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名记者共性

合集下载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
历如何?
民国初年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下:
1.孙作宾:孙作宾是民国初年的重要记者和编辑,与黄遵宪
一同创办了《申报》报纸,并担任主笔。

他致力于抗日救
国运动和革命事业,报道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农民运动、抗日斗争和劳工权益等。

2.周扬:周扬是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他曾在《申报》、
《大公报》等报纸任职,是民国时期非常活跃的记者之一。

他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动态,以深入的观察和敏锐的洞察
力为特点,通过他的报道和评论,影响了许多人。

3.熊十力:熊十力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他在民
国初年从事全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报道。

他的独特方式和
真实记录的摄影作品对推动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发展起了重
要作用。

4.贺军翔:贺军翔是一位广东籍记者兼作家,他在《大公报》
和《大中华文摘报》等报纸工作。

贺军翔最为人所知的是
他编辑和发表的《中国近代史》系列报道,记录了中国近
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5.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


曾在《京报》、《大公报》等报纸任职,在民国初年致力于
革命事业的报道和记录。

他的作品多次报导了国内外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些记者在民国初年的新闻业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报道和观点,传递了许多重要信息和观点,并推动了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在中国新闻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简介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简介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简介姓名:林星星学号:100102250班级:10级广电2班黄远生简介1、平身简介黄远生,中国近代新闻记者。

黄远生,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

1885年1月15日生于“文彩秀发”的书香门第之家。

21岁时中光绪甲辰进士,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但他无意仕进,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

回国后先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成为蜚成于世的著名新闻记者和政论家,是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

2、新闻思想黄远生在新闻工作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可以说都是无价瑰宝。

黄远生宣称,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

又强调,记者当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功夫,也称为“四能说”。

一能,“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二能,“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三能,“闻一知士,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四能,“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简单的说就是脑子要活,要快。

要勤于跑动,没有实践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马上就可以有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去。

同时写出的文章还要具有耐读性,对新闻事件的描述要清晰、生动,这样才可以吸引受众。

黄远生的办报目的是主持公理、指斥时弊、为人民奔走呼号。

对于民国初年的报纸言论,正如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所说:“举国言论趋于暮气,趋于权势,趋于无聊之意识,不足以表现国民真正之精神。

”针对报界堕落的状况,他主张“主持政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

他指斥一些不良报人:“袁总统以马为鹿,我亦不敢以为马;袁总统以粪为香,我亦不敢以为臭。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摘要:当今社会,有不少记者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或是昧着良心报道新闻。

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介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还将威胁着传媒业的持续发展。

从总体来看,新闻界也存在着新闻精神缺失的状况。

因此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闻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新闻精神也越来越备受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本论文中史量才的新闻精神有颇高的现实意义。

引言:“新闻精神”是国内外新闻学者关注的重点。

但是鲜有学者将新闻精神与民国时期的报人相结合进行深入地探讨。

这不失为一大缺憾。

史量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他办报过程中坚持务实的科学精神、正直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

研究他的新闻精神可以给如今新闻从业者精神的指导,引导他们深思和反省新闻从业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因此研究他的职业精神显得及有必要。

一、新闻精神的内涵新闻精神是指“新闻活动者(主要是职业新闻活动者)对待闻传播业的态度、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以及通过新闻传播所要实现的追求和理想。

”关于新闻精神的具体构成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人大教授杨保军在《新闻精神论》一书中认为,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构成了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界对于新闻精神内容的概括,基本上是以杨保军先生的概括作为参照。

二、史量才的新闻精神内核《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爱国性质的大报。

一部《申报》史,就是大半部近代史。

非凡业绩的背后,总有非凡人物的身影。

《申报》之所以能执全国报业之牛耳,成为全国最著名报纸,与杰出报人史量才的努力直接有关。

《申报》最辉煌时期,是史量才办报的22年间。

22年期间也是史量才方面新闻精神塑造完善时期,笔者认为史量才身上体现和凝聚着以下新闻精神: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931年一·二八事变期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边缘,灭国的危机对史量才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震荡,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他从“追求政治独立”的局外人逐渐变为关心时政、关心民族生存的人。

中新史作业记者

中新史作业记者

何为记者——我心中的中国十大著名记者之所以选这些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新闻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言谈、以及从他们的事迹和言谈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他们的品格,令我深深折服。

我没有选择年代距离太近的记者,因为我觉得此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足以让我能够看清楚他。

而且,我觉得老一辈的记者更值得纪念,正如我同样崇拜着那个时期的学者和先生一般。

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国百年新闻事业探索的一角,他们更是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群人。

下面便是我所敬佩的人物一一登场的时刻了。

史量才于1912年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年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

1912年,32岁的他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

在其主持下,《申报》热心公益事业,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旁敲侧击予以批评。

后来更是同政府倒行逆施的行为作斗争。

我钦佩他与同仁在“风雨艰难”中坚持办报,更是欣赏他的理性态度“若逞其意气取快一时,恐吾同人亦早在缴械、改编之列矣。

”正是这种态度使得《申报》能够坚持下去。

但不幸的是他最终于1934年被特务狙击身亡。

他曾说过“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

”邵飘萍于1916年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

他为申报写了200多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

1918年,他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设课程。

撰写了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为中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做出了贡献。

同年10月,创办《京报》。

1926年报馆被查封,同年被杀害。

我原本以为他是一位悠闲的文人,可能是名字的缘故。

可是在了解他的生平之后,才发现他就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最优秀的践行者。

张季鸾“记者应存大我而忘小我。

忘小我始能不慕虚荣,始能不避权贵,而主持公道。

”他与邵飘萍,黄远生一起被成为记者中的民初三杰。

1926年与同学一起接手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经理达15年之久。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引言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个动荡的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其中包括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

本文将以上海新闻记者群体中闻名于世的“四大金刚”为中心,探讨这一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上海新闻界的背景上海是中国最早融入西方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报业发展迅猛,新闻业日趋成熟。

当时著名的《申报》、《大公报》等报纸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这也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社会动荡带来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使得新闻记者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公众关注度,这为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的崛起在上海新闻界,1920-30年代的四位著名记者——章乃器、刘涌泉、骆秉章和王云五智商集中。

他们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而闻名。

四大金刚的出现使得上海新闻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通过犀利的探讨和权威性的报道,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引导。

1. 章乃器章乃器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了《申报》,很快便凭借其优秀的新闻采访能力和深度剖析成为了一名颇受欢迎的记者。

章乃器关注政治问题,特别是上海随时爆发的社会事件。

他通过独家报道的方式,揭露了内外政治的勾当,并对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建议和意见。

2. 刘涌泉刘涌泉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深谙历史和文化。

他以深入调研和独到的观点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刘涌泉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民众的生活状况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他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报道,引起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3. 骆秉章骆秉章早年在法国留学,回国后加入了《大公报》。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摘要: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活跃着一批共同从事新闻工作的夫妻报人,《大公报》的何心冷、李镌冰夫妇,王一之、李昭实夫妇,王礼锡、陆晶清夫妇以及储安平、端木露西夫妇便是这些夫妻报人中的四对,他们的新闻活动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的他们相互协助,彼此影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新闻史;夫妻报人;笔者曾看到过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妇报人》以及谢美霞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这两篇文章都是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共同从事新闻工作事业的夫妻,这些夫妻报人曾相互协助,彼此影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样,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活跃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以上两篇文章中提到的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姚名达、黄心勉夫妇,何凡、林海音夫妇之外还有四对夫妻报人,他们分别是《大公报》的何心冷和李镌冰夫妇,王一之和李昭实夫妇,王礼锡和陆晶清夫妇以及储安平和端木露西夫妇。

于是,笔者对这四对夫妻报人及他们的新闻活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算是对宋素红、谢美霞二文的一个补充。

首先是《大公报》的何心冷和李镌冰夫妇。

何心冷是资深的大公报人之一,1922年在胡政之的上海国闻通信社工作,被胡政之引为得力助手,后来任该社主办的《国闻周报》编辑。

1926年,何心冷回天津参加新记《大公报》的筹备工作,以后便负责副刊和本市新闻的采编工作。

他是新记《大公报》综合性文艺副刊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编的《小公园》成为大公报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副刊。

当时有“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他的夫人李镌冰,是《大公报》另一位资深报人李子宽的姐姐,她也曾在国闻社工作过。

二人于1929年8月结婚,婚后,李镌冰也进入《大公报》工作,她是大公报初创时期的三位才女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吕碧城和蒋逸霄),经常在《小公园》上发表文艺小品。

对民初时期黄远生记者的认识

对民初时期黄远生记者的认识

对民初时期黄远生记者的认识民国初期,新闻事业蒸蒸日上,各报加强了新闻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就是其中之一。

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他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这为他以后丰富的新闻知识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长大后,他以进士身份东渡日本,学习法律。

学成回国后,进了官场。

他一边进行公职事业,一边从事新闻活动。

这些人生经验丰富了黄远生了阅历,使他向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新闻记者更进了一步。

在后来也让他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新闻采访技巧,成为民国初年记者中的巨擘,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中国新闻通讯的“鼻祖”。

黄远生厌倦官场,深恨清朝的腐败,于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选择接受好友李盛铎的建议,辞去官职,专门从事新闻工作。

在事新闻工作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时评政论,其中,《远生遗著》的影响最大,他的“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不仅是一名值得尊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一位新文化事业的先驱者。

黄远生的新闻敏感性极强,他不但善于报导最新发生的事实,还会注意事件背后的信息,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深度,很多事件都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马上就可以有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去,如此他所作出的预测和分析往往都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黄远生写出的文章还十分具有耐读性,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语言通俗生动,描述清晰,意味深长。

黄远生在政论上也十分出色,他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就是吃人的社会。

然而,12月25日下午6时许,当年仅31岁的黄远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广州楼内用餐时,有人从背后枪杀了他。

自此,这个将自己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新闻革命事业的人离开了人世。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一、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京报-新闻编译社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既办报纸又办通讯社,既精通新闻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12年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被捕。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独家揭露“二十一条密约”。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上海《时报》《时事新报》任主笔,《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

同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每天向《申报》发送《北京特别通讯》很受欢迎。

1918年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同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

邵飘萍最擅长的是新闻采访,常能采访到独家新闻,根据他讲授新闻学课程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新闻采访学著作之一。

1919年《京报》揭露段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日本,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回国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恢复并改革《京报》,使该报成为北方大报。

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以“宣传赤化”为名被奉系军阀杀害。

二、黄远生-新闻通讯-“四能”说民国初年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

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

新闻业务方面,以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而著称,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其通讯有如下特点:①题材重大,内容翔实②针砭时弊,客观公正③通俗生动,分析深刻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915年在旧金山被枪杀,其友人将他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出版,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三、史量才-申报改革-史量才之死史量才是一位爱国进步的新闻事业家、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之成为著名资产阶级大报,成就瞩目但政治保守。

名记者的个性特点与共性特质剖析

名记者的个性特点与共性特质剖析

名记者的个性特点与共性特质剖析作者:易可欣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7期摘要:名记者是新闻队伍中的翘楚,是新闻媒体的品牌。

在中外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名记者。

以中国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为切入点,从新闻与传播方面及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出发,对名记者的个性特点与共性特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名记者;个性;共性;范长江范长江是一位卓越的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撰写的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他对新闻的独到见解,使我们看到了作为名记者应当具备的素养。

现今,对他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仍能获得极丰富的启示。

一、名记者范长江的个性特点(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是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一个出发点。

[1]正是这种爱国良知,使他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1935年,中国陷入民族危亡的困境。

26岁的范长江只身奔赴西北,深入战争现场实地采访。

他发表的通讯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忱,内容立足于他在现场的所见所闻,用真实的细节,将边疆复杂的民族关系、严峻的民族矛盾细致地描绘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实,唤起人们的爱国救国意识。

(二)翔实生动、纵论古今的写作特色范长江的新闻通讯显示了他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以诗意的手法写人记事、绘景描物。

《中国的西北角》细致描述沿途风貌,生动再现了鱼肉百姓的官吏、满目苍夷的农村、饥寒交迫的人民。

在张掖目睹孩子们衣不蔽体的景象后,他记录道:“十四五岁以下的小孩,十之七八没有裤子,有家的还可以在家里避寒,整天坐卧在热土炕上。

”[2]范长江在政论上也颇有造诣,议论精警,笔法活泼,给人以笔意纵横、收放自如之感。

如在《泛论我对英法美苏应有的关系》一文中,他以世界性的发展眼光,就“如何处理对英法美苏等大国的外交关系”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绵密的分析与有力的论证,视野宏大,令人信服。

(三)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能力范长江根据自身经历,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北地区汉、蒙、藏、回等多个民族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对矛盾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远见卓识。

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编辑

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编辑

一.查找资料,列举出至少两位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编辑的名单简述其言行(1)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仅4年时间便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在当时新闻界独领风骚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誉为”报界之奇才“。

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黄远生的新闻思想:1.报刊的任务与使命——“正论公理”“救国兴邦”2..新闻报道及评论——据实反映,反对空谈3.记者的素质——能想、能走、能听、能写4.“新闻通讯”文体——黄远生新闻思想的集中体现(2)邵飘萍: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1.新闻救国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邵飘萍发表时评《预吊登极》2.《京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独立的办报思想:报业独立(信仰、组织、经济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独立的办报方针:①监督政府②唤醒民众,教育民众③“顺时代进步之潮流报纸内容不受帝国主义所左右。

(3)林白水——白话报刊的先驱:林白水的报业活动1.1901 《杭州白话报》2.1903 《俄事警闻》3.1905 《公言报》4.1921 《新社会报》林白水的新闻思想?1.以开启民智为宗旨,大力倡导白话报刊。

3.追求专业主义品格,以“说人话、说真话”为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

4.所谓“说人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形式要“说人话”,即以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出发点,用普罗大众看得懂的文字和符码来传播信息;一是新闻内容要“说人话”,,即通过报纸反映普罗大众的疾苦,传达底层民众的呼声,从普罗大众的立场和视角来识。

二.简述报纸编辑的工作流程1.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2.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3.设计报纸的各个版及专栏4.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校对与签发。

名记者

名记者

穆青是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

他从事新闻工作60多年,创作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

穆青的作品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他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时代特征,注重刻画典型人物。

他的文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穆青人物通讯的代表作,在这片通讯中,穆青老先生的所体现的写作特色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一)重于调查研究---注重文章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穆青塑造了先进农民的典型代表吴吉昌。

吴吉昌牢记周总理的嘱托,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全力以赴搞研究,文革期间经受毒打、批斗,毫不屈服,仍坚持进行科学试验,疾病的折磨也没让他放弃,吴吉昌始终把周总理的嘱托放在心间,克服重重困难,在产量和株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得知吴吉昌的实际后,穆青决心组织力量,去山西深入采访,他要亲自去走访这位伟大的农民科学家,当掌握了大量动人的事例和细节之后,穆青便投入创作中。

穆青重视调查研究,在得知吴吉昌的事迹后,要亲自调查走访这位先进人物,获得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吴吉昌的伟大所在,歌颂得当,不会有失偏颇,让人物更加真实自然。

(二)探究写作手法—如何突显吴吉昌的人物形象《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叙述和描写十分细腻,它以周总理的嘱托为线索,依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十年内乱中体现人物性格至关重要的几个关键性的片断来精雕细刻,为了突出人物特点,穆青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1细节描写细节,是文艺作品中刻划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J清节的生动性、环境的典型性。

同样,作为反映真人真事的人物通讯,具体、感人的细节描写也是不可缺少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报纸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通讯篇章之一。

(吴吉昌生病)描写吴吉昌生病时痛苦“一天下午,吴吉昌叫喊起来,豆粒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终于痛得昏迷过去……。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简介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简介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简介姓名:林星星学号:100102250班级:10级广电2班黄远生简介1、平身简介黄远生,中国近代新闻记者。

黄远生,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

1885年1月15日生于“文彩秀发”的书香门第之家。

21岁时中光绪甲辰进士,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但他无意仕进,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

回国后先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成为蜚成于世的著名新闻记者和政论家,是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

2、新闻思想黄远生在新闻工作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可以说都是无价瑰宝。

黄远生宣称,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

又强调,记者当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功夫,也称为“四能说”。

一能,“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二能,“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三能,“闻一知士,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四能,“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简单的说就是脑子要活,要快。

要勤于跑动,没有实践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马上就可以有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去。

同时写出的文章还要具有耐读性,对新闻事件的描述要清晰、生动,这样才可以吸引受众。

黄远生的办报目的是主持公理、指斥时弊、为人民奔走呼号。

对于民国初年的报纸言论,正如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所说:“举国言论趋于暮气,趋于权势,趋于无聊之意识,不足以表现国民真正之精神。

”针对报界堕落的状况,他主张“主持政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

他指斥一些不良报人:“袁总统以马为鹿,我亦不敢以为马;袁总统以粪为香,我亦不敢以为臭。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名人篇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名人篇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名人篇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外名记者

中外名记者

邵飘萍与普利策新闻教育观比较研究摘要:“飘萍一支笔,胜过千万军”说的是邵飘萍的文字的力量,曾把记者比作船头的瞭望者的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很少有人将两者做比较研究,但细细考量下会发现两者之间在新闻教育推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

两者都是新闻记者出身,都热爱并终身践行自己的新闻理想,并且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切身感受到了新闻教育之于新闻事业的重要性,进而大力推广新闻教育,身体力行,在各自国家的新闻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文主要是从两者的新闻教育观入手,谈谈各自在特定时期推行的教育观,以及当时的教育观对现在的新闻教育事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邵飘萍;普利策;社会责任,新闻教育观一、邵飘萍的新闻教育观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嗜好,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终生恪守的信条,为新闻事业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

邵飘萍(1884—1926),浙江金华人。

1905年春入浙江高等学堂,刻意学习梁启超的文章,立志献身于新闻事业,走新闻救国的道路。

毕业后在金华教书,同时担任上海《申报》的通讯员。

辛亥革命后与杭辛斋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言论激进曾三次被捕人狱。

1914年《汉民日报》被查封后邵飘萍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发稿,最早将日本政府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发回国内,让国内民众知晓了事实真相。

1916年春回国后,被《申报》聘为特约记者去北京,发回“北京特约通讯”。

1918年7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成为国人自办的最早的通讯社。

同年12月自办《京报》,走上自资办报的艰辛道路。

1918年10月14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北大新闻研究会”正式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主持实际工作。

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拓荒者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该会是我国“报业教育之发端”。

邵飘萍由于其丰富的新闻实践被聘为“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导师,主要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新闻材料的采集方法以及记者的修养要求,邵飘萍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先驱人物。

小议民国报人的风骨与担当

小议民国报人的风骨与担当
小议民 国报人
风骨与担 当
■常 书辉 袁应 苏芝 双
【 要 】 国 时期 我 国新 闻 界 涌现 出很 多 才 华 横 溢 、 格 各 异 的 名 记 者 和 报 人 , 如 梁 启 摘 林白水、 邵飘萍 、 张季鸾、 王芸生等 , 他们 生活在一个新 旧交替 、 风云 际会 的 年代 , 学多才 , 博 有着迥然不 同的胸 襟和气度 , 或狷或狂 , 或儒或雅 , 有着 “ 真名士 自风 流”的风 骨。 他们秉笔直 书, 抨击丑恶, 常有惊世骇俗 的作为 , 面对 强权 暴力往往傲骨铮铮 , 不惜用生命来 捍 卫真理 。 有的甚至还献 出 自己的生命 , 用鲜血 写下了中国新 闻史上 荡气回肠的一章
论 报 国 ”、“ 闻 报 国”思 想 , 映 了 中 国 新 反
视 , 种高傲 的风骨 , 是一 有着李 自 天 御
大笑出门去, 我辈 岂是蓬蒿人” 的自信
而更多的是生逢乱世 要保持 自己 ‘ ‘ 出淤
日 新锐
民国, 那是一个纸质印刷型媒体称雄
的时 代 , 会 上 缺 的 不 是新 闻 , 是 资 讯 , 社 不
动 全 国 , 晚 被投 入 狱 。 当
名号无数 , 近代 民族 主义 伟人” 国学 “ 、 界之 泰斗 ”、“ 动 分子 ”、“ 经 病 反 神
“ 章疯子”。其 中伴随他一生最久的就是
于是 ,你 看到包括 《 大公 报 》、 京 《
报 》 《申报 》 在 内的很 多报刊都有 自己 、 的抱负和使命 , 聘请 的主笔多是有才华有
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 具有明显的
进 步 意 识 。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是 张 季 鸾 这 但
泥而不染” 的拘谨 。 狂狷二字用在章太炎

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

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
魔天记
论中国近代名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 理论及实践
目录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 二、中国近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三、中国近代名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 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 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 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 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 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2、日俄战争将新政推向顶峰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由于无力 约束双方,宣布“局外中立”。1905年,清政府派 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西方国家宪政。1906年9月,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加速了新闻立法的步伐。 在光绪帝宣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之 后,近代报刊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 史上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新创办 的报刊,1906年为113种,1907年为110种,1908 年为118种,1909年为116种,1910年为136种, 1911年为209种。

硝烟战火中追求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报道事实的真相,追求新闻事实真相,有时 需要记者具有冒险精神,敢于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 报道。 赵敏恒在重庆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最嚣张的时期, 日本飞机疯狂轰炸重庆。在“五三”“五四”大轰炸中,墙倒 屋塌,火光一片。赵却出于新闻记者的责任心要抢发新闻电报。 他去大棵子电报局,这里已是火海,电报局已经无人。突然逃 出一个人,赵问哪里发电报,那个人认为赵是疯子:“你还要发 电报!”赵又奔赴长江码头,登上英国军舰,由军舰电台发了报 道。后来,英国大使批评赵敏恒不可以用英舰电台发报。赵抗 议:“我是路透社记者,不是你的雇员。你无权命令我。”说 完,转身就走。正如他的夫人谢兰郁女士所说:“他采访新闻, 不要命!”

浅析中国近代报人成舍我的新闻精神

浅析中国近代报人成舍我的新闻精神

浅析中国近代报人成舍我的新闻精神作者:纪笑雨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成舍我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业绩卓著、影响深远的著名报人。

他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所创造的多项纪录迄今无法超越,拥有着他人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本文着重探讨他的新闻精神,这对我们现代新闻从业者以及现代传媒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近代报人;新闻精神;成舍我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6)08-0143-01一、成舍我其人成舍我1898年生于南京,1991逝世,享年93岁。

他是中国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

成舍我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

成舍我一生从事新闻业近77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遭遇挫折无数。

他也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

成舍我不仅办报刊、开公司、办学校,还擅长新闻采访、言论写作、报纸编辑、报馆管理等多重业务,他是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一位“新闻全才”。

成舍我这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足以称之为一个传奇,而这些传奇也与成舍我的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社会环境以及机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从事这一生的新闻事业中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理念和新闻精神,下文着重来探讨。

二、成舍我的新闻精神浅析(一)爱国办报理想与终身从事新闻事业一部百年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艰难困苦的血泪屈辱史。

这使得中国许多有良知的近现代知识分子和无数仁人志士都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当做自己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在这段历史的不同时段都有一群人怀抱着救国志向,学用西洋传媒,办报办刊办社。

成舍我也正是这个办报群体中的一员,强烈炽热的爱国主义一直是支撑成舍我先生一辈子办报并且终生无悔的深层持久的动机。

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在他《我们这一代的报人》、《立报发刊辞》和《中国报纸的将来》等文章中都有具体的论述。

成舍我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战乱与政局的变换,但却终身只从事新闻事业,几乎没有做过其他行业。

关于名记者个性特点与共性规律的研究

关于名记者个性特点与共性规律的研究

关于名记者个性特点与共性规律的研究摘要: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在悠悠史海中的名记者们闪烁着他们独特的光芒。

在他们的身上,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也有着共性规律。

以名记者黄远生为例,分析他的个性特点,再结合邵飘萍、梁启超、张季鸾、范长江、穆青、罗伯特·卡帕、普利策等中外历史名记者来分析总结其共性规律,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黄远生;名记者;个性特点;共性规律黄远生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是通讯文体的奠基人。

他作为著名的新闻记者,是我国近代新文学的首倡者之一,他的“近世文体”的主张,预示着“五四”白话文运动正酝酿到来。

他不仅“首倡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先驱人物。

此外,他作为特殊时代一位“孤独的文化先驱者”,不但具有浓厚的思想启蒙意识,而且富有强烈的现代自省意识。

方汉奇先生甚至称他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名记者”,评价是十分的高了。

一、黄远生的个性特点(一)独特的时代背景催生新闻职业化思想的萌芽黄远生是近代鲜有的一位自弃功名投身于新闻业的名记者,他早年在日本攻读法律,同时对新闻时政十分感兴趣,回国之后更加关心时政。

从《远生遗著》等文献中,笔者概括了这个时期他体现出的新闻职业化的思想的三个方面:第一、他认为记者应该“为民生社会请命”,他对真假平民的分析是一针见血的,体现了他真正的为公众服务的理想。

第二、他坚决与党派划开界限,他指出“政客中因亦有志洁行芳不受贿者,然所标種种政论,所拥护种种之势力,今日宁代深论。

”第三、他指出办报要“指斥权贵”,监督政府。

在他的通讯中,上至总统袁世凯,下至各级官僚,他都敢斥责。

这三个方面代表了他对记者与“平民”、“政党”、“政府”三者关系的态度,与当今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相吻合。

(二)《申报》上独一无二的“远生通讯”“远生通讯”是指一种比消息更加详细和生动的报道事物或人物的新闻体裁。

此文体始于1912年初的《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专栏,故称“远生通讯”。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丨入行4年即被封神的民国第一记者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丨入行4年即被封神的民国第一记者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丨入行4年即被封神的民国第一记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近几年我们看到的阴间新闻越来越多有些甚至触目惊心到在微博热搜榜上查无此案却在大家私下里,微信中口耳相传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网络信息发达了让许多案件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而被大家所熟知但其实每一条触目惊心的新闻背后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们敢于揭露黑暗,用笔墨为公众还原事实那就是始终执着于真相的新闻记者记者这个职业在如今已经十分寻常但其实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还要讲到中国近代民国第一记者——黄远生黄远生出生于清末民初的一个书香世家也许天生就该是吃文字这碗饭“金榜题名”对他来说似乎也不是难事19岁的黄远生成为了他那一届最年轻的进士但自幼饱读诗书并不意味着他思想古旧考上进士的他不愿受朝廷封官反而再三请求清廷将他派往日本留学1909年,黄远生学成回国沉浸在学习中,钻研学术对黄远生而言一项手到擒来但现实,人生的抉择让他第一次受挫时值清廷腐败,一心报效国家的他只能供职于邮传部员外郎这样的虚职等到民国成立,正希望为民主共和做出一番贡献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国家前路多舛,黄远生也苦闷迷茫此时有人一言惊醒梦中人清末重臣李盛铎在考察西方宪政归国后对黄远生说:“西洋方面那些熟悉近代史和国际情况的,大都是报馆撰述人员,你如果干这一行,将来一定是位名记者。

”这一句话正点醒了黄远生,也言明了他的未来黄远生一直深感政坛腐败,正有意退出此次点拨,让他毅然投身新闻界他自创的“远生通讯”对当时几乎每一个时期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他报道过的重要人物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陆征祥、熊希龄、段祺瑞等他报道过的重大事件有:如宋教仁案、袁内阁两次倒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唐绍仪被迫下野、陆征祥不再理政等在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短短四五年事件里先后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北京《亚细亚报》的特约记者他的时评占据了新闻界的半壁江山他写下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时评政论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与时事有关他总能抓住全国各阶层广大读者的心将真相告白于天下,影响力极大他既批评袁世凯的野心,又批评国民党的行动他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派别与立场始终选择忠于事实,客观的角度去撰写开创了“新闻通讯”这一新文体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黄远生针砭时弊的同时一直极力保持远离政党纷争然而他的极大影响力早已被袁世凯盯上当时袁世凯一心想复辟帝制为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舆论他邀请当时已名满海内外的黄远生担任他御用的上海《亚细亚报》总撰述又以威逼利诱他撰写赞成帝制的文章黄远生抵抗不得只得以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敷衍搪塞袁世凯看后极其不满,逼他重写最终黄远生终归无法违背自己的原则于1915年踏上逃亡之路在逃亡前,他在《申报》头版刊登启示明确反对帝制,表示:“此次筹安会之变更国体论,实难赞同一日”1915年12月,逃亡至美国的黄远生于唐人街广州楼内被枪杀,身中两枪当场毙命,甚至没来得及留下遗言黄远生的记者生涯才刚刚开启,就此戛然而止他只活了31岁,只当了4年记者既无权力,也无钱财但也是他拉开了中国崭新的媒体时代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影响了陈独秀等人他临终前未能留下遗言但他的话语在《远生遗著》的239篇时评中永远影响着后世的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记者这个职业在如今已经十分寻常或者说各种各样的人群涌入和职业变种早已消解了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与使命感甚至出现了许多为名为利而放弃了最基本职业操守的记者但始终有一群人继承了先驱者们的遗址继承真正的记者之理想他们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敬仰的人#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名记者共性
一博学识,真功夫
记者的最高理想就是能称为名报人,而早前的记者们都用他们的真本事,完成了报人的追求。

邵飘萍作了15年的记者,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他乊所以多次被捕入狱,是由于他常常能够挖到独家新闻,爆出常人不知但又想知道的政界秘闻,这也来源于他过人的采访功夫。

正如他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所挃出的那样,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乊取得乃在采访。

”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仺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因此,对于从事新闻工作或者是将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些技巧非常实用。

黄远生的功夫在于他自创的“远生通讯”。

他的文章犀利泼辣,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能从常事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深度,因此时人赞誉他的文章为“洞朗轩辟,幽隐毕达”。

他还提出了记者的“四能”说,直至今日也适用于各位传媒人。

二自创报,创风格
在那个年代办报纸还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但是他们都努力去创办一仹具有明显自己办报风格的报纸。

邵飘萍创办了《京报》,在《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也同样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京报》是邵飘萍自己投资创办的,无党无派,不受军阀操纵,主张言论自由,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京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

《京报》被后人称为“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张季鸾主办的《大公报》于1941年5月15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

这也是中国报纸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张季鸾就先声夺人的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就他自己的为文风格而言,他是“以锋利乊笔,写忠厚乊文;以钝拙乊笔,写尖锐乊文”,这既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

这些报纸办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判断,才可深得民众读者的喜欢追捧。

三、广交友,讱情义
我们知道,记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独家新闻报道机会,会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交友甚是广泛,他们也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邵飘萍就是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在北大教学期间与在图书馆担仸助理的毛泽东相识。

后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讱师……,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张季鸾的好客也给他积聚了好人缘。

张季鸾先生去世时创下了两项“记录”,一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做出极高的评价;二为在中华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就可以看出他的人缘有多好。

范长江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
有分量的报道。

他在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

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