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幼儿教育师资人才的使命。舞蹈教育是一种使用肢体语言进行的教育,在学前教育人才的整体机构中舞蹈综合能力发展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师范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探索一条舞蹈教学的思路,使其更适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怎样培养健康的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怎样使舞蹈教育的特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零舞蹈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幼儿园教学机构里招聘幼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随着三年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幼儿师范办学模式由大专层次向本科层次提升。为探索具有本科水平的培养目标、规格标准和课程设计,为适应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全国幼师的课程方案也一直处在改革实验之

中。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一直是学前教育的重点,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面对中职学前专业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客观的反思,发现该专业的课程构建老化,课程内涵挖掘不够,不能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学生兴趣难适应岗位需求

多年来,学前专业一直沿袭中等幼儿师范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标准都是针对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或管理者,特别是进行了宽活模块的课程改革后,职业能力的形成仅依靠近15%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没有开发培养职业能力的技能课程,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适应岗位的时间过长。本专业的素质课程结构不够完善,文化课程和通用技能课程比例适中,但在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职业素质课程比例不足,其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弱化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操专业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当前很多高职学前专业的舞蹈教育内容远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

的需求,仍停留在传统上儿童组合及基本功等舞蹈内容的训练和教学中,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直接影响。而高职学前专业教育的学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基层幼儿园,特别是在舞蹈创编要突出创新与实用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解决办法探究

课程改革遵循原则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其一,稳定性与灵活性想结合。学前教育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其基本要求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没有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就难以为实施课程准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没有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课程设置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很多,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专业在不断的发展,课程设置也要随之而进行一定的修改[2]。课程的管理者、编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时刻追踪科技进步,并依据一定规范对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第二,在继承系统性结合持续发展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并能满足学生未来 3—5年

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整体考虑课程的学时分配,形成较为科学的课时结构,力求避免内容重复,浪费课时,使设定的课程便于实施和操作,贴近课程目标。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量使课程系统更加完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其次,课程设置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选择、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要使学生在原有的素质基础上有所提高,并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性。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所以,我们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2.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学前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