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建国以来服饰的变迁
中国建国以来服饰的变迁
前言:50年代女人从工,服装多为工装;60年代,服装是思想意识的表现;70年代,服装渐渐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90年代,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新时期;至于21世纪的现在,今年的时尚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所取而代之。
旗袍衬映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
布拉吉连衣裙
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
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
回眸新中国60年服饰变迁
回眸新中国60年服饰变迁,无论颜色还是款式,抑或服饰细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体现着几代人伴随着共和国走过的路。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风格由单一渐趋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
下面我们将划分5个年代,为大家展开这幅生动的服饰画卷。
50年代:中山装列宁服
新中国诞生伊始,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被视为身份象征的西装革履和刺绣旗袍被深深埋藏了,而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
50年代服装流行关键词还有军便装、工装背带裤、“布拉吉”(连衣裙)。
灰、蓝、绿成了流行色。
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在穿着上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
中国女性穿起了时髦的列宁装,这种大翻领、双排扣、斜口袋的套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因素。
它附加的腰带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70年代:的确良喇叭裤
70年代,是一个转变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时候,“的确良”和喇叭裤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男女都穿
90年代之后是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
人们穿衣服追求个性,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撞衫。
超短裙、吊带、露脐装、露背装、低腰裤、裹胸、肚兜、波西米亚裙
《这是衣服上的变法来反映文化》。
建国以来人们穿着服装的变化
建国以来人们穿着服装的变化哎呀,说到建国以来人们穿着服装的变化,那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啊!想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衣服的样式变化就像过山车一样,一路过来,真是五彩缤纷,花样百出,谁能想到我们当年穿的那些衣服,现在回头看都觉得搞笑呢。
记得五十年代的时候,大家的衣服都特别简单。
就那几种款式,男的嘛,几乎都是中山装,灰色的,蓝色的,简直就像是“黑白配”一样。
这中山装一出门,走到哪里都能认出来,嘿,哪个是国人,哪个是外宾,没跑。
而女孩子们呢,多数是旗袍,走起路来那叫一个优雅,真是裙摆飞扬,风情万种。
不过,别看那时候衣服简单,大家可都是精打细算的,没钱买新衣服就把旧衣服翻新,再加点花边,立马就成了新潮流。
说到底,那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道理。
到了八十年代,变化就开始悄悄来临了。
年轻人开始追求个性,什么呢,开始有了“西装革履”的说法,男的穿西装、打领带,像模像样的去上班,仿佛一下子从乡下小子变成了大城市的精英。
而女生的衣服也是五花八门,喇叭裤、印花衬衫,各种各样,街上走着都像走秀。
那时候的时尚真是个性十足,大家都在“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想穿得与众不同,真是“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服装的选择也变得更多。
那时候“潮”这个词开始流行,年轻人穿着运动服、牛仔裤,街上随便一走,像是一场时尚的狂欢。
每个人都想成为“潮人”,拼命追逐着流行趋势,仿佛只要穿上最新款的衣服,自己就能变得更帅气或者更美丽。
不过,别忘了,那时候的发型也不甘示弱,五颜六色的染发,夸张的发型,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进入新千年后,服装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无论是街头风还是时尚大牌,大家的选择越来越多,简直就像是“眼花缭乱”啊。
年轻人开始崇尚个性,很多人选择自己设计、自己搭配,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那时候,搭配这事儿可得靠“火眼金睛”,稍不注意就可能搭出“土土”的感觉,真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中国服饰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袍、凤冠,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中国服饰的发展简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琉璃时代(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重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此,目标实现与制造更为实用的服装,采用更为简单的材料和颜色。
衣服通常是以蓝色或绿色为主调,宽松休闲,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平等和人民的实用精神。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设计被奉为非资产阶级化的符号之一,人民被教导着遵循一种简朴、无私、毫不奢侈的生活方式,许多服饰创意已被清除、砍掉、固定化而消失。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服装设计开始出现多元化和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此期间,中国市场传入大量的国际品牌,同时也推动了本土创意和品牌的发展,华夏服饰、娇欣、姬月、和安逸尚等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中国服饰开始寻求文化与时尚结合的期间。
通过寻找服饰中的自我表达,出现一种以自然图案来表现中国文化的设计元素,如菊花、牡丹等。
在中国服饰创意设计领域,王陶峰、刘涛、万伟明等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转化,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时尚之间的结合。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服饰的品质和设计。
此外,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如H&M和Zara等流行衣物品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许多品牌店。
这个时期,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使用全球的流行元素,如多层次,面料创新,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创新。
中国服装的文化熔合表明,中国服装正在寻求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位置,并在全球服饰市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经济时期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中国服饰的发展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服饰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
以前,人们大都穿着类似的样式,但现在有各种风格和模式。
尤其是服装品牌,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牌,更多的服装品类也进入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从质料上来看,服装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羊毛、麻、丝绸、涤纶等等诸多材料投入使用,服饰也更加贴合人们的体型,具有良好的贴合质量。
最后,从色彩方面来看,早期的服装主要采用古典的黑白色,颜色中也包括一些浅色,如浅蓝色,然而现在却更加注重服装颜色的多样性和变化,有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服装,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新式服装,如破牛仔等。
总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的变化非常大,包括风格、质料、色彩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而满足了人们体型和口味的多样性。
中国服饰的历史及变迁
清王朝的建立、强盛、衰 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 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 服制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 款式,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
进入民国,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 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 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 层,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装,以便 行动轻便,合乎潮流。 服饰向平民化发展,服装的等级标 识逐渐淡化,男子的长袍、西装、 中山装一度三足鼎立,切合阶层职 业特点,而不分贫贱等级。
隋统一全国以后,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 由于隋是自北而南统一的,南北朝之间长期 效仿和影响,因此,隋代服饰中掺杂了北族 服饰的行制。到唐统一全国后,疆域扩大、 政令统一、物质丰富、经济发达。服饰文化 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对外开放,包括吸 收胡服的滋养,这种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 流动的服饰大交流奠定了大唐盛世的中华主 体服饰文化。而五代十国虽处于分裂状态, 但在服饰上,大体是沿袭唐制。至此中国汉 族传统服饰风格已经基本建立。
辽、金、西夏、元时期,契 丹、女真、党项、蒙古武力 入侵中原。以实用、合体为 特色的草原服饰文化在汉族 民间渗透,汉族传统礼仪服 装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豪华 气派使入侵的统治者沉醉, 华夷服饰文化进入更深层次 的大融合。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全面复 苏汉民族服饰文化,上采周汉, 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 的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 宏美,是华夏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 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衣 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 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也是中原汉 族服饰传统文化的最终巅峰。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 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 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无论是 商的“威严庄重”还是周的“秩序井 然”。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 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 服饰除蔽体之外,更是“分贵贱,别 等级”的工具,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章 服制度。
建国以后的中国服装发展
建国以后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由于对中国服饰的喜爱,这次想要说一说建国以后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情况。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服装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举,人民致力国家建设,由于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服饰主要以简朴和实用为特点。
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
由于当时干部爱穿中山装和列宁装,所以人民装也叫“干部服”。
大家都以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
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
由此,我国服饰用色上的蓝、灰、黑局面也就形成了。
第二个时期:20年代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遗留的烂摊子使人们的穿着更是受到严重限制。
棉花欠收,纺织品供不应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往坚实耐穿。
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因此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
同时,中苏关系的恶化,列宁装也退出服装舞台。
第三个时期:1966年,随着10年文革的深入展开,中国服装在这10年里非但没有长足的发展,反而大有断送服饰传承、丧失服饰开拓的趋势。
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
而且这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非性别化及非年龄化的特点。
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
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到了服饰艺术的领域。
西服、喇叭裤、T恤衫、牛仔衣裤、风衣、超短裙、运动服、皮装、羽绒服等外国的服装款式在国内次第流行起来。
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
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导读:本文是关于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希望能帮助到您!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精品文档建国六十年 服饰发展之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来说,60年都意味着成熟,意味着有资格去回顾一下走过的路。
60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荆棘也有花丛。
令人振奋的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迅速崛起,比起发达国家来,我们竟显得如此年轻,充满朝气,欣欣向荣。
值此共和国60周岁生日之际,让我们透过服饰,去抚摸共和国的脉搏,去倾听中国人的心声。
服饰,当它作为文化时,就是一部绚烂的画册,一首有形的诗篇……50年代服装关键词:列宁装、中山装、工装背带裤、布拉吉……列宁装: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布拉吉:从前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最受欢迎: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
中山装: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干部的象征。
工装裤:人人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
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
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60年代服装关键词:军装、解放鞋、毛主席像章……这一时期,西装被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布拉吉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旗袍被说成是封建余孽,花哨的服装被斥为“奇装异服”。
色彩单调,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
“文革”开始时,红卫兵以绿军装为时尚。
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臂戴红袖章,腰扎皮带,肩挎“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胸配毛主席像章,这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扮。
解放军是最受尊敬的人,军装也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装束。
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青年学生穿起了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也都穿起灰色的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其他的款式,与中山装相比,仅领、兜有点变化,形成了中山装系列。
70年代服装关键词:黑皮鞋、花衬衫、喇叭裤……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运动,使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
到了1976年岁末,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服饰的坚冰逐步消融了。
人们的服饰也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变。
建国60年,服饰大变新
,青 夹 克。 实 时 夹克还没 刻 , 为 。青 却 称 为“ 规”。这 “ ”可 , 规则 乱 ,这 个 观改变 号。 还让 惊 动 “ 你裙”, 时 们 觉 鲜 。 裤 款 从 转换为萝 、 , 绷 , 故 裙、 个 。 来 裙、 脐 、 带 、 裤、 , 韩 裤 裆裤…… ……还 、 裆裤……还 , 们记忆 时 界 显 变 现 专卖 , , 国 高 群 高, 经实现 与 界 。虽 价格 高, 质 们 欢 。 拥 时 。 现
随着网络的盛行,中国 的时装也彻底国际化了。人 们可以网上购物,经常能看 到香港、台湾甚至国际上都 流行什么款式,还可以DIY 改装个性衣服。虽然大多数 人对着装艺术未必了解太深, 但可以看到他们对袒露的着 装不再大惊小怪了。当然, 不是以衣服遮覆面的大小来 说明开放程度,关键是在一 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宽容 度。
工装裤
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妈妈说,她小时候的新衣服总是很肥大, 上衣的下摆包着屁股,袖子长得伸不出手。 每当妈妈表示不满时,外婆总是安慰她说: “孩子,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衣服大 一点儿,明年个子长高了穿就合身了。”妈 妈信以为真,只盼着自己快点儿长高。可个 头似乎并不按照衣服的大小来长,等过了好 几年新衣服变成了旧衣服,才算合了体。 列宁装 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变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列宁服成为服装时尚的主角。“做套列宁 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青年中最时髦的打扮是蓝 色或灰色的背带工装裤与白衬衫。
——
90年代:喇叭裤、健美裤、蝙 蝠衫、连衣裙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 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八九十年 代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衣裙掀起一阵热浪。随着93年 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举行,国际服装品牌开始进入中 国,人们的着装观念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
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
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
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
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
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
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
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
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 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 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 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 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 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 颜六色。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 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 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 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 化。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 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 时尚的标志。
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糕鞋:是一种新形式的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
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 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脚”一双。它最
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松糕鞋的 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厘米。 试想一位身高一米六的女孩子,穿上十厘米高的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众多 国际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 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路易·威登进驻中国, 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明你跟时尚无缘。
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爱玛仕”、 “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追求时尚
鞋子,视觉效果顿时修长很多,也难怪松糕鞋在
日本被称为矮子乐。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种
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但是最
近英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 女士容易受伤。
建国六十年服装变化
四、喇叭裤 80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中 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 年代 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 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 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 年 政策的 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喇叭裤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喇叭裤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 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 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80年 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80年 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思想慢慢变得开放,喇叭裤 人们的思想慢慢变得开放, 也被大众所接受,在社会青年中普 也被大众所接受, 遍流行,成为风行一时的裤型。现 遍流行,成为风行一时的裤型。 在看来,喇叭裤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标 在看来 喇叭裤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标 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中国服饰文化的 历史和发展,折 历史和发展, 射出政治、经济、 射出政治、经济、 民俗、宗教、伦 民俗、宗教、 理、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 等价值观和社会 心理方面的内涵, 心理方面的内涵, 反映出不同时期 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 审美观念及对时 尚的理解和追求。 尚的理解和追求。 进入21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从盲目崇 进入 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 世纪 拜名牌到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时代的更替和进 拜名牌到 个性服装的盛行, 个性服装的盛行 步。这个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这个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时代。 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时代。
五、牛仔裤 美国大片 《霹雳舞》登陆 霹雳舞》 中国,紧身牛仔 中国, 裤迅速成为“时 裤迅速成为“ 尚青年”的典型 尚青年” 服装。牛仔裤以 服装。 粗犷自然、充满 粗犷自然、 激情和活力的风 格受到普遍欢迎。 格受到普遍欢迎。 今天,牛仔裤已 今天, 经风靡中国,成 经风靡中国, 为男女老少衣橱 里最常见的休闲 服饰。 服饰。
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的。
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难,这种时代变迁的印记必然在表现力极强的服饰文化中有所反映。
中国人的衣着装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支配。
因此,总结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以及趋势,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变革,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来的服饰变迁,是一个变动非常大、非常剧烈的时期,新中国50年来的服饰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
l中国服饰泛政治化服饰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
在政治变革、或局势不稳定的社会里,政治对服饰的影响力更大,决定着服饰的种种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
对服饰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服饰的泛政治化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最大的特点。
首先,服饰的变迁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而明显呈现出阶段特色:第一阶段:1949一1965年,国家意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没有采取强制力。
服饰以朴素、实用为主。
第二阶段:1966一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
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
第三阶段:1978一2000年,思想上的束缚得到解放。
服饰发展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政治,中国服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其次,服饰变革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运动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服饰习俗的急剧变革。
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服饰变革,需要找出代表旧制度的革命对象:旗袍、中山装、布拉吉、西装、长袍、马褂:同时也树立了作为革命和新时代象征的新的服饰样板,军便服伴随着红卫兵运动而登上了服饰舞台的中心。
建国以来女生服装的变化
建国以来女生服装的变化
1.50年代:简单朴素的工装成主流。
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匮乏,百废待
兴。
很多人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柴米油盐买齐,便所剩无几。
那时候的家庭妇女也大多从工帮补家用,于是简单朴素的工装成为主流,"列宁装"就是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2.70年代中期以前: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
女装中基本
上是两用衫、军便装的天下。
旗袍的华丽之美仅仅用于外贸出口,除此以外,就是成为爱好收藏人士压箱底的藏品。
从时装看中国近百年变迁
从时装看中国近百年变迁 ——
服饰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时间
典型代表特征装,曾于之一,现在仍在我国的一些世界级盛会上做为礼服的首选之一。
时间:20世纪40-50军绿色,系腰带,戴八角帽。
是建国前根据地﹑解放区干部经常穿着的一种服装,建国
时间典型代表特征最奢侈的服装。
在那个年代,军装属非卖品,人们便想方设法结缘当兵的人,年轻俊美、身材高大的男生穿上绿军装,那份魅力常令女孩在心底失声惊叫。
女生要是有一身绿军装,那叫一个飒爽英姿!:以自由为主,简约,时尚。
但是有点盲目模仿外国服饰,比如追求西化、日化、韩化,没有了自己的特点,到了现在,
初二(3)班:然然。
中国建国以来,服饰的变迁-精选文档
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 军装盛行。中国真正进入 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 代。有人说:文革是政治 风潮在服饰领域进行了专 政。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 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 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 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 “奇装异服”,统统被批 判。服装逐渐了款式一致、 色彩单一,不分男女,不 分职业的军装盛行!
列宁装
列宁装,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 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 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 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 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 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寻常百姓还穿 着打补丁的衣裤。这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 崇,于是有的人专门买来新的衣裤放在水中洗 的发白,发旧,认为这才是美。 尽管现在化妆水平,摄影技巧都大大超过 了50年代,但是现代拍摄地女子服饰像,似乎 没有50年代那么亲切,真实。浓墨重彩掩盖了 不少缺陷,却没有了自然之美。那时照片中的 女子,没有什么浓重的化妆,一袭布旗袍,率 真,大方,洋溢着健康的气息。
+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健康风 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 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 所取而代之。旗袍衬映出的悠闲,舒适的 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 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劳 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
+
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 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女学生大部分穿 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 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 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 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 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 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
中国服饰改革原因及其发展简史
中国服饰改革原因及其发展简史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在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
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服饰具体特色又是什么呢,请看如下表格: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
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代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服装服冠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和发展着。
虽然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而且朝代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不是截然无连续,而是一步一步地沿续与交错着向前发展。
例如,古朴的秦汉服装,富丽的隋唐五代服装,高雅的宋装,堂皇的明装,华贵的清装,它们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却显示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联系。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究竟取决于什么呢?请看如下几点:1.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决定服装样式,舒适程度,质量的基础。
远古社会时期,生产水平低下,工具落后。
人们将兽骨打磨成针的形状,对兽皮进行缝制。
衣服样式以贯头衣为主,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胴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
具体特点为粗糙,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御寒的需要,是现代衣物的雏形。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石器时期出现纺织技术,后来又制成铁质的针,可以根据人们的体型进行繁复的剪裁,样式日益繁杂。
此时人们需求不在仅是御寒,而是追求没,以及个性的体现。
唐朝时期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 原料的发展原料也是影响服装发展的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五十年服装历史发展变化
中国的五十年服装历史发展变化从1950年到现在,中国服装已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里程。
抚今追昔,中国服装这50余年的变化好像是在叙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可以从中**出这个“衣冠大国”的社会发展轨迹。
遥想50年代,具有布尔什维克革命意识的“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灰卡其布列宁装,还有飒爽英姿中山装、人民装一直是渴求进步的人们的首选。
那时,举国上下可谓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蓝色的卡其布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睐,但服装的款式异常单调,只有十几种之多。
当时,人们可用在服装上的开销非常之少,买布要凭布票才能供应。
人们同时被艰苦朴素的观念信条引导着,坚持要不奢华,以穿有补丁的衣服为荣耀,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风气,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向质朴的工农大众靠近。
在许多家庭中,衣服都无一例外地成了“传家宝”,它经爷奶传给父母,再由父母传给子女,由于是多子女制,一件衣服则又经常由长子再传次子,以此类推。
及至60年代,“**”开始前,原本单色的服装稍稍呈现出一点杂色,这在总是激情浪漫的文艺团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的“修正主义”苗子开始稍稍抬头,中国服装总算走近了张扬个性的时尚边缘。
但很快,随着“**”的兴起,中国服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被淹没在了一片国防绿的军装里,军服成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时尚。
几乎所有的妙龄女郎都幻想着能“绿”装素裹,尽显“妖娆”。
但由于军服的罕见,流行中便有真假之分,于是人们炼就出了一副识别真假货的火眼金睛,这也许是中国服装打假的最先源头。
顺带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江青领衔展示的“江氏服装”在国内的各大场合折腾了一阵子,但由于设计的失误和幼稚,很快便夭折了,没有形成任何气候。
在70年代,中国服装被老外称作是灰蚂蚁蓝蚂蚁,它们蠕动在大江南北的宽街小巷。
无论男女老少,也不管是何种职业,大家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千人一面,万人一体,个性不能被张扬,只能被**。
后来,人们还对天蓝色及红色大翻领的运动装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常穿在深受爱戴的乒乓国手身上,尽管他们还不敢被老百姓公然称作为心目中的偶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
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
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
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
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
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
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
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
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
布拉吉裙很快成为了各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用苏联大花布制成的男性衬衣也曾一度流行,这打破了男性服饰色调单一的局面,增添了一些新意。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匮乏的经济限制了服饰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人们购买服饰的主要标准成为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一如人们艰苦而单调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服饰除表现艰苦朴素的风尚以外,更表现出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别上毛泽东像章,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佩戴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
为了表明自己的艰苦朴素,有的人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洗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
这种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却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70年代初期,服饰依然遵循着60年代的革命标准,但长期遭受这种压抑的人们,总是时不时地作出一点试探,希望通过一些既有新鲜感又不致招来祸端的变化,来满足一下爱美的天性。
此时,烟色条绒大棉袄流行开来,毕竟条绒是棉线织成的,是工农服饰风格,而且款式上是直筒短身,里面絮的又是棉花,总与资产阶级无缘吧!再配上一条灰色长毛绒领子,颜色搭配有点对比。
还有的少女配上一条红绒线围巾,脚上穿一双驼色反面猪皮高靿鞋,远近审视起来,都比原来有些新意,倒也具备些时装特色。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思想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恢复发展,国外服饰样式的引入,促进了国内服饰业的极大繁荣,服饰的花色、款式开始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服饰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变,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终于在服饰开始得到彻底的解放,终于走出了“灰蓝黑绿”的时代。
健美裤、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陆续出现,这些新时装铺天盖地涌入到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有点令人措手不及。
随着对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批判的深入和扩大,人们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
“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服饰的高潮,随后再港台地区流行,并直接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地区。
当初,港台电影中,明星们都穿着喇叭裤,把屁股包得滚圆滚圆,引领时尚。
而在内地,第一批穿上喇叭裤的,在老人们的眼里,无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
新旧服饰的交替也体现着人们新思想带给人们的冲击和与旧思想的冲突。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服饰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不论是样式、面料还是种类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
人们买衣服时,不仅要看价钱,更要看质地、款式、品牌,对衣服的要求由原来的保暖,转变为增加美感,体现个性,穿出品味。
各种世界名牌服饰在90年代初大举进入中国,也强化了人们的品牌概念,国人的服饰消费观念正日渐走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服饰的追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服饰变得个性、多彩、舒适,有前卫,有复古,有怪诞,有流行,着装者我行我素,群众也格外宽容,谁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不违法,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国人设计、制作、选择服饰的眼光也日益国际化,今年流行什么,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服饰的上述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今,当我们重新回忆起那些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服饰词语时,除了苦涩、辛酸、亲切、甜蜜,还有不尽的感慨,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
但同时,对于中国特色服饰,人们的认识仍是停留在古代服饰和民国时期服饰上,现代的中国,缺乏了自己特色的服饰。
网络购物的热词少不了的是欧美风,日韩风。
但现代中国特色的特色服饰呢?现代中国正在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但却仅仅抱着古代中国的特色而忘了现代中国也需要的特色。
现在的中国,“引进来”是做的越来越好,但“走出去”却不够始终强大。
我们需要努力奋进,改革创新,让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古代中国,更应该是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