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再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够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哥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hi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4.土地与土壤的区别:⑴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一个土地的组成要素。
⑵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⑶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分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5.国土:是归入某一个归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
6.土地的特征:⑴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⑵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7.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利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8.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六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④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0.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①(土地)系统分析方法②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③景观生态分析方法④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土地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和经济特性,将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阐述其资源特性和资产特性。
1、资源特性:(1)生产性是指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2)区域性,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规律性及地质地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其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3)动态性,不仅具有空间的差异性还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为连续应用而降低;(5)多功能性,土地是社会各种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可被用于各种不同用途;(6)有限性,面积的有限;(7)不可替代性,其为不可替代资源。
2、资产特性:(1)商品的特性,可以进行商品的流通;(2)产权特性,具有明显的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其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4)不动产性,源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三、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1)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4)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5)特殊土地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研究;6)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研究。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土地资源: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分析:(1)光(太阳辐射),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2)温(热量),热量资源,包括温度,积温,无霜期;(3)水(降水),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土地资源的地貌地质要素分析:(1)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海拔高度(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坡度(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及建筑工程投资),地貌类型(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2)土地资源的地质要素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地表的岩性和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资料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术语,但是对于土地的科学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
尽管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土地的认识比较接近。
2.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3.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4.景观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
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响。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人类绝对无用的土地,即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6.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一、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术语,但是对于土地的科学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
尽管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土地的认识比较接近,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人类绝对无用的土地,即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二、土地的资源特性有那些?1.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的活动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的认识:1、土地是综合体2、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5、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6、土地不同于土壤2、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土壤于土地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景观的概念: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4土地和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土地的分层;分为三层;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7、土地有哪几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8、土地的资源属性有哪些基本特征: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9、土地的资产属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与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10、地产供给稀缺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11、土地的生态功能:1、支撑功能2、养育功能3、净化功能12、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13、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什么?:地权和地籍14、地籍的概念: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土地资源学的综合性技术方法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1、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5个)、填空(2*8)、简答(5-6个)、辨析(1-2个)、论述(1-2个,主要是土地退化、可持续利用、粮食安全这三个方面)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4)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填空)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对土地的科学定义没有统一的理解。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土地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虽然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达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相对较近。
2.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3.国土土地是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空间的一部分,即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区域。
土地不仅指土地,还指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
土地是一个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
4.景观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
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响。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应该指出的是,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对人类毫无用处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一种资源。
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
6.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科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征、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1、简述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对土地的科学定义没有统一的理解。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土地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虽然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相对紧密,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应该指出的是,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对人类毫无用处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一种资源。
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
2、土地的资源特征是什么?1.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组成的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间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方面的内容及其变化;④土地间的关系。
国内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上溯到约2500年前我国《周礼》一书对土地的记载与研究。
欧洲一些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也开始有关研究。
特点:零星的、不系统的、以描述性为主的分析调查阶段。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二十世纪的30至40年代,对土地的研究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为主第三阶段(发展形成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是土地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特征: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对待,建立土地分类、分级、评价与规划利用、管理等理论体系。
土地科学研究展望1.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水土保持研究、荒漠化土地防治研究、盐碱化治理研究等方面。
2.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效果评价、土地使用制度评价、土地管理效益评价等。
3.加强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土地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研究等。
4.土地利用规模研究--影响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因素,土地规模经营向适度经营转化的途径,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政策等。
5.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地资源的研究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GIS与RS土地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报模型。
土地:是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是什么?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气候构成要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和温度)指标都有哪些?怎样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影响土地资源特征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有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1)光照对于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如棉花、谷类需要强光照;而若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如茶叶、竹等)光照长度(日长)(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和光照质量(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2)热量:温度:≥0℃的温度一般也为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10℃的温度一般也为喜温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0℃与≥10℃积温的多少,表示耐寒、喜温两类作物在当地能否成熟。
若大于作物需要的积温,则作物可以种植,反之不能种植。
积温也决定熟制。
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植物生长天数。
生长期: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植物能生长的天数。
如冬小麦0℃以上即可生长。
多年极端低温:是指多年中出现的极端最低温度,包括有杀伤性的低温、抑制性低温。
其对作物的影响与其出现频率、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一些地区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有关系。
2.土壤性质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A.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其来自于岩石和母质土壤矿物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不同矿物学类型其成分结构不同,含有养分数量,种类、以及释放速度也有很大差异。
土地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资料1.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因此又就是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与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研究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5.土资源学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6.(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我国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重点: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a、土地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b 土地资源与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c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 d 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e山区徒弟资源的开发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a 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b 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c 严谨对待学科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与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7.植被的生态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8.土地类型:指土地各个构成因素(如土壤、岩石、水分等)、性状的不同量的不同组合。
狭义上的土地类型就是指土地的自然类型。
9.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与原则:方法:1发生法2景观法3参数法;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实用性原则。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代替的过程。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辨析、论述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1.土地资源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3s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法2.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有或集体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及部分处分的权利。
3.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1)一般因素:①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②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密度状况。
③土地市场发育完善程度完善的土地市场,不仅包括一级市场(出让),还应考虑二级、三级(转让),市场体制健全完善。
(2)区域因素区域因素指土地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这些条件对土地资源价格水平有决定性影响。
(3)个别因素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因而又称宗地因素。
个别因素是决定同一均质地域内地块差异性和地价差异的重要因素。
包括:土地使用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土大小、形状4.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采用哪三级分类制(1)土地纲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12(2)土地类大(中)地貌类型 105(3)土地型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采取哪五级分类制(1)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素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
(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3)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4)土地相:具有相同景观(地形、岩类、土壤、水文、植被)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壤类型、植被群落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5)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向、坡度。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对于学习土地资源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的准备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土地资源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二、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一切有用的性质和特征。
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特点,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特殊用地等。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生态用地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特殊用地包括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三、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的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评价的指标包括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土地利用效益等。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指在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监测和调控的过程。
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权的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等。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指保护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五、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是将遥感数据和其他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用于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
七、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评价和保护水平等。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自然要素(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和人类过去、现在及将来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和行政上管辖的土地以及暂时没有经济价值的土地。
(狭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时间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建设所利用并能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土地。
)3.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4.土地类型:指地球陆地表面有规律分布的,不论面积大小,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5. 土地资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地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6.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7.土地经济区位: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
8.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9.土地类型正向演替:在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情况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
10.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1.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者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12. 水土流失:指地表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碎和运移的现象。
13.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14.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也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第一、二章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1.土地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富和贫乏的地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2)时间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
春季三四月份,南方进入雨季,五六月份遍布江南各地,六七月份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七八月份北方开始雨季。
10月份以后全国进入少雨季节,12月到下一年2月份降雨量最少。
3.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1)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
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增多。
反之越少。
(2)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节约投资。
反之增多。
因此不同的地面坡度范围在土地特性和利用上具有明显差异。
4.地表水资源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1)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2)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3)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4)地表水资源的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和布局也有显著的影响。
5.生物多样性价值(1)经济价值(2)生态价值(3)伦理价值6.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7.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1)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2)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3)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4)田间经营管理水平第三章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替代的过程。
简答题:1.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区别联系)其关系类同与土地与土地资源关系(1)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依据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依据除以上,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而进行的分类。
(2)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时钟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
因此,土地类型单元一般都是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类分级的基本单元(3)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是有区别的。
但是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2.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特点:(1)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2)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3)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4)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3.耕地的概念及含义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3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论述题土地类型的地带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1)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取决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例如在全球范围内随纬度的降低,土地类型依次出现苔原带、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土地类型(2)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经向方向带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土地组成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3)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变化更替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论述题)98概念: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球范围内,为了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照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
任务:建立科学和实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掌握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和覆盖状态;指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内容:1、查清各土地权属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限。
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
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4、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
5、调查和分析土地权属争议,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简答题)121概念:又称土地评价,为了一定目的,在特定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和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土地利用状况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特点: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划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填空题)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某种作物或某个生产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等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逐级递降四级分类法(论诉题)130土地适宜性纲反映适宜性种类S纲,适宜;N纲,不适宜。
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内适宜性程度S1级高度,S2级中度,S3级勉强适宜;N1级当前不适宜,N2级永久不适宜。
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类内限制性的种类或需改良的种类用英文字母表示限制性,如m表示土壤水分限制性。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土地利用或经营管理的细小差别在亚级基础上连接号后加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
土宜:指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对某些植物具有生理、生态高度适宜性以及产品经济特性的特殊适宜性,表现出与其它地方同类产品所不同的特有品质。
土宜评价:在土宜调查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影响的机理。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填空题)145,151城镇土地等是将城镇看成一个点,研究整个城镇在社会、自然、经济条件影响下,从整体上反映城镇之间土地价值的地域差异;城镇土地定级主要分析现状土地质量差异,必要时考虑城市规划等其他因素对土地级别的影响。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是社会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定级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第六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的人口数量。
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述题)182必考主要问题: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严重退化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缩减,耕地总量难以实现动态平衡;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灾害频繁造成粮食损失。
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水资源高度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率低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对策: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完善耕地使用制度;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控制土地污染,改造中低产田;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或者开展土地整治和整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第七章土地利用: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的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