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

合集下载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阴阳离子共同 构成物质
阴、阳离子
所带电 性情况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显电性

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

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在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 中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中哪些发生了 改变?哪些没有?
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没有发生 改变,核外电子数 发生了改变。
修正和完善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分层理论
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
丹麦科学家玻尔
完善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枣糕或西瓜模型
卢瑟福 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 分层模型
从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看,一个模型 的建立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建立模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才能 使它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说明:现在原子模型还在不断修正, 比玻尔的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
下图中代表离子的是( D )
(说明:圆圈内数字代表质子数,“+”表 示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黑点代表核外电子)
(1)A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 _8__个中子。 (2)B原子核中有 _8__个质子,__9_个中子。 (3)C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_1__0_个中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2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8 13 16
17
读表:从下表中你能获得哪些规律?
针对原子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必然的联系
✓ 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 带正电 1.6726×10-27kg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要点详解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汤姆生的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有人形象地把该模型称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

2.卢瑟福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个别的α粒子被(如图所示)。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如图所示)。

4.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1 (绍兴中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知识点2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中子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金金属箔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本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原子内有较大的间隙。

[2]有小部分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α粒子受到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挤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自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了金属箔后,使人 们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 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模型 (西瓜模型)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金金属箔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B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 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D.物质在产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产生了变化, 在产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产生了变化
原 子
原子核 (+)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说一说:以氧原子为例解说原子的结构
电子:8个,带8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

原子结构的模型

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
电的电子。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 物质。
西瓜模型
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 其中。
意义: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A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9、填表。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 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意义:修正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认识到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4、波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氦原子结构 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碳原子结构
根据科学家们的测定: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 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即+8)。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氧原子的核 电荷数为8。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都为一个电子的1836倍,故电子质量可忽略不计。 原子核所带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质子数
电子数
5、提出原子核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发现原子里有卢电瑟子福的科学家是________。 汤姆生
6、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 ) A.汤姆生 B. 卢瑟福 C. 道尔顿 D. 玻尔 C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 讲义

《原子结构模型》讲义一、引言原子,这个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到现代物理学的精确实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不仅能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还能为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早期的原子观念在古代,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然而,这种早期的原子观念更多是基于哲学思考,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

三、道尔顿的原子学说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原子学说。

他认为: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不同;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而成。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他没有考虑到原子内部的结构以及原子的可分性。

四、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 世纪末,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他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这个模型虽然解释了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但无法解释一些后来的实验现象。

五、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逊的模型。

他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够穿过金箔,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基于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正电;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然而,这个模型也存在问题,比如无法解释电子的运动轨道稳定性。

六、玻尔的原子模型为了解决卢瑟福模型的问题,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

他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认为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具有固定的能量。

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能量,表现为光的发射或吸收。

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但对于多电子原子的复杂光谱,它仍然存在不足。

初中化学_原子结构的模型

初中化学_原子结构的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 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 验:用α 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 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 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 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 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α 粒子可能被质量 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 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7
13 16 17 26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粒子 --夸克构成
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一杯水--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 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成为一个带负电 的微粒 ,叫氯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处于原子中心,体积极小, 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带正电) 质子 正电荷 原子 (不 显电 性) 构成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 (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 (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 的基本粒子。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成为一个带正电的微 粒 ,叫钠离子。
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Hale Waihona Puke 子 氕 氘 氚电子 质子 中子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2.汤姆生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其中。

3.核式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

4.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即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20 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建立了原子结构的电子云模型,即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时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不能精确地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巩固基础1、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A、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B、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C、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的方向运动D、α粒子会激发盒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2、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A原子核B.质子C.电子D中子3、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问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①②③ B. ③②①C.②③①D. ①③②4、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的构造,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他们使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用实验来校正模型。

其中提出“分层模型”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 B.卢瑟福C.波尔D道尔顿二、原子核内的秘密(质子、中子、电子)1.原子的结构(1)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结构模型(自编修改)

原子结构模型(自编修改)
道尔顿原子模型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 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 正电荷的球体,其中镶 嵌着许多电子
卢瑟福的实验
用α 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 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 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 程.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
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原 子 核外电子 带负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注意: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带电。
2、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经测定: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 碳-12 碳-13 碳-14
质子数 6 6 6
中子数 6 7 8
把核电荷数为6(即质子数为6)的所有的氧原 子统称为碳元素
原子 氦-4 氦-5 氦-6 质子数 中子数
2 2 2
2 3 4
把核电荷数为2(即质子数为2)的所有的氧原 子统称为氦元素
注意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元素 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 观概念, 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 子成为一个带负电 的微粒,叫氯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二、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

03
副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 族序数加1。
04 原子结构模型的意义与影 响
对化学键的影响
共价键
01
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的形成与
电子云的交叠有关。
离子键
02
电子的排布也影响离子键的形成,当电子完全转移时,形成离
子键。
金属键
03
在金属晶体中,电子的流动性决定了金属键的性质,这种流动
量最低原理和泡利原理。
主族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 数不超过18个,次外层电子
数等于族序数加2。
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等于价电子数,价电子数等于
族序数。
副族元素的电子排布
01
副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 超过18个。
02
副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填充顺序 为(n-2)f、(n-1)d、ns等能级 ,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原 理。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集中 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电子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其数量与元素的化学性
质密切相关。
能级
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能 量高低不同,这些不同 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内以一定的 概率分布,这种概率分
布区域称为电子云。
02 电子排布规则
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原子结构模型中的基本原 理之一,它指出在任何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存 在两个或更多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量子状 态。
量子力学模型
量子力学模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 动规律的理论框架,它解决了经
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微观现象。
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在原子中 的运动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 而电子排布则由电子云密度分布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

的物质。
实验现象:燃烧后瓶内出现了白烟,冷却后变成了白色
固体——食盐。
带电的原子——离子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 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 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 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中性的氯化钠。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质子、中子和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我们常常把一个电子所带 的电荷量大小叫做一个单位的电荷。
根据科学家的测定:中子是不带电的;一个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 荷等量异号)。
如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 8 个单位的正电荷(即 +8 )。
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如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 。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碳原子的结构
碳原子有 6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氧原子的结构
氧原子有 8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铁原子的结构
铁原子有 26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26 个质子和 30 个中子。
分析下表:在一个原子中哪些项目的数目总是 相等的?
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的质子数、 电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我们把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8个质子 8个中子
A
8个质子 9个中子
B
8个质子 10个中 子
C
上面三种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的同位素原子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薛定谔方程
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 用于求解原子中电子的波函数和
能量。
原子轨道
由量子力学计算得出的电子在原子 中的概率分布区域,决定了元素的 化学性质。
自旋和磁矩
电子自旋和轨道运动产生的磁矩是 原子磁性的来源。
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排布规律研究进展
泡利原理
确定每个电子状态的独特性,保证电子排布的稳 定性。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绕核旋转。该模型预测了α粒子散射实 验的结果,即大多数α粒子穿过原子时不受影响,少数α粒子受到大角度偏转, 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预测相符,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 确性。同时,其他相关实验结果也支持了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论预测。
局限性
玻尔理论虽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和类氢离子光谱,但对于复杂原子(多电 子原子)的光谱现象却无法解释。此外,玻尔理论也无法解释原子的化学性质和 化学键的形成。
0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具体内容
原子核组成与性质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 子组成。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 一,但质量却占原子总质量的99.9% 以上。
04
电子云密度越大,表明 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概 率越高。
能量层级
原子中的电子按照能量高低分 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 对应一定的电子云形状和取向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 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表现为光的吸收或发射。
电子跃迁遵循一定的选择定则 ,如偶极跃迁选择定则、自旋
原子核的发现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 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 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 间里绕着核旋转。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
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
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 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 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 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2.汤姆森原子模型 (1904年) 3.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 4.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5.电子云模型 (1927年)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 行星模型
万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思考:
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扫描遂 道显微镜(STM)可以看到单个的原子。那么原 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实心球的模型能否代表 原子的真实结构?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
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 的实验。他们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通过实验 来不断的修正模型。
揭开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原子核和原子的质量 大小及空间大小关系:
二、原子结构
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 子核上,但原 子核很小。
原 子 结 构 几 种 模 型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 的微粒“夸克”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U235—制造原子弹和 核反应堆的燃料
原子的同位素的应用
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用质子、 中子、α 粒子轰击原子核,可以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 素.例如用α 粒子轰击铝原子核,可发生下面的核反应,其 中反应生成物就是磷的放射性同位素.用人工方法得到的放 射性同位素已经在工农业、医疗卫生和和科学研究等许多方 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是沿着以下三 个方向展开的. ①.利用它的射线 医学诊断、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沙眼 或裂纹等。α 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强,可以用来消除机器在运 转中因摩擦而产生的有害静电. ②.利用它核反应放出巨大能量。例核潜艇、原子弹、氢弹。 ③.利用它的示踪性。免疫研究、古董鉴定、测定年代、化 学分析。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1.经典物理学模型经典物理学模型是早期科学家在研究原子结构时提出的一种模型。

根据经典物理学的原子理论,原子由带正电的核和围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该模型假设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类似于行星绕着太阳公转一样,称为行星模型或Rutherford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中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核中,电子则围绕核中心运动。

该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理解。

然而,该模型忽略了量子效应,无法解释一系列观测现象,例如光谱线的分裂和原子的稳定性。

2.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根据现代物理学理论提出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子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是沿着确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称为电子云。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空间中的可能位置。

该模型认为,电子的位置和能量是通过数学形式的波函数来描述的,波函数的平方可以解释电子在特定位置的可能性。

量子力学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实验现象,例如光谱线的分裂和原子的稳定性。

然而,该模型的数学描述较为复杂,涉及到概率等概念,不太容易直观理解。

3.核物理学模型核物理学模型是对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被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的总数被称为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质子数。

核物理学模型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核力,核力使得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相互吸引和结合。

该模型也解释了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等现象。

核物理学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并提供了对核反应的理论基础。

然而,该模型仍然需要量子力学的支持,因为质子和中子也是由夸克组成的微观粒子,其性质和相互作用需要量子力学的描述。

综上所述,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分别是经典物理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和核物理学模型。

这些模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对原子结构的不同理解,丰富了我们对原子世界的认识。

第三节_原子结构模型

第三节_原子结构模型

①元素只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②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
③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氧48.46%,硅26.30%,铝7.73%,铁4.75%
2014-4-14
元素
定 义 区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 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和大小 2.元素是宏观观念 3.元素只能组成物质 4.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 和质量保持不变
氧元素的三种原子的原子
核的差异:
8个质子 8个中子
8个质子 9个中子
8个质子 10个中子
2.同位素——原子的“孪生兄弟”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
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 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练习
三氧化二铝和四氧化三铁中各含 什么元素?其中相同的元素是 什么? 答案:三氧化二铝中含铝元和氧 元素,四氧化三铁中含铁元素 和氧元素。相同的是氧元素。
讨论: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有
什么不同?这与物质结 构有什么关系?
结构 性质
总结:
1、钠与氯气反应的现象、 表达式。 2、理解离子、阴离子、 阳离子的概念。 3、构成物质的微粒。
+12
2 8 2
2014-4-14
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在化学反 应中易得到电子
3、非金属元素
O
+8 2 6
Cl
+17
2 8 7
2014-4-14
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气体元素氖的原子 (B)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就变成了和氩原子 ) (A)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变成稀有
电子层结构相似的阴离子
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分 解为两种或更多种物质 1.氧化物:由氧元素与另一 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 水、二氧化碳 2.酸、碱、盐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
原子结构是一个涉及微观粒子的领域,从科学家们成功地揭示了原子的存在以来,原子的结构理论便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而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三种模型。

1. 汤姆逊模型:
汤姆逊模型是在1897年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它提出了原子具有一个球形的正电荷基质和散布在其周围的负电子。

这个模型也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因为他将原子想象成一个带正电载体的葡萄干,并散布着小的带负电的球形电子。

2. 卢瑟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汤姆逊模型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原子由一个带有正电荷量的核心和围绕着核心运转的负电子组成。

卢瑟福的实验表明,带正电的粒子(即核心)主要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处,而电子则在核外运行。

他的模型被称为“太阳系模型”,因为原子的结构被比喻成了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

3. 波尔模型:
在卢瑟福模型之后,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波尔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玻尔认为电子运行在确定的轨道上,而轨道周围则是带有正电荷的核心。

波尔模型解释了为
什么原子只会发出特定的能量光子(即光谱线),电子的能量水平是量子化的,即只有在某些固定的能级上才可以停留,而其他能量状态是不允许的。

综上所述,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和波尔模型在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提出了原子的不同结构和性质,并对后来的原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原子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1.能级符号及所含轨道数:s、1,p、3,d、5,f、7。

2.每个电子层所含能级类型:K:s;L:s、p;M:s、p、d;N:s、p、d、f。

3.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形。

4.原子轨道能量高低关系:同电子层不同能级:n f>n d>n p>n s;不同电子层同能级:n s>(n-1)s>(n-2)s>(n-3)s;同电子层同能级:n p x=n p y=n p z。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逊原子模型(1903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概念:利用仪器将物质 或 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 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 光谱。

过渡:为了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 的实验事实,丹麦科学家玻尔在 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的原子结构模型,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原子轨道
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用原子 轨道表示。 轨道的类型不同,轨道的形状也不同
用s、p、d、f分别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原子核外空间还有不 同的伸展方向
S能级的原子轨道图
所有的S能级原子轨道都是 球 形的, 电子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S能级只有 1 个轨道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光谱现象,进一步研究核 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表明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玻尔利用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 型成功的解释了这一实验事实。
了解几个概念
1)运动轨迹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 上绕核运动时,并不吸收能量,也不辐射能量,电 子处于定态。
例如:当n=1时,有1个原子轨道,记作1s 当n=2时,有4个原子轨道,记作2s、2px、2py、2pz 当n=3时,有9个原子轨道,记作3s、3px、3py、3pz 和5个d轨道。
(2)各电子层包含的原子轨道数及所
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电子层 原子轨 道类型
原子轨道 类型数目
可容纳的 电子数目
1 2
3 4
贡献?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运动物体 汽车 速率(Km/S) 0.03 炮弹 人造卫星 宇宙飞船 电子 2 7.8 11 2200
乒乓球直径 410-2 m
核外电子运动空间范围 n10-10 m 速度极快、永不停止 质量小,运动空间极小
核外电子的 运动特征:
无固定运动轨迹
这说明核外电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的运动学和力学 来描述(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 科学家采用统计的方法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某一 区域出现机会的多少。
E = E2- E1= h (=c/)
为什么氢光谱是线状光谱?
氢原子从一个电子 层跃迁到另一个电 子层时,吸收或释 放一定的能量,就 会吸收或释放一定 波长的光, 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n=4
n=3 n=2 n=1
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回过头来看玻尔的理论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行星模型 点拨: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点拨: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要点:
(1)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圆周轨道上绕原 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2)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 能量,能量是量子化的。
(3)电子发生跃迁时,才会不连续的辐射 或吸收能量
2)能量分布
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而且能量 是量子化的,即“一份一份”的,不能任意连续变 化而只能取某些不连续的值
基态 :原子能量最低的定态。 激发态 :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
3)电子跃迁
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就要吸 收或放出能量,两个定态的能量差为E。如能 量以光辐射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光谱。
练 习
2.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 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 ) A. 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B. 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C.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D.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练 习
3. 有下列四种轨道:①2s、②2p、③3p、 ④4d,其中能量最高的是 ( D ) A. 2s B. 2p C. 3p D. 4d
2. 能级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 子核外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相同,电 子云的形状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同一个 电子层,还可分为若干个能级。
n=1时,有1个s能级
n=2时,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 n=3时,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和1个d能级 n=4时,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1个d能级和1 个f能级
1. 填空: 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 原子轨道 在不同类型的 上运动。 这 轨道的形状 也不同。 些 轨道类型 不同,
练 习
s轨道是球形 对称的,所以s轨道有 1 个原 子轨道;p轨道在空间有x、y、z 个伸展方 向,所以p轨道包括 px、py、pz 3 个原子轨道; d轨道有 5个原子轨道、f 轨道有 7个原子 轨道。每一个原子轨道上只能有 2个自旋 状态相反的核外电子。
(2)定态假设
(3)量子化条件 点拨:量子化条件的内涵是 各电子层能量差的不连续性。 (4)跃迁规则 ▲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会释放出能量, 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所以就产生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原因:氢原子上的电子由n=2的激发态 跃迁到n=1的基态,与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释放 出的能量不同,因此产生光的波长不同。
P能级的原子轨道
z
z
z
y x
x
y
x
y
P的原子轨道是 哑铃(或纺锤) 形 3 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 每个P能级有_______ Py 、_______ Pz 为符号 分别以_____ Px、______ 这三个轨道的能量相等。 增大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_____
d 能 级 的 原 子 轨 道 d能级的原子轨道有5个.
氢原子的电子云
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 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的大小。
电子云:
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来描述核外电 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空间出现的概率的大小所 得的图形叫做电子云。(一般用小黑点表示)
电子云中的小黑点意义: 每个小黑点并不表示原子核外的一个 电子,而是表示电子在此空间出现的机会 (或概率)。 电子云密度大的区域说明电子出现的 机会多,而电子云密度小的区域说明电子出 现的机会少。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 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 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1903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并提出 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开 始涉及原子内部的结构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卢 瑟 福 原 子 模 型
1911年,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 出“核式”原子结构 模型
f能级的原子轨道有7个.
(1)原子轨道的类型
①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p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
②s轨道是球形对称的,所以只有1个轨道; ③p轨道在空间上有x、y、z三个伸展方向,所 以p轨道包括px、py、pz 3) f轨道有7个伸展方向(7个轨道) ;
为了表明原子核外电子所在的轨道,人 们将表示电子层的n和表示原子轨道形 状的s、p、d、f结合起来表示轨道。
练 习
4. 用“>”“<”或“=”表示下列各组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⑴ 3s < 3p ⑶ 3s < 3d ⑵ 2p= 2py x ⑷ 4s >3p
练 习
5. 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的 高低 ⑴2s 2p 4s ⑵3s 3p 4p
2s<2p<4s
3s<3p<4p
4.电子的自旋
原子核外电子还有一种称为“自旋”的 运动。在同一原子轨道里,原子核外电 子的自旋有两种不同的状态,通常用向 上箭头“↑”和向下的箭头“↓”来表示 这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
总 结:
对多电子原子而言,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是: 人们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 同,认为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上。 这些电子层分别是:K、L、M、N…等. 处于同一电子层的核外电子,可以在不同类型 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有四种不同的原子轨道分 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原子核外空间还有不同 的伸展方向。S轨道有一种伸展方向,p轨道有 3种、d轨道5种、f轨道7种。 核外电子的自旋有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 用向上箭头“↑”和向下的箭头“↓”来表示这 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波 尔 原 子 模 型
1913年,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的原子结构模型
德谟克利特:朴素原子观 道尔顿:原子学说 1803
汤姆生:“葡萄干布丁” 模型 1903 卢瑟福: 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1911 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 子结构模型 1913 1926
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问题:
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有的电子数是不同的,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在原子核外 的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呢?各个电子具有的 能量是否一样呢?
1.电子层:按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远近划分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近 远 能量高低:低 高
1 K 2 L 3 M 4 N 5 O 6 P 7 Q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遇到的问题
根据已经知道的电磁运动的规律,电子在运动的 时候会放出电磁波(能量)。因此,绕着原子核旋转 的电子,因为能量逐渐减小,应当沿着一条螺旋形的 轨道转动,离中心的原子核越来越近,最后碰在原子 核上。这样一来,原子就被破坏了。 实际上,原子很稳定,有一定大小,并没有发生 这种电子同原子核碰撞的情况。这又怎样解释呢?
绚丽壮观的焰火增加了节日欢乐的气氛, 都市夜空色彩夺目的美景会给你留下不可磨 灭的记忆。你是否想过,这给你带来惊异和 欢乐的美景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产生了这 不同颜色的光? 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将会帮助我们揭 开其中的秘密。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一、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道 尔 顿 原 子 模 型
1s 2s,2p
3s,3p,3d 4s,4p,4d, 4f
1 4 9 16
2 8
18
32 2n2
n

n2
(3)各种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 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存在如下规律: 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ns < np < nd < nf
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1s < 2s < 3s < 4s…… 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 如2px、2py、2pz轨道的能量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