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总括
最后两段写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 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 衬北,突出故都的秋味的醇厚、浓 郁,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思考:
文章的总起部分与总括部分有什么 关系? 结构上,首尾呼应 意境上,总括部分强化、升 华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写作背景:
1933-1937,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虎视 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 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居住在杭州, 生活闲散安逸,但思想苦闷,创作枯竭。于是他 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来的苦恼、孤独和 寂寞。在个人性格上 , 他抑郁善感。1934年7月, 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 味,写下本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 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 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的 灰暗色调的秋景呢?
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其产生的 时代性,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往 往在作者的心里投下阴影。“清、 静、悲凉”就是郁达夫在动乱的 30年代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 后忧郁落寞心境的折射。
比喻的理解:
南国之秋 黄酒之与白干
秋味平淡
(温和 与
北国的秋
秋味浓烈
刚烈)
稀饭之与馍馍 秋味稀薄
(稠润 与
秋味厚实
硬实)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秋味柔软
(细腻、秀美 与
秋味刚强
粗壮、威严)
范围狭小
(机灵、活泼 与
范围广大
沉稳、刻苦)
• 课外迁移
1、仿写句子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9
特点 5、秋树秋枣 镇江二中语文组采用多家作品组合,
特致感谢!
镇江二中语文组采用多家作品组合, 特致感谢!
10
读第12节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本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 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 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 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 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 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 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 的精品《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
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 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写作背景
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 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 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 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 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 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 化。
主旨:
本文通过对具有浓郁的 北国特点的景物的描绘赞 美,抒发了对故都的神往、 眷念,流露出追求宁静、 清闲的生活情趣和忧郁、 孤独之感。
总起
对故都之秋的眷念 回想江南的秋天
故 都 之 秋
记叙
分写
①庭院秋景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北国秋果
对北国 之秋的 感受: 清、 静、 悲凉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 抒发怀念
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瑟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之情,
总括
寄寓冷落 之感
直抒胸臆,呼应上文
“饱尝”秋味。
对比
看不饱、尝不透、 玩不足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快速阅读全文,对故都之秋的景象 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3---11段
绘秋 之美
请将故都之秋五种景况的自然风物概括为五幅 图画
1、秋晨院景
五 幅 秋 景 图
突出表现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鸣 4、秋雨秋凉
故都的秋
“清”“静” 、 、 “悲凉” 的
作者生平
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 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 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 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 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 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 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 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 彩”,《故都的秋》,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 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课题释义
“故都” “秋”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也暗 含文化底蕴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题目明确而深沉,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朗读课文
分组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总起
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来概括北国之秋 和南国之秋的特征?
(文眼)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古 往今来,关于”秋“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欧 阳修的《秋声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的“万类霜天 竞自由” 。有的描写秋的肃杀悲凉,抒发深深的悲苦之感;有 的刻画秋的绚烂多彩,寄寓对秋的无比赞颂之情。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了不同的姿、 色、声、味来。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试着仿照《天净沙 秋思》其格式把 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 达夫)的情感。
破屋 碧天 浓茶 漏光 小院 鸽声 秋草 蓝朵 落蕊 残垣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作者郁达夫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随长兄赴
日留学,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 立创造社,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震动了文坛。回国后 1930年并参加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抗 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 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 奠》、《迟桂花》)和散文最为著称。 他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的自叙性质, 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境,展现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 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镇江二中语文组采用多家作品组合, 特致感谢! 17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 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
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 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 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2.仿写句子
<<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感 觉其神韵高妙。 《故都的秋》是一幅好画,多方观赏,愈 领略其意蕴深远。
《故都的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碗香茗,细细品尝,更 体会其清醇可口。 《故都的秋》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 享受其馥郁醉人。
3、试着仿照《天净沙
秋思》其格 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 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破屋 浓茶 小院 残垣 碧天 漏光 秋草 鸽声 蓝朵 落蕊
具体研习
重点分析以景驭情, 情景交融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秋晨静观图” 并 传达出作者的感受、情趣。
在秋天,早晨起来,一个人,手捧一碗浓茶, 静静地坐在院子里。随意抬头一望,天空是那么的 碧绿而又高远,偶尔有几只鸽子从空中飞过,流下 一串清脆的哨音,更使周围一片寂静;温暖的阳光 静静地照着,透过稀疏的槐树叶,斑斑点点地洒落 下来,细细地数数那一丝丝的日光;又或者,静静 地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特别是那些蓝色或白色的, 更让人喜欢,要是花底下,再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 长而尖细的秋草作陪衬就更妙了。在故都这浓浓的 秋意中,有些孤单、寂寞,又有些清静而又悠闲。
镇江二中语文组采用多家作品组合, 特致感谢! 22
欣赏品味“语言美”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 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 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 句中的比喻又是从 什么角度入手的呢?
•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 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 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 “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