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中的道德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民族精神、文化素养等,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尊重历史和保持和谐社会的意识。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光辉纪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感受历史、学习历史。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性。
并告诉学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认识未来。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其次,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通过学习历史中的爱国精神典型事例,如周恩来、雷锋等人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积极性与热情。
第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中的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贡献,让学生爱戴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保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融合,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国际文化竞争的主动权。
第四,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和发展,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怎样从历史的渊源中汲取灵感、积淀思想、开拓创新、探究未知、促进发展。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其中德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如何通过历史教学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自律和自尊的精神风貌。
本文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讲解革命英雄的事迹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引导学生明白祖国的强大是由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建立的,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懂得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和强烈的国家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情感,这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材料的分析方法,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接触各种历史文化,了解各国历史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文化、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的情感和意识。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名人事迹和历史事件,了解先贤的道德风范,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和功过得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和结果,明白历史的发展规律,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谨慎求索的治学态度。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思想和文化,接触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了解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优缺点,认识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多年来,我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模式。
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用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来丰富德育的内涵,增强德育的感染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
笔者现在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首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历史教材中有国家的繁荣强大令人瞩目,也有国家的积贫积弱遭外来入侵;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有造福本国、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明创造;等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素材,就会产生爱国主义热情。
如《中国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的成功、唐朝的兴盛、明朝时的抗击倭寇的斗争、清代的林则徐禁烟运动;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思想便在学生心中不自觉地逐渐形成。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成就,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
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宝贵资料。
在教学中,可随时把相关的知识展示给学生。
例如,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在世界上属于“第一”“最早”,具体说,有:四大发明在世界历史进程特别是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外国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脉名为“祖冲之山”;等等。
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摘要:“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从来不单指知识的的积累,德育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历史教学在学生品德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工作是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艰巨任务。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们可以从过去展望未来,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育美德素养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和社会言论扑面而来,中学生成为了其中的“迷茫者”。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国家储备知识力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段,需要构建坚实的知识框架的同时,更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形成正确的品德素养,否则知识将变成“刀刃”。
初中课程中,历史学科作为学生在新学段接触的全新学科,需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责任,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当中。
一、以史为鉴中华文化是世界所有文化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且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2020年的一开年,就爆发了席卷全国的新冠状性病毒引发的肺炎,给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极大地影响。
疫情当前,是无数非紧急撤退人员前仆后继撑起了一片天,甚至有很多英雄定格在了这个特殊的2020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就是因为总有英雄的中国人民保护着它。
今有在疫情中的自强自救,古有1840鸦片战争爆发国民的英勇抗争,民族志士在百年历史中交替探索着救国救民的方法,人民愿意为了争取胜利的一丝希望燃烧自己;1931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军民一心发出了绝境里最响亮的呐喊,用血肉之躯搭建起了新的长城;1988洪水、2008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英雄的民族总会撑起黎明前的黑暗。
多难兴邦,每当中华民族面对挑战时,日益增强的实力、人民的英勇无私保护着中华文化度过难关,通过这些历史印记,让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践行爱国主义。
二、以人为鉴抗元名将文天祥面对高官俸禄,依然选择为自己的王朝尽忠,英勇就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句;抗日战争英雄张自忠,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用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搭建堡垒;“十里长安街,如你所愿”的周恩来同志,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鞠躬精粹,用尽心血灌溉这满目疮痍的大地;不畏强权不慕权贵的邓稼先、钱学森专家,不辞辛苦和美国的压迫,历尽艰辛回到需要他们建设的中国,为中国国防做出了不可比拟的贡献。
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方法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新课程要求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意味着在新课程教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学生以知识,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政治学科外,尤以历史学科较为特殊且重要,因为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
面对如此好且多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将其隐含的德育价值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很重要。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注重研究教法”这个角度,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
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
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
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
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揪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1)说理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
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
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素质 教育 的内涵就 是教会学生怎样
做人, 怎样做一 个有意义 的人, 一个对 做
社会有 贡献的人 。例如 在新学期的第一 节课 , 为了激 发学生们 的兴趣 , 在上课时 , 可以先来一段 开场 向 : : 同学们 , 如 “ 你们 肯定都知道许多的历史故事, 有谁能列举 出秦始皇 、 曹操 、 秦桧 、 王昭君 、 去病 、 霍 邓世 昌等人都是哪个朝代 的 ,并且说 出 他们都是怎样的人物?” 当所 叫到的学生 回答都不 够准确时 ,老师就 可以把 以上 的人物分成 多个时期 ,再分 别对其讲解 和评价 , 如光耀千秋 的邓 世昌等 , 被世世 以及汉奸 汪精 卫 ,都是永远被人 们唾弃
事实 , 真正 的历 史信 息传 递给学生 , 将 让 他们客观地看世 界 , 明辨是 非善恶 , 才能
真正实现德育 。
二 、 中历史 教 材 中 的德 初
育素养
1 国 主 义教 育 . 爱
三 、 结 总
提高青少 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是 我
爱 国主义是 我国千百年来 的优 秀传
统, 它是现代人对祖 国的一种热爱之情 ,
是对祖 国的一种爱 护之情 ,这是 一个国 家和 民族在不断 的发 展和进步 中 ,长期 总结的经验和传统 。翻开历史 的书卷 , 从 远古到现代 , 上下几千年 , 到处都包 含着 爱 国主义情感 的教 育内容 。从赶走 倭寇
的戚继 光到成 功收 回 台湾的郑 成功 , 以
国 民族 团 结建 设 和爱 国主 义 教育 的 重 点 ,特别是处 在青少年成长 阶段 的中学
陕西 教 育 ( 学版) 2 0 (1 教 , 0 9Z ).
f1刘 亚玲 .德 育 教 育 在 历 史教 学 中的运 3
【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德育作为五育最重要的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过去的人和事,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优秀文化,在批判继承中创造未来。
这种历史课独有的特征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打下了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途径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在我国,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以及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当然,现在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配合其它几育同时进行,不可偏废。
现代教育还要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所以,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
目前,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也称“德性”,简称“品德”。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
还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
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
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古语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由此可见,古人是认可教育工作中德育先行的。
现代教育从幼儿开始就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为首,与古人不谋而合。
本文仅以历史教学为契机,浅谈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一、德育教育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和自我提升1. 历史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心;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要有德,只有有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德的学生;三要有能,即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
有心、有德、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2. 对照历史教师的素质如何自我提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强化教师意识。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知识积累。
三是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才能从里到外不断升华。
二、德育教育中历史教师要教的内容1. 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忠心报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范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很多,如南宋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成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等,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 先烈革命的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
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3. 结合乡土历史有选择的教学。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概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的道德操守、道德失范以及道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启发他们对道德的思考和认知。
历史也是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1. 通过历史故事引导2.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要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引导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念,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到历史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社会担当和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1. 德育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德育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自觉维护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念,健康发展的网络行为习惯。
德育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德育教育要与家校合作相结合,家长要和学校一起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德修养,不断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和反思,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
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范文一: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历史教育”就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
只有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汇与融合,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在历史中“跃动”着生命。
一、知识关怀与精神关怀并重。
毋庸讳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了。
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过”、“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过”,等等。
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
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
事实上,“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亦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
……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
”“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
”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两个字——“生命”。
生命是一个整体,它由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两个部分构成,前者是生命成长的理性力量,后者是生命成长的感性力量。
对于学生个体来讲,一个完整的生命是“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的统一,因而,真正的教育关怀应是知识智慧与情感关怀的统一。
最新关于高中历史德育教育的论文
一、情境体验法渗透德育教育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心去感知一些历史,逐渐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一些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古代的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木板、刻刀以及墨汁等工具,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了解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
此外,也可以在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加深体验。
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一些历史素材,也是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的。
例如,在探究“我可爱的家乡”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下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在“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渗透德育工作子高中历史新课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新课改在关注政治史之外,也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经济史与文化史当中。
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能够显示出“英雄本色”的。
所以说,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师除了要讲到屈辱中的自强以及奋进中的爱国之情外,也要讲述一些文化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也能够在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也是“英雄本色”。
比如,在探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关爱生态的讨论赛。
_的就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
这样,学生既会主动学会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教育学生要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我们的国家,历史学科所传授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历史教学内容中往往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品德,事件中的道德选择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道德行为,或者是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中的光辉时刻、伟大情怀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道德风范,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感悟和追求,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评判标准,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灌输和指导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中,可以将不同历史事件的价值评判标准进行对比和指导,比如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品德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历史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思想观念的辩证等,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不同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辨析和评判,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想反思和思想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品德。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渗透式、全方位的过程,需要教师们综合运用历史教学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
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
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
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
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
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
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1]。
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二、中学历史教学品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
因此,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中怎样落实德育(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落实德育(二)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
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
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
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
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历史教师共同努力,进行校本教研,根据莲花县志、莲花革命史等素材,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红色莲花》一书,主要叙述在1927-1949年中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莲花人民的革命活动,以及莲花的解放。
历史教学论文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历史教学论文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作者:刘洪涛概要: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
他上孝父母,下怀平民百姓,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尊奉老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
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之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爱国主义一直是历史教育的主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报国。
翻开中华民族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陳天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杨靖宇,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志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荀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
著名诗人朱自清为了临终前虽贫病交加,饿死不领美国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
诸多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一、加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美好品德教育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艰苦奋斗,为人类造福的实例举不胜举。
心忧天下的范仲淹,青年时期就有高尚情操,虽家境贫寒,但立志成才,刻苦好学,刻苦磨砺自己的意志情操。
范仲淹为官后,忧国忧民,忠于职守,在朝廷当官,敢于直谏权贵;派到西北,为巩固边关费心尽力;回到朝廷,为改革朝政,呕心沥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也是后人学习的精华所在。
李时珍为祖国医学专业历尽艰辛,寻遍千山觅草药,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一、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现实价值(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基础。
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让他们以史为鉴,形成完善的历史认知体系,丰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引导学生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
在我国高度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时期,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高度一致,二者构成互为推动的关系。
通过历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重要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稳固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共同发展。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
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历史课程遵循以唯物主义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翻开历史教材,处处展现着爱国主义素材,让学生从中充分吸收爱国主义思想。
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应用生动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例如,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习,可以感受到满目疮痍,甚至催人泪下。
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饱经风霜,既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又夹杂着内部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束缚和剥削,这也就是导致中国在那个时期沦落不堪的主要原因。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英雄,是他们逐渐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潮,是他们在国家处于历史危难时期挺身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
在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伦理学和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学科教学论文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论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论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
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
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
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
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
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
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1]。
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品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
因此,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主义五种形态,每一种形态的道德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都带有鲜明的个性。
例如封建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的伦理
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极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等。
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
但是,这仅是作为品德内容的性的一个方面。
“品德内容的性,并不能和阶级性、历史性划等号。
品德内容的性,应该是历史性、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
品德内容的性,既体现了人类道德的共同点,又包含了品德的历史、阶级、职业、民族等一系列的差异。
这种品德性的
共同点和差异性的存在,反映出品德……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2]人类道德历史发展的共性、普遍性和继承性为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内容。
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在关系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熔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主义道德大夏的基石。
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以后,才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从未有过的高度。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继承中外历史上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情操,并和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相统一,培养“四有”、“五爱”的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