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工艺基础知识大全
淬火与回火工艺知识大全
淬火与回火工艺知识大全一、钢的淬火淬火: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1以上某一温度,保温然后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为了获得马氏体和下贝低体,然后通过适当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一)淬火工艺1、加热温度的确定:根据钢的化学成分来选择碳钢则根据W C来选择1)亚共析钢:A C3+(30—100)℃冷却理由:加热时,得到全部A,冷却后,得到M(A→M)若低于A C3,得到A+F,冷却后得到M+F(A+F→ M+F)2)共析钢和过共析钢:A C1+(30—70)℃加热后组织为:A+Fe3CⅡ(一般为来溶解的小颗粒)冷却后组织为:M+F e3CⅡ(粒状)+A R粒状Fe3C可提高淬火钢硬度和耐磨性为什么不和热到A Cm以上呢?∵①渗碳体全部溶解,则A的W C↑,使M S↓,A R↑,硬度↓②使淬火后的M体粗大,脆性↑2、加热时间的确定:保证零件内外温度一致(热透),提高生产率采用经验公式τ=αKDα—加热系数min/mmK—装炉修正系数D—工件有效厚度mm3、冷却介质1)冷却速度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冷却速度要大于V K,以便保证得到M冷却速度过大→引起大的内应力→零件变形或开裂2)理想的冷却速度在C曲线鼻尖处(650-500℃)冷却要快→保证过冷A不转变在M s附近(200—300℃)冷速要慢→避免变形或开裂3)常用冷却介质水:650—500℃及200—300℃冷速均快易引起变形或开裂。
一般用于碳钢盐水、碱水:提高600-500℃的冷却能力一般用于等温淬火或分级淬火矿物油:冷却较慢,可能使一部分过冷A转变为P一般用合金钢(∵过冷A较稳定)(二)淬火方法1、单介质淬火碳钢——水;合金钢——油2、双介质淬火优点:得到高硬度,又减少变形和开裂应用:1)形状较复杂的碳钢件——先水后油水冷到400℃左右(丝丝声)再油汽2)尺寸较大的合金钢件——先油后空3、分级淬火先在M s附近保温2-5分钟(盐浴或溶炉中),然后油汽或空汽优点:减少变形和开裂、内应力小缺点:会出现部分P。
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
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1)低温回火工件在250℃以下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2)中温回火工件在2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
预先热处理回火后得到回火托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弹簧、锻模、冲击工具等。
(3)高温回火工件在50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00~350HBS,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焊后回火热处理好处焊接残余应力是由于焊接引起焊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焊缝金属的热胀冷缩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伴随焊接施工必然会产生残余应力。
消除残余应力的最通用的方法是高温回火,即将焊件放在热处理炉内加热到一定温度和保温一定时间,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屈服极限的降低,使内应力高的地方产生塑性流动,弹性变形逐渐减少,塑性变形逐渐增加而使应力降低。
缺点:焊后热处理对金属抗拉强度、蠕变极限会产生影响焊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有:热处理、锤击、振动法和加载法等。
金属的热加工(退火,淬火,回火)原理知识
金属的热加工(退火,淬火,回火)原理知识1.退火能够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我们所要求的性能.(1).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其转变过程是在铁素体与渗碳体分界面处优先形成奥氏体晶核,并不断长大,直到珠光体全部消失,奥氏体也就转变完毕.(2).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由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很缓慢,奥氏体转变产物与Fe-Fe3C的组织相同,因而共析钢为珠光体;亚共析钢为珠光体加铁素体;过共析钢为珠光体加渗碳体.2.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下来,进行淬硬工件的热处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加热使钢组织结构中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充分转变为成分均匀的奥氏体,然后急冷下来得到硬度很高的马氏体.3.回火是紧接于淬火之后的热处理工序,淬火钢在不同的温度下回火,所得的组织不同,因而其机械性能差别很大,总的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其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提高。
淬火钢中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加热就会发生转变。
随着温度升高,碳原子逐渐以渗碳体的形式析出,引起组织转变。
最后渗碳体聚合而分散在铁素体基体上,形成各种回火组织。
五、罗茨真空泵(一)概述罗茨真空泵是一种旋转式容积真空泵。
其结构形式是由罗茨鼓风机演变而来的。
它于1944 年首先出现于德国,是为适应在 10 ~ 1000Pa 压力范围内具有大抽速的真空熔炼系统而作为机械增压泵使用。
根据罗茨真空泵工作压力范围的不同,分为直排大气的低真空罗茨泵;中真空罗茨泵( 机械增压泵 ) 和高真空多级罗茨泵。
国内用量最多的为中真空罗茨泵 ( 以下简称罗茨泵 ) 。
罗茨泵与其它油封式机械泵相比有以下特点:(1) 在较宽的压力范围内有较大的抽速; (2) 转子具有良好的几何对称性,故振动小,运转平稳。
转子间及转子和壳体间均有间隙,不用润滑,摩擦损失小,可大大降低驱动功率,从而可实现较高转速; (3) 泵腔内无需用油密封和润滑,可减少油蒸气对真空系统的污染; (4) 泵腔内无压缩,无排气阀。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
回火定义与工艺参数回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用于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
该工艺通过加热钢材到适当的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从而减轻钢材的应力,提高其硬度和韧性。
回火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消除钢材的内残余应力:在钢材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均匀的收缩会产生应力,回火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钢材来消除这些应力,减少钢材的变形和开裂的风险。
2.改善钢材的硬度和韧性:回火可以调整钢材的硬度和韧性,使其在使用中具有更好的耐磨和抗冲击性能。
回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是根据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所需性能来确定的。
3.保持钢材的尺寸稳定性:回火工艺可以减少钢材的尺寸变化,并保持其稳定性。
这对于对形状和尺寸要求较高的部件来说十分重要。
1.回火温度:回火温度是决定钢材组织调整和性能改善的关键参数。
回火温度的选择根据钢材的成分和硬度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低合金钢的回火温度通常在200-600摄氏度之间,高合金钢的回火温度则要更高一些。
2.回火时间:回火时间是指钢材在回火温度下保持的时间。
回火时间的选取也是根据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来决定的。
对于普通碳钢来说,回火时间一般为1-2小时;对于高合金钢,回火时间可能会更长。
3.冷却速率:钢材的冷却速率对回火效果也有影响。
通常,使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即将加热钢材从炉中取出后,放置在室温下冷却即可。
冷却速率的选择要根据钢材的尺寸和要求的性能来确定。
4.多次回火:有时需要多次回火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多次回火中,每次回火的温度和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使钢材的组织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回火是一种重要的热处理工艺,可通过调整温度和时间来改善钢材的性能。
正确选择回火工艺参数可以使钢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回火的作用与要求
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回火的作用与要求什么叫回火?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处理。
回火的作用在于:① 提高组织稳定性,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使工件几何尺寸和性能保持稳定。
② 消除内应力,以便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并稳定工件几何尺寸。
③ 调整钢铁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
淬火与回火的主要目的是:1)减少内应力和降低脆性,淬火件存在着很大的应力和脆性,如没有及时回火往往会产生变形甚至开裂。
2)调整工件的机械性能,工件淬火后,硬度高,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不同的性能要求,可以通过回火来调整,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
3)稳定工件尺寸。
通过回火可使金相组织趋于稳定,以保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变形。
4)改善某些合金钢的切削性能。
回火之所以具有这些作用,是因为温度升高时,原子活动能力增强,钢铁中的铁、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原子可以较快地进行扩散,实现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不稳定的不平衡组织逐步转变为稳定的平衡组织。
内应力的消除还与温度升高时金属强度降低有关。
一般钢铁回火时,硬度和强度下降,塑性提高。
回火温度越高,这些力学性能的变化越大。
有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合金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回火时,会析出一些颗粒细小的金属化合物,使强度和硬度上升。
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回火要求:用途不同的工件应在不同温度下回火,以满足使用中的要求。
① 刀具、轴承、渗碳淬火零件、表面淬火零件通常在250℃以下进行低温回火。
低温回火后硬度变化不大,内应力减小,韧性稍有提高。
② 弹簧在350~500℃下中温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弹性和必要的韧性。
③ 中碳结构钢制作的零件通常在500~600℃进行高温回火,以获得适宜的强度与韧性的良好配合。
钢在300℃左右回火时,常使其脆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钢的回火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苏铁健钢在淬火后为何要及时回火?1. 回火定义与目的定义: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
目的:l降低脆性,减少或消除淬火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或开裂。
l稳定组织。
淬火得到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不稳定组织,有自发向铁素体+渗碳体转变的倾向。
回火可使其转变为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组织,防止使用时变形。
l获得所需力学性能。
淬火组织一般硬度高、脆性大,通过适当回火可调整硬度和韧性。
为什么没有250~350℃之间的回火?2. 回火的分类回火的分类(根据温度范围):低温回火: 150-250℃中温回火: 350-500℃高温回火: 500-650℃3. 低温回火:组织变化(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金相照片马氏体分解,析出亚稳ε-碳化物并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称为回火马氏体(M 回)。
在光学显微镜下M 回为黑色(黑针),A'为白色,如图所示。
由于马氏体分解,减轻了对残余奥氏体的压力,因而残余奥氏体也分解为ε-碳化物+过饱和铁素体(M 回)。
(1) 回火马氏体与马氏体有何不同?(2) 下图哪些区域是回火马氏体,哪些区域是残余奥氏体?3. 低温回火:性能变化与用途l保留淬火后的高硬度(一般为58~64HRC)、高耐磨性的同时,降低内应力,提高韧性。
l主要用于处理各种工具、模具、轴承及经渗碳和表面淬火的工件。
3. 中温回火:组织变化(回火托氏体)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在保持马氏体形态(板条状或针片状)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粒状Fe3C(渗碳体)组织,称为回火托氏体,用T回表示,如图所示。
回火托氏体与等温转变获得的托氏体组织有何不同?(获得途径及形态分布)回火托氏体金相照片3. 中温回火:性能变化与用途l回火托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并具有一定的韧性,硬度一般为35~45HRC。
l主要用于各类弹簧的处理。
3. 高温回火:组织变化(回火索氏体)回火马氏体金相照片Fe 3C 发生聚集长大,铁素体发生多边形化,由针片状转变为多边形。
第十章-淬火与回火要点
12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13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2.碱或盐的水溶液 水中溶入盐碱等物质,减少了蒸汽膜的稳定性,使
光体转变区)具有较快的冷却速度,而在MS附 近的温度区域冷速比较缓慢,它可以减少淬火 内应力。避免淬火变形开裂;
分类:固态、 液态、 气态。
6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Ms Mf
理想淬火曲线示意图
7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一、淬火介质的冷却作用
淬火介质有固态、液态、气态。对固态 介质,或者是静止接触(热传导问题),如 是沸腾床冷却,则主要与其冷却特性有 关。气态,则是气体介质加热的逆过程。
43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例1,有一圆柱形工件,直径35mm,要求油淬(H=0.4)后
心部硬度大于HRC45,试问能否采用40Cr钢? 例2,有40Cr钢,直径50mm圆柱,求油淬后沿截面硬度?
44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45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第四节 淬火应力、 变形及开裂
一、淬火时工件的内应力
30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
钢的原始组织中,由于珠光体的类型(片状或 粒状)及弥散度的不同,在奥氏体化时,将会 影响到奥氏体的均匀性,从而影响到高钢的淬透性。
31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二、淬透性的试验测定方法 1.计算法:根据钢材的主要成分,与奥氏
9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10
第10章 淬火与回火
回火的最简单方法
回火的最简单方法低中高温回火的最简单方法如下:1、低温回火工件在150~250℃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各类高碳钢的工具、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2、中温回火工件在350~500℃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弹簧、发条、锻模、冲击工具等。
3、高温回火工件在500~65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5~35HRC,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
调质不仅作最终热处理,也可作一些精密零件或感应淬火件预先热处理。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范围内回火。
含铬、镍、锰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缓冷易产生可逆回火脆性,为防止它,小零件可采用回火时快冷;大零件可选用含钨或钼的合金钢。
关于回火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回火?回火的目的是什么?
(1)回火
将淬火得到的马氏体的钢加热到不超过A临界温度进行保温,而后冷却下来,以调整和改善钢性能的一种热处理操作,称为回火。
有时候对于大型铸件、锻件进行正火处理之后采用相似的工艺处理也叫做回火。
(2)回火的主要目的
①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
②获得工件所要求的力学性能
③稳定工件尺寸
④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另一方面也减少大型铸件、锻件的冷却应力。
回火工艺标准基础知识资料大全
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钢件在淬火状态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组织特征根据钢件尺寸、加热温度、时间、转变特征及利用的冷却方式,钢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奧氏体组成,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溶碳化物。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衆体加渗碳体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硬度特征由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通过硬度表示出来,它随过饱和度(即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淬火组织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低。
(3)应力特征包括微观应力和宏现应力,前者与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有关,尤其是与髙碳马氏体达到最大值有关,说明淬火时马氏体处于紧张受力状态之中;后者是由于淬火时横截面上形成的温差而产生的,工件表面或心部所处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在工件内部保持平衡。
如不及时消除淬火钢件的内应力,会引起零件的进一步变形乃至开裂。
综上所述,淬火工件虽有髙硬度与髙强度,但跪性大,组织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因此必须经过回火处理才能使用。
一般来说,回火工艺是钢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艺,它也是热处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賦予工件最后所需要的性能。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目的为:(1)合理地调整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钢的韧性,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稳定工件的形状与尺寸;(3) 降低或消除工件的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淬火钢件回火时,按回火温度的髙低和组织转变的特征,可将钢的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畸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使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钢淬火与回火知识要点
2.双液淬火法
概念:把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件,先在冷却能力强 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接近MS点,然后转入冷却能力弱 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室温。如曲线b所示。
特点:
保证了获得较高的硬度层和淬硬层深度。 可减小内应力及防止发生淬火开裂。 分级淬火的停留时间难把握。 说明: 一般用水做快冷淬火介质,用油或空气做慢冷淬 火介质,但较少采用空气,在水中停留时间为每 5~6mm有效厚度约1秒。
3、无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
淬火冷却主要靠对流散热。 温度较高时辐射散热占有很大比例,也有传导传热。
二、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测定
淬火介质冷却能力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所谓的淬火烈度H。 1、概念: 规定静止水的淬火烈度H=1,其它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由与静 止水的冷却能力比较而得。 2、实质: 反映钢内部的热传导系数以及钢与介质间的给热系数的关系, 即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注意:不同淬火介质,在工件淬火过程中其冷却能力是变化 的。几种常见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H,如下表所示。
碳化物溶解,得到粗大的
奥氏体晶粒,并且含碳量 增加;
一方面,淬火后得到粗大的片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显 微裂纹增加,脆性增大,淬火开裂倾向也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淬火 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钢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例题:
已知T12钢,Ac1=730℃,ACcm=820℃, 试确定其淬火加热温度,并分析原因。
因此需要寻找冷却能力介于两者之间,而冷却特性 又比较理想的介质。
有机物的水溶液是较理想的淬火介质,即在水中加 入有机物或矿物盐,改变(降低)水的冷却性能。 常用的有聚乙二醇水溶液,并加入一定的防蚀剂。
工业生产中常用乳化液,是矿物油与水经强烈搅拌 及振动而成。冷却能力可通过调配浓度来调节。常用 于表面淬火。
回火资料
1.回火脆性相关知识!!!在回火过程中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塑性不断增加,而冲击韧性却不是呈直线上升的,在低温250-400度回火和高温450-650度范围内回火时,韧性会出现下降现象,这就是回火脆性。
前者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后者称为高温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或第一类回火脆性。
碳钢与合金钢均会出现这种回火脆性,可能与低温回火时在晶界或亚晶界上析出连续碳化物薄片有关,对于低温回火脆性,只有避免在该脆性温度范围内回火才能防止。
合金钢在450-650度范围内回火时可能产生高温回火脆性,它又称为可逆回火脆性或第二类回火脆性。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发生:1、在450-650度范围内回火缓冷;2、在高于上述温度范围内回火后,再降到上述温度范围内回火;3、在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内长时间停留,即使随后快冷也将产生回火脆性。
火脆性以铬钢、锰钢、铬镍钢最敏感,当加入少量MO、W或稀土元素时可减轻回火脆性。
高温回火脆性的产生主要与锑、锡、磷等为量元素在回火过程中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偏聚,从而降低晶界的断裂强度有关。
对于高温回火脆性可在高于600度短时间加热来消除。
在脆性温度回火后快速冷却就可以防止出现高温回火脆性。
2. 35CrMo产生脆断原因分析》楼主.你的35CrMo钢究竟有没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呢?我认为应该没有.因为正常的35CrMo钢所加入的Mo其中有个作用就是为了达到"没有回火脆性倾向"的,但具体到"man","shaod"所述的35CrMo钢,我认为不能排除有回火脆性的问题.因为回火脆性不但与冷却速度有关而且还与钢的化学成分(主要合金元素,特别是杂质元素的含量),组织状态,原始A晶粒度,强度等因素有关系.例:1,35CrMo钢若经高温锻造后出现严重的W组织,接着对该钢进行调质处理时,该钢就很可能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2,35CrMo钢的主要合金元素达标,而其杂质含量若严重超标的话(特别是P,As,S,Sn等),这样尽管我们认真对该钢进行了调质处理,但也不能排除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可能.由此可见,35CrMo钢出现不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这与该钢的合金化水平,先期预处理等因素确实有关,为了防止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很多钢例如高速钢特大锻件等就不能简单的用高温回火后快冷的办法来防止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而是从合金化及必要的预处理来保证的..对了,回火脆性断口的特点是晶界脆断,这可检查一下看看.经过前些天大家的讨论,我查阅了不少的资料,我们国内的资料一般介绍是含Cr.Mn.P.As.Sb等元素时,会使高温回火脆性倾向增大.如果钢中除Cr以外,还含有Ni或相当的Mn时,则高温回火脆性更为显著.而W.Mo等元素能减弱高温回火脆性的倾向.例如钢中含Mo=0.5%可以有效抑制高温回火脆性;但是我今天再一本小日本的资料上<<预防热处理废品的措施>>中对回火脆性是这么描述的"钢的回火行为是,回火温度升高,硬度降低,而由延伸率.断面收缩率与冲击值所表示的韧性则随之升高.但是在300度左右回火时,冲击韧性出现反常降低的现象.不管结构钢的钢种和碳量如何,在该温度回火时都要出现这种脆性.为赋予结构钢韧性而进行的淬火回火处理,由于存在这种反常的脆化现象,最好避免在250-550℃范围内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网带式回火电炉
①第一类回火脆性 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在250-350℃回火时出现的
脆性。
这种回火脆性是不可逆 的,只要在此温度范围 内回火就会出现脆性, 目前尚无有效消除办法。
回火时应避开这一温度 范围。
②第二类回火脆性 又称可逆回火脆性。是指淬火
钢在500-650℃范围内回火后 缓冷时出现的脆性.
回火后快冷不出现,是可逆的 。
4、回火种类 根据钢的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三类。
低温回火 中温回火
高温回火
回火温度 150-250℃ 350-500℃
500-650℃
回火组织 回火目的
应用
M回
T回
在高耐保磨留性高的硬同度时、,提 同时高使e工及件s具, 降低内应力。 有一定韧性 。
一、退火
将钢件加热至高于或低于钢的临界温度,经适当保温 后随炉或埋入导热性较差的介质中缓慢冷却,以获得
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退火目的:
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适 合加工的硬度为170-250HB。
⑵ 消除内应力,防止加工中变 形。
⑶ 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 组织准备。
淬火目的是为获得马氏 体组织,提高钢的性能. 真空淬火炉
1、淬火温度 (1)碳钢 亚共析钢
淬火温度为Ac3+3050℃。
亚共析钢淬火组织: 0.5%C时为M 0.5%C时为M+A’。
45钢(含0.45%C)正常淬火组织
65MnV钢(0.65%C) 淬火组织
在Ac1~ Ac3之间的加热淬火 为亚温淬火。
适用于各种高碳 钢、渗碳件及表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介绍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
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
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
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
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钢件在淬火状态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组织特征根据钢件尺寸、加热温度、时间、转变特征及利用的冷却方式,钢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奧氏体组成,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溶碳化物。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衆体加渗碳体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硬度特征由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通过硬度表示出来,它随过饱和度(即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淬火组织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低。
(3)应力特征包括微观应力和宏现应力,前者与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有关,尤其是与髙碳马氏体达到最大值有关,说明淬火时马氏体处于紧张受力状态之中;后者是由于淬火时横截面上形成的温差而产生的,工件表面或心部所处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在工件内部保持平衡。
如不及时消除淬火钢件的内应力,会引起零件的进一步变形乃至开裂。
综上所述,淬火工件虽有髙硬度与髙强度,但跪性大,组织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因此必须经过回火处理才能使用。
一般来说,回火工艺是钢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艺,它也是热处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賦予工件最后所需要的性能。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目的为:(1)合理地调整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钢的韧性,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稳定工件的形状与尺寸;(3) 降低或消除工件的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淬火钢件回火时,按回火温度的髙低和组织转变的特征,可将钢的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畸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使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100℃以下回火时,C、N等间隙原子只能短距离扩散迁移,在晶体内部重新分布形成偏聚状态,以降低弹性应变能。
对于板条马氏体,因有大量位错,C原子便偏聚于位错线附近,所以淬火钢在室温附近放置时,碳原子向位错线附近偏聚。
对于片状马氏体,C原子则偏聚在一定晶面上,形成薄片状偏聚区。
这些偏聚区的含碳量高于马氏体的平均含碳量,为碳化物的析出创造了条件。
(2)马氏体的分解当回火温度超过80℃时,马氏体将发生分解,马氏体中的碳浓度逐渐降低,晶格常数c减小,a增大,正方度c/a减小。
马氏体的分解一直延续到350℃以上,在高合金钢中甚至可以延续到600℃。
不同含碳量的马氏体的碳浓度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
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含碳量不断降低。
高碳钢的碳浓度随回火温度升髙降低很快,含碳量较低的钢中碳浓度降低较缓。
马氏体的碳浓度与回火时间的关系: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的影响较小,马氏体的碳浓度在回火初期下降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回火温度越高,回火初期碳浓度下降越多。
片状马氏体在100〜250℃回火时,固溶于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原子脱溶,沿着马氏体的一定晶面沉淀析出ε-FexC的碳化物(x≈2〜3),其晶格结构为密排六方晶格,与母相之间有共格关系,并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含碳量低于0.2%的板条马氏体,在淬火冷却时已经发生自回火,绝大部分碳原子都偏聚到位错线附近,所以在200℃以下回火时没有ε-碳化物析出。
高碳钢在350℃以下回火时,马氏体分解后形成的α相和弥散的ε-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中的α相仍保持针状形态,由于它是两相组成的,较淬火马氏体容易腐蚀,故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组织,与下贝氏体很相似。
(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淬火的中、髙碳钢,组织中总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在230〜300℃温度区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将发生分解,分解时遵循与过冷奥氏体分解相同的规律,转变产物为α相与碳化物,其中。
α相的含碳量与同温下的回火马氏体是一致的,因此统称为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的粒子有所长大,但仍是很细很薄的片,并与母体保持着共格关系。
残余奥氏体在更高温度(如600℃左右)恒温分解产物应是珠光体,而在这两个温度之间也有一奥氏体分解的稳定区,回火过程未能完全分解的残余奧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有可能再一次转变为马氏体,这就是二次淬火现象。
这对髙碳钢尤其是高合金钢的热处理工艺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生产实践中往往利用这一原理来进一步提高钢的硬度。
合金元索对残余奥氏体分解的影响和对过冷奥氏体的影响基本相同。
(4)碳化物的转变在250〜400℃温度区间回火时,马氏体内过饱和的碳原子几乎全部脱溶,α相的含碳量几乎已达到平衡含碳量(0.001%--0.02%),在低温下析出的碳化物(FexC)将转变为粒状碳化物化(Fe3C),α相在降低含碳量的同时,点阵晶格畸变开始消失。
嵌镶块遂渐长大,变成多边形晶粒,也就是铁素体的恢复。
这种由针状α相和与其无共格联系的细小顆粒与片状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一般称为回火屈氏体。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
(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再结晶回火温度高于400℃后,析出的渗碳体开始聚集球化与粗化,这一过程是逋过小顆粒溶解,大颗粒沉积长大的机制进行的。
在400℃以上回火时,α相已开始明显回复,即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降低,剩下的位错通过重排、多边化形成位错网络、将铁素体晶粒分割成许多亚晶粒,但仍保持马氏体的外形。
回火温度高于600℃时,α相开始再结晶,通过界面移动逐渐长大成等轴状晶粒,这时粒状渗碳体均勻分布在铁素体内,同时,马氏体的针状形态消失。
这种等轴状铁素体和细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
综上所述,碳钢或低合金钢的回火分为5个阶段,并主要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回火屈氏体组织和回火索氏体组织。
由于回火的各阶段受扩散因素所控制,因此其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有很大影响,一般都起阻碍作用,使回火转变的各阶段温度向高温推移。
3.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淬火钢回火时,由于组织发生了变化,故其力学性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硬度淬火钢回火时硬度的变化规律。
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钢的硬度连续下降。
但含碳量大于的高碳钢在100℃左右回火时,硬度反而略有升高,这是由于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及ε-碳化物析出引起弥散硬化造成的。
在200〜300℃回火时,硬度下降平缓。
这是由于一方面马氏体分解,使硬度降低,另一方面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使硬度升高,二者综合影响的结果。
回火温度超过300℃以后,由于ε-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共格关系被破坏,以及渗碳体聚集长大,使钢的硬度呈直线下降。
钢中合金元素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小回火过程中硬度下降的趋势,提高回火稳定性。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还可在髙温回火时析出弥散的特殊碳化物,使钢的硬度显著升高,造成二次硬化。
(2)强度和韧性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一般来说,钢的强度指标屈服点(σs )、抗拉强度(σb )不断下降,而塑性指标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不断上升。
在350℃左右回火时,钢的弹性极限达到极大值,在400℃以上回火时,钢的伸长率(δ)、断面收缩率(ψ)上升最显著。
45钢淬火后的强度并不高,且塑性很差。
如在200〜300℃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且由于内应力消除,使其强度达到极大值;在350〜500℃回火,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弹性极隈最高,韧性也较好!在450〜600℃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较高的强度与良好的塑性、韧性相配合。
4.二次硬化铁碳合金在一次或多次回火后提髙了硬度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这种硬化现象是由于特殊碳化物的离位析出和(或)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某些髙合金钢(如髙速钢、高辂模具钢等)尤为突出,它们在一定温度回火后,工件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比其淬火态要髙得多。
产生二次硬化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弥散强化作用钢中含有强烈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Mo、W、V、Ti、Nb等,富集于渗碳体中。
当回火温度较高时(400℃以上),这些强烈碳化物形成元索在渗碳体中富集到超过其饱和浓度后,便发生由渗碳体转变为特殊碳化物的过程。
这些特珠碳化物比渗碳体更为坚硬,而且它形成时,以高度弥散的粒子析出于基体中,不易聚集长大,引起α相固溶碳量增大并钉扎位错阻碍运动,起着弥散强化作用。
(2)残余奥氏体转变成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这类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在回火加热、保温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的回火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或下贝氏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二次淬火也是二次硬化的原因之一,但它与析出特殊碳化物的弥散强化相比,其作用较小,只有当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很高时,其作用才较显著。
5.回火脆性一般情况下,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髙,总的趋势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增高。
但在许多钢(主要是结构钢)中发现,回火温度升高时,钢的冲击韧性并非连续提髙,而是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时,冲击韧性反而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钢的回火脆性。
(1)第一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250〜400℃范围回火出现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
几乎所有工业用钢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类回火脆性,而且脆性的出现与回火时冷却速度的快慢无关。
产生低温回火脆性的原因尚未十分淸楚,一般认为与马氏体分解时渗碳体的初期形核有关,并且认为是由于具有某种临界尺寸的薄膜状碳化物在马氏体晶界和亚晶界上形成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脆性的出现与S、P、Sb、As等微量元素在晶界、相界或亚晶界的偏聚有关。
此外,残余奥氏体分解时沿晶界、亚晶界或其他界面析出脆性的碳化物,以及韧性的残余奥氏体的消失,也是导致脆性的重要原因。
这类回火脆性产生以后无法消除,故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为了避免低温回火脆性,一般应不在脆化温度范围(特别是韧性最低值所对应的温度)回火,或改用等温淬火工艺,或加入从Mo、W等合金元素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
(2)第二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450〜650℃范围回火后缓冷出现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也称髙温回火脆性。
将这类已产生回火脆性的钢重新加热到650℃以上回火,然后快速冷却,则脆性消失,若再次于脆化温度区间回火,然后缓冷,则脆性又重新出现,故又称之为可逆回火脆性。
这类脆性的产生与否和钢的化学成分、回火温度、回火时间以及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密切关系。
第二类回火脆性主要在合金结构钢中出现,碳素钢一般不出现这类回火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