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边部复杂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关键课题,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对策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油藏地质特征1. 油藏类型: 油藏可以分为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和复式油藏。
其中,构造油藏是以断裂、褶皱等构造为主要控制因素的油藏。
岩性油藏指的是无构造控制的岩石中的油藏。
而复式油藏是由两种或多种类型的油藏组成的复合油藏。
2. 油藏层位: 油藏的层位是油气资源分布的重要特征。
通常油藏开发应重点关注含油气层位,即含油气比例较高的地质层位。
同时,还需要考虑含油层位的物性、厚度、连通性等因素。
3. 油藏物性: 油藏的物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结构等因素。
这些物性参数决定了油藏的储量和开采难度。
一般来说,孔隙度和渗透率越高,油储量越大,但开采难度也相应增加。
4. 油藏地质构造: 油藏的地质构造是指研究油气藏的空间特征,包括油气藏的形态、分布、大小等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了油气分布的规律和开采的方式。
二、开发对策1. 选址: 在选择开发油藏时,需要综合考虑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条件。
对于构造复杂的油藏,选址应考虑油藏的位置和横向和纵向的控制因素,同时还需考虑开发效益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2. 井位设计: 井位设计是针对特定油藏开发条件进行布点设计,既要考虑开发效益,也要考虑开发成本。
在布点时,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类型、层位、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
3. 测井及地震勘探: 测井及地震勘探是油藏勘探开发中的重要工具,可用于研究油藏物性、地质构造等特征,确定油气资源储藏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4. 提高开采率: 提高油气开采率是油藏开发的主要目标。
其中,提高采收率和油剩余量利用是油藏开发中的关键环节,需要采用有效的开采技术来实现。
常用的技术包括水驱、气驱、泡沫驱等。
综上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类型、层位、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并采用有效的开采技术来提高开采率和采收率。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地质特征是指油藏储层的构造、岩性、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压力、原油类型等一系列地质因素。
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至关重要。
研究油藏的构造特征是必要的。
油藏的构造特征包括构造类型、构造界限、构造发育程度等。
根据构造特征可以确定油藏的形状和分布区域,从而为合理的开发提供空间范围。
对于古生代裂阜油气藏,可以采取斜插井的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率。
岩性是决定油藏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同岩性对油气的储集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可以确定其孔隙类型和孔隙度。
碳酸盐岩和砂岩是常见的储层岩性,碳酸盐岩具有孔洞和溶洞,而砂岩具有颗粒间隙和岩石间隙。
根据岩性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如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
渗透率是储层中流体渗透的能力,对于油气的采收率有着重要影响。
渗透率的高低与储层的孔隙连通性有关。
高渗透率的储层可以实现较高的采收率,而低渗透率的储层需要采用增产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储层,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
地层压力是储层中重要的力学性质之一。
地层压力对于油气开采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开发对策需要考虑地层压力的情况,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导致的开采问题。
采用人工注水的方式可以维持油藏的地层压力,提高采收率。
原油类型是决定油气开采工艺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原油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工艺。
高黏度原油需要采用热采技术,如蒸汽吞吐法或蒸汽驱逼出法。
油藏地质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非常重要。
研究油藏的构造特征、岩性、渗透率、压力和原油类型等因素,可以确定开发的空间范围、采用的开发方式和工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油藏地质特征指的是油藏地层的结构构造、油层厚度、油性及储量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油藏开发的难易程度和经济效益。
下面本文将从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对策两方面来进行详细探讨。
一、油藏地质特征1.结构构造结构构造是指地层中的岩石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油藏地质中,结构构造对油藏形成和保存有着重要作用。
结构构造对地层的储层、盖层的破坏程度,以及成因作用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2.油层厚度油层厚度是指油藏储集层的厚度,通常影响着油藏储量和开发难度。
从储量角度来看,储量主要受油层面积和厚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油层厚度是评估油藏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油藏油性油藏油性是指油层中石油的组成及烃类成分的比例。
不同类型的油藏油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油的轻重质比例,轻质油的开发相对容易,在炼油过程中也更具有经济价值。
4.储量储量是指某个油藏中含有的可采储量,是评估一个油田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主要指标。
油藏的储量与油藏面积、油层厚度、油性及渗透率等因素有关,评估储量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二、油藏开发对策1. 提高采收率对于油田管理者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的长期目标。
采用先进的采油技术和设备,如增产、提高油井质量,改善原油品质等,可以提高采油效率和采收率。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
开发者应该密切关注科技进步,采用新型设备和技术,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技术难题和技术挑战。
3. 合理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开发者应该根据不同储量、油性、渗透率等特征,合理规划生产和开发方案,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4. 降低成本油藏开发需要大量的投入,在保障生产和开发效率的同时,开发者也应该注重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可以通过选用低成本设备、合理采用能源以及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来实现。
总结: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对策是油藏开发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开发者需要借助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降低开发成本,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油藏地质特征是油藏开发的基础,了解油藏地质特征以及开发对策的研究,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对策。
1.储层岩性储层岩性是指油藏中储集物所在的岩层特征,包括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
油藏根据储层岩性的不同,分为碳酸盐岩油藏、砂岩油藏、页岩油藏等,储层岩性对油藏的开发有重要的影响。
2.构造特征构造特征包括油藏的构造类型、形态、分布规律等,主要影响油藏的地质结构以及储层孔隙结构等,是油藏形成和储集物分布的重要原因。
3.油藏烃源岩油藏烃源岩是指能够成为油藏来源的岩石,主要包括烃源岩和热气体源岩,对油藏的形成和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层、褶皱、岩浆岩等地质构造特征,对油藏形成、储层好坏、油气分布、油藏性质等有直接影响。
1.确定开发方案确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是油藏开发的首要任务,应充分考虑油藏规模、储层岩性及厚度、地质构造等因素,采取适当的开发方式,提高油田的产能。
2.提高注水压力注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提高油田产能的方式,通过提高注水压力,可以增加储层岩石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加速油藏开采速度。
3.优化井网布局油田开发之前需要优化井网布局,即根据油藏特征,制定合理的钻井规划以及合理布置井网,保证钻井效率的同时,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益。
4.加强油藏保护措施加强油藏保护措施,包括对油藏的监测、力求减少地面破坏、适当降低采油压力等,可以保护油藏,延长油藏寿命。
综上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对策的研究对于油田开发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其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油藏保护措施,以最大化地利用油藏资源,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
油水分布规律
油水分布规律一、引言油水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储层评价等领域。
在研究油水分布规律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岩石物性、地质构造、流体运移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二、岩石物性对油水分布的影响1. 孔隙度和渗透率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影响油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孔隙度指的是岩石中空隙所占的比例,而渗透率则是指岩石中流体运动的能力。
当孔隙度较大且渗透率较高时,岩石可以容纳更多的流体,因此容易形成含油或含水层。
2. 岩性不同类型的岩石对于油水分布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碳酸盐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其中形成含油层相对容易;而页岩等非常规储层则需要通过压裂等技术才能实现有效开发。
3. 孔隙结构岩石的孔隙结构也会影响油水分布。
例如,孔隙较小的岩石更容易形成含水层,因为水分子相对较小,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这些细小的孔隙中。
三、地质构造对油水分布的影响1. 地层倾角地层倾角是指地层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斜坡或倾斜地层中,由于重力作用,含水层通常会向低处流动,形成含水带;而含油层则可能会向高处堆积。
2. 断裂和褶皱断裂和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在其中也经常出现含油或含水层。
断裂带通常会形成一些“漏斗状”结构,其中含有大量的流体;而褶皱带则可能会形成一些“背斜”等结构,在其中也可能存在大量的油气储藏。
四、流体运移对油水分布的影响1. 流体性质不同性质的流体在运移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轻质烃类在运移过程中通常会向上运动,因此容易聚集在天然气层中;而重质烃类则通常会向下运动,聚集在含油层中。
2. 流体压力流体压力也是影响油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当含水层的压力较高时,水分子会向低压区域移动,因此容易形成含水层;而当含油层的压力较高时,则可能会形成高压油藏。
五、结论综上所述,岩石物性、地质构造和流体运移等因素都对油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勘探开发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有效开发。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
浅谈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一、引言油藏地质特征是指油藏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
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对于有效开发和利用油藏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展开讨论,探索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油藏地质特征来实现高效开发。
二、油藏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油气藏分布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
在不同地质构造下,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集规律也不尽相同。
在构造复杂的叠加地层中,常容易形成复杂的层内构造,使油气藏分布不规则,储量分布不均匀。
而在构造单纯的地层中,储量分布较为均匀,利于开发。
2. 岩性特征岩性特征是指储集油气的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砂岩、页岩、石灰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储集和流动有不同的影响。
在砂岩中形成的油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通常较高,易于开发。
而在页岩或石灰岩中形成的油气藏,储集条件相对较差,开发难度较大。
3. 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储集油气的空隙结构。
孔隙结构对油气的储集和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孔隙度越高,渗透率越大,储层越好。
而孔隙度较低、孔隙相连性较差的储层,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4. 流体性质流体性质包括油气的地质性质、流体流动特性等。
不同类型的油气在地下储集条件及开发利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稠油的开发技术要求与普通原油有很大不同,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
三、开发对策研究1. 综合勘探技术为了更好地理解油藏地质特征,需要综合运用地震勘探、测井分析、岩心分析等多种勘探技术,全面了解储层的地质特征。
通过综合勘探技术,可以高效获取储层的地质属性,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高效开发技术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油气藏,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技术。
对于孔隙度高、渗透率大的砂岩储层,可以采用常规注水开采技术;而对于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页岩储层,则需要开发钻井、压裂等技术。
针对不同的地质特征,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开发技术,以实现高效开发。
刍议测井技术与复杂岩性储层的油气评价
刍议测井技术与复杂岩性储层的油气评价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测井技术发展已愈来愈迅速,高分辨阵列感应、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为研究地层各向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新的过套管井测井仪器,如电阻率、新型脉冲中子类测井仪、电缆地层测试及永久监测等现代测井技术可以在套管井中确定地层参数,精细描述油藏动态变化;随钻测井系列也不断增加。
关键词:测井技术油井引言在测井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不少油田出现了一批具有突破意义的测井评价成果,即通过一口或数口关键井的精细解释,基本搞清油藏的构造、储层特性、裂缝以及油气分布的整体地质特征。
例如,通过油井的精细解释,取得桩西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的突破性认识;通过油井的精细解释,基本搞清王庄油田岗片麻岩潜山油藏的裂缝分布、储层模型,确定油水界面和布井方式;通过温泉井的测井分析,为搞清川东温泉井区的高陡构造形态提供直接的依据等等。
成功的评价实例告诉我们,要把关键井的精细解释尽量定位在以搞清油藏主要地质特征这一目标层次上,通过搞好关键井的精细解释,努力实现储层和油藏特性的整体评价。
油气层的识别与评价是测井地层评价的核心,当前要针对我国复杂的地质特点,解决好复杂岩性和复杂储层的油气评价。
可以这样认为,如何发挥现有技术的优势,并努力去开发受岩性及地层水矿化度影响甚小的复电阻率测井技术,同时对电阻率测井方法进行必要的改善,那么,目前困扰测井油气评价的疑难课题基本上都将得到较好解决,在裂缝性储层的油气识别方面也会有较大突破。
二、几种测井技术1、电阻率测井技术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哈里伯顿的HRAI-X由1个发射器和6个子阵列接收器组成,每个子阵列有1对接收器(主接收器和补偿接收器)。
线圈间距选择上确保子阵列接收器的固有探测深度接近设计的径向探测深度,所有子阵列接收器均位于一侧,具有5个径向探测深度和3个工作频率。
除了感应测量外,还采集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和探头温度。
边底水火山岩油藏开发特点与对策
以垂向裂缝为主,水平方向的裂缝相对发育较差,因此油气藏在开采
过程中,油井出现暴性水淹。例如滨674-3井于1998年6月投产,初产
油17吨,含水2%。该井一直高产低含水平稳生产,累油6.7万吨,直
到2007年6月含水从7%上升至98%,暴性水淹关井。
3 治理对策及效果
由于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但规模小、初始产量高且递减快、 储集类型和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目前,对该类油藏的系统研究方法 相对缺乏,勘探开发技术尚不完善。构造低部位排液技术是针对于边 底水活跃火成岩油藏开发难题上提出一项先导性开发技术。通过近年 来水淹图对比分析,弄清了滨674块水淹方向,水锥突进方向来自单 元的东南部。因滨674块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单斜构造,位于东南方 向的油井先水淹。通过帅选后,制定滨674-11井下45立方米小电泵排 液,有效控制来自东南部的水体上升速度,甚至降低水体的水位,使 得原先较高部位也被水淹的基质岩体中的剩余油动用起来。滨674- 11实施电泵排液后,实现了周围较高构造部位的油井滨674-12、
图3 滨674块水淹图
图4 滨674块单井开采图
(3)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呈直角式上升。滨674块边底水火
山岩油藏有发育的高角度裂
缝,当油井出现边底水锥进
开始含水以后,含水一般上
升很快,尤其是一些处于构
造低部位和油水界面附近的
油井,不少油井1 ̄2年内含
水即达90%以上而出现水淹
(见图5)。例如滨674-11
地面原油粘度在3000 ̄10000mpa.s
之间。火成岩孔洞发育,呈蜂窝
状,连通性较好,局部孔隙充填
石英,孔隙中含油饱满,孔隙度
24.6%,渗透率28.27×10-3μm2,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是地球深部岩石中储藏着的天然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构造,对于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类型、构造特征、储集岩性质、岩性特征等,而油藏的开发对策则需要根据地质特征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
本文将从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油藏地质特征1.油藏类型油藏类型主要包括凹陷型油气藏、构造圈闭型油气藏、裂缝型油气藏等。
凹陷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沉积盆地的洼地区域内,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而成的藏层;构造圈闭型油气藏是由断层或褶皱等构造圈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构造圈闭地质构造特点;裂缝型油气藏是由岩石裂缝内积聚而成的,形成对裂缝结构具有一定特殊性质。
2.构造特征油藏的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构造形态、构造构造及构造演化等。
构造形态主要指构造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分布等;构造构造是指构造的构成要素,包括褶皱、断层、褶皱断层等;构造演化是指构造在地质变动中的演化历程,包括形成、发展和消亡等。
3.储集岩性质储集岩性质主要包括岩石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等。
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对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渗透率则决定了岩石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4.岩性特征岩性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成分和物理性质等。
岩石的成分对其性质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物理性质则决定了岩石的物理特征和工程性能。
二、油藏开发对策1.合理勘探对于不同类型的油气藏,需要采取不同的勘探方式和技术。
对于凹陷型油气藏,可以采用地震勘探、地面地质调查等方式;对于构造性油气藏,可以采用测井、垂直井开发等方式;对于裂缝型油气藏,可以采用水平井开发等方式。
2.科学开发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制定科学和合理的开发对策。
对于不同的油气藏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包括合理布局井位、合理设计井网、控制注水开采比例等。
3.环保开发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
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
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一、油藏地质特征油藏地质特征是指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孔隙结构、渗透性、地层厚度、地下水条件等因素对油气运聚和保存的影响。
良好的地质特征是油气储量丰富、开发效果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对于油气的聚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地质构造条件会导致油气的富集区域有所不同。
背斜、凹陷等地质构造对于油气的形成和积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油田的地质构造特征,确定有利于油气富集的地质构造区域,以便指导勘探工作的展开。
2. 岩性特征岩性特征对于储层岩石的渗透性、孔隙度等属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岩性特征会导致储层的物性参数有所不同,因此在勘探中需要充分了解油气层的岩性特征,以便确定合适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3. 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孔隙结构和渗透性是储层岩石的重要物性参数,对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具有关键的影响。
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会导致储层的储量和生产率有所不同。
了解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分布规律,对于确定油气勘探和开发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地层厚度地层厚度是储层的另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对于油气的储集和生产率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层厚度越大,储量和生产率就越高。
因此在勘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储层的地层厚度分布规律,选择合适的钻探位置和方向。
5.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条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的运移和压力变化会影响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在油气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确保油气的安全开发。
二、油藏地质开发对策1. 根据地质特征合理部署钻探工作根据油藏的地质特征,合理部署钻探工作是油气勘探的首要任务。
只有在了解了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孔隙结构、渗透性、地层厚度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钻探位置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开展勘探工作。
2. 合理确定开采技术和方案根据油藏的地质特征,合理确定开采技术和方案是油气开发的关键。
油田储层特征研究报告
油田储层特征研究报告概述本文旨在对油田储层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油田地质条件、储层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方面的分析来全面了解油田储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油田储层特征,可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油田地质条件概述油田地质条件是储层特征的基础,对油田的开发和产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选取了某油田作为研究对象,该油田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含油气层和封盖层构成。
油田受热运动、古气候和构造演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储层类型。
储层岩性研究储层岩性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原油的储集与流动具有较大影响。
本文对油田的储层岩性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根据岩性的不同,储层可分为沉积岩储层、岩溶储层和裂缝储层。
沉积岩储层具有丰富的孔隙和储层连续性好的特点,适合油藏的储存与输送。
岩溶储层则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裂隙、溶蚀缝合和空洞等孔隙型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适合高效开发。
裂缝储层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和节理裂隙等岩石裂隙型储层,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是常用的勘探目标。
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油田储层性质的重要指标,对储层的储油和输送能力有直接影响。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总体积与储层岩石体积之比。
渗透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压力下流体通过储层岩石的能力。
通过对油田储层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分析,本文得出了油田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
结果显示,油田储层孔隙度在10%至20%之间变化,渗透率在1×10-4至1×10-3mm^2之间。
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属于中等水平,适合进行油藏开发和生产。
储层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油田储层特征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影响因素:1.地质构造:油田的地质构造对于储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活动会导致储层的抬升、弯曲和断裂,进而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
2.岩石类型: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
构造_岩性油藏油水微观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探讨
图 1 油藏油水垂向分布图
界面,界面以上产纯油,界面以下油水同出或产纯水
Fig. 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water in a reservoir
[收稿日期]2010 - 09 - 24;[修订日期]2011 - 01 - 06;[责任编辑]郝情情。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 超低) 渗透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资助( 2007BAB17B00) 。
3.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区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 4.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பைடு நூலகம்0027)
[摘 要]在对油水接触面形态和油水过渡带厚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北盆地
花 17 断块为例,结合油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了构造 - 岩性油藏中油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在实际油藏中油水接触面是一个呈波状起伏的面,其在自由水面以上的高度随残余油饱和度
压力。
将( 8) 式和( 10) 式代入( 9) 式可得油水过渡带
厚度为:
H = 5. 83[( PSwir ) L - ( PSor ) L] ρw - ρo
( 11)
( 11) 式可见,油水过渡带厚度仅与束缚水饱和度
和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毛管压力有关,二者相差越大,过
渡带厚度越大。对于高渗透储层或者储层中相对高渗
常,砂体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物性较差( 表 1) , 如花 17 - 3 井、花 17 - 19 井、花 17 - 27 井、花 17 - 28 井等; 河道中央微相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附 近,一般能保证具有充分的砂质碎屑沉积。其砂地 比大于 0. 5,且越靠近主流线砂地比越高,砂岩相对
岩性油气藏形成研究与分析
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 成藏条件、
分布规 律 、 成 藏机 理 、 分布预 测方法 和技 术 , 特别 是成 因机理 ( 包括 地质 条件 、 动 力、 相态、 排驱 方 向及 含油 气性等) , 国 内外学 者做 了大量 的研究 , 取得 了创 造性
镜体的两端, 往往泥质含量增多, 渗透性变差; 而向砂岩体主体 , 泥质减少 渗透
性 变好 , 形成透 镜 体 、 岩性 尖 灭 圈闭或 物性 封 闭圈 闭等 。 除砂岩 相变 形成 圈 闭 外, 碳 酸盐岩 ( 粒屑 灰岩 ) 也可 由于岩性 改变而 形成岩 性圈 闭 , 如 生物礁 油气藏 。 在 成岩 和后 生作用 期 间 , 由于此 生作用 使原 生的 岩性 圈闭发生 变化 , 并使储 集 层 的一 部分 变为 非渗透 岩层 , 或 使非 渗透层 中的一部分 变为 渗透性 岩层 , 形成 岩 性圈闭 。 如 在厚层 砂岩 中 , 由于 渗透 性不均 , 也可在 低渗透 砂岩 中出现局 部高 渗透带 。 在碳 酸盐岩 地区 , 由于易 于发生 溶蚀和 此生作 用 , 故 容易在成 岩 阶段形
工 业 技 术
I 叠
岩性 油 气 藏 形 成研 究 与 分 析
王爱青 闫 红 刘 群英
( 胜 利 油 田滨 南采 油厂 2 5 6 6 0 0 ) [ 摘 要] 对 于岩 性油 气藏 的研 究主 要是 在 1 9 6 6 年美 国著名 石 油学 家莱 复生提 出勘探 隐蔽 圈 闭以来 , 世界各 国 都加 强 了地 层 不整 合 、 岩性 及古 地貌 等 圈闭 的 油气 勘探 。 岩 陛油气 藏是含油 气 盆地进入 中后 期勘探 阶段 的主要勘 探 目标 , 在世 界含 油气盆地 的勘 探 中取 得 了突破 陛成果 , 国内外 发现 了许 多大 、 中型油气 藏( 田) 。 在 中 国东 部盆 地 , 特别是 松 辽盆地 和渤 海湾盆 地 , 随着勘 探程 度 的提高 , 勘探 的难 度也 不断 增加 , 岩性 油气 藏的勘 探变得 日趋 重要 , 已成为 增加油 气储 量的 重要 方 向。 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从成藏动力系统、 成藏模式 、 成藏主控因素等方面对岩性油气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最后 分 析指 出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自己的认 识 。 [ 关键词】 岩性 圈 闭 ; 岩性 油气 藏 ; 成藏 机理 ; 成藏模 式 ; 成 藏控 制 因素 中图分类 号 : P 6 3 1 . 2 +2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4 ) 0 6 -0 3 5 8 - 0 1
不同类型储层油藏地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类型储层油藏地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尚店油田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近东西向、西高东低的鼻状构造。
该油田具有断层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多、油水关系复杂、层间差异大的特点,属于中渗透为主的复杂断块油田。
按沉积相类型划分:滨浅湖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生物礁相、火成岩相等。
关键词石油;地质1概况1.1地层发育情况尚店油田自下而上发育: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受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地层抬升,造成两次沉积间断,即沙四段顶部和东营组顶部普遍遭受剥蚀。
1.2沉积特征尚店油田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其北部为滨县凸起,西北部为林樊家突起,南为里则镇洼陷,因此处于凸、凹之间,距离物源较近。
沙四段沉积末期,由于受济阳运动的影响,地层抬升,沙四段顶部地层普遍遭受剥蚀,之后下降接受沙三、二、一段及东营组沉积,地层逐层超覆。
东营组沉积末期,受东营运动的影响,地层再次抬升,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地层普遍遭受剥蚀,之后再次下降接受馆陶组沉积。
由于两次构造运动,造成湖盆大小、水体深度及古地形等差异。
因此,沉积类型丰富。
1.3储层物性特征统计尚店9口取心井近千块化验分析资料,馆陶组储层岩性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孔隙度32.5%,渗透率428×10-3μm2,碳酸盐含量5.9%,泥质含量10.2%,粒度中值0.14mm,分选系数1.8。
因此,馆陶组为特高孔、中渗储层。
1.4储层成因分析由于受构造位置、沉积环境的影响,造成不同类型储层特征差异很大。
1)到目前为止,胜利油区第三系生物礁仅见于沙四上亚段,这主要有以下原因:(1)沙四上亚段间歇海浸,造成属于海相的造礁管藻生物在湖泊中繁殖;生物礁灰岩主要分布在水浅,温度较高,透光性好,含氧充足,有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热带浅而动荡的水区。
(2)古隆起区有利于礁体形成。
通过对现代礁分析,礁在沉积古地形高的基础上,在海浸的地质背景下发生的,处于沙四上亚段淡化湖泊中的生物不如海洋中的生物丰富,不能通过生物沉积而迅速造出碳酸盐,只能借居古地形高地。
油田边部复杂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油田边部复杂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摘要】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是以顺直窄小河道为主的复杂岩性油藏,由于受构造、断层、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区块内油水分布非常复杂。
为满足油田开发需要,对该区块开展了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利用试油、提捞和投产井环空数据结合构造图、相带图研究了油水层判别图版,对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总结该区块油水分布特征,针对高含水井提出了有效地治理措施。
【关键词】复合油藏判别图版油水分布1 前言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是GT构造向北倾没部分,区块内东南高西北低,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的单斜,发育四个较大的断块。
主要发育顺直窄小河道,河道砂钻遇率低。
从区块测井解释结果以及试油资料和提捞井资料证实,区块油水分布复杂,部分单井生产资料显示,解释为同层的井层平均含水并不高,解释为油层的井层含水并不低。
油水层电测解释识别精度低,识别难度大。
为保证油田开发效果,需要对该区块开展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2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砂体沉积特征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主要发育顺直窄小河道,砂体分成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有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体,河道砂发育,各单元都有一条宽约500m 左右的主体带,该类砂体发育相对较好,井网对砂体控制的比较好。
二是无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体,发育200m左右的顺直型窄小河道,砂体连续性差,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低。
三是断续窄条带型分流河道砂体,河道砂钻遇率为20.2%,平均有效厚度比例为69.4%。
河间薄层砂和表外储层以条带状或片状形式分布,尖灭区大面积分布。
四是席状砂稳定分布型砂体,为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河间薄层砂大面积分布,呈零星、断续分布,尖灭区不发育。
3 利用试油、提捞和投产井环空数据结合构造图、相带图研究油水层判别图版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由于油水层识别精度低,充分利用试油、提捞等动态资料,研究油水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研究表明深侧向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深侧向电阻率与有效厚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考虑砂体岩性影响,按照有效厚度大于等于1m和有效厚度小于1m分别绘制油水层解释图版。
石油储层岩性解释与油气分布规律分析
石油储层岩性解释与油气分布规律分析石油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分布规律与储层岩性密切相关。
在石油勘探中,储层岩性解释是确定油气存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储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储层岩性解释的基本原理储层岩性解释是通过分析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相特征以及地质构造等来判断储层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
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岩相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颗粒组成、结构特征、孔隙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在储层岩性解释中,地震资料是重要的研究工具。
地震反射波形特征可以反映地下岩石的界面情况,通过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可以揭示地下构造和储层性质的分布规律。
此外,地球物理测井数据也是储层岩性解释的重要依据,如测井曲线的走向、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可以对储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二、储层岩性解释的方法和技术储层岩性解释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解释、岩心分析、地球物理测井和岩相解释等。
地震解释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地震反射剖面的特征,可以判断储层的厚度、岩性和构造特征。
岩心分析是指对钻井岩心进行取样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分析岩心的颗粒组成、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可以对储层的特性进行详细研究。
地球物理测井是指利用地下探测仪器对井眼周围的地层进行物理测量,通过分析测井曲线的特征和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断储层的岩性、厚度和含油气程度。
岩相解释是通过对储层岩石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识别各类岩石组合的规律性,从而推测出储层的岩性分布。
三、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是指油气在地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石油勘探中,油气分布规律分析是确定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富集区的过程,也是评估油气资源量和判断储层开发潜力的依据。
油气在地下的分布与储层岩性密切相关。
储层岩石中的孔隙和储集空间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层位,而岩性与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有着密切关系。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岩性通常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是主要的油气富集区。
复杂断块油藏优化调整注水对策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优化调整注水对策研究作者:向进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TP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340-010.前言齐2411块位于曙光油田南部,自下而上共发育杜家台、莲花和大凌河三套层系,纵向上砂体继承性差,平面上储层展布不连续,且区域内断裂系统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是典型的复杂断块。
自1985年投入开发以来,三套层系采用一套开发井网,导致平面上注采井网不完善、纵向上动用不均,区块开发效果差。
2016年开始精细注水对策研究及实践,区块日产油由31吨上升到最高的83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概况1.1油藏概况齐2411块位于曙光油田南部,油藏类型为构造、构造—岩性、岩性油藏三种类型。
纵向发育有三套含油层系,杜家台、莲花和大凌河油层。
含油面积3.4Km2,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4.7m,原油地质储量870×104t。
1.2开发现状截止2015年,区块油井19口,开井9口,开井率47.4%,日产油31t,综合含水68.5%,采油速度0.15%,采出程度7.88%,注水井8口,开井4口,日注水287t,累计产油68.59×104t,累计注水253.10×104t,累积注采比0.94。
1.3存在主要问题1.3.1油井开井率低,井网完善程度低。
截止2014年底,齐家油井共19口,开井9口,开井率仅为47.3%;水井共8口,开井4口,开井率仅为50%。
1.3.2水驱效果差、采收率低。
利用齐家水驱特征曲线、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含水与采出程度曲线等多种方法,预测采收率,最终采收率仅9.8%,与常规同类油藏30%对比,相差较大。
2治理对策研究造成齐2411块开发效果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也是改善其开发效果的主要技术难点。
(1)含油层系多:自下而上共发育三套含油层系,16个砂岩组,46个小层。
(2)构造复杂:内部的细微构造不够落实,认识程度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边部复杂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是以顺直窄小河道为主的复杂岩性油藏,由于受构造、断层、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区块内油水分布非常复杂。
为满足油田开发需要,对该区块开展了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利用试油、提捞和投产井环空数据结合构造图、相带图研究了油水层判别图版,对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总结该区块油水分布特征,针对高含水井提出了有效地治理措施。
【关键词】复合油藏判别图版油水分布
1 前言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是gt构造向北倾没部分,区块内东南高西北低,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的单斜,发育四个较大的断块。
主要发育顺直窄小河道,河道砂钻遇率低。
从区块测井解释结果以及试油资料和提捞井资料证实,区块油水分布复杂,部分单井生产资料显示,解释为同层的井层平均含水并不高,解释为油层的井层含水并不低。
油水层电测解释识别精度低,识别难度大。
为保证油田开发效果,需要对该区块开展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2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砂体沉积特征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主要发育顺直窄小河道,砂体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有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体,河道砂发育,各单元都有一条宽约500m左右的主体带,该类砂体发育相对较好,井网对砂体控制的比较好。
二是无主体带的顺直型分流砂体,发育200m左右的顺直型窄小河道,砂体连续性差,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低。
三是断续窄条带型分流河道砂体,河道砂钻遇率为20.2%,平均有效厚度比例为69.4%。
河间薄层砂和表外储层以条带状或片状形式分布,尖灭区大面积分布。
四是席状砂稳定分布型砂体,为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河间薄层砂大面积分布,呈零星、断续分布,尖灭区不发育。
3 利用试油、提捞和投产井环空数据结合构造图、相带图研究油水层判别图版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由于油水层识别精度低,充分利用试油、提捞等动态资料,研究油水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研究表明深侧向电阻率与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深侧向电阻率与有效厚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考虑砂体岩性影响,按照有效厚度大于等于1m和有效厚度小于1m分别绘制油水层解释图版。
3.1 有效厚度≥1米油水层判别图版
当有效厚度≥1米时,油水层与深侧向及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的响应呈线性关系,图版中水层位于回归曲线y1=11+1.56x下方,油层位于回归曲线y2=11+2.19x上方,在回归曲线y1与回归曲线y2区间出现油层同层混杂,初步定为同层区间。
3.2 有效厚度<1米油水层判别图版
对于深侧向与自然电位/泥浆电阻率的响应关系图版,在不同的区间,呈现不同的规律。
在区间i(x<2.2,y<11)中,油水层分
别位于回归曲线y=-0.5+7.2x上下方;在区间ii(x<2.2,y<11)中,水层位于回归曲线y1=-3.5+4.2x下方,油层位于回归曲线
y2=-8.5+6.67x上方,在回归曲线y1与回归曲线y2区间,初步定为同层区间。
3.3 利用图版对i2区块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提高油水层识别精度
利用图版对i2区块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其中有效厚度≥1米有375个层,电测解释油层116个,同层33个,水层 226个层,从图版解释结果看,有7个层电测解释为油层,但落到了同层区间,应校正为同层,有2个同层改为油层,4个同层校正为水层,水层基本落到了水层区间,通过利用图版对油水层进行重新识别,对射孔方案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4 总结油水分布规律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发育i、i1、i2、i3四个较大的断块,不同的断块油水分布特征不同。
4.1 i断块整体表现为构造控制油水分布
i断块目前投产油水井56口,根据电测解释结果,构造高部位为纯油层,向构造低部位为同层或者水层的井有52口,做投产井含水与构造深度交汇图,可以看出构造深度-1120米以上的井,含水整体较低,低于10%的井占83.3%;而构造深度-1120米以下的井含水整体较高,符合构造油藏上油下水的分布规律。
4.2 i断块局部地区岩性与构造双重作用控制油水分布
相同构造深度分属于不同河道的两口井流体性质不同,但在同一单砂体内部符合上油下水分布规律。
从沉积单元沉积相带图分析看,两口井位于两条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内,横向上两分流河道单砂体之间并不连通,岩性控制油水分布,但在同一单砂体内部受构造影响大,符合上油下水分布规律。
4.3 i1、i2、i3断块垂向油、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为岩性油藏
在i1、i2、i3井区做联井剖面,反映垂向上油、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为岩性油藏。
油水分布受三方面因素影响:1、单一河道控制油水分布2、断层切割控制油水分布3、岩性上倾控制油水分布。
5 高含水井治理对策
g油田北部外扩区块目前共投产油井93口,投注水井9口。
高含水井主要分布在i区块的北部构造低点和i1、i2区块。
针对36口高含水井制定以下调整对策:
一是结合低产井利用,实施转注14口井。
二是对发育有效厚度,油水性质分析解释为油层,有调整潜力的井,实施补孔2口。
三是对水井投注后可受效的井,受效前实施间抽12口井。
四是无治理潜力的井,实施关井8口井。
主要为位于构造低部位,联井剖面看剩余油层为水层或同层,没有补孔潜力的井。
6 结语
(1)绘制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对i2区块投产井层进行二次解释,提高了油水层识别精度。
(2)i断块整体表现为构造控制油水分布,局部地区岩性与构造双重作用控制油水分布。
(3)i1、i2、i3断块垂向油、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
(4)针对高含水井制定了具体调整对策。
参考文献:
[1]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编.石油测井方法与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60~68.
[2]裘亦楠,薛叔浩.油气储集层评价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