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1dbd6ccfc789eb172dc866.png)
板块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第7讲魏晋至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3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_魏晋至隋唐第7讲魏晋至](https://img.taocdn.com/s3/m/59bb846971fe910ef02df8ba.png)
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答案 D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左图反映的是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图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农业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项。
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
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 项错误。
4.(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板块一第三单元阶段贯通3魏晋至隋唐时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板块一第三单元阶段贯通3魏晋至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4595082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0c.png)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 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扩大了 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 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 项排除。
2.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
返回
解
题
规 范
“数据表格”类选择题
指
导
规律总结
历史表格用准确的数据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某一领域的变化。由于表格 清楚、简洁并容纳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颇受命题者青睐。
解题技巧:(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所处 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 数据变化的关系;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 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军事 制度
募兵制
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建立一支强有力 的军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 认识 沉的民族禀赋;制度创新要适应本国国情,顺应生产力的发展,
符合历史潮流
对点训练 2.(2023·湖北名校联盟联测)税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各朝统治 者都十分重视国家税收,下图为唐朝部分年份的税收变化。据此可知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解决 B.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加强
代时期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a2b5a3b52acfc788ebc90d.png)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时期历程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历史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20d36087e87101f69f319512.png)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①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了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②开创和完善了 科举选官制度;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②制瓷技术进步,制 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③唐朝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 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四、唐太宗 1.主要功绩: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客观上: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律,颁行《唐 律》,肃清吏治。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文教:发展隋朝③ 科举制 ,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考点三 “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
一、“三教合一”
背景 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① 三教并行 的政策,即尊 道、礼佛、崇儒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北魏贾思勰的②《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 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Leabharlann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二、阶段特征 1.魏晋(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84a8e3490c69ec3d4bb752d.png)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
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 时空观念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信息提取: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 于加强皇权。
[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 (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 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 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 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e2b531b52acfc789ebc953.png)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 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7.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试答
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 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 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8.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试答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
史料解读:①②③④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 教合一”的趋势。侧面证明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思考 2 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 传播的心态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 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 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 展。
微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 融
一 ①(《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 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②《外篇》 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二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③百法纷凑,无 越三教之境。
(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 互换。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 表现形式之一。解读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历 史定量分析类试题的关键,如本题可联系所学到的均田制。
(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一是注意 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面的 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 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选择某一信息就妄加断言,甚或是 脱离图表空泛谈论。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单元第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单元第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e50ed70066f5335b812130.png)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 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 翻车、唐朝时创造03 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开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04 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2)隋唐⎩⎨⎧ ①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开展,形成“□05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陶制品“□06唐三彩〞风行一时。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开展迅速。
3.商业(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兴旺的都会。
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 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1)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02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03浪漫主义诗人。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c9e39416fc700aba68fc8f.png)
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3b364e03d8ce2f006623fb.png)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
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 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选D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d7d3be058fafab069dc02f4.png)
知识点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设_中__书__省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凡参加_政__事__堂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 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 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史料解读】 史料从阶层变动、稳定社会政治两个方面论证了科举制的影响。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命题点: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 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 D 项正确。尚书省仅仅 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 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 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 项错误。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 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 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教材补遗】 士族门阀制度 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 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57e5b8453610661fd9f409.png)
阶段质量检测(三)[学生用书P32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昆明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解析:选A。
由材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可知,《人物志》是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书目,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门阀士族产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与政治的关系,并不能从中得出为三国争雄奠定人才基础,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六市二模)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D。
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3.(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4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b82c5a3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6.png)
课时跟踪练41.(2021·广东卷)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以下为若干记载。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解析: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立场,《旧唐书》《资治通鉴》皆属于官修史书,更多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为君主提供政治借鉴之用,故选D项;刘禹锡的《马嵬行》是文学作品,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但也能传达历史真相、保留历史信息,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排除A项;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较多细节描写,但“还原了”说法过于绝对,并且违背了孤证不立的原则,排除B项;一般来说,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可信度越高,但也不能绝对化,《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皆成书于唐代以后,且时间都比较久远,很难衡量二者的可信度高低,排除C项。
答案:D2.(2021·浙江卷)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
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
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地看待,又要历史地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项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A项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B项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C项错误。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3单元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3单元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df0b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3.png)
整 体 感 知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
容
二 突破关键能力
导
三 链接高考热点
航
四 课时精练
落
实 基
梳理必备知识
础
性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发展历程
项目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在民间广为传播,
魏晋南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
主张“贵儒”和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 医学
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 化交流
佛教
人员 往来
①中印: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 ②中日: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 ①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向唐朝派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③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北朝 发展
本土化
“尊道”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三教并行”,韩愈提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
唐朝
道最大
2.反佛斗争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原因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民间 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魏晋到隋唐儒学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 的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 面,但儒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知识点二 文艺、科技与对外交流
文学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等)、田园诗(陶渊明)、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 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 为“诗仙”和“诗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第三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
这一变化()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解析:选B根据材料“开元天宝之中,……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等现象可知,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农业发展比较繁盛,故选B项;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农业总体上的发展,没有具体提及是南方还是北方,排除A项;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而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繁盛,没有涉及农产品投放市场,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到唐代宗初年,而题干主要述及开元、天宝年间的农业发展情况,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届福建三明二模)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
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
这一变化说明()A.交通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解析:选C由材料从“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得知是信用体系的变化,由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可以得知是在商业领域,因而这一变化说明商业信用体系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交通发展迅速的产物,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北方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一直持续到南宋,排除B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政策产物,排除D项。
6.(2020届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唐代,有家传长达300年绝技、能织高级轻纱的专业户,有能制作“莹竹如玉”而世间“莫传其法”的笔匠等。
这说明唐代()A.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B.手工作坊由政府垄断C.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D.手工业产品质量较高解析:选A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当时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材料主旨为手工业技术,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排除B项;根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材料主旨为手工业技术,未涉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将唐朝手工业产品质量与其他朝代比较,排除D项。
7.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选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加强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2019届四川宜宾一模)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材料中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
9.(2019届河南洛阳、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
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这表明当时()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其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
10.(2019届四川内江二模)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11.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解析:选C据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推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
12.(2019届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解析:选B 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以及“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题目并未涉及地区之间与全国之间的文艺进步,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是指书法和绘画合为一体的新形式,题目描述的是作诗之人也同样擅长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乌鲁木齐诊断)(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最基础的识字写字训练、传统道德意识的培养、历史及日常生活知识的介绍和诗文辞赋写作的练习等等,而这些教学内容的载体则是当时的蒙学教材。
唐代的蒙学教材或沿用传统的儿童读物,如《千字文》《急就章》《仓颉篇》等,或直接采用儒家经典,也有时人新编的蒙学读本。
这些启蒙读物的功能往往是多元综合的,其中贯穿了对儿童的身心修养、处世技能、知书达理等多方面的培养。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材料二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不仅在京师州县有官办的小学,在偏僻的乡村也有学生家长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如前引《太平广记》“田先生”条的记载。
唐代的墓志中更是记载了许多孤贫子弟因请不起教师只得在家中接受母兄教育的事例:如元稹、李绅等人就是受业于母亲,韩愈更因幼年父母早丧而由兄嫂教育。
正是由于他们童年时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博览百家之书,遂成为一代大家。
唐代之所以出现这种“圣人之教”遍于乡野的现象,关键在于唐代的科举选官制度打破了以往门阀出身的限制,扩大了统治者的阶级基础,只要是“学而优”的读书人,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民子弟,均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在当时相对公平的路径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