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与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1
2
什么叫断句?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翻译成现代文。----选自《淮南子》
三、借助虚词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18 “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2005年辽宁卷)
分析: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例19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其中“丧”与“争”是关键词,一个译作“为它治丧”,一个译作“直言规劝”。

断句翻译

断句翻译
别出机杼 期期艾艾 自怨自艾 沧海桑田 沧海一粟 暴虎冯河 刚愎自用 师心自用 师出无名 灵心慧质 蕙质兰心 妙手偶得 具体而微 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面世 面市 坦承 坦陈 从而 进而



呵欠 哈欠 房檩 体己 仓廒 鏖战 花骨朵 骨气 生肖 肖像 勾当 悄然 悄寂 梵文 气 氛 氛围 轻佻 绯闻 镌刻 横祸 横暴 横行霸道 横征暴敛 横肉 侪辈 济济一 堂 脐橙 咨嗟 奇葩 鳜鱼 鲑鱼 鲑珍 跬步 溃脓 溃败 脖颈 颈部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 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 (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 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 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 友,与善于花虚则 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 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 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 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 害!”

杨朱经过宋国东边的旅店。(店主)有两 个小老婆,其中丑陋的受尊宠而美丽的受 冷落。杨朱问其中的缘故。旅店的主人回 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 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 觉得她丑陋。”杨朱对他的弟子说:“行 为善良而能去掉自我认为善良的想法,到 哪里能不受到赞美呢?”

海神说:“从大道来观察,万物没有贵贱之分. 从万物自身­角度观察,物各自以为贵,而相互以 对方为贱.以世俗通行观念观察,物之贵贱决定 于外而不在自身.从物的差别性观察,如果循其 所具大的方面把它视为大,则万物莫不­是大; 如果循其所具小的方面把它视为小,则万物无 不是小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 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 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 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 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 困难。

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断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为人谋事时,是不是忠诚了呢?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信了呢?传授知识时,是不是认真学习了?”孔子说:“为人谋事而不忠诚,不是我的忠诚;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不是我的诚信;传授知识而不认真学习,不是我的学习。

君子的学习,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

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与文言翻译(一)文言断句古人写的文章基本没有标点,因此读文言文时要靠读者自己断句、加标点,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言文翻译。

文言断句,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词组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二、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该断的地方都断开;三、断句后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深的了解,这时再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正确地加上标点。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给一段文言文加标点,如何作句中停顿,这是正确理解一段文言文的前提和关键。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个句子,从形式上看,句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

“轼”是兵车前边供扶手用的横木,怎么可能登上去“望之”呢?无疑这句话的标点是不准确的,正确的标点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六种方法以供参考。

第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

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由此,可确立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第二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

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

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第三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很有帮助。

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注音断句文言文翻译

注音断句文言文翻译

庐山谣,云雾缭绕,高峰入云,清泉石上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音断句:庐山谣,yú shān yáo,yún wù liáo rào,gāo fēng rù yún,qīng quán shíshàng liú。

昔人已乘huáng hè qù,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Huáng hè yī qù bù fù huán,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fāng cǎo jī jī yīng wǔ zhōu。

Rì mù xiāng guān wèi shì shí?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文言文翻译:《庐山谣》这首歌颂的是庐山的壮丽景色。

云雾缭绕,高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古时候的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载空自悠悠。

在晴朗的江面上,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当太阳落山,家乡的关口在何处?江面上的烟波让人感到忧愁。

注音断句:庐山谣,yú shān yáo,云雾缭绕,高峰入云,清泉石上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翻译及断句()

翻译及断句()

名为翻译句子, 名为翻译句子,实则考查关键词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发图,图穷而匕见 野芳发 4、野芳发而幽香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 5、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无论弟不能樵 纵或能之, 6、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项伯杀人, 7、项伯杀人,臣活之 旦日不可不蚤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9、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10、若夫霪雨霏霏 霪雨霏霏, 10、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1、便可白公姥 11、便可白公姥 12、昼夜勤作息 12、昼夜勤作息
句子翻译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孙权起身上厕所 孙权起身上厕所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 秦国有并吞天下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③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做官的人 做官的人 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⑤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官吏到任 官吏到任 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 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而要用符合现代汉语 习惯的词语来表达
通晓文意
例2、给下列文言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 远而人 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文言翻译和断句

文言翻译和断句

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留”,就是保留。凡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官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等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减。
二、 减。 1、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2、有些文言虚词并无实义,只是起到补充音节或表明语气的作用,翻译时要删掉,如“夫战,勇气也”一句,只要译出判断语气则可,首尾两字可不译。
01
02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谓语动词)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省量词)
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女、汝”等换成“你”;把判断句的“者”、“也”等词换成“是”。
“调”,就是调整。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主谓倒装句、提宾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的语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A.甚矣,汝之不惠。 古之人不余欺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断句与翻译

断句与翻译

泷冈阡表欧阳修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断句: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翻译: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

与微之书白居易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牵到)乘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蹔生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断句: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蹔生.翻译: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

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

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翻译: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

文言文断句方法翻译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赅,其义深而难明。

故学文言文,首在断句,次在翻译。

今吾人试论文言文之断句方法与翻译方法,以助后学。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1. 以字词为单位:文言文中的字词,多有固定搭配,如“曰”、“云”、“乎”、“也”、“矣”、“焉”、“耳”等,可据此断句。

2. 以句首句末语气词为标志: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如“夫”、“盖”、“故”、“焉”、“矣”、“耳”等,常位于句首或句末,可作为断句依据。

3. 依据句式结构:文言文有固定的句式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可据此断句。

4. 考虑上下文关系:文言文中,上下文之间往往有密切联系,断句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5. 借助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可根据这些手法断句。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意思。

此法适用于简单、明了的文言文。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字词。

此法适用于复杂、深奥的文言文。

3. 语境翻译法:语境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上下文关系,使翻译更加准确、生动。

4. 对比翻译法:对比翻译法是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5. 修辞翻译法:修辞翻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文的修辞手法,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三、断句与翻译之关系断句与翻译相辅相成,断句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是断句的目的。

只有准确断句,才能更好地翻译文言文;只有翻译得准确,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总之,学习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是两大关键。

学习者应熟练掌握断句方法,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方能游刃有余地阅读、研究文言文。

以下为具体实例: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断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断句翻译

断句翻译

断句练习的翻译1、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余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

方是时也,天将去唐,诸盗并出,历五姓,兵未尝少解,至宋然后天下复安。

汉之亡也,天下大乱,至晋然后稍定;晋之亡也,天下大乱,至唐然后复安。

治少而乱多者,古今之势。

盛王业业以求治,可少忽哉!3、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忘,吾属之师也。

‛4、赵高于秦,将杀二世。

乃先示权于众,献鹿于君以为骏马。

二世觇之曰鹿。

高曰:‚马也。

‛二世收目独视,曰:‚丞相误邪?此鹿也。

‛高终对以马。

问于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尽杀之,自此之后,莫敢诤谏。

而高遂杀二世于望夷。

竟以亡。

5、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6、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7、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文言断句及翻译

文言断句及翻译

• 有富人出猎,偶得二狼子,归而与家犬杂 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 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 呜呜作怒声,惊起环视,无一人。再就枕 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二狼伺其 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 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言。狼子野心,信 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 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 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翻译
• 齐桓公来到马厩察看,他向管理马厩的 人问道:“在马厩里什么事情最难做?"管理 马厩的人还没回答,一旁的管仲答道:“我 曾做过养马的人,我认为编制供马站立的木牌 是最难的:如果用的木料是弯曲的,后面的 就得跟着也用弯曲的木料,弯曲的木料都已 经编排了,笔直的木料就用不上了;如果先 用笔直的木料编制木排,笔直的木料都用上 了,弯曲的木料也没地方用了。”
译文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 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 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 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 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 (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 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 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 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 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 己留下祸患呢。
狼子野心
• 有富人出猎偶得二狼子归而与家犬杂畜亦 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 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环视 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二 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 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 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 耶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一、诸葛亮认错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顒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之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家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变劳乎亮谢之及顒卒亮垂泣三日(司马光《资治通鉴》)二、勤训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选自《战国策》三、韩信将兵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指刘邦。

四、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②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③王之动愈数而离王④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注释】①衣焦不申:申,通“伸”。

衣服皱巴巴的不平直。

②动:每每,常常;下文“举”与此同义。

③广地尊名:使地盘扩大,使威望抬高。

④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

五、黠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tuó袋子)中空嘐嘐聱聱①声在橐中曰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有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六、不忘贫贱苦高祖既贵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帝至故宫见之有惭色近侍或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水土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德稼穑之艰难乎(选自《资治通鉴·宋纪》)七、牧童指瑕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一)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参考答案】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二)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

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较三十里【参考答案】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

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较三十里/(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参考答案】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四)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参考答案】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五)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参考答案】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六)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

文言文断句翻译

文言文断句翻译

昔余游庐山,览其胜景,心旷神怡,遂作此谣。

山川壮丽,云雾缭绕,飞泉喷薄,奇石嶙峋。

登高望远,天地豁然开朗,恍若置身仙境。

“巍巍庐山,屹立东方。

百川之源,万壑之长。

”此句断句如下:巍巍庐山 / 屹立东方 / 百川之源 / 万壑之长。

翻译:巍峨的庐山,屹立在东方。

百川的源头,万壑的尽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句断句如下:山回路转 / 不见君 / 雪上空留 / 马行处。

翻译:山势回环曲折,再也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你骑马走过的痕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句断句如下:飞流直下 / 三千尺 / 疑是 / 银河落九天。

翻译: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高达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此句断句如下:日照香炉 / 生紫烟 / 遥看 / 瀑布挂前川。

翻译: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仿佛悬挂在前面的山川之上。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此句断句如下:黄云万里 / 动风色 / 白波九道 / 流雪山。

翻译: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九道白波流淌,雪山在波涛中起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此句断句如下:蜀江水碧 / 蜀山青 / 圣主朝朝暮暮 / 情。

翻译:蜀江的水碧绿,蜀山的颜色青翠;圣明的君主,从早到晚都怀着这样的情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断句如下: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翻译:走到水的尽头,就坐下观看云彩升起的时候。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句断句如下: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翻译:偶然遇到林中的老人,谈笑风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需要仔细分析文意,把握诗句的结构和韵律,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断句南北朝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断句》注释1.断句:近似于绝句,通常四句。

2.鄣(zhāng):边塞险要的城堡。

3.绝:堵绝。

《断句》译文白云掩没城堡漫卷而来,昏暗的烟尘从天边浮起。

四壁关山已把行路阻绝,故乡遥遥又何止几千里。

《断句》赏析刘昶在宋不以诗名,这首《断句》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诗篇。

这首诗同项羽的《垓下歌》一样,具有撼山动地的感人力量。

平时不知书的项羽在重兵围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面对宝马美姬,悲从中来,慷慨而歌,唱出了震撼千古的绝唱。

刘昶也是在有国难投、有家难奔的绝境之中,唱出这悲壮激昂,左右莫不哀哽的悲歌的,这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所说的:“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也就是指的这种情形。

刘昶在自己的国家里无法立足,不得已仓惶出逃,而所投奔的恰恰又是自己的敌国,此去的前途危险难测,或许,等待着他的也是杀头。

尽管如此,自己还必须尽快往前赶,因为后路已经断绝,向前毕竟还有一线生机,这渺茫的希望在激励着他一路狂奔。

身陷绝境的刘昶,当时的惶急悲愤是不言而喻的。

诗的前三句,集中笔力,以浓重的色彩,描绘出刘昶奔亡途中的景物:白云从群峰迭嶂里涌出,尘土遮天蔽日而起,四面山势陡峭,道路断绝,前途是如此暗淡,周围是如此险阻,正是诗人当时处境的形象描绘。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此时四周的景致,实际上也正是刘昶此时心情的写照。

面对如此惨淡的景物,顿时激起诗人内心感情的波涛。

故乡,自己生长爱恋的地方,如今就要一朝远离,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了,而自己的妻子和母亲,都还留在故乡,生死未卜,这就更加增添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和担忧。

“故乡几千里”,正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愤呼声。

这首诗不以词藻妍丽取胜,而以悲壮激越的声调感人,“天予真情,发言自高。

”(皎然《诗式》)刘昶为当时情势所激,将满腔悲愤随口倾吐,无暇雕饰,反使此诗成为绝唱,这在日趋华靡的刘宋诗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高中文言文必考知识》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高中文言文必考知识》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相 同 词 语 紧 相 连 ,一 般 中 间 要 点 断 。
题 目 做 完 回 头 看 ,根 据 要 求 细 检 验 。
打 牢 基 础 看 课 本 ,培 养 语 感 读 经 典 。
操 千 曲 ,观 千 剑 ,断 句 也 要 常 实 践 。
1.文段有长也有短,熟 读 精 思 是 关 键。 内 容 大 意 全 理 解,
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 表 示 语 法 关 系 和 语 气,往 往 是 明 辨
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 中 熟 悉 各 类 常 见 虚 词 的 用 法,尤 其
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 前 面 可 断
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 叹 词,如 “嗟 夫、嗟 乎、呜 呼”等,前 后
文言文习惯上较 为 固 定 的 词 组,不 要 把 它 们 拆 散,可 以 减 少 断 句
失误。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 是 凭 着 模 糊 的 语 感 去 断 句。 我 们 可
以利用语法知识,对 文 言 文 的 句 子 进 行 语 法 分 析,根 据 语 法 分 析
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 词 语 是 属 上 还 是 属 下,有 时 难 以 断
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 主 语 和 宾 语 一 般 由 名 词 或 代 词 充
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 谓 语 又 是 构 成 句 子 的 核 心,我 们
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 位 置 及 和 前 后 词 语 关 系,进 行 推 断,
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天子三朝/诸侯 三 朝/天 子 外 朝 在 皋 门 之 外/诸 侯 外 朝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髙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 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 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 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答案:仲雄曰/和娇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娇生孝/ 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娇/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 王戎、和晰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儿 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晰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 仲雄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III乔吗?我听说和晰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怖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 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怖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 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娇,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2)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参考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口。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①殷将佐②十许人咨议罗企生③亦在焉桓素待企生片将有 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肖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 颜谢桓公?既出市④,桓乂遣人问:“欲何言? ”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 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 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 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 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注]①收:逮捕。
2将佐:将领和僚属。
3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4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桓 南郡既破殷荆州 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 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 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2王大:即王忱。王忱字元大,小名佛大,人称阿大,王坦之子,为王恭的同族 叔父,官至荆州刺史。
3簟(didn):竹席。
4荐:草垫。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2)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文:
答案:(1)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 就坐在草垫上。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 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 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 恭,恭作人无长物。”
[注]①王恭:字孝伯,性格率直,官至中书令、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晋安帝 隆安年间,与桓玄、殷仲堪起兵谋反,兵败被杀。
2011年高考语文大纲版复习知能演练场
文言复习专题 第三讲断句与翻译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口。
丁氏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 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戎死孝
王戎、和怖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 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嗽虽备礼神气 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娇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娇而应忧戎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仲雄曰和昕 虽备礼神气不 损王戎 虽不备礼而哀 毁骨立 臣以和娇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娇而应忧戎
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疗/ 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 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参考译文]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儿人,咨议参军罗企生 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 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 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乂派人问他: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 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 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 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