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研究

合集下载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A udy oft e hod f e l — nc e s d Culi t d La St he M t or N w y I r a e tva e nd
M e s rme t f a dC n oiainP o t l e s a u e n n o sl t rjcsi HiyAra o L d o e n l
S HAO a -o g Qin r n 。LI J n U u
( .S h o fE o o c n a a e n ,S uh s ie st ,Ch n qn 0 7 6,Chn ; 1 c o l c n misa dM n g me t o t wetUnv riy o o g ig 4 0 1 ia
t mpo et eme s rme to e yice s dc liae a do a dc n oiain p oe t n hl ra . Oi r v h a u e n fn wl-n ra e ut tdln fln o s l to rjcsi i yae s v d l
l w r cso ,b d a t e tcp o e t n n o v n e to e a i n o p e ii n a u h n i r p r y a d i c n e i n p r t .Th y a e e p cal n u t b ef rn wl-n r a e u t a e o e r s e i l u s ia l o e y i c e s d c l v td y i
2 .Ch n qn ih n s t p as l o g igRus e g As esAp r ia CO. TD ,Ch n qn 0 0 5 L o g ig4 0 1 ,Chn ) ia

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范例探讨——以广西武鸣县双桥镇为例

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范例探讨——以广西武鸣县双桥镇为例
维普资讯
山 地 农 业 生 物 学 报 2 ( )54— 2 ,06 5 6 :2 5 920
J un l o Mo nan Agiutr a d Bilg o r a f u ti rc l e u n oo y
南 方丘 陵地 区土地 整 理 范例 探 讨 水
sse o eln c lg sic n ro si iyrgo ns uhChn . oln o sl aini eaiea dtets ytm ft a d e oo yi n o gu u nhl e in i o t ia S a d cn oi t si rt n ak h d o mp v h
效益低 , 土地生 态经济 系统不协调 , 土地整理势在珏行且任务 艰 巨。广 西武呜县 双桥 镇的土地 整理 示范项 目为
同类地 区提供 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 规划 的编 制、 技术队伍的培养 、 策法规的制定和项 目实施效益 的评价体 系的 政 形成等 , 对土地整理项 目的 实施都是十分 重要 的。
l o fh o c sadrgltn n r igo eapa a ss m o epoetmp met o .t. e l ae a no ep l i n ua osadfm n fh p ri l yt f h r c i l na n e t ya r i f t ie e i o t s e t j e i t ch l te m o atat st poetm l ett no n osl ao . h p r c r o r c i pe nao fadcnoi t n i t f o j n m i l di
su n qa o n- migC UI G a g i r vn e h a g io tw Wu n O I  ̄, u n x o ic p

平原区与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比较分析

平原区与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比较分析

lryo epanae n h u dae nln edu t n.I e h szsta tsi p r n n rcia i rprd s ni rp r ai ft li raa dtemo n rai dra js t t mp aie htii m ot t dpat l t po e ei npoe t h a me a a c wh g rg ni adrajs n. ei ln edut t o n me Ke r s L n edut n ;C mpr o nlss rp r eini rprrgo Po rm n ein ywo d a drajs me t o ai na a i;Po e s po e ein; rga a dd s s y d g n g
Absr c W ih te d v lp n- ft e sca c n my,moe a d moe p o l a t nin t h a d po lm .Atpe e t ta t t h e eo me tq h o ile o o r n r e pe p y at to o te ln rb e e rs n

sa e i ia,te meh d wh c e dsf rh rs mmay a mprv me t tg n Chn h t o ih n e ut e u r nd i o e n .Ba e n te s l x mpe i a aye h i ee c n i — s d o h oi e a ls t n lsste df r n e a d smi d f
Co a i n An lsso a d Re dut n nPanRe in a dMo n go mp rs ayi fL n aj sme ti li g0 n u d Rein o ZHAO ta ( o na dC l a eC nt cueIstt ,A r utrl iesyo bi adn ,H b i 7 0 1 Li l e T w n ol g osr tr n tue gi l a vri f e u i c u Un t He e,B o ig e e 10 ) 0

丘陵地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为例

丘陵地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为例

丘陵地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为例摘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提出以规划评价、评估为基础,指南将主导功能作为分区标准的最主要因素,在丘陵地区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中的适用匹配度够高,也缺乏较系统明确的规划分区技术流程;近几年,各省份仅针对下辖市、县发布地方性的指南、规程,缺乏对于丘陵地区地貌特征的分区指导。

介此,笔者结合滁州市“双评价”结果与丘陵地区在农业生态生产适宜性、生态保护重要性、城镇开发适宜性偏差内容,结合指南概述滁州市全椒县县域规划分区划定路径及分区形成结果。

关键词:丘陵地区;县域规划分区;1.县域规划分区的概念县域规划分区是县级国空间总体规划传导和落实上位规划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分区要求,结合辖区内资源禀赋条件,进一步细化规划分区及制定相关管控要求。

1.县域规划分区的规定1.县域规划分区目标县域规划分区,当遵循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国土利用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安排,以确保本行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

(1)坚持城乡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原则,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功能属性作为规划分区的基本取向。

(2)规划分区划定应在制定规划时,应该注重科学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全域覆盖,避免交叉和重叠,并且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2]]。

1.县域规划分区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原则,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功能属性为规划分区的基本取向[[3]]。

(1)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体现规划意图,配套管控要求;(2)当出现多重使用功能时,应突出主导功能,选择更有利于实现规划意图的规划分区类型;(3)如县域内存在本指南未列出的特殊政策管控要求,可在规划分区建议的基础上,叠加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防控等管控区域,形成复合控制区[[4]]。

1.县域规划分区类型参考《安徽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及各省下发规划指南,针对丘陵地区提出以下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共计6类一级县域规划分区。

川中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整理问题的实证分析

川中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整理问题的实证分析

川中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整理问题的实证分析摘要:基于特殊的国情背景和发展阶段,农地细碎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探索合理的土地整理模式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以四川回春堂药业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土地整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探索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川中丘陵 土地整理 农业产业化 实证分析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农地细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的瓶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土地整理来减少农场细碎地块数量,扩大农场规模,改变土地细碎化,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斯科勒瑟(Schlosser)在对乡村发展政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估的历史回顾中,通过对开展过土地整理的区域和未开展区域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土地整理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且指出土地整理政策制定初期通常有明确的农业目标,但后来就逐步变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基于特殊的国情背景和发展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整理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

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具体表现为:(1)增加耕地,确保粮食安全。

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潜力非常有限。

因此,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上。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但土地利用方式却较为粗放。

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耕地地块细碎、村落零散、农田基础设施功能减弱、耕地质量低下的现象。

(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过程中,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整体化,可增加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持续提高与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川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仪陇马鞍镇南海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四川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仪陇马鞍镇南海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关键词 : 四川 丘 陵 区 ; 土地整理 ; 景观分析 ; G I S 中 图分 类 号 : F 9 6 2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9— 0 9 8 5 —0 4
An a l y s i s o n Ch a n g e o f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r n i n La n d Co n s o l i d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o f Hi l l Ar e a i n S i c h u a n ro P v i n c e
资源开发 与市场 R e s o u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r k e t 2 0 1 3 2 9 ( 9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5—8 1 4 1 . 2 0 1 3. 0 9. 0 2 3
p a t c h a r e a a n d l a r g e p a t c h i n d e x d e c r e a s e d, S O f r a g me n t a t i o n d e g r e e i n c r e a s e d.Bu t he t a r e a o f f o r e s t l a nd, r u r a l h o us i n g l a n d a n d u n u s e d l a nd d e - c r e a s e d, a v e r a g e p a t c h re a a nd a l a r g e p a t c h i n d e x i n c r e se a d, S O l nd a s c a p e f r a g me n t a t i o n d e re g e d e c r e a s e d. h e T s ha p e wa s mo r e r e g u l r a t h n a be f o r e

浅析丘陵地区撂荒耕地治理手段

浅析丘陵地区撂荒耕地治理手段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2年6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须提防耕地撂荒。

当前,丘陵地区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耕地撂荒的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手段给予全面治理,以便为确保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强力支撑。

1撂荒耕地形成的原因1.1宜机化水平低随着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作业逐渐代替传统农业生产作业。

然而,丘陵地区耕地复杂多样,有陡峭的“山肩地”、路况较差的“边角地”、地势低洼的“积水地”等地形,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受到极大地限制,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

在受农村“老龄化”影响以及缺乏适宜农机的情况下,年龄偏大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困难,对一部分“山肩地”“边角地”“积水地”放弃耕种,形成撂荒耕地。

1.2生产水平不高,种植效益低个别田块因耕地地力水平不高等原因,生产水平跟不上,产出较低,导致农户认为耕种价值不大;同时,个别地方现代农业发展较慢,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种植结构调整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种植效益低,使农户将主要精力和投入都转向第二三产业,导致耕地撂荒。

1.3季节性休耕个别地方农户生产还保留传统习惯,耕作方式陈旧,习惯预留空地为下季生产早作准备。

例如,预留田块、地块用于下季大春育秧或者播种,预留田地在空闲期没有得到利用,形成季节性撂荒。

1.4临时性撂荒高标准农田改造、设施农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建设,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季正常生产,导致临时性撂荒。

1.5劳动力不充足随着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老龄化”,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若遇种植效益比较低、耕作条件差等情况,更容易撂荒。

1.6其他特殊原因有的农户因举家外出,承包地未委托耕种或流转他人而撂荒;有的农户因错过生产季节而撂荒;有的农户因改变耕地用途(例如,原种植经济作物,现改种粮油作物),跟不上生产周期而形成荒地茬口。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川中丘陵区土地整理研究——以金堂县福兴镇土地整理为例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川中丘陵区土地整理研究——以金堂县福兴镇土地整理为例

境 ,实现景观和 生态 环境的保护 ,达 到土地的持续利用 。
2金堂县福兴镇土地整理实例研究 .
21 究区概 况 .研
金堂 县福兴镇 位于龙 泉 L脉 北段 ,成都 市金堂县 东北
部,属于 四川 盆地 中部丘 陵区域 ,该 区地形狭 长 ,地势 西 I
和经济 的发展 ,非农建设 用地需求 量 的增 加 ,更使 土地资
理 的战略 目标是不 断提 高耕 地质 量 ,改善城 乡土地利用 环
川 中丘陵 区是我 国生 产历史悠 久 的地 区之一 ,基于多 I
层次丘 陵地貌和 中亚热 带湿润气候 之优越 性 ,形成 了一个 以农业 土地 资 源利 用 为主 的农 业经 济 区域 ,农业 生 产发 达 。但 长期 以来 ,传统 的农业生产 方式 ,单一 的种 植业用 地 结构 ,使 土 地利 用 面 临着 生 态环 境 破坏 、土地 肥 力下 降 、土地 利用率 低等诸 多 问题 。近 年来 ,随着人 口的增加
地 整理作 为实现土 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的具体措施 和手段 ,
需立足于人类 的持 续生存这 个核心 基础 上 ,保证 土地利 用 在 生态 闽 限内 ,坚持 不 破 坏 土地 生 态经 济系 统 为基 本 前 提 ,在土 地生态 环境允 许 限度 内进 行土 地整 理 [。土地 整 4 ]
苕 、玉米 以及油菜 、花 生等高效经济作物 。 ( )新增水 田效益 1 本 区新 增水 L而 积2 0 .0 ,根 据 土地 开发 潜力 分 u 497亩
金 堂 县 城 区 约 2 k ,本 项 目项 目区土 地 总面 积 14 4 5 8m 2 2 . 亩 ,主要涉及福兴镇 牛角村 、圆觉 寺村 两个 行政村 。
维普资讯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研究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研究
关 键 词 : 地 整 理 ; 山丘 陵 土 低
地整理项 目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对此 , 主要从土 地整理 的四大工程( 即土地平 整工程 、 田水利 农 工程、 道路工程 、 农田防护林工程) 来进行研究 。 41土地平 整工程 规划设计 . 土地平整 工程 设计是 田块规划设计 的一部 分 ,同时土地 平整工程设计在整个农地整 理工 程设计中处于领头 雁的位置 , 田块规划设计 、 是 渠 道、 道路 、 护林 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在整个 防 土地整 理项 目投资 中一般 都 占有较 大的比例 , 手段。 土地平整工程规 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关 系到土地 3 . 2排灌 系统 的特殊工程措施 利用工程规划 的优 劣 , 因此 , 对于赣南这种生态 丘陵地 区排灌 系统 主要 由沟 、 、 渠 水库 、 堰 相对脆 弱的低 山丘陵地 区更应慎重进行。 11土 地 利 用 特点 . 塘以及一些 引水排水 设施等构成 的水资源运行 42 农 田水 利 设 施 规 划 设 计 . 赣南低 山丘陵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 ,雨量 网络。排灌系统是农 田系统 的“ 脉络 ”是土地整 , 农 田水利设施 种类很多 ,按其设计及施工 大、 降雨集 中, 地层 岩性以第 四纪砂岩及 火山岩 理过程中的另一项关 键工程 。可采 取一些工程 的相似性 可分为 : 水库 、 渠道 、 抽水站 、 堤坝 、 机 的风化层 为主 ,因此以水力侵蚀为 主的土壤侵 措施对 排灌系统进行 改造 :首先在 沟渠 的布局 井 、 闸涵 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等 。 按其主要功能大 蚀与水 土流失较严重 。在低 山丘陵 的低 洼地土 上 , 依丘陵地 区不同地 势 , 应 采取不 同形 式。 岗 致 可分 为 : 灌溉工程 、 洪水 工程 、 防洪工程 、 防涝 壤常 以水稻 土和潮 士为主 ,适宜种植水稻 与其 田地势高 , 两边 坡水 , 主要怕旱 , 一般 沿 岗脊 布 防渍工程 、 水利发 电工程 和水土保持工程 。由于 他农作物。土地利用 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 置斗渠 , 斗渠 两侧开农 渠 , 灌结 合 ; 在 排 冲田地 农 田水 利设 施 规划 设计 涉及 到 水资 源开 发利 11 .. 1土地利用率较高 ,人 均占有耕地 少 , 势 低洼 , 地下水位高 , 易涝 易渍 , 以排 为主 , 应 结 用 、 备配套等较 为复杂 , 设 本文仅对赣南低 山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合灌溉 。 陵地 区农 田灌排渠道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 11 中低产 田多 , .. 2 田块 面积 小 , 形状破碎 , 33道路 系统 的特殊工程措施 _ 4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 计 . 田坎 占地比重大, 田块随地势变化大: 在 丘陵地 区道路整理 中 ,布局上应结 合居 项 目区道路的规 划设 计一般 以现有道路为 1. . 3单产 水平低 以及 因地形 地貌 与耕作 民出行方 便 , 1 根据不 同的地形 、 地势布设 。若该 基础 , 结合 地区 内 自然 、 社会 、 经济情况进 行规 方式影响使土地质量逐渐下降。 区域 岗丘 连绵低平 , 田问路 一般沿 岗脊布设 , 划设计 , 则 在规 划干道前 , 了减少修建道路的费 为 1 土地整理特点 一 若 岗丘连 绵高突 , 田间路一般 沿岗腰布设 , 这样 用 , 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网和道路 建筑物 。 赣 南 低 山丘 陵 地 区土 地 整理 大 多 采 用 工程 既可避免 占用农地 ,又可减 小路面 冲蚀 和积渍 44 农 田防 护 林 工 程 规 划设 计 . 措施 , 以中低产 田改造或小流域 整治 , 增加有效 难排 ; 岗丘低兀断续 , 田间路 应在尽可 能少 若 则 在赣南低 山丘陵地 区 , 田防护工程 主要 农 耕地面积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与经济效益 占农 田的条件 下 , 沿岗脚 因势就 弯布设 , 时田 是农 田防护林 规划设计 。农 田防护林的规划是 此 为主。 而对于1城改造盘活存量 土地、 日 村庄改造, 间路一般 与大 的排水沟相结合 ; 在道 路用料上 , 耕地内部规划 设计的一项重 要内容 ,它应 同田 以及确保劳动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和农 村生态 赣南低 山 丘陵 地区较 之平原矿 、 石 、 石 、 碎 砾 沙 块 、 灌排渠道 和田间道路 的规划 同时进行 , 使植 环境的提高与改善等方面涉及较少 。另外土地 土等材 料来源更 为方便 、 富 , 因地制宜 , 丰 可 就 树 与兴修农 田水 利、 平整土地 、 修建 田间道路相 整理主要集中在耕地数量 的增加 ,而很 少涉及 地 取 材 , 省 开 支 。 节 结合 , 到沟成 、 做 渠成 、 路成 、 树成。 林 地、 牧草地 、 水域、 交通等其它地类的整理。在 3 生态环境保护 的特殊工程措施 . 4 5结论 土地整理方式 方面 , 以局部平 整土地 , 消除 、 减 赣南低 山丘 陵地 区在土地整理 过程采取 的 通 过对赣南低 山丘陵地 区土地整理项 目理 少田坎 与废弃 的坑塘 ; 完善修建水利设施 , 减少 主要措施有 非生 物工程措施 和生物工程措施, 非 论框架 和技术方 法的探索性研究表明 : 地 面径 流, 保水保 肥; 修建农用 田间道 和生产路 生 物工程措施 如通过 “ 改梯” 加护坡( 挡土 坡 、 或 低 山丘陵地 区的土地整理理论有别于平原 以及种植防护林为主。 墙) 、护脚以及设置跌水 和跌 水池等方式来减少 地 区。通 过对赣 南低山丘陵地 区土地利用特点 2赣南低 山丘陵地 区土地整理存在 的突出 水 土流失。生物工程措 施是丘陵地 区土地整理 和 目 该地区土 地整理存在问题 的研究 。有要 前 问题 保持水 土 , 提高耕地 质量 , 土地利用可持 续发 探索一套适合该地 区的土地整理理论 。 使 赣南土地平 整方案 多沿 用北方平原地 区的 展 的最 为有效的措施 , 主要体 现在两方 面: 一是 优化设 计典 型田块 有助于土地整理项 目目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2 1 土地平整 工程 的环境影 响分 析 . 影 响可归 纳为表 1 所示 。
土地平 整工 程 的环境
地 整理新增 耕地 等主要 目标 , 改善农 村生 产 、 活条件 , 生 促进 农村人 居环境 的改善 , 可避免地 会对项 目区及其 背景 区 但不 域 的水 环境 、 土壤 、 生物 ( 生态 )大 气 、 、 社会 经 济 等环 境 要素 及其 生态过程产 生诸多直 接或 间接 ( 累积 效应 )有利 或有 害 、
sne e td. Ke r [ n o s l ain; vrnn na atrEn i n na mpc n yi; vrn na rtcin Ie ue ywods a d cn i t o d o En i re t fco ; vr me t i ata a ss En i me t p oe t n a r o l o l l o l o s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图分类号
F0 .1 31 2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号
01— 6120) — 99 — 3 57 61( 82 063 0 0 2
A ayi o h n io e tl mp c h a d C n oiain i o t en C ia Hiy R g n n l s fteE vr mn na a t n t eL n o s l t S u h r hn l e i s I i d o n l o
的影 响_ 。蒋一 军从 理论 上 分 析探 讨 了土地 整 理对 生 态 环 l J 境 的影 响 , 并提 出 了生态 环境 影 响 的评 价程 序 和 方法 l ; 2 张
211 小 田并 大 田。大 型农 业 机械 发挥 效率 的前 提是 农 田 .. 面积 需 要达 到 一定 限值 以上 , 为提 高 农业 生 产 的机 械 化程 度 , 要除去灌 丛 、 就 田埂 等隔离 物 , 小块 的土地连成 大片 的 将

西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以重庆市西部10区(县)为例

西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以重庆市西部10区(县)为例

( . h n qn n tue f S reig a d ln ig fr L n , C o g ig 4 0 2 C ia 2 S h o f G orp ia 1 C o g ig Is tt uv yn n Pa nn o a d i o h n qn 0 0 0, hn ; . c ol o e ga hcl
Si cs otw s U i rt,C o gi 4 0 2 ,C i ) c ne ,Su et n esy h nqn e h v i g 0 0 0 h a n
Ab ta t T e tn d srcs o e tr h n qig wee d vd d i t h e o e c o dn o t e c n i o s o a d u e sr c : h e it t fW se n C o g n r ii e n o tr e z n sa c r i g t h o d t n ln s , i i f tp g a hc fau e n c lgc l o d t n . s d n t e t r e o e , te eal d ln o s l ain o o p i e t rs a d e oo ia c n ii s Ba e o h h e z n s h d ti a d c n oi to mo es n r o e d d l a d e gn e n o sr cin sa d r swe e d tr ie n i e r g c n tu to t n a d r eem n d, wh c u d p o ie rfr n e r te ln o oi ain i te i ih wo l rvd ee e c s f h a d c nsld t n oh r o o hl e s i y a a. l r K e r s: Hil r a; L n o s l ain; M o e y wo d l ae y a d c n o i to d dl

对丘陵区与平原区土地整理的比较分析

对丘陵区与平原区土地整理的比较分析
倾 斜 。 目 区 由 I 两 个 整 理 区 构 成 , 除 过 1 O 尽 量 保 持 平 整 单 位 内 的 挖 填 方 平 项 、Ⅱ 扣 . m,
2. 项 目 区防护 林 的 } 较 分析 5 上 兴 镇 防 护 林 的 种 植 上 , 种 选 用 适 树 合 当地 生 长 的 意 杨 和 水 杉 , 原 有 公 路 两 沿
衡 , 减 少 运 土 工程 量 。 丘 陵 区采 用 水 平 以 缓
梯 田模 式 平 整 地 块 , 有 梯 田 均 沿 等 高 线 侧 、 目区边 界布 置 农 田防 护 林 。 田 间道 所 项 在 布 置 。 塘 镇 项 目区 本 着 这 一 原 则 , 行 土 及 原 有 公 路 两 侧 各 种 植 1 乔 木 , 项 目区 鲸 进 排 在
1项 目区概 况
溧 阳市 土 地 整 理 项 目 区处 于 低 丘 陵 地
排水要 求。
2 2 项 目区土 地 平整 的 比较 分析 .

通过 实地 调查和 综合 分析 , 个项 目 两 区规 划 设 计 的 渠 道 均 采 用 混 凝 土 衬 砌 渠 ,
溉 。 是 符 合 当地 经 济 条 件 ; 一 二是 可 以 提 高
不 整 理 坑 塘 用 地 、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 立 工 农 独 矿用地 、 路用地 、 地9 3 h 后 , 目 公 林 9. O m 项 区 整 理 总 规 模 为 8 2. 7 9 7 hm 通 过 土 地 整 。 理, 实现 净 增 耕地 面 积 9 . 8 m 净 增 耕 地 77h 。 率 1 9 % 。 目 区地 势 高 低 不 平 , 塘 密 0. 5 项 坑 布 , 间灌 排 水 工程 不 配 套 , 水 不 畅 , 田 排 易 发 内 涝 灾 害 或 旱 灾 , 响 土 地 利 用 的 经 济 影 效 益 ; 项 目区 内 现有 耕 地 田块 较 为 破 碎 、 且 成 了土 地 资 源 区土 地 整 理 的 比较 分 析

丘陵地带土地整治实施方案

丘陵地带土地整治实施方案

丘陵地带土地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丘陵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区,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恶化,丘陵地带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丘陵地带的土地资源,制定并实施土地整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整治目标1.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2. 改善丘陵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促进生态平衡;3. 保障农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整治措施1. 土地调查评价:对丘陵地带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价,明确土地的类型、质量、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土地规划设计:结合土地调查评价结果,制定丘陵地带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和布局。

3. 生态恢复治理: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程,修复土地的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4. 土地整理复垦:对丘陵地带的散乱杂乱土地进行整理复垦,提高土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5. 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增加土地的耕作面积和产量。

6. 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整治保障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治。

2. 技术支持:加强土地整治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土地整治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3. 宣传教育:开展土地整治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实施效果通过上述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预计可以实现丘陵地带土地整治的良好效果: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

六、结语丘陵地带土地整治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利用丘陵地带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与土地持续利用——以广安区为例

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与土地持续利用——以广安区为例
以广 安 区为例
周 申立 , 学 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 南充

670 ) 30 2
要: 为探 讨低 山 丘 陵 区 土地 整 理 的 模 式 , 用 M P I 件 综 合 处 理 研 究 区 大 量 与 土 地 利 用相 关 的 基 础 数 利 A G S软
据, 针对低 山丘陵 区土地资源利 用的现状及特点 , 多方 面说 明土地整 的迫切 性。依据 经济 、 从 社会 、 态相统 一 生
的 目标 , 划定 3个土地 开发整理 区, 确定开发整理 的方向及 重点。研 究得 出土地整理是改善 用地结构、 协调人 地
矛盾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应 以保护耕地 数量和质 量为核 心 , 集约利 用土地 , 促进耕地 总量动 态平衡 ; 强土地 加
Ab t a t n o d rt x l r h d lo n r a g me ti o u ti d h l ra, iw o rs n i ain sr c :I r e e p o e t e mo e f a d a rn e n n l w mo n a n a i y ae i v e f e e t t to o l n l n p su a d c a a trsi f a d ui z t n w t n h r ceit o c l t ai , i MAP S s f a e p o e sn h o n ai n d t lt d t h a d ui z to n i f o h GI ot r r c s i gt e f u d t aa r a e t e l t iain w o e o n l i h sa c e r a t e a t o mp a ie h r e c ft el n ra g me tf m a o sa p c s B s d o h n t e r e rh d ae ,h u h re h sz s t e u g n y o a d a r n e n r v r u s e t . a e n t e e h o i u i fe o o n t o c n my, o i t a d e oo y,h s p p rd v d s t e d s u s d ae n o t r e tp s o r a o c ry o t h y s c ey n c l g t i a e ii e h ic s e r a i t h e y e f e s t ar u e a t ar n e n d p p s st err s e t e d r cin a d k y p i t T e c n l so sa ea olws a h f c ie w y t ra g me ta r o e h i e p ci ie t e o n s h o c u in r sfl n o v o n o : te e e t a o s v

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安区为例

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安区为例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 , 沿渠江河谷向东西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 从西北至东南 , 地貌为高丘一 中丘一低丘一 低 中山 , 拔 20~ O 海 5 4Om。岩石 以灰 岩 、 泥岩 和砂 岩 为主 , 易风 化 ; 土壤 主要 为紫 色 土 。地 处 中亚热 带湿 润 季 风气候 , 年平均气温 1 .' , 762 年平均降雨量 l 5 i, t 1 l 年平均无霜期 36 , 0 ml 0 天 平均相对湿度 8 . %, 22 5 年平均 日 照时数约为 l 0 。植被以松 、 0h 2 柏及竹类为主。
( 西华师范大学 国土资 源学院, 四川 南充 670 ) 302 摘 要 : 绍了土地 开发整理 的背景 与条件 , 查测 算土地 整理 、 介 调 开发 潜 力, 用 M P I 利 A G S软件 综合 处理研 究区
大量 与 土 地 利 用相 关 的 基 础 数 据 , 对 低 山丘 陵 区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的 现 状 , 多方 面 探 讨 了土 地 整 理 的 迫 切 性 。 依 针 从 据 经济 、 会 、 态 相 统 一 的 目标 , 分 土 地 开发 整理 区 , 定 开 发 整 理 的 方 向 及 重 点 , 提 出低 山 丘 陵 区 土 地 可持 社 生 - 划 确 并 续利 用 的 对 策 。
能, 并能完成基于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应用的标准和非标准的图件 自动输出功能 , 使土地整理规划 的研究更加
收 稿 日期 :06—0 4 20 4—0
作者简介 : 悻宗 保(92 ) 男 , 1 一 , m庆市人 , 8 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
l9 6
维普资讯
地 合理 化 利用 为 内容 的土 地资 源管 理 和研究 已成 为资源 科学 研究 的热 点 J 。土 地 整理 的核 心 是采 用 各 种 工程 、 物等 技术 措施 , 田 、 、 、 、 进行 整治 , 加有 效 耕地 的面 积 , 现 土 地 利用 优 化 , 生 对 水 路 林 村 增 实 改善 农 业 生

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土地整理与农业生态建设

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土地整理与农业生态建设
外, 沿海丘 陵台地上广 泛 分布着 赤 土 , 这些 旱作 土 壤耕 层
浅, 缺水易旱 , 有机 质养分少 , 作物产量低 。 土地整理要根 据 闽东 南沿 海丘 陵特 殊 的气候 、 交通 、
地质 、 地形地貌 和耕作制度加 以规划设计 。土地 整理 中如
果不把握 施工季节 、 地域地形 、 田块特点 等 , 土地整 理规 划 设计 不当 , 极易 造成水土地 流失 , 引发生态问题 。
境、 生产条 件 、 活条 件都 得到 了极 大 的改 善 。但 由于 土 生
本做到灌 排分家 , 成体 系, 证周 边 农 田灌排 顺 畅。针 各 保 对闽东南 沿海丘 陵地 区降雨 量 大 、 洪水 频 繁 的特 点 , 建 修

定 的拦 蓄水 、 截洪排水及 防 冲护岸等 工程 。 土地整理项 目道路工程 主要是 针对一 些 田间道路 , 新规 划道路 尽量 和项 目区 内原有 道路 衔 接 , 有
块物理形 态的改变 和产权结构 的调 整 , 基础设施 的配 套建
设, 以及土地利 用结 构 的调 整 和利用 方 式 的改变 , 到改 达
2 2 水 利工程 .源自农 田水 利工 程 主要是 对 一些 淤塞 、 化 老
严重 、 利用 系数 较低的渠 系进行重新 合理 布置。布 置时 水 充分利用 现有 主 要渠 道 , 考虑 与 整 个灌 区的 布置 相 协 并 调。主干渠 基本不变 , 重新 布置末级渠 系及排 水沟 系。基
壤 性状构成潜 在的不 良影响 , 以致使土地退 化 。不适 当的 整理技术 和工艺 , 破坏 土壤 的 原有 结构 和质 地 , 具有 保 使 水作用 的犁底层遭 到破 坏 , 整理 的农 田漏水漏 肥性加 大 新 等” 。常规平整 土地的方法通 常采用推 土机 、 运机 和刮 铲 平机等设 备挖 填 、 平整 , 由于在施 工过 程没能 收集 表土 , 而 是直接挖 土回填 , 肥沃表土深埋 , 土翻人表 层 , 底 这势必 影 响近两年 的耕种 , 也增加 了农 民很长一段 时间对 土地 的投 入。 以机械 化的挖填 容易 造 成土壤 板结 、 破坏 表 土熟 化 层 , 而影响土壤 理 化性 状 , 响土 壤养 分循 环 。由于 对 从 影 土壤表层 的扰 动 , 在降雨强度 大的闽东南地 区短期 内会增

谈丘陵区的土地平整

谈丘陵区的土地平整

谈丘陵区的土地平整作者:邓书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0期摘要土地平整是复垦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占工程投资的20%~30%。

通过分析丘陵区土壤结构,简要说明耕作层保护的重要性。

介绍了一些丘陵区土地平整的计算方法、施工措施,力争使土地平整达到既保护耕作层,又要高程设计合理、利于排灌、交通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平整;耕作层保护;调运平衡;丘陵区中图分类号 S2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285-031丘陵区土地平整的目的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改良土壤、保水保土保肥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土地复垦整理项目中,土地平整应满足项目区内机械化生产和灌溉、排水的要求。

在土地复垦整理过程中,土地平整要与水利措施、交通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尤其是与水利措施的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改田与治水都是为改善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最基本的条件,相辅相成。

经过整理,形成渠成网、田成方、路相通、树成行、桥涵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2丘陵区土地整理需避免的误区在以往的土地复垦整理中,常出现2种倾向:①大挖大填,只注意形式上的壮观和布局的一致,而忽视土地平整中的规划、施工等技术细节;②盲目强调“存在就是合理的”,不问历史成因,一味地采取就地平整以减小工作量。

显然,这2种做法正好是走到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不重视耕作层的保护,任意挖填,只求平整,结果改出来的田块场面壮观、质量下降,作物生长极不平衡,留下后遗症;后者简单就地平整后了事,田块小平大不平,格田(耕作田块)高程设计不合理、分布无规律、不利于排灌,无法与水利措施相结合,虽节省了投资,但没有达到原定的目标,给人以“河山依旧”的感觉。

土地平整是复垦治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占工程投资的20%~30%,必须予以重视。

在丘陵地区的土地平整就更需要注重规划和实施中的技术细节,平整应在保护耕作层的基础上实现高程设计合理、利于排灌、交通,才能达成前文所述的目标。

丘陵区土地整理项目适宜水面率研究

丘陵区土地整理项目适宜水面率研究
旱 =W
2 2 防 洪 水 面 率 .
() 1
洪水 、 水资源蓄积、 滞蓄涝水 、 环境容量等 。 水域 的基本功能之一 是行洪 除涝。在汛期 , 暴雨 产生 的
洪水在 区域 内能够得到滞 蓄和 防治 , 区域 内部涝水 能够通 过 水域滞 蓄 , 利用相关 的水利 工程等能够顺 利排除 ; 在旱季 , 这
3 — h d o y tr i e y r g n s /c r o y e u t s e p e so n y r x se od d h d o e a e a b n l r d ca e x r s in i
C m m n st ts rn 『 h m c —B o g a Itrc o s2 0 , o a o a s t o i J .C e io i o i l nea t n ,0 1 eo e 1 l c i

6 6一 1
江苏农业科 学 2 1 年第 3 01 9卷第 6期
赖 明华 , 丁继辉.丘陵区土地整理项 目适宜水面率研 究[ ] J .江苏农业科学 ,0 1 3 ( )6 6— 1 2 1 ,9 6 :1 6 8
丘 陵区土地整理项 目适宜水 面率研究
赖 明华 ,丁继辉
(. 1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 江苏南京 2 0 2 2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04; . 江苏南京 2 09 ) 10 8
中 图分 类号 : 2 1 ¥7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10 (0 1 0 0 1 0 10 3 2 2 1 )6— 6 6— 3
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 的区域内 , 照土地利用 总体规 按 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对区域内新增耕地的 目标 , 采取行政、 经济、 法律和工程技术 的手段 ,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 和综 合整治 ,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 出率 , 改善生产 、 生活条件 和生态环境 的过程 。丘陵 区地势起伏 剧烈 , 地面 高度差 较大 , 坡度较 陡 ; 一遇暴雨 , 汇流迅速 , 往往 山洪成灾 , 并造成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邵乾榕;刘俊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6)004
【摘要】现有新增耕地测算方法普遍存在精度低、可靠性差、不易操作等问题,尤其不适合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的测算.文中通过对现有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采用改进基础设施用地法,提高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的测算水平.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邵乾榕;刘俊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重庆瑞升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
【相关文献】
1.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研究 [J], 张岳红;何刚;卿明福
2.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J], 邵乾榕;刘俊;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 [J], 曾科
4.浅谈Autodesk Map在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中的应用 [J], 彭智成;周万俏;王小贝;崔方友
5.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探讨 [J], 唐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摘要: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工程受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变化无常的气候、破碎的土地资源、不均的水资源分布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根据对六盘水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的研究,探讨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的内容、方法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六盘水引言我国正在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耕地大量被占用,这就要求政府在实际中做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土地整理是保持土地供需动态平衡的最重要的途径。

土地整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不同的地貌环境,土地整理的进度和方法也是不同的。

特别我国西南丘陵地区的的复杂地理特性给我们的土地整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所以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因地制宜,合理的设计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整理方法,达到土地整理的效果。

一、土地整理现状(一)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耕地数量日益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3)土地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4)耕地占补平衡注重与数量平衡,未能达到质量平衡。

(二)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不同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目前在我国,系统进行土地整理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土地整理的一些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这就导致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土地来说,其整理应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整理模式,以达到整理的目的,使土地达到高效利用。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平原区与丘陵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工程量的设计和计算不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条件和土地整理规模都是不相同的。

因此,在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在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因地制宜的土地整理,从而真正达到土地整理的目的。

(三)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面临的问题1土地整理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丘陵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差大,一个项目区往往存在多种地貌形态,增加了土地整理的难度。

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自然条件等均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土地整理时,遵循自然规律,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2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适宜性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不仅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土地整理的目标之一。

中国南方丘陵地区属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均较优越,丰富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土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土地整理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开发、质量的提高与环境的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六盘水六枝特区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建立坡式梯田以及改坡耕地为林地,修建防护林工程等,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且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农田抵御灾害的能力,并形成了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

3土地整理的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性南方丘陵山区多是贫穷落后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土地整理不仅是解决一地或一种资源的规划布局问题,而且还要结合当地实际,使该地区经济面貌有明显的改观,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且能真正改善当地贫困问题,为社会所接受,尤其是为少数民族所接受。

二、六盘水土地整理(一)自然经济状况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见图),地处东经104°18′20″—105°42′50″,北纬25°19′44″—26°55′33″。

全市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据市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

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统计,市域内耕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

在未利用土地中,有47.39%为难于利用的裸岩石砾地;40.34%为田土坎,与耕地为伴,作为支撑田地之用;只有11.73%的荒草地,且多分布在高山陡坡或交通不便的地带,其土层浅薄、自然坡度大,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后备资源极为匮乏。

而紧张的人地关系尤其是耕地供给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六盘水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因此,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六盘水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六盘水市土地整理潜力分析六盘水的土地地块小,形状不规则,田土坎较多,沟渠、路不协调,耕地中分布较多的其他零星地。

只要土地中存在一定规模的“可垦土地”,都有进行土地整理的必要。

仅就此指标而言,土地利用率低者(即耕地中可垦土地比率高者),其整理的潜力等级相对较高,利用率高者(即耕地中可垦土地比率低者)的整理潜力等级相对较低。

耕地中可垦土地是指在耕地中其他零星Array土地和经整理后不需要的原有沟、路、田土坎。

它们是土地整理潜力的最直接的来源。

因此,就此指标而论,耕地中可垦土地规模大者,其开发整理潜力等级相对较大;规模小者,其开发整理潜力等级就相对较小。

利用耕地中可垦土地规模指标(见表1),对六盘水市耕地整理所能够增加的耕地面积潜力分等定级(如图2)。

潜力指数及可新增耕地面积,作为低利用率土地的定量评价指标:潜力指数=潜力区土地间可垦土地面积÷潜力区土地总面积×100%.潜力指数越大、可新增的耕地越多,经过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潜力就越大。

六盘水市各县、区、特区耕地整理潜力指数如表1所示。

以潜力指数和新增耕地面积为变量,以各县、区、特区耕地为样本,通过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六盘水市各县、区、特区耕分成一级潜力区、二级潜力区、三级潜力区三种类型,反映了通过整理耕地利用率提高的潜力分布状况(见表1、图2)。

表1 六盘水市耕地整理潜力调查表面积单位:公顷注:(1)表中,“可垦地”,包括零星未利用荒草地地和多余的田土坎、裸岩等可利用土地;(2)潜力指数,是指通过整理后,可增加耕地的面积占待整理区面积的百分数,即:可增加耕地面积÷待整理耕地的面积×100%由图2可知,六盘水市耕地面积扩大从可垦土地中来源的潜力最高区域,主要集中在盘县特区、水城县。

这些区域由于历史原因,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耕地中可垦土地较多,耕地利用率低,是六盘水市提高耕地整理潜力的重点区域。

三、六盘水市土地整理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土地的分类整理1耕地整理1.1耕地状况六盘水市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丘陵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强烈岩溶化的高原山区。

市内各区域地貌有较大差异。

地势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起伏大;加之南盘江和三岔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影响,地形极为破碎,河谷深邃,谷岭相间。

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山原、盆地和台地,其中山地面积居首位,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2%;丘陵居第二,占16.9%。

全市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相对高差300—700米。

由于地貌及水文、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六盘水市耕地分布具有以下区域差异:在全市现有耕地中,灌溉水田仅占耕地面积的3.69%,它们主要分布在耕地主要分布在盘县特区、六枝特区;旱地则主要集中于盘县特区和水城县;望天田在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有较大面积分布。

可见,六盘水市不同类别的耕地资源分布,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见表2)表2 2010六盘水市耕地地域分布1. 2耕地整理六盘水地区耕地整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地势较平坦地区;二为地势陡峭的山岭地区。

对于地势平坦地区,这一地区土地肥沃,但利用结构不合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都是农民自由作业;土地中存在埋头石,坑洼较大,不方便机器作业。

针对这些问题,在土地过程中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统一整理,统一利用。

对于土地中的石块,应爆破把石块拉走,对于坑洼部分,应从别的地方拉土来填埋,尽量做到一个整理区土地的平整。

合理布置田间的渠-路-林等关系,尽量做到少占地的原则,统一规划、协调工农业用地,加快平地田园化建设,防治土地污染。

改造中低产田,合并零碎地块,使农地整理服务与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需求。

对于地势较为陡峭的山岭地区,这一地区耕地较少,交通不便,坡度≥25°应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坡度≤25°且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土地,应实施坡改梯,尽量拉大地块的宽度,方便耕种;对于矿区,进行工矿废气地复垦,整治矿区环境,加强对矿区废气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的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2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六盘水地区农村地区居民问题最要表现在○1宅基地的管理不规范。

虽然《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面积,但在农村难以实施,农民随意修建房屋,导致一家人可以拥有几百平米的房子,因此大量的耕地被占,造成土地严重浪费。

○2农村居民点散乱。

由于以前的村落模式的存在,子孙后代不远搬离老宅,导致现在散乱的村落结构。

○3管理不到位,公共设施落后。

由于散乱的村落模式,这一地区的道路弯曲不平,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农宅建设存在随意性和无序性,用地结构失衡。

整理方法:现在六盘水地区正在实行新农村建设,让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理有效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村落结构,统一道路规划,严格实施土地宅基地管理办法。

调整好“三乡并一镇”中的各种设施建设安排,做到方便大家,少占耕地的目的。

3 其他用地整理这一地区的坟茔用地一直是困扰政府的一个问题,坟茔用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受传统的风水思想的影响,使得坟地到处都是,一盘散沙,严重影响耕种操作。

○2增加趋势明显。

特别对于农村来说,有许多城里都会把坟偷运到农村安埋,并且数量越来越多。

○3坟房间距造成土地浪费。

由于思想落后,大家都会让坟墓和住房间隔一定的距离,这样就造成了村内荒地,导致土地浪费。

○4坟墓过大。

受坟墓大小显示家族繁荣的观念的影响,有坟墓占地和一栋小住宅楼一般大,严重造成土地浪费。

整理方法:①对农民加强宣传教育,破除封建迷信,使农民的意识逐渐提高○2集中划出坟葬区。

划出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土地作为坟葬区,并种上一定的防护林。

○3制定强制措施,严格限制占地较大的坟墓的修建。

(二)六盘水市土地整理成果六盘水市近几年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在努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保持不变。

市国土局认真设计土地整理项目,做好实地调查,认真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严格审核项目并落实项目工程,六盘水市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表三)。

(二)、六盘水地区土地整理的效益1经济效益六盘水地区土地整理之前地块零碎,大都没有达到规模操作,旱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