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浪漫主义特点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
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
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均只有原文。
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黄中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著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
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
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
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
屈原满怀忧愤。
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
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
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
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苟合与媾和的投降主义,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
它虽然是历史剧,但矛头直指现实;反映了整个中国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但它又高度浓缩,戏剧冲突极为强烈,场面极为紧张。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屈原》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日期: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
(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
诗人之剧——郭沫若的史剧《屈原》的诗本性
、
戏剧 的 审美本 性—— 诗本 性
谈 戏 剧 , 首先 就 要 谈 到 戏 剧 的本 体 。 戏 剧 的 本 体 是什 么 ? 古 今 中 外 ,各 种 说 法 纷 然 杂 陈 。据 朱 栋 霖 先 生 《 灵 的 诗学 》 心 书 的 说法 , “ 目前 通 行 的 有 , ‘ 合 艺 术 说 ’ ‘ 综 第七 种 艺 术 说’ ‘ 动作 本质 说 ’ ‘ 场 中心 说 ’ 表 演 艺术 中心 说 ’ ‘ 员 剧 演 与观 众 中心说 ’。 ”我们 且不 表 这种 种关 于戏 剧 本体 的说 法 ,来 看看 朱先 生是如 何论 述戏 剧 的本体 的 。朱先 生认 为 : 戏剧是 多层 面 的球体 ,戏剧 本 体包 含三个 方面 : ( )戏 剧 是 以演 员 的表 演 艺术 为 中心 的综合 艺 术 。戏剧 必 一 须通 过演 员 “ 肉身化 ”的表演 , 自身 扮演 角色 去 完成 ;舞 台上 的 表演 必须 依仗 假 定性 ;演 员 的表演 是 面对 观众 的 ,是 在观 众 的参 ( )剧 中人 的对话 或独 白 二 与下共 同完 成 的。 ( )动作 与戏剧 性是 戏剧 的本质 特 征 。 二 《 原 》 中有 很 多 的 剧 中 人 的 超越 了 生 活 ,社 会 实 利 且 充 屈 ( )戏 剧是 人类 的 审美 活动 ,诗 或称 “ 三 诗本 体 ”是 戏剧 的 满 感 情 的独 白 0这 种独 白有 第 二 幕 中南 后 对 自己 性格 的 自白: 审美本 性 ,是戏剧 艺术 刨造 的美 学追求 。 “ 我要 多 开花 ,我 要 多发 些枝 叶 ,我 要多 多 占领 阳光 ,小 草 ,小 从 古 到 今 ,戏 剧在 不 断 的发 展 。然 面 戏 剧 的 审 美 本 性 在 古 花 就让 它在 我 的脚 下 阴死 ,我 也 并不 怜悯 。 ”楚怀 王对 屈 原 的愤 今 中 外的戏 剧 中在 不 同的方 面 体现 出来 。西方 戏剧 被称 为 “ 剧 怒 指 责之 言 , “ 你在 大 庭广 众之 中,在 我和 外 宾的 面前 ,对 南 戏 但 诗 ” ,认 同诗 为戏剧 本 体 。其诗 性 主要 负载 于戏 剧语 言 。剧 诗人 后 竞做 出这 样狂 妄 滔天 的举 动 ,我 怎 么也 不能 宽容 !”屈 原受诬 用 诗体 语言 作剧 。戏剧 冲突 ,戏 剧情 节 全 由剧 中人 的诗 体语 言来 后 对 楚怀 王 的沉 痛 劝勉 之 词 ,对南 后 的愤 恨之 词 ,第三 幕 中屈 原 哼 完 成 。剧 中人 的长篇 独 自或 对 白就是 精彩 的诗篇 。如 古 西腊 的悲 的 自白 “ ,我 是 问心 无愧 ,我 是 视死 如 归 ,曲直 忠邪 , 自有千 剧 ,莎 士 比亚 的戏剧 。 自从 自然 主义 戏剧 诞 生 以来 ,散 文剧 勃然 秋 的判 断 。你 陷害 的不 是我 ,是我 们 楚国 ,是 我们 整个 儿 的 中国 兴起 。对 戏 剧 的美学 要求 是 高度 生活 化 ,戏 剧不 再 以诗 体语 言 写 呵 !”老者 的招 魂之 词 ,如 你不 要到 西 方去 ,西 方有 千里 的流 剧 。这 并 没有 使 剧 作 家 放 弃 了对 戏 剧 的诗 本 性 的 追 求 。如 奥 尼 沙 ,你 滚进 去便 会烂 掉 … …三 闾大 夫 ,你 回来呀 !”屈 原对 招魂 尔 ,易 卜 。这 些现 实主 义 大师 的散 文剧 的诗本 性体 现 于戏 剧 中 的愤 激 之 词 ,第 四幕 中婵 娟 愤 而 责 南后 之 词 “ 上 只 有 一个 太 生 天 “ 内在诗 意 的浓 郁 ”, 以及 “ 现在 现实 主 义层 面上 升起 的象 征 阳 ,你 把这 个太 阳射 落 了 !你这 比天 狗 还要 无情 的人 呀 ,你 总有 在 色彩 ”。在 后来 发展 起来 的现 代 主义 剧作 家 那里 ,他 们也 依 然追 天 要 在黑 暗里 痛哭 的吧 ,永远 痛苦 的吧 !”第 五幕 中婵娟 临终 求戏 剧 的诗性 ,不过 他们 的 “ ”观念 与 传统 的 “ ”观 念 不相 之言 。剧 终 时屈 原对 婵娟 的 赞词 ( 是 悼词 )。这些 词 中南 后的 诗 诗 也 同。而 中国 戏 曲是 “ 最好 的 ‘ 诗 ’,是 运用 综 合形 式追 求 诗意 剧词表现 了 自己一种强烈的性格,这种性格也许不为很多人喜 剧 的理 想 的剧 诗形态 。 ”首 先 ,中 国戏 曲是 诗 的变 体 ,在古 典戏 曲 欢 ,但 是她表 达 的是 一 个真 实 ,充满 了激 情 的 自己。而且 她 作这 作家 的观 念里 ,戏 曲就是 诗 。其 次 ,在于 古典 戏 曲文 学是 以词 曲 种表 达 时, 只是 一种 表达 欲 ,而 没有 更 实利 的 目的 。而 楚怀 王在 ( )的 形式 写成 的 ,剧 中人 倾 吐的是 作 为诗 人 的情 志 。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和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从20世纪代到50年代,共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十一部历史剧。
这些剧作,精选历史题材,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开辟了我国历史剧古为今用的新道路。
剧作《屈原》巧妙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呼风唤雨的热望,毁灭鬼神的愤怒,从精神上动员人民投身于反对国民政府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时代的响遏行云的战歌。
《蔡文姬》注重情节构思和人物虚构,具有浓郁的诗的意境,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这两部剧作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较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地分析探讨。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郭沫若自幼便接受浪漫主义风格的感染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19,他赴日留学,虽然是学医学,但却沉醉在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拜伦、雪莱、泰戈尔等文学的作品中。
19开始文学创作,最初试笔的《别离》、《新月与白云》等新诗,就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为主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旦形成,出现在其历史剧中,当然是水到渠成。
再者,历史剧这一题材的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素,正如郭沫若所言:“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
”(一)让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历史剧的创作应当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作中有其广阔的天地。
郭沫若也认为:“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郭沫若《屈原》精析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取得了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①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郭沫若的历史剧虽然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却又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他认为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在《屈原》的创作中,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郭沫若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史料,大胆地凸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橘颂》即为衬托人物的高尚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地崇高。
②以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尖锐性。
“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屈原》是一部借古讽今的名作,剧作者把当时的时代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
他从屈原作为“合纵派”要人与“连横派”的矛盾中,作为国内反秦派领袖与亲秦派的对立中,看到了与40年代初期中国抗日格局的历史相似性。
剧作使用了时代特点的象征、斗争格局的隐喻,敌我力量的类比等多种书法,实现了启发人们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创作目的。
③有浓郁的主观性和抒情色彩,是戏剧的诗。
郭沫若对历史人物进行刻画的依据并不全是史实,他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心理、以及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在其所解释得的古人的心理中找出和他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自己,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
④结构紧凑、集中。
《屈原》把屈原坎坷悲壮的一生集中在了一天的时间里来加以完成,紧紧围绕爱国和卖国的两条路线的尖锐冲突塑造了屈原的伟大形象,既做到了对战国时代政治风云际变的渲染,又使得实际的政治斗争紧张而激烈,剧情紧凑而集中。
⑤塑造了诗化的历史人物形象。
屈原是诗化的历史人物,郭沫若对历史上的屈原素有研究,他特别看重屈原关爱民生的“仁政”理想,注重“修己以安人”的人格形象和以死报国的崇高气节。
屈原初中课文原文
屈原初中课文原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二、故事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 年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1.咆哮: 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 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 形容非常瘦。
4.鞠躬: 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 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 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 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 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 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屈原》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日期: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着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
(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
〖2021年整理〗历史剧《屈原》简析
历史剧《屈原》简析5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优秀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历史剧创作成就的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不仅在新诗创作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剧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20年代初开始,郭沫若即开始历史剧创作。
在整个现代文学史阶段,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创作了9部历史剧。
2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前期。
这期间,郭沫若创作了3部以历史上三位著名女性的命运为题材的历史剧,即《聂嫈》、《王昭君》、《卓文君》。
1926年,作者将这三个剧本合在一起,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
《聂嫈》歌颂了女主人公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品格;在《王昭君》中,作者突出了王昭君虽出身贫贱,但却不’惧怕帝王威力,不慕荣华富贵的品性,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维护人格尊严的精神;《卓文君》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违背父愿,公开同司马相如出走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她敢于抗争的叛逆精神。
三部历史剧所塑造的形象虽然不同,但都通过再现主人公的觉醒与反抗,从不同侧面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具有鲜明浓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4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后期。
1941年至1943年,他完成了6部历史剧创作。
这6部历史剧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尽管这6部剧取材不同,反映现实的侧重点也各异,但它们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完成的。
因此,这些作品表现的共同核心主题是: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颂扬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高呼坚守气节。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古为今用,借古喻今,大胆地改写人物的命运,使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现实精神息息相通。
在艺术上,注重塑造理想化人物,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等,是郭沫若历史剧的独有风格。
《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悲剧生涯,集中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和以南后为首的卖国者之间的尖锐冲突。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话剧《屈原》是继《女神》之后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同时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屈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最完美的结合的艺术特色。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内容的构建,结构的安排,体裁的综合运用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巧妙结合;“一天”与“一生”的完美结合;诗剧与话剧的完美结合等三方面论述,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
标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纵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生涯,取得成就最大的要属诗歌与历史剧。
白话诗集《女神》和话剧《屈原》是这两方面的代表作。
《屈原》写于1942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
它是郭沫若继《女神》之后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
同时,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作品。
艺術成就上《屈原》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屈原》的艺术创作是如何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下面试作三个方面的探讨。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首先,历史的真实来源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剧本涉及的历史材料深入研究的结果。
1941年前后,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精到的研究。
对有关屈原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准确的评价。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结集于1941年的《蒲剑集》和结集与1942年2月的《历史人物·屈原研究》。
这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研究,为历史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作品更具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赴国难。
他“亲眼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无数的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关进了集中营,代表人民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
”就是这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又一次复活了诗人那火山喷发式的革命激情,在新的斗争形式下又一次找到了喷发口。
但是,“在反动政府的严格的检查制度下,当代的事迹不能自由表达或批判,故作家采取了迂回的路,用历史题材来兼着表达并批判当代的任务。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点
• (3)剧作不时穿插“橘颂”、“雷电颂” 等抒情诗和一些民歌,有效地增添了剧作 的主观性和诗意光彩。人物的台词也都是 诗化了的口语。
• (4)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不拘泥 于历史事实,大胆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 细节,改写了历史上屈原投江自杀的结局, 让其到汉北去发动民众联齐抗秦,并创造 了一个历史事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婵娟,以 烘托和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品格,从 而赞美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精神"。
1942年春
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 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 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 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 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 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 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 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 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 多愁善感。
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美术:《自由引导人民》 《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 曲》《蓝色多瑙河》《春之 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浪漫主义文学: 雨果《巴黎圣母院》 雪莱《西风颂》 郭沫若《屈原》
《屈原》的艺术特色:
• (1)高度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剧作把屈原 坎坷悲壮的一生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集中表 现,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紧紧围绕着投降与 反投降这一情节线索展开,收到了爆发力大 感染力强的艺术效果。戏剧冲突的营造不仅 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更有 层层推进的感情之流。 • (2)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剧 作处处将忠良与奸佞、爱国与卖国、光明磊 落与阴险狡诈等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系列和 性格特征对照写来,使二者在互为对比映照 中突现其不同的性格特征。
《屈原》郭沫若
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气焰嚣张,横行无忌。
进步舆论遭到严厉压制,进步作家遭到残酷迫害。
在没有一点言论自由的环境里行变化的具体形态。
认为一物两体,一而不同,阴阳、刚柔、,人民大众“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要求难以直接反映。
分裂和倒退的阴影沉重地压在人民的心上。
一部分坚持斗争的革命剧作家转而致力于历史剧的创作,借古喻今,用中华民族以往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和鼓舞人民,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不少创新,比他早期的历史剧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却又充分显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
譬如然科学得以成立的基矗但知性只适用于现象界而达不到物,作者对剧本所涉及的史料,总是尽可能地搜集占有,精密研究,对有关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当时的风俗、制度、意识形态等,都有真切的了解;但在具体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象过去某些历史剧作者那样拘泥于史料。
他在把握历史本质的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剧情发展和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失事求似”(注: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1942年5月8日作,收入《沸羹集》)地大胆进行构思,使全剧的结构,人物的刻划,情节的演变,文辞的锤炼,浑然自成一个完整的天地,形象逼真,具体生动,有显著的戏剧效果。
再譬如,在这些剧作中,作者结合情节的需要和气氛的创造,插入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歌词,由主人公朗诵,或由群众演唱,感情激越,色彩斑斓,使全剧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这也是过去一般历史剧以及话剧所不曾有的风格。
《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要是:在经济领域中实行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17《屈原》3
合作探究
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什么追求?
歌颂雷电是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他渴望爆炸 的雷声的车轮把自己拖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 有自私自利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他祈求 闪耀的电光劈开黑暗,创造“灿烂”、“眩目的光 明”。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自由与光 明的热切追求。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
写靳尚和郑郑詹尹秉 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 原。
屈原的内心独白,辩、表 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 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 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 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 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 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学习目标
1.简介历史剧《屈原》。 2.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3.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 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 《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创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 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 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 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 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 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 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 文学影响极大。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课文知识点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二、故事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理解词义1.咆哮: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2.诡谲:狡作,狡。
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瘦削:形容非常瘦。
4.鞠躬:1.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也。
~尽瘁。
2.弯身行礼:~道谢。
深深地鞠了个躬。
5.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人心。
6.非难:指摘和责问:遭到~。
他这样做是对的,是无可~的。
7.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一切。
8.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9.犀利: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0.景仰: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先生的为人。
11.虐待: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或动物。
12.雷霆:1.雷暴;霹雳。
2.比喻威力或怒气:~万钧。
大发~(大怒)。
这里指疾雷。
13.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哗:喧哗。
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
四、问题归纳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特点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特点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
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
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
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
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
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
浅谈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
浅谈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语言艺术深入浅出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是“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探讨屈原人生命感悟的
同时,也在语言上展现了一种独特而又前无古人的艺术表达。
在《屈原》中,
语言巧妙地用穿插虚实,以史剧语言表达出《屈原》的经典精神,这是一种珍
贵的文学经典。
郭沫若的《屈原》的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如何借依据
历史,结合多种语言形式穿插与虚实,利用诗歌调控叙事,使历史剧的节
奏更加纯熟。
屈原的话语中体现出自卑和主观认识的关系,这使得历史剧节奏
更加和谐,也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屈原精神的内涵。
此外,权衡语言艺术,
在《屈原》中有着重要作用。
当历史与文学艺术结合,就显示出一种生动而准
确的叙事形式,使语言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让人们在阅读中更充分地感受到
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也体现在穿插比喻的方式中,这是一
种前所未有的文学表现方式,使历史剧的叙述更加简捷,且又兼具气势、动情、多重层次。
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不用历数艰深的史书,就可以更具体地体会
到历史。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也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充分利用汉语本身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多元的语言魅力,使其文字形
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流传千古的方式宣扬
了古往今来的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极具
魅力的文学经典,无可替代地,给我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之一。
关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之剧情南后的阴谋剧照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
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
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
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
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
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屈原》最重要的戏剧性事件在第二幕,南后假装晕倒以陷害屈原,以达到“短期间内打破国王对于屈原的信用”的目的。
此事件是全剧的枢纽,也是逻辑中心,其他场次都是此事件的铺排和延展。
但是,剧本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
只是说张仪要选个美人进献给楚怀王,上官大夫靳尚还提到南后陷害魏美人夺宠,剧本似乎是暗示南后害怕张仪献美人会夺了她的宠爱,所以要陷害屈原。
然而陷害屈原与南后专宠,与楚怀王改联齐为联秦的主张,实在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剧本的结尾,屈原又对太卜说,“请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恨张仪……是那张仪在作怪啦。
”这意思是说张仪通过南后陷害屈原,从而达到楚怀王改变主张的目的。
但是南后和张仪在陷害屈原之前从未见过面,剧中也没有张仪收买南后的描写,反而是南后派靳尚给张仪“送了一千五百个大钱”。
由此看来,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不足,而且是混乱的,对于剧作来讲这是核心性的硬伤。
退一步讲,假设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成立,楚怀王看到屈原怀抱南后,便立即决心“一定要和齐国绝交,要同秦国联合起来,接受秦国商於之地六百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浪漫主义特点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
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
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均只有原文。
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黄中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著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
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
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
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
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
屈原满怀忧愤。
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
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
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
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苟合与媾和的投降主义,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
它虽然是历史剧,但矛头直指现实;反映了整个中国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但它又高度浓缩,戏剧冲突极为强烈,场面极为紧张。
其中屈原的一段独白《雷电颂》就像是真的电闪雷鸣,绝对能把观众从座位上震起来:“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据说,1942年春,此剧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投入战斗。
呆会后面我们将会对雷电颂进行一个欣赏。
说到浪漫主义,在座的各位知道什么是浪漫主义吗?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而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而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主要有美术,音乐以及文学三种形式。
在美术领域,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
而在音乐方面,《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都属于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文学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西风颂》以及郭沫若《屈原》等等数量众多的作品。
简单了解一下浪漫主义后,接下来我们继续看郭沫若的《屈原》。
《屈原》的艺术特色有四点:•(1)高度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剧作把屈原坎坷悲壮的一生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紧紧围绕着投降与反投降这一情节线索展开,收到了爆发力大感染力强的艺术效果。
戏剧冲突的营造不仅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更有层层推进的感情之流。
•(2)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剧作处处将忠良与奸佞、爱国与卖国、光明磊落与阴险狡诈等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系列和性格特征对照写来,使二者在互为对比映照中突现其不同的性格特征。
•(3)剧作不时穿插“橘颂”、“雷电颂”等抒情诗和一些民歌,有效地增添了剧作的主观性和诗意光彩。
人物的台词也都是诗化了的口语。
•(4)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大胆舍弃了人物琐碎的生活细节,改写了历史上屈原投江自杀的结局,让其到汉北去发动民众联齐抗秦,并创造了一个历史事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婵娟,以烘托和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品格,从而赞美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精神"。
当我们仔细来剖析《屈原》,会发现其有四个浪漫主义特点:(一)《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
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
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
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
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
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
他愤怒痛斥张仪。
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
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像火山岩浆。
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
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
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
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
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
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二)《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
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
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
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
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三)《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三。
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
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贯穿全剧。
《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
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
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意境。
剧中大多语言是诗化了的口语,是有节奏的散文,因此《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
所以我们现在来欣赏一下《橘颂》。
(四)《屈原》以情写人的特点以情写人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四。
“雷电颂”中的内容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倾诉,在一定意义上说,屈原便是郭沫若自己。
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表达自己心中对人民的爱和对人民力量的确信;表达自己心中要摧毁恶势力火一般的激情;表达对光明未来的追求。
郭沫若于历史人物屈原身上所表现的强烈的作者自己的主观愿望,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屈原就是诗人郭沫若的化身,是他的代言人。
这种“物我同化”的特点,是郭沫若在创作该剧时体现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人格和人性。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雷电颂》。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
郭沫若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大胆虚构夸张和想像,试图借自然的伟大力量来催毁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万钧”之势。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
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这表现在: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
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是以情用史,以情写戏,以情写人的经典代表。
它的夸张和浪漫给了我们更强的心灵震撼,更能激发出当代人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它是所有爱国志士的心声,是引导正义之声的呐喊。
因此,历史剧《屈原》不仅有其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它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