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规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参考指南》
前言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规范,根据新印发的《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7]3号)中的有关规定:硕士毕业和学位申请条件,由各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模式自行制定;博士生申请学位前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参照《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参考指南》。
研究生院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参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
本《指南》分总则、分则和国内期刊参考目录三部分。
总则中的要求对我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相当的科研成果均适用;分则是各学位分委员会对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等的具体量化细则;期刊参考目录是各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国内期刊列表,其中带“*”号的期刊为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的有效期刊。
总则一.研究生在国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源期刊收录的,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研究生获得1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五名之内)或获得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三.研究生有1本学术专著出版(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独撰部分在二万五千字以上),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四.研究生取得1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证书),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五.硕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已在“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出版的,予以认定;六.硕士生在教育部批准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的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予以认定;七.对于管理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的主要部分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四种权威转载刊物转载的,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八.在非本《指南》中的国外或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认定或取得的其他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成果的认定,由各学位分委员会进行。
中科院博士毕业要求
中科院博士毕业要求
中科院是我国科研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士毕业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下面是具体要求:
一、课程要求
博士研究生需修读3年以上的课程,其中学术课程不得少于18学分。
学术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
二、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需要体现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应当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具有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并能够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3、学位论文需经指导教师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评审委员会由不少于5人组成,其中包括至少1名外部专家。
三、学术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需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或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并在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口试要求
博士研究生需进行学位论文的口试,口试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以及与论文相关的学术问题。
以上就是中科院博士毕业要求的详细内容,博士研究生需要在各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学位。
- 1 -。
答辩资格的 科研成果要求(试行)
中科院声学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试行)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科群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相关精神,结合本所实际,对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进行规定,特制定《中科院声学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试行)》。
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条学位申请人申请学位,必须满足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或发明专利应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
第二条本科研成果要求中规定的“学术论文”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研究成果”是指以中科院声学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排名第一或申请人排名第二(导师排名第一)的专利。
第三条凡署名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或论文中署有导师姓名的学术论文,投稿前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并同意。
第四条核心期刊是指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目录》等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
第五条不在本要目中的期刊的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认定或其他科研成果的认定,由实验室出具书面初步意见,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按一事一议的原则进行认定,研究生部负责备案。
第二章发表论文成果要求第六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一般应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核心刊物公开发表1篇(含已接受)研究论文。
第七条统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一般应在国内外本专业有关的核心刊物公开发表(含已接受)2篇研究论文。
第八条硕博连读学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一般应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本专业有关的核心刊物至少公开发表(含已接受)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应发表在国际检索(SCI或EI或ISTP)刊物收录的期刊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生管理规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生管理规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生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依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管理规定》(校发学字(2013)9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录取、在计算所正式注册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研究生部与各科研实体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办学,加强管理,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以学生为本,将规范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条学生在计算所学习期间应当:(一)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以及计算所的有关管理规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刻苦学习、勇于探索,随时做好服务于人民,报效祖国的准备;(三)遵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努力培养自己具备计算所人“三心、三力”的基本素质,即:责任心:诚实敬业,做人讲信用,做事有责任心;自信心:不迷信权威,对计算所和自己有信心;事业心:有使命感,将个人价值融入为祖国富强的事业奋斗中;创新力:求知欲强,有做“世界第一”的激情和创意;亲和力:尊重他人,团结协作,谦虚好学,心胸宽广;持久力:不骄不躁,坚持不懈地攻克科研难关。
(四)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五条学生在学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按照培养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计算所(包括计算所各分部)提供的教育及科研资源;(二)按国科大及计算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选择学科专业、双向选择指导教师、跨学科选修课程;(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困难补助等;(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公平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励。
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
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前言研究生院(本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以下简称《科研成果要求》)分总则、分则和国内外期刊参考目录三部分。
总则适用于研究生院院系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则是各院(系)学术委员会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等的具体量化细则;期刊参考目录是各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列表。
总则一、学位申请人在研究生院(本部)申请学位,必须满足研究生院(本部)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成果要求》。
二、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或发明专利应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
三、本《科研成果要求》中规定的“学术论文”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研究成果”是指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排名第一或申请人排名第二(导师排名第一)的专利。
四、凡署名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或论文中署有导师姓名的学术论文,投稿前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并同意。
五、在非“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目录”中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认定由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报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六、研究成果和发明专利的学术水平的认定由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报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七、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订权属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
管理学院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为提高我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根据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布的学科评议组会议纪要精神,对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规范,特制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论文量化细则及核心期刊目录。
管理学院其他学科专业暂按本规定执行。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组织结构
为求解计算机领域的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同时面向长远的科学发展需求,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设 立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计算机系统、微体系结构、编译和编程、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围 绕五个研究方向,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分为四个实验室和四个研究组:先进计算机 系统实验室、微体系结构实验室、编译与编程实验室、集成电路实验室、并行算法研究组、处理器设计研究组、 存储系统研究组、量子计算研究组。
发展目标
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实验平台,为全国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为提高我国 计算机体系结构整体研究水平作出贡献。建设一支高水平、跨学科、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将学术骨干培养成为 所在研究领域中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在国际上代表国内最高水平,建立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 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以满足高性能计算、高通量计算和人机物三元融合的计算需求为突破口,研 究万亿次级芯片体系结构,构建艾级(更高)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千线程级芯片体系结构,构建千万线程级高通 量计算机;发展可重塑芯片和族群体系结构,构建海云计算融合新型计算模式。进行面向艾级计算、EB级数据、 亿级并行的基础研究,研制50GF/w原型系统,突破2020技术墙。具体包括:单芯片百瓦、千核、十万亿次的处理 器体系结构设计、测试验证和自修复方法;十万个处理器芯片构成的系统互连和容错方法;亿级并行度的编程和 算法设计方法;高端计算如何利用新工艺、新器件(3D封装、光互连)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 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01 基本信息
03 研究方向 05 组织结构
目录
02 正式揭牌 04 发展目标 06 研究单元
最新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条例》,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权,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按学科门类以及专业,向符合条件的学位申请人授予硕士、博士两级学位。
第三条本工作细则适用于国科大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录取的、在中国科学院所属各研究院、所、台、站、中心等单位(以下简称“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授予,以及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位授予工作。
第二章学位申请人资格与要求第四条凡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并具有规定的学术水平的学位申请人,可按本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向国科大申请相应的学位。
第五条国科大及研究所在受理学位申请人提出的学位申请后,学位申请人不得同时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相同学位。
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应组织专人对学位申请人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审核,并提出具体审核意见。
第六条硕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完成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列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七条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完成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列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八条学位申请人提出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取得的科研学术成果(如专利、专著、经评定的科研成果等)、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的要求,由学科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
简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第
简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第一个综合性研究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计算所为我国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促进高技术产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计算所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是近几年国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多的基层单位之一。
所内人才辈出,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计算所本部现有三个研究部和两个研究中心。
系统结构研究部主要从事与计算机系统相关的研究。
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研究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新一代网络通信/互连标准与关键技术、网络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平台、惠及大众的低成本网络服务软件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
智能信息处理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
前瞻研究中心从事基础性、前瞻性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目标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关先进技术研发上。
到2010年,计算所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研究所,为促进我国信息类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做出实质性贡献,担当我国信息化建设领域中的“排头兵、领头雁”。
应聘简历请发送至*********.cn,并请注明岗位编号、应聘部门和应聘岗位。
计算所2008年招聘岗位详细信息岗位编号:0801招聘部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招聘岗位:助理研究员岗位职责:操作系统研究:体系结构研究;高性能计算算法研究岗位要求:1、博士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2、具备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知识和并行计算相关知识;3、具有体系结构相关项目的科研经历、并行算法研究项目的科研经历、大规模并行计算相关科研经历者优先。
岗位编号:0802招聘部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招聘岗位:助理研究员岗位职责:文件系统研发岗位要求:1、硕士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2、具备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知识及Linux操作系统相关知识;3、具有体系结构相关科研学习经历;4、具有文件系统方向的实践经历,有分布式文件系统研究经历者优先;岗位编号:0803招聘部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招聘岗位:研究实习员岗位职责:从事操作系统研究岗位要求:1、硕士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2、具备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知识及Linux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对Linux操作系统核心模块有深入了解;3、具有体系结构相关科研学习经历;4、具有Linux系统软件的实践经历、有Linux操作系统核心编码者优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10月)一、培养目标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弘扬“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两门外国语。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学科发展前沿和动向;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在工程技术或科学理论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本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所有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
三、学习年限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转博后,学习年限同博士研究生。
四、培养方式1、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及文献调研为主,时间为两年,这期间按硕士生对待;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三至六年。
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时必须经过考核。
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当年4月份)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按有关规定转为博士生。
未通过考核者,由转博报告答辩委员会提出终止培养或改为攻读硕士学位建议,具体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生管理规定》。
2、硕士阶段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并重,博士阶段以科研工作为主。
要突出硕博连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所必须的一套科学工作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由导师或以导师、副导师及相关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指导。
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聘请有关专家参加指导小组,以利于拓宽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研究思路,发展交叉边缘学科。
五、培养环节1、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分为硕士课程学习和博士课程学习两部分,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分别与硕士生、博士生相同。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以及《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和《中国科学院确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位论文密级分类的基本原则(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重要的学术著作。
为了促进科学进步、学术繁荣和学术交流,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公开发表。
但涉及到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推广的内部论文,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各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归档等各个管理环节中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二)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等级分为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等四级。
公开:是指按照学术研究公开原则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予以公开的学位论文。
内部:是指研究成果未列入国家保密范围,但准备申请专利或技术转让,以及涉及技术或商业秘密,在一段时间内不宜公开的学位论文。
秘密、机密:是指研究背景源于已确定密级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学位论文,或虽无涉密项目背景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论文。
密级确定为“内部”、“秘密”、“机密”的学位论文属于涉密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密级申报与审定(一)学位论文的密级申请一般应在论文开题之前进行,其中“内部”学位论文的密级申请可在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的三个月进行,由研究生和导师提出申请,填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申请表》,提交研究所保密委员会审批。
(二)学位论文密级审定的一般原则为:1.来源于涉密项目背景的学位论文可申请论文保密,论文密级不得高于项目密级。
涉密论文的保密期限不得超过项目保密期限;2.无涉密项目背景,但论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申请论文涉密时需在“申请学位论文保密理由”中,对照国家及中国科学院有关规定,具体写明定密依据;3.学位论文中相关科研项目(或课题)未定密级、论文本身也未涉及国家秘密,但学位论文中有部分不宜公开的内容,如涉及专利申请、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或商业秘密等,则学位论文可定为“内部”;4.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5.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密期限:“内部”一般不超过2年,“秘密”一般不超过10年,“机密”一般不超过20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刊物
科研成果
2009年,计算所共有在研项目369项。当年新立项目课题164项,包括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 1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 项、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25项;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 程重要方向性项目3项、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项。另外还有院地合作等其它项目。年度到款3.2亿元。2009年,计 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31项。其中,863计划重大成果“曙光5000A”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到233.5万亿次, Linpack值为180.6万亿次,在2008年11月发布的第32届TOP500排行榜上位列第10,是当时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 快的高性能计算机,在2009年4月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受到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62 篇,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报告384篇;被SCI收录85篇,被CPCI收录212篇,被EI收录466篇,被中国科学引 文数据库收录210篇;申请专利142项,授权专利152项。
刊登的内容覆盖计算机领域的各个学科,以论文、技术报告、短文、研究简报、综论等形式报道以下方面的 科研成果: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数据库、计算机络与多媒体、信息 安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以及新技术应用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显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 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
中科院毕业论文要求硕士博士
中科院毕业论文要求硕士博士中科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与详细格式,毕业论文答辩准备必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学位论文是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是评判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学位申请者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规范和统一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以下要求:一、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应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
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必须明确,且逻辑严谨,文字通畅。
(一)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要注意在基础学科或应用学科中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能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在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开始,应包括文献阅读、开题报告、拟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科研调查、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文字总结等工作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
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半。
(二)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要选择在国际上属于学科前沿的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突出论文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并能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重要的环节,其工作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两年。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选择研究课题。
一般在第二学期,最迟在第三学期通过开题报告并制定论文工作计划,之后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分阶段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
二、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论文摘要、论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规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规定2006 年10月20日第一条为保证我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位论文答辩资格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质量等几个方面。
第三条思想政治表现学位论文答辩者应努力做到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品德。
各研究室需对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者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审核,并提出具体审核意见。
第四条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一、课程学习1.硕士生课程学习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者必须完成我所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
并参加相应的课程考试,考试成绩合格。
硕士生的总应不低于35学分,包括课程学习30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
2.博士生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
博士学位的具体课程及要求由我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
目前博士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各定为一门。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完成二门公共必修课(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考试成绩合格。
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外国语目前全所不做统一要求,各导师可以根据博士生从事的研究方向做具体要求。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士生在确定课程名称时须填写选课单,并报所研究生部审定。
所里或院里正式开设的博士生课程,考试成绩需经任课教师签名认可。
以课程报告的形式完成的课程,其撰写的报告必须由三位研究员(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审阅并打分(百分制),该门课的成绩以三位老师所给成绩的平均分计。
3.硕博连读生的课程学习硕博连读生在学期间需修完硕士阶段的学分和博士阶段的所有课程。
具体可以根据导师的安排在研究生院修完部分课程,未修完部分回所后再修。
二、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确保学位授予工作质量和规范性,根据《学位授权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有层次、所有类别的学位授予工作。
第三条学位授予工作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学术标准和程序进行评定和授予。
第四条学位授予工作应统筹推进学位授予、学位管理和学位审核三个方面的工作,形成相互协调、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学位授予工作应注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融合,促进学位授予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六条学位授予工作应注重学位授予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引导研究生规范学术行为,增强学术诚信和创新能力。
第七条学位授予工作应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第二章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第八条学术硕士学位的授予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已完成规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取得规定的学分。
(二)具有较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较高的研究能力,能独立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三)在公开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担任学术职务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表现。
第九条学术博士学位的授予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已取得学术硕士学位,并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
(二)通过学位申请,获得导师和专家委员会的认可。
(三)完成规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取得规定的学分。
(四)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原始创新能力,在其中一学科领域进行了独立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第十条学位授予程序:(一)学位授予程序包括申请、审核、答辩、评定、决定和公布等环节。
(二)学位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申请书、学位论文、推荐信、学位申请表等。
(三)学位审核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审核、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的审核、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审核等。
(四)学位答辩分为开题报告、专家评审、公开答辩和结题报告四个环节,评分结果以及专家评审报告对学位申请的审核具有重要意义。
(五)学位评定应综合考虑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学术道德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有关做中期考核的规定
中科院计算所中期考核管理规定(2011年3月)为了使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所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规定》的要求,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现对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做如下规定:一、中期考核目的中期考核是为了使各科研实体充分了解学生在通过开题报告后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集思广义,对学生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学生进入论文写作前对其各个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二、中期考核内容(满分为100分):中期考核应包括以下内容:三、具体做法1.中期考核时间:在完成开题报告后一年内进行中期考核,在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必须完成。
2.研究生应将中期考核报告写成书面材料(报告、PPT、开题意见回复等),经导师同意后,事先印发给中期考核审查小组成员,为汇报会做好准备。
3.中期考核汇报会应在研究部范围内相对集中进行。
研究部应组成由三位以上导师参加的中期考核审查小组,同时邀请本专业的导师、博士后、学生旁听。
报告人数较多时,应分批举行,以利于审查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4.学生本人应逐条记录中期检查中评委所提出的问题及给出的建议,并在日后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逐条落实。
四、中期考核通过的标准1、学位论文的各项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参加课题组里的科研项目,完成情况良好;3、学位论文有自己的创新点(博士生)或新见解(硕士生);4、下一步工作计划思路明确,研究方案可行;5、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博士生或硕士生)或完成了一定工作量的科研任务、撰写了一定数量的技术报告(硕士生);6、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修满全部学分且成绩合格。
研究生做完中期考核后,中期考核审核小组应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提出明确意见,在《中期考核登记表》上签署意见。
各小组成员分别给出成绩:平均分大于或等于60分为通过,并准予1个学分。
中期考核后,研究生应根据审查小组的意见,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
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规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规定(2009年7月15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学位申请者将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接受社会评价,对规范学位论文的评价准则、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质量,激励研究生原始创新成果提炼,引导和促进研究生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技成果申报,经校各分评委员会会议讨论,校学位委员会2009年7月15日会议批准,对我校研究生申请学位时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含相当于论文的成果)作出如下规定。
一、申请博士学位对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1.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科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在SCI检索的本学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SCI 分区表中Q1区、Q2区和Q3区,或SCI影响因子0.5以上);(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3)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1篇论文,并且另外在EI、MEDLINE收录源刊物或在《中国科学》(中文版)、《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和《系统科学与数学》发表2篇论文。
2. 物理学科申请者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5.0以上,或累计达到5.0及以上;(2)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3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国外期刊上公开发表;(3)在SCI(E)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且在EI收录源刊物发表2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用外文公开发表。
已授权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项(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视同1篇SCIE收录论文;已受理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项(排名位于学生发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视同1篇EI收录论文。
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学生论文发表篇数和影响因子尊重导师意见。
中科院计算所2024夏季答辩工作指南
中科院计算所2024夏季答辩工作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24年夏季答辩工作指南随着2024年的夏季临近,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生们即将迎来他们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论文答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速成指导序:本文紧扣复习提纲,并进行了适当补充,是短时间内进行突击的理想材料。
后附2003欢迎大家批评指正,Email:kinguang@一、导言1.辩证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¾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论辩的方法;¾黑格尔的“辩证法”:绝对精神的规律,也是宇宙的终极规律¾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自然观1.中国古代自然观¾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二气、木金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观点)¾元气论:“万物皆生于气”,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强调了物质性)¾古希腊自然观•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统一于若干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自然界是一个永恒的变化过程•对立面的冲突和统一推动事物发展演化•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服从数的规律¾古代自然观的特点•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局限:-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神秘色彩。
所以,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适应)¾中世纪神学自然观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特征:-以力学观点解释世界;-注重归纳、分析方法,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物质原因解释自然现象,促进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但难以解释物质形态的转化;-难以解释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又求助于神学。
-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的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哲学来源: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科学背景: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揭示自然事物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观点的提出:《自然辩证法》-特征:唯物、辩证4.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生态环境危机-概念内涵: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措施:《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国21世纪议程》等-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一系列的战略决策三、科学技术方法论¾科学技术认识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认识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1.科学认识系统: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具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价值标准和科学实践的特殊性的人。
认识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
•客体: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客观存在,认识受客体制约。
现实认识系统关系中,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而存在,•中介:物质性中介——科研中所用仪器和工具等;精神性中介——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和符号的运用等2.科学问题¾定义:-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求解范围,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时代性、指向性、应答域)-从认识来源上看,科学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
-从科研程序上看,科研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和选定问题是科研的起点。
¾科学问题的来源:-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解释新现象;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
如黑体辐射问题。
-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的推论中证明了两个矛盾命题⇒理论中有悖论;从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佯谬。
如地球的位置——地心说。
-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派运用不同理论;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解释。
地质形成问题。
-社会需要而现有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¾科学问题的分类: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常规问题(检验理论;理论应用;理论系统化和表达);-反常问题(对已有理论质疑)。
-如果说常规问题的提出使原有的理论获得新的发展,那么反常问题的解决就是新理论的发现。
3.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科学事实)¾“科学事实”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并经过整理和鉴定了的经验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事实的基本类别:事实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记录和显示的数据、图象等事实Ⅱ: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性质:-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客观实践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记述和判断。
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①同一客观事实,受测量条件的制约;如光的性质:波或粒子。
②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受理论系统的制约。
如:燃烧现象:燃素说与氧化说。
⇒科学事实:①应是个别存在陈述;②应具可重复性;③应具精确系统性。
•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和基本依据。
¾“科学观察”概念: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的性质:一种感性活动;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和描述。
•科学观察的分类:-直接观察:通过感官直接考察客体。
直观、生动;局限性,如:人的感官的阈值。
-间接观察:通过仪器(作为中介物)进行的观察。
极大地克服了感官的局限。
⇒观察者、观察仪器和观察对象之间的三项关系。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传统观点:观察中性,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蒯因观点:观察渗透着理论。
-辩证法观点:观察,是对被观察对象的反映,无疑具有客观性。
但观察不可能绝对中立,没有纯粹的客观性。
但是,科学家渗透在观察之中的理论,主要是指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
这与猜想和假说有区别。
因此,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于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本质上是一致的。
¾“科学实验”概念:根据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的三要素: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科学实验的性质:¾“科学抽象”概念: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
¾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4.科学假说(概念、特征)及其检验¾科学假说的定义: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提出的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理解要点:- 基本属性: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 陈述对象: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
- 作用: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¾科学假说的特征•科学性:以一定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
与幻想、神话、哲学玄思等相区别。
•假定性:包含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猜测,未来可能被证伪而淘汰,也可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得到完善。
与科学理论相区别。
•易变性:对同一研究对象,可能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会随着实践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随着争论的发展而修改。
¾科学假说的检验•检验的两个步骤:-逻辑分析: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
-实践检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验证。
-逻辑分析和实践检验的关系:总体上说来,逻辑分析只是辅助性的检验方法,假说最终必须由科学实践检验。
-检验的结果:证实,即检验肯定或支持了假说,使假说转化为理论,转入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证伪,即检验否定了假说,假说需要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抛弃。
•逻辑分析的目标:分析假说中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具有精确性、明晰性与简单性;假说的逻辑结构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得到已有科学理论与事实的支持等。
由假说所规定的规律结合已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先行条件)演绎出可供经验检验的特称陈述。
形式如下:如果H而且C,那么E。
•实践检验的目标-间接检验:检验由假说和先行条件演绎出的特称陈述,从而达到对假说的间接检验。
例如,对陆地磁极变化的检验。
-直接检验:直接检验假说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例如,直接观测大陆块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判断是否在漂移。
-假说中包括着对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猜测,往往以全称判断的形式出现,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无法直接检验,经常采用间接检验。
5.科学理论(概念、特征)及其评价¾概念: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
¾科学理论的特征•客观真理性:即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这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它与科学假说的根本区别。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所凭借的事实材料经过实践复核且证明其真实;②此基础上的假定得到实践确认,经得起进一步检验;③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已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普遍性:通过揭示某一领域的共同本质而普适于该领域,不是通过形式上的“去异存同”的抽象来达到,而是通过对深刻本质的揭示而实现的。
•系统性:不是各种孤立概念、原理的堆砌,也不是不相关的论点、论据的机械组合,而是立足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由理论的知识单元(概念、原理、定律)组成的有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其中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即合乎逻辑。
¾科学理论的评价:即人们如何接受和选择理论的问题,目的是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在理论竞争中选择更合理、更可靠、更有前途的理论。
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标准:•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表明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和精确性;符合得越好、越广泛,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
•内在逻辑完备性:理论的概念、基本原理与推演定律之间形成完备的逻辑关系。
理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逻辑演绎体系。
逻辑完备性决定了理论的解释能力。
•逻辑简单性:1)基本概念、定律最少;体系逻辑完备性易判定;无矛盾性易实现。
2)规律表述得简单,易检验。
简单性决定理论的解释范围:越简单意味着包含的经验内容就越多,这样才具广泛应用性。
同时,简单性也与追求统一性、追求理论形式的简单、和谐、对称以及数学美有关。
例如:相互作用——电磁作用。
•理论的预见性:解释已知,更要预见未知。
科学史表明:一个理论揭示的自然规律越深刻、普遍,预见性就越强,所预见的现象越多,理论和实践意义越大。
当理论不再能够预见新的科学事实时,则转化为常识。
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科学理论的观点-科学是一种理性事业,目标是追求科学真理,即对自然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