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RT)是临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约占50%~58%。A VNRT的解剖学基础是房室结内存在着解剖或功能性的纵行分离的2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慢径路和快径路。房室结内双径路见于约20%的正常人。按照折返的途径与走行方向的不同,A VNRT 可以分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 VNRT)和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A VNRT)。1.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此型约占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90%,折返激动经慢径路下传,经快径路逆传。
折返形成和维持条件:①具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即快径路传导速度快,有效不应期长,慢径路传导速度慢,有效不应期短。②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刺激落入快径路的前传有效不应期内,激动只能经慢径路下传。③快径路必须有逆行传导能力,逆传有效不应期不能过长,否则经慢径路下传的激动逆传至快径路时后者尚未恢复逆传功能。④慢径路的前向传导速度必须较慢,使得激动达到快径路的逆传通路时,后者已脱离不应期。只有满足以上条件,1次房性期前收缩的电指令才能在折返环路上不断循环,导致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1)心率为150~200次/分,由于折返回心房的冲动逆向激动心房,故P波为逆行P‘波。
(2)冲动通过正常房室传导系下传至心室,故QRS波群正常,如有差异性传导或束支阻滞则QRS波群畸形。1
图例分
析.
Ⅰ、Ⅱ、Ⅲ、aVL、aVF、V1导联均可见逆行P波,落在QRS波终末部,R-P间期<70ms,心室率143次/min,符合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图例分析
心率176次/min,R-R间期绝对相等,QRS波呈室上性,符合阵发性室上速特点。V1导联QRS波呈rSr'型,Ⅰ、aVF 导联均可见明显s波(伪s波),而非发作期无上述改变,符合AVNRT。
2.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此型约占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10%,折返激动经快径路下传,经慢径路逆传。患者慢径路有效不应期多长于快径路,或两者相近。
图例分析3
图例分析4
日本学者Tawara于1906年发现了致密房室结,并发现致密房室结和心房肌并不是钝性连结,有一些规律排列的纤维束从房室结发出后向右后和左后延伸,分别形成致密房室结的右侧后延伸和左侧后延伸,较长的右侧后延伸位于三尖瓣环和冠状窦口之间,较短的左侧后延伸位于冠状窦近端上方二尖瓣环附近,当时这两条后延伸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近年来这两条后延伸又被Inoue(1998年,Circulation)等重新研究,发现其电生理特点和致密房室结类似,对腺苷敏感。McGuire(1996年,Circulation)等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狗的动物试验中发现三尖瓣环和二尖瓣环10mm范围内均为类房室结样组织细胞的分布区域,这些细胞在组织学上是心房肌细胞,但电生理特点也和房室结类似,对腺苷敏感。Yanni(2009年,Heart Rhythm)等对鼠、兔和豚鼠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尖瓣环前庭和二尖瓣环前庭的心肌细胞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和房室传导系统相似,三尖瓣环前庭的心肌细胞在房间隔上部附近穿越房室传导系统后和二尖瓣环前庭的心肌细胞汇合,并在主动脉根部背侧形成逆行主动脉结,逆行主动脉结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也和房室传导系统相似,推断这些组织均有可能参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 VNRT)。
学者们对A VNRT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Mines认为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环形激动可能与一些心动过速有关;1943年Barker等认为围绕窦房室结或房室结的环形激动可能是心房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机制;1956年,Moe等提出致密房室结在解剖上可能纵向分离成两条径路的理论(一种假说),激动在这两条径路间折返形成了室上性心动过速;1971年,Goldreyer等通过电生理检查推断一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在致密房室结,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房室结折返是一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机制,致密房室结参与了A VNRT折返环的构成,A VNRT这一名称被确立下来。致密房室结的确切解剖学位置目前尚不十分明确,A VNRT折返环的确切位置也不十分明确,因此不能确定致密房室结是否一定参与A VNRT折返环的构成;此外,部分患者消融慢径也不能根治A VNRT,其有效消融靶点可位于右前间隔、右中间隔、左侧房间隔、冠状窦内,因此,A VNRT不是指致密房室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而是指类房室结样组织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笔者对A VNRT的定义为:此种心动过速的核心和本质是房室结和(或)其附近心房肌参与的折但房室结周围心房肌是和心房肌相邻的房室结组织参与了此种心动过速折返环的构成,返激动,
希氏束和心室肌不参与房室结外的心房肌、否参与此种心动过速折返环的构成,目前尚无定论,间V A间期(间期)和P-RA VNRT折返环的构成。A VNRT的心电学特点:心动过速时QRS-P间期的长短取决于折返激动逆传心房和前传心QRS-P间期和P-R期(A V间期)可有任意组合,间期QRS-P间期和P-R时AH 跳跃不是诊断AVNRT的金标准;根据室的时间;诱发AVNRT的长短将A VNRT分为慢快型、快慢型和慢慢型只是人为的区分,这3型A VNRT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AVNRT可伴各种形式的前传心室阻滞或逆传心房阻滞(图1),因房室结和心室只能通过希氏束这一窄的电连接和心室相连接,但房室结和心房的连接
部位有多处,因此临床上AVNRT伴前传心室阻滞远较逆传心房阻滞多见;AVNRT的频率不一定规则。
A VNRT的射频消融靶点部位,QRS-P间期和P-R间期间期具有连续性。
图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不等比”心房激动,*处P波消失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 VNR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国外约占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65%,而国内约为40%~50%,为射频消融的经典适应证。射频导管消融术自1986年引入临床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已被公论为根治A VNRT的首选方法。其成功率达96.1%~98.8%。欲进一步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有必要加强对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一A 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电生理特点目前,有关房室结的解剖结构、组织学形态以及A VNRT的折返环路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房室交界区存在解剖上或功能上的两条偶有多条的径路,即a径路(慢径路)和b径路(快径路),前者不应期短,传导速度慢,后者不应期较长,传导速度较快。组织学上发现快径路为前上组结周纤维,位于Koch三角的顶部,邻近房室结致密区;慢径路为后下组结周纤维,位于Koch 三角的基底部,在冠状静脉窦口的前上方。经典的折返环路为:冲动最先激动Koch三角顶部,后顺次向Koch三角的基底部传播,再在冠状静脉窦口周围延三尖瓣环折回真房室结。现认为结周心房组织参与了
折返环,而心室则不参与。当房性期前刺激的联律间期轻度提前时(5~10ms),PR间期或AH间期突然
增加50ms以上,即出现房室传导的跳跃现象,心电生理学上则认为存在双经路。当双经路发生折返并持
续时,就引起了心动过速。临床上心动过速常见的为慢快型(慢径前传,快径逆传,希氏束导联A波领先(最早),AH间期明显大于HA间期,亦称典型者),占80%,快慢型(快径前传,慢径逆传,逆传呈典
型的慢径逆传顺序:CS窦口水平A波领先,AH间期通常小于HA间期,且AH间期小于200ms)和慢慢型(统称不典型者,房室结慢径前传,逆传呈典型的慢径逆传顺序,CS窦口%。对慢快10)各占200ms
间期大于或等于AH间期,且HA间期通常小于AH,波领先A水平.
型抓住其“房室同步激动”的特点,就能很好的理解其心电图表现,即发作时逆向性P波重叠在QRS波群中或其终末部(RP小于70ms),Ⅱ、III、aVF导联出现假s波,而V1出现假r波,由于一般诱发时还存
在房室传导的跳跃现象,诊断比较简单。相反,对于快慢型者,由于逆传经过慢径,传导时间延长,势必RP间期大于PR间期,而Ⅱ、III、aVF导联P波倒置。但冠状静脉窦口部位的慢旁路参与折返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及低位右房起源的房速亦有类似特点,需要心内电生理仔细鉴别。
在慢慢型和快慢型患者,尽管慢径逆传心房激动顺序均为“偏心性”,即最早逆传心房激动部位在右心房后间隔区域而不是在希氏束记录部位附近;然而,详细地标测显示在大多数慢慢型和快慢型中最早逆传心房
激动部位明显不同。在慢慢型,最早逆传心房激动点在 CS窦口内或CS近端;而在快慢型,其最早慢径
逆传心房部位在三尖瓣环和 CS窦口之间。
在本研究的大多数慢慢型中,逆传慢径传导需要在CS窦口和CS近端的顶部消融成功,而前传慢径传导需要在三尖瓣环和CS 窦口之间的区域消融成功支持慢慢型( 可能应用长的房室结右侧后延伸作为前向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