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环境问题 A、空气污染严重
这是2019年11月25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附 近的一个发电厂上空,一道彩虹划过被污 染的厂区。
环境问题 B、世界性水源危机
2019年5月28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一 名少年在一片废水中游泳。伊拉克人使用被污 染的水,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2019年3月26日,北京,英国艺术家麦特-霍 普骑着他自制的“会呼吸的自行车”行进在 东三环央视新台址附近。
这辆名为“会呼吸的自行车”,将一个废弃 的宜家垃圾桶安装在后座,通过轮式动力发 电机和过滤系统连结到战斗机飞行员呼吸面 具和摩托车头盔上,当踩动踏板时,发电机 开始发电供给过滤器,过滤器发生正电荷除 去灰尘,带负电荷的金属就吸住雾霾中的微 粒。
我 们 的 家 园
我们的出路何在?
当代日益严重的环 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 人类和环境,与荣俱荣, 与毁俱毁。没有生态的 良性发展,也不可能有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 然界,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 理解,以科学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 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地强化人类对大然界的攫 取,使自然界满目疮痍。当代新技术革命客观 上提供了改善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可能。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 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B、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 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 作用。
C、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制约。
一、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 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 增长速度等。
哲学之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认识的本质与结构对认识的本质问题,以往的不同哲学派别有着不同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往哲学的合理思想,以实践为基础,从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界定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在认识活动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反映是有选择有重构的反映,即在创造性过程中实现的。
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有根据的创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规定与理解,同唯心主义观点、不可知论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了界限。
3.认识的结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其基本结构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的,都是主体借助中介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
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中学生物学新课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四川师范大学
中学生物学新课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四川师范大学第一章测试1.生物学教材的分类方法中,按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为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以下属于基本教材的是()。
参考答案:教科书2.概念化的编写体例、丰富的图片和示意图、实用的栏目设计表现了哪一个国家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特点()。
参考答案:英国3.生物学教材按照教材设计的类型分为哪几种()。
参考答案:“学习者中心”教材;“社会中心”教材;“知识中心”教材4.教材作为构成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哪些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以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正确观念、获得智能与个性发展的基本工具;浓缩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启迪学习者的心智,培养其创造性,使人类文化知识宝库更加丰富多彩;即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资源,又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主要材料5.英国教材编体系中5E教学模式指包括参与、探究、解释、评价和鼓励。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属于哪一类知识()参考答案:事实性知识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事实性知识的特点()参考答案:复杂性3.教学难点的原因是()参考答案:知识过于抽象,缺乏感性经验;逻辑推理复杂;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生活经验负迁移;内容相近或容易混淆;对新知识过于生疏4.概念性知识是生物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联系和规律。
()参考答案:错5.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在子一代中显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
其概念外延是“在子一代中显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初中生物学教材(北师大版)第四册突出(),使学生获得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一些必要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简要介绍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技术。
第七章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第七章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划清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懂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掌握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教学难点: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教学时间:8学时“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两个词的结合,意思是关于知识的学说,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以人的认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
在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认识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言,在经典著作中,在我国的学术界,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1)广义的理解广义的说,整个哲学都有认识论意义,就是说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都是认识论问题,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world outlook)和方法论(methodology),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指导人们认识和实践的科学,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第二,实践性(practice)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认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者关系的第一方面,即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认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方面,即二者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认识论所直接解决的问题。
因此,就广义而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那么如何从狭义上来理解认识论呢?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2)对认识论的狭义理解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认识论可以作为哲学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论仍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也就是关于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电子教案dzdy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电子教案参考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附表:课时安排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要求:本课是总论部分,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实质和根本特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及其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认真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帮助学生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有神论和无神论、科学和伪科学的根本界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重点突出江泽民同志的“与时俱进”思想,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依据,途径和实质。
重点与难点:哲学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哲学的价值。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源。
基本内容: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字源学含义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 (爱)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为形而上学。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系,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是从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角度下的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的产生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的工具。
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第七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认识的结构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3、中介: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反映论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唯心主义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PPT文档资料共75页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源自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基础
第七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基础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教案纸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观层面Ⅲ、让学生到课本上寻找“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七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基础一、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提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没有客体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
一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
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这一原则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认识论上的唯物论)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是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
⑴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能够从对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万有引力定律、价值规律的发现⑵主体能够以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基础,在观念中塑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结果,为实践活动提供观念模型。
如:别墅的设计图纸、游乐园的设计模型、东海湾的模型3、认识归根结底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⑴从认识的整体主体即人类来看,人类的所有认识都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如:钻木取火、种植经验、计算机运用⑵从认识的个别主体来看,某一个人主体或某一群体主体可能并没有直接参加实践活动,但是,他们认识的活动,是建立在其他社会成员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成果的升华、概括和总结。
如:用火经验、哪些东西是可以吃的、治病的方子4、认识是辨证的运动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如: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球形—椭圆形……对电子的认识:无用—多种用途对能源的认识:石油、煤、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㈡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建构过程1、反映过程是主体获取客体信息的过程。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第二节 认识的结构与机制
第七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第二节认识的结构与机制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教案纸Ⅲ、讲授新课第七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第二节认识的结构与机制一、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1、认识主体⑴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人,这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
⑵认识主体的四个主要特征。
①自然性②社会性③意识性④实践性(例衣服、房屋、飞机、汽车、美食等)相互关系: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最重要的特征:社会性、实践性。
⑶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
个人认识主体群体认识主体(民族、阶级、政党等)⑷认识主体力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一是认识主体的精神状态,包括认知方面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非认知方面的情感、意志等。
(EQ、IQ: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意志、情感、信念、情绪、心境……)二是认识主体的社会组织方式。
(五好家庭的成员、雷锋学习小组成员、华西村的村民……)⑸主体和主观两个范畴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作为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物质性的感性实体,不是纯主观的现象。
而主观则不包括物质现象,它是专指精神的东西。
②联系:主观、意识总是主体的主观、意识,根本不存在着无主体的主观、意识;而主体又总是有主观、意识的主体,无主观、意识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
2、认识客体⑴认识客体的含义。
所谓认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认识客体的两个主要特征。
①客观性②对象性(具体联系)河外星系、外星人⑶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精神客体(郁抑症、幻想、幻觉、梦等)⑷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客体不仅包括自然和社会客体,而且还包括精神客体,而客观则是人的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不包括精神的东西。
②联系:原则上说,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物质都可以成为客体,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进入认识和实践的范围而成为客体,然而,即使作为客体的事物也仍然没有失去其客观性。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PPT课件
6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是一种类存在,社会性是 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发 展着的人类理性思维对于世界具有永不停息的 认识冲动。这是人类在无限宇宙时空中把握自 我存在的归宿和获得生命尊严的自我塑造。如 果说人类真的拥有灵魂,那么它就是基于生活 实践而形成的文化思维,它具有超越物质性的 力量,但同时,现代理性也不喜欢把它归入上 帝的范畴。于是,马克思使用了一个更具有人 性的概念“意识”来对它进行规定。
内容提要: 1、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 2、人何以能认识世界? 3、人应该如何认识世界?
5
1、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 人存在的根本方式,这 是一个无法选择的文化 命题
(1)人是一个集物质、信息和
能量于一体的生物系统,保 持三者的稳态是个体生命的 基本条件。
(2)人的大脑如同黑洞,它会
30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实践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主体 客体
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 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 原则,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 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29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 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 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 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不会产生知识,感觉 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蜡块说的 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认识的基础——基础认知
认识的基础——基础认知正确的认识必须有正确的基础认知,基础认知是建立各层次正确认识的基础。
在一般人心中是没有“基础认知”这个概念的,因此,一般人心中根本就没有是非曲直,认识也没有什么逻辑性,理就无从讲起。
基础认知顾名思义就是最初级的认识,是形成深层次或高层次认识的基础。
在跨入现时代有不少人认为基础认知是低级而愚蠢的认识。
认为基础认知低级愚蠢者显然更加低级愚蠢,他们根本不知道基础认知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然和自身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意义。
基础认知如果不正确,必然会影响到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出现严重的问题而且不会被轻易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有人相信会出现问题,更难相信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什么认识是基础认知?这个问题并非是一个轻松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得从两个角度来追索,一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的根本原因进行逐级追踪;二是要搞清楚我们人类感知自然事物的能力是依靠什么基本条件形成的。
这两个方向都可以有效地追踪到一个基础的基本点上去,这个基本点是基础认知形成之源——物质。
对物质、特别是基本物质的认识就是基础认知。
对物质的认识可以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而有效的定义,这是导致科学、哲学、特别是物理学理论认识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模糊的根本原因。
对物质没有正确的认识必然对物质产生的一切自然现象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大量似是而非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认识似乎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让很多人坚信其认识就是正确无误的真理。
自然现象产生的基础原因是绝对一致的,很多道理是一脉相通的,因而相似、相近之处不少,有一定程度的利用价值,相似相近的认识能够诞生科学技术成果并不奇怪,但是能够诞生技术成果的认识并非一定是正确的。
这种说法很多人是不太理解的,道理相似、相近说明还有我们没有发现或很难发现的区别,往往没有发现的区别会产生绝对的不同,我们不能小看没有发现的区别,没有发现的往往会是更基础性的。
基础不是我们想像出来的,而是必须用比较的物理证据进行验证的,物理证据的基础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关联,与现时的科学理论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划清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懂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掌握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教学难点: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教学时间:8学时“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两个词的结合,意思是关于知识的学说,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以人的认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
在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认识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言,在经典著作中,在我国的学术界,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
(1)广义的理解广义的说,整个哲学都有认识论意义,就是说全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都是认识论问题,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world outlook)和方法论(methodology),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指导人们认识和实践的科学,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第二,实践性(practice)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认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者关系的第一方面,即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认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方面,即二者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认识论所直接解决的问题。
因此,就广义而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那么如何从狭义上来理解认识论呢?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2)对认识论的狭义理解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认识论可以作为哲学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论仍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也就是关于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
它所研究问题:认识的对象和来源,认识的动力和内容,认识的能力和限度,认识过程和形式,认识的一般方法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可靠程度和检验标准,以及认识的作用和目的等。
由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决,出现了各种认识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都是狭义的认识论,不能包括哲学的全部内容,同样,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内容。
所以,狭义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认识路线,就是坚持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from matter to feeling and thought)的根本观点,正确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idealism)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from feeling and thought to matter)的观点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这种认识论,就叫做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在哲学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都是先验论、与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相对应,它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apriorism)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1.不可知论(agnosticism)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就是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世界是不能认识的,至少是不能充分认识的。
这在古代表现为怀疑论(skepticism)。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克拉底鲁认为事物变动不居无法把握,他说对什么都说不出正确的东西来,因为当一个人张口说话时,这个人想说的东西正在消失,由其它东西代替了。
结果说什么都不符和现实,我国先秦哲学家庄周(约前369——前286)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次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当时不只自己是庄周了。
到了醒后才知道自己不是来蝴蝶是庄周。
他由此就搞不清楚了。
究竟是庄周梦到自己成了蝴蝶?还是庄周就是蝴蝶做梦的问题?这很可笑,表现为怀疑论论。
古代的这种怀疑论,到了近代就变成不可知论的哲学派别。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谟(Hume)和德国的康德(Kant)。
休谟认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无法知道的。
康德(1724——1804)就受了很大的影响。
但康德稍有不同,其不同就在于他承认感觉之外有客观世界,叫做“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了感觉。
从这一点来看比休谟进了一步。
但是他和休谟一样,把感觉看作屏障,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了。
2.可知论(Knowability)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世界可知性,都是可知论者。
就是说,不光唯物主义者从反映论的基本前提出发,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一部分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也是能够认识的。
所以,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坚持了可知论的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可论进行批判。
总之,哲学史上大多数可知论者都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是,都没有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因为它们不了解社会实践对批判不可知论的决定意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揭示可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地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才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那么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批判不可知论,使其成为科学的可知论呢?3.辩证唯物主义对不可知论可批判:(1)运用了科学实践的(scientific practical)观点。
第一,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
第二,实践可以创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之不足。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中认识普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并不是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切。
恰恰相反,我们认识的东西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是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决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现在还没有认识的,将来一定能认识,人们的认识能力将无限地向前发展。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
(2)运用了辩证法的(dialectical)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运用了辩证法的观点,揭示了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全面的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从理论上批驳了不可知论。
正是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辨证的观点,批判了不可知论,正确解决了思维和存在,客观过程和主观认识同分析的关系,成为科学的可知论,才细致批判了不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这是我们要划清第二个界限。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theory of reflection)1.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1)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缺乏辨证的观点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总之,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上述两个根本缺陷就使它成为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这种反映论不能彻底的驳斥唯心论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虽然有可取正确之处、但不可能完全科学的解决人类意识的一系列复杂的现象问题,只能给唯心论、不可知论留下可成之机,不光是不能战胜它们,而且社会历史领域内在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它恰好相反,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为什么呢?2.能动革命的反映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前提看作是认识论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origin)(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ower)(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standard)(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goal)。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次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正是由于以上四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能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能动性、革命性就表现在这里。
它同旧唯物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我们要划清的第三个界限。
第二节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一、科学的实践观1.实践(practice)的概念实践这个概念,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有些哲学家就已经使用了,并对它作了各种各样的不同解释。
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把“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辩证唯物主义也讲实践,但他们不了解实践的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objective)活动(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social historical)活动三个特征的联系: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不排斥它的能动性,实践不是一般的客观活动,而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不排斥实践的客观性,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受着客观规律支配,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
又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相联系,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说明它是客观活动,实践主体人是社会的人,才不同于其他动物,才能进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活动。
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之所以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就表现在这里。
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productive practice)生产实践是指;处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活动一切活动的东西。
(2)社会关系的实践(social relationship practice)社会关系的实践也是一种重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scientific experiment)科学实验是以生产实践中,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逐渐分化和发展起来的、而又区别于生产实践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
它是以认识世界为目的、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具有明确目的的探索未知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活动。
其定义: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