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症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心悸的鉴别诊断

中医心悸的鉴别诊断

中医心悸的鉴别诊断嘿,咱今天聊聊中医里心悸的鉴别诊断哈。

咱先说说啥是心悸呢。

有一回啊,我一个朋友,突然就跟我说他心里老是慌慌的,感觉心脏跳得特别快,还特别有力。

他就问我:“我这是咋啦?不会是有啥大病吧?”我一听,这不就有点像心悸嘛。

中医里鉴别心悸可有不少招呢。

首先得看看是不是心虚胆怯型的。

这种啊,一般人胆子比较小,容易受惊吓。

我就想起我另一个朋友,有次看了个恐怖电影,吓得不行。

从那以后,就老是觉得心里不踏实,有点动静就吓得心脏乱跳。

这就有点心虚胆怯的意思。

要是这种情况呢,就得想办法壮壮胆子,调理调理心神。

还有一种是心血不足型的。

这种人呢,可能脸色比较苍白,容易疲劳。

我有个亲戚就是这样,整天看着没精神。

她说有时候就感觉心脏跳得没劲儿,还头晕。

这可能就是心血不足啦。

得补补血,养养心。

再有就是阴虚火旺型的。

这种人可能会觉得口干舌燥,晚上睡觉还容易出汗。

我认识一个大哥,特别爱熬夜。

有段时间就老是心悸,还上火。

去看中医,人家就说他是阴虚火旺。

得注意休息,降降火。

另外,还有水饮凌心型、痰火扰心型啥的。

水饮凌心型的可能会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来。

痰火扰心型的可能会比较烦躁,容易发脾气。

咱要是觉得自己有心悸的症状啊,可不能瞎猜,得去找中医看看。

人家中医大夫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判断出是哪种类型的心悸,然后对症下药。

我那个一开始觉得心悸的朋友,后来就去看了中医。

大夫给他把了把脉,问了问情况,说是有点心虚胆怯,加上最近压力有点大。

就给他开了一些中药,还让他多休息,放松心情。

我朋友听了大夫的话,调整了一段时间,果然心悸的症状就好多了。

所以啊,咱要是有心悸的问题,别害怕,找对方法就能解决。

嘿嘿,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心脏。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1. 概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难受到行为需要静止来平缓)(心肺都参与气的生成,所以有些患者心悸时呼吸憋闷)2. 鉴别诊断:心悸特点: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伴有乏力烦躁、头晕耳鸣、失明健忘等,主要由于情志诱发。

(1)【简答题】区别惊悸和怔忡:①惊悸:与情绪因素有关,由骤遇惊恐,过度紧张等诱发,实证多,多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发发作时如常人。

②怔忡: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心气虚则劳动耐量下降,动动就累了),无明显诱因亦可发生,不能自控,活动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呈持续性,病情较重,平素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2)奔豚:是癔症(由于心理问题引起),自觉有气向上顶,有时间杂恶心、呃逆等。

3. 《丹溪心法》认为心悸与虚和痰有关,治疗用朱砂安神丸。

《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导致心悸,用血府逐瘀汤(胸闷不能按,晚上睡觉不能盖被子)。

4. 病因:情志波动(惊)、体虚劳倦(水饮凌心射肺等)、感受外邪、饮食药物。

5. 基本病机:(心神不安——病性分虚、实)气血阴阳亏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邪扰心神(痰火,水饮——饮邪上泛凌心,淤血),心神不宁。

6.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7. 【备注】(痰和饮的概念:饮是清稀流动的,痰是黏稠的。

)(阴虚患者多夹火——舌红少苔脉细数,日久则生痰;阳虚患者多夹饮——喘、肿、夜间不能平卧)8. 治则:补虚泻实安神(养心安神/ 重镇安神——矿物药物,往下走)9. 证型:【备注】1. 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心气虚则悲,故心虚的患者常觉不开心),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本方组成:由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可开九窍)、龙齿组成。

加减配伍:①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②兼见心阳不振--加肉桂、炮附子;③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④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⑤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⑥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心悸的鉴别诊断

心悸的鉴别诊断
添加副标题
心悸的鉴别诊断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心悸的基本概念
03 心悸与心律失常的 鉴别诊断
04 心悸与心脏神经官 能症的鉴别诊断
05 心悸与其他疾病的 鉴别诊断
06 心悸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添加章节标题
心悸的基本概念
心悸的定义
心悸是一种主 观感觉表现为 心跳加快、心 慌、心悸等症
病因:血糖过低 低于正常值
检查:血糖检测、 心电图等
治疗:补充葡萄 糖提高血糖水平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加快心跳加速 心悸:心悸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心跳加速、心慌、胸闷等 鉴别诊断: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缓解心悸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焦 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相 关疾病
心悸的日常护理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和酒精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心悸患者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和紧张
状。
心悸可以是生 理性的也可以 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心悸通 常由运动、情 绪激动、饮酒、 咖啡因等引起。
病理性心悸通 常由心脏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 进、贫血等疾
病引起。
心悸的症状表现
心慌、心跳加速 胸闷、气短 头晕、乏力 心前区不适或疼痛 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
心悸的病因分类
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 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心悸ppt课件

心悸ppt课件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 缓解压力。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缓解心悸症 状的目的。
按摩疗法
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有助于缓解心悸症状。
音乐疗法
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状态,减轻心悸 症状。
06
误区二
忽视伴随症状。心悸的伴随症状对于诊断具有重要 意义,忽视这些症状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避免策略
出现心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医生应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避免盲目自行用药或听信偏 方治疗。
04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建议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病因治疗
临床表现
心悸患者常描述为心跳加速、心跳 过重、心跳不规律等,可伴有胸闷、 气短、乏力等症状。
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现状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病率较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 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中心悸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危害程度
心悸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前兆,如心律失常、 冠心病等。长期心悸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和实践
01
02
03
04
合理饮食
倡导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 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适量运动
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游泳、慢跑等。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心悸

心悸

3、心悸的诱因:
心悸在吸烟、饮酒、饮浓茶、饮咖啡、使用某些药物 (麻黄碱、氨茶碱、肾上腺素、阿托品、甲状腺素片等)、 精神紧张、受惊吓时出现,也与气候、环境、体位、体力 活动有关,或器质性心脏病发作。
4、心悸伴随症状:
1、伴胸痛: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亦可见于心脏神 经官能症 2、伴发热:可见于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3、伴晕厥或抽搐:可见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 综合征 4、伴面色苍白:多见于贫血 5、伴有发绀:多见于心力衰竭、休克、先天性心脏病 6、伴冷汗、手足冰凉、麻木:见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症 7、伴消瘦或多汗: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或其他 肿瘤 8、伴呼吸困难、胸闷: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治疗心悸常用药物的护理
药物分类 药物名称 药理作用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抑制 剂
马来酸依那普 利(依苏) 降压,同时保持 心肌收缩力,改 善心脏功能
不良反应 监测要点
少数人可出现 监测血压,预防 低血压发生 头痛、头晕、 嗜睡、疲劳、 口干、上腹部不 适、恶心、心悸、 胸闷、咳嗽、皮 疹,血压过低等
治疗心悸常用药物的护理
药物分类 药物名称 药理作用
β受体阻滞
酒石酸美托洛 尔(倍他乐 克); 富马酸比索洛 尔(康忻) 减轻心肌耗氧量, 减轻心肌缺血, 促进氧的释放, 增加组织供氧, 抑制缺血时血小 板聚集,改善心 肌血液循环
不良反应 监测要点
引起低血压,心 动过缓,心力衰 竭等,并加重哮 喘与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糖尿病 患者可能引起低 血糖、乏力。 在给药前测量患 者心率,当心率 低于50次/分钟 时及时停药
二、发病机制
心悸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 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精神因素、 心脏病有关。

中医关于“心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心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心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甚则不能自主。

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象。

2.常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甚则晕厥。

3.发病常与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服用特殊药物等有关。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仲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明显诱因亦可发生,常呈持续性,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渐成征
2.奔豚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心;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乃冲气上逆,发自少腹。

《难经·五十六难》云:
“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并称之为肾积。

心悸 中医内科

心悸  中医内科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方解: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

定惊
人参益气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

萼梅、佛手
虚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 乌梅、瘪桃干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中医内科教研室Biblioteka 2 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等)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多(功能性病 变) 阵发性,可自行缓 解,不发如常人
较好,久不愈易成 怔忡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有器质性病变)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 不能自控,活动后加 重
较差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疗原则
虚证:补虚——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配合养心安神
实证:泻实——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配合重镇安神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心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心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心悸的鉴别诊断
(一)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
❖临床表现:意识丧失,阿-斯发作,心音和脉 搏消失,瞳孔散大 ❖心电图:
心室扑动
❖处理:立即实施CPR
心悸的鉴别诊断
心室颤动
(二)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轻者心悸,重者发绀、气促、晕厥、 甚至衍变为室颤猝死 ❖心电图:
QRS波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主方向相反, 频率100~250次/分 ,心律规则
心悸的鉴别诊断
四、心悸的诊断
病史
详细询问: 发作方式 诱因 既往病史 服药史
查体
辅助检查
重点检查: 心脏体征 注意体温、 贫血、突眼、 甲状腺等
心电图 (Holter)
心超 、
X线、
生化检查 (甲功)
心悸的鉴别诊断
五、急诊治疗原则
•与心律失常无关的心悸,无需特殊治疗 •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原则
支持对症: 监护;维持呼吸、循环;给氧;休息;缓解紧张情绪
心悸的鉴别诊断
心悸的鉴别诊断
主要内容
1 概念 2 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3 临床特点 4 诊断 5 急诊治疗原则
心悸的鉴别诊断
Hale Waihona Puke 、概 念• 心悸(palpitation)是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
慌感。
•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
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的电 生理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
一、概念
心律失常发作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 使心排血量骤减甚至出现循环中断,导致重 要脏器缺血缺氧,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绞 痛、晕厥甚至猝死的危急状态,称之为严重 心律失常或恶性心律失常。
心悸的鉴别诊断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悸中医

心悸中医

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心悸体格检查主要内容

心悸体格检查主要内容

心悸体格检查主要内容
心悸体格检查是用于评估患者心悸症状的原因和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心悸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发生情况等,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胸痛、气短、晕厥等。

2. 视诊: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呼吸深度以及有无颈静脉充盈、心脏搏动等表现。

3. 听诊:仔细听诊心脏各个瓣膜区域,以便发现异常心音、杂音等。

可以通过心率、心律、心音强弱和心音分裂等来判断心悸的类型和起源。

4. 叩诊:通过叩诊胸腔和心脏区域,确定有无心脏增大或压迫。

5. 体温测量:测量患者的体温,排除并发症的可能。

6. 血压测量:测量患者的血压,排除高血压的可能。

7. 心电图检查:进行静态或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寻找心律紊乱、传导阻滞等异常。

8. 血液检测: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测,以排除其他病因,如贫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9. 心脏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的大小、壁厚、收缩功能等。

10. 心室电生理检查:在一些需要明确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情
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心室电生理检查。

以上是心悸体格检查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检查项目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检查,以便尽快明确心悸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可致心中悸动等, 这是对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心悸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下悸”、 “心中悸”、“惊悸”及“心动悸”,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惊扰、水饮、虚劳及 汗后受邪等,发作时常见结、代、促脉,以炙甘草汤等为常用治疗方剂。
(二)病机
心悸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心脉不畅, 心神被扰,而发心悸;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 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若脾胃 虚弱,心之气血化生乏源,或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心 神,亦可发为心悸;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或肺气 亏虚,不能助心治节,心脉运行不畅,亦可悸动不安 。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 瘀、火扰心,心神不宁。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常用桂枝、附子温振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 杞滋阴;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形寒肢 冷,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重用人 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 服;兼见水饮内停,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若 夹瘀血,可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兼见阴伤,加 麦冬、枸杞、玉竹、五味子;心阳不振,心动过缓,酌加炙麻 黄、补骨脂、附子,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常用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 、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 气醒脾。
若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宜用炙 甘草汤。气虚甚加黄芪;血虚甚加当归、熟地黄;阳虚甚而 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重用 麦冬、地黄,加沙参、玉竹、石斛;白汗盗汗,加麻黄根、 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收敛止汗;纳呆腹胀,加陈皮、麦 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 欢皮、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热病后期心阴受损而心悸 ,以生脉散加减。

《心悸的鉴别诊断与临床问诊要点》

《心悸的鉴别诊断与临床问诊要点》

心悸的鉴别诊断与临床问诊要点
心悸——自觉心跳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考试紧张、熬夜、兴奋过度及劳累等情境下都可能发生。

心悸可出现于无心脏病者,也可能由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所致。

在年轻人尤其是更年期前后的中年妇女中常见。

正常的心脏节律在60-100次之间,如果频率超过100次或少于60次那么患者就会感觉到心悸(图1、2)。

节律上发生变化时,患者也会感到心悸。

有的患者本身情绪尚不稳定,心悸后症状更加突出(图3、4)。

鉴别诊断
1. 突然发作和终止:(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2)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3)阵发性房颤;(4)阵发性房扑。

2. 缓慢发作和终止:(1)窦性心动过速;(2)焦虑状态。

3. 节律整齐:(1)窦性心动过速(100~140bpm);(2)房扑(150bpm);(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0bpm)。

4. 节律不齐:(1)期前收缩;(2)房颤。

5. 正常心率(焦虑状态、伴有潮红多汗的中年妇女、Menopausal 综合症)。

6. 静息状态下发作:(1)心衰;(2)房颤;(3)贫血;(4)甲状腺毒症。

问诊要点
1. 发作诱因、时间、频率、病程;
2. 有无心前区痛、发热、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
3. 有无心脏病史、内分泌疾病、贫血、神经症等;
4. 有无烟酒、咖啡、浓茶史,有无精神刺激史。

心悸的鉴别诊断PPT48页

心悸的鉴别诊断PPT48页
室上性急诊处理
1
2
3
血流动力学不 稳 定 同步直流 电除颤
血流动力学稳 定 刺激迷走 神 经 纠正低钾 低镁血症
心房颤动 房颤≤72h 先控制心室率,再药物或电转复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室上性急诊处理
4
5
6
心房扑动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率>110次/分,可应用维拉帕米
心 房 扑 动 药物治疗无效选择电复律,仅需较低能量20~100J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1
发生心室颤动患者即出现心脏骤停,须立即行心肺复苏,尽早实施电除颤,无脉性或多形性室速(VT)视同心室颤动(VF)行1次非同步除颤
2
VF或VT除颤后无效,可应用胺碘酮300mg,快速静脉注射后再重复1次电除颤
3
VF转复成功后,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维持K+>4.0mmol/L,Mg2+>2.0mg/dl),以防再发VF,调整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概 述
第十一章 心 悸
概 述
心悸(palpitation)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 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率加快— 心跳不适
心率缓慢— 搏动有力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主要教学内容
病理生理机制
1
临床特点及诊断
2
治疗原则
3
诊断步骤及流程
4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病理生理机制
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在140~20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钟
鉴别要点
5
6
7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窦性心动过速
第十一章 心悸--邓跃林

《健康评估》心悸

《健康评估》心悸

05
心悸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主观感受
患者主诉心悸,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过快或过慢。
客观检查
医生通过听诊、触诊和心电图等检查手段发现心律失常、心脏肥大、心脏杂音等 异常现象。
评估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家族史、用药情 况等,以评估心悸的潜在原因。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心脏部分 的检查,以发现与心悸相关的体征。
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从而引起心悸等症状。
颅内高压
颅内高压是指颅内压力增高,可引起头痛、呕吐、心悸等症状。
其他原因
01
药物副作用
一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引起心悸等症状。
02
自主神经失调
自主神经失调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可导致心悸等症
心肌缺血
甲亢性心脏病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出现胸闷 、胸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可表现为ST 段压低或T波倒置。
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心脏扩大、心肌肥厚, 出现心悸、心慌、气短等症状,心电图可表 现为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06
心悸的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
1 2 3
针对病因治疗
心悸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出引起心悸的具体原因 ,如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针对病因 进行特异性治疗。
状。
03
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可引起心脏肌肉收缩,从而导致心悸等症状。
04
心悸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心跳加速
心律不齐
心悸的最常见症状是心跳加速,患者可能会 感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
心悸患者往往会出现心律不齐的现象,包括 心跳过快或过慢,以及心脏搏动节律的不规 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