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合集下载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自己整理)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自己整理)
南、北递减。
12月22日
冬至日
南回归线
(23°26′S)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南半球反之。
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90°,由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递减。
12月22日
至次年3月21日(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以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分别向南、北递减。
6月22日
夏至日
北回归线
(23°26′N)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90°,由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递减。
6月22日
至9月23日(夏至日到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北半球开始昼变短、夜变长(白昼大于夜晚),北极附近出现的极昼范围开始变小,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昼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白昼时间小于夜晚时间),北极地区极夜范围开始缩小,南半球反之。
以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分别向南、北递减。
日期
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月21日
春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90°,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至两极点为0°。
3月21日至6月22日(春分日到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
在北半球,
向北方向移动。
北半球昼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白昼时间大于夜晚时间),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范围开始变大,南半球反之。
以太阳直射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分别向南、北递减。
9月23日
秋分日
太阳直射在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90°,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至两极点为0°。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定义: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N
h > 0:白昼 h

O
h = 0 :晨昏线上
S
h < 0 :黑夜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
太阳的运动轨迹
头顶
傍晚
H 太阳
早晨
定义: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 角,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简称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分日、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状况
时间 6.22 北半球
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南半球
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12.22 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南极圈以内为极(昼)
3.21 9.23
全球昼夜(等长)
一、太阳高度(角)
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答:23°26’S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 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南回归线正午太 阳高度为90°,自南 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答: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 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赤道正午太阳 高度为90°,自赤 道向两极递减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楼间距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越大
• 在我国,纬度低的地方楼间距小些,
纬度高的地方楼间距大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 射 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 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移向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们所处的地方会经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

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的高度都受到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和纬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五带分布有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使得阳光在地球表面呈现出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然而,昼夜的长短却因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南北纬0度的赤道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昼夜持续时间基本上相等,每天大约为12小时。

随着纬度的增加,昼夜的长短会有所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北纬30度的地方昼夜时间比例是11小时至13小时,而到了冬季则变为10小时至14小时。

同样地,在南半球的情况也类似,但是由于大部分水面被南极洲覆盖,所以在南纬30度附近的地方,昼夜的长短相对要比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要稳定一些。

二、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正午太阳的高度也是随着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当太阳在天顶正上方时,我们称之为太阳高度角为90度,在此情况下,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能量最为强烈。

在赤道地区,太阳每年两次(春分和秋分)会在天顶正上方,太阳高度角为90度。

而到了北纬30度和南纬30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的影响,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60度。

这也意味着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能量会有所减弱,导致温度相对较低。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的地区,当地某些时期太阳甚至无法升起,导致极夜的现象发生。

当太阳一度升起时,太阳高度角只能达到较低的数度,导致光照相对较弱。

三、四季更迭的影响除了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影响外,四季更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使得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在南北半球的夏季,当某一个半球接近太阳时,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昼夜时间较长。

而在另一个半球的冬季,距离太阳较远,正午太阳高度较低,昼夜时间较短。

四、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对五带分布的影响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五带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完整版)地球公转导学案

(完整版)地球公转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1、独学〔15分钟〕〔1〕读课本及相关资料用黑色笔做相关标记。

〔2〕填写导学案。

2、对学〔5分钟〕相互检查预习结果,提出预习疑问。

3、群学、小组展示〔2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老师补充指导〔5分钟〕。

【自学导航】梳理主干知识一、地球公转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地球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_______________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2、旋转中心:___________3、周期:一恒星年_____________________4、速度5、沿着地球公转的方向,从远日点——近日点——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____再变_____.(选:快慢)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______________;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黄赤交角。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____________。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_________,最南到达______________。

北半球__________(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_;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__________〔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冬至日〔__________〕太阳直射_________;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____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___________;到了__________,太阳再次直射23°26′N。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1.当黄赤交角为0°时: 只有温带
只有热带和寒带 2.当黄赤交角为45°时:
只有寒带 3.当黄赤交角为90°时:
例: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 • •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 白昼时间,根据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D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B)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例:如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 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地位于22.5°与 37.5°中间位置
37.5°22.5°
23.5°N
甲 乙
0° 23.5°S
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 于 西 ,此时甲地地方时 6 点。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 半 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60°E。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11
小时。
例:如图为“极地投影太阳光 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 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 昼弧长 = 夜弧长 • 昼弧长 < 夜弧长 昼长 > 夜长 昼长 = 夜长 昼长 < 夜长
昼夜长短变化:
• 2.定义 • 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同一点(主要指同一纬 度带)的昼长或夜长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 或者是指在同一季节,地球上的不同地点 (主要指不同的纬度带)的昼长或夜长存 在差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前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动,后接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是太阳辐射在地表时空分布规律的具体表现,是理解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形成的知识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题,前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后接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是太阳辐射在地表时空分布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解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形成的知识基础。

教材分别以空间(纬度)和时间(季节)为主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及变化趋势和过程。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属于教学重点内容。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是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

对应的课标为“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条课标明确了学习方法是“结合实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实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行为动词是“说明”,表示学生应能够解释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等方式完成有关学习任务,从而认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原因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难点:探究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并用其解释生活相关现象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在知识上,学生已学习过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较高兴趣;在能力上,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网课,接受网课的这一授课形式,有较好的学科基础与知识储备。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设计两个绘图任务,学生通过绘图发现规律,生成本课知识(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方法指导下,自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教学思路:1、“看图说话”为明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独立思考等方式边看图边解锁任务,完成4大规律的学习;2、情境创设“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为暗线,在掌握地理规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的地理问题。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预备知识提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下一讲的内容,建议大家在课前复习一下地球的基本知识和运动规律,如地球 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同时,也可以提前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资料,以便更 好地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其他可能干扰因素探讨
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会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观测结果。
观测设备的精度和校准情况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影 响。
天气状况和云层厚度会干扰太阳光线的传播和折射作用。 人为因素如观测时间、角度选择等也可能导致观测误差。
05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角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调整策略建议
春秋分日昼夜平分
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地理位置对昼夜长短影响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纬度越高,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越显著。
极地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黄赤交角的共同作用,会出现连续数日的极昼或 极夜现象。
实际生活中应用举例
建筑采光设计
02
利用光学原理,合理布置反光 板、折射镜等设施,将阳光引 入室内深处,提高采光均匀度 。
03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设 计可调节角度的遮阳设施,以 减少阳光对建筑表面的直射, 降低能耗。
旅游活动安排注意事项提示
在昼夜长短悬殊的地区,游客应合理安排行程,确保在白天充分游览景点,同时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 针对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情况,游客应做好防晒措施,如佩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可关注当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宜的旅游季节和景点。
学员A
通过这次课程,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规律,也认识到了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些知识非 常实用,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全球昼夜等长 无极昼极夜想象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分布(空间)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 春/秋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
2.季节变化(时间) 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至最大,夏至最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回归线之间地区:两次直射,回归线上一次
随时间的
变化—— 四季交替
3、4、5为春季 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 12、1、2为冬季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五带划分
同一时间,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 度变化,使得太阳辐射 具向有从低纬向高纬递 减的规律。
1 . 如图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
新加坡(1°N),汕头(23.5°N),海口(20°N),正
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 五一劳动节期间,下列自然现象正确的是( D )
A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昼长夜短
C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D北半球昼长夜短
2.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φ - 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 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某地 = 90°— 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 纬度的差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冬夏至秋至日日分:::

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导学案)

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导学案)

S 图一N班级 学习小组 姓名 组内编号 评价编制 武小元 审核 高一地理组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四季五带)导学案【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用准确科学的学科语言独立、认真完成问题导学部分。

【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了解五带的划分依据。

3、在读图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 四季的形成及五带的划分。

【问题导学】问题一、基本概念复习——晨昏线活动1,读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及其夜弧。

2、图中晨昏线(圈)与经线圈有何关系?3、每条纬线圈的时长为多少小时?4、晨昏线将每条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那么昼弧时长加夜弧时长为多少?5、、在右图商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昼弧和夜弧,比较同纬线圈上昼弧和夜弧长度等长吗?说明昼夜长度一样吗?6、白昼、黑夜的时长与昼弧、夜弧的长度有何关系?问题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重点难点)(一)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活动2,读P22三幅图或地图册,完成下列填空题。

●春秋二分: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长夜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各地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现象。

●冬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各地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现象。

●赤道全年,均为小时(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活动3,读P22三幅图或地图册,完成下列填空题。

●北半球: 3月21日~9月23日,昼长夜长;3月21日~ 6月22日,昼,夜(昼夜长度变化情况);6月22日,北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现象; 6月22日~9月23日,昼,夜。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二是横 向交流的对话 方式。隐性知识不易 传递 的特 点 决定 了它的学 习方式不 能简单地用传统讲 课方式来解
由于隐性 知识具有无 法使用文 字叙 述 、语言形容 以
及 书本等有形介质传递的 知识特征 , 因此 , 隐性知识 的学 习的形式 ,总体 上指在校 内外进行的相关实 践中涉及 的
夜: 另一 半 球 刚 相反 。
5 课外作图 , . 横坐标代表纬度 。 坐标代表正午太 阳 纵
高度 。把 计算得来 的数 据 ,用三条折线 分别代表春秋 分
日 、 至 日 、 至 日。 夏 冬 【 思】 反
实践 、 区服务 、 社 辩论 比赛 、 模拟法 庭等。 从学 习方法 的角 度 分析主要是两种 。 一是纵 向传递 的导师制 。 典型 的方式 就是师徒之间的言传身 教。布兰尼 曾向我们生动地揭 示 了徒 弟向师傅学 习隐性 知识的过程 ,他说 :通过观察 和 “
互 交流和在 对话 中促 进反思。面对面 的双向交流在一定
维普资讯
实 践 创 新 固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 阳高度角的变化啊 教 学的 实践 与反 思
口 章伟 玲
【 实践 】
要 落实 到平 面图 中 , 习有难 度 ; 有课 件 , 是转动 太 学 虽 不 快 , 是说 明不 了 问题 。 就 于是我 决定还 是依据 教材 , 在课
程度上 克服 了隐性知识 不易传递 的困难 。交流的 目的是
学 习 与 借 鉴 他 人 的经 验 和 做 法 ,帮 助 自己 积 累 与 丰 富 隐 性 知识。当学生一些研究性 作业和社会实 践活动完成之
模仿 师傅如何做 , 弟无意识地学 会 了做事 的技 巧 , 括 后 , 实 践 活 动 的 做 法 组 织 学 生 作 面 对 面 的 交 流 、 估 , 徒 包 就 评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随着地球公转,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 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呈现周期性 变化。在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 度角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半球则相 反。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意义
光照与气温的影响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 化影响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而影 响气温和气候。这对农业生产和 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
新能源利用
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研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变化规律对于优化太阳能利用和提高能源效率具有 重要意义。
建筑与城市规划优化
进一步研究光照、气温与建筑、城市规划的关系,可以优 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设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与地面形成的夹角越小,日照时间越长,白天时间相对较 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光与地面形成的夹角越大,日照时间越短,白天时间相对较 短。
两者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
昼夜长短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
01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随着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进
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采光和阴影问题。正午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于建筑物的采光和节能设计具有重要 意义。
农业指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例如作物生长周期、灌溉需求等。通过了解这些变化, 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旅游规划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会影响旅游活动的时间 安排。例如,在极地地区,夏季白天时间较长,适合开展 户外活动,而冬季则相反。
02
昼夜长短的变化
定义与原理

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new

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new

( D) ( B)
A.地球公转线速度逐渐加快
D.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h

L
5、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探究活动二: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请计算a的角度大小
5、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安装角度a=90°-H(正午太阳高度角) =纬度差
例1: 在北纬30°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 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冬至日集热 板与地面夹角的为( ) A.6.5° B.30° C.53.5° D.60°
a=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a =30°+ 23.5°
冬至
= 53.5°
例2.某校所在地(120º E、40º 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根据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调整 其支架倾角。通过计算判断下列四图做法是否正确。
A 16º34′
B 63º26′
C
40º
D 23º26′
例3:读图,回答问题。
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 点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3.21
6.22
昼夜长短情况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 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 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23°26'N
9.23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 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 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计算: 昼长=昼弧的圆心角÷15°/时 b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c
a
45°
d
=(日落时间—12)×2

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 学案

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 学案

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编制人:宋孝朋 校对人:周慧一、知识梳理:(1)基本概念: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和变化;极昼和极夜。

(2)基本关系:日期与季节的关系;日期与直射点的关系;极昼(极夜)区范围与直射点关系(等于90°减去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直射点的关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两侧递减);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关系(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除极昼和极夜区外,由南往北昼越长;直射南半球相反;直射赤道,全球等长。

)二、方法技能:(一)理解和熟练运用太阳直射点移动图是达成本专题的基础。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影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做来回的回归运动,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回归线之间。

回归线的度数是由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

作出下图:直射点移动方向为:D-A-B-C-第二年D 。

其中直射点在A 点时,北半球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

直射点在C 点时,北半球为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

直射点在B 、D 点时,北半球为春、秋分日,3月21日和9月23日左右。

除两至日外,回归线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所以确定日期时必须明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2.由于极点的自转速度为零,所以在发生极昼时,其所观察到的太阳高度角是几乎不变的。

【例1】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 1.阳直射点位于A 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从A 点移至B 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 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度。

太阳直射点从B 点移至C 点期间,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于C 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上比赤道上_________(多或少几个小时)。

昼夜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

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春分至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①__ __半球,是②_ ___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③_ ___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④________现象。

南半球相反。

秋分至春分昼夜长短变化南北半球相反。

春秋分太阳直射⑤________,全球⑥__________。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⑦___________递减。

夏至日,由⑧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⑨________________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相反。

春秋分,由⑩__________向南北两极递减。

二、合作探究(一)、昼夜长短变化 1、变化的原因:2、依据课本P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思考,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概念:一天中正午(地方时为 点)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读课本P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并完成下列表格。

(1)纬度变化规律:(2)季节变化规律:总结规律:(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并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 。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将越来越 。

(三)拓展提升1. 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夜长=24小时。

昼长=昼弧长÷150。

昼长=2×(12:00-日出时间)=(18:00-日落时间)÷2如图, D 的昼长为 小时 A 的昼长为 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 H = 90°-|φ±δ|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 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1.3.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讲解

1.3.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讲解
66˚34′N
23˚26′N
90°

66˚34′S
23˚26′S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表: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节气或 季节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 位置
赤道 (北移) 北回归线 (开始南移)
赤道 (继续南移) 南回归线 (开始北移)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分布
季节变化
自赤道向南北 赤道最大值,其他纬度 两侧递减 达到一年中的平均值
自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最大 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半球达最小值
自赤道向南北 赤道最大值,其他纬度 两侧递减 达到一年中的平均值
自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大 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达最小值
(3)练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冬至 (12月22日)
直射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 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现象
冬至到春分 南回归线向赤道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无阳光直射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
无 极 昼 极 夜
有极昼极夜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 A )
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15。/时
练习
(1)图中C地的昼长为12 小时

1.3.3.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定】

1.3.3.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定】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理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原理以及计算3.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景象的分析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原理及规律2.通过动手探究切身体验科学的严谨和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求真求实、探索事物规律的精神2.热爱科学,对地理学科有严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原理及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值的计算;四、教学难点1.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2.昼长、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3.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索法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等教具七、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1].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2].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是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但这种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是周期性变化的,主要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来体现的;[3].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2.过渡:什么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呢?首先我们来了解昼夜长短。

3.讲解:[1].昼夜长短:之前的晨昏线知识我们知道,他显示在纬线上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可以描述有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昼、极夜等几种情况。

[2].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顾名思义也就是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4.读图:读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先思考昼长的变化规律:[1].分析A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课堂教学】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注意:昼弧所跨的经度数/15°=昼长夜弧所跨的经度数/15°=夜长
1、太阳直射半球昼夜,且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2、春秋分全球昼夜。

3、赤道处,终年昼夜。

4、同一纬线上的点,昼夜长短。

5、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夜最。

6、冬至日与夏至日相。

7、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

8、任意一天北纬N°的昼长等于南纬N°的。

9、任意纬度,夏之日的昼长等于冬至日的长。

【课堂探究】请在下图中标注出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
思考:芦溪中学(31 °N)今天的昼夜状态是,变化趋势是。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定义:是正午(12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2、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H=90°—纬度差
纬度差:某地和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
例题:求芦溪中学(31 °N)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春秋分=
H夏至=
H冬至=
3、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

4、同一纬线上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

5、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向南北两方递。

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向南北两方递减;
冬至日:由向南北两方递减
6、直射点移向某纬线,则该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远离则。

7、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值,南半球达最值。

【随堂检测】
1、6月22日这一天,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哈儿滨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2、当中国公民在欢度“十·一”国庆节后的一小段时间里:()
A.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B.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C.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D.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3、下列城市中,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南京D.海口
4、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上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正午太阳高度就纬度分布而言,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C.正午太阳高度就季节变化而言,赤道以北的纬度,每年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D.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