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仿真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Ⅰ1.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世袭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郡县制解析: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全面推行的。
答案:D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周王—卿—诸侯—士”的等级序列B.“周王—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序列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周王—诸侯—士—卿”的等级序列解析: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答案:C3.(2019年江苏学业)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郡县制解析:从题干中“嫡孙”可知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答案:C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C.世袭制 D.分封制解析: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
答案:B5.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解析:秦朝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员。
答案:D6.(2019年山东学业)下图为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其反映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解析:从示意图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项主要是指秦朝和汉朝的中央行政机构;B项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D项是明朝的中央机构。
答案:C7.元朝开创的新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 D.内阁制解析:A项是汉朝的地方制度;B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形成的中央行政制度;D项是明朝开创的制度。
因此只有C项是元朝的制度。
答案:C8.(2019年天津会考)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C.隋朝 D.唐朝解析: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2.关于下图所体现的历史内涵的表述最符合实际的是()周公辅佐成王图(画像石)A.周王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B.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C.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D.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2007年12月,在台湾慈湖蒋介石陵寝将要关闭之际,蒋介石孙媳蒋方智怡首度明确表示,将会遵照蒋经国遗愿,将两蒋(蒋介石、蒋经国)遗体移到浙江奉化安葬,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蒋方智怡的这种文化情结源于()A.父系氏族后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4.《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统治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5.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B.名称不同的一个制度C.前后继承D.互为表里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开创了王位世袭制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实行了禅让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解析:选A 启这一做法不再是禅让制,而是继承了王位,中国开始确立了一个新的制度——王位世袭制,答案是A项。
2.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先代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C.王族 D.功臣解析:选C 周王室姓姬,兄弟与姬姓都属王族,故C项正确;兄弟与姬姓不属于先代贵族、少数民族及功臣,故A、B、D三项错误。
3.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
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
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周的分封制使地方诸侯国相互征伐;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5.《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解析:选B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项。
6.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错误!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3.西周时期有一位周王,生前积累了大量家产,在他去世之后,哪位后人是家产的主要继承者( )A.周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但此人长相极其难看B.周王最喜欢的妃子所生的儿子C.周王最喜欢的小儿子,但不是正妻所生D.周王哥哥的嫡长子,此人勤奋好学,深受群众的爱戴错误!《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这说明了古代哪一制度的特征( ) A.选贤举能B.分封制度C.礼乐制度D.宗法制度错误!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错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鉴于以上教训,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制定严密的法律B.推行郡县制C.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选拔D.焚书坑儒7。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宗法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8.秦始皇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错误!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4.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5.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高三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7·吉林省白山市高三模拟)《诗经·大雅·荡》载: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
”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这主要说明(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B.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C.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2.(2017·甘肃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统一性与集权性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D.独立性与落后性3.(2017·扬州中学高三质量监测)《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明(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4.(2017·江西省高三十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时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时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 )A.集权性B.分权性C.松散性D.落后性5.(2017·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这一国家制度既有别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下列对材料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体现等级色彩的世袭制D.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6.(2017·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高三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选题1.D2.D3.C4.C5.C6.A7.B8.D9.B10.A11.B12.C13.B14.D15.D16.D解答题17.(1)图一为分封制,图三为郡县制。
变化原因:进入春秋时期后,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弱兼并的局面。
变化的实现:灭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设立郡县等。
(2)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18.①协助皇帝,助理万机;②a.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b.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c.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③a.主管军事b.主管司法④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⑤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
⑥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⑦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⑧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⑨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
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专题二中国近代的斗争与革命单选题3.D4.D5.A6.C7.C8.C9.A10.C11.D12.B13.A14.C15.C16.A解答题17.(1)主题:独立与民主依据:社会性质(2)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高考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2.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重树儒学地位B.抑制商业发展C.缓和社会矛盾D.保护宗族制度3.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5.“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7.《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8.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一(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安徽文综卷,12)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答案:A ①③②④分别是元朝、宋朝、西周、秦朝时安徽的地图。
2.(广东文基,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 B.明 C.汉 D.秦答案:A 丞相制度起于秦,其后各朝代沿用。
明初,太祖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宰相。
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
故清朝不曾设置丞相。
3.(天津文综历史,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唐太宗、康熙帝的皇四子都非嫡长子,宋太宗继位是兄终弟及,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明太祖的太子早亡,明太祖死后,皇位由太子的长子即皇嫡长孙继承,这符合宗法制的规定。
4.(宁夏辽宁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5.(宁夏辽宁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答案:B 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6.(浙江文综卷,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答案: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右图所示相符合。
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7.(浙江文综卷,17)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
历史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
故选C。
【答案】 C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2017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含解析 精品
【母题来源一】 2017年高考北京卷第13题【母题原题】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试题解析】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准确理解题干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古代名臣包拯所担任的官职的材料为切入点,从政治的角度考查,命题方式比较独特,具有的一定的技巧性。
【考试方向】本题以古代中国名臣包拯所担任的官职为切入点,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理解思维能力是关键,尤其是对题干中“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的具体职责准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个职位的具体职责进行具体分析,再结合“位同宰相”,也就是说起具体职责与宰相相同,因此在解答时考生要是对每项职责不熟悉,这就是具有最大的迷惑性,因此这试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应考中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就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点。
【母题来源二】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25题(解析版)【母题原题】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试题解析】【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 项正确。
3.(2018·汾阳一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 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4.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03.(2017年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答案
1.严格的等级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 秦的中央机构3. 郡县制4.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点1.中央2.地方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历经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权3.人治高于法治4.完备性、周密性、成熟性5、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和政策的依据6.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集行政、司法、军事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2.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3. 君权和相权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四、中央集权的两大基础、两大矛盾和两大趋势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论基础:外儒内法(韩非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君权和相权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1.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A. 三皇五帝是部落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B. 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国王,他是封建制的皇帝C. 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D. 三皇五帝只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2.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收入粮食10担,全家人还经常挨饿3.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距今约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据玉面人的年代,应为母系氏族时期B. 青铜方鼎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商朝时期出现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练习题()1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考及模拟试题详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高考及模拟试题详解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03.(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04. (2017年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2017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带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 )A.王国统治权B.财富和爵位C.指定继承人D.土地和人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宗法制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而设立的,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继承人只能是嫡长子,而不能指定继承人,故选C项。
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出土文物利簋上面有铭文记载武王伐纣一事,说明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故A项正确;材料并无说明该官员获得赏赐是因为其获得军功,故B项错误;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信者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材料中的“占卜和观星象”仅仅体现了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故C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周王赏赐的是铜,并非礼器,故D项错误。
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 B解析:解读题意,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C、D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与题意不符。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含答案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这反映了()A。
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
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势力变得强大,题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并没有中央监督地方的意思,故B错误;题中“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体现了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C正确;题中未提到商朝的统治模式,故D错误。
2.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这表明( ) A。
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继承制度B。
周代的继承制度比商代更合理C。
周代在继承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D.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答案】C【解析】回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的意思,题干表明周与商在继承法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商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的制度,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再结合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即可以选出,C为正确答案。
3.西周分封制度首次在中国范围基本废除,主要是因为()A.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B.儒、道、法三家思想推动C.秦国商鞅变法D.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虽走向瓦解,但未废除,故A项错误;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与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分封制……废除”不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局限于秦国,与题目中的信息“中国范围”不符,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4.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答案】D【解析】结合史实可知,秦朝、唐朝、宋朝都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但也采取不同方式限制和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体现出“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明太祖废除丞相,使皇权强化,故体现出打破这一规则,选择D项符合题意.5.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
浙江省2017届高三历史基础训练之(人民版)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高三基础知识·历史训练卷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班级学号姓名评估结果卷一: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有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原因是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有利于对国家的管理C.稳定了政治局面D.避免了内部纷争2、下列各项中,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有资格成为大宗的包括①周天子②鲁国国君③受封的士④受封的卿大夫A.①②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左传·桓公五年》这一记载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宗法制的瓦解B.诸侯开始争霸C.周王室的衰微D.禅让制的破产4、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代道德败坏的人,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
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上述服饰的功能是A.御寒功能B.标识功能C.装饰功能D.遮羞功能5、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A.都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B.都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C.都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D.都在短时间内被废除6、“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段自述表明其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A.实地调查B.文献查阅C.道听途说D.考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古发掘7、与西周前期的分封制相比,唐代郡县制下地方行政的特点有①地方行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地方行政权集中于中央③地方行政享有独立性④地方与中央行政成垂直管理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8、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9、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10、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曾推行过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A.取代周天子巩固了统冶西周的统治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C.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8.《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9.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10.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加强中央集权11.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12.《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13.“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
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
”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14.《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
”这种现象实质是()A.宦官专权乱政B.皇权与相权斗争C.皇权遭到削弱D.皇权至上的产物15.“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描述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A.皇帝制B.三省制C.行省制D.内阁制16.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17.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
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B.《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18.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
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
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
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
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19.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20.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2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22.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
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
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权力重组引发的动荡D.朝廷结党营私盛行23.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
他要求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吏密奏权。
密折制度运作特点与以下机构最相近的是()A.军机处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24.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25.《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第Ⅱ卷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
26~2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及反映出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有人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