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赏析
[解析]沧浪亭赏析
沧浪亭赏析一、沧浪亭历史、概况二、沧浪亭造园特点、布局特色三、沧浪亭建筑、植物等设计亮点四、总结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
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历史:“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整体介绍】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
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
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
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
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翻译/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
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
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
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其名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
3.淡伫洞庭山:意为湖水环接着洞庭山。
淡伫:安静地伫立;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
4.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
5.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
6.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
西晋文学家。
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
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译文赏析
寻:长度单位
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首句即点明文瑛所居之地乃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昔日所建沧浪亭的旧址。这是全文的一根主线,后文的记述历史、抒发感慨,都是紧紧围绕这根主线的。紧接着的“亟求”二字,不仅表达了文瑛对作者的敬慕推崇,也表明了作者谦虚的美德。因为苏舜钦曾写过一篇《沧浪亭记》,自己若冒然而写,则有不恭不敬之嫌。“亟求”,则可谓盛情难却,不得不写,并非有意班门弄斧。按常理,此种文章应把重点放在沧浪亭优美的景色和精良的结构上,可本文却并未涉及于此,原因就是作者没有以自己的口来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段文瑛的请求之语,这段看似平常的对话,却含深义。原来苏子美为此写过记,且是“记亭之胜也。”作者不愿拾人牙慧、步人后尘,而是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所以为者”之上。利用对话避免正面平铺直叙的呆板,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受。这种艺术构思确实可谓巧妙。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记述沧浪亭多次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作者抓住了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变化,不到一百字的篇幅,表现了长达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说明作者具有高超的概括能力和广博学识。
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在抒发自己因园亭的变化而产生的感慨之同时,强调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则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胸怀。世享变化乃古今之必然,登高台,眺望山湖想到早在春秋时,许多人为吴越之地争夺不休,“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像太伯虞仲、阖间夫差、子胥、种蠡已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与之相比,庵与亭的变化就能算不得什么了。透过感慨,作者那种欲超脱于尘事羁绊的淡然就呈现出来了。作者将笔一宕,又落在沧浪亭上。此地在钱氏吴越之时是“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今不仅渐然而尽,甚至未给后人留下任何印象。与之相反的是苏舜钦建造的一座小亭,却令后人“钦重如此”。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渐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一篇曲折文字,主意只在此一句。作者未作更明白的揭示,不言明而令人尽可意会,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
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 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5. 建筑特色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目录沧浪亭ຫໍສະໝຸດ 林文学赏析1. 简介 沧浪亭,坐落于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的苏舜钦被贬谪到吴中。他在那 里发现了一块约六十寻的空地,三面环水,没有民居,树木茂盛,与城市截然不同。于是, 他花费四万钱买下这块地,并在北岸筑亭,取名"沧浪亭",这源于他对"沧浪之水清 3. 园林布局 沧浪亭的布局特点是面水而筑,以山为主。大有"未主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阁隐现,古木参天 4. 园林景观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 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 格独树一帜 6.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实为假山石洞,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 亭等建筑与之映衬 7. 面水轩 我以我眼看沧浪,谢谢观赏 感谢观看
《沧浪亭记》文言文鉴赏
《沧浪亭记》文言文鉴赏导读:《沧浪亭记》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
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
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译文】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环绕,是苏子美沧浪亭的故址。
他多次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于今请您记叙的,是我为什么要建这个亭子。
”我说:先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
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
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是和尚居住了。
这样沧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
自有了大云庵以来又二百年了。
文瑛寻访古代遗迹旧事,在这荒芜残破的废墟之上重新恢复了苏子美的沧浪亭,这样又从大云庵改成沧浪亭。
从古到今由于时代变迁,宫廷和街市也发生了变易。
我曾登上姑苏山上的姑苏台,眺望那浩淼辽阔的五湖,苍翠葱笼的群山,而古时太伯、虞仲所创建的,阖闾、夫差所争夺的,子胥、文种和范蠡所经营的,如今统统都没有了,这大云庵和沧浪亭又值得什么呢?尽管如此,那钱鏐因天下纷乱才窃取了权位,占据了吴越这块地方,国富兵强,传了四世,他的子孙和姻戚,都趁着这个机会奢侈僭位,大建宫馆苑囿,盛极一时,而苏子美的沧浪亭,却被文瑛和尚敬重如此。
可见读书人想要垂名千载,不像冰块那样一下子被溶解消失掉,这确实是有一番道理存在的呢。
文瑛好读书又喜做诗,常和我们在一起(徒步云游),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讲解】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沧浪亭,是苏州市的四大古名园之一。
它原是五代广陵王钱元璙的池馆,又说是五代末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到北宋时,诗人苏舜钦购得,并临水筑亭,题为“沧浪亭”,园也因亭而得名。
后来又屡易其主。
南宋初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故又名韩园。
由元至明为佛寺。
文言文《沧浪亭记》古文赏析
《沧浪亭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沧浪亭记》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
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
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原文】沧浪亭记①浮图文瑛②,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③。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④”余曰:“昔吴越有国时⑤,广陵王镇吴中⑥,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⑦,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⑧,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⑨。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⑩。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⑾。
尝登姑苏之台⑿,望五湖之渺茫⒀,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⒁,阖闾、夫差之所争⒂,子胥、种、蠡之所经营⒃,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⒄,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①作者的这篇文章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而那些盛极一时的宫馆园囿,却早已不存在了。
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
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能于平淡直朴中见出深意,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点。
②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文瑛,生平不详。
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③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诗歌奔放豪健,风格清新,与梅圣俞齐名,世称“苏梅”。
为权臣忌恨而被贬逐,后退居苏州,营作沧浪亭(1045年建),并作文为记。
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④亟(qì),多次,屡次。
亭之胜,沧浪亭的美丽景色。
沧浪亭苏舜钦诗词赏析: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
沧浪亭苏舜钦诗词赏析: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
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沧浪亭怀贯之宋代: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派遣心中惆怅。
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注释悰(cóng):欢乐;乐趣。
赏析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
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
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
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
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
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
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
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
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
【经典诗句】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翻译赏析《沧浪亭记》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作者应佛徒文瑛的请求而写的一篇专记。
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等的淡泊胸怀。
沧浪亭记①归有光【原文】浮图文瑛②,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③。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④”余曰:“昔吴越有国时⑤,广陵王镇吴中⑥,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⑦,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⑧,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⑨。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⑩。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⑾。
尝登姑苏之台⑿,望五湖之渺茫⒀,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⒁,阖闾、夫差之所争⒂,子胥、种、蠡之所经营⒃,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因乱环秀山庄与沧浪亭攘窃⒄,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①作者的这篇文章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而那些盛极一时的宫馆园囿,却早已不存在了。
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
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能于平淡直朴中见出深意,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点。
②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文瑛,生平不详。
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③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
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进士。
诗歌奔放豪健,风格清新,与梅圣俞齐名,世称“苏梅”。
为权臣忌恨而被贬逐,后退居苏州,营作沧浪亭(1045年建),并作文为记。
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④亟(qì),多次,屡次。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舜钦《水调歌头 沧浪亭》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译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沧浪亭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
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
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
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1)淡伫:安静地伫立着。
(2)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
(3)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
(4)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
(5)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
西晋文学家。
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
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
不久,囧果被杀。
(6)撇浪:搏击风浪。
(7)汀湾:水中港湾。
(8)寒潭:指在丹阳的小潭。
此时作者人在苏州。
(9)鸥鸟相猜:《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与鸥鸟亲近,但当他怀有不正当心术后,鸥鸟便不信任他,飞离很远。
这里反用其意,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
(10)青纶:青丝织成的印绶,代指为官身份。
(11)刺棹:即撑船。
【创作背景】本词是苏舜钦的仅存之词。
北宋庆历四年,范仲淹、札衍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延揽改革派人才,苏舜钦作为宰相札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说明】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
明世宗朱厚熜(cōng)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归有光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一位著名散文家,他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和唐宋古文,影响很大。
本文记载了苏州市内的名园沧浪亭的变化情况,说明了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与人的关系。
文章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沧浪亭记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
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注释】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
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文瑛,生平不详。
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
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③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
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
④广陵王:指吴越王钱镠的儿子钱元瓘。
吴中:指苏州一带地区。
⑤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
《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就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
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
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沧浪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沧浪亭记明代: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文言文: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译文赏析《沧浪亭记》明代: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能够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不过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我以前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又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欢迎阅读!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
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
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
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
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古诗文《初晴游沧浪亭》赏析
古诗文《初晴游沧浪亭》赏析初晴游沧浪亭宋朝: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初晴游沧浪亭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作者被贬废后购建,取名“沧浪”。
②连明,直至天明。
初晴游沧浪亭艺术特色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
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初晴游沧浪亭简析诗人有《沧浪亭》诗云:“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费尽心机搞阴谋,耍弄权术)。
”细细品味这几句诗,对理解这首绝句很有好处。
也许是“好雨知时节”,昨晚“随风潜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
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上轻柔的春云像娇嗔的姑娘在照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似的,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看来,宋朝诗人颇喜欢“弄”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开了先例,欧阳修“夜深江月弄清辉”和苏舜钦的这一句紧紧跟上,就象今天的人喜欢用“搞”字。
用多了,就缺乏新鲜感,诗词创作最重的还应是首创精神。
尽管“弄”字都用得不错,能出境界,但毕竟不如首创者。
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
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欧阳修也有《沧浪亭》诗曰:“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做为这一句诗的解说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诗人还有《沧浪静吟》云:“静中情味世无双”,这静中的“幽独闲放之趣”,隐藏着诗人被罢黜后的落寞情绪。
诗人嘴上说在这静谧的园中可以“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其实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对朝庭早已“心死”。
沧浪亭记赏析
沧浪亭记赏析沧浪亭记赏析沧浪亭记赏析1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1]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
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 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注释: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
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
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
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1]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2]租赁[3]过:拜访[4]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5]崇阜:高山[6]并(bàng):通“傍”[7]杠:独木桥[8]钱氏:指吴越王钱镠[9]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10]北碕:北边曲岸上[11]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12]闵:同“悯”,悲悯。
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诗词赏析
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诗词赏析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诗词赏析沧浪亭怀贯之宋代: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派遣心中惆怅。
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注释悰(cóng):欢乐;乐趣。
赏析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
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
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
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
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
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
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
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
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
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
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
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
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
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
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分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
借,精在休宜,园外借 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 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 足。建筑造型别致,环 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 ,堂轩简朴无华,园内 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 ,精巧变化,无一雷同 ,为园中一胜。沧浪亭 以城市山林的风格独树 一帜。
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 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 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 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 钦在汴京遭贬谪 ,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 十寻,三面借水,旁无民居,崇阜茂木,不类城市 ,遂以四万钱得之。在北碕筑亭,因感渔父“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 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
历史由来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邸。 清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的亭子移建 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 ”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 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婆婆娑娑。
“园中园”的结构。大量使用墙的元 素,造成“园中园”。增加空间的 丰富感,消除建筑的边界感。
沧浪亭中廊道环绕土山和水池布置, 起到点景,观景的作用。在土山与 池水之间,用复廊相隔,使得园内 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 还连。以造成景深和两面观景,并 使得园外之水与墙内之山互为映衬, 一虚一实,互成对比,相得益彰。
沧浪亭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简介历史由来总体布局 景观分析
造景特色 造园艺术
景点欣赏
我以我眼看沧浪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
南沧浪亭街,占地 面积约16.5亩,是现 存苏州最古的园林 ,为苏州四大名园 之一。原为五代吴 越广陵王的花园, 始建于北宋,为诗 人苏舜钦的私家花 园,其在水旁筑亭 ,取渔父“沧浪之 水”词,名沧浪亭 。
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 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 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 园门北开,架石桥,碧水东流,环 园南去,清晨夕暮,雾气迷蒙,诗 意盎然。
纤巧却不柔弱,作为 园林的骨干,屹然伫 立。
沿池筑一复廊,蜿 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 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 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 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 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 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 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 范。
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也体现 了不同的手法,沧浪亭的东南 部运用了孤植手法使得天空 (背景)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 关系;在入口大门位置运用对 植手法强化入口空间,也是对 此标志意义的呼应;在真山林 上运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由 的山林野趣。
沧浪亭:沧浪亭隐藏在山顶上
,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 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 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 、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 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 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 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 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 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 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 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 59个。
历史由来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 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 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 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 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 馆)。明杨循吉《吴邑志 》载:此处“既积土为山 ,因以潴水弥数十亩,旁 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 相萦带,或云池古王璙所 凿”。百年后渐废。
历史由来
沧浪之浊,我身自清
沧浪亭的布
局特点是面水 而筑,以山为 主。大有“未 主园林先成景 ,一泓清水绕 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 阁隐现,古木 参天。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
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 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 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 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 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 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 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 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 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 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 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 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印心石屋:印
心石屋位于园中 西南,实为假山 石洞,登楼可览 远近苏州风光。 此外还有仰止亭 和御碑亭等建筑 与之映衬。
明道堂: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
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明道堂取“观 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 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 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 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 (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 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 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屋、“看山 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 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 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五百名贤祠:五百
名贤祠同“翠玲珑”相邻 ,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 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 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 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 其整数而言。每五幅像合 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 ,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 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 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 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 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 苏为官的名宦。名贤像多 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 名贤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