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等式优秀教案
认识不等式教案
§8.1认识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五种不等号的使用方法(2)了解不等式及其解的概念(3)能根据文字列出简单的不等式2、能力目标:(1)能正确识别问题中存在的不等关系,并知道应用不等式知识加以解决(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不等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引导为主、讲授为辅。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如图,小聪与小明玩跷跷板。
大家都不用力时,跷跷板左低、右高,小聪的身体质量为p(kg),书包的质量为2 kg,小明的身体质量为q(kg),怎样表示p,q之间的关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和同学一起说出p和q之间的关系。
它们的关系为:p+2>q或q<p+2通过上面的实例,学生们切实经历了不等式的产生过程,体验到不等式是由于表示不等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模型.接着师生互动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2个式子:p+2>q或q<p+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是等式吗?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概念,类比得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老师顺势引出本节课题:§8.1认识不等式同时,老师让同学们回答不等号有哪些?2、探索新知: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
怎么买票合算?问题1: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
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
认识不等式教案设计
认识不等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不等式的意识。
3.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与例题解析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法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推广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通过练习与拓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
2. 新课讲解: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分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解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应用,为学生课后学习打下基础。
6.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配资源、比较物体长度等,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存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游戏互动:设计有关不等式的游戏,如不等式接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商家、消费者等,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students 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价students 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students 对不等式的巩固程度。
七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不等式》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和规律。问题设计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4.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
2. 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的互助共赢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另一个亮点。通过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这种互助共赢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不等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人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提高。
4. 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使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在评价中找到不足。这种有机结合的反思与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认识不等式》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认识不等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不等式》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不等号。
2.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不等式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和小华赛跑,小明用10分钟跑完1000米,小华用8分钟跑完1000米,请问谁跑得快?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课件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PPT上的练习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价格为200元,购买两件商品价格为300元,请问购买几件商品最划算?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不等式根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主备人:胡伟审核人:使用人:第11周讨论时间: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方法: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测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根底上加强练习,以期到达学生稳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或小黑板教学设计流程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学生答复等式的性质: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表达语言的准确性;〔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忆.探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 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一〕做做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拟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 +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二〕探究1.根据8>3,用“>〞或“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8×〔-〕_______3×〔-〕.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根底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比照,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 〔三〕例题例根据不等式的根本性质,把以下不等式化成x>a或x2;〔2〕2x20.学生独立完成,举手答复以下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稳固不等式的性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 x-l>2,x-l+l>2+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 x>3.〔2〕2x 2x-x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 x20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 xa或x 〔四〕教后检测1.如果a〞或“a或x8x+1;〔3〕 x>-4;〔4〕-10x 〔五〕当堂训练1.在以下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根本性质.〔1〕假设a-3<9,那么 a ______12;〔2〕假设-a<10,那么a______ -10;答:〔1〕a<1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 2.a<0,那么〔1〕a+2 ______2;〔2〕a-1 ______ -1;〔3〕3a______ 0;〔4〕a-1______0;〔5〕|a|______0.答:〔1〕a+2<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1,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3a<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根本性质1,得a-1<-1.又,-1<0,所以 a-1<0.〔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此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根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根底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 3.判断以下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1〕因为7.5>5.7,所以-7.5<-5.7;〔2〕因为a+8>4,所以a>-4;〔3〕因为4a>4b,所以a>b;〔4〕因为-1>-2,所以-a-1>-a-2;〔5〕因为3>2,所以3a>2a.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2〕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2〕当 a=0时,3a=2a.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3〕〔学生在答复此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4.按照以下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1〕由-2<-1,两边都加-a;〔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5.用不等号填空:〔1〕当a-b<0时,a______ b;〔2〕当a<0,b<0时,ab ______0;〔3〕当a<0,b>0时,ab ______0;〔4〕当a>0,b<0时,ab ______ 0;〔5〕假设a ______ 0,b<0,那么ab>0;〔六〕教后反思第2篇:根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根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根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根本不等式;④用根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微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根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拟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根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拟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拟法是比拟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标准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根底.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稳固深化.学习根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表达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表达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稳固化归思想及应用根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时机,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根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根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根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根本不等式,以及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根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测,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根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根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根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课程中,不等式的认识及其运用是初二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随着现代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成为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教学案例以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为背景,结合学生实际,运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不等式的存在,进而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逐步掌握不等式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不等式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不等式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不等式表示和解决方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小明的身高可以表示为h,小红的身高可以表示为h-5,那么不等式就是h > h-5。
3.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不等式知识,总结不等式的定义、表示方法、基本性质等。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不等式,它有哪些表示方法,以及它的基本性质。那么,谁能来说说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姚鲜霞认识不等式教案
姚鲜霞认识不等式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不等式的形式,如a < b,a ≤b,a > b,a ≥b。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不等式的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学习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学习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不等式的运算2.1 不等式的加减法学习在不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不等式的加减法运算。
2.2 不等式的乘除法学习在不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学习在不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不等式的乘除法运算。
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举例说明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2 解不等式组学习解不等式组的方法,如分别解每个不等式,根据解的交集确定解集。
举例说明如何解不等式组。
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应用,如温度比较、身高比较等。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并解决。
4.2 不等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学习不等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线段长度的不等式、求解区域的不等式等。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不等式解决几何问题。
第五章:不等式的综合练习5.1 不等式的混合运算给出一些不等式的混合运算题目,练习学生的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5.2 不等式的应用题给出一些不等式的应用题,练习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解决不等式应用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第六章:不等式的标准形式6.1 不等式的标准形式介绍不等式的标准形式,即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使不等式变为a < b 的形式。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教案
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不等式》,详细内容包括:3.1节“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3.2节“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及其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身高、体重、速度等比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2. 教学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1)回顾等式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讲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如同大、同小、同号、异号等。
(2)通过例题讲解,展示解不等式的步骤。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1)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2)讨论并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下列不等式:2x5>3,3(x2)<4x+1。
(2)已知a>b,求证:a+c>b+c。
(3)应用题: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跑步,小华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走路。
问多少时间后,小明领先小华2公里?答案:(1)x>4,x>\frac{1}{3}。
(2)证明:因为a>b,所以a+c>b+c。
(3)0.4小时。
2. 作业要求(1)独立完成,书写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姚鲜霞认识不等式教案
姚鲜霞认识不等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法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新课: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应用:利用实例讲解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巩固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介绍不等式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不等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其他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与应用》2. 课件: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应用3. 练习题:不等式的基本练习题4.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讲解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能否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认识不等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理解不等式中的大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理解不等式中的大小关系,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提问: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二、讲授不等式的基本概念(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解方程时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那么怎样表示不等于、小于、大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等关系呢?2.呈现不等式符号,并用具体数字进行解释。
3.让学生举例并写出相应的不等式。
三、认识不等式的性质(用时15分钟)1.设计活动:给学生准备一个类似天平的物体模型,引导学生用纸片、木块等物体在两侧进行比较,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2.出示不等式中常见的性质,并做简要解释。
四、解不等式(用时20分钟)1.结合图形引导学生解不等式,操练不等式的解法。
2.根据实例分析不等式的解集。
3.引导学生思考解不等式的一些基本要点,例如: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正数时,或者两边都乘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五、综合运用(用时25分钟)1.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不等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展示方式分享答案。
2.游戏环节:设计游戏,出示两个不等式或方程,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知识判断哪个更大或者相等。
六、巩固和拓展(用时15分钟)1.出示一些巩固和拓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2.小结: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解法,并与学生讨论数学的各种运算关系。
【教学技巧与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情境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等式的概念。
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在运用不等式性质进行变形和求解时,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教师应分层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5.反思日记:
-学生撰写反思日记,总结本节课学习不等式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解决不等式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3.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数学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4.通过对不等式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包括符号表示和文字表述,并能够正确书写。
2.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如加法性质、乘法性质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列出不等式,并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运算性质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不等式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对“不等”这一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实例 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
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
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1.不等式组求解:布置一些包含多个不等式的题目,要求学生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解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一元二次不等式: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这类稍复杂的不等式问题。
3.探究性问题: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如何通过不等式来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自主探究:设计一系列梯度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演示与讲解:针对重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1.基础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基础的不等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提高练习: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如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学生尝试解题,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知识点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解法等。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从直观的数轴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不等式表示和性质探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特点,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难易适度的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对不等式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家长可适当指导,但应避免直接提供答案。
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认识不等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不等式的解法;
2、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不等式应用题的解法;
2、不等式的数学建模。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Step1】引入
1、听一首歌曲《我要学有所得》;
2、讨论歌曲内容。
【Step2】正式教学
1、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
2、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讲解不等式的应用。
(1)题目一:
某公司要招聘10名员工,其中男女比例不低于1:3,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名女员工?
(2)题目二:
公司开展促销活动,购物满100元可以打折,打折后价格大于等于80元。
若”x”的代表购物金额,列出一个不等式来表示优惠条件。
【Step3】练习
1、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应用题;
2、教师辅导答案。
【Step4】拓展
1、讨论不等式的拓展应用;
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不等式的应用题;
3、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答。
【Step5】总结
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培养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8.1认识不等式(教案)
§8.1 理解不等式数学组肖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详细事例的分析和探索,得到生活中不等量的关系。
2.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知道不等式是用来刻画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的。
3.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由详细实例创建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的解的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的解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难点:不等号的准确应用;不等式的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1.你还记得小孩玩的翘翘板吗?你想过它的工作原理吗?其实,翘翘板就是靠持续改变两端的重量来工作的。
2.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翘翘板的工作原理,并且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出了一些简单机械,并把它们用到了生活实践当中。
从上面的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由此可见,“不相等”处处可见。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类新的数学知识: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1.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等式表示吗?若不能,应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1)小聪与小明玩跷跷板,大家都不用力时,跷跷板左低、右高,小聪的身体质量为p(kg),书包的质量为2kg,小明的身体质量为q(kg),怎样表示p,q之间的关系?(2) 如图,天平左盘放3个乒乓球,右盘放5g砝码,天平倾斜,设每个乒乓球的质量为x(g),怎样表示x与5之间的关系?(3)如图,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km/h,用v(km/h)表示汽车的速度,怎样表示v与40之间的关系?(4)据科学家测定,太阳表面的温度不低于6 0000c,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t(0c),怎样表示t 与6 000之间的关系?(5)要使代数式有意义,x的值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解答。
认识不等式教案
认识不等式教案
教案如下:
1.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
-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 学生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 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的理解。
-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教材和练习题。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例如:已知小明的年龄大于10岁,用不等式表示出来。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和符号的含义。
例如:不等式是用大于号、小于号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解决不等式: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如
何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如:解决不等式2x - 5 > 10。
(4) 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例如:解决不等式3x + 2 > 8。
(5) 综合运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不等式
解决。
例如:小明考试成绩大于60分才能参加班级活动,小
明考了多少分才能参加活动?
(6) 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6. 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练习题的答案,并共同纠正错误。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8.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9.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在下一节课中做出相应调整。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和解法。
3.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介绍不等式的定义,与等式的区别。
–讲解不等式中的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符号。
–解释不等式中常见的数学术语,如系数、常数项、未知数等。
2.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和解法–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掌握将语言描述转化为数学表示形式的方法。
–教授通过图像表示法和数值代入法解决简单不等式。
–分析讲解复杂不等式求解过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变形规则。
3.不等式组–介绍不同类型的不等式组,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释求解不等式组时需要满足所有条件才能得到最终结果。
4.实际问题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不等式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建立不等式并求解。
三、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不等式的兴趣和求解意愿。
–例如:假设有一块矩形土地,要围成一个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花园,围墙每米需要花费10元,请问最少需要多少钱?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一些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和解法。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建立不等式,并通过求解得到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语言描述转化为数学表达形式,并运用所学知识求解。
4.数字化教学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平台进行虚拟实验和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提供一些在线练习和作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书面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批改作业时注重对解题思路和过程的评价。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3.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复合不等式的解法。
2.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不等式?(1)定义:不等式是数之间大小关系的表示,用符号“<”、“>”、“≤”、“≥”表示,称为小于号、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大于或等于号。
如:a<b,a>b,a≤b,a≥b都是不等式。
(2)性质:两个数之间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关系:①相等:a=b;②大于:a>b;③小于:a<b;④大于或等于:a≥b;⑤小于或等于:a≤b。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基本方法:①将含有未知数x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②根据符号规则得出x的取值范围。
(2)注意事项:①当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时,不等式的符号不变。
②当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式的符号不变;当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式的符号改变。
3.解一元二次不等式(1)基本方法:①将含有未知数x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②根据符号规则得出x的取值范围。
(2)注意事项:①当a>0时,如果x∈(-∞,x1)∪(x2,+∞),则f(x)>0;如果x∈[x1,x2],则f(x)≤0。
②当a<0时,如果x∈(-∞,x1)∪(x2,+∞),则f(x)<0;如果x∈[x1,x2],则f(x)≥0。
4.解复合不等式(1)定义:由多个简单的不等式组成的复合形式称为复合不等式。
如:a<b<c、a>b>c 等都是复合不等式。
(2)解法:①分别解每个简单的不等式;②根据简单的结果得出复合形式。
5.应用题例题:某公司推出了一项优惠政策,购买100元以上的商品,立减20元。
认识不等式教案范文
认识不等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应用意识。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的定义,理解不等式表示的意义。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习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性质,掌握不等式两边加减乘除的操作方法。
3. 不等式的解法: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解题步骤。
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并求解。
5. 练习与拓展:完成一些有关不等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两边加减乘除的操作方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表示的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不等式两边加减乘除的操作方法。
4. 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5. 举例讲解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并求解。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不等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练习题评价: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不等式解法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认识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知道不等式的定义和不等式的解
2、会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3、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不等式的定义和不等式的解
2、会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
一、不等式的定义
像上面出现的120 <135, x <30, 120 <5x 那样用不等号“ < ”或“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小试牛刀
1、下列式子哪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
①3>-2; ②2x ≥-1; ③2y +1; ④s =vt ;
⑤2m <-m ; ⑥5x -3=2x +1; ⑦2x ≥0;
⑧22b a +≠2c ; ⑨3<2.
2、用“<”或“>”号填空.
(1)-2____2; (2)-3____-2;
(3)12____6; (4)0____-8;
(5)-a____a (a >0); (6)-a____a(a <0).
3、下列数学表达式:①-2<0;②4x +2y >0;③x =1;④xy x +2;⑤x ≠3;⑥x -1<y +2. 其中不等式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二、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120 <5x 中含有未知数x ,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如上例中,x = 25,26,27,…都是不等式120 <5x 的解,而x =24,23,22,21则都不是它的解.
不等式的解的定义: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叫做不等式的解. 小试牛刀
1、下列数值中不是不等式 5x ≥ 2x +9 的解的是( )
A .5
B .4
C .3
D .2
2、等式x ≤ 3.5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不等式 x ≥-3.5的整数解有________个,其中小于1的整数解有________________.
3、x =3是下列哪个不等式的解( )
A .x +2>4
B .x -3>6
C .2x -1<3
D .3x +2<10
三、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列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
(1)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各种量;
(2)寻找各种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用代数式表示各量;
(4)用适当的符号将各量连接起来
小试牛刀
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关系:
(1) m 与5的差大于2;
(2) n 的一半不小于3;
(3) x 与y 的和是非正数;
(4) a 与b 的平方和至少是零.
2、下列数量关系中不能用不等式表示的是( )
A .x +1是负数
B .12 x 是正数
C .x +y 等于1
D .|x|-1不等于0
3、饮料公司用甲、乙两种原料配制一种饮料,已知这两种原料每千克的维生素C 含量如下表:
现用甲、乙两种原料共10千克配制这种饮料,要求至少含有4 200单位的维生素C ,试写出所需甲种原料的质量x(千克)应满足的不等式.
四、拓展提升
某企业用A 、B 网种布共10m 加工成童装,已知这两种布每米可分别加工的童装
(1)若需要至少加工成套装25套,试写出所需A 种布料x(m)应满足的不等式.
(2)
若还要求购买A 、B 两种布的费用不超过430元,试写出所需A 种布料x( m)应满足的另一个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