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规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

速成指导

序:本文紧扣复习提纲,并进行了适当补充,是短时间内进行突击的理想材料。后附2003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Email:kinguang@

一、导言

1.辩证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

¾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论辩的方法;

¾黑格尔的“辩证法”:绝对精神的规律,也是宇宙的终极规律

¾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自然观

1.中国古代自然观

¾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二气、木金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揭示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¾元气论:“万物皆生于气”,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强调了物质性)

¾古希腊自然观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统一于若干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自然界是一个永恒的变化过程

•对立面的冲突和统一推动事物发展演化

•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服从数的规律

¾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局限:

-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

-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

-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神秘色彩。

所以,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适应)

¾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特征:

-以力学观点解释世界;

-注重归纳、分析方法,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

-以物质原因解释自然现象,促进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但难以解释物质形态的转化;

-难以解释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又求助于神学。

-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的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哲学来源: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科学背景: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揭示自然事物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观点的提出:《自然辩证法》

-特征:唯物、辩证

4.可持续发展

-提出的背景:生态环境危机

-概念内涵: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措施:《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国21世纪议程》等

-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一系列的战略决策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¾科学技术认识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认识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1.科学认识系统:主体——中介——客体

•主体:具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价值标准和科学实践的特殊性的人。认识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

•客体: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客观存在,认识受客体制约。现实认识系统关系中,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而存在,

•中介:物质性中介——科研中所用仪器和工具等;精神性中介——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和符号的运用等

2.科学问题

¾定义:

-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求解范围,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时代性、指向性、应答域)-从认识来源上看,科学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

-从科研程序上看,科研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和选定问题是科研的起点。

¾科学问题的来源:

-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解释新现象;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如黑体辐射问题。

-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的推论中证明了两个矛盾命题⇒理论中有悖论;从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佯谬。如地球的位置——地心说。

-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派运用不同理论;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解释。地质形成问题。

-社会需要而现有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¾科学问题的分类: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

-常规问题(检验理论;理论应用;理论系统化和表达);

-反常问题(对已有理论质疑)。

-如果说常规问题的提出使原有的理论获得新的发展,那么反常问题的解决就是新理论的发现。

3.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科学事实)

¾“科学事实”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并经过整理和鉴定了的经验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事实的基本类别:

事实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记录和显示的数据、图象等事实Ⅱ: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性质:

-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客观实践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记述和判断。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①同一客观事实,受测量条件的制约;如光的性质:波或粒子。②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受理论系统的制约。如:燃烧现象:燃素说与氧化说。

⇒科学事实:①应是个别存在陈述;②应具可重复性;③应具精确系统性。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和基本依据。

¾“科学观察”概念: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的性质:一种感性活动;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和描述。

•科学观察的分类:

-直接观察:通过感官直接考察客体。直观、生动;局限性,如:人的感官的阈值。

-间接观察:通过仪器(作为中介物)进行的观察。极大地克服了感官的局限。

⇒观察者、观察仪器和观察对象之间的三项关系。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

-传统观点:观察中性,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蒯因观点:观察渗透着理论。

-辩证法观点:观察,是对被观察对象的反映,无疑具有客观性。但观察不可能绝对中立,没有纯粹的客观性。但是,科学家渗透在观察之中的理论,主要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这与猜想和假说有区别。因此,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于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本质上是一致的。

¾“科学实验”概念:根据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的三要素: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科学实验的性质:

¾“科学抽象”概念: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