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肝病学会:肝脏血管病指南(最全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肝病学会:肝脏血管病指南(最全版)

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了肝脏血管病指南(EASL clinical practical guidelines: 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liver)[1],进一步明确了肝脏血管疾病的分类,并介绍了肝脏血管疾病的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现编译如下,供国内临床医师学习、借鉴。

肝脏血管病是一组比较罕见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会导致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致死率较高。由于肝脏血管病病例数量少,有关其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的研究数量有限,目前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相对不足。为此,EASL于2012年6月曾在爱沙尼亚共和国塔林市召开肝脏血管病会议,制订了肝脏血管病指南。2015年,EASL对这一指南进行修改,制订了新指南。新指南中的肝脏血管病主要包括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特发性门静脉高压、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SOS)、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hereditary ha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HHT)伴肝脏血管畸形,以及肝硬化PVT。

一、内脏静脉血栓的病因

内脏静脉血栓(即BCS和PVT)的病因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主要为实体恶性肿瘤或囊肿压迫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肝硬化或肝胆恶性肿瘤、腹腔手术、腹腔内感染或炎性反应等。全身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血栓倾向、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MPN)、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PNH)、自身免疫性疾病、IBD和白塞综合征等。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病因。

内脏静脉血栓的病因学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而对患有MPN或PNH的患者应采取抗凝与病因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指南推荐:①对内脏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病因筛查,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多种病因;②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患MPN的内脏静脉血栓患者一经诊断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

二、BCS

1.定义:

BCS指从肝小静脉至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处任意水平发生的静脉阻塞。BC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BCS指由血栓导致且不伴占位性病变,无肿瘤及寄生虫侵袭;其他类型的BCS均为继发性。

2.临床表现:

BCS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多有腹水、肝肿大、腹痛、食管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60%~80%的BCS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动脉期增强的结节,多为灌注不均所致的良性结节,但也有约4%的患者为恶性结节(并发肝癌),应对结节性质进行鉴别。

3.诊断:

诊断BCS首选多普勒超声,其次为MRI和CT检查,若仍不能确诊,可行血管造影。对血管造影不能诊断的肝小静脉血栓,可通过活组织检查进行诊断。

4.治疗:

推荐阶梯式治疗策略。患者应尽早接受抗凝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若需行侵入性操作(如腹腔穿刺等),则应暂停抗凝;基础疾病(如MPN)的治疗应与抗凝同时进行;溶栓治疗可用于BCS,但疗效尚存争议;下腔静脉存在短段狭窄的患者应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二者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TIPS)或手术分流治疗,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TIPS安全性高于手术分流;TIPS或手术分流效果不理想或严重BCS患者应行肝移植。

指南推荐:①无抗凝禁忌者均应抗凝,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不是抗凝的禁忌证,但在行侵入性操作前后应暂时中断抗凝;②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短段狭窄首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③以上治疗无效者应行TIPS或手术分流,首选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TIPS;④肝移植为补救措施,术后继续抗凝;

⑤定期筛查肝细胞癌。

三、急性非肝硬化PVT

1.内涵与范围:

急性非肝硬化PVT指门静脉主干和(或)门静脉左、右支内新近形成的血栓,范围可延伸至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栓塞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本章节仅讨论非肝硬化、非恶性的急性PVT。

2.临床表现:

急性腹痛可见于90%的急性PVT患者,85%患者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数患者仅有轻度非特异性症状,至发生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后才发现PVT。肝功能检查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半数患者有腹水。

3.病程与结局:

肠梗死是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最严重的短期并发症,病死率达60%,抗凝可预防肠梗死。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生物学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不易识别。抗凝治疗中若出现持续腹痛、器官衰竭、大量腹水和便血提示可能发生肠梗死。

4.诊断:

多普勒超声可发现门静脉血流中断,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增强CT(尤其是门静脉期影像)和(或)MRI可确诊PVT并确定其范围。CT还可显示是否存在造成血栓的局部因素、肠瘀血和肠梗死。

急性PVT的病程难以明确,增强CT示门静脉管腔内有高密度影,提示血栓形成可能发生于出现症状后的30 d以内,无门静脉海绵样变也可协助诊断。

基础凝血异常多见于成年患者,是预后与治疗的决定性因素;儿童病因学筛查则多为阴性或弱阳性。

5.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在于预防血栓进展和肠梗死,并使门静脉再通。早期抗凝可预防血栓进展,抗凝患者中9%可发生出血。使用肝素的PVT患者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