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1《游褒禅山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游褒禅山记》是中国宋代诗人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被誉为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学生们在高一语文必修三中会接触到这篇文学作品,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游褒禅山记》的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一、阅读理解1. 请简述《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及林和靖与苏轼之间的一次对话。
2. 苏轼为什么会想去褒禅山游玩?他在褒禅山游玩中有怎样的感受?进而有怎样的思考?3.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请问他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4. 请以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风格和特点。
二、阅读分析1. 请结合全文,分析《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 谈谈你对苏轼“戒骄戒躁”的看法。
3. 请分析文中的“太守防疫”的故事,谈谈苏轼在此处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大量运用议论文手法,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怀和人生哲理,请分析其中的议论文手法和思想内涵。
三、写作实践1. 请结合全文,用800字左右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苏轼游玩褒禅山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2. 以苏轼“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阅读请自行查找《登高》《昭君怨》《赤壁赋》等苏轼的其他作品,与《游褒禅山记》作比较,分析苏轼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内涵和特点。
五、评价点评请评价苏轼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你认为它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苏轼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兼具文学、哲学、历史价值的佳作。
在文学方面,苏轼游玩褒禅山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生动的笔触详实叙述,给人们带来了鲜明的视觉感受和思想启示。
在哲学方面,苏轼以人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深刻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哲理,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滋养。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
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三、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褒禅山记 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重点实、虚词(给加阴影的字注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地方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前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字样)。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洞壁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深远幽暗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拿着把(修饰)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我们)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这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也。
已经(其:表停顿)出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艰险而又遥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一轮复习:《游游褒禅山记》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答案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通____)答案父甫二、古今异义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 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3.到,到了。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⑤策之不以其道()⑥伐无道,诛暴秦()答案①路,道路②说,讲③道理④主张,思想,学说⑤正确的方法⑥道义2.盖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今已亭亭如盖矣()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答案①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②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③古称伞④遮盖、掩盖3.得①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⑤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⑥此言得之()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①动词,能够②名词,心得、收获③得意④得到,获得⑤形容词,融洽⑥形容词,对,合适⑦动词,具备4.卒①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旦日飨士卒()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④卒廷见相如()⑤五万兵难卒合()⑥初,鲁肃闻刘表卒()答案①最终②步兵③结束,到……止④副词,终于,始终,到底⑤副词,通“猝”,仓猝⑥死亡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其孰能讥之乎()④何为其然也()⑤吾其还也()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①代词,那②代词,它③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④代词,这样⑤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⑥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②名.之曰“褒禅”()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二)动词作名词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而其见.愈奇()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形容词作动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答案(一)1.①筑舍定居②命名③识其本名 2.从旁边(二)①到达的人②见到的景象③流传的文字(三)1.①深度②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③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①走到……尽头②照明③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3.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其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王安石。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诵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山感悟。
4.小组质疑、释疑。
分组讨论、交流,解析疑惑。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褒() 冢()仆()穴()窈()咎()瑰()2.指出多义词的含义。
(1)文:①其文漫灭。
②独其为文。
(2)道: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③传道受业④策之不以其道。
3.词类活用:(1)舍:始舍于其。
(2)名:①名之曰褒禅。
②而莫能名者。
(3)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3.第3段着重写什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5.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末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有碑仆.道仆:倒。
褒之庐冢..也庐冢:庐墓。
B.其文.漫灭文:碑上残存的文字。
有穴窈然..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D.夫夷.以近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余之.力尚足以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舍定居,名作动)于其址(地基,这里指山脚),而卒(最终)葬之;以故(因此)其后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屋舍)冢也。
距(距离)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 ū,倒下)道,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碑上的文字)犹(还)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解释原因,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平坦)旷(空旷),有泉侧(在一侧,名作状)出,而记游(题诗文留念)者甚(很,非常)众(众多),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向上走,名作动)五六里,有穴(xu é)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探询)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其好(喜欢)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动作名)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于是)与之俱出。
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并且)记之者已少。
盖(大概)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少矣。
方(当,正在)是(这)时,余之力尚(还)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
既(已经)其出,则或(有的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尽)夫(这,那)游之乐也。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表递进)无不在也。
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并且)近,则(那么,就)游者众;险(险峻)以远,则至者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舍定居,名作动)于其址(地基,这里指山脚),而卒(最终)葬之;以故(因此)其后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屋舍)冢也。
距(距离)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 ū,倒下)道,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碑上的文字)犹(还)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解释原因,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平坦)旷(空旷),有泉侧(在一侧,名作状)出,而记游(题诗文留念)者甚(很,非常)众(众多),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向上走,名作动)五六里,有穴(xu é)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探询)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其好(喜欢)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动作名)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于是)与之俱出。
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并且)记之者已少。
盖(大概)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少矣。
方(当,正在)是(这)时,余之力尚(还)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
既(已经)其出,则或(有的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尽)夫(这,那)游之乐也。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表递进)无不在也。
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并且)近,则(那么,就)游者众;险(险峻)以远,则至者少。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第13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熙宁变法的领导者。
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
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
两年后知常州。
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
嘉祐四年1059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次年拜相。
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
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元祐元年1086,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
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
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
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世称“荆公体”。
有临川先生文集。
1古人称呼1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
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
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2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姓名写出。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庐冢.有洞窈.然有碑仆.道始舍.于其址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始舍.于其址2. 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有怠.而欲出者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0.火尚足以明.也1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至于....而无物以相.之1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幽暗昏惑19.不出,火且.尽20.既.其出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既其.出其: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则或咎其.欲出者其: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一犬坐于前7、其.孰能讥之乎?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如是,孰能御之?11、其可怪也欤?四、一词多义:有碑仆道 ( ) 《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过秦论》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道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 《管子·禁藏》唯王使人道送我( ) 《汉书·张骞传》而中道崩殂( ) 《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吴广以为然.( ) 《陈涉世家》然有穴窈然.( ) 《游褒禅山记》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后人为人君者不然.(. ) 《原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乃良乃.入,具告沛公( ) 《鸿门宴》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触龙说赵太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游褒禅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文文.过饰非( ) 《史通·惑经》越人断发文.身( ) 《庄子·逍遥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盖盖.其又深( ) 《游褒禅山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列传》1.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品读,体悟本文阐释的道理。
3.背诵全文【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分层并概括大意【自研自悟】1.第一、二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___、山之_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自练自提】背诵前两段第二课时【自学自测】继续研读3-4段并背诵。
【自研自悟】1.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2.尽吾志与深思而慎取这两个观点彼此有什么联系?【自练自提】翻译下列句子(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情景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一.预习部分(一)注音褒禅( ) 庐冢( ) 仆( )道梵( )语昏惑( )华( )山窈( )然瑰( )怪罕( )至胜( )道懈怠( ) 音谬( ) 王深回父( )无物以相之( )(二)解释重要词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而卒葬之。
而: 卒: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 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 乃: 阳: 名:有碑仆道。
仆: 其文漫灭。
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独: 其: 文: 犹: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言: 盖: 谬:有泉侧出。
侧出: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上: 窈(yǎo)然:入之甚寒。
甚: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问: 深: 则: 穷: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 以: 而其见愈奇。
见:。
有怠而欲出者。
怠: 不出,火且尽。
且:遂与之俱出。
遂: 俱: 盖其又深。
盖: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 十一: 不能: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 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 至: 加:方是时。
方: 是: (21)火尚足以明也。
明:(22) 既其出。
既: 其:(23) 则或咎其欲出者。
则: 或: 咎(jiù): 其:(2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而: 不得: 极: 夫:(25)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焉:(2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之: 得:(2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而:(28)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 夷: 以: 则:(29)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 观: 险远:(30) 而人之所罕至焉。
而: 焉: (31) 不随以止也。
随: 以:(3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篇一:《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一、生字词:二、通假字:1.1.2.3.4.5.6.7.8.9.10.11.12.心得,收获.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名艰险偏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尽:形→动用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使动使??错,弄错...传: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名→动指识其本名四、古今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字2.3.4.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寻常,不平凡..今:程度副词,很,十分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顺承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的原因学者古:研究学问的人今:因果连词,表结果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⑵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⑷此余之所得也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介宾短语后置句: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 省略句:⑴有碑仆(于)道⑵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⑶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⑷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六、一词多义:1. 其:⑴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指示代词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⑵语气副词:①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②反诘语气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③婉商语气还是如:吾其还也.④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助词:无意义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②禁得住,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②胜过、超过如:日出江花红胜火.③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 道:⑴道路如:有碑仆道.⑶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⑷说、讲如:何可胜道也哉.⑸取道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课堂探究案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
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三、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流】高一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学目的】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观”、“其”等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一、走进作者: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二、课文精要: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基础知识】一、解释下面划横线的字1.长乐王回深父。
()2.始舍于其址。
()3.名之曰褒禅。
()4、有泉侧出。
()5、火且尽()6、或咎其欲出者()7、夷以近()8.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9火尚足以明也。
()二、找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
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 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⑨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⑩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3、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指出下列句子属何文言特殊句式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这就是……的缘故。
)②.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省略句,随(之)以怠)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二、整体感知1、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2、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三、探究:文中作者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了阐述,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尽吾志是什么意思?讨论归纳:从四方面阐述: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⑶说明"物"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⑷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只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四、品味:第4自然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鉴赏: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六、合作交流: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七、课堂检测: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其:1、其下平旷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择其一二扣之6、其皆出于此乎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1代词山 2代他们 3代那个 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 7副词,难道 8副词一定 9假设连词,如果观: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4、大王见臣列观5、坐井观天1、观察2、景象3、景象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5、观看附教师指点与答疑: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
②终于,③士兵。
“疲敝之卒”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5.“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之战》)古今异义:“非常” “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非常之观”。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篇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要有志,尽志无悔”的思想;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