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条件的探究

合集下载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培养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燃烧的定义和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等。

(2)提问学生燃烧现象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本质。

2、实验观察(1)提供一些燃烧实验的视频或图片,如白磷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实验中燃烧发生的条件,并记录下来。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常温下就能燃烧,而有些需要加热或点燃?燃烧需要氧气,那么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物质是否还能燃烧?不同的物质燃烧所需的条件是否相同?(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实验设计(1)布置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如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该物质样本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3)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5、案例分析(1)给出一些火灾事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燃烧条件的角度思考如何预防此类事故。

(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用火、防火。

6、拓展阅读(1)提供一些关于燃烧条件的科普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2)要求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收获和疑问。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等。

(2)回答关于燃烧条件的相关问题,如简答题、论述题等。

2、口头作业(1)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向家人或朋友讲解燃烧条件的知识。

3、实践作业(1)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验证实验结果。

(2)在家中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提出改进建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1)知识掌握: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的探究》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的探究》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的探究》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1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节。该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包括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及可燃物的性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灾事故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操作,将燃烧条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燃烧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条件的内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主动寻找答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交流,激发思维碰撞,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燃烧实验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时,容易混淆概念,对实验现象缺乏深入理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优秀教学案例,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燃烧条件的知识。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结论分析。

(2)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燃烧条件。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火柴、镊子、棉花、酒精、水、蜡烛、小石块、小木条、烧杯、铜片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提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条件的探究。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强调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的猜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学生可能提出的猜想: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等。

(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一: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步骤:分别将小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小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实验结论: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二:探究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铜片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用烧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2. 分析燃烧过程中氧气、温度和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和温度的相互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氧气、温度和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木条、火柴、蜡烛、酒精、砂纸、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烧杯、水、玻璃棒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玻璃棒、天平、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1)将一根木条点燃,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抽空,再次将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 实验二: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1)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试管中,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观察蜡烛燃烧情况。

3. 实验三: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1)将火柴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火柴燃烧情况。

(2)用砂纸将木条表面摩擦,使其表面粗糙,点燃木条,放入烧杯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当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抽空后,木条无法燃烧。

这说明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2. 实验二:蜡烛在试管中燃烧,当酒精滴在蜡烛火焰上时,火焰变得更旺。

这说明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

3. 实验三:火柴在烧杯中燃烧,而摩擦后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这说明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氧气充足时,燃烧更旺。

3. 温度对燃烧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燃烧越旺。

4. 可燃物的性质对燃烧有影响,可燃物越易燃,燃烧越旺。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1. 可燃物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助燃剂,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3. 热量:点燃可燃物质,使其达到着火点。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 热量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空气。

3. 热源:酒精灯、打火机等。

4.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可燃物质,放入烧杯中。

2.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点燃可燃物质,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

4. 对燃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如测定燃烧产物的质量、热量等。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燃烧原理。

五、实验现象1. 燃烧时,可燃物质发出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

2. 燃烧产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其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3.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烟雾和灰烬,汽油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少量水。

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热量。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2 温度的关系
探究燃烧与 3 氧气的关系
实验现象
小木条燃烧,小 煤块没有燃烧
玻璃杯内蜡烛熄 灭了,玻璃杯外 蜡烛仍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温度 达到着火点
燃烧需要氧气
感悟新知
实1-练
【得出的结论】 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_____有__可__燃__物_____、 ___与__氧__气__接__触_____ 、 __温__度__达__到__着__火__点____ 。
例1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并进行实验】
图1
感悟新知
实1-练
【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燃烧与 1 物质的关系
小木条燃烧,玻璃 是可燃物
棒没有燃烧
才能燃烧
感悟新知
实1-练
实验 设计意图 探究燃烧与
上加热片刻
花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感悟新知
实验操作 分别取一小块乒乓球碎 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 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 加热铜片的中部 取两支蜡烛,点燃,用 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 蜡烛
实验现象
乒乓球碎片先燃 烧,滤纸碎片后 燃烧
烧杯内蜡烛很快 熄灭,烧杯外蜡 烛仍燃烧
实1-讲
实验结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感悟新知
实验 1 燃烧的条件
实1-讲
1.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
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感悟新知
2. 实验探究
实1-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棉花分别蘸取酒 蘸水的棉花不燃

《燃烧条件的探究》 讲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 讲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讲义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如蜡烛的燃烧、木材的燃烧、煤炭的燃烧等。

那么,燃烧究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一)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可燃物是指能够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炭等。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特性也有所不同,例如,木材的燃烧需要较长时间的预热,而汽油则容易迅速燃烧。

(二)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氧气是支持燃烧的重要气体。

大多数物质的燃烧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 21%。

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降低时,燃烧会变得困难甚至无法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燃烧都依赖氧气,例如,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这说明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

(三)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很低,约为 40℃,在常温下暴露在空气中就容易自燃;而木材的着火点相对较高,通常需要几百摄氏度的温度才能燃烧。

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与氧气接触就会发生燃烧。

三、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加深对燃烧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小石块、小木条、蜡烛、玻璃杯、铜片、热水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一:可燃物的探究1、分别取小石块和小木条,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现象,小石块无论怎么加热都不会燃烧,而小木条在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燃烧。

实验二:氧气的探究1、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2、观察现象,被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而另一支蜡烛继续燃烧。

实验三:着火点的探究1、将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片温度升高。

2、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置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现象。

3、可以看到小木条很快燃烧起来,而小煤块没有燃烧。

(四)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一表明,小石块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小木条是可燃物,在达到一定温度后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

【小组比赛】
请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烧杯 中正在燃烧的蜡烛。
【讨论结果】
灭火方法:嘴吹、水浇、手摇、沙扑、 湿抹布扑盖、书本盖、剪灯芯等。
小结:灭火的原理有 ①移走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空气) ③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水火相融可能吗 (三)、给水中的白 磷罩上一个“空”试管, 燃烧,为什么?
【资料】
1.白磷自燃和红磷燃烧现象相同,都产 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 2.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 火点)
物质 白磷 着火点/℃ 40 红磷
240
木材
无烟煤
250~330 700~750
思考:可燃物着火点高低与什么有关?
实验二:点燃两只蜡烛,在一 只蜡烛上罩一只烧杯。
实验三.在金属薄片上等距 离放上火柴,在薄片的一端 用酒精灯加热,因。 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 考为什么?
(一)、金属盖上白 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为什么? (二)、金属盖上白 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 烧,为什么?
(缺一不可)
3.降温至着火点下
(其中之一)
对立与统一
请你想一想:
家里炒菜时油锅着 火了,你会怎么做?
游戏一 人人争当消防员
(1)家中有人不慎引燃棉被;家中的电器着火。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3)扑灭森林大火;
(4)图书馆着火;
【课后作业】
1.你有什么方法让炉火烧得更旺? 2.调查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 灭火器
6
泡沫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燃烧的条件


石头 玻璃
蜡烛
具有可 燃性
2、实验二: 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烧杯罩住,一支不罩住,观 察实验现象。
现象:罩住的蜡烛熄灭
条件二: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3、实验三: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木炭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 较点燃的难易。
现象:木条比木炭更容易被点燃
条件三: 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40℃ 183 ℃
2是可燃物 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
木炭320 ℃ ~370 ℃
归纳:一、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即具有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思考:以上条件是否需要同时满足,还是 只需部分满足呢?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沸水 ,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 一片铜片,金属盖一端放一小堆干 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 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所示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
着火点参考信息:着火点是物质 燃烧达到的最低温度。
白磷 40℃
红磷 240℃
物质
金属盖上的 白磷
金属盖上的 红磷
沸水中的白 磷
现象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的三个条件 必须同时满足,
解释缺一不可
①白磷是可燃物 ②氧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 通入氧气或空气
纸 火 锅 白纸着火点180 ℃
钻木取火:
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木头的着 火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
1、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 2、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4章 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4章  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2.(4分)(湖南中考)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 旺”。下列说法最合理B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3.(4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D ) A.图1: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2: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3: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图4:沾有白酒的手帕火焰熄灭后手帕依旧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手帕 的着火点
4.(4分)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前 K1、K2、K3均已关闭)
Ⅰ.打开K1、K2,使热水流入左管,浸没白磷。 Ⅱ.关闭K2,打开K3,使左管中热水流出。 (1)实验过程中,热水的作用是_隔__绝__空__气__,__提__供__热__量__。 (2)该实验中,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__操__作__Ⅰ__中__白__磷__不__燃__烧__,__操__作__Ⅱ__中__白__磷__燃__烧__。
化学 九年级上册 沪教版
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3.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实验用品】 95%酒精溶液、蒸馏水、棉花、小蜡烛、木条、小煤块;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玻璃杯、玻璃棒等。
【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 酒精溶液、蒸馏水,置于 酒精灯火焰上,观察两种 物质是否可以燃烧

《燃烧条件的探究》 知识清单

《燃烧条件的探究》 知识清单

《燃烧条件的探究》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物质燃烧时,会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二、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其他助燃剂)、达到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例如木材、纸张、汽油、煤炭等。

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包括燃烧的难易程度、燃烧速度、产生的热量等。

2、氧气(或其他助燃剂)氧气是常见的助燃剂,但并非唯一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他物质也可以充当助燃剂,如氯气可以支持某些金属的燃烧。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助燃剂发生化学反应,使燃烧得以持续。

3、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纸张的着火点约为 130℃,木材的着火点约为 250 300℃。

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与氧气接触就会发生燃烧。

三、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1、实验装置通常使用以下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一个铜制的三脚架,上面放置一块石棉网,石棉网上放置等量的红磷和白磷。

在装置的一侧放置一个盛有热水的烧杯,将一部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

2、实验步骤(1)观察常温下放置在石棉网上的红磷和白磷,此时两者均不燃烧。

(2)将盛有热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下方,使部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

可以看到,浸没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3)用导管向热水中浸没的白磷通入氧气,可以观察到白磷在热水中燃烧。

3、实验分析(1)常温下红磷和白磷都不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不会燃烧。

(2)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而浸没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向热水中浸没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在有可燃物和达到着火点的条件下,有氧气参与才能燃烧。

四、燃烧条件的应用1、灭火原理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得出灭火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燃烧的条件,探究不同条件下物质燃烧的特性,为今后的安全用火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物质具有可燃性;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实验器材1. 酒精灯;2. 酒精;3. 小木块;4. 小铁块;5. 烧杯;6. 氧气瓶;7. 温度计;8. 秒表;9. 火柴;10.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将酒精倒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和形状;2. 将小木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记录木块燃烧的时间;3. 将小铁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铁块表面现象;4. 将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时间;5. 将氧气瓶打开,用酒精灯加热氧气瓶,观察氧气燃烧现象;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燃烧条件。

五、实验现象1. 酒精灯火焰呈蓝色,温度较高;2. 小木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燃烧时间为10秒;3. 小铁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表面出现红色;4. 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火焰熄灭时间为30秒;5. 氧气瓶打开后,加热氧气瓶,火焰迅速熄灭。

六、实验结论1. 物质具有可燃性,酒精、木块、铁块均具有可燃性;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酒精、木块、铁块在氧气中均能燃烧;3.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酒精、木块、铁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能燃烧;4. 燃烧条件满足时,燃烧现象明显,如火焰颜色、形状、温度等;5. 燃烧条件不满足时,燃烧现象不明显或无法燃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酒精灯火焰烧伤;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整理归位。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2. 研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3. 探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4. 研究燃烧条件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九、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不同条件下物质燃烧的特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火,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作业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作业内容应基于科学的化学知识和原理,确保准确性和严谨性。

2、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趣味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5、联系实际原则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填空和选择题,巩固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等基础知识。

例如:(1)燃烧是指_____与_____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3)下列物质能发生燃烧的是()A 水B 氧气C 木材D 二氧化碳2、简答题(1)请简述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灭火的方法及原理(至少三种)。

(二)实验探究1、家庭小实验(1)在家中点燃一根蜡烛,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其熄灭,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分析所用方法对应的灭火原理。

(2)准备一个小铁盒、一张纸、一支蜡烛、火柴。

将纸折成小船形状,放入铁盒中,在小船上点燃蜡烛,然后盖上铁盒盖子,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2、课堂实验设计(1)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实验材料:蜡烛、玻璃杯、火柴。

实验步骤:①将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点燃蜡烛;②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2)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实验材料:木条、小煤块、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①用火柴点燃木条,观察木条的燃烧情况;②用酒精灯加热小煤块一段时间,观察小煤块的变化。

(三)拓展应用1、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1)观察厨房中燃气燃烧的情况,思考如何保证燃气的安全使用。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燃烧的条件
2 ☞答案: (1) 2H 2 O2 2H 2O+ O2 (2)用手握住 Y 型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
MnO
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有少量水到吸入导管中,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需要与氧气接 触;烧杯中白磷燃烧时,Y 型管中红磷不燃烧。 【练习】 1 联欢会上,萌萌给同学们表演了魔术。她先向烧杯中倒入无水乙醇,将布手帕放入其中, 完全浸透,取出手帕,轻轻挤干,用镊子夹住,从下方点燃,片刻后,手帕烧成灰烬(如图 1 所示) 。之后,她向另一只烧杯中倒入白酒,取另一块材质、大小完全相同的手帕重复上述 操作,火焰熄灭后,手帕依然完好如初(如图 2 所示) 。已知:白酒由乙醇和水组成。
注:左图中烧碱溶液起到吸收 P2O5 作用。右图中白磷燃烧会使试管中压强增大,这里“气 球”起到了缓压作用,避免压强过大将胶塞冲开。 还有一些常见的装置,如:
【例题精讲】 例 1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其中装置 B 可以将装 置 A 制得的气体进行净化。
(1)甲处放置少量铁粉和炭粉(两种物质分开放,且距离 0.5cm)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装 置 A 中生成氧气。当 D 中长导管有均匀气泡冒出后,点燃 a 处酒精灯,使甲处两种物质同 时均匀受热。一段时间后,炭粉和铁粉先、后燃烧,由此现象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炭粉和铁粉都是可燃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上的科学探究: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燃烧的条件是考试热点之一。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或 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中考试题往往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来考查燃烧的 的条件。燃烧条件的探究设计常常运用控制变量法。此外,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 创新已成为新的中考命题趋势。 【知识点睛】 1 实验探究

《探究燃烧的条件》 知识清单

《探究燃烧的条件》 知识清单

《探究燃烧的条件》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快速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二、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达到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例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都是常见的可燃物。

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其燃烧的难易程度和产生的能量也各不相同。

2、助燃物助燃物在燃烧过程中起到支持燃烧的作用,最常见的助燃物是氧气。

但实际上,一些其他物质也可以作为助燃物,如氯气能支持氢气燃烧。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在这个浓度下,很多物质可以正常燃烧。

但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如纯氧环境,物质的燃烧会更加剧烈。

3、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纸张的着火点约为 130℃,木材的着火点约为 250℃。

当可燃物被加热到着火点以上时,与助燃物接触就会发生燃烧。

三、影响燃烧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影响燃烧。

物理性质包括可燃物的形状、大小、密度等。

一般来说,可燃物的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与助燃物的接触面积就越大,燃烧就越容易发生且越剧烈。

化学性质则包括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其燃烧的难易程度和燃烧产物。

2、助燃物的浓度助燃物的浓度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燃烧可能会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而在氧气浓度较高的环境中,燃烧会更加剧烈和充分。

3、温度温度不仅影响可燃物达到着火点的速度,还会影响燃烧的反应速率。

提高温度可以加快燃烧反应的进行,使燃烧更加剧烈。

4、通风状况良好的通风可以提供充足的助燃物,促进燃烧的进行。

相反,通风不良可能导致燃烧不完全,甚至熄灭。

四、燃烧条件的应用1、灭火原理灭火的方法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例如,用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隔绝氧气;移除可燃物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必做实验)课件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必做实验)课件
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
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②挤压左滴管,一段时间后,镁条仍能继续燃烧。
请通过这一现象谈谈你对燃烧条件或灭火方法的新认识:
(3)燃烧
不一定
(4)金属镁着火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
不能
。请写出该步骤中双球管内发生反
(填“能”或“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4P+
变式跟进
某化学小组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改进课本中的图1。如图
爆炸及防范措施
例2
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
物”),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产生有毒气体
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2CH4+3O2
【分析与讨论】
(1)步骤①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
应的化学方程式:
5O2
点燃
2P2O5
2H2O2
��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H2O+O2。写出燃烧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步骤②说明CO2的化学性质是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拓展探究与应用】
实验步骤:①在燃烧管中仅加入镁条,挤压右滴管并引燃,镁条燃烧;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专题复习:燃烧条件的探究一、实验装置二、实验原理:白磷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三、实验现象及分析1、对于甲装置:(1)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原因:。

(2)现象:薄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原因:。

(3)现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

(4)薄铜片的作用:载体、传热。

(5)热水的作用: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2、对于乙装置:(1)现象:通入氧气前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

(2)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原因:。

四、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

三者缺一不可。

五、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1、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白磷的着火点低可燃烧,红磷的着火点高而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条件控制法: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而隔绝氧气,其设计意图是: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检验是否能够燃烧(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一个条件)。

六、实验装置的评价及改进由于铜片上的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应加以改进,让白磷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烧(如图1、图2、图4);将氧气(空气)直接用导管通入热水中的白磷处,出现水火相容的现象则效果更佳(如图3);图5装置改变温度的来源,用凸透镜对光进行会聚,是白磷燃烧,节省了能源。

甲乙答案:三、1.(1)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与空气接触;(2)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3没有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1)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四、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例题:(2016·滨州)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填化学式);(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填序号)。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探究燃烧条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燃烧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二、作业内容1、前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煤炭燃烧等,并思考这些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布置学生预习课本中关于燃烧条件的内容,初步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课堂作业实验探究:提供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玻璃杯、小木条、煤块、酒精灯、坩埚钳等,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包括蜡烛在空气中和在密闭的玻璃杯中燃烧情况的对比、小木条和煤块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现象等。

小组讨论: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哪些实验现象可以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课后作业知识巩固:布置一些关于燃烧条件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燃烧条件来预防火灾和灭火,举例说明并解释原理。

实验创新:鼓励学生利用家中常见的物品,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来探究燃烧条件,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预习笔记、实验报告、课后练习题等,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实践作业如实验探究、实验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口头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作业评价1、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批改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分数或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流程
《人与火》←

引入新课


开始
媒体展示
交流讨论

←媒体展示

结束

小结回顾
符号说明:
开始、结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新课标)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姚镇海
……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想
【讨论】同学们对生活中细节都非常关注,是真正生活的主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活动探究一:
活动探究二:
活动探究三:
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
会,让他们通过实验来
验证生活中的迷惑,能
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同时通过
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解
惑获得新知识,还可以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板书】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必须是可燃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必须同时满足)分组讨论并归纳出上述实验
的结论,认真做好记录。

让学生学会将获得的知
识进行整理、归纳,从
而使知识系统化,方便
记忆。

【交流讨论】请判断下列现象。

(着火点:白磷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铜片
上的红磷和开水中的白磷都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
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运
为40℃,红磷为240℃)没有燃烧。

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
掌握知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想
【魔术揭密】
烧不坏的手绢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产生
此现象的原因:
甲组同学:酒精燃烧,但手
绢并没有燃烧起来。

原因:着火点低的酒精先燃
烧,产生的热量被水吸收,
使手绢的温度达不到着火
点。

乙组同学:酒精和手绢都没
有燃烧。

原因:配制酒精溶液时水放
的太多了。

丙组同学:手绢被烧坏了
原因:配制酒精溶液时酒精
放的太多了。

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世
界的奇妙,激发学生进
一步探索的兴趣。

【联想启示】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再放入蜂窝煤,请分析其原因。

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煤的着火点最高,
所以要放到最后点燃,火柴
的着火点最低,因此最先点
燃。

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
在,学好化学即能更好
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

【小小侦探】有人在密闭车库的汽车里睡觉,展开全班大讨论。

学生回答:
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并为下面学习完全燃烧
A.熄灭B.燃烧得更旺C.先燃烧后熄灭D.无明显变化4.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5.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
6.请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烧不坏的手绢的真正原因吗?
;
(2)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一吹就会熄灭?
;
(3)俗话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7.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改进,请你从能源与环境问题两个方面分析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8.冬天在家中洗澡比较冷,因此在家里洗澡时,有人喜欢紧闭浴室的门窗,并在浴室中生一煤球炉取暖。

请你谈谈这种做法正确吗?。

9.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