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合集下载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名词解释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文正,晚号东平,江西抚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臣。

曾国藩一生在天津、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任职,其最大的贡献是领导湘军抵御太平军的侵略,稳定了湖南的局势,并对整个清朝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国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道德和能力兼备的形象代表之一。

曾国藩名词解释:1. 护法:指曾国藩为维护社会正义,肃清乱局,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主要负责维护湖南地区的治安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和作战训练,建立了一支效率高、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2. 逢山开道:曾国藩提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理念,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在湖南经历多次太平军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强化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巧妙应对太平军的战术,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一理念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他治军思想的核心之一。

3. 合纵连横:曾国藩倡导的一种外交、军事策略,即通过和其他势力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积极与清朝的其他地方军队合作,以共同抵御太平军的威胁。

他与江蓠、刀疤阮等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协同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对抗太平军。

4. 讲学育人:曾国藩重视教育,他提出“先治其心,后治其事”的观点,主张从人的内心修养出发,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通过讲学、撰写教科书以及亲自示范等形式,致力于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还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和矿业的教育,推广现代农业和工业知识,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文素材:晚清重臣曾国藩_2000字

作文素材:晚清重臣曾国藩_2000字

作文素材:晚清重臣曾国藩_2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但是他童年也是一个笨小孩。

但是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

曾国藩是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大影响之人,同时也是最显赫、最具争议性的晚晴重臣,对他的总体评价至今仍难以定论。

从负面来看,他是绞杀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将,并在镇压捻军起义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尤其是在攻入天京后,纵兵烧杀淫掠,仅仅横遭屠杀的平民百姓,就多达十余万人,连儿童都未能幸免,使南京几乎沦为死城,由是留下“曾剃头”、“曾屠户”的恶名;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他对外奴颜卑膝,对内滥杀无辜,又留下“大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但若一分为二地看,他又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洋务要员,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并留下了启迪智慧、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曾国藩家书》,被颂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样的称颂虽未免有夸张成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还是为毛泽东和蒋介石所共同推崇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熙锦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人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乎?”并从曾国藩的《爱民歌》中受到启发,更加注重军队的精神教育工作,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则说“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要多看。

并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这都说明,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人。

抛开其《家书》和《爱民歌》不论,仅仅从其写下的一副集句对联中便可以看出。

攻占天京后,曾国藩坐镇东南半壁江山,在经济上掌控了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在人才上更具有“天下英才尽归曾幕”的优势,兵势上又挟全胜余威,锐不可当。

于是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王闿运等部属幕僚都一致规劝曾国藩造反,但曾国藩严词拒绝,并写下一副对联抒明心志,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逝于1872年。

怎么说呢,这段时间清王朝一改往日“国力强盛,众国臣服”的形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这一切使得这个传统的帝国像危楼那样摇摇欲坠,正是这样的局面令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国家急需一场变革,于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随之而来的是史学家称之为“同治中兴”一个阶段。

曾国藩就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难想象作为一个文人仕子,他要肩负着怎样的职责,又要怎样使这个国家安定繁荣?曾国藩在科举考试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平平,会试考了几次。

但是他在考试方面的功夫实在了得,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他以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通过会试,而朝考中位列一等第三名,这妥妥的就是逆袭啊。

此后的十年间他七次升迁,连跃十级。

期间多次上书谏言皇帝,好几次惹得龙颜大怒,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谏言。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因朝廷之命,曾国藩在老家组织团练,并依靠各种关系,组成一支地方军队,湘军。

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战中,他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虽然多次失力,但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还主办洋务运动,兴办了不少工厂,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发生在他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一事,为了不得罪法国,商议出死为首杀人的8人,流放25人,另将天津知府,知县充军,并赔偿法国45万两白银,派遣使团赴法道歉。

这个决定使得朝廷内外,民众舆论不满。

背负骂名的曾国藩病情加重,改由李鸿章处理此案。

之后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1872年在花圃散步的曾国藩突发脚麻,被人扶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纵观曾国藩一生,不得不承认他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重要方面。

他追求一种内圣外王的处事规则,即注重自我品德的修养,为人圆滑周到。

不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不给他人难堪。

可以说曾国藩是晚清舞台上一个主要的人物,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两大名臣”之一,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他主张以“止血为先、屯
粮为重”的治国理念,提倡改革派和保守派间的合作,倡导“实学”、“中庸”,主张政治清明,力推“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和曹锟被誉为“晚清三杰”,其中曾国藩被尊为“天下奇才”、“千古人物”。

他的治学、治理、屯垦、航运、军
事等方面的成就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曾国藩在他的一些行为和思想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对于太平天国的屠杀,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态度等等。

但是,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浅谈晚清重臣曾国藩

浅谈晚清重臣曾国藩

动 ,处理了天津教 案。曾国藩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表现 和作 用, 同实现 此两, 个历史任务的关 系决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 的理学大师 , 学术造诣极深 。 他说 :盖 “ 真能读 书者 , 良变贵 乎强有力 也” 要有“ , 旧雨三年精化 碧 , 孤 月五夜眼常青 ”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 ,着力而取险劲之 “ 势”或阴柔之美 ,着力而得 自然之味” ; “ 。文章写作 , 需在气势 上下功夫 ,气能挟理以行 , “ 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
化大冲突和大交汇的时期 .是封建社 会全面衰败和资本主义 开始在中国产生的时期 , 是民族矛盾和阶段 矛盾 交炽 的时期 , 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未 有之 “ ”“ ” 奇变 、巨变 时期。 这个时期的 历史任务 , 一是资本 主义近代化 , 一是捍 卫民族独立 ; 或者说 , 是反封 , 一是反帝 。 这两个任 务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个时期 , 曾国藩经历了鸦片战争, 镇压了太 平天国运动 , 掀起了洋务运
\ C A M GC I HR I H A N N
探 索争 鸣
浅谈晚清重臣曾国藩
原 国喜
( 南省 林 州 市 一 中 , 南 林 州 4 65 ) 河 河 5 5 0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30 9 (0 0 1 _O 0 0 7 A 17 - 9 22 1 ) 10 0 . 1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 , 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 , 字伯 函, 号涤生 。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 道光十八年中进士 , 入翰林 院 , 为军机大 臣穆彰阿门生。累迁 内阁学士 , 礼部侍郎 , 署兵 、 刑 、 工、 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 、 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 友, “ 以 实学 ” 相砥砺 。 平时有感 于政冶废驰 , 主张以理 学经 世。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 学 , 又主张兼取各家之 长 , 为义理 , 认 考据 、 经济 、 辞章 四者不可缺一 , 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 。 但 于古文 、 诗词也很有造诣 , 被奉 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t7 82年 3 月在 南京病卒。 赠太傅 , 文正 。 谥 后人辑其所著诗 、 、 文 奏章 、 批 牍 为《 曾文正公全集》 。 曾 国藩的一生大概有l1 7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作 为一个艰 [ 苦 立学 的农家子弟 , 第二阶段北京城里 的太平京官 , 第三 阶段 就 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 ,第四阶段就 是直隶两江最高 行政长官。 曾 国藩生性 愚钝 , 早年读书时 , 习一夜 功课 , 复 蹲在旁边 的侍从都 已能背诵 , 他却还是记 不住那些简单的诗 句。 但是后 来的他却有着十年 七迂 的顺达官运 。更曾在一年之内连升四 级, 从翰林院 的庶吉士到二品大员 , 这是晚清政坛上极为罕见 的。 14 年授朝翰林 院检讨后 ,开始了仕宦生涯 ,但政绩平 80 平, 谈不上有什么历史性活动 , 只是 “ 自正 其心以维 世道 ”追 , 求做一个“ 无愧为天地之 完人 ” 。在做京宫的后两年才开始了 企图影响中国历史 的活动 。他面对国内危机四伏 的政 治形势 已不能再空议 什么“ 法前贤澄清 天下之志 , 效 讲求经 世之学” 了 , 一连向朝廷上疏 , 至惹 怒咸 丰帝 , 丰帝将其奏 “诸 他 甚 成 地 ”“ ,欲罪之” 但他仍犯 颜上奏 , , 备陈民 间疾 苦疏一折 , 其忧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晚清重臣曾国藩上位的权谋内幕

晚清重臣曾国藩上位的权谋内幕

晚清重臣曾国藩上位的权谋内幕1838年,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曾国藩终于中试,在随后举行的殿试中,曾国藩名次排在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根据清朝科考惯例,殿试第一甲只有三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被赐进士及第,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第二甲有若干人,他们被赐进士出身,优秀者可以进入翰林院;第三甲若干人,他们均被赐同进士出身,一般与翰林院无缘。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来,曾国藩需要科举考试,这时候的曾国藩,一没有后台,二成绩也不是很好,可以说是泯灭众人(指同一班考生),如果找不到后台,那可能就难以有出头之日了。

翰林院作为历代高官的培训基地,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之地。

实际上翰林院只是一个荣誉,对朝廷和皇帝来说,翰林院就是圈禁读书人的地方,因为如果把有水平的读书人放到社会上,万一和地痞流氓结合起来,那就会形成起义军,那对朝廷的统治影响可就大了,所以现在用翰林院把他们关起来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把他们的精力耗尽,给他们荣誉,这样对于朝廷来说,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而对于这些被圈禁的读书人来说,其实是不是安排职位,也已经无所谓了,当然皇帝也没有想要安排他们实权的动力,如果外面有缺,就补缺,没有缺,做个候补。

而排在第四十二名的曾国藩却有幸进入了翰林院,原因是遇到了一个贵人。

这个人就是道光帝的首席军机大臣穆章阿。

殿试之后是朝考,而这次朝考由穆章阿主持。

此时穆章阿正在笼络党羽,而曾国藩淳朴的行文风格吸引了穆章阿的注意。

于是,在同乡御史劳崇光的指点下,曾国藩提前怀揣着自己的诗文,去拜会穆章阿。

穆章阿在晚清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重臣,首席军机大臣,也就是最高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曾国藩如果能攀上这棵大树,那才算有了晋升的保证。

其实穆章阿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历史说他长期当国,专擅大权。

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他利用各种考试机会,招收门生,拉帮结派,形成一个极大的政治势力集团。

历史的负面人物不代表不可以来利用,这里面其实曾国藩和穆章阿也可以说是互相利用,穆章阿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本来升迁无望的翰林院的读书人,因为这样才代表自己施恩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1811年-1875年)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史书记载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曾国藩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领导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以严密的组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战术战胜了敌人,取得了多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他在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军队,对于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主政湖南、湖北期间,通过措施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他注重选拔人才,进行官员考试,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他还提出“以理服人”的治理理念,通过理性讲述和说服来实现统治的目的。

其政治手法非常灵活多样,取法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得到了可观的成效。

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也被后来的政治家所吸收和借鉴。

第三,曾国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

他创建了“士官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军事科学的人才。

同时,他还创建了讲学堂,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评价中,曾国藩的政治手段和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权威和集权,对于民主制度和平等原则的认同较低。

他在军事上的严厉措施和镇压手段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此外,他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屠杀为主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历史评价受到了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推动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尝试之一。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曾国藩的贡献以及运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外国列强入侵,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部的腐败和落后更加削弱了中国的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

他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支持,洋务运动也因此展开。

二、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曾国藩积极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他亲自组织了一支学习团队,派遣年轻学子赴英国、法国等国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军事和工业技术。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曾国藩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

他在湖北设立了洋务局,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改革了中国的军队,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此外,曾国藩还积极推动农业和教育的发展。

他提倡农田水利的建设,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洋务运动在技术引进方面存在盲目性。

由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了解有限,中国引进的技术并不总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一些技术的浪费和无效使用。

其次,洋务运动在制度和观念上存在滞后。

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但中国的制度和观念并没有相应的改变。

这导致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洋务运动的成果。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和一个穷翰林而一举成为晚清的一代名臣,靠的是扶助清朝镇压了太平军。

当时,太平天国革命军,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下,于1851年1月11 日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后,队伍迅速扩大,乘机杀出广西,进入湖南,围攻长沙不下,转攻克岳州,水陆并进,1853年1月占领武汉三镇,号称水陆五十万人,沿江东下,声势浩大,清军丧胆,望风崩溃。

太平军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太平,并于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都,和清朝分庭抗礼,号称水陆一百万人。

面临上述情势,仅仅作为在籍守母丧的侍郎曾国藩,又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凭什么敢于站出来和太平军作对?因此,对团练大臣的差使,曾国藩迟迟不肯就任,后在教师唐鉴和诸友好的敦促鼓励下,才勉强墨绖出山。

到长沙办团练,白手起家,创办伊始,百事待举,加上地方又诸多掣时,颇不顺利。

逼迁衡州,苦练成军,水陆两营,不满两万。

兴冲冲地血祭出师,但初战不利,碰上太平军羊楼司和靖港两次硬钉子,被打得损兵折将,狼狈败逃,曾国藩痛不欲生,跳入湘江,企图一死了之。

后虽经侍卫抢救出水,但仍灰心丧气,无颜见家乡父老,再次准备自尽,后被左宗棠痛加指责提醒后,才重新振作起来。

塔齐布的湘潭捷报,成为曾国藩起死回生重振湘勇的一帖兴奋剂。

接着收复武昌,溯江东下,攻破田家镇江防,直逼九江,湘勇军威大振,曾国藩声名鹊起。

不料太平军调翼王石达开坐镇九江、安庆前线指挥,三次挫败了湘勇水陆两军,把曾国藩逼得困守南昌,一筹莫展。

正好又报父丧,曾国藩趁机暂时下台,回乡守制。

1858年秋,在曾国藩守制复出时,武昌和九江已先后被清军攻克,太平军因内哄争权,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被逼带十余万人马另立山头,杀向四川,太平军力量分崩离析,大大削弱,只剩下陈玉成、李秀成两支主力人马,加上洪秀全重用无能亲属,朝政紊乱,人心不齐,眼看太平军大势已去。

曾国藩抓住这一时机,在黄州府巴河镇召开湘军将领会议,定下进军皖中围攻安庆和援助浙闽并最后围攻天京的计划。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同时也对今天的领导者们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生平以及其领导力思想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生于1811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府余庆县一个贫苦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曾国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卓然的才华,在16岁时就开始独立经商,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商队,他的商队经营得非常成功,因此他也被誉为商海明珠。

随着时局的变化,曾国藩转而投身于政治之中。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务,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同时,他还参加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例如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之战等,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并且他的领导力思想也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重视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他曾经说过:“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

”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找一些有才华的人来为他效力,他会赏识他们的才华,并且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峰回路转曾国藩的“峰回路转”思想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在压制太平军的时候,发现太平军的阵地坚固,攻打很难取胜,他就采取了转移阵地的策略,成功地将太平军引向了荆州和南京,最终打败了太平军。

这种“峰回路转”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领导力的管理中。

当领导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善于变通,采取不同寻常的战略和策略,从而达到领导目的的效果。

3. 善于直面问题曾国藩非常善于直面问题,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亲自出马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善于化解纷争。

他曾经说过:“出现问题不是坏事,坏事是放弃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直面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无法识别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那么他所领导的团队或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他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他创造了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文弱书生,但他却成了冷酷的军事统帅,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这个保卫者,但是又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他便是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持续上百年的康乾盛世落下帷幕,整个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

由于一批人杰才俊的力挽狂澜,回光返照似地一度出。

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

曾国藩这个人,可能是近代最具争议的人物,生前死后都面临着毁誉参半的评价。

戴在他头上的桂冠有:中兴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德超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

而戴在他头上的荆冠呢,有曾剃头、曾屠户、刽子手、汉奸、卖国贼。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曾国藩呢?1811年寒冬,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身为曾家长子长孙,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但是他天资不聪,更准确的说是有点笨(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简论曾国藩的历史地位_祝婷婷

简论曾国藩的历史地位_祝婷婷

第26卷第3期Vol 126 No 13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年5月May 12007简论曾国藩的历史地位祝婷婷1,秦 磊2(11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1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摘 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极具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

身处晚清政府走向衰落时期,他用自己的才识捍卫清王朝统治,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人物;而血腥镇压了太平军,也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

在外国列强紧逼的情况下,能看清形势,倡导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

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他的主观动机。

[关键词]曾国藩;历史地位;评价[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7)03-0042203[收稿日期]2007-01-13[作者简介]祝婷婷(1981-),女,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从事晚清史研究。

曾国藩这个地主阶级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倡导洋务运动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章炳麟曾说过:/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无凶。

0清末革命志士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曾国藩延长满清王朝的寿命而持批评态度。

后来的人们往往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也极为不满。

然而,另有一些人则称曾国藩为世界之完人,其人格之伟大无与伦比。

这些使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扑朔迷离。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都在他的思想上得以体现,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均能找到其思想继承的根据。

所以,我们对曾国藩的历史地位应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一曾国藩起家于镇压农民革命运动。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改革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改革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创立湘军、强调团结和纪律, 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倡导传统文化、注重教育, 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的个人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勤奋好学、自律严谨、注重 诚信,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汇报人:XXX
重视军队教育和训练,提高士兵素 质和作战能力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儒 家思想
创办湘军,推动军事教育改 革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 才
推动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 等教育观念
兴办洋务运动, 引进西方技术和 资本
支持铁路、电报 等基础设施建设
创办近代企业, 推动工业化进程
重视农业发展, 推广农业技术和 改善农业生产环 境
早期政治生涯:在 地方任职,表现出 色,受到道光皇帝 赏识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 政治家
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推动了晚清的洋务 运动
他对晚清政治改革产生了 深远影响
曾国藩与改革派的合作:共同推动 政治改革
曾国藩与改革派的分歧:对于改革 方式和目标存在不同看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崇儒家思想, 强调忠诚与孝

主张改革科举 制度,重视实

强调君臣之道, 主张君主立宪

认为洋务运动 是必要的,但 需与传统文化
相结合
主张: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制度 实践:创办洋务运动,推动清政府现代化 影响:推动晚清政治改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评价:具有远见卓识,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Part Four
Part Five
推动洋务运动,开 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发 展

曾国藩简介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简介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键入文字]曾国藩简介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曾国藩(1811 年11 月26 日-1872 年3 月12 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1811-1872 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

8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 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曾国潘

曾国潘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学院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作业《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2011级历史班学生:李勇学号:20111960摘要: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之评,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曾国藩,有誉之为“中兴勋臣冠”者,亦有骂之为祸国殃民之奸臣者。

但笔者无心思去纠结历史人物的灰暗面或者是黑暗面,只想发掘一些、学习一些历史人物身上闪亮的、可称赞的、对后人有用的体现正能量的东西。

对于曾国藩,其思想、其阳光事迹,一百多年来,影响了许多人。

毛泽东曾如是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曾国藩在某方面的伟大之处。

也有学者这样评论曾国藩道:“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第一人。

”如此,可想而知,曾国藩在晚清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得到很大的肯定的,而本文也将由此如笔。

关键词:曾国藩、湘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湘乡派一,人物简介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被誉为“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自幼好学。

道光十三年(1833)进入县学,成为秀才。

翌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并于同年中举。

随后进京参加会试,但却一再落榜。

通过不懈努力,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考中贡士第三十八名,随后参加殿试,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从此曾国藩进入仕途,任翰林院庶吉士,供职于京。

在京十多年间仕途坦荡,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1853年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由此发家。

曾国藩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的精华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著名的散文学派——湘乡派。

他的古文声调铿锵,深宏骏迈,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

他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作为文章的典范,此乃湘乡派文指导用书。

曾国藩著述颇丰,传世《曾文正公文集》等。

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曾国藩在晚清的朝政、军事近代化、镇压太平军、洋务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他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

朝廷因此赠他太傅称号,谥曰文正。

二,曾国藩与湘军(一,湘军组建背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愈加地肆意无情,而西方列强也在不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肆侵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大有山雨未来风满楼之势。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的涉外赔款,改善由于鸦片大量输入以及鸦片战争而造成的财政亏空的状况,于是在鸦片战争后十年间, 无情地对普通百姓进行收刮和压榨,横征暴敛,沉重地增加了普通百姓的税务负担以及生活压力, 可谓敲骨吸髓,灭绝人道。

此间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各地,使中国城乡手工业不断受到摧残,地主阶级也趁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于是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不免导致许多人倾家荡产,苦不堪言.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国内阶级矛盾也变得更加的激化.在这期间广大农民成了当时苦难的缩影. 广西是南方广大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但清政府却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进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加上天灾人祸,致使广西广大少数民族苦不堪言,仇恨的怒火由此指向了丑恶的清政府.他们饥寒交迫,在痛苦中挣扎,充满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于是纷纷揭竿而起,终于在末(1850年)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号召群众到桂平金田村进行“团营”,旋即于11月4日召集2万多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清廷闻讯后,大为震惊,迅速调集兵力进行“围剿”。

但是太平军却如洪水一般奔涌而来,永安建制后,太平天国正式形成了与清政府相对抗的农民政权。

随后太平军迅速北上东进,于咸丰三年(1853年1月)攻下武昌,清政府为之震动,紧接着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大军、船1万余艘趁势进军,又与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钦差大臣向荣率万余人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钦差大臣琦善率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以此遏止太平军北上中原,避免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

两大营拟南北配合,伺机夺占天京。

此时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清政府,西征长江中游。

对于清政府来说可谓局势甚危,政府军为此也压力沉重,于是清政府打算利用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二,湘军建制)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帝委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

但是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支新的强力军队以压制太平军,于是湘军开始组建。

咸丰四年(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湘军被组建而成,当时有将近两万人的规模,并于同年夏天发表《讨粤匪檄》的出师宣言,开始出省作战。

湘军形式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分陆军和水师,直接受命于曾国藩。

陆军主要有抬枪、鸟枪两种单兵火器,设有炮兵队,直隶于营官,并配有旧式兵器。

水师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旧式单兵武器,以备近战。

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

湘军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向外国置办洋枪洋炮,还自设有兵工厂,仿造新式武器和战船。

另外,湘军还设有营务处和粮台,分别管理全军的军务与后勤。

(三,湘军成分和作用)为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且方便控制的军队,曾国藩把湖南各地团练编制成湘军,并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

湘军的主要将领都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

他们中的一些与曾国藩是同乡,或是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

湘军的士兵一般由营官自己招募,并只服从营官,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统领。

曾国藩对于军队的思想纪律相当地重视,而不仅局限在技术性的训练。

他亲自为湘军写了军歌,其中这样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

”他还制定了“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以及“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用以维系官兵的团结,这就使湘军成为一支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重要的地方力量。

但是满清政府对地方汉族武装并不信任,但是为了镇压各地起义,尤其是太平军,也不得不倚重于湘军。

曾国藩在不断壮大湘军的同时,还借助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后来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对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对挽救清政府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使兵权掌握在汉族手里,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军事格局。

曾国藩的湘军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起码作为地方力量来讲是这样的。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何键下台,蒋介石把湘军改造成了半中央军,直到1949年湘军才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才宣告终结。

三,曾国藩对太平军的镇压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于咸丰三年(1853年),由赖汉英率军两三万人,由天京溯江而上,开始西征。

其目的是夺取皖赣,进而谋取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

在太平军西征的同时,曾国藩湘军的组建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南昌,曾国藩派罗泽南领兵三千前往增援。

这是湘军第一次与太平军对垒,结果湘军惨败。

但赖汉英在进军湖南时,受到了曾国藩所率湘军的强力阻击,与其战于岳州、湘潭和靖港,随后败退。

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正式建立,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咸丰五年(1855年)10月上旬,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曾国藩自江西遣援军仍不效,结果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一举扭转不利战局,再克武汉三镇。

清廷为挽救败局,调集兵力围攻武汉,西征军与湘军在武汉周围激烈争夺。

咸丰六年(1856年8月)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又率部西上,进军江西,连占7府40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西征军事达到巅峰。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率领湘军精锐团团包围安庆,经一年多的血战,终于攻克安庆,从此太平军全面收缩,陷于无可挽回的困境。

同治元年年(1862年),曾国藩指挥湘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展开进攻。

曾国荃则率湘军主力沿江而下,直指天京。

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天京被攻陷,太平天国运动熄火。

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曾国藩对太平军的坚决镇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四,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曾国藩作为封建士大夫,一方面他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巨大的功绩,对封建传统文化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他,已经觉察到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步伐,中国已经不再是所谓的高不可攀、强不可敌的“天朝上国”。

他深知要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必须开眼看世界,就必须是中国强大起来。

于是他萌生了推行洋务的思想,并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曾国藩经历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见证了两次鸦片战争对对大清王朝的震荡。

觉悟“天朝大国”已经日落江河。

他深知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是落后、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必然结果。

此时的曾国藩为无尽的内忧外患所困扰着,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凶如洪水,各地起义动荡不断;外部又面对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沉重的内忧外患使得腐败的清政府开始有所觉悟,不得不采取自救,以挽救其统治。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重视汉族官员的重要性。

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统筹江南全局。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改变了清政府无汉族总督的状况,清王朝的部分军政大权开始掌握在汉人的手中, 这就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首先是在军事方面展开的,这得益于曾国藩湘军的组建。

由此,洋务运动从曾国藩组建湘军开始发端。

(一,主要实践活动)曾国藩把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贯彻到了自己的强军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军工实践活动,对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和军事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写道:“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随后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所,主要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等, 成为日后清军的重要火器供应中心。

同治元年(1862年10月),曾国藩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加上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于同治(1863 年)建成江南制造总局,同年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在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中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