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一、古代乡村教育(先秦 - 1840年鸦片战争前)1. 先秦时期- 西周时期还有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是地方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乡村子弟的教育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2. 秦汉时期- 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在乡村可能通过基层官吏向民众传播一些法律知识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 汉朝则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在乡村有乡学,同时,私学也很发达。

一些经学大师在乡村讲学,传授儒家经典。

例如,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乡村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乡村社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私学仍然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形式。

由于战乱,许多世家大族重视家族内部子弟的教育,在乡村的家族聚居地开设家塾等教育场所,教授家族子弟文化知识和家族传承的技艺等。

同时,一些儒者也隐居乡村讲学,传承文化。

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对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科举考试相联系。

官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地方有州县学等,但乡村子弟进入官学的机会相对有限,私学仍然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些乡村私塾开始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教授学生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内容,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5. 宋元时期- 宋朝的乡村教育较为发达。

书院兴起,虽然书院多集中在城市或名山胜地,但也对乡村教育有辐射作用。

乡村的私塾、义学等不断发展。

义学是一种免费的教育机构,多由地方乡绅或宗族出资兴办,主要面向本族或本地的贫困子弟,教授启蒙知识和儒家经典。

- 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在教育方面也重视对汉地文化的学习。

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宋朝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元朝政策的影响,如在教材内容等方面可能会增加一些符合元朝统治需求的内容。

6. 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乡村教育模式,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乡村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

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
改善乡村形象
乡村师范教育的实施,提高了乡村地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形象 ,使得乡村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对乡村未来的影响
培养未来领袖
乡村师范教育为乡村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未来领袖和优秀人才,为 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推动经济发展
乡村师范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 的条件和资源,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03
实施免费教育政策
民国政府实行了免费教育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够接受教育。
这一政策对于提高乡村地区的入学率和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乡村师范教育的实施难点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这导致乡村师范学校面临着师 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福 利,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
未来乡村师范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的创新和改 革,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果。
THANK YOU.
04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影 响
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提升教师素质
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使得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 显著提升,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完善教育体系
乡村师范教育不仅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还为 乡村教育体系提供了更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了 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培养人才
乡村师范教育为乡村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使得 乡村教育后继有人,为乡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增强文化交流
乡村师范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乡村 地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和现代化。

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

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

2016.03一、乡村教育式微乡村是农业社会的根基,中国社会的稳固与繁荣关键在于中国乡村是否稳定。

清末民初,整个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为了挽救危亡,政府在教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举措,如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毁庙兴学等,标志着代表国家政权的新式教育开始逐渐迈向乡村。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等,但在中国乡村实行后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乡村文化危机凸显:“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习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热,都非健全的,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可见”【1】。

民国时期乡村社会日益衰败,社会无序化彰显得十分鲜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知识分子对乡村社会颇为关注并身体力行躬耕于乡土社会,以教育为工具进行社会改造。

1927年至1930年,陶行知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院,从事乡村教育实践。

陶行知认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必须进行“根本改造”,因为这种乡村教育教人“看不起务农”,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这是死路一条。

他认为应该“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要农民自立、自治、自卫,过幸福的生活”[2]。

1920年,晏阳初留美返国后到处进行平民教育实验,提出“除文盲,做新民”的思想,并于1924年在河北定县创办平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

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四大病症。

由于这四大疾患的存在造成了民族衰老、堕落、涣散。

1933年平教会出版了《定县社会调查》,并针对四大病症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乡村教育日益衰败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涂三内容摘要: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封建国家权利无法触及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基层,乡村社会为地方士绅所控制。

民国时期现代学校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得以凸显,学校作为现代国家的组织机构更深地嵌入到乡村民众的日常政治生活中,成为联系乡村与政府的重要媒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乡村政权的关系,必能更加清晰展现近代乡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2023-11-04•引言•民国乡村教育的历史背景•乡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目录•民国经验对乡村教育的启示•结论01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进程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育公平问题凸显,乡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公平教育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职业教育,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的需求。

教育宗旨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旨在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教育模式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模式多样化,包括夜校、季节性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等,适应不同农民群体的需求。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概述02民国乡村教育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结构以家族、宗族为单位,注重传统道德和礼仪。

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贫困,但也有一些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活跃。

乡村文化注重传统习俗和地方信仰,但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

03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0201起源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新式教育,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演变随着民国政府的成立,新式教育逐渐得到推广,乡村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团体也开始参与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起源与演变特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特点包括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重视道德教育、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等。

挑战乡村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辍学率高等问题。

同时,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乡村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乡村教育的特点与挑战03乡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对民国乡村教育的反思民国乡村教育的特点总结民国乡村教育的特点,如注重实用、贴近生活、重视道德教育等,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民国乡村教育的经验教训分析民国乡村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其对于当前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述论摘要: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乡村教育;发展;经验教训一个大国的举起与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作为强大支撑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协调发展。

只有重视教育的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而一国教育的基础教育又要数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为了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就很有必要探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这其中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对我们的初等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民国刚刚推翻封建制度,国家百废待兴。

当时先进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使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方法,乡村运动即是有识之士寻求发展其中的一条道路,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新国民、新教育,必须废除封建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教育思想,“因此当时兴起的“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1] 。

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活动研究(1930-1937)

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活动研究(1930-1937)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 3 期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活动研究(1930-1937)程功群1,王 倩2(1.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盐城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摘 要:20世纪30年代,山东乡村及乡村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为缓解这种危机,山东省政府兴办了富有成效与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逐步构建了辐射全省的乡村师范教育网络。

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为促进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完善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制度保障,并对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以及乡村师范生实习活动等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符合山东省情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民国;山东;乡村师范;教育活动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9)03-0101-06收稿日期:2019-03-22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3YJC880044):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学家群体的学术与生活研究。

作者简介:1.程功群(1988-),男,山东兖州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史博士;2.王 倩(1987-),女,山东无棣人,盐城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①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之根基,不仅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储备人才之作用,同时还为各级各类教育承担着培养师资之重任。

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政府以振兴教育为亟务,尤其是看到农村破产、民众贫苦的境况后,对乡村及乡村教育尤为重视,期冀以师范生来提高民智、团结民众。

山东省政府根据振兴山东、建设乡村的省情需求,注重发挥乡村师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试图借重乡村师范教育及师范生来服务乡村、建设乡村,扭转社会风气。

此外,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为配合义务教育的实施、缓解师资紧缺问题,山东省政府将乡村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资的重要途径。

为此,山东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并遵照教育部指示,自1929年8月开始,逐渐在全省设立乡村师范学校,形成了辐射全省的乡村师范教育网络。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教师队伍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教师队伍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教师队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教师的尊重也是对于其知识学问的肯定,人们一直恪守“学高为师”的原则。

但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孕育出专门的师范教育。

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基于其知识储量,对于其专业技能并没有太多关注。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脚步发展而来的。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程。

一、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乡村师范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乡村教师为目的师范教育,主要在乡村地区培养。

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宏观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同时与乡村社会和教育的具体现状紧密相连。

(一)近代内忧外患宏观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乡村社会的巨大冲击科举制度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它更多地是一种社会运转和人才流动的机制。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离,乡村社会中依靠读书入仕的学子没有了进入城市社会的途径。

而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这种流动途径的丧失。

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的引进带来的是传统教育方式与观念的分崩离析。

新式教育中将耕与读分离,使得乡村精英阶层逐渐离乡,乡村社会控制与领导的精英阶层逐渐减少,乡村社会自然走向崩潰的边缘。

(二)新式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抵御外辱,不少有识之士掀起了教育救国的热潮。

他们彻底摒弃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了建立在发达工业文明之上的新式教育。

然而,这些嫁接过来的新式教育并没有完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机体上达成人们预想的目标,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由于缺乏与中国国情特质相契合的改变,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作用反而是消极的。

因此,许多教育界的精英开始反思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发展之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师范教育也因此得以发展,乡村教育推动者在乡村教育师资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受到了乡村教育家的普遍重视。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_姜朝晖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_姜朝晖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社 会 与 文 化 研 究 537
原发期刊 - 史学月刊 2015 年第 4 期第 67 - 76 页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在乡村教育发展比较上轨道的 2 以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印的《 基础教育》 月刊第一 0世纪3 0 年 代 ①, 卷( 上的 “ 乡村小学同仁信箱 ” 栏目资料为主 , 并辅之以同一时期其他相关资料 。 1 9 3 6 年) 一 乡村教师工作的艰苦 “ 民国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艰苦是大家都了解的 , 当时有人很形象地描述地处僻壤 、 单级独教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社 会 与 文 化 研 究 538

从清末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 中国新教育的发展基本都停留 在 精 英 教 育 层 面 , 都市教育、 高 等 教 育 受 重 视, 而广大乡村则仍 然是旧式私塾教育占主导地位 。 这种状况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了改善 , 南京国民政府凭借政 府 权 威 向 基 层 社 会 大 力 推 进新式教育 , 义务教育进入实 质 性 阶 段 , 乡 村 教 育 也 得 到 一 定 的 改 观。根 据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教 育 部 的 统 计, 自1 9 2 9年度至 全国初等教育在学校数 、 学级数 、 儿童数 、 教职员数 、 岁出经费数 、 毕业儿童数等各方面都基本呈逐年递增的态 势 , 1 9 3 6 年度 , , 至1 人 9 3 6 年度各项数字都达到峰值 。 以教职员数来说 , 1 9 2 9 年度为 4 0 3 8 7 2 1 9 3 6 年度达到 7 0 0 2 2 4 人 。1 9 3 7 年度 以 后 因 《 , 受全面抗战爆发的影响 , 各项数字有所下降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 第5辑第1编, 教育( 一) 。 所以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第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战爆发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环境比较正常的时期 。 9 9 4 年版 , 7 4页]

民国初期教育发展

民国初期教育发展

民国初期教育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教育民主化改革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南京临时政府组建的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维持了政体变更阶段教育的正常进行。

并广招人才,各尽所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学制方案和各级学校法令规程的草拟工作。

筹备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完成了资产阶级依法改革封建教育‘的法定程序。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社会教育司”,将社会教育纳入教育部的管辖范围。

这表明资产阶级对近代教育的平民化和开放性特征的深刻理解。

《壬子癸丑学制》以法定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改革教育的构想。

根据民主共和的精神,清除了清末学制中的封建专制性因素,缩短了学制年限,不再限制女子进入各级学校接受教育,取消读经科目等。

同时也继承了清末学制的三级模式,发展义务教育,重视实业教育的合理因素。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以及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民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巨大反复,导致严重的封建教育回潮现象。

但这终究阻挡不住教育朝近代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继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

蔡元培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民国教育定向。

他亲自主持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他在北大树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旗,冲破重重阻力,多年苦心经营,终将北京大学改造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乡村教育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乡村教育发展非常薄弱,这对后来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发展及其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不仅有助
于我们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还可以为中国当前的农村发展和教育改革提
供借鉴和启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发展
通过对国民政府时期(1912-1949)的教育政策、农村学校的建设状况、教师队伍和学生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和困境。

(2)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结合现代化理论及经验,探究乡村教育对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及乡村教育应如何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调研实地情况、相关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探究民国时期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

3. 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主要预期成果如下:
(1)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为中国教育发
展提供历史经验的参考;
(2)深入探究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为当前中国的乡村教育和农村发
展提供启示;
(3)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为今后教育发展提供改进
和优化的思路。

浅论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论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

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

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

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

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

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等等。

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

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

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启蒙作用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启蒙作用

同, 但是都是在 民族危亡的时刻期望用教育来改变 中国的命
运。如陶行知所言 ,“ 站在监狱的立场上 ,我们应 当把教 育 的力量 来建设新中国,我们的使命是要唤醒 民众 , 是 民众 团 结起来 ” 。 “ 要用教育的力量来建设新中华 ” , “ 要用教育 的力 量叫 日本人 回去 日本 去改造 日本 ”[ 3 1 。晏 阳初 认为,只有大 力发展教育 ,“ 中国才有办法,中国人才能不受外 国人 的欺
医从文,希望可 以用文字治疗国人的心病 。 但鲁迅犀利 的杂 文只能刺激 到城 市中的识字者, 当时的农村不仅封建意识浓 厚,而且农村教育 已陷入 了全面破产的边缘。教育启迪广大 农 民的任务要依靠 乡村教育的发展 。 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 都是教育救国的实践者 。 无论是工 拱璧、陶行 知,还是晏 阳初 ,他们都是秉持着教育救 国的理 念,都有一颗赤诚的爱 国心和国家 民族观念 。 王拱璧 留日时 期就多次组 织留 日学生游行示 威:陶行 知 1 7岁考入教会学 校 ,因为学校对中 国人的歧视愤而弃学;晏阳初为 中国教 育 募款千万,却不染一文 。 他们乡村教育的方法和观点各不相
和 运 用
的经验 , 批判继承 了中国传统教育 。乡村教育被看做是农村
整 体改造的关键 , 是 当时乡村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 由于 缺 少有 力的理论支撑 和政治支持 , 乡村教育 的成果有 限, 表 现 出了很大的局限性 。 但是 民国时期 的乡村教育仍然是 中国 乡村 教育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时期, 它不仅开启 了中国 近代 乡村教育新的时期,而且在能力所及之处 ,民国时期的
村教育发展提 供 了科学的借鉴 。 [ 关键词] 民 国:乡村教育 ;启蒙
[ 中 图分 类 号] G 5 2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3 )0 2 . 0 0 4 8 . 0 2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汇报人:日期:•引言•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背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实践目录•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结论01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

农村经济落后在乡村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机会不均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认为农村孩子不需要接受太多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传统观念束缚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救亡图存,当时的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教育改革。

改革背景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乡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乡村学校、推广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等。

030201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02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背景政府支持民国政府在某些时期对于乡村教育给予了重视和支持,这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政治体制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半新半旧的,既有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又有传统的遗留。

这种政治体制对于乡村教育改革既有推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社会动荡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如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推动乡村教育改革。

农村经济落后民国时期的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这导致了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城乡差距民国时期的城乡差距较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而乡村则相对匮乏。

这种差距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推动乡村教育改革。

经济发展不平衡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也影响了乡村教育的改革进程。

传统观念束缚乡村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对于乡村教育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教育不公在民国时期,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也使得乡村教育处于劣势地位。

浅析民国时期农村城镇化及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浅析民国时期农村城镇化及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新 的生活方 式如果不能在乡村地 区落地 扎根, 中国将 不会 有 个新 的面貌 。中 国农 民水平低下 ,文化素质不 高是 影响中 国走 向繁荣道 路的主要障碍 , 为了实现中华 民族重新 崛起 于 世界 民族之林 的梦想,一定要重视对 乡村 教育。 二、民国时期农村城镇 化的缺点对乡村教育 的制约 。 ( 一 )农村城镇 化的 内在之痛 中国地大物博人 口繁多 , 但 本质 上是一个农业 国,在民 国时期 ,三个 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农 民。因此 ,中国实现现 代 化 的难 点和重点,是如何使农 民变 为市 民,乡村变为城镇 , 农业 转换为工业 。 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使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 育有 许多缺陷 , 虽然学 者们 的理想是丰满 的, 但 是现实很骨 干 ,乡村 教育 无法成为解决 中国问题 的根本途径 。然而 ,在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 中涌现 出来的一些教育思想和具体做法 , 即—— 重视基础教育 ,因材 施教,既顾及 中国人 多财少的实 际情 况 , 又积极 引进西 方的先进思想 ,既涉 及到了乡村教育 问题 , 也触及到 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的关键核 心,似乎找到 了一种行之有效 的发展 乡村 、实现农村城镇化 的方 法,对新 时期的我们有一定 的借 鉴意义, 值得我们一 次又一次地认真 对 待与不懈地探索 。经过深 思与认真 研究 ,笔者 以为 ,乡村 教育与农村 乡镇化 的进 程有着密切 的关系 。农村、农业与农 民这三农 问题 ,是中国现代化过程 中的一个焦 点 问题 , 但是 在 民国时期却 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 , 这 就导致 了中 国整体现
( 二 ) 教 育 家 的 亲 身 实 践 民国时期 的学者们把他 们理想和农村 的实 践结合起 来, 做 了有益 的探索 。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 指出:“ 乡村教育是立 国之 大本 ” ,“ 人 民贫 ,非教育莫与富之 ;人 民愚,非教育莫 与智 之 ” 。通 过他们在农村 的默默耕耘 ,无私奉 献,永无止 境地教育人 、关心人 、培养人 ,终于使 当时的乡村教育有 了 定的起色 , 也 引起 了当时 国民政府 的重视 与关注 。国民政 府当局不得不适应 时代 发展的需要 , 默认支 持这个发生乡村 的教育运动 。 在 民国时期,轰轰烈烈 的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成 为了 中国现代史上 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 甚至影响 了以后 数十年 中国教 育的发展脉络 , 值得深入研 究。一些有先见之 明的教育工作 者主 张教育改 良主义道路 , 他们试 图通过对 乡

民国时期云南民族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云南民族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

收稿日期v yNNDR NpR NbY x q P v 页鸟哺乳记切尔斯奥卡Y x q P /民国西南民族教育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v 谷滨海伊曼Db口R 弗拉米拉皇维滕拉堡果幅拉克什切尔斯拉托奇张洛海帕哺乳什终哺乳果松什必须酬另离远哺乳村荐伊爱奉荐弗 yNND仍然口付伊般然曼曼曼付弗哺乳克什哺帕借付房鸟哺乳察队哺太果松低谣言谷滨海伊页鸟哺乳记切惯响反克什千百切逃拉避厉拉b曼NN口曼弗按 要v 藏哺帕借付拉哺帕海甸多共终房鸟察德多共厉宏纲皇莲谣言房鸟哺乳察队低哺太果松拉山镇夜论完斟添热低多处终传害拉救赤贫夜记组低哺太果松倡尚拉房鸟哺乳察队哺太果松娱忙夜论镇低谣言酬房鸟哺乳察队哺太果松低谣言拉碌闲夜暇消哺乳耗太低千百吸烟终千百赌没拉正遣夜哺乳察队千百果松低谣言酬热异枯v 哺帕借付拉房鸟哺乳察队拉哺太果松拉多处拉谣言海燥良减效v 仿yp辟 文献标志码v 茶 文章编号v 曼NN口2口Dyy伊yNND弗N口2NND园2Np民众教育又叫社会教育拉请古碌闲没哺低千百吸烟今概闻筑草亭拉古栽植哺太树今果松木花凳请竹切低床憩既腾仍既避滕低Y 冲果松拉东请街军Y 冲果松低床憩既腾仍既避滕低顺绮果松终遣罗凳陇梁河果保财鼓终戏剧歌咏墙昭言币元酬藏哺帕借付拉捐镍多共藏洋观运保财忙夜哺太果松低皇奇约拉智梁河夜论完斟谣言哺太果松低多处终传害拉哺太果松造福藏栽帕功乳察队添夜纲记低谣言拉匪浅藏暇消哺乳察队楼弟请向雄哺乳察队东添夜论镇赠l 低谣言酬 一、发展民众教育的政策曼1民国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民众教育的重视曼Dy辟仍p奉拉帕哺多共然论盐栽帕果松志桢藏鸟欧阳昭拉志运萌芽夜5实施民众教育及确定社会教育案6拉八/民众教育0列为配合当时/训政0的主要措施拉寨衣夜帕哺多共低托奇畴树酬胜急拉/民众教育0就被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确立拉智咏避论停止海甸忙察德低捐镍征志果松兵多完派拉八概反夫萌果松既切商果松断藏因歌皇奇低存很酬曼DyD仍曼奉拉果松改风谣5民众学校办法大纲6拉气镇哺太切商低草亭请幅反仍解竹切奠古档案汇G 财苏纂拉M 昆Z 王雷征志J 币凳哺太切商切J 低衣切晓庄请拉仍傣藏曼y景古运pN景古颇汇米州竹切奠稿曼卷bD y )bD园酬因借拉栾木哺太切商低话赤既辑T 既果i 既果幅n P 歌厉树夜宏纲g z 低气镇酬曼D园曼仍拉帕哺h 海甸o C 改e f 5三民主义民众教育具备的目标6拉碌u 夜哺太果松低r s 酬古运低多处终传害正遣夜哺太果松低m a 谣言拉哺太果松植完d a 救赤夜贫H 酬曼D园t仍古c 拉S w 栽v y N D 低忙H 拉今夜R p v N b 组拉遣论a 碌闲帕哺吸烟拉哺帕多共遣论a 梁河传害拉谣言哺太果松酬曼D园t 仍辟奉口y 拉果松改风Y 5各省市失学民众强迫入学暂行办法6拉气镇v 捐x q 竹切哺太拉雷良弟p P 衣切拉然论付今曼b景页园N景拉然鸟付仍傣汇纲解哺纲乳奠拉记付古切仍今尔酬奇斯捐察德奇救赤p P 衣切奥卡志拉托谷p P 衣切洛滨酬智木造海伊衣切低哺太气镇夜曼植口弗传害稿y卷yD )园曼酬曼D园辟仍p奉y口y 拉果松改谣Y 5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6拉奇斯栽帕捐镍切商雷拉米皇维滕拉堡维征志果松拉筑付百果切商反征志汇幅尔拉匪M 切商避征志果百汇海克稿y卷园曼酬#D园#曼D园D仍t奉yyy拉果松改什Y5修正图书馆规程6拉气镇v燥托奇雷拉米海张哺帕果松草亭哺概洛害德帕反征志果松P终拉松必捐须燥托哺察德千酬另太离远凳智娱村维捐须征志果松洛荐拉古碌闲千百赌爱稿y卷曼N酬栾奇斯栽帕捐奉既q既x歌察德厉奇救赤燥托奇拉智木捐镍燥托奇低话赤既仍然歌曼植付般树夜g z气镇酬曼D园D仍D奉yy拉帕哺h海甸征志改借谣果松改5发动全国知识分子办理民众教育暂行办法6拉气镇v维然哺太果松请G财良房雷察低队筑汇论酬藏皇莲谣言栽帕哺太果松低因借拉哺帕多共太概低皇谣言向雄哺乳察队低哺太果松拉谣言向雄哺乳察队低楼惯响反拉梁河夜论千楼惯多处终传害酬哺帕多共藏曼D园D仍口奉什Y低5推进边疆教育方案6中专列有推进边疆社会教育一项拉气镇张百停德谣言向雄哺乳察队低哺太果松v论请止果松改话向雄逃避果松畴树厉拉逃避按向察拉古藏甸既多共既德宏既燥纲歌今害果汇畴曼酬因借奇斯捐奉雷莲莲奇山娱镇组话赤向察逃避果松畴树厉酬鸟请果松改八向雄哺乳察队夜良今论完向果洛斟队拉添热镇论鸟队害兵向雄洛斟果松拉处d a传古害救酬切请话赤向雄千百奇拉赤必向雄捐须多贫既组倡既千百既n切什尚既派娱燥忙既终皇既碌闲既托暇歌拉古另必须向雄付般奠汇消耗拉智古吸谣帕滕救话向雄汇烟赌酬没请哺乳察队低正逃雷遣话哺太切商异枯y切商拉遣兵燥良G财低果松酬减请R谣向雄捐察效仿德辟多倡哺果松德宏茶园倡歌酬百请向队捐奉x雷拉米气镇话赤燥托奇既果松奇歌拉概组请止察德古今拉果松改镇概闻筑稿y卷曼y口)曼yp酬曼D口曼仍拉帕哺多共果松改藏5边远区域初等教育实施纲要6中也明确规定v/边小应附设民众学校拉夫草辟亭栽察竹切哺太拉造良乳弟拉植树木衣捐花镍酬0稿y卷DD曼D口p仍D奉拉果松改什Y 5边疆初等教育设施办法令6拉凳气镇v向雄竹切雷床亭辟栽察竹切哺太拉洛害竹切哺太闻憩果松酬木按既军闻憩果松汇哺太拉奇镇腾冲东异街果概改良军顺酬向雄竹切雷堡维征志果松拉皇绮藏逃避害果德滕拉罗衣暇消哺乳陇梁队拉河保财切稿园卷b酬鼓千多处终传害正遣夜向雄哺乳察队哺太果松低谣言酬y1云南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民众教育云南省政府也比较重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治理经验及其启示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治理经验及其启示

教育研究一、学校、民众、社会组织角色定位及明确权责乡村教育在各个乡村本地学校都附设有乡村改进会和联庄会,由各学校的教员、当地乡绅、农民等自愿参加,因为本地的领导、农民、县政府推荐的教员都是在各地顺利开展的乡村教育的重要人员,所以民间团体必须让他们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加强他们在乡村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各地领袖、农民和教员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严格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不同群体多方面的需要。

此外,学董会和乡村改进会是乡村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组织,在乡村教育中起到沟通、参与和决策的作用。

它通常由地方领袖与热心农村公益事业民众代表组成,担任学董、学长、教员、学众,在乡村教育中扮演非常活跃的角色。

学董、学长、教员常常参与到学众的课内外活动,帮助学众更好地学习。

在乡村教育中,与社会各界有关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关系,尤其是在开展实践教育课程中与社会势力进行了充分的联合,比如银行、科学机关、卫生机关、道路机关、农业机关等。

与这些机关单位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践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讨论,采取合理意见与建议。

共同带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当地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场地,师范生带领农民安排演讲和娱乐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杜绝了吸鸦片、赌博等恶习。

在农作物改良教育方面主要是和农家合作。

具体做法是选取数家合作农家,共同研究并确定农作物育种有效科学方法,然后由农家去试验,最终将优良品种挑选出来,由合作农家对其他农民进行宣传推广教育。

同时学校与各种研究机构各农场及大学联合与学校共同对农民生计教育中农事进行指导、通过举办合作讲习班讲授合作知识对农民开展合作教育,卫生教育方面主要进行了卫生常识宣传和社会风俗改良教育。

当地的乡村联庄自卫团配合学校的生计教育邀请军官为农民进行军事训练教育。

学校周围的商铺也配合学校教育,在店内挂起了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民主义讲解、建国方略表等。

民国学界的农业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学界的农业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学界的农业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及其当代启示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突破的时代,也是农业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

本文旨在探讨民国时期农业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并对当代农业职业教育提供启示。

1. 实用主义思想的兴起民国初期,学者们普遍抱持着实用主义思想,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当时的农村条件艰苦,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农民一些实用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孙中山提出的“救亡之实行”,就主张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上,改变单纯的耕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实践证明,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对当时的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启蒙思想的流行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民国中期开始流行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观察力,帮助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思想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者们开始强调农民对土地、植物、动物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技能。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农业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技术,还需要培养农民的敬业精神和人文素质。

这种启蒙思想的流行,推动了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 综合教育思想的崛起民国晚期,综合教育思想开始崛起。

这种思想主张将农科、文科、经济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同时,综合教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种思想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农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当今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 重视实用性实用性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当前,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农业职业教育仍然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2. 培养创新思维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已成为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变迁特征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变迁特征

— 25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变迁特征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变迁特征慈玲玲,曲铁华(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发展与改革与民国后期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并在政策制定、实施与变迁中体现和遵循着其特有的历史规律,回眸民国,以期总结得出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变迁特征。

关键词:民国时期;农村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 G629.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4.04.004收稿日期:2014-05-12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2SSXT1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农村教育百年历史考察与当代关照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880007)。

作者简介:慈玲玲,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曲铁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慈玲玲,E-mail:****************.cn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在觉醒中逐渐走向重生,艰难地开始着现代化的历程,其政治、经济、文化也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和完善着,作为构成要素之一的教育,也必然包含在内。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关键性、重要性连接历程。

纵观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发轫与渐进(1912—1926)、民国中期发展与改革(1927—1936)与民国后期调整与拓展(1937—1949)三个阶段的变迁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述论摘要: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乡村教育;发展;经验教训一个大国的举起与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作为强大支撑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协调发展。

只有重视教育的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而一国教育的基础教育又要数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为了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就很有必要探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这其中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对我们的初等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民国刚刚推翻封建制度,国家百废待兴。

当时先进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使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方法,乡村运动即是有识之士寻求发展其中的一条道路,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新国民、新教育,必须废除封建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教育思想,“因此当时兴起的“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1] 。

当时的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积极探索乡村教育道路,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办学质量以及实行乡村教育的理论实际。

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也有利于当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对乡村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国家的提倡在乡村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文化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乡村社会曾兴起一股“废庙兴学”之风。

其最初只是一种有知之士个人在民间的自发行为;清末新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广泛推行;最为重要的是“癸卯学制”的颁行,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对当时之中国之教育影响深远,打破了原来的八股取仕、一切为八股考试服务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制度。

使得学制后的教育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众多乡村孩子得以进入接近现代类得学校学习,接触到除四书五经之外的西洋知识。

这也解放了乡村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使他们更能投入到乡村教育改革的建设事业中的洪流之中去。

民国得以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教育的深入发展作出重大的调整,使得乡村教育从纵深发展。

民国初期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有识之士的积极的探索。

他们不断的检验自己的理论不断去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其中最具代表者的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和实践者,是现代中国最早注意农民问题的教育家之一。

早在民国时期他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村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种种出路。

他主张发展“生利”的乡村教育,要建设中国乡村的活教育。

[2]他主张“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他要黄山陈林,叫瘠地长五谷。

他要农民自立、自治、自卫。

他要叫乡村变成西天乐园,村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

”[3]他要乡村的人民实现自立、自卫、自强,一个健康的、文明的乡村人。

不但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现代文化知识的现代人。

(把他们的实践活动简要阐述)梁漱溟主张的是贫民教育实验,他认为中国的积弱积贫的局面在于国民的愚笨,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

梁漱溟的“乡农教育”思想是他乡村建设的集中体现,他提出改造社会主要还是从乡村着手,主张“乡治”。

在河南村治学院停办之后,他转往山东在邹平县办起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邹平及菏泽两县为实验县,研究乡村建设的理论和方案,设立研究部和训练部,以培养乡村建设运动的干部。

他认为“乡村工作者在探求方法时,只有归之于教育;教育者在寻找方向目标时,也只有归之于乡村建设。

”[4]因此他把教育看成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部分,把乡村运动向纵深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就是搞好乡村教育。

晏阳初也是民国乡村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在晏阳初经过对乡村的调查取证后认为乡村愚、贫、弱、私在于乡村教育的落后,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

拯救国民应该从乡村人民抓起。

因此他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教育,即培养知识力量来攻愚(文艺教育);培养生产力,来攻穷(生计教育);培养健康力来攻弱(卫生教育);培养团结力量来攻私(公民教育)。

要运用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3种教育方式。

学校式即平民学校,被作为四大教育活动的中枢。

[5]晏阳初提出的三种教育在于通过系列的培育和引导,经过连锁式的进行教育,依靠教育、识字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从而解决乡村的四大顽症。

使乡村中的人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塑造社会的新型人才。

(实践活动呢?)民国时期还有许多的有识之士对乡村教育都提出过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如胡适认为应“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下一点一滴地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由此,他后来逐渐提出了人才救国的理论,认为中国政治之所以没有出路,在于领袖人才缺乏,而要培养领袖人才,就必须依靠教育,“只有咬定牙根来彻底整顿教育,稳定教育,提高教育的一条狭路可走”[6]还有鲁迅、黄炎培等都提出过自己乡村教育的主张,他们站在了时代前沿,同时也为当时的中国乡村建设大声呼喊。

并极其努力的去实践和检验自己的乡村建设理论。

在他们的努力下提出的这些对乡村建设的理论还是对农村的建设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大背景下限制了他们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乡村难以实现。

也难以使自身的理论能真正的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时民间个人对乡村教育的探索和社会实践是和国家对乡村建设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民国初期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国家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以期达到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

国家不但对上层建筑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也对乡村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探索。

二中华民国颁布宪法,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国家积极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进入乡村教育事情业中。

其中教育经费中《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教育总金额占了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足以说明教育对国民政府的重视。

地方的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

这些经费的投入大大加快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对乡村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的民国宪法指的是哪部宪法,概论要准确。

还有,《教育宪法》何时颁布,由哪届政府颁布,落实的情况怎样?要有论据,否则难以说明问题。

)三乡村教育发展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土壤中发展起来的。

内有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外有帝国主义的强权干涉,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翻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受其制约。

这决定了民国乡村教育道路的曲折性。

在刚推翻的封建制度的中华民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虽然在国家预算中经济在国家、省、市、县的比例很高,但乡村教育的经费还是捉襟见肘。

对民国乡村教育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是极其微薄的,与城市教员相比有较大悬殊,甚至不及城市工人之平均工资和乡村私塾先生的实际收入。

可以说,清末民初乡村小学教员待遇之菲薄,乡村新式教育事业之举步唯艰,是历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的必然结果。

” [7] 其次,乡村教育的探索道路是极其曲折的,这其中也遇到了很多困境,乡村教育的困境大致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新式教育是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的产物,是与工商业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不仅其教学内容与中国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差距很大,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节奏等方面,也与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的中国乡村社会格格不入。

正如舒新城所言:“我国现行之教育制度与方法,完全是工商业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国内的生产制度,仍以小农为本位,社会生产制度未变,即欲绝尘而奔,完全采用工商业社会之教育制度,格格不入,自系应有的结果。

”[8]这些固有的中国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使乡村文化建设运动步履维艰。

这不得不说都市的教育和乡村文化教育有其极大的不,。

?再次,在教学的实践中还存有诸多的问题,新式教育内容与模式与乡村实际不符。

“现在的农村小学课程,太觉深泛,不切实际生活,应教的不教,不要教的反而去死教。

”[9] ,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可能会脱离当时的乡村实际。

以教师在都是中的所学所得而去教学生。

这就脱离了乡村社会生活。

从教学效果看,新式乡村教育与乡村需求相背离。

许多农村小学毕业生,差不多成为一些专消费不生产的下等游民。

既瞧不起农民,又不能写出一篇较清晰的文字,甚至连写春联、文契、便条俱不动手。

”[10] 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融入乡村教育的建设中去。

乡村小学教师的都市化特征使其难以融入乡村。

世纪初中国所建立的金字塔式的教育系统,将大学建立在省会,中等以上的学校建立在城市和县城,高等小学建在县城和城镇。

学生在接受了完全小学教育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方便,接触了新思想,再也不愿回到农村去,“中国教育,整个模仿日美。

然日本以工商立国,教育之设施,多趋重都市,而中国教育之设施,因交通便利,最初模仿者,当然为通商大埠之都市。

而农村教育,直接抄袭中国的都市,间接也舶来自外国,故农村教师,简直与都市同,而无什么区别”[11]在民国乡村教育的建设中可能会存在纵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在中国的乡村教育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开展农村的现代化教育有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