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 pdf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衣:在过去的百年里,服装的风格、材料和制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简单的款式到时尚的设计,从天然纤维到合成材料,人们的穿着风格和品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食: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食品的供应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也不断提高,推动了有机农业和健康饮食的发展。
3.住:住房的建设和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木质结构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从简单的居住功能到注重舒适和环保,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行: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百年变迁中最为显著的方面之一。
从马车和自行车到汽车、火车和飞机,人们的出行方式变得更加快捷、舒适和安全。
同时,交通运输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总之,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方面还将继续发生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中 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学历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学历案一、学习主题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二、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民生在过去百年间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历程。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民生状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培养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
三、学习资源1、历史文献、书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等。
2、影像资料:纪录片《百年民生》、相关历史影片等。
3、网络资源:中国历史研究网站、博物馆线上展览等。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大致情况。
2、思考自己身边民生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二)课堂导入展示一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民生状况的图片,如清末百姓的生活场景、民国时期的街头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画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所反映的民生差异。
(三)知识讲解1、清末民初的民生状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政治动荡、经济落后、外强入侵等。
分析百姓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艰难处境。
举例说明一些典型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饥荒、疾病肆虐等。
2、民国时期的民生挑战讲述民国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军阀割据对民生的影响。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城市贫民的生活困境等。
介绍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改革家为改善民生所做出的努力。
3、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生改善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对民生的积极影响。
讲述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政策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分析在工业建设过程中,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逐步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飞跃阐述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和重要举措。
展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举例说明科技创新对民生的改善,如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四)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不同历史时期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推动力量。
2、探讨民生发展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关于建党百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村容村貌变化、风俗习惯变迁
关于建党百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村容村貌变化、风俗习惯变迁
建党百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不断推进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的社会进步也是显著的,取得了很多不同领域的成就,例如世界最长的基础设施网络、高铁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军队和太空计划等等。
在村庄里,自19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农村改革政策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改革后,政策的主要方向是扶持农民增加收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些努力可以明显地看到农村社会的变化:更多的农民拥有了小汽车、电视、房子等物品,近年来一些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在进一步促进村庄的繁荣。
此外,中国的风俗习惯也在变迁。
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文化要求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在以前未曾接触到的事物上更加开放。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春节、中秋、丰收等传统节日依然保持活力。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习俗
制作人:高499班 菜文迪 左淑琴
宗教信仰
清朝: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宽容逐渐转向 严格,对道教防范约束
民国:对佛教道教还提出“庙产兴学”,国 民政府把很多庙产都没收了,美其名曰办 学校,限制它;同时还发生了“非基运动” ,全盘否定基督教。当时学界主流为科学 主义所支配,以“不科学”为理由贬低宗教 。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 ②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有识 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西 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 行创新等
现代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 逐步得到改善。②党和政府不断整生产关系,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③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杂交水稻,两弹 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④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
• 新中国成立到1956:唯物史观与中国实 际的结合,理论上有所创新新中国宗教 工作的黄金时期。确立的民族平等和尊 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 1957-1976:牛鬼神魔,民族宗教领域阶 级斗争扩大化。二是大量关闭拆除宗教 寺庙,粗暴限制宗教正常活动
• 1976-今: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鼓励宗教 自由
图文收集人:赵茂宇 资料整合人:王意
婚丧习俗
婚丧习俗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 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 渐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 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简约文明 父母包办――自由恋爱
资料收集人:王聪 杜子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的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的变迁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其中服饰的变迁最为显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
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
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
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
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
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
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
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
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
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探究中国民生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意义。
3.通过筹备、设计和策划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展示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有关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2.教师编写学生可以参与的历史展览活动教案并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器材。
3.安排活动时间和地点。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历史展览的目的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展览活动。
第二步:分组并分配任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数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展览设计、资料收集、宣传等不同角色。
教师可以为每个角色明确任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任务和活动的整体进程。
第三步:策划展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团队讨论,确定展览内容、形式和布局等细节,确定展览的主题和焦点,策划展览方案。
第四步:收集展品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展品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展品和资料。
第五步:展览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展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排版设计、展示板制作等工作。
第六步:展览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展览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
第七步:展览现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展览搭建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展品布局、现场监管和参观服务等工作。
第八步:总结和反思在展览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工作,通过团队讨论、个人反思和展览评价等方式,评价展览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活动评价1.展览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展览展示效果的质量和效果。
3.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4.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活动拓展1.学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中国民生变迁的影响和意义,撰写个人历史论文或设计历史研究项目。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百年巨变——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陈坚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百年巨变——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陈坚研究员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1年第6期京雨(本刊特约记者)坐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一百周年。
回望来时的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段苦难辉煌的峥嵘岁月。
这一百年里,中华民族走过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中国社会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国家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至世界第二。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百年巨变是怎么发生的?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在这百年巨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此,我们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坚,请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民众生活等多重视角,阐述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扮演的主导角色与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从国家至乱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治理体系的建立《领导文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百年巨变。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定性作用?这个决定性作用在政治层面是如何体现的?陈坚:中华民族百年巨变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实现了从至乱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治理体系的建立。
我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考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更是评判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
近代以来,在外部势力的侵略、干扰、掠夺之下,中国国家政权频繁更迭,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陷入巨大危机。
当时的仁人志士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四、作品要求(纸质作品)
• 1.将搜集的文字、图片、调查资料等资料, 进行整理,制作成展览作品(纸质); • 2.不得少于4张A4纸。 • 3.作品6月4日前以纸质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交 老师。
其他说明
1.选题限国内情况 2.时间跨度:辛亥革命~今 * 每组完成一个作品。 **必须是小组成员劳动所得,不得抄袭。 ***如有雷同,小组均不得分。
期末成绩评定
• 期末总成绩=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笔 记评分+期末考核分数 • 各部分所占比例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Fra bibliotek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社会实践
一、选题
选题范围: 选题范围: • 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 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 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分组:自由分组,每组5人,设小组长,班长 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下周一 上课前报给老师。
选题参考
• 社会风俗方面:婚礼 嫁妆 头饰 发型…… • 校园方面:如书桌的变迁 , 百年教室变化,或者 毕业照片百年变化…… • 服饰方面:(男装 女装 童装 …… ) • 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 • 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 迁…… • 百年社会环境变化…… • 爷爷、爸爸、我……
二、资料收集:
• 采访老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 的专业人员, • 阅读报刊杂志、书籍 • 到图书馆、博物馆 • 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 物以及电子音像材料,了解民生百年变迁 的基本情况。
三、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附图片)
• 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 和分析: • (1)总结:总结变迁情况; • (2)分析:尝试探究民生变迁的社会原因 和影响;
民生实事发展历程
民生实事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民生实事是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实事,致力于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民生实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大量的道路、桥梁、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社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极大推动。
第二阶段:教育医疗事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政府开始将重点放在了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发展上。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普及了义务教育,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幅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政府也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实施了医保政策,建设了一大批医疗机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第三阶段:扶贫攻坚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人群仍然面临贫困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起了扶贫攻坚战,将扶贫作为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四阶段: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政府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民生事业的范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投入,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重要环保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第五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政府还积极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等,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方面的变化
民生方面的变化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民生方面的变化也越来越显著。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生活、医疗、教育、婚姻等方面阐述民生方面的变化。
生活方面的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更加丰富的体现,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空前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攀升,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不断完善等,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福利。
医疗方面的变化我国的卫生健康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在医疗技术和医疗设施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人们的医疗待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针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各地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在不断完善,更多的城市和乡镇都建立了现代化医疗设施。
政府还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如建立医保制度、贫困人口医疗补贴、医疗机构价格监管等,促进了全民健康。
教育方面的变化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全民受教育技能的提高,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国内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努力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推进创新科研成果的走出国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我们的教育事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婚姻方面的变化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为人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现在,婚姻法中实行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父母的“包办婚姻”,人们选择自己的伴侣更多地有自己的意愿和主张。
同时,我国的离婚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为那些不幸的夫妻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和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近年来我们的国家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医疗、教育、婚姻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等。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娱乐篇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背景)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头。
它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
强烈的爱国主义导致了这场由学生发起进而发展到全国各阶层的抗议运动。
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1年,毛泽东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
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社会娱乐变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极为有限。
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娱乐项目——陀螺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英文称之为“spinning top”,日本语中以“独乐”表示,称为“KOMA”。
儿童玩具,形状略像海螺,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
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传统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现代已有各式各样的材质与形状出现。
陀螺,是青少年们十分熟悉的玩具。
现在,这种玩具风靡全世界。
中国是陀螺的老家。
从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
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打弹珠弹珠(或弹球,弹蛋儿),玩具的一种,日语称波子,在一些北方地区称流流儿。
古时,弹珠由玛瑙或石头所造,现代则用玻璃制成的小球作玩耍使用或欣赏,通常尺寸是1.5毫米至5cm毫米左右。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本课是历史必修二中唯一的一节探究活动课,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搞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这节课放在第五单元的后边也很好,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有兴趣,也有其可行性。
2、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3、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开始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10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
很明确指出了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即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还很明确的指出了我们可以研究的领域:器物、习俗、服饰、娱乐等等。
本课还通过“活动任务”一目,布置了探究活动的具体任务。
“活动成果”一目还告诉我们通过一个展示会来展示学生探究活动的成果,“活动过程”一目指导我们怎么去进行活动。
最后教材还给了我们很多史学指导,便于我们对研究的《社会生活百年变迁》的背景进行探究,对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进行了解。
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们知道,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终达到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学情分析:针对这种自主探究的课,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中 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导学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近百年来民生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历程。
2、分析民生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近百年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理解民生变迁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
2、难点(1)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民生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探讨未来民生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三、学习方法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书籍、期刊等,了解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具体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民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小见大,理解民生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拓宽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民生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课题。
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民生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次历史展览将带我们回顾中国民生百年的沧桑巨变,探寻其中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二)教育领域的变迁1、清末民初在清末民初时期,教育仍以传统的私塾和书院为主,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式学堂开始逐渐兴起。
这些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科学知识。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推行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普及范围。
同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大学和学术流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同时,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推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 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 始发生质的变革。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为:生活在和平稳定年代的祖国花朵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主要 铁路一览表
线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京奉铁路 京绥铁路 陇海铁路 东省铁路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津浦铁路 泸宁铁路 滇越铁路 胶济铁路 浙赣铁路 沪杭甬铁路
修建年代 1898~1906年 1908~1936年 1881~1911年 1909~1923年 1909~1936年 1898~1903年
图: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闸北分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人工接线台
图:上海电话局各局容量及 中继线分布图
当前状态
图①:可视电话已进入梅州大地
图②:移动电话普及。
图③话
通变影 讯的响 工快着 具捷人 的和们 变简的 迁便社 和,会 通深生 讯刻活 事的。 业改 的变 发着 展人 ,们 使的 信思 息想 的观 传念 递,
1898~1901年 1908~1911年 1905~1908年 1904~1910年 1898~1904年 1929~1937年 1906~1914年
起点和终点 北京——汉口 广州——武昌 北京——沈阳 北京——张家口——包头 连云港——宝鸡 满洲里——哈尔滨——绥 芬河 旅顺——哈尔滨 天津——浦口 上海——南京 昆明——河口 青岛——济南 杭州——株洲 上海——杭州——宁波
总之,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 化,像是一个晴雨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巨大变化。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前言)
步入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 但这种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新 中国诞生后,人民获得新生,生活日益改善。可是由 于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极左思想的干扰,到改 革开放以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 邓小平所说:“中国人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 种状况的时候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 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个 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以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 交通和通讯 发展;飞机的发展
活 工具的进步 通讯工具:电报的演变;电话的发展
的
变
报刊业走向繁荣
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影视事业的发展
第四媒介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祖国的未来
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 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 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 变化。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 我们自己 感受着。
总结
在中国近现代史一百多年来的风云变幻中, 人民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都发 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 的重要体现。其变迁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为第一阶段; (2)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为第二阶段; (3)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为第三阶段;
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框架)
物 习 物质生活变化:断发易服;吃西餐;西式烟、糖、酒
中 国 近 代
质俗
饮料;“菜篮子工程”;
生 活
的 变
风俗习惯变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婚丧仪式
与 迁 简约;社交礼仪:握手鞠躬,称呼平等:改用阳历,增添节日:涤荡
封建糟柏
社
会
交通工具:轮船业的演变;铁路的发展;汽车和公路的
通讯工具的进步
由清政府投资,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经办的电话局。 这个电话局设立于南市东门外,经营由中国政府管辖的中国地界(简称华界)的电话业务, 习称华界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 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