 谕 她 坚 信 自然 必 将 在 苦 难 中 提 供 安 慰 。帮 助 她 洞 察 生 命 的 全新 意义 。和 诗 歌 的 前 面 章 节 相 比较 。最 后 一 节 除 了表 述 人类 和 自然 互 动 式 的 共 存 处 境 ,还 强 调 了 人 和 人 之 间 的相 互 依 存 关 系 f诗 人 和 妹 妹 在 情 感 上 和 知 性 上 都 相 互 依赖)”口l㈣。显然,诗人所感受到 的抚慰身心 、激发创造力 的神 奇 力 量 既 来 自 自然,也 来 自爱 他 的 亲 人 。
丁登寺旁 译文
![丁登寺旁 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afeeebe009581b6bd9ebef.png)
丁登寺旁威廉·华兹华斯(王佐良译)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我终于又听见这水声,这从高山滚流而下的泉水,带着柔和的内河的潺潺。
——我又一次看到这些陡峭挺拔的山峰,这里已经是幽静的野地,它们却使人感到更加清幽,把眼前景物一直挂上宁静的高天。
这个日子又来到了,我能再一次站在这里,傍着这棵苍翠的槭树,俯览脚下,各处村舍的园地,种满果树的山坡,由于季节未到,果子未结,只见果树一片葱绿,隐没在灌木和树林之中。
我又一次看到了树篱,也许称不上篱,而是一行行活泼顽皮的小树精;看到了田园的绿色,一直绿到家门;一片沉寂的树林里升起了袅袅炊烟,烟的来处难定,或许是林中有无家的流浪者在走动,或许是有隐士住在山洞,现在正独坐火旁。
这些美好的形体虽已久别,倒从来不曾忘怀,不是像盲人看不到美景,而是每当我孤居喧闹的城市,寂寞而疲惫的时候,它们带来甜蜜的感觉,让我从血液里心脏里感到,甚至还进入我最纯洁的思想,使我恢复了恬静:——还有许多感觉,使我回忆起已经忘却的愉快,它们对一个良善的人最宝贵的岁月有过绝非细微、琐碎的影响,一些早已忘记的无名小事,但饱含着善意和爱。
不仅如此,我还靠它们得到另一种能力,更高的能力,一种幸福的心情,忽然间人世的神秘感,整个无法理解的世界的沉重感疲惫感的压力减轻了;一种恬静和幸福的心情,听从温情引导我们前进,直到我们这躯壳中止了呼吸,甚至我们的血液也暂停流动,我们的身体入睡了,我们变成一个活的灵魂,这时候我们的眼睛变得冷静,由于和谐的力量,也由于欢乐的深入的力量,我们看得清事物的内在生命。
也许这只是一种错觉,可是啊,多少次在黑暗中,在各色各样无聊的白天里,当无益的纷扰和世界的热病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使它不住地狂跳,多少次在精神上我转向你,啊,树影婆娑的怀河!你这穿越树林而流的漫游者,多少次我的精神转向了你!而现在,依稀犹见昔日思想的余光,带着许多模糊朦胧的记认,还多少有一点怅然的困惑,心里的图景回来了;我站在这里,不仅感到当前的愉快,而且愉快地想到眼前这一刻包含了将来岁月的生命和粮食。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https://img.taocdn.com/s3/m/83048b7e3169a4517723a3b4.png)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作者:张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威廉姆·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也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最长寿的人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作品《丁登寺》的研究来探析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
关键词:威廉姆·华兹华斯;《丁登寺》;养生之道作者简介:张洁(1989-),女,汉,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一、引言威廉姆·华兹华斯(1770-1850年),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并称为“湖畔诗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是英国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作编写的《抒情歌谣集》引领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
然而,抛开他在文学史上的显著成就,他还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最长寿的人之一—华兹华斯生于1770年,卒于1850年,共活了80岁。
众所周知,大自然有益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威廉姆·华兹华斯是著名的“自然诗人”。
他从小在英国的湖区长大,自1799年以后也定居在那儿。
那里迷人的风景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爱恋。
在他的诗歌作品里,华兹华斯经常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或阐述大自然教授的人生哲学,其杰作《丁登寺》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那么,华兹华斯从大自然那里学到了什么人生哲学?大自然与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现在,让我们通过其作品《丁登寺》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在《丁登寺》中的体现2.1《丁登寺》简介《丁登寺》由无韵体写成,是华兹华斯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早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是后来“华兹华斯体”诗歌的典范。
在这首诗歌里,华兹华斯描写了怀依河两岸美丽的景色,阐发了由此而领悟到的人生哲学。
丁登寺赋
![丁登寺赋](https://img.taocdn.com/s3/m/5ce6dc7e168884868662d602.png)
浅析《丁登寺赋》中的生命意识0827010203 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杨盼我个人认为,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与我国东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虽然在作品形式、风格和艺术特征上有着诸多的相异的特性,但是,身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分期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的两位诗人,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赋》作比,《桃花源记》我们已再熟悉不过,在这里我已无需赘言,重点分析解读一下《丁登寺赋》。
《丁登寺赋》出自英国浪漫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笔下,写于1798年诗人在五年之后旧地重游之际。
诗中诗人委身成一个自然的崇拜者,其实又哪仅仅只是崇拜者而已,诗人对于自然,已经彻彻底底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不仅崇拜和敬畏自然,而且把它当成自己最纯净思想的支柱、温床,以及心灵的向导和守护神,甚至将其作为自己全部精神存在的灵魂,内心充满了热烈而圣洁的爱。
诗人“钟爱草原、森林和山冈,钟爱从这绿色的大地上所能看到的一切”,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作为一个大自然最虔诚的信徒,沉浸在享受自然的欢愉之中的那样一种酣畅淋漓的感情。
只有在这样一种纯净涤荡的清幽古朴中,他才得以发现自身的另外一种存在的价值——“它寄寓在落日的余晖中,在滚圆的海洋和流动的大气中,在蔚蓝的天空和人的脑海中”。
这种亲近自然的亲身体验使得诗人恢复了美的恬静的心绪,把早已淡忘的欢乐重新捡拾。
大自然给予人的不是暴戾而是恬静,不是纷扰而是和谐,这样一份优韵素雅绝不是在喧闹的都市所能触及到的。
一路有一路的风景。
或许,诗人重游怀河河谷只是偶然,再见巍峨的岩石、苍郁的槭树也只因巧合,但诗人置身自然,回归宁静确是不争的事实,孤寂无聊时,只有这些明媚绮丽的景色带给人空无澄澈的欢愉也是不需要任何佐证的。
“那时,我像一头小鹿蹦跳在山冈上,在幽深的河滨和寂寞的溪畔”,“那时我疾步如飞,与其说像寻觅心爱的景色,倒不如说想要逃避什么可怕的景象。
外国文学题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
![外国文学题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d049029453610661ed9f42b.png)
浪漫主义部分题库一填空题1、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3、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4、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
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一批诗人的作品。
5、彭斯的《苏格兰方言诗集》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6、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经验之歌》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7、济慈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的抒情诗是《夜莺颂》。
8、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9、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出自于格林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0、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塑造了一个患“世纪病”者的典型。
11、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的是茹科夫斯基。
12、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是毕巧林。
13、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4、霍桑在《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作品中挖掘的是“隐秘的恶”。
15、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6、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凡尔纳。
17、雨果的第一部诗集是《颂歌与民谣集》。
18、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是《〈克伦威尔〉序言》。
19、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20、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善良和美的化身是爱丝梅哈达;教会势力的代表是克洛德副主教;外貌丑、内心美的下层人物是加西莫多。
浅析《登丁登寺旁》的创作目的
![浅析《登丁登寺旁》的创作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82fdd962a32d7375a5178035.png)
浅析《登丁登寺旁》的创作目的作者:何琳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看作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在序言中他写到:“现在有几个作家偶尔在自己的诗中采用了一些琐碎而又鄙陋的思想和语言……这本集子里的诗至少有一点和这些诗不同,即是在这本集子里有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有价值的目的。
”《丁登寺旁》作为《抒情歌谣集》的代表作之一,纵观全诗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的价值主张。
一、抒发对自然之爱华兹华斯与科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畔”诗人,华兹华斯深受自然熏陶,她九岁至19岁这十年期间在靠近湖区的豪克斯海堡读书,19岁以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曾徒步漫游阿尔卑斯山,1975年后定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的塞特郡乡间。
华兹华斯的一生有大量时间与自然亲密接触,因此他对自然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丁登寺旁》作于1798年,描写了与妹妹重游丁登寺的所见所感,在这首诗里华兹华斯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怀河岸边的田园风光,毫不掩饰的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的开篇写到“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这一句反复出现了“五年”“五个”“加上长长的”极言五年对诗人的漫长,后面的”终于又”“我又一次”表现出诗人对重游丁登寺的渴望和欣喜。
过去五年的煎熬被眼前的自然之景给排除了,虽然只是幽静的野地却能使人宁静。
这里并没有什么奇特的美景,不过是树林、园地、山坡,但在诗人眼中却是生机盎然,他的眼中一排排小树是一行行活泼顽皮的小树精,这里,诗人情不自禁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华兹华斯曾说“拟人法事实上只是偶尔由于热情的激发而产生的词藻,我曾经把它当作这样的词藻来使用,但是我反对把它当做某种风格的人为的手法,或者把它当做韵文作家按照某种特权所享有的一种自己的语言。
”在华兹华斯看来好的诗和好的散文的语言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他尽量约束自己用片面演优美的语言而使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少用修辞不矫揉造作。
丁登寺赋与春江花月夜原文
![丁登寺赋与春江花月夜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405afdf61fb7360b4c658a.png)
丁登寺赋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连同五个漫长的冬季!我又听到这流水,从山泉中滚滚而来,带着内河的潺潺细语。
——我又一次看到这走俏巍峨的山岩,在一片野外幽静的背景中,使人产生更加幽远的思绪;并使这景色与苍穹的静穆融为一体。
这一天终于来临,我又在这棵苍郁的槭树下憩息,并眺望一块块的村地和一簇簇的果树,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果林披着一片青绿,与别的灌木相溶成一种颜色。
我又看到这些树篱哪里是树篱——倒不如说是恣意漫生的枝条:这些绿色一直铺到田庐的门边;这些在寂静里从树林中升起袅袅炊烟!它们的来源飘忽难辨,恍惚是浪游者在没有屋舍的林中点燃,或来自隐士幽居的洞穴,他正独自坐在炉火边。
这些美景虽然长久地分别,对我却并非像一片风景之于盲人的眼睛:在我蛰居喧闹的都市,感到孤寂无聊时,正是这些美景啊常常给我带来愉悦的心境,它荡漾在血液里,跳跃在心头;并流入我被净化的脑海中,使我恢复恬静的心绪:——重新感受到已淡忘的往日的快乐:这快乐也许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无形中培养善良者最美好的品格,使他作出虽非轰轰烈烈、令人缅怀,但却充满善意和爱的举动。
同样,我还要感谢它给我的另一个赐予,一个更高尚的赐予;在这幸福的心绪中,那心灵上神秘不测的负担,那不可理解的人世所带来的使人厌倦的沉重的负荷也为之减轻了:——在这恬静的心绪中,那高尚的情感引导着我们,——使我们仿佛停止了呼吸,甚至连血液也不再流动,我们的肉体已陷入酣睡,我们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精神:和谐的力量,欢乐的深远的力量,使我们能带着平静的眼光去洞察事物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https://img.taocdn.com/s3/m/13cda9e0551810a6f52486cb.png)
林玉鹏 (9 3 ) 男 . 15 . 安徽宣城人 ,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 济学 院教授 , 士生导 师 硕
维普资讯
第 2期
周 亚芳 , : 灵在 大 自然里平静 —— 浅析 华兹华斯 的《 等 心 丁登 寺 旁》
17 3
这水 声 , 这从高 山滚 流而 带 着柔 和 的 内河 的潺 潺①。
五年 过去 了, 五个夏 天 , 加上
长长 的五个 冬 天 j我终 于听见
收 稿 日期 { 040 —6 修 回 日期 ;0 50— 0 20 —4 1 , 2 0— 92 作 者 简 介 亚 芳 (9 0 )女 , 徽 舒 城 人 。 肥 工 业 大 学 人文 经 济学 院 助教 , 士 生 ; 周 18 - , 安 合 硕
言前 人所 未言 , 面否定 了新 古典 主义 诗歌 , 全 同时宣传 一 种全 新 的浪漫 主义 诗 歌 。这 部作 品是 华 兹华斯 长期 沉思 的结果 ,丁登 寺旁 》 《 作为《 抒情 歌谣 集 》 的压 轴作 , 各个 方 面反 映 出他的仓 作理 念 。 从 I J
该诗 以对 重见 丁登 寺 附近 的怀 河 两岸 景色发 出感 叹作 为 开始 :
Vo . O No 2 12 .
Apr 0 6 .2 0
心灵在大 自然里平静
浅析华兹华斯 的《 丁登寺旁 》
周 亚芳 , 林 玉鹏
( 台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事院, 合肥 200) 安徽 309
摘 要 : 章主要从诗歌 的形式 、 文 内容、 表达 的感情 方面 , 分析华兹 华斯 的诗歌要 用“ 人们真 正使 用的语言 ” 来
描写“ 普通生活里 的事情 和情 景” 这一创作理念在《 丁登寺 旁 》 一诗 中的 体现 。同时探讨华兹华 斯在该 诗中所
从大自然获得的财富——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
![从大自然获得的财富——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https://img.taocdn.com/s3/m/102dbae2b8f67c1cfad6b8d4.png)
从大 自然获得的财富
浅析 华兹 华 斯 的 《 登 寺 》 丁
李 雅 君
( 北 师 范 大学 , 北 石 家庄 0 0 9 河 河 5 0 0)
摘要 : 威廉 - 兹 华 斯 ( 7 0 8 0) 誉 为 英 国 浪 漫 主 义 诗 歌 华 1 7 一l 5 被
一
生 从 欢 乐 走 向欢 乐 ” 它 能 “ 发我 们 内在 的 心 灵 ” , 启 为它 “ 灌输 崇
在“ 登寺” 中. 丁 赋 我们 可 以 发现 大 自然 给 人 的 财 富 不 仅 有 美 丽 的 自然 风 光 更有 精 神 上 的 抚 慰 和 滋 养 , 如 华 兹 华 斯 在 诗 中写 正 道 ,“ 最 纯 净 的 思 想 的寄 托 , 心 灵 的/ 姆 、 导 和 守 护 人 , 我 我 保 向 我 所 有 善 良 的/ 质 的 精 魂 。 大 自然 给 人 以心 灵 的启 迪 , 本 ” 为人 的心 灵 灌 输 崇 高 的思 想 。 首先 表 现 在 对 人 的 审 美 情趣 的培 养 。 丁 登 寺 ” “ 的诗 行 间 总 能 体 现 出 自然给 人 以美 的 享 受 。“ 喧 响 的 瀑 布/ 引 起 我 热 烈 的追 那 常
中 图分 类 号 :2 6 I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l 7 — l 1 2 0) 】0 5 — 2 6 3 2 l ( 01 l 一 0 9 0
回忆 使 他 又恢 复 了平 静 的情 感 。每 当华 兹 华 斯 疲 惫 孤 独 的 时候 ,
回忆 那 美 丽怡 人 的 风景 便 总 能 振 奋 鼓 舞 他 的 心 情 , 像 … 剂 良药 就
入 我 被 净 化 的脑 海 中 ,使 我 恢 复 恬 静 的心 绪 : , ”对 村 庄 和 树 林 的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文档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197e7545acfa1c7ab00cc00.png)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一、引言威廉姆?华兹华斯(1770-1850年),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并称为“湖畔诗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是英国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作编写的《抒情歌谣集》引领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
然而,抛开他在文学史上的显著成就,他还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最长寿的人之一―华兹华斯生于1770年,卒于1850年,共活了80岁。
众所周知,大自然有益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威廉姆?华兹华斯是著名的“自然诗人”。
他从小在英国的湖区长大,自1799年以后也定居在那儿。
那里迷人的风景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爱恋。
在他的诗歌作品里,华兹华斯经常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或阐述大自然教授的人生哲学,其杰作《丁登寺》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那么,华兹华斯从大自然那里学到了什么人生哲学?大自然与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现在,让我们通过其作品《丁登寺》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在《丁登寺》中的体现2.1《丁登寺》简介《丁登寺》由无韵体写成,是华兹华斯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早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是后来“华兹华斯体”诗歌的典范。
在这首诗歌里,华兹华斯描写了怀依河两岸美丽的景色,阐发了由此而领悟到的人生哲学。
《丁登寺》一诗的创作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丁登寺》一诗的全称是《丁登寺赋(记再游怀依河,1798年7月13日)》。
1798年,在距离他第一次参观丁登寺已有五年的时候,在妹妹多萝西(诗人在诗中称她为“我最亲爱的朋友”)的陪伴下,诗人再游丁登寺,而此时丁登寺已遭废弃。
1793年8月,诗人独游丁登寺,当时他23岁,但他的人生已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故:由于种种原因,诗人不得不与他法国的情人分手,返回英国,并离开了他们的女儿。
而当时,英法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以至于将要发动战争。
与至爱亲人的离别之痛使得诗人开始逐渐变得成熟。
激情与恬静的和谐统一——从《丁登寺旁》解读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激情与恬静的和谐统一——从《丁登寺旁》解读华兹华斯的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f136f431376baf1ffd4fad06.png)
与沉思 , 开创 了探 索和发 掘人 的内心世界 的现代诗 风。他主张诗歌要 写得朴实 自然 ,不要刻意雕琢 , 他 的许多作 品也 的确做 到了这一点 。 华兹华斯 的代
自然里找慰藉 。 与 自然是华兹华斯作 品的重要 主 人
题, 因此他擅 长描写生动 的 自然景色 , 并主张 以平 民的语言抒写平 民的事物 、 思想 与感 情。 他认为 “ 所
表作 之一 《 丁登寺旁 》描 写了 19 78年与妹妹多蕾
西重游 丁登 寺 的所 见所感 ,栩栩 如生地描绘 了美 丽, 隽永 , 旖旎 的 自然风光 。在 阐述 自然在诗人不
然 的不朽之作 。在 日常ຫໍສະໝຸດ 活 中 , 人们 总是忽略周 围
总的来说 ,在 《 丁登寺旁 》 一诗 中 , 语言有两大特
色 ,一个 是朴实 的语言 ,另一个是词语 的重复性。
的 自然景观 和事 物 ,在 《 丁登寺旁 》一诗 中 , 兹 华
华 斯对 人 与 自然关 系 的理解 及他对 自然 的崇敬 之 情 都被充分地展 现出来。 本文将从语 言及情感 方面 对 《 丁登寺旁 》做 进一步 的赏析 。
Vo1 1 o. .2 N 6 J n 20 2 u. 1
21 0 2年 6月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 2 60 8 -3 0 88 1 2 1 )0 -0 90
激情与恬静的和谐统一
— —
‘
从 《 丁登寺旁 》解读华兹华斯的 自然观
周 培 蕊 ( 河南工程 学院外 语系 , 河南 郑州
关键词 : 自然 ;爱 ;语言 ;情感
中图 分类号:I0 文献标识 码 :A 16 引言
郑克鲁版外国文学史复习题(填空)
![郑克鲁版外国文学史复习题(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94f320fb31126edb6e1a10c1.png)
1.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期。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2.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 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3.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而华兹华斯为其所写的序言也被看做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843年,华兹华斯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丁登寺赋》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杰作。
4.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西风颂》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名句“ 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称赞他为“天才的预言家”,他的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5.拜伦《东方叙事诗》是以东方为题材的传奇诗,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流浪者、流浪汉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
6.雨果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作品《<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提岀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巴黎圣母院》是一曲反封建悲歌,这部小说是浪漫派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
1830年《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
雨果的创作以《九三年》煞尾。
7.大仲马是法国浪漫派的骁将,也是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家。
《亨利三世及其宫廷》是第一部浪漫派的剧作,预示了浪漫派日后的胜利。
他最岀名的代表作是小说《基督山伯爵》。
8.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乘气球漫游》是第一篇科幻小说,此外还有《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
9.惠特曼是美国的民族诗人,诗集《草叶集》唱岀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新声,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10.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其代表作《白鲸》,被公认为是时代的镜子,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11 .司各特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对欧洲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评论威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
![评论威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https://img.taocdn.com/s3/m/0f47b8112cc58bd63086bd06.png)
评论威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本文对十八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丁登寺旁》进行了解读。
这是诗人1793年8月故地重游怀河河谷而作。
认为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自己五年后旧地重游的感受,抒发了对现代的评价和未来的期望。
同时,对这首诗的内容、语言特色以及对诗人的思想影响做了简单的评述。
标签:记忆;自然;现实;浪漫主义1793年8月,23岁的华兹华斯曾独自徒步旅行,游历了风景秀丽的怀河(the Wye)河谷和古老的丁登寺(Tintern Abbey)。
五年之后偕其妹Dorothy重游故地,风景依旧,而诗人却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与昔日已有所不同,于是发深远的幽思。
其中既有对少年时代的留恋缅怀,又有对现代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待,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恬然自适的静观态度与诗人对自然的渴求和信念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这首诗成为代表华兹华斯艺术风格与思想观念最典型的作品之一。
《丁登寺旁》是华兹华斯在浪漫主义时期所写。
华兹华斯的最伟大的诗歌大多写于1807年之前。
阅读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这个地方给你带来的想象中的世界,你最喜欢的地方,想像风景,颜色,气味,思想,安全和满足感。
这就是华兹华斯在《丁登寺旁》描写的情景。
丁登寺是华兹华斯年轻的时候去过的一个地方。
它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长大了。
五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次他的妹妹和他一起分享了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经历。
华兹华斯非常疼爱他的妹妹。
纵观他的一生,她是他忠实的陪伴,分享他的诗歌,帮助他的工作。
他说,现在他回来,他长大了。
他看到一个不同的丁登寺。
当前的景色和记忆中“心灵的画像“(61行)之间令人费解的差异让诗人产生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冥想,在其中诗人评论了他的过去,评估(通过他作为中介的妹妹)了现在,预测了未来,直到悄悄地回到了他的出发地点。
这首诗一开篇作者就声明五年过去了他又一次游览这一地区,感受到它的宁静,质朴的风景,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他再次叙述了他看到的物体对他的影响:“陡峭的高耸的悬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有了“更深入的隐居思想“,他靠在黑色的西卡莫树上,注视着村舍-田地和果园里的树,果子还是生的。
浅谈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
![浅谈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e1b2cdb4daa58da1114aa0.png)
浅谈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作者:冯珊珊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5期摘要: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中西方诗坛里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都以简练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爱。
但经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两者在表达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文将从诗歌语言、意象、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分析王维和华兹华斯两人之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异同。
关键词:王维;威廉·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异同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5-0096-01 中国图书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7.15.0621 相似之处1.1 语言清新简练王维的诗大多简洁洗练,颇具画意性。
正所谓“微言大义”,王维用简洁精炼的几句话便道出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蕴意。
像《鸟鸣涧》这首诗就是以几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了山间的幽静。
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也是以质朴简单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诗人通过精心地措词,以恰如其分的修辞、妥当处理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创作,语言清新质朴,简洁精练。
1.2 自然意象丰富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诗歌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都把笔触伸向了恬静幽美的大自然,伸向了静谧自适的山水田园。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里面有许多的自然山水意象,实在妙不可言。
以《鸟鸣涧》为例,这首诗里采用了“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等意象。
仅仅四句短诗,二十个字,就嵌入了这么多的意象。
而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派”的代表者,他也同样重视自然意象的使用。
在《丁登寺》中,“山崖”、“荒野”、“天空”、“花果树”、“灌木丛”、“洞穴”等等都是诗人从大自然引入诗歌的精灵,它们在每句诗行里跃动着,倾诉着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对比《丁登寺》三种翻译译本
![对比《丁登寺》三种翻译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add6b85cbe1e650e52ea99f4.png)
文 教 研 究文|张向连对比《丁登寺》三种翻译译本摘要: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他的自然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
这种诗歌风格,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语言、格律和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在比较诗歌及其三种翻译版本中,本文从选词,句法和视觉价值对比分析华兹华斯的经典之作《丁登寺》。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对比研究一、诗歌对比分析诗歌《丁登寺》,句式松散,写作手法灵活多变,单词由相对独立的字母组合而成,首字母基本以A, O开头韵,采用文字拆解编排的方式,诗行构建中将单词分散并灵活排列,同时英语单词通过前缀、后缀等曲折变化来表意。
视觉上让人感觉富有韵律,增强旋律美。
诗的排比和对仗,是诗歌特有的句法单位的重复和变换。
我们应当注意排比或对称的翻译方法,有时可以模拟原诗的结构,有时要略作一些调整,或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形式。
英语诗歌中没有汉诗意义上的对仗,汉诗的对仗要求在多层次上实现相关成分的对应,英语的排比和对仗经常随义而生,选词意义递进,词语多变,不拘固定词语的限制。
1、选词分析“aching joys”,“dizzy raptures”,王译本译为 “半带痛苦的欢乐”“令人昏眩的狂喜”,杨译本中译为 “痛切的欢乐”,“眩目销魂的狂喜”,汪译本中译为“苦痛的欢乐”,“今人晕眩的狂喜”王译本四字语言的对称更具有视觉和听觉的价值,让诗歌具有旋律,而杨和汪的译本都没有这种修饰,对比看来王译的更好。
原文“A presence”,“a sense” 英文中加前缀让诗歌具有韵律美,前后呼应,一种意象,一种感觉,王译本译为“有物”,“一种xx之感”,杨译本译为“灵物”,“某种xx素质”,汪译本译为“什么”“一种xx意念”,王译本属直译,把“ A presence” 名词动词化,让诗歌有了流动感,而杨和汪译本过度翻译反倒失去了原文所表达的简单朴实的意境。
2、句法剖析英诗的语言是形合语言,句法单位由不同音节数目的字母组成,英诗受句法规则的限制,但汉诗的句法单位具有较大的自由组合能力。
华兹华斯《丁登寺赋》注析(I)
![华兹华斯《丁登寺赋》注析(I)](https://img.taocdn.com/s3/m/745a4c4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7f.png)
华兹华斯《丁登寺赋》注析(I)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 July 13, 1798 By William Wordsworth※ 题解:此诗标题甚长,胡家峦翻译为“丁登寺赋”,副题题为“重游怀河河谷后赋于丁登寺数英里处,1798年7月13日”,堪得神旨。
(此处,Line即诗、诗行的意思。
compose=write,“赋”之一字,颇具古意,中西合璧,相得相彰。
)华兹华斯的作品最显赫也最富有激荡人心的诗性力量的地方在于他对大自然饱含深情的咏赞,他是“讴歌自然的诗人”(雪莱)。
但诗人绝不止于描述自然的景色和观感,其根本的用意在于揭示大自然给人的心灵带来良善和纯净的精神力量。
他以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来体会并且礼赞大自然对孤苦无告的现代生命的安慰和拯救,并在此饱含了他对自然与上帝、自然与童年、自然与人生和谐同一的哲性思考,《丁登寺》这首诗可以作为他将这一境界抒发升华到美的极致的代表。
这首诗收入《抒情歌谣集》的最后一首,堪称压卷之作。
诗人自述,“我的诗中,可数这一首诗的情况回忆起来最为愉快”。
诗人郑重地记下写作此诗的具体年月日,仿若带有某种庄重的仪式感,“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卓越超群,瑰伟壮丽/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
《丁登寺》所抒写的与大自然的体验就是诗人生命中的一个“凝固的时间点”。
全诗共5段,就主题而言,构成了abcba的模式。
Five years have past; five summers, with the length (注1:five,三次重复,凸显岁月漫长,尤其显示此间法国大革命之际作者所经历的思想风暴及其消逝。
)Of five long winters! and again I hear(注2: again,,在第2,4,9,14行,凡四见,将过去与现在融汇与怀河河谷,将自然的稳定性与自身的变化加以对照。
《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
![《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https://img.taocdn.com/s3/m/668c3f59b84ae45c3b358cd7.png)
“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抒情歌谣集》与《丁登寺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
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
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
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
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但浪漫派并不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
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诗歌鉴赏】丁登寺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丁登寺_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fe52b861ed9ad51f11df2b1.png)
【诗歌鉴赏】丁登寺_诗歌鉴赏丁登寺[英国]华兹华斯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还有五个漫长的冬天!并且我重又听见这些水声,从山泉中滚流出来,在内陆的?流中柔声低语。
——我又一次看到这些峻峭巍峨的山崖,这一幕荒野的风景深深地留给思想一个幽僻的印象;山水呀,联结着天空的那一片宁静。
这一天到来,我重又在此休憩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之下,远眺村舍密布的田野,簇生的果树园,在这一个时令,果子呀尚未成熟,披着一身葱绿,将自己淹没在灌木丛和乔木林中。
我又一次看到树篱,或许那并非树篱,而是一行行顽皮的树精在野跑:这些田园风光,一直绿到家门;袅绕的炊烟静静地升起在树林顶端!它忽不定,仿佛是一些漂泊者在无家的林中走动,或许是有高人逸士的洞穴,孤独地坐在火焰旁。
这些美好的形体虽然已经久违,我并不曾遗忘,不是像盲者面对眼前的美景:然而,当我独居一室,置身于城镇的喧嚣声,深感疲惫之时,它们却带来了甜蜜的感觉,渗入血液,渗入心脏,甚至进入我最纯净的思想,使我恢复恬静:——还有忘怀已久的愉悦的感觉,那些个愉悦或许对一个良善者最美好的岁月有过远非轻微和平凡的影响,那是一些早经遗忘的无名琐事,却饱含着善意与友爱。
不仅如此,我凭借它们还得到另一种能力,具有更崇高的形态,一种满足的?意,这整个神秘的重负,那不可理解的世界令人厌倦的压力,顿然间减轻;一种括静而幸福的心绪,听从着柔情引导我们前进,直到我们的肉躯停止了呼吸,甚至人类的血液也凝滞不动,我们的身体进入安眠状态,并且变成一个鲜活的灵魂,这时,和谐的力量,欣悦之深沉的力量,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
倘若这只是一种虚妄的信念,可是,哦!如此频繁——在黑暗中,在以各种面目出现的乏味的白天里;当无益的烦闷和世界的热病沉重地压迫着心脏搏动的每一个节奏——如此频繁,在精神上我转向你,啊,绿叶葱茏的怀河!你在森林中漫游,我如此频繁地在精神上转向你。
而如今,思想之幽光明灭不定地闪烁,许多熟悉的东西黯淡而迷蒙,还带着一丝枨惘的窘困,心智的图像又一次重现;我站立在此,不仅感到了当下的愉悦,而且还欣慰地想到未来岁月的生命与粮食正蕴藏在眼前的片刻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抒情歌谣集》与《丁登寺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
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
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
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
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但浪漫派并不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
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
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糨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费希特的论断是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
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
”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
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
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
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 世纪文学直接相通。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
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
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
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
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
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
,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
”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 是最集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二、浪漫主义的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状况、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也各不相同。
而且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作家思想倾向也各自不同。
1.德国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奥古斯特•施莱格尔(1767-1845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 )等人。
兄弟俩是浪漫主义理论家。
而布伦塔诺( 1778-1842 )等人则是德国后期浪漫派。
2.英国18 世纪末与19 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19 世纪的头30 年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
其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
3.法国法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1768—1848 )和斯塔尔夫人 (1766-1817 )。
而1827 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则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
4.俄罗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是茹科夫斯基( 1783-1852 ),思想比较保守。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反映重大社会主题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 ( 1795-1844 )和普希金( 1799-4837 )。
三、生平与创作华兹华斯( 1770-1850 ),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1.“湖畔派”诗人包括柯勒律治( 1772-1834 )和骚塞( 1774-1843 )和华兹华斯。
他们是英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他们的诗歌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但是,他们不像感伤主义者那样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现实,他们的全部诗作的基本主题是在个人的感受中,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丑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气,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他们都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山水,故称“湖畔诗人”或“湖畔派。
”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村,赞颂大自然,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缅怀封建的中古,或描绘奇异神秘的景象和异国风光。
他们在肯定永恒的绝对的“神”的前提下,认为诗的目的是赞美人性和自然,以求与人神的契合,只有儿童与“单纯的人”才能贴近自然、理解自然;并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赞扬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愚昧无知与安分守己。
尽管华兹华斯及柯勒律治、骚塞等作家消极避世,逃避现实,但他们毕竟给处在初期物化现象中的人的自由的复归开出了一剂药方。
这也是19 世纪初期英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表达的基本倾向。
他们的重点作品分别有表现一个老水手奇特经历的《古舟子咏》、歌颂暴君乔治三世的《审判的幻景》和《丁登寺赋》等。
2.华兹华斯生平与创作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的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
当地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著名。
离他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
华兹华斯童年时就能成段背诵斯宾塞、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8岁时到一个叫豪克斯海德的小镇上学,直到1787 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止。
在圣约翰学院,他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法、意、西三国语言。
这十年的生活,对华兹华斯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业前一年(1790 ),由于受卢梭思想的影响,他与同学一起到法、意等国旅行,曾亲眼看到了法国人民在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
他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黄昏信步》与《景物素描》等,就认为法国革命给人类带来自由,使自然生色增光。
只是拿破仑上台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才使其对法国革命产生了幻灭之感。
一段时期之内,华兹华斯生活陷入困境。
幸亏得到一位佩服他诗才的朋友死前留给他的900 英镑。
1795 年6 月,他与妹妹多萝西移居塞特郡乡间。
(1)在结识柯勒律治之前(1795 ),为华兹华斯创作的早期阶段。
同年,兄妹俩人与当时已颇有名气的诗人柯勒律治交往,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见面。
(2)1795 年至1807 年是华兹华斯创作的中期阶段,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
两位诗人交往的最重要成果,就是1798 年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
再版时,华给这部诗集写了序言。
这一集一序揭开了英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文学的浪漫主义新时代。
1798 年秋至1799 年春,华与其妹、柯勒律治一起去德国小住。
在那又冷又长的冬天里,他满怀乡愁,写下了《采干果》《露丝》《露西》组诗等诗篇,同时开始写长诗《序曲》。
1802-1807 年,是华兹华斯创作颇丰的时期。
他除了写出《孤独的收割女》等名篇外,还写了通常被称为“不朽颂” 的负有盛名的《颂诗:忆幼年而悟不朽》。
1905 年,他完成了长达14 章的长诗《序曲》,以总结自己成为一个诗人的成长过程。
到1807 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
(3)1807 年之后,是华兹华斯的后期创作阶段。
在这30 年间,华虽然写了不少作品,但发表的不多,佳作更少1815 年后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1835 年后几乎不再发表作品。
这期间虽然写就了总题为《隐者》的第二部《漫游》(第一部为《序曲》),但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远不及《序曲》。
华兹华斯后期虽然创作灵感枯竭可声望日隆。
1843 年,他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过了七年以后,华兹华斯逝世。
四、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1. 语言自然真切,平白自如,极度纯粹,一反古典主义专事文字雕琢的颓风。
2. 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
3.每个诗行诗节都有独到之处,格律自由舒展,且有力量。
4.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
5.沉思中包含着同情,深刻而精致的思想里带有哀怨感伤。
6.想象力丰富。
总的来说,华兹华斯的诗风是:不尚奇幻,以其宁静的沉思和富于想象力的风格写得真挚自然,亲切质朴,既注意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掘感情宝藏,以取得新鲜感和奇特的效果。
华兹华斯的不少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其固有局限;然而,从文学史上讲,华兹华斯毕竟为英国诗歌增添了新内容,引进了新语言,开创了新风格,所以仍不愧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