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
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围城》
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推崇小说无处不在的幽默和讽刺,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
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自《围城》1947年在《文艺复兴》期刊上
连载面世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时人根据各自的思
想立场和人生体验解读文本,或“捧”或“杀”,而赞誉之辞大
体雷同,批评之声也时有所闻。

归纳起来,前人袭用20世纪西方
文学批评模式的评论大致有如下几种: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看,
文本中大量的隐喻、讽喻与掌故,使它不含是一座用漩矶碎锦巧
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风格颇似欧美所谓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
至于钱钟书随手拈玩的中国及西洋神话、寓言,可为原型批评的
典范文本;而小说中除各色人物外,暗含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不仅叙述事态的发展,而且常常大发议论,正吻合结构主
义批评代表罗兰·巴特叙事理论中关于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分析;此外,小说中描写船上茶房阿刘与方鸿渐的两次“钗钱交易”,阿
刘手心里的发钗由三只变为一只,这样的“细节印证法,似还有
形式主义的痕迹”。

若生发开来,从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甚至后殖民主义批评、现象学批评均可对这部思想深刻、艺术高
超、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出新的阐释与评析,但鸿泥半爪,令人终
日沉迷其间也难尽其全。

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
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已广为流传。

《围城》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
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划也早已被世人津津乐道。

本文试图避开
对文本题材、主题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传统分析,而从女权主义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侧面对《围城》中女性知识分
子角色进行解读,以期勾勒一幅《围城》姚紫嫣红的‘十二钗正
册图”,探究作者关于20世纪30井。

年代中国女性解放问题的
思索。

这里有必要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一简单介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
种批评流派,19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主要是张扬颠覆父权文化、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

作为后结
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一个分支,它与西方当代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
代主义文化思潮一同生长发育,并借助语言哲学、文化人类学、
精神分析学、现代阐释学、符号学等一系列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
背景。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爱莲·肖尔瓦特(Elaine showalter)曾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作过经典性的概括,她将其分为女性主义评论与女性批评家两大类。

其中,女性主义
评论即“女性阅读”研究,它将女人作为读者进行观照,是一种
以历史为根据的探索,它探究文学现象的种种意识形态的假设。

本文就拟以“女性阅读”研究方式,对文本作出文化的研究与解
释,并以话语方式的突破来深刻理解文本对父权文化的扰乱、瓦解。

笔者进行这样一种理论话语建构过程,是“因为理论的各个
组成部分及其组合或许能揭示出语言、情感以及存在主题未曾预
料到的联系。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婚姻方面的际遇,由于他的意
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不但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而且
被苏文纵羁摩然后报复,最后还被孙柔嘉讴骗然后驾驭。

而这些
使他饱受感情折磨的女性知识分子隐于文本的来龙去脉、人生流
转间的巧语笑嫣,个中缘由可谓层峦迭嶂、径幽路险。

一、文本女性名字暗含宿命:20世纪30年代女性解放之失败
是必然
《围城》中的晓芙、文纵、柔嘉等女性知识分子的起名用典,钱钟书一方面“网罗理董,律求全征献”,另一方面又达至“意
解圆足而免于偏枯”,煞费苦心地隐含了她们的吉凶祸福,点判
她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颇似《红楼梦》中的“十二钗正册判词”。

首先,书中唐晓芙的名字,似乎来自《楚辞·九歌》。

歌中“湘君”一节唱道:“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

”唐晓芙纯
真天然,恰似“初日芙蕴”,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
最爱。

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
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流变,方终不能爬树去摘那水生芙蓉。

可怜
一对进步恋人,双双为理想所耽。

文本意指女孩修成了博士才俊,其烂漫稚气便不免流于幻想。

因20世纪30、40年代女性知识分子虽已走出家门甚至国门,仍
如高空的风筝,一头牢牢拴在“男女不平等’,的线上。

唐晓芙
纵是满腹诗书也枉然,到头来连婚姻都虚无缥渺。

苏文纵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此诗正注释苏文
纵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
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失落理想、丈夫后又
不避污俗急急下嫁,及至成为汪娴氏又诱惑赵辛嵋发生私情,演
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
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酷,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方面
的满足。

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孙柔嘉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

钱钟书为之取名不惜搬
用重典。

《诗·大雅·抑》篇有卫武公讥刺暴政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大雅·垂民》:“中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训是式,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两次提及的柔嘉均
是讽颂统治驾驭之道。

柔嘉初次在船上亮相,显着女学生的胆怯
幼稚。

到达三间大学,鸿渐看柔嘉仍是个“事事要请教自己”的
毛丫头,因惧怕“黑夜孤行”,他萌生靠拢之意,却发现她“不
但有主见,而且很牢固’,。

一侯订婚,鸿渐便“仿佛有了个女
主人”,开始佩服她的驯服技巧。

待到辛嵋唤醒他朦胧的警觉时,他已身陷“围城”,再不能“称心傻干”任何事了。

孙柔嘉虽教
过英文,却并不妨碍她在日常生活领域守护传统钳制异议,成为
囚禁丈夫精神的樊笼。

她那种从“羞缩缄默”外表下渐露的“专
横与善妒”个性,正是“中国妇女为应付一辈子陷身家庭纠纷与
苦难所培养出来的’,。

孙柔嘉企图以控制丈夫来求得女性生存
保障,方鸿渐又希冀得到自由与安宁,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早
就暗藏着孙柔嘉苦心经营的婚姻终将走向破裂的必然逻辑。

文本
揭示披着洋袍而骨子里却一味地守旧的20世纪30井。

年代的女
性解放只能是一句口号。

鲍小姐呢?“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在法国
邮船上,鲍小姐黑甜似半融朱古力,秀色可餐,却如勾引浮士德
卖身求知的魔鬼,使方鸿渐船上吃亏,自叹“女人是最可怕的”。

鲍小姐留学西洋,洋墨水喝了多少尚且不知,带回来自由放荡、
不守妇道德性。

文本想要说的是若女性解放堕落为“性解放”,
20世纪30井。

年代女性解放已无可挽回地必然坠入深渊。

二、女人爱情心理描摹:探20世纪30、40年代女性解放失败
的个人根源
《围城》中有许多绝妙的女*爱情心理多角度描写,刻画出当
时女性知识分子无法超脱的父权主义心理。

文本开篇有一段关于
鲍小姐上岸前的侧面心理描写:“鲍小姐睡了一天才起床,虽和方
鸿渐在一起玩,不像以前那样的脱略形骸,也许因为不日到香港,先得把身心收拾整洁,作为见未婚夫的准备。

”任是鲍小姐如何
放浪不羁,她也无法做到像西蒙·波伏娃那样只同居不结婚,像
西苏那样与男性抗争,像卫慧、棉棉那样用身体写作。

她的“明
修栈道暗渡陈仓”,只能说明她对男权社会战战兢兢,唯恐引起
以“未婚夫”象征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半点不满。

对于苏文纵形象
的刻画,《围城》中有一段“打电话”的戏,是这样写的:
鸿渐拿起听筒,觉得整个周家都在屏息旁听,轻声道:“苏小
姐吗?我是鸿渐。


“唐小姐去不去呢!”鸿渐话出口就后悔。

斩截地:“那可不知道。

”又幽远地:“她自然去呀!”
“你害的什么病,严重不严重?,鸿渐知道自己问得迟了。

“没有什么,就觉得累,‘懒出门。

”这含意是显然了。

明着是苏文纵在追方鸿渐,可她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就
在暗处使劲儿。

知道方鸿渐喜欢唐晓芙,除了嫉妒与促狭别无他法。

苏文纵自始至终不敢说一句“我爱你”,总是半推半就,只
敢躲在洋文里叫方鸿渐吻她。

“打电话”是两人关系的分水岭,
苏文纵风格依旧,不敢去与晓芙平等竞争,一场爱情游戏就此堰
旗息鼓。

说到底,文纵虽洋派,亦难摆脱“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的传统恋爱模式,她宁愿费尽心机玩那“猫捉老鼠”的游戏,也
不肯扯掉遮羞布表达自己的渴望。

难怪方鸿渐从一开始就不认可
苏文纵,因为“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
个钮扣或补一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还有孙柔嘉,《围城》后半部的开始部分,大段大段地写她
的柔弱与胆怯。

她在船上亮相时,不是睁大惊异的眼睛,就是卖
小:“方先生在哄我,赵叔叔,是不是?,后来在三间大学面临人
事复杂的局面,她与方鸿渐越走越近,文中写她的表现是:
孙小姐感激道:“我照方先生的话去做,不会错的。

我真要谢
谢你。

我什么事都不懂,也没有一外
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错了事。

我太不知道怎样做人,做人麻
烦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么?,
孙柔嘉那样一副柔弱、天真、温顺的外表,实则是驯服男人
的手腕之一。

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性
“笑不露齿”,称赞“女子无才便是德”,主张女子“守夫
为业”。

孙柔嘉深谙男子对女性的癖好,把自己扮演得楚楚可怜。

她以退为进掩盖专横、善妒、自私、刻薄的真面孔,其成为男性
附属品的过程这样用心良苦,可以看出孙柔嘉虽是受过高等教育
的新式女子,可也还是摆不脱传统文化束缚,有许多旧式女子的
弱点。

孙柔嘉结婚以后为什么对待方鸿渐像一位暴虐的君主呢?她说
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

她本以为嫁给方鸿渐,就可以安享幸福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丈夫吃丈夫。

可惜方鸿渐没有勾心斗角、纵横
裨阖的手段,尽漂浮在虚幻的空想里,结果参加了失业大军。


柔嘉的泼闹就是为方鸿渐的不争气,她是“‘限铁不成钢”。


鸿渐不缥不赌,正直为人,孙柔嘉却仍把女性的弱点发挥到极致。

《围城》中有一幅著名的西洋对联,上联是“丈夫是女人的职业”,可为孙柔嘉的行为作点评。

对孙柔嘉而言,爱情无足轻重,生活才是最实在可靠的。

三、女性的社会定位剖析:20世纪30年代女性解放失败的社
会根源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的精神成果是人的发现
和女性的发现。

钱钟书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受到“五四”
精神的影响。

他1935年考取英庚款到留学英国,又受西风吹拂。

钱钟书非
常明了传统伦理道德以及它的基础宗族制度对女性的残害,
女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围城》中这嘲弄道:“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

”中国古代
曾有“三从四德”之说;((圣经》中上帝曾出谕惩罚女人道:“吾
必使汝受孕娩之苦,更教你世代傍夫,奉其为主。

”中西夹攻,
女性怎能逃脱这张中西父权宗法制度的大网?方鸿渐对唐晓芙一段
聪明的女人论,道出了男权社会的心声:
“女人有女人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


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

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
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

真聪明的女人
决不用功
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钱钟书明知封建流毒贻害女性及女性知识分子,但他又从文
本中流露出对当时女性解放的讥讽和消解。

方鸿渐有这样一段奇论:
“我在欧洲,听过ErnstBe电mann先生的课。

他说男人有思
想创造力,女人有社会活动力,所以男人在社会上做的事该让给
女人去做,男人好躲在家里从容思想,发明新科学,产生新艺术。

我看此话甚有道理。

女人不必学政治,而正在的政治家要成功,
都要学女人。

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


方鸿渐去拍唐晓芙的马屁没拍上,倒被唐晓芙数落:“我不知道,方先生是侮辱政治还是侮辱女人,至少都不是好话。

”当时
女性解放尚处在不自觉状态,不过是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支离破
碎的影响,人们(包括像唐晓芙这样的年轻女性知识分子)对性别
社会角色倒置这类话题都是非常厌恶的。

当沈太太提及自己参加
世界妇女大会,观察出“全世界的女性现在都趋向男性方面”的
普遍动态时,方鸿渐的反应是“又惊又笑,想这是从古已然的道理,沈太太不该到现在出席了妇女大会才学会。

”连方鸿渐此等
留洋博士都对女性解放无所知,如何“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沈太
太“男女两性的分别要成为历史上的名词’,的理想?为何文本中
会弥漫着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无力也无从解放
自己的怅惘情绪?
《围城》是钱钟书1944年动笔J946年完成的。

钱钟书羁居
上海沦陷区,“搓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卜自如红
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在这种忧世伤生情绪支配下,他
就必然从文本中流露出对当时女性解放不可得的宿命观点。

此外,当时女性解放思想虽有沈太太之流挟裹回国,但时世动荡,方鸿
渐所遇诸多女性知识分子无一不是颠沛流离,从印度洋到香港,
从香港至上海,又从闽赣路入湘,最后又经港返沪。

她们无法把
握国事,就只好因袭传统围困男人,以进入婚姻“金丝笼”为人
生归宿,求得暂时的安宁与解脱。

基于这种时代背景,钱钟书在《围城》中对20世纪30井。

年代女性解放持批判与消解态度实
属自然。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从探寻《围城》中几位女性主角取名用
典的隐含意义入手,对这些女性知识分子的爱情心理和社会定位
作出分析,可以看出文本揭示了菲勒斯中心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尴尬处境:她们兼修中西文化,有些许
现代意识,为追求人格价值体现与理想生活境界,挤入男性社会
刻意巧画人生,率先尝到了女性解放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同时,她
们融通古今,深知天经地义的男女不平等观念之根深蒂固,因而
迫于现实又无力摆脱沦为父权宗法制度牺牲品的命运。

这种二律
悖反的处境,使20世纪30井。

年代中国女性解放只能是暗流涌
动而无法成为主潮,最终消失于无声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