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边部复杂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边部复杂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是以顺直窄小河道为主的复杂岩性油藏,由于受构造、断层、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区块内油水分布非常复杂。为满足油田开发需要,对该区块开展了油水分布特征研究。利用试油、提捞和投产井环空数据结合构造图、相带图研究了油水层判别图版,对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总结该区块油水分布特征,针对高含水井提出了有效地治理措施。

【关键词】复合油藏判别图版油水分布

1 前言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是gt构造向北倾没部分,区块内东南高西北低,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的单斜,发育四个较大的断块。主要发育顺直窄小河道,河道砂钻遇率低。从区块测井解释结果以及试油资料和提捞井资料证实,区块油水分布复杂,部分单井生产资料显示,解释为同层的井层平均含水并不高,解释为油层的井层含水并不低。油水层电测解释识别精度低,识别难度大。为保证油田开发效果,需要对该区块开展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2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砂体沉积特征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主要发育顺直窄小河道,砂体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有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体,河道砂发育,各单元都有一条宽约500m左右的主体带,该类砂体发育相对较好,井网对砂体控制的比较好。

二是无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体,发育200m左右的顺直型窄小河道,砂体连续性差,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低。

三是断续窄条带型分流河道砂体,河道砂钻遇率为20.2%,平均有效厚度比例为69.4%。河间薄层砂和表外储层以条带状或片状形式分布,尖灭区大面积分布。

四是席状砂稳定分布型砂体,为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河间薄层砂大面积分布,呈零星、断续分布,尖灭区不发育。

3 利用试油、提捞和投产井环空数据结合构造图、相带图研究油水层判别图版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由于油水层识别精度低,充分利用试油、提捞等动态资料,研究油水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深侧向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深侧向电阻率与有效厚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考虑砂体岩性影响,按照有效厚度大于等于1m和有效厚度小于1m分别绘制油水层解释图版。

3.1 有效厚度≥1米油水层判别图版

当有效厚度≥1米时,油水层与深侧向及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的响应呈线性关系,图版中水层位于回归曲线y1=11+1.56x下方,油层位于回归曲线y2=11+2.19x上方,在回归曲线y1与回归曲线y2区间出现油层同层混杂,初步定为同层区间。

3.2 有效厚度<1米油水层判别图版

对于深侧向与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的响应关系图版,在不同的区间,呈现不同的规律。在区间i(x<2.2,y<11)中,油水层分

别位于回归曲线y=-0.5+7.2x上下方;在区间ii(x<2.2,y<11)中,水层位于回归曲线y1=-3.5+4.2x下方,油层位于回归曲线

y2=-8.5+6.67x上方,在回归曲线y1与回归曲线y2区间,初步定为同层区间。

3.3 利用图版对i2区块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提高油水层识别精度

利用图版对i2区块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其中有效厚度≥1米有375个层,电测解释油层116个,同层33个,水层 226个层,从图版解释结果看,有7个层电测解释为油层,但落到了同层区间,应校正为同层,有2个同层改为油层,4个同层校正为水层,水层基本落到了水层区间,通过利用图版对油水层进行重新识别,对射孔方案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4 总结油水分布规律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发育i、i1、i2、i3四个较大的断块,不同的断块油水分布特征不同。

4.1 i断块整体表现为构造控制油水分布

i断块目前投产油水井56口,根据电测解释结果,构造高部位为纯油层,向构造低部位为同层或者水层的井有52口,做投产井含水与构造深度交汇图,可以看出构造深度-1120米以上的井,含水整体较低,低于10%的井占83.3%;而构造深度-1120米以下的井含水整体较高,符合构造油藏上油下水的分布规律。

4.2 i断块局部地区岩性与构造双重作用控制油水分布

相同构造深度分属于不同河道的两口井流体性质不同,但在同一单砂体内部符合上油下水分布规律。从沉积单元沉积相带图分析看,两口井位于两条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内,横向上两分流河道单砂体之间并不连通,岩性控制油水分布,但在同一单砂体内部受构造影响大,符合上油下水分布规律。

4.3 i1、i2、i3断块垂向油、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为岩性油藏

在i1、i2、i3井区做联井剖面,反映垂向上油、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为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受三方面因素影响:1、单一河道控制油水分布2、断层切割控制油水分布3、岩性上倾控制油水分布。

5 高含水井治理对策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目前共投产油井93口,投注水井9口。高含水井主要分布在i区块的北部构造低点和i1、i2区块。针对36口高含水井制定以下调整对策:

一是结合低产井利用,实施转注14口井。

二是对发育有效厚度,油水性质分析解释为油层,有调整潜力的井,实施补孔2口。

三是对水井投注后可受效的井,受效前实施间抽12口井。

四是无治理潜力的井,实施关井8口井。主要为位于构造低部位,联井剖面看剩余油层为水层或同层,没有补孔潜力的井。

6 结语

(1)绘制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对i2区块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提高了油水层识别精度。(2)i断块整体表现为构造控制油水分布,局部地区岩性与构造双重作用控制油水分布。(3)i1、i2、i3断块垂向油、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4)针对高含水井制定了具体调整对策。

参考文献:

[1]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编.石油测井方法与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60~68.

[2]裘亦楠,薛叔浩.油气储集层评价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42~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